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李白的送別詩

李白的送別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白的送別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白的送別詩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語文 教材 古代 送別詩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時人們會產生迥異的特殊感慨。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指出:“唐人好詩,多在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因此歷代的文人墨客抒發離別之情的詩作很多,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送別詩名篇。在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大約有五首古代的送別詩,本文主要分析這些送別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并對相關內容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送別詩的內容

同為古代送別詩,不同詩人筆下抒寫的內容是不同的,從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體驗與人生體悟。下面我將從詩歌選用的景物、抒發的情感以及其中蘊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對送別詩的內容進行研究。

1.對送別的景物與環境的描寫

在離別這樣一個特殊的情境中,詩人往往會借助身邊的事物或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達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時,由于詩人對事物的感知以及創作特色的不同,他們選用的景物也會有所差別。

有的古代送別詩的景物和環境于水路、水邊有關,李白就善于在離別時攝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一詩中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崩畎壮鍪癫痪茫憬Y識了孟浩然。孟浩然將要去廣陵,他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李白選用了“孤帆”、“長江”、“天際”等景物,此皆詩人遠望的景色,寫出友人別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說“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在言外?!遍L江向天邊流去,詩人對朋友的牽掛也隨江水一起流向天際[1]。由此可見,景是情的體現,不同景物的選用表現出詩人離別中復雜特殊的情感。

2.抒發依依不舍與眷戀之情

雖說這些詩人作詩時選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風格迥異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脫離不了性情中人的隊伍。其送別詩中所蘊的朋友情誼從詩詞中溢出,對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敝庇^看來,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然而詩人意不在景,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此外,我們能夠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級上冊)中感受到一種詩意的離別;也能夠從李白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別族叔李云時的那份不舍。

3.對友人的由衷贊美與美好祝愿

離別時分,文人多傷感之情,而有時,詩人們心胸又是那樣地豁達,他們反客為主,勸慰友人。在《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一句值得我們關注。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漢代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其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提及“小謝”(即謝I)詩清新秀發的風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并、稱許李云,表達了對族叔李云的由衷贊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級上冊)中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詩人在臨別前勸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兒女一樣傷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鄰一樣嗎?詩人的豁達、豪邁之情從其對友人的勸慰語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同時也寄予了一份對友人未來的美好祝愿[3]。同樣的,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中末句“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對荷花極盡贊美之詞,看似寫景,實則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達對友人未來的美好祝愿。

二.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送別詩的藝術

除了古代送別詩中的內容,這些詩的藝術表現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部分。如詩中現實主義是如何體現的,每首詩的藝術結構又是如何,以及詩人采用的寫作手法等問題都是需要探討的,下面我將來具體談談。

1.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多變的藝術結構

古代詩詞的創作,詩人多采取現實主義的寫實方法對身邊的景與自身的情進行渲染描寫。而在古代的送別詩中,更是不缺現實主義的運用?,F實主義詩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現現實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這一類型的詩歌作品。一般說來,這類詩歌作品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細節的真實性、形象的典型性與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

在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這些古代的送別詩,大都描寫出了與友人送別時的場面,都是作者的真實經歷。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中,岑參以對邊塞壯麗雪景的描寫作為典型的環境,而雪中送別又表現出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包括前文提到詩人往往會借助身邊的事物或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達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選用也是現實主義的一種體現。這些都是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正如恩格斯說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別詩中大都使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實經歷和現實生活。

在藝術結構上,我們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與《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為例,分析送別詩的三種不同結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的結構是先景后情。詩歌前十句寫送別前的雪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中一個“愁”字寫出了詩人為友人的長途跋涉而產生的擔憂之情,為轉入寫送別作鋪墊。以下八句再轉寫送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是情景交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是以景結尾,比較含蓄,啟發讀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樣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這首餞別詩,如歌如訴,感情跌宕起伏,充分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懷才不遇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態。隨著詩人情感的變化,全詩在結構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躍,其寫法與前兩首詩差別很大。

2.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的多樣使得作品的語言風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著各自擅長的寫作手法。

在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古代送別詩中,詩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來創作。我們可以從詩人對送別的景物與環境的描寫中能夠看出這一點。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后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后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而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也運用了虛實結合,前半句送別是實景,后半句想象揚州的美景是虛寫。而李白另一首送別詩《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運用了生動奇特的動作描寫,多樣的寫作手法使得送別詩各有各的亮點。此外,有的詩歌還使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

