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顧城的詩

顧城的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顧城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顧城的詩范文第1篇

她讓他的生命,多了愛情

顧城是一個清澈而又變幻不盡的人。一雙眼睛,單純又豐富深邃。他曾這樣總結自己的性格:多變也始終不變。

他以詩為生命,以生命為詩。如果沒有謝燁,他的一生也許就像他說的,和詩一起度過。是謝燁,讓他在只有詩和寫作的生命里,多了愛情。

1979年7月,距離顧城23歲的生日還有兩個月。在一列自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上,上帝帶給了顧城這一生最珍貴的生日禮物——謝燁。

謝燁是一個優雅的人,有著清亮的眸子。她站在顧城旁邊,笑容婉轉,輕靈,像極了春日,像極了軟風。這樣一個女子,滿足了顧城對一個女人的所有想象。所以,一向孤僻,遲疑,眼睛永遠直視前方,不看任何人的顧城,第一次目光傾斜了,輕輕地落在謝燁的身上。他感受到她,感受到她頸后飄動的柔軟的發,感受到她的笑和光亮如星的眼睛。她的眼睛,又大又美,深深的,像是幻夢的魚群。就連嘴角和鼻線,也有一種金屬的光輝。

顧城陷入了愛情,無法自拔。

他給謝燁念他寫過的詩,講起電影和童年。謝燁認真地聽著,好像那聲音是出自她的心,是她無數個暗夜無數遍祈求想聽到的聲音。

火車由黃昏進入暗夜,周圍的人陸續睡去。他們望向窗外,看到滿天閃著銀輝的星星。顧城和她都沒有說話,時間仿佛靜止了,一切似乎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有他們知道,一切都改變了。

謝燁原是北京人,因父母離異,12歲時到了上海。顧城祖籍上海,長在北京。兩人都曾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來來去去,無數次的擦肩和轉身,命運終于讓他們相遇。那年,謝燁21歲,在顧城的心里,像一片清涼的樹。

遇見謝燁以前,顧城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里有老婆婆深夜洗衣時唱起的安徽歌謠,有姑姑哄他睡午覺時講過的戰國故事,有姐姐制作的紙蘋果和不倒翁,有父親無論怎樣奔跑,都放不起來的布風箏。但此刻,穿過薄薄的世界,他聽到謝燁的聲音,感受到她的目光,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她活著,生長著,和他一樣真實。

他害了相思,因為謝燁。因為謝燁,猛烈燃燒。

火車發出轟隆隆的響聲。太陽從海河上明晃晃地升起來,黑夜逝去,進入了清晨。顧城好像突然驚醒了,他知道這一刻正在逝去,過了這一刻,謝燁對他來說,就會成為永遠的幻覺。他感到恐懼,但天生的靦腆又讓他無法開口向她索要地址。看到謝燁還在沖他笑著,他卻憤怒起來。火車到站了,他掏出紙片,寫下住址,把紙片塞到謝燁手里,樣子禮貌又滿含怒氣。

他不確定謝燁是不是真的會按他給的住址去找他。他應該說一句話的,告訴她:你一定要來找我,按照上面這個住址。但他終于什么也沒說,他想,他一定是被自己的懦弱惹惱了,以至于在她面前,也沒辦法裝得高興。但他又有著頑強的自信,相信謝燁會來找他。

謝燁真的去找他了。一路上,她念著顧城給她念過的那首詩:

“漫天的星星都看著我的時候,我覺得最美麗的不是星星。而是這個小小的蟋蟀的歌聲。一個小蟲子,拉著它的琴,在一個很小的土洞里,不是為了贏得觀眾,只是因為熱愛。這個蟋蟀和我們的人一樣有它的生命,它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支歌曲。”

謝燁輕輕念著,眼前浮現出顧城的影子。她只想快走幾步,盡快穿過這片長滿白楊樹的小樹林,盡快見到那個喜歡蟋蟀卻不喜歡星星的顧城。

她是如此想念他,就像大海里的小木片思念著陸地,就像受傷新愈的鳥兒思念著天空。

她對于他,就像空氣對大地

第二次見面,開門的是顧城的母親。她好像已經知道了謝燁會來,開口對她說:“呵,這就是顧城的維納斯吧。”一向開朗的謝燁臉上不由得泛起了紅暈,原來她并沒有會錯意,他是希望她能來找他的。

為了排遣思念,他曾多少次在家人面前提起她啊!

