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草原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指名背誦《敕勒川》。
2. 好一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遼闊無邊的大草原。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美麗的草原吧!(《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響起,出示草原的圖片)欣賞了眼前的圖片,大家想說點什么呢?
3. 曾有人這樣形容草原:草原,那是一個童話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巖旁;鹿群,像銀河的繁星撒在茂密的森林里;馬群,像天使的指尖飄在參差的草叢間;牛群,像仙子的彩絹鑲在晶亮的溪水邊……
4. 幾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參觀訪問,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一起走進草原,走進這個童話的世界。
【設計意圖】背誦草原詩,聆聽草原曲,欣賞草原圖,創設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草原》的興趣。出示一段描寫草原的文字,旨在讓學生從這段詩意的文字中去想象草原童話般的世界,以拉近學生與草原的距離,起到“詩意導入”的效果。
二、 檢測預習,讀薄課文
1. 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草原》一文有幾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 不難看出,老舍先生在構思《草原》一文的時候,重點寫了兩個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寫草原的美麗景色以及給人帶來的樂趣,一部分是寫在訪問陳巴爾虎旗時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你能把兩部分內容概括成兩個詞或兩個字嗎?(學生概括,老師相機板書:景、人)
3.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寫的。請大家采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認真地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感受語言大師的風采。
4. 現在,請大家自由地、放聲地朗讀第1自然段。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一會兒讀給大家聽。(生自由讀)
【設計意圖】通過“采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認真地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感受”,給學生充分時間獨立鉆研文本,潛心會文,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人熱情;接著,通過“放聲朗讀”第1自然段,再次讓學生充分接觸語言文字的形式,讓他們經歷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閱讀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三、 矛盾寫法,體悟奇妙
1. 老師特別喜歡第1自然段的描寫,看著看著,老師就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作者在描寫時很矛盾。(板書:矛盾)
2. 在老舍的眼里,草原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相機出示文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 “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4. “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寫草原,為什么有的人說“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這是不是矛盾呢?(引導學生根據“那天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句話來體會)
5. 請再細細讀一讀第1自然段,找到其他矛盾寫法的句子。(生自讀)
6. 作者先說翠流,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表面上看也是很矛盾的。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展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突出了草原空曠遼闊的特點,傳達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流”,“輕輕流入云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和草的生命,洋溢著無限的熱愛和贊嘆之情。后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云天相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云天深處。
7. 是呀,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那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流入云際嗎?輕聲讀讀這句話,想象畫面。
8. 小結:藍天共碧草一色,這哪里是綠色在流動,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我們讀書不僅要讀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領悟,用情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要讀出文字背后含著的意思。
9. 作者說:“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里的“驚嘆”與“舒服”,“愿久立”與“想坐下”又是互相矛盾的。(相機引導:其實,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愿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為眼前美景沁潤著心田,內心涌動著一股勃勃詩情,想借詩歌來抒發)正是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境界里的復雜的內心感受,多么自然得體啊!讓我們讀出作者復雜的內心感受。(生齊讀)
【設計意圖】從課文中找到矛盾寫法的句子,這些句子表達了老舍先生的獨特感受,看似語意矛盾,實際意境相通,在品味的過程中,就要把語言訓練與想象感悟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這里,我采用了扶放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親歷語文實踐的過程。對于第一處矛盾描寫,我基本上采用的是扶的方式,學生讀文思考,逐步發現矛盾寫法,體會其中之妙,獲得一種語文實踐的經驗。而對于其它兩處矛盾描寫,則讓學生憑借已經獲得的語文實踐經驗去閱讀,去發現,去思考。如此教學,既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 讀寫結合,個性表達
1. 此情此景,老舍醉了,我們也醉了。當你置身于草原這樣的美景之中,你會放歌一曲,你會低吟一首小詩,你會就地打一個滾,撒一次歡。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寫下來。
2. 風兒陣陣,草浪滾滾,像綠色的海洋一望無邊;潔白的蒙古包,星星點點,像海洋中的白帆,它們正乘風破浪,駛向更美好的未來!這是勤勞剽悍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會中用自己的汗水寫下來的草原童話。下節課,讓我們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關鍵詞 草業科學;草資源學;必要性;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042-03
Necessity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Offering Grass Resource Science Course for Grassland Science Specialty
XIE Xin-ming ZHANG Xiang-qian JIANG Yuan DONG Zhao-xia *
(Department of Grassland Science,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from Grass Resources Science in grassland science major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of ′grass resources′ and ′grass resource science′ were summari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some difficulties in grass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nfusions in the use of plant name. Meanwhile,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involv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system,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ation,the new inflorescence concept,and the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were conducted.Finally,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was emphasiz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s course.