3.多樣的修辭藝術

李白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經常采用想象、夸張、比喻等修辭豐富自己的詩歌內容。在情感強烈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斷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現象,現在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這個比喻富有創造性。由于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讀來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與李白相比,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則以一“奇”字開創新意。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在這首詩中,詩人還在“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一句中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此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運用了大膽的夸張。

4.古體近體兼具的詩歌形式

形式,即體式,指詩歌的語言結構的組合方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有時奇妙的形式能夠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有助于讀者理解詩意、加深印象。

詩歌有古體詩、近體詩之分,而近體詩又分為律詩與絕句。古體詩的寫作相對自由,格律上沒有嚴格限制,能夠讓詩人盡情發揮,體現出了音樂美,而近體詩格律非常嚴格,講究平仄,富含節奏美。在蘇教版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古代送別詩的詩歌形式包含了這兩種形式。古體詩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近體詩有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級上冊)以及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

三.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送別詩的教學方法

有人這樣來評價古詩文教學:“古詩詞教學必須確立這樣兩個基本點:固守語文本體,披文得意,緣意學文;顯現古詩詞以言造象、立象盡意的本色?!盵4]以此結合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別詩特點,我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三種方法開展相關教學。

1.創設情境法

古代詩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別詩寫的是離愁別緒。其中有送別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復雜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意境氛圍就通過詩人的筆觸營造了出來。在古代送別詩教學中,我們可以重點放在創設與詩的感情基調一致的情景中來。結合多媒體幻燈片,我們可以通過音樂、圖畫以及語言的渲染讓學生們把握全詩的整體基調,再讓學生誦讀,體會詩歌發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詩歌創設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情境的創設,抓住重點字詞的理解,使學生理解詩歌大意。通過多媒體幻燈片投影出邊塞白雪皚皚景象的圖片,結合離別之樂,引入本課的教學。隨后讓學生自由誦讀,誦讀是為了促進讀者對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課堂上采用誦讀教學的主要目的也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教學文本的感知和理解,這樣能夠使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送別的現場。教學中需要預設,但這種預設最好是在對文本整體把握基礎上提煉出一個簡單而根本性的問題,而教學的生成需要自然而豐富,這中間離不開教師恰切的點撥與高效的歸納。簡單而根本的預設應該能清晰地指出目標,同時又能給學生留有揮灑個性的生成空間[6]。

2.聯想訓練法

中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識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聯想和想象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韻。一是借助詩中提供的相關物象發揮聯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詩的有限形式的限制發揮聯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為例,詩中本就運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煙花三月的揚州會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讓學生試用優美的詞句將想象的畫面展現出來。這樣做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得以活化。在學生交流后,輔以課件展示詩中美景,讓學生感到真實且不空洞的美麗,為學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礎。

3.知識延伸法

古詩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項瑰寶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在語文教學中對古詩也是相當的重視。所以可以借古詩教學的機會,通過知識延伸法加強學生對古詩的感悟、發現、理解、表達等綜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學生靈活地掌握課內外知識以得到相應發展。

我們可以加強學生古今知識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別詩與現代送別題材的詩歌可以放在一起體悟學習。對于古代送別詩,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較固定。而現代的送別主題詩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現出跳躍的趨勢。教學中我們可以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級上冊)與席慕蓉的現代詩《渡口》相結合,同樣于水邊送別,比較兩者的差異,對比分析古今送別詩,這樣將古代與現代詩歌知識聯系起來分析。

總之,送別詩是在古代詩歌中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分支,以上我們通過對它們的內容、藝術結構與相關教學方法的分析,對教材中選用的古代送別詩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感受體悟到古代送別詩的美妙之處,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學生應當珍惜友誼與人倫親情,擁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內心世界。

參考文獻

[1]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494頁

[3]劉吉美:《送別詩的多樣情懷》,《文學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詩詞教學的兩個基本點》,《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夏崢嶸、胡根林:《誦讀是詩意的啟蒙》,《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6期

李白的送別詩范文第2篇

關鍵詞:唐詩;送別詩;時代精神;藝術表現手法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014-01

送別就是與朋友告別,送別詩就是給朋友送別時寫給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詩。唐人和朋友離別時喜歡作詩相贈酬,按照習慣慣例,送別詩一要敘友誼,二要嘆離別,三要祝前途平安,但是不同的送別詩所表達出來的感情不僅與詩人的個性特征有關,而且與時代精神密切相關。具體地說,就是送別詩的感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懷、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風格。下面就從幾首比較典型的唐人送別詩入手,探討不同的風格與感彩。