顧城出來,還沒睡醒的樣子,黑鋼筆插在口袋里。他給她講哲學,講靈魂和虛無,講最初的自我,講存在……可他真的不該給她講哲學,因為他衣服上的墨跡惹人發笑,她沒辦法做到嚴肅。

離開時,顧城送謝燁。她問他,會給她寫信么?顧城說會。寫多少呢?顧城用手比了比,那厚度至少相當于兩部長篇小說。

書信頻繁地流轉在北京和上海。但很快,再頻繁的書信也難以慰藉他們的相思之苦。由于謝燁每周有幾個晚上都要到徐匯區的業余大學讀書,為了不耽誤謝燁的學業,顧城說服家里人,在上海武夷路買下一套房子。這里離謝燁在遵義路的家很近,顧城總會在她快放學的時候,去學校門口接她。在一片星光中,并肩送她回家。

顧城給謝燁講安徒生,講法布爾,告訴她路邊的草怎么結出果子,瓢蟲有多少斑點。他的表情那樣神氣,在別人看來,那是屬于一個貧寒詩人的清高,只有謝燁了解,那是他全部的內心世界。

1983年8月8日,顧城和謝燁的愛情終成正果。他們在北京安了家,開始了真正形影不離的生活。一起買菜,一起逛街,一起去街上的公用電話亭打電話。

顧城常常對他的朋友顧曉陽說:“謝燁對我,就像空氣對大地,一分一秒都離不開。”即使創作,也是顧城口述,謝燁記錄。出國后,顧城固執地不學英語,不學開車,因為謝燁學了,他再學,就是浪費生命。

她不像在過日子,而是在過小說

如果沒有李英,顧城和謝燁會一直幸福下去。在地球的另一端,新西蘭那個只有兩千人的激流島上,他們會一直相依相伴。就像顧城說的,用一生默默地注視她,一起在愛的光波中,戰勝死亡。

可李英的出現,成為顧城和謝燁感情最深重的裂痕。

顧城和李英在1986年的昌平詩會上認識。當時以顧城為首的朦朧詩很受打壓,有個老批評家批評顧城,李英不僅力挺顧城,為顧城辯護,甚至在會場上情緒激動,為顧城失聲痛哭。

次年,在顧城和謝燁出國前,李英當著謝燁的面,與顧城互訴衷腸。顧城也如實告訴謝燁自己喜歡這個女孩。

謝燁是寬容的。就像她說的,她中了儒家的毒。真心想讓每個人都快樂,她用賣雞蛋的錢給李英買了去新西蘭的機票,三個人開始在激流島上共同生活。她笑著告訴李英關于顧城的很多事,他的脾氣,他的愛好,他最喜歡的顏色,他最得意的詩……

從謝燁那里了解顧城后,李英很會投其所好。以致后來顧城對李英說:“我們兩個天生是一樣的,謝燁,是我后天改造的。”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謝燁正好經過窗外。

謝燁無數次想過離開,給他們最好的成全。但她知道,沒有她,顧城是活不下去的。只是,她的每一天,都不像是在過日子,而是像在過小說或者過喜劇。每一分鐘都在演戲,觀眾就是自己曾經最愛的顧城和奪走了自己摯愛的李英。

她累了,需要一個依靠,連上帝也開始可憐她了,特地給她派來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大魚。大魚明白謝燁掙扎于顧城和李英之間的糾結與痛苦,他說:“你是這般大度寬容、優雅知性的女子,這樣的你,不該受這樣的委屈。”謝燁心動了。

對謝燁來說,顧城和自由就像魚和熊掌之勢,永難周全。她選擇了大魚,決意離開顧城,帶著不能被顧城容下的兒子小木耳,重新開始生活,重新找回自由。

但謝燁容得下李英,顧城卻難容大魚。容忍李英是謝燁對顧城的成全。而謝燁追隨大魚,對顧城來說,卻是背叛。

他們開始爭吵。1993年10月8日, 激流島上,顧城用一把斧子砍死了謝燁,然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年僅5歲的兒子。

顧城曾問謝燁:“我們在火車上相識,你媽媽會說我是壞人嗎?”

