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獎品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上個星期五我們班進行了一次數學小測試。今天數學課上老師公布了成績,我竟然得了九十九分,別提我有多高興了,因為我和媽媽有個約定:如果我考試得了九十五分以上,媽媽會幫我完成一個愿望。
在我學校門口有一個阿姨在賣小玩具,每次上學,我都要看一下的。今天,我終于不用看了,因為我要買下它,這就是我的愿望。
下午放學后,我拿著媽媽給我的獎品“十元錢”急忙跑到阿姨那里,說:“阿姨,我要買下這個。”我用手指著那個我很早就想擁有的小玩具。阿姨拿給了我,我一溜煙似的跑回家去了。我把紙袋打開,里面裝著兩個小人,我小心的把他們擺在桌子上仔細地觀察他們,其中一個紅色的小人有著高高的個子,他的頭像刺猥頭,他的眼睛圓圓的,背上長著兩只扇子一樣的翅膀,手上還拿著一把機關槍,他還有兩條飛毛腿呢!另一個綠色的小人,他的頭像蜜蜂頭,小小的;他的眼睛長長的,他后面也長著兩只翅膀,他手上拿著一把劍,他的腿很粗壯。
小朋友!你們知道他們是哪個小人嗎?它們就是超人俠。
我太開心了。我以后要更加的努力學習。
今天,老師說要進行期中考試成績總結,并且要給成績優秀的同學發獎品。
上午第四節課,潘老師宣布:“現在我們要為期中考試成績優秀的同學發獎品。”大家很高興,只有我悶悶不樂,因為我的語文期中成績很差,只考了89分,所以我想我一定不會得到獎品了。隨著同學們的議論聲,老師不停叫著去取獎品同學的名字,有王昱松、張小萌、董家慧......很快就發完九個同學的獎品了,我想我一定拿不到獎品了,89分的語文成績太不理想了,我坐在椅子上,靜靜地聽著第十個同學的名字。可是,這會空氣好象形成了兩個塞子,堵住了我的耳朵,使我聽不見聲音。接下來老師說:“只剩下一個筆記本了,最后這個要獎給數學成績最優秀的了。”聽了這句話,我興奮起來,因為我是數學成績最好的,我是99分。雖然99分看起來不多,但只有一個人是99分,沒有100分,那個米老鼠的筆記本一定是我的了!“劉夢琪”,我高興地走上了講臺,拿到了我的獎品。我站在那兒,拿著我的筆記本,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祝賀我們。
這次老師獎給我一個米老鼠筆記本,對我是一種鼓勵,下次語文我也一定要考好,爭取贏得老師的表揚。
一班石小梅
我喜歡讀,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每讀一本書,我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憶起我讀過的古今中外的文學著作,我最喜愛要屬《三國演義》了。那真的是一本百看不厭的好書。我喜歡一有空就拿起那本古老的泛黃的《三國演義》細細品味,愛不釋手。品讀書籍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我沒有易中天那么研究地透徹,亦有自己的一片見解。
對《三國演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讀《三國演義》這部書,能使人聰明,能對社會了解多一些,也會對事物增強分析能力。”是的。讀三國,可察生意之道,可悟做官之法,可感做人之精。《三國演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匯集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真知灼見。書中那些千變萬化的策略,都體現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對于如今社會在從商、為官、做人處事等方面,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讀“桃園三結義”這段故事時,我反復琢磨分析: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有名有份,但“織席販履”,窮困潦倒。關羽有才有能,卻是一名逃犯。張飛有些許資產,卻無頭腦。如果各自走自己的路,結果可想而知。他們都有成就一番偉業的志向,可謂志同道合,組成了一個戰斗團體。團結力量大,他們最終成就了夢想。在當今商海中,隨時都會有風起云涌波濤澎湃的時刻,一個人要想能在其中有一番建樹,難免會勢單力孤。與其如此,倒不如尋求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一個團隊。團體作戰,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特長,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減少創業過程中的風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然而一群人卻可以走得很遠。成功人士李嘉誠曾說:“假如當初沒有那么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便是我從“桃園三結義”想到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令人深思:馬謖懂得兵法,卻不懂活用,不能隨機應變。諸葛亮派他守漢中咽喉街亭,他不聽部署,只知死守兵書中“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的教條,結果失守街亭。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學會隨機應變,以變取勝。在商場中,要學會變通,有時一個小小的變化就可能是企業發展的契機。諸葛亮三出祁山,搶先機大敗司馬懿。是的,先下手為強,在強手林立,人才云集的商戰中,機會一旦來臨,許多競爭對手可能同時盯準一個目標,所以先下手為強。搶先營銷,獨占鰲頭。“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借用外力,是一種技巧。曹操,借孫策的力量牽制劉表,借助孫策、呂布、劉備的力量打敗袁術,借助劉備的力量消滅了呂布,借公孫之手徹底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終于統一了中原。我覺得在現在社會就是要善于利用。當大老板的不一定要很有知識,如果別人掌握了知識,利用他們的知識去點燃自己的燈盞也不錯。
讀《三國演義》不僅能學到經商之法,也能領略到為官之道。
“將軍額上能騎馬,宰相肚里能撐船”。領導者應該有寬容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能寬容下屬的細小過失,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袁紹令其謀士陳琳寫巢曹的檄文,陳琳在檄文里,不但把曹操本人臭罵了一頓,而且罵了他父親、祖父。曹操非常惱怒,后來陳琳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并沒有殺陳琳以泄心頭之恨,而不計前嫌,還委以重任。是曹操的大度,讓他又收獲了一個謀士陳琳。
