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老頭讀書筆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只不過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的。學海從事學術研究多年,現在執筆于散文,字里行間能見出他閃爍的思想火花。他在《理性的閱讀》中談到,“讀書不因單純的獲得知識而愉悅,反倒因為曾有過誤讀與錯誤而徒感幾分沉重,這跟感性的閱讀有關,因為我們處于的文化世界,是一個‘我們自己所編織的意義網絡’(解釋學)的世界,而當我們被牽手順著‘他者’的思想走時,其實我們是處在被激發的情感滑入激發者的凹道中,這其中雖是任人之意,但又會渾然不覺并頗有自得。”學海帶著思辨性的反思讀書、寫作和思考,從不人云亦云,有了疑惑,就追根反思,比如他讀文壇百歲老人章克標所撰寫的關于《魯迅與戀愛》《講述魯迅與四個女性的戀愛》時,亦曾跟隨作者的觀點,發出贊同的感慨:“呵,原來魯迅不也有咱小老百姓渺小甚至陰暗的一面”,但看過了魯迅紀念館張能耿駁斥章克標的《“征婚”與“戀愛”》后,作為一名嚴謹的學者,使他對當下借罵魯迅來抬高自己的學風和市儈心理產生了懷疑:“把想當然臆變為邏輯,那就自然是把臆測變成臟水潑出去了。感性的臆測加上感性的閱讀,其后果必然是剝奪了本真的魯迅并貽誤讀者。” 敏銳的思考,使他發現“任何簡單的判斷都是對人性的一種漠視”(《文學和力量》),從而讓我們看到一位擺脫了偏見和束縛,構建起我思故我在的學者型作家敏學深思的一面。
學海的散文里浸透著豐富的情感和思想。他在《知識分子自身話語建設的艱難與矛盾》一文中,列舉了中國知識分子話語歷程中的苦難史,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到底如何去建設知識分子的話語?經過對知識分子在歷史中所起的地位作用的剖析,他認為知識分子歷來是領導文明行程的先驅者,是傳播文明的普羅米修斯。須有勇氣面對不公正的現實,不為權勢和物質所誘惑,能忍受暫時的冷落和放棄,始終懷著一種宗教殉道士的精神,擁抱真理,在艱難中前行與思考。
學海不刻意宣傳某種思想,不用說教的方式來把自己的看法硬塞進別人的頭腦,去充當某種潮流和位高者的傳聲筒,如電視劇《紫日》放映時,片中日本鬼子用刺刀亂戳綁在柱子上當靶子的中國老百姓,觀看電視的一些年輕人,竟然鼓掌大喊“好玩,好玩”,感到憂憤的學海在文中寫道:“富貴已經腐蝕了他們正常的理性,正義與良知早已被眼前低賤與屈辱的歡樂遠遠踢進了垃圾堆。”并不無沉痛地說:“當貧窮戕害著人們時,人們便以生命為代價去追求富貴,但當富貴消蝕人們的人性與良知時,生命的代價還會有意思嗎?” (《享受富貴》)現在大師、名家與他們的弟子們,互相吹捧,蔚然成風,或在宣紙上撳上一個個鮮紅的印章,或出入人頭攢動的售書場合,洋洋自得地簽名,學海禁不住感嘆:“如此行,是糟蹋了這個時代,如此行,出不了好作品。”(《能出好作品》)當他把眼光投向詩歌時,沒有從玩弄所謂詩的技巧出發,而是用心靈去感悟詩:“詩,作為藝術的精靈,你就得以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她,這樣或許才能探索到她的真諦。”(《你的眼光朝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