謝燁說:“沒人說你是壞人,火車開來開去,上邊裝滿了人,有好有壞,你都不是,你是一種個別的人。”自始至終,謝燁給顧城的愛都是溫暖的,只是那溫暖里,被顧城硬生生地牽扯進哀愁。

顧城的詩范文第2篇

關鍵詞:顧城 詩歌 定中短語 語義 語法 超常搭配

一、超常搭配

布萊克說:“打破常規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宮。”

一般說來,常規的東西容易被理解和感受,但是缺乏新奇的審美感;反之越是超常,越是具有陌生感新奇感,雖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但是能滿足人類普遍的好奇求異的心理。詩歌語言是一種超常規的語言,對常規的偏離是詩人的權力。布拉格學派的麥卡羅夫斯基在《標準語與詩歌語言》中指出,詩歌語言就是對標準語的規范形式的“故意的充滿美感的扭曲”。李幼蒸在《理論符號學導論》中說:“當考慮到詩歌本文全體的風格現象時,偏離的發生是全面的,幾乎可以說是對語言規則系統的‘系統性背離’。”

因此,我們可以說,正偏離是詩歌語言的一個主要特征。而為了獲得藝術化和美感的正偏離效果,詩人常常采用超常搭配的手段。

馮廣義的《超常搭配》一書,首先肯定了超常搭配是言語表達藝術化的表現方式之一,是一種變異手段。接著又解釋了超常搭配的概念,即根據一定的交際任務、交際場合的需要,有意識地構織一些表面不合常規的超常搭配關系,讓受話人去思索、聯想或想象,從而領悟話語的蘊含,這不僅不違背言語交際的基本原則,還會產生積極的修辭效應。

王希杰稱超常搭配為偏離搭配,“就是對聚合關系的偏離。在顯語言的聚合關系里,并沒有這樣的搭配可能性”。

二、顧城詩歌定中短語的超常搭配

有“童話詩人”之稱的顧城,在《學詩札記二》中提到:“詩的大敵是習慣——習慣一種機械的接受方式,習慣一種‘合法’的思維方式,習慣于一種公認的表現方式。……習慣是語言的套軸,使那幾個單調而圓滑的詞匯循環不已。”因此,為了避免“習慣”,其詩歌是不斷思索、不斷創新的。詩歌語言的超常搭配比比皆是。本文將主要描寫顧城詩歌里定中短語的超常搭配。

筆者查閱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名詩人選集·顧城》詩集190首詩歌,其定中短語出現2092例,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語為513例。按照定中短語超常搭配的方法,我們做了以下分類:

(一)語義上的超常搭配

1.無修辭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顏色詞語作定語的超常搭配

運用顏色詞語,可使詩歌繪畫感更強。顧城詩歌中作為定中短語且超常搭配的顏色詞語有47例。

(1)用顏色詞形容本不具備色彩的抽象詞語,可以使抽象詞語形象可感,出人意想。如下例:

a.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

b.在山石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們用金黃的微笑,來回報石塊的冷遇

c.由于饑餓的拉力/人的嘴歪向一邊/褐色的愿望不停抖動

d.野獸的大眼睛里燃著憂郁/都帶著鮮紅的淚水走開

e.我在一片淡漠的煙中,繼續講綠色的故事

“時刻”“微笑”“愿望”“淚水”“故事”是本不具備顏色的。“彩色”本是“蠟筆”的,“金黃”本是“小花”的,“褐色”本是形容沒有血色的嘴的,“鮮紅”本是形容血的,這里形容“淚水”增添了痛苦和憂郁感;用“綠色”形容“故事”,象征著一種生命的希望。