第一次看到曹操“割發代首”的那個故事,我覺得他很虛偽。再次讀到時,便有了新的見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在當時割發代首其實也不容易。否則也不會有“三軍悚然,無不遵軍令”的效果。領導者要用自己的行動作出表率,群眾才能信服他,并聽其命令。所謂其身正,不令則行。領導作為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除了要求員工以外,自己遵守也是必要的。只有做到以身作則,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才能先律己后律人。
劉備本是一個出來“混”的主,但他這個“混”可不是一般的混,劉備的天下是混出來的。有人說他是君子,有人說他是偽君子,我覺得他是真君子也是真小人。他袒露一顆心,換來一片力。至于劉備最著名的“哭”,乃是他的真性情流露。三國中,沒有比他更會籠絡人心的主了,他總能感動下屬,使得他們一個個死心踏地地跟著他。這是很值得現代為官人員學習的。
此外,讀三國還可以學做人之道。
曹操愛惜關羽這個人才,為了留住關羽,甚至被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他最終放走了關羽,同時也是賣給了關羽一個大人情。曹操赤壁失利,敗走華容道,關羽為了還人情,不惜違背軍令狀,放走了曹操。是人情救了曹操一命,可見人情真的很重要。人情世故總是摻雜著真誠與虛偽,雖然只是一種形式,卻是維持人際關系的必需品。樂于助人,多聚人情。現在社會,經常要利用人情來辦事,你若和別人只是泛泛之交,人家沒有義務和責任來幫你。平常多施恩澤,都有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得到回報。
周瑜心胸狹窄、嫉妒心極強,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他對諸葛亮一直耿耿于懷,幾次加害于他,都不得逞。他用美人計騙劉備去東吳成親,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用“假途滅虢”之計,謀取荊州,結果是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有人說,嫉妒是心靈的毒瘤。可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嫉妒,但不能像周瑜一樣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而是要超越別人。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要較量,不是要使得別人比自己弱,而是要使得自己比別人強,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
我的家鄉在內陸,大海在遙遠的天際,長江在銀河的那端,只有黃河,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河臨近我的家鄉,我卻一直無緣前去一觀。
于是,從小我就把我對水的熱愛傾注在了老家的那條小溪里。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在溪水旁邊洗臉、采野花;到了夏天,我們就一起跳進小溪里洗澡、游泳,清涼的、沁人心脾的溪水繞過我的腰緩緩地流向遠方--神秘的遠方。溪水不停地流著,我的童年也一天天地隨著小溪流逝了。可是漸漸地,溪水干涸了,只有一股股的細流竭力地穿過了石縫,向自己夢想的遠方流動。我也長大了,呆呆地望著河道里奄奄一息的生命,我想到了自己的中年、老年和臨終的日子,心中涌起一陣陣酸楚的感覺。
有幸的是,前幾年我和爸爸到了黃河,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永恒的流動。滔滔不絕的黃河奔騰著、翻滾著,卷起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摔了下來,摔成煙霧。它帶著不畏一切的勇氣流動著,它似乎一點也不害怕自己的命運會像家鄉的那條小溪最終干涸了,只是流動著,向著自己的目的地不停地流動著。
是“長長的行走之書”,在廣袤大地上,在現實與歷史之間,誠摯凝視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張煒沉靜、堅韌的寫作,以巨大的規模和整體性視野展現人與世界的關系,在長達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著飽滿的詩情和充沛的敘事力量,為理想主義者繪制了氣象萬千的精神圖譜。《你在高原》恢宏壯闊的浪漫品格,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追問,有力地彰顯了文學對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賞析]
運用“行走”、“高原”、“廣袤”,“理想”、“精神”、“信念”等關鍵詞,揭示了作品宏大的規模、高遠的立意,和啟迪靈魂的藝術魅力。
《天行者》
《天行者》是獻給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鄉村英雄的悲壯之歌。一群民辦教師在寂寞群山中的堅守與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劉醒龍以內斂克制的態度,精確地書寫復雜糾結的生活,同時,他的人物從來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壓倒,人性在艱難困窘中的升華,如平凡日子里詩意的琴音和笛聲,見證著良知和道義在人心中的運行。現實性、命運感和對人類精神燦爛星空的確信,使《天行者》的意蘊凝重而曠遠。
[賞析]
“悲壯之歌”、“詩意的琴音和笛聲”、“燦爛星空”三個喻體構建了全詞的框架,將我們領入一個如詩如畫、有聲有色的意境,使人對作品悠然神往。
《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建立了極盡繁復又至為簡約的敘事形式。通過塑造兩個以“出走”和“還鄉”為人生歷程與命運邏輯的人物,形成了深具文化和哲學寓意的對稱性結構,在行走者與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的緣起緣盡中,對中國人的精神境遇做了精湛的分析。劉震云繼承了“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同時回應著中國古典小說傳統,在向著中國之心和中國風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原創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