Key words grassland science;grass resource science;necessity;teaching experience
草資源是草地生態系統中植物群落的主體,是初級生產者,可不斷地生長、繁殖和更新,具有再利用的特點。其可通過家畜、家禽轉化成畜禽產品,來滿足人類物質生活的需要,是發展畜牧業的基礎。草資源中蘊藏著豐富的優良抗逆性基因,是人類引種馴化和培育優良品種的天然基因庫,可為一些作物提供有用的抗逆基因。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中,草資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水土保持、污水治理、路坡邊坡綠化、采石礦及金屬礦尾礦的植被恢復,都離不開草資源的參與。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人類的精神需求也日益提高。草地度假旅游,居所環境綠化、美化,高爾夫球場、滑草場、足球場、跑馬場等運動場所都離不開優質美觀的草種資源。可見,草資源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影響。
1 草資源和草資源學的概念
廣義地講,草資源包括牧草(飼用植物,包括飼用作物)、草坪草、藥草(草本藥用植物)和觀賞草等草本植物,以及具有相應應用價值的小灌木、灌木、藤本和小喬木[1]。狹義地講,主要指牧草、草坪草和用于植被恢復、公路邊坡防護、污水治理和重金屬污染治理的草本植物以及具有相應價值和功能的灌木、藤本和小喬木等。其共同特點是以利用營養體為主體,而不考慮或不強調其生殖器官的利用價值[2]。就中國的飼用植物而言,涉及的植物種類多達5門、246科、1 545屬、6 704種[3]。但對人類影響最大、經濟價值最高且具有重要生態學和遺傳學價值的草資源則主要集中在禾本科和豆科,其次為莎草科、菊科、藜科、百合科、薔薇科、十字花科、蓼科、傘形科、唇形科和石竹科等的一些植物。
“草資源”如同“植物資源”,是一種傳統的稱謂方式,隨著現代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任何一種生物都存在廣泛的遺傳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僅存在于種內居群間,也存在于居群內個體間;不僅存在于品種間,也存在于品系或株系間。可以說任何一個植株都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gene pool)。因此,目前國際上大都將“植物資源”改稱為“植物種質資源”,同樣也可將“草資源”改稱“草種質資源”。
種質資源(germplasm)又稱遺傳資源(genetic resources),所謂種質是指親代傳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因而種質資源就是指具有不同種質(遺傳物質)的可供研究利用的各種植物、植物類型和任何有遺傳差異的突變體[4]。其中,植物類型包括自然變異類型,如亞種、變種、變型等,也包括人工創造的植物類型,如組培植物、細胞融合植物、轉基因植物、種間雜交植物、輻射誘變植物、染色體加倍植物等品種(系);突變體包括器官突變體、組織水平突變體和細胞突變體等。因此,草資源和草種質資源的概念既聯系密切,又有所區別。
草資源學是研究草資源的種類、生境、分布、數量、品質特性及經濟用途的科學[2]。種類是指植物物種乃至品種的分類地位、隸屬的分類群及相互間的親緣關系,也包括其形態特征描述和正確的生物發生學命名系統,也就是林奈的生物命名的雙名法。生境是指植物生活地域的環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條件和其他對植物本身起作用的生態因素,例如平原、山坡、溝谷、水邊、路旁、草地、林間、林緣等。數量通常是指草資源的種類數量,也包括各草種資源所隸屬的科和屬的數量。品質特性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如蛋白質、纖維素、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木質素等化學成分的含量,以及生育期特性、遺傳特性、生理生化特性、抗逆性等內容。經濟用途包括農業用、工業用、畜牧業用、藥用、運動產業用、民間利用等,其內容也十分廣泛。
2 草業科學專業開設草資源學的必要性
許多人對這些資源知之甚少,甚至草業科學專業的學生也不甚了解,或者僅知道為數不多的一些常用的草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草類植物也往往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在許多文學詞匯中賦予“草”以貶義,用來形容那些粗糙、低俗甚至被鄙視、踐踏的人、事和行為,如“草稿”、“草圖”、“草民”、“草鄙”、“草菅人命”、“草臺班子”等。因此,作為草業科學專業的學生應該也必須了解草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了解主要草資源的種類、分布、品質特性和經濟用途。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教授曾在《草業科學》(2006年)撰文指出:“我們熱切盼望飼用植物的新人茁壯成長。不幸的是在我國出現了橫掃一切的‘高新’之風,屬于‘非高新技術’的植物分類學于是難得立錐之地。分類學家中的年長者在萎縮中不斷謝世,中年者在無奈中一一退休,青年者則另尋門路,紛紛轉向、改行。現在植物分類和飼用植物分類不是青黃不接,而是完全斷檔了。一旦我們失去了從植物外形來認識植物的本領,以后我們來到草原上怎么工作?失去了植物分類,無異斬斷了飼用植物的命脈。我們呼吁,我國各級有關領導,各個草業科學院所,力所能及地分出一點滋養,救救植物分類學的教學和研究,千萬別再回到“本草”時代去了。”[5]因此,在草業科學專業開設這樣的以植物分類為基礎的草資源學課程是相當必要的。
草資源學是華南農業大學草業科學專業的特色課程,既是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也是研究生的專業學位課,已有6年的開設歷史。從目前來看,我國設有草業科學本、專科專業的院校有30所[6],除華南農業大學外尚無其他院校開設該課程。從植物分類與識別的角度來說,一些學校開設有植物分類學,一些學校僅在植物學這門課程內介紹一些植物分類學的知識,真正有關草資源分類學的知識卻很少涉及。因此,導致草業科學專業的學生,乃至研究生甚至某些教師和研究人員,在草種識別、學名使用、材料交換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