(2)改變事物本身常具有的顏色,新奇怪誕。例如:

a.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b.雪白的塵埃就覆蓋了一切

c.小榆樹陌生地站著;花白的草多么可親;土地呵,我的老祖母……

物理世界中,“夜晚”總是漆黑的,這里是和蘋果一樣的可愛的“淡綠色”;“塵埃”總是灰色或者土黃色的,這里是純潔的“雪白”的;草總是青色或綠色的,這里是和老祖母發色一樣“花白”的。用色差很大的顏色詞來修飾這些事物,給人一種新奇感,也有利于作者更好地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1.2矛盾詞語的超常搭配

兩個語義上相互矛盾的詞語超常搭配,往往能夠獲得藝術化的效果。顧城詩歌中運用矛盾詞語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語有19例,例如:

a.我走向許多地方/都不能離開/那片嘰嘰喳喳的寂靜/也許在我心里/也有一個冬天/一個絕無人跡的雪地

b.野獸突然彈起/撞碎了寬大的葉片/一縷真空的聲音/總在后面追趕

c.和高大的草/和矮小的樹/站在一起

d.海笑了/給我看/會游泳的鳥/會飛的魚

例a中的“嘰嘰喳喳”和“寂靜”看似矛盾不通。但在這首詩中,“寂靜”指的是詩人心中的寂靜,就像他內心深處的冬天,“絕無人跡”。而“嘰嘰喳喳”指的是愛講話的鳥雀,是冬天景色的一部分,也留在了作者內心深處。例b中真空是不可能有聲音傳播的。例c中“高大”總不會來形容“草”,“矮小”也不會用來形容“樹”,但是作者把這兩組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荒草瘋長,雜木稀疏,沒有人跡,凄涼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例d“鳥”是不會游泳的,“魚”是不會飛的,詩人把它們怪誕的組合在一起,是說大海在嘲笑凡夫俗子的無知,或許世界本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是顛倒著的,表明了詩人“永恒的疑問”。這些矛盾的說法無一不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感,更加耐人尋味。

1.3摹狀詞語作定語的超常搭配

摹狀詞語即描摹對象性質特征狀貌的詞語。顧城詩歌中的摹狀詞語常出現打破常規的用法有48例,例如:

a.圓形的小女孩/邁著圓圓的步子/拉著她的姐姐/……細長的/和高大的姐姐

b.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葉片

c.每顆低低的心

上述例中的搭配都是超出常規的。但是“圓形的小女孩”“圓圓的步子”和細長的高大的姐姐比,顯得更純真更有童趣;“葉片”用“瘦弱的”來形容,被賦予了生命感;心“低低的”,是說詩人這個“悲哀的孩子”的心,充滿了孤獨,失落,無助感。

1.4數量詞做修飾語的超常搭配

顧城詩歌中數量詞做定語的超常搭配有23例,例如:

a.我只找到一灘敗草,一袖寒風

b.你的手、深深/溫柔的土層/抓住一把僵硬的路/攥得緊緊……

c.大隊大隊的野花/去參加開國典禮

d.趕開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銅鼓和太陽

“袖”只是一個臨時量詞,這里用來修飾“寒風”,表現詩人苦尋無獲的凄涼感;“一把”本是集合數量詞,這里修飾帶有象征意義的“路”,表微薄的希望,其實抓住的仍是土;“大隊大隊”省略了數詞“一”,春天“勝利”后,野花像士兵一樣,排著整齊有氣勢的隊伍去參加“開國典禮”,充滿幻想氣質,新奇可喜;“一群群”本是形容有生命的物體的,這里形容象征意義的“黑夜”,表現困難之多。