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漫漫人生路,正是因為有了好友的鼓勵和安慰,才使我們有勇氣有信心去迎接各種挑戰。同樣是送別詩,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的情愫主要表現在后兩句。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李白仍向友人離去的方向眺望著,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初居安陸,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而另一首晚唐時期詩人杜牧的《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卻寫的是難分難舍的感傷離別情緒。本來是因多情才難分難舍,分別時當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因離別傷懷,滿腔情緒一時無從表達,相對無言,彼此倒像無情似的,貌似無情,實含深情,正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第二句進一步寫離情別緒。在餞別的酒筵上,別人是歡聲笑語,只有自己情緒黯然,更難強作歡笑,而分別在即,與對方相對枯坐,無限情意,無從說起,只有照明的蠟燭好像還有惜別之情而“垂淚到天明”。詩的后兩句是借物抒情,而涉想奇特。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時期由于唐朝社會處于上升時期,所以表現在送別詩中,就普遍具有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會由盛轉衰,所以這一時期的送別詩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時期的感彩,而且顯出了低沉、悲傷的情調。

在唐代送別詩中,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送別詩首先是抒情詩,詩人們在抒發內心深情真摯的情感時,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的借助比喻、想象、聯想塑造形象,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1、直抒胸臆。好友分別、離情別緒、深情厚誼不吐不快,所以,唐人送別詩有很多事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直寫落日之景,后兩句直寫真誠情誼,全是肺腑之言而毫無保留,慷慨悲歌,一吐為快。

2、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種坦誠,是深情厚誼最直接的體現,但是,深摯的情誼又往往是說不盡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詩人借助別的方式表達出來。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確,景物在有情人的眼里會因人的情緒不同而變得不同。唐詩本就重情趣、重意趣,詩人在表現“情”和“意”的時候,往往要借助“景”或“境”,在送別詩中眼前的景物往往附上了濃重的情感色彩,這是唐代送別詩的一個相當顯著的特點。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笔茁搶懬嗌桨姿?,景色如畫,但一“橫”一“繞”就把不愿分離的惜別之情借助山水表達出來。頸聯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蹤不定,“落日”隱喻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整首詩借景抒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摯而感人。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唐代送別詩中,幾乎每首詩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俯拾即是,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但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边@首詩情在景中,寫景有一種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畫。竹林寺遠,鐘聲觸發思緒,歸影勾起詩人的歸意。但詩人形象隱于詩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但這兩種情懷全融在意境之中,教人領會其中深意。

作為唐代詩歌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唐人送別詩在其思想內容上,大大豐富了唐代詩歌的題材和內容;在藝術表現上,格調或豪放或含蓄,或曠達或深婉;抒情或直白或蘊藉,或借景或托物,用語淺近,不事雕琢,真正體現了“境近意遠,詞淺情深”的藝術特點。

參考文獻:

[1]陶文鵬.唐詩鑒賞.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10.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等.唐詩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1.

李白的送別詩范文第3篇

最近,筆者在教學五年級《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時,嘗試從不同角度進行教學,結果也大不一樣。

教法一:故事型文本解讀思路——顯故事之情

(1)師:在這樣的季節里,一對朋友就要分別了。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此時他們的心情如何?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作交流,學生提出“依依惜別”。

(2)師:走進課文,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誰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師:老師也找到了一個字,你們一起幫著我來體會體會。(“藏”字顯示紅色)

(學生齊讀)

師:“藏”的是什么?(藏在心里的依依惜別之情)

師:既然是“藏”,他們愿意讓對方知道嗎?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學生聯系上文談:“有意不去觸動”“一會兒……一會兒……”)

師: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欣賞風景,而是在強抑內心的情感,他們都不想讓離別的時刻到來,都想讓相聚的時光再延長些許。一“藏”字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心意?。≌l來讀這段話?(指名讀)

(3)師:往常,李白與孟浩然會在黃鶴樓干什么?(吟詩、喝酒、聊天、賞景……)

師:吟詩、喝酒、聊天、賞景,這是多么愜意、多么瀟灑的事情啊!可是今天,他們卻要分別了,誰再來讀一讀,讀出這一份離別之情。

師:所謂“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指名讀李白的話)

師:把酒送別,情濃意厚,自由讀這段話,你能讀出哪些情感?(學生自由朗讀,體會,交流)

生1:六個“您”,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生2:“夫子”,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理解”夫子”)

生3:“兄長和老師”,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師:李白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什么呢?(人品與詩篇)

師:孟浩然是唐朝最早創造山水詩的詩人。你們知道他的哪些詩?(指名背誦《春曉》《過故人莊》《宿建德江》)

師:同學們都是聽著這些詩長大的,所以李白說,您的詩篇——

生讀:“譽滿天下”!