在漢語植物名稱間存在許多同名異物、異名同物現象,例如叫“蜈蚣草”的植物多達9種之多,但它們分屬9個不同的科屬,分別為禾本科假儉草屬(蜈蚣草Eremochloa cili-aris(L.)Merr.)、菊科蓍草屬(蓍草Achillea alpina L.)、千屈菜科的千屈菜屬(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玄參科婆婆納屬(水蔓青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茜草科耳草屬(金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Palib.)Merr.)、蘭科毛蘭屬(指葉毛蘭Eria pannea Lindl.)、鳳尾蕨科鳳尾蕨屬(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腎蕨科腎蕨屬(腎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鱗毛蕨科耳蕨屬(對生耳蕨Polystichum deltodon(Bak.)Diels.),這屬于同名異物[7]。再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又名鐵線草、絆根草、爬根草、爬草、錢絲草、地板根、百慕大草、行儀芝、蟋蟀草,這屬于異名同物[8]。因此,在科學交流中,如果僅使用漢語名稱往往會造成理解的混亂。拉丁學名是由屬名和種加詞2個字所構成,可以反映該物種的隸屬和親緣關系,而許多漢語名稱,特別是俗名和地方名往往不具備這樣的特點。例如,在南方農田及草坪有1種極常見的雜草,民間俗稱水花生,筆者首次聽到此名時誤認為是豆科花生屬(Arachis)植物,其實是莧科蓮子草屬(Al-ternanthera)的空心蓮子草(A. philoxeroides(Mart.) Griseb.)。可見,準確使用拉丁學名在草業科學研究中相當重要。
不僅民間如此,在許多學術論文中也經常看到植物名稱使用不規范現象,以及錯誤拼寫的拉丁學名,這在草業科學類學報及專著中屢見不鮮[8], 因為無論是論文作者還是學報編輯都不習慣使用拉丁學名或對其根本就不熟悉。這就需要通過草資源的學習來強化對拉丁學名的認識。
3 草資源學教學體會
3.1 教學體系構建
草資源學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過去幾年的教學中缺乏可選用的教材。在起初的教學中,主要依據作者讀研究生期間的油印課本《禾本科植物學》為基礎來開展教學,同時也參考其他一些涉及牧草及草坪草的書志。在6年的教學過程中幾乎年年都在對講義進行修改和完善,最終于2009年編著出版了《草資源學》教材[2],此時的教學及教材體系才趨于完善。該教材共分7章,內容涉及草資源的概念,中國草資源的研究歷史、類型劃分及區系組成,牧草及草坪草資源的評價與保護,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及其他科雜類草資源的識別要點、分布、品質特性和經濟用途等。課堂教學也主要圍繞這些內容展開,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及其他科雜類草資源的識別要點、分布、品質特性和經濟用途等為重點教學內容。本科生教學為40學時,其中實驗課12學時;研究生教學為60學時,實驗課15學時;另有1周的野外實習。
3.2 強調拉丁學名的識別與記憶
植物拉丁學名是全世界唯一通用的名稱體系,因此在教學別強調拉丁屬名及種名的識別與記憶,每當介紹到植物屬時,總要先剖析拉丁名的來源、構成、含義,以便學生記憶。例如,冰草屬Agropyron,來源于希臘文,其中“agros”表示“野生”,“pyros”表示“小麥”,因此Agropyron的原意為“野生小麥”,同時也向學生講解“agro-”的英文前綴表示“土壤、農業、田野”之意,這樣剖析后,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英文單詞識別能力,又指出了冰草屬與小麥屬(Triticum)之間的親緣關系。當然也有資料將Agropyron解釋為生于麥田之野草[9]。同樣,剪股穎屬Agrostis,來源于希臘文,意為“禾草”,并將這個詞與英文單詞agrostology(草本學,禾草學)及agrostologist(禾草學家)相聯系,這樣可不斷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有些植物的拉丁學名與其漢語名稱也是相對應的,如三葉草屬Trifolium,“tri-”的拉丁文含義為“三”,“folium”的拉丁文含義為“葉片”,同時告訴學生“tri-”也是許多英文單詞的前綴,如triacid(三(酸)價的)、triangular(三角形的)、triaxial(三軸的,三維的)、tricar(三輪汽車)、trichloride(三氯化物)、trichord(三弦樂器,三弦琴)、tricolor(三基色,三原色)、tricycle(三輪車)等。通過多年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也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3.3 突出花序及小穗在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識別中的重要性
禾本科與莎草科植物不像豆科等其他被子植物那樣具有大而鮮艷的花朵。在具有大型花朵的植物中,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美麗的花朵,因此在對這些植物分類時,首先采用的是花部特征。對于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來說,首先被人們所看到的是其花序,因此加強花序特征的識別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目前所有的書著中,對禾草花序描述都比較模糊或不準確,缺乏統一的花序分類標準和可明確掌握的定義,因此給學生講授時就變得十分困難。例如,對于金茅屬(Eulalia)花序的描述通常為:總狀花序數枚呈指狀排列于稈頂。而此處的“總狀花序”其穗軸的每節上著生有2枚小穗,其中1枚無柄,1枚有柄,這不符合總狀花序的定義(穗軸的每1節上只著生1枚具柄小穗為總狀花序),同時也不屬于穗狀花序(穗軸的每1節上著生1至數枚無柄小穗所形成的花序為穗狀花序),為此筆者將其定義為“穗總狀花序”。為了簡單明了,也將金茅屬的花序創造性地稱為“穗總狀分枝式的指狀排列花序”。基于這一思路,筆者將禾草的花序總結為11類,即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圓錐花序;穗總狀花序;總狀分枝式的總狀排列花序,如千金子屬(Leptochloa);穗狀分枝式的總狀排列花序,如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總狀分枝式的指狀排列花序,如馬唐屬(Digitaria);穗狀分枝式的指狀排列花序,如狗牙根屬;穗總狀分枝式的總狀排列花序,如孔穎草屬(Bothriochloa);穗總狀分枝式的圓錐狀排列花序,如高粱屬(Sorghum);穗總狀分枝式的指狀排列花序,如金茅屬;其中第5~11類屬于復合型花序,是筆者在研究他人書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新類型。這樣歸類的結果,十分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但需要說明的是,禾本科植物的花序構成十分復雜,這樣的總結還遠不能概括所有的花序類型,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進行補充。
3.4 充分理清各分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