2.修辭上的超常搭配

2.1運用擬人的超常搭配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擬人即把生物或無生物當作人來寫,給予它們人類的思想感情,使它們具有人的聲情笑貌。這種人格化的方法,可以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的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東西寫得可愛可憎,引起讀者的共鳴。”顧城詩歌定中短語運用擬人手法的有147例,例如:

a.一片淡漠的煙中,繼續講綠色的故事

b.車靜靜駛過,帶走溫和的記憶

c.笨拙的自由

d.固執的大青藤

e.坡上霸道的小灌木

f.吸引了痛苦的土地

g.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

h.在年輕的風中

i.愛美的小花

j.困倦的陽光正在休息

k.就會有跳舞的火焰

例a—e中的“煙”“記憶”“自由”“大青藤”“小灌木”都有了人類的性格特征,例f和例g“土地”“小河”被賦予了感情特征,例h“風”被賦予了年齡特征,例i—k被賦予了行為特征。

2.2運用比喻的超常搭配

比喻是根據聯想,抓住本質不同的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描寫所要表現的另一事物的修辭方式。詩歌中出現有35例,例如:

a.又拾起/胡豆似的星星

b.綠絨絨一樣的江岸

c.使純金一樣不朽的歷史/注視著每片黃昏

d.漿果一樣的夢

e.泉水一樣的風

f.小心地繞過墓臺邊/空蛋殼似的月亮

g.也許,像哲學術語一樣的/濕知了/還在爬來爬去

“星星”像“胡豆”似的,可以被拾起;“江岸”像“綠絨絨”一樣,充滿生命感和質感;“歷史”如“純金一樣不朽”;“夢”像“漿果”一樣甜,“風”在“透明的山谷”里如“泉水”一樣溫柔清澈,“月亮”像“空蛋殼”一樣被掏干,還在苦苦地等待“離去的幼鳥歸來”,生命充滿了孤苦感;“知了”如“哲學術語一樣”愛思考;比喻清新奇特,引人聯想。

2.3運用通感的超常搭配

錢鐘書《七綴集》:“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詩人并沒有特異功能,但是,在心理層面上他們是把不同的感覺器官功能打通了,使之交錯融洽地組合在一起。這就是通感現象,也叫“移覺”。詩集中出現了15例,例如:

a.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

b.畫下大海——無邊無際愉快的聲音

c.烏黑光滑的海流

d.被壓壞的馬齒莧/從來不哭/它只用濕漉漉的苦顏色/去安慰同伴

“紅太陽”“甜甜的”是從視覺移到味覺,“愉快的聲音”“無邊無際”是由聽覺移到視覺,“海流”“烏黑光滑”是由視覺移到觸覺,“濕漉漉的苦顏色”是由視覺移到味覺和觸覺。

2.4運用夸張的超常搭配

夸張,即故意超出事物或行為等在范圍、數量、程度方面的邏輯極限。詩集中出現10例,例如:

a.你仍舊在深夜里洗衣/哼著木盆一樣/古老的歌謠

b.在黎明時/暴雨變成了珍貴的水滴

c.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歌謠”像“木盆一樣古老”,木盆用的時間再久,恐怕也不能稱作“古老”。詩人運用小夸張,來寫那段逝去的時間的久遠;“暴雨”變小了,就成了“珍貴的水滴”,雖然“珍貴”含有少的意思,但仍然是夸張了的;說到“心愛”,一般是用來形容極其珍貴的人或事物,這里形容“白紙”是夸張的手法,以此說明詩人這個“任性的孩子”渴望畫下所有美好的事物,所以說這“白紙”是珍貴的,是“心愛”的。

2.5運用移就的超常搭配

移就,即有意識地把適用于甲事物的詞運用于乙事物。詩集中出現162例,例如:

a.那發涼的愉快/和燥熱的朦朧,交替升起

b.我只能用生命里/最柔軟的呼吸

c.像一片純凈的/野火,吻著全部草地

例句中用“發涼”修飾“愉快”,“燥熱”修飾“朦朧”,“最柔軟”修飾“呼吸”,使“愉快”“朦朧”“呼吸”這樣原本抽象的感覺具體可感;用抽象的“純凈”修飾具體的“野火”,把詩人的純凈的情感很好地滲透到事物中去。