師:李白不僅敬仰詩篇,還敬仰他的人品,李白曾經這樣評價孟浩然:

(出示《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師指導生理解)

師:這樣的孟浩然怎么不令李白敬仰,他們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如果你就是李白,現在就請你面對你的兄長與老師,說出你的敬仰之情吧!(生齊讀)

師:是呀,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也許這一別就再也見不到了,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指名讀)這杯中盛的僅僅是滿滿的酒嗎?還有什么深意?(敬意、不舍與祝福),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一遍。(齊讀)

師:作為知己的孟浩然當然也體會到了李白的這份情,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引讀孟浩然的話)

師:孟浩然引用王維的詩,想說什么?(不管兩人在哪里,我們的心在一起,像鄰居一樣永不分開)

師:孟浩然當然也不想和李白分別,作為兄長的他此時只是在——(安慰李白)。(再讀本句)

師:除了安慰,孟浩然還有什么意思在里面?(引導體會“永世不絕”)這里不僅是說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更是說他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師:是的,友誼就是這樣,當心存敬意的時候,留戀之情會情不自禁衍生。

(4)出示課文的第四自然段

師:從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他們的友情很深?(凝視)

師:他凝視的是什么?(孟浩然,船,江水)

師:你們理解“佇立”嗎?(久久站立) “佇立”前面還有一個詞,是——(依然),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李白在江邊站了很久,一直目送孟浩然離去)

師:白帆漸行漸遠,朋友也漸行漸遠,李白的目光卻未曾離開,哪怕是白帆早已消失。這目光里面是什么?請你閉上眼睛,在樂聲中細細體會一下,并動筆寫下你的只字片語。(學生寫話)

師:讓我們來聽聽詩人的心聲。

(學生圍繞留戀、回憶、祝福進行交流)

師:此時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出示詩句,學生齊誦)

教法二:詩歌型文本解讀思路——展詩歌之意

(1)從課題入詩。在讀詩時候想想,李白和朋友分別會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學生結合詩歌能很快說出“不忍心”“依依惜別”)

(2)從詩的哪些句子能體會到這種情感?(學生很快找到詩的后兩句)

(3)抓住詩句的重點詞句感受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①理解詩句: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學生:朋友遠去了,李白還站在江邊,如“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并能結合文本來談)

②你覺得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如何?(學生說感情好)

李白的送別詩范文第4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人送別一位即將遠行的朋友,按照傳統老套的習俗,似乎應該選擇秋天這個萬木蕭蕭、色彩凝重的季節,似乎應該選擇長亭古道、綠柳飄揚之地,因為離愁別恨涂染景色,悲傷籠罩時空。但是李白不是這樣,詩歌一開篇就為我們創設了一個明麗生動、宏大開闊的時空背景。遠處是蒼翠群山,層層疊疊,起伏延伸,形成一條綠帶,靜靜屹立在城池的北邊。近處是碧綠河水,潺潺流淌,閃閃發光,環繞東城迤邐而去。詩人和朋友靜立城邊,遠眺山水,離情別意彌漫天地。一個“橫”字活現青山靜立,生機逼人的情態,一個“繞”字凸顯水環城去,城因水媚的神韻,一靜一動,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展現出一幅壯觀而飄逸,靜穆而活潑的圖景。顯然,透過這幅圖景,我們讀到了李白的浪漫和新奇,李白的多情和灑脫。沒有凄慘,沒有悲傷,沒有難舍,沒有猶豫。李白好“色”,他善于著色,給山川涂色,給心靈涂色,讓色彩淹沒離情,讓色彩透露歡樂。李白不像在送別一位朋友,倒是好像在和朋友津津有味地欣賞美麗的山水風光,似乎要把壯麗風光銘記心里,遠走江湖。