理清各分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對牧草及草坪草的育種及遺傳多樣性研究極為重要。在玉米、谷子、小麥、水稻等作物中,玉米與谷子親緣關系最近,這由它們的分類地位和隸屬關系所決定。玉米和谷子同屬黍亞科,小麥隸屬于早熟禾亞科,而水稻屬于最原始的稻亞科。在牧草及草坪草的基因克隆、SSR引物開發等分子生物學研究中,搞清楚它們與水稻、玉米或小麥等作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也可大大提高其研究效率和試驗的成功率,因為在GenBank中已有大量水稻、玉米和小麥的DNA信息。這些親緣關系的知識就需要在草資源學的教學中加以闡明,這在一般的植物分類學課本中未涉及到。
3.5 重視教學方法改進,加強實踐教學
草資源是一門以植物分類為核心內容的基礎理論課。由于其內容復雜、知識枯燥、形式單調,成了一門“教師講授起來無勁、學生學起來無趣”的課程。為了提高該門課的教學效果,通常采用如下教學方法。一是增加當地鄉土植物的教學課時數,利用該地區人們熟悉的植物作為代表加以描述。注重直觀教學,直接進行現場教學,把學習的課堂由狹小的教室延伸到廣闊的自然空間;在不能進行現場教學的情況下,會在上課的前一天采集一些第2天講課用的植物。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植物的一些特點充分地表達出來,便于學習理解、掌握。由于它具有圖文并茂、動感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因而大大彌補了語言描述上的不足。二是開展野外實習[10-11]。野外實習是草資源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開設草資源學課程時一定要設置教學實習環節,在實習中不僅讓學生認識植物,同時還要求他們學會使用檢索表,并能自行編制簡單的檢索表。實習時,積極引導學生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找出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例如,在講解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時要告訴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謂,是因為這種植物纖維發達、莖稈韌性強、不易掘斷。同時,人們喜歡用其纖維蟋蟀,因此又稱為“蟋蟀草”。另外,該種植物還具有許多其他禾草所不具有的特征,即其葉鞘兩側壓扁而具脊。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自己親身感受后,會牢牢地記住這種植物。在這一環節,要充分利用校園、農場、植物園以及附近山地的植物資源,幫助學生認識身邊常見的植物種類,以加深其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鼓勵學生課余采集和制作標本,鑒定植物種類。學生在野外實習和室內工作中獲得的實踐知識,也會對將來從事生產和科學研究產生積極作用。
4 參考文獻
[1] 任繼周.草類植物[J].草業科學,2003,20(5):30-31.
[2] 解新明.草資源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 陳山.中國草地飼用植物資源[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4.
[4] 張新全.草坪草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5] 任繼周.千萬別再回到“本草”時代去――從飼用植物學想到植物分類學的衰微[J].草業科學,2006,23(12):87-88.
[6] 趙祥,董寬虎.草業科學專業學生多元培養模式探討[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4(5):16-17.
[7] 張國棟.中草藥同名異物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8] 夏漢平,趙南先.中國草坪科學發展過程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J].中國園林,2000(5):13-16.
[9] 耿以禮.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關鍵詞:民族舞蹈,健美操;價值;設計與運用
一、刖置
民族舞蹈與健美操屬于人體藝術形態,是一項“美”的運動,共同植根于深厚而廣泛的群眾基礎。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創造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是集健身、娛樂、社交為一體,深受人們的喜愛,不論哪種民族舞蹈,同樣可以表現出一種生命的律動、情感的宣泄。將那些動作簡單易學、健身性強、普遍受到廣大學生喜愛的的民族舞蹈引入健美操教學中,像藏族的“鍋莊”、羌族的“薩朗”、彝族的“達體舞”等少數民族舞蹈結合體育運動的特點,進行改造,將民族舞蹈引入體育教學活動,從而豐富高校健美操教學活動的內容。
二,民族舞蹈融入健美操教學的可行性
1.民族舞蹈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豐富多彩的各民族舞蹈源遠流長,獨具風采,在各式各樣的習俗活動中,舞蹈幾乎是不可缺少的內容,這種現象至今還遺存在一些民族生活中。舞蹈動作大都與各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或是對生產勞動的直接寫照,或為尚武習俗,或慶賀勝利、或帶有某種祭祀含義。舞蹈是通過動態形象傳承民族文化的,舞者在一定時空中表演的各種舞蹈,他當時的動態形象與心理狀態,是探索其舞蹈文化傳承規律的根本。群眾性民間舞蹈活動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是繼承與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步驟,又是向舞臺藝術過渡的階段。
舞蹈是羌族人民用來記錄其日常事務、民族傳說、習俗禮儀、宗教文化等的重要方式,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勞作之余,人們常曼身而歌。每年的羌歷新年、轉山會期間,“沙朗”、“皮鼓舞”、“跳盔甲”等舞蹈展現著神秘的古羌文化,“沙朗”本為羌語,也被人稱為“鍋莊”,是群眾參與面比較廣的體育舞蹈,舞時眾人拉手而跳,載歌載舞。另外,“推桿”運動是羌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中的一個亮點,它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頗受羌族同胞青睞。民族舞蹈與體育作為羌族人民社會活動的一部分,自然扮演著傳承羌族文化的載體角色,其多種多樣的民族舞蹈和體育活動形式分別體現著羌族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文化。鍋莊、推桿、耍龍燈和秋千等記錄了羌族人民傳統的民族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對于羌族體育這一文化載體的研究,具體地深入到羌族的文化內核之中,以此來了解和解析羌族文化的多個側面。