(二)語法上的超常搭配

1.無修辭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部分省略,詩集中出現10例,例如:

a.十二歲的廣場

b.一個鮮紅一個淡綠

c.院墻那邊是螢火蟲/和十一歲的歡笑/我帶著遲遲疑疑的幸福/向你敘說小新娘的服飾

例a本應是十二歲的我的廣場,這里直接拿表示年齡的詞直接修飾表示場所的詞;例b本應是一個(孩子)是鮮紅的,一個(孩子)是淡綠的;例c本應是十一歲的我的歡笑。省略前例a和例c仍是定中短語,例b是主謂短語。

1.2動詞作定語的超常搭配

動詞作定語,使中心語更賦有動態感,詩集中出現8例,例如:

a.畫下許多因為愛她/而熄滅的心

b.畫下一個個早早醒來的節日——上面貼著玻璃糖紙/和北方童話的插圖

c.快要熄滅的花/依舊被青草們圍繞

“熄滅”本是動詞,可以加了表示一種持續的狀態,而例a和例c中,“熄滅”分別用來修飾“心”和“花”;例b“醒來”也是動詞,被副詞“早早”修飾,例中卻用“早早醒來”作定語,修飾“節日”,是一種偏離常規的用法。

2.運用比喻的超常搭配,詩中出現32例,例如:

a.太陽是我的纖夫。它拉著我,用強光的繩索,一步步……

b.黃尾的太平鳥,在我的車中做窩/時間的馬,累到了

c.長街旁邊閃耀著露滴的銀鉆

例中,把“強光”比作“繩索”,“時間”比作“馬”,“露滴”比作“銀鉆”。這三個比喻本體和喻體直接以定中短語的形式出現,中間只用一個“的”聯系起來,更加耐人尋味,可謂是有積極修辭效果的超常搭配。

三、結語

顧城說:“表現世界的目的,是表現‘我’。……只有‘自我’的加入,‘自我’對生命異化的抗爭,對世界的改造,才能產生藝術,產生浩瀚的流派,產生美的行星和銀河。”因此顧城的詩歌總是以不拘一格的大膽的超出常規的藝術化語言讓人驚喜。通過令人目眩的顏色詞,新奇的比喻,通感的廣泛運用,奇幻的搭配,出人意想的形象,爛漫的幻想,跨度很大的跳躍,詭異的語言搭配,構造了詩人自我的歡快或憂傷的幻想世界。

而其詩歌中出現的大量超常搭配,雖會給讀者帶來或多或少的理解困難,但是它也使詩人更自然的表現“自我”,是詩人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在讀者多次揣摩理解其中的韻味后,回味無窮,更好地達到與詩人“心有靈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顧城.中國當代名詩人選集·顧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出版社,1983.

[4]紀正紅.廣告語言中的超常搭配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學位論文,2008.

顧城的詩范文第3篇

誠信的故事

每個人都應該講信用,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就沒有立足之地。

這是一個發生在今年署假的故事,署假我在老家,從一個平凡的老爺爺身上學會了誠信應該是怎樣的。一天早晨,我們正坐在大門口,一個老爺爺來賣香,只見他穿著一件破舊的白襯衫,背駝駝的,紅紅的眼睛好像總有流不完的淚,手里挽著一個大提筐,奶奶向他買了7把香,他說一元一把,應該是7元錢,奶奶奶給他10元錢,他找不開,奶奶也沒有零錢,就說:“算了吧,今天你就不用找了,反正我們都認識,你下次再找給我吧。”老爺爺說:“那我到下一個村子回來找你吧。”奶奶說:“也行。”他就挽著那個大提筐走了。快到中午的時候,那老爺爺又來了,送給奶奶3元錢,他說他到下一個村子后又走了好幾個村子,彎了很多路,香都要賣完了,也快到家了,才想起還有三元錢沒給奶奶,就又走到奶奶家來。奶奶說:“你這老頭子,不就這幾塊錢嗎?你下次來時再給不就行了嗎?”讓我出乎意料的是,他說:“不,我已說好到下一村子后還錢給你的,我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這句話,深深地印入我腦海中,此時我看他,腰還是彎彎的,但走起路來一步一個腳印,是那么的踏實。也讓我想起別一件事來,也是今年署假,當我們要去北京在無錫火車站買票時,一個自稱是旅行社的青年來賣票,他衣著時尚,講起話來很牛氣,他把票賣給我們,少找一元五角錢,我爸爸說少找了錢,他不耐煩地說:“哎呀,不就一元五角嗎,就這么一點,你還跟我煩。”就走了,我當時想,那就這么一點,你怎么也不找呢?

