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居易詩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文:
《過袁村》朝代:宋 作者:袁說友
在昔有袁村,今到袁村路。
峰傍呼父老,同姓亦三數。
貴賤本無種,苗裔有疏附。
我家建家派,一經立門戶。
安用黃金籯,守此青簡蠹。
原文:
《和陳圖南安昌巖避暑詩二首 其二》朝代:宋 作者:呂陶
巖前數步到幽房,巖里聊安息偃床。
已得清風極瀟灑,休彈白雪恐凄涼。
原文:
《悼洛客兄》朝代:明 作者:董紀
射策期空冀北群,卻于百粵吊劉蕡。
山連高竇天如蓋,地接融藤瘴似云。
廣東章劍和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之后,在接受記者現場采訪時,一位衛星發射中心的總指揮談及自己當時的感受。沒有太多的激動,甚至從他臉上看不出多少成功后的輕松和喜悅,他只是鎮定地回答記者:“成功是差一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成功。”說得太好了。沒錯,離成功最近的,常常是失敗;而離失敗一步之遙的,往往就是成功。
其實,真正的成功者并不自驕自傲的原因在于。他深知自己的成功,其實是奠定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他的成功從來就沒有遠離過失敗。而如果你頹喪地認為自己總是一個失敗者,那我要告訴你,你離成功也許只是一步之遙,只差那么一點了。別以為一個成功者和一個失敗者之間有多大差距。他們的距離,往往只是差那么一點點而已。
無數的事實說明,成功也許就是努力堅持到最后一刻的韌勁;而失敗也許就是自身的惰性使然,其結果是一步之遙的缺失造就了平庸與偉大的差距。
上個世紀70年代是世界重量級拳擊史上英雄輩出的年代。4年來未登上拳臺的拳王阿里此時體重已超過正常體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已大不如前,醫生給他的運動生涯判了“死刑”,然而,阿里堅信“精神才是拳擊手比賽的支柱”,他憑著頑強的毅力重返拳臺。
1975年9月30日,當33歲的阿里與另一拳壇猛將弗雷澤第三次較量。(前兩次一勝一負)在進行到第14回合時,阿里已精疲力竭,瀕臨崩潰的邊緣,這個時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讓他轟然倒地,他幾乎再無絲毫力氣迎戰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著性命堅持著,不肯放棄。他心里清楚,對方和自己一樣,也是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了。比到這個地步,與其說在比氣力,不如說在比毅力,就看誰能比對方多堅持一會兒了。他知道此時如果在精神上壓倒對方,就有勝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著堅毅的表情和誓不低頭的氣勢,雙目如電,令弗雷澤不寒而栗,以為阿里仍存著體力。這時,阿里的教練鄧迪敏銳地發現弗雷澤已有放棄的意思,他將此信息傳達給阿里,并鼓勵阿里再堅持一下。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頑強地堅持著。果然,弗雷澤表示“俯首稱臣”,甘拜下風。裁判當即高舉起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獲勝。這時,保住了拳王稱號的阿里還未走到臺中央便眼前漆黑,雙腿無力地跪在了地上。弗雷澤見此情景,如遭雷擊,他追悔莫及,并為此抱憾終生。
在最艱難,也是最關鍵的時刻,阿里堅持到勝利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成就了他輝煌人生中的又一個傳奇。
一個名叫魏萬的年輕人為了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開始,鍥而不舍地追蹤偶像的蹤跡。歷時半年,跋涉三千里,終于在揚州風塵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級詩人張籍。張籍相當單純地相信“吃什么補什么”,他將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加入膏蜜,像喝補藥一樣,每頓必飲,并且發下誓言:“喝下他的詩啊,讓我的肝腸從此改換!”
在名家輩出的盛唐詩壇,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聞名。他曾被貶謫到龍標(今湖南黔陽),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跟隨的老仆人需沿路撿拾落葉枯枝當柴燒。但他詩名滿天下,經常有人在路邊跪拜,向他求詩。
和王昌齡一樣,賈島也是位苦命詩人。但他身后不乏眾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詩人李洞。李洞“酷慕賈島”,他的頭巾上佩戴著刻有賈島頭像的銅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為賈島祈福的念珠。每聽說有人喜歡賈島,他必親手抄錄賈島的詩相贈,還叮嚀再三:“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瘋狂。
荊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熱迷戀白居易的詩歌,“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凡三十余處”,連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詩句,且配了圖畫,圖文并茂。如此w無完膚的瘋狂,被人稱為“白舍人行詩圖”,“若人問之,悉能反手指其去處,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