2.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在民族地區高校,民族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廣大學生,特別是非本民族的同學對此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將那些動作簡單、健身娛樂性強的民族舞蹈,按體育運動的規律整理修改成民族健美操,引入體育教學活動中,讓廣大的各民族同學互相學習,可以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同學之間增進友誼,增強了解,消除陌生感,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使我們的民族舞蹈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在高校,健美操項目深受大學生喜愛,這是由于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所決定的。高校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時期,要尋求一種既能鍛煉身體、健美形體、又能陶冶情操的運動項目,健美操正是由于包納了以上特點而成為大學生所喜愛的運動項目。健美操在我國高校迅猛發展,不少高校健美操教學拘泥于動作技術的傳授,忽視對學生健美操學習的興趣、態度及能力的培養,這既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態度和能力。
3.民族健美操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
民族舞蹈有著極強的生命力,這是因為它文體融于一體,不但能娛樂身心,充分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而且具有良好的健身價值。輕松優美的練習中,釋放生活學習中的壓力,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歡樂,獲得內心的安寧,從而緩解精神壓力,使人具有更強的活力和最佳心態,從而養成一種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達到身體和精神兩方面都健康。 通過民族健美操練習,可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可使練習者心肌收縮、心搏頻率和靜脈血管的緊張性等調節肌得到鍛煉,從而達到增大心臟輸出的功效。
進行民族健美操練習,還可使練習者的呼吸系統得到改善,增加練習者的體內能量消耗,新陳代謝隨之加快,練習者吸氧量明顯增加,這樣就需要加快、加深呼吸,加大呼吸肌的收縮力量和幅度來獲得氧氣,從而使練習者的心肺功能得到發展,使呼吸肌越來越發達,同時增強心肌,增加肺活量,減少心肺呼吸系統疾病等。
4.民族舞蹈融入健美操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融進少數民族舞蹈操化組合的內容,可以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發揮學生細膩的藝術感受力,從而提高學生跳健美操的韻律感、表現力和感染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個性,同時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態度和能力。民族舞蹈與健美操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聯絡情感的一種極佳的方式。它豐富的內容改變了傳統健美操的活動模式,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風格的舞種,配以不同的音樂節奏,練習時間和強度可自我調節,達到不同的鍛煉需要和效果,這不僅激發他們自身的鍛煉熱情,又可活躍氣氛。民族舞蹈融入健美操教學時,優美動聽的音樂、活潑歡快的氣氛、美妙動人的舞姿會感染著每一個人,使人在愉快中得到放松。民族地區高校應把民族體育舞蹈引入到健美操教學活動中,這樣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在健美操教學中,民族體育舞蹈便于組織,隨意性較大,既可以放在課前準備活動部分熱身,也可以放在課中基本部分教學,還可以放在課后結束部分放松,可在健身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發展協調能力,提高健美操教學效果。
民族舞蹈融入健美操的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都是對各民族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生活的提煉,具有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內涵。地處藏羌民族地區的阿壩師專,在健美操教學中,把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學中,在音樂的選用上、動作的編排上、運動員服裝的穿著上,都深刻反映著各民族的民俗風情、生活情趣,賦予了健美操極強的民族性和觀賞性,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其健美操代表隊也多次在全省、全國健身健美比賽中獲得大獎。
三、民族舞蹈融入健美操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
民族地區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形式上大膽創新,使體育課向著有趣、輕松、自由、娛樂身心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不同院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創特色體育,突出民族特色。
1.將具有不同風格的民族音樂融入健美操伴奏中
健美操音樂一般多取材于的爵士樂、搖滾樂或迪斯科,現代特色明顯長期承受這些音樂的刺激,學生會感覺到枯燥、厭倦。通過具有民族風格的迪斯科音樂伴奏進行健美操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韻律感、節奏感,激發學生做動作時的內在表現力,增強學習興趣,
對提高健美操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將具有民族特色的不同風格的音樂知識的灌輸貫穿于健美操教學中,讓學生多聽音樂,找音樂的樂句和樂段,幫助學生理解健美操與音樂的結合,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對美的鑒賞能力及創新能力,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理解提高對健美操課的興趣。
將民族舞蹈納入健美操教學中,優美的舞蹈動作配以節奏感鮮明的樂曲或鼓點,讓學生在歡娛的氣氛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健美操的音樂節奏強勁有力,旋律優美,具有烘托氣氛、激發人們情緒的效應。我國有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者的對象、方式不同,舞蹈形式繁多、風格迥異,舞蹈組合雖因曲調而有差異,但基本動作大多相同,基本上是一曲一舞,所用歌曲,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歌詞簡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記憶。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結束步,有嚴謹的規范要求;中間部分,舞者可以自由變化,使所有參加者都能盡情發揮。