原來,誠信處處在我們身邊,是從點滴小事做起的。

顧城的詩范文第4篇

五一長假的最后一天,終于盼到了一個好天氣。這天上午,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我們一行三人(外公、表妹和我)來到了著名的旅游勝地——神麗峽游玩。

據介紹,神麗峽景區位于浙江省浦江縣境內,為“典型的自然峽谷型景觀,區內山巒起伏,峽谷幽深,巨石嵯峨,瀑布、跌水層出不窮。”

入內一游,果然名不虛傳。

這里的山真陡。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對兄弟住在神麗峽,靠打柴為生。一天,日本鬼子來到了這里,弟弟被日本鬼子給打死了。哥哥很傷心,從此以后,由原來到山的東邊砍柴改為到山的西邊砍柴。這一天,又一隊鬼子來到了這里,來到了哥哥砍柴的地方。為首的鬼子騎著大洋馬,他的屁股后跟著一群步行的鬼子。哥哥在山上看得真切,等他們近了,哥哥從懸崖上滾下大塊大塊的石頭,大洋馬一驚,把鬼子的首領給摔了下來,且摔下了懸崖,死了。鬼子們抬頭望望頭頂的懸崖,又不見有人,再低首瞧瞧身下的峭壁,嘰里咕嚕了一陣就逃走了。

神麗峽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水從高處流下來,落差很大,形成了瀑布。其中有一道與《西游記》中的水簾洞極為相似,是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人們的精巧構思呢?真令人嘆為觀止!

神麗峽還很好玩呢。在神麗峽的半山腰有個“春來茶館”,茶館里有個“冒險鳥樂園”。這里不僅是冒險家的天下,還是小鳥的樂園。

冒險現在開始嘍!第一關,登軟梯。先抓住繩子,再把腳放上去,小心翼翼地度過了。第二關,滑板,不費吹灰之力就度過了。第三關,勇氣鐵索橋,戰戰兢兢地,總算讓我通過了。第四關,比較綜合,既要登軟梯,又要爬網,我把我自己想象成電視中的武俠,慢慢地“飛”了過去。我把這四關都闖了四遍,把我玩得熱汗直冒。

顧城的詩范文第5篇

在“故事傳承人文,故事生產快樂,故事開啟智慧,故事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把故事融入校本課程、班本課程、生本課程,使故事課程化、課程故事化,充分發揮故事課程的力量,用故事來論道、引趣、燃情、啟智、明理、勵志、導行,讓學生從故事的綠色通道,成功進入人生的跑道,這是一種新的思維向度和教育主張。

故事課程的首要特色是“隱性育人”,即把深刻的道理蘊育在有生動情節的事件里,把教育的元素蘊含其中,以故事為載體,輔以多種教育手段,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它有效規避了中國傳統德育的教條化和儀式感,了無痕跡、貼近人性,回歸“育人”的本真,為人格成長和發展蓄力。

細化教育、以小見大是故事課程的第二個重要特色。用小故事闡發大道理,讓小故事擔當大使命,故事課程無疑是一種更細化更具體更容易落地的德育。例如,愛國這一教育主題,對不少學生來講,可能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從愛自己、愛父母、愛老師、愛學校、愛家鄉做起,就讓愛國變得具體、可感、真實、易做。如果,愛國教育從愛家鄉教育做起,其理念是:祖國是放大了的家鄉,家鄉是縮小版的祖國。以“愛家鄉”為基點,以“愛祖國”為目標,以“講故事”為方法,開發校本教材,確定上課或活動的時間地點,定期組織主題學習,并進行評價反饋,將故事的教育以課程意識來建構,就可以使“愛家鄉”的主題教育成為一門故事課程,從而讓愛國教育更貼近生活、深入人心。該故事課程可以繼續分解為若干個“點”――“我親眼見證的家鄉變化”、“說出你的秘密:我和家鄉的小故事”、“中國夢?家鄉夢?我的夢”……以故事為突破口,抓住一個“點”,連成一個“面”,輻射一個“體”,小小故事里,無限教育力。大價值觀的形成,在小故事里更容易實現。