李白的送別詩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李白;送友人;古詩詞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曠古絕今的偉大詩人李白的這首《送友人》,據說在唐人五言送別律詩中堪稱空前絕后、獨領。詩人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這首感人肺腑、情真意切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經典、精致之作,是在我們南陽有感而發、一揮而就的。詩人與友人結伴盡興游玩之后,便要依依惜別,策馬辭行了。友人姓甚名誰已于史無據,但其與太白友誼的真情實感卻是情意綿綿、動人心弦的。詩中所描繪的南陽名城地理輪廓也是極為符合的。那么,在此就讓我們隨著太白的詩思來漫游馳騁一下,對其中的真意作一個簡單的藝術賞析吧。

第一、二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是說送別友人之處――古宛名城南陽。詩人與摯友走出東郭城門之外,因不忍就此離別,便并肩緩轡,行了一程又一程。詩人極目遠眺,只見城北橫亙著青翠的紫峰、獨山山巒,城東閃耀著澄澈見底的白水清流自北往南環繞城墻一路向西默然而去。開頭這兩句詩對仗極工?!扒啜D―白”“山――水”“橫――繞”“北――東”“郭――城”。字字成對,天衣無縫。色彩間雜、遠景近物、方位準確、動靜有序。起筆不凡、氣勢恢弘。兩句既有漢賦起首處的精致、豪放韻味,又具晉詩牧歌般的田園、質樸風骨。詩筆率有古意、令人神往,又可謂詩中有畫,畫出一幅秋高氣爽、景致分明的遼闊、清新、壯美、秀麗圖景。

第三、四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與朋友就要在此分手,從此便成為天涯孤旅,詩人不禁覺得無限感傷。二人從此一握,或許便成永訣。我的朋友,你不正像那孤獨的蓬亂的雜草那樣,隨風翻轉、飄忽不定?不知何時能再相見,遠隔萬里,獨自奔波。這兩句詩,流露出詩人對摯友前程的擔憂,其情思一往情深地滲透在字里行間,表達了詩人對摯友處處無家處處家,不知何處是吾家的無限關懷和深切同情。當然,詩人不也正是如此嗎?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見時難別亦難。落筆比較自然,筆法相對舒緩。此二句并不拘于對仗,兩句乍一看時顯得突兀,但卻給人以言之鑿鑿、令人信服之感。前句是鋪墊,后句乃必然。

第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兩句對仗非常嚴切,且又寫得那么清新婉轉、那么順暢自然。李白有許多送別詩,常用“浮云”“落日”暗示離別之情,以之作喻。寫盡了人世間的“失意游子”“傷情離人”,堪稱挽唱、絕響。同時,詩人又十分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為比喻來表明心跡、吐露心聲。晴空歷歷、白云悠悠、千載飄浮、獨來獨往,象征友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飄忽東西、不由自主。遠望天邊夕陽慢慢西沉,似有不忍遽然落山之意。隱喻詩人對朋友的悵然離別,內心也充滿了無限惆悵之情。也或許,在詩人的心目中,夕陽要比離人幸運得多,因為夕陽有西落但還有東升,而離人呢,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死別已吞聲,生離更傷情。

第七、八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兩句詩和三、四兩句詩相比,都不拘泥于對仗,而注重于內心真情實感的抒發,顯得情真意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友人離去的揮手之間,有多少深情厚誼盡在不言中。友人回回首,向詩人揮揮手,詩人也揮揮手,勸友人別再回首了。而恰在此時,卻出現了“蕭蕭班馬鳴”。班馬,離群之馬也。班馬嘶鳴暗示不忍離去。兩位好友過從甚密,連他們的坐騎都廝磨生情了。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道別、頻頻致意。二人胯下的馬匹也要和他們的主人一樣天各一方了,便禁不住引頸長嘶,似也不忍更不愿分離。這兩句別有新意,獨出心裁。太白化用古典名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深情,可謂鬼斧神工、畫龍點睛。

相關期刊更多

李白學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李白研究會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教育廳

唐代文學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团风县| 铜梁县| 万载县| 宜丰县| 乐平市| 南川市| 绥阳县| 和政县| 万荣县| 峨眉山市| 澳门| 文安县| 无棣县| 枝江市| 梧州市| 榆林市| 永平县| 武山县| 墨江| 彩票| 大关县| 冕宁县| 九江市| 图木舒克市| 枞阳县| 逊克县| 铁岭市| 望江县| 亚东县| 巴南区| 正蓝旗| 张掖市| 佳木斯市| 库伦旗| 西宁市| 象山县| 临猗县| 那坡县| 余姚市|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