2.把民族舞蹈融入健美操課堂教學過程中
在體育教學中,民族健美操便于組織,隨意性較大,既可以放在課前準備活動部分熱身,也可以放在課中基本部分教學,還可以放在課后結束部分放松,如能長期堅持跳民族健美操,可在健身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發展協調能力。民族健美操的運動強度隨著舞種的不同而不同,只要堅持半小時活動,其生理負荷屬于中等強度,并不亞于中長跑。根據民族舞蹈動作和健美操的特點及對人體的鍛煉價值,使學生既達到了“育體”的目的,又達到“育心”的目的。
照音樂來計劃、組織動作藝術,有規律的以目前國際流行的以32拍為一個組合的教學中,4個八拍動作為一組進行,設計動作組合及動作組合串聯組成的成套動作。先教會學生“原始”的健美操動作,配以現代特色的爵士音樂進行練習,然后以健美操的步伐為主,加上民族舞蹈的上肢動作,再配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進行練習。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又不失健美操的特點,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健美操的熱身部分和結束部分,除了將具有一定健美操特點的民族舞蹈動作編入健美操中以外,還將整段民族舞蹈編入,以及整套完成后加上一段藏族、羌族舞蹈等,配上羌族鍋莊音樂等,隨著音樂隨意輕松而又不拘一格的舞蹈動作,這樣既放松了身心,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3.把民族健美操納入教學計劃
安排一定的課時,使民族健美操成為民族地區高校體育教學的特色,把這一指導思想同高校體育教學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安排一定的課時開展民族健美操的教學,因為民族舞蹈不像競技體育那樣具有激烈的對抗性,也不像現代民族健美操那樣對學習者身體條件要求很高。它的特點是運動動作的組合和運動路線都相對簡單,娛樂性強,運動量適中。在健美操教學中又根據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巧妙布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融進少數民族舞蹈操化組合的內容,可以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發揮學生細膩的藝術感受力,從而提高學生跳健美操的節奏感、表現力和感染力。
4.課后給學生布置創編健美操的任務
音樂是健美操的靈魂,選擇了一段合適的音樂,那么它的創編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半。大眾健美操的音樂是服務于動作的功能性音樂。富于表現力的音樂不僅能激發參與者操練的熱情,使其在短時間內可沉浸到鍛煉的境界中,同時還有助于參與者牢固的記憶動作順序,把握動作要領起到提示和引導的作用。課后給學生布置創編健美操的任務,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個性。要求他們盡可能將自己本民族舞蹈中具有一定健美操特點的動作編入,然后進行表演、考核,并將所編的操教與其他同學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認真學習,互相鼓勵,盡心盡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創編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戲中也升起了一種自豪感。
對于健美操教學來說,在音樂的選擇上,最好是大家熟悉的雅俗共賞,節奏感強,悅耳動作且激情的音樂。所以在我們已創編好的特色動作基礎上也可以制定出符合其動作最可取的音樂來。例如可根據羌族用小鑼、手鈴和羊皮鼓等,敲擊出熱烈緊張氣氛,制定出一些敲擊樂鼓或其他。一些能發出聲的物品所產生的節奏的音樂來,借鑒藏族舞蹈中踢踏舞等的基本動作融合健美操基本的下肢動作,發展下肢力量,提高參與者的音樂節奏感。羌族蒼涼有力的音樂還是需要一種現代節奏音樂的補充,讓既有非洲音樂或印度音樂甚至南美音樂節奏的元素融合進來。她是一個自然態的,而不是一個電子態的,也就是我們融合了其他原生態的元素,來為羌族音樂做嫁衣。音樂融合是一個很難的東西,關鍵是怎樣選擇其他音樂元素來結合。總之,在民族健美操的創編中,讓肢體運動與音樂節奏融為一體,才使其在運動過程中展現出更強烈的藝術之美。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改革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是連接學生與知識的紐帶,還充當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角色。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傳統的教學內容與形式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改革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1.促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通過“教師的講,學生的聽”來完成,這在無形中造成了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單一化。新課程標準實行后,語文教學模式有了相應的變化,語文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體,而是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這樣,不僅保證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同時還實現了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例如,在學習《鄭成功》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應改變以往直接講課的傳統模式,可以先讓學生收集關于鄭成功的故事或資料,學生在簡單了解鄭成功的事跡之后,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