故事課程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力、教育力,還有助于提升學校的管理力。利用管理故事來管理學校,用故事的內在精神來統一師生的精神尺碼,引領師生的思想行動,有利于從“根性”喚醒學校管理的動力系統。

當故事課程直指教學力、教育力、管理力的時候,就全面聚焦了學校工作的三元素――教學、教育、管理,那么,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我們需要研究故事課程的“三步走戰略”――

故事閱讀課程是故事課程的第一步,是開展的前提。它的內容包括“讀”故事、“看”故事、“品”故事、“賞”故事、“背”故事、“誦”故事等,從而做到對故事初步的理解和思考。把閱讀課納入課表,使其成為寫作課的拓展與延伸。這里的故事可以是寓言、童話、典故、人物事跡、成語故事,也可以是現實的直接生活經驗:不但要閱讀書籍的故事,還要閱讀生活的故事、自然的故事、社會的故事。不僅要讀出“深度”,還要讀出“寬度”,更要讀出“效度”。

第二步是故事演繹課程,它是內化的方式。讓每個人“演”故事、“玩”故事、“講”故事、“辯”故事、“繪”故事、“做”故事、“賽”故事;通過成立“故事劇場”、“故事社團”,舉辦“故事舞會”,召開“故事匯”主題班會,開展“故事演講”、“故事辯論”、“故事繪畫”、“故事作文”大賽等途徑,把活動做得有目標有取向有意義有價值,做出品質、品位、品牌,最終由活動走向課程。在此要特別注意:活動不等同于課程,課程是持續的、長期的、鏈條化的、跟進的、有價值取向的。要把一般性的活動與真正的活動課程區別開。

最后一步是故事創新課程,它是創新的體現。在校長、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寫”故事、“創”故事、“生”故事、“呈”故事、“評”故事――對故事進行編寫、創造、生長、呈現、評價,直至升華為“傳奇”!以故事為起點,落腳到育人。從師生自身的經歷創造師生的故事,從學校自身的發展創造學校的故事,讓校長、教師、學生都有故事感。當一所學校流傳著“校長創業的故事”、“教師教學的故事”、“學生成才的故事”,甚至連校樹、校石、校歌、校徽、校訓都有故事的時候,當教育史上流動著學校的“傳奇”的時候,教育的意義不就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了嗎?

我們相信,當故事課程的理念得到有效踐行,當“故事”成長為“傳奇”的時候,就是故事課程最有力量的時候。

(摘自《中國教師報》2013.10.23)

言 論

我倡導中小學一定要讓每個學生掃好地、寫好字、讀好書、唱好歌、繪好畫。五好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從掃地開始學做人,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寫字讀書開始學會學習,從做操開始健體,從繪畫、唱歌開始學會審美,這些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具備的,我把它叫做必要發展缺一不可。

―原江蘇省教委副主任、國家督學 周德藩

相關鏈接

寧波市馮家小學“故事課程”實踐

“故事課程”是寧波市馮家小學的一個品牌,選擇以故事作為一門課程,基于學校對故事課程能提高學生的敘事能力,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分享;能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能力、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深刻認識。

相關期刊更多

青春期健康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高雄县| 江安县| 文化| 新龙县| 沂水县| 磐石市| 丽水市| 襄垣县| 巴东县| 麦盖提县| 新昌县| 佛冈县| 阿克苏市| 开化县| 龙南县| 越西县| 山西省| 朔州市| 灵璧县| 茂名市| 铜陵市| 兴宁市| 美姑县| 东源县| 舞阳县| 华容县| 曲水县| 新和县| 苗栗县| 镇沅| 赤峰市| 黎城县| 宜川县| 板桥市| 贵德县| 海原县| 郴州市| 永康市| 麻阳|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