2.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化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授課,由于教材上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在無形中限制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擴充。因此,為了符合新課程的教學標準,語文教師擴充了語文教學內容,使教材成了教學中的參考工具。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同時還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例如,在學習《草原》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呈現草原的真實面貌,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舍筆下“人美、景美、文美”的場面,并且也在無形中豐富了關于“草原”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化。
3.促進教學設計的合理化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同時還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設計環節中,教師只注重課上的教學設計,卻忽視了課前設計與課后設計,這在無形中就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量。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也更多的目光投到課前設計與課后設計中,從而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合理化。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文字”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課上的教學設計,同時還應注重課前與課后的教學設計,以便實現“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的合理化。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途徑
1.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與感悟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師的任務不再是簡單的教,更重要的引導學生在教學中的學。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積累與感悟。學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語文成績,不是通過記憶復雜的公式與符號,而是要通過對平時知識的積累來實現的。因此,語文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于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不應停留在表面上,而應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探討。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還能鞏固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例如,在學習《克隆之謎》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應在闡述文章內容的同時,滲透關于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并引導學生注重對說明文知識的積累與感悟。
2.注重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學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也在無形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不僅是豐富語文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是實現新課程標準的有效手段。
3.注重學生興趣培養的個性化
新課程標準的制訂是以促進整體的發展為核心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應注重不同學生性格間的差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不僅可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語文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在講解語文知識時要滲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還在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
4.注重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記錄生活、感悟生活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適時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結合在一起。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它不是由抽象的數字符號組成的,它所闡述的更多的是關于生活的感悟。脫離生活的語文教學,傳授的只是枯燥的語文基礎知識,這樣,不僅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膩煩的心理,同時還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應注重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總之,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變,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體地位,而是將更多的目光放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上。為了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發生了一定的改變,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還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由此可見,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有著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有效開展 策略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的,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刺激。”然而,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由于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較難培養穩定、持久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內驅力。實踐表明,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課本中“靜止”的知識,教師必須著力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把“靜”的教材內容轉化為“動”的外部活動,如此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在學習能力不斷培養的過程中體驗求知的樂趣。例:一位老師教學《九寨溝》一文時,充分利用網絡向學生邊展示九寨溝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壯觀的瀑布等美麗迷人的景色,邊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滿激情、悠揚動聽的旋律聲中,結合具體課文內容,教師進行了生動的講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如此設計,不僅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無需教師冗長的語言描述,學生便仿佛身臨九寨溝那美麗神奇的勝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傾倒。
二、鼓勵反復閱讀,體味文本內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內涵總能在不斷的閱讀中體現出來,而且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張慶老師說:“閱讀課就是讀書課。堵不住繁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只有做到反復閱讀、書聲瑯瑯,才能領略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變化的微妙;體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和“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田園的溫馨。反之,則難以深刻理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詩句之中蘊含的哲理。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之中,教師自始至終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助學生生疑、釋疑,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進行積極的讀書活動,而不必進行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講解。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對學生閱讀的個別指導,這叫因材施教;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范讀,這叫示之以范。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樹立“以讀為本”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把朗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積極為學生創設充分朗讀的機會,從而深入地讀出文本的味,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精心教學設計,深化閱讀理解
教學設計是一門設計科學,設計的本質在于決策、問題求解和創造。現行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能夠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和認知規律,把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具體化、序列化,整體統一于每篇課文之中。精心教學設計,首先要做的是確定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其次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這其中需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特別是有關年段目標的規定,二是學生的學習水平,特別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例:《草原》一文,初讀后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高度概括的“美”字。因此,我在具體教學時,以“美”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將所提問題歸納為描寫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兩個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兩個研讀專題:(1)課文是怎樣描寫蒙古草原的“自然美”的?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特別好?讀到這些語句時,你想到了什么?(2)“人情美”表現在什么地方?你是怎樣理解的?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如此教學設計,使得課堂走出了教師煩瑣分析、學生被動應答的誤區,使學生在積極的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再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麋鹿》一課時,在學生理解字詞之后,讓學生在細讀課文之中,結合書本內容將書上的插圖進行簡要勾勒與著色。如“雄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的沒有角,蹄子寬大”、“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等等。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麋鹿的相關內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想象、描述,不僅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其主動探求有關麋鹿方面知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