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徐志摩再別康橋

徐志摩再別康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再別康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徐志摩再別康橋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徐志摩 愛 美 自由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于1928年秋重游劍橋后,在歸國的輪船上寫成。作者對于康橋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因此再見她、離開她、回憶她時便產生一種起伏跌宕的情感。關于康橋,他曾經寫過《康橋,再會吧》《再別康橋》《康橋西野暮景》《康橋晚照即景》《我所知道的康橋》等詩文,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再別康橋》。曾經對徐志摩有一個評價:“他的一生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1]徐志摩的詩歌主要表現的就是對自己愛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別康橋》這首詩就出色地顯示了詩人的才情與個性,此詩不僅僅如上文所述抒發了作者對母校康橋深深的依戀以及離別愁緒,更是詩人一生“愛、自由、美”獨特追求的藝術再現。

一、對康橋“愛”的潛在層面解讀

就《再別康橋》題目來看,這首詩寫的便是對已經離開的康橋的懷念之情。黨秀成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里寫到“此時,他政治失意,婚姻不幸,生活枯窘,反映在詩歌的是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對康橋的無限眷戀”,[2]從整首詩歌的字面解讀來看,確實是表現出一種對康橋的依依不舍。徐志摩有著濃厚的康橋情結,康橋對他的影響是終身的,正如他所說的“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為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對他的整個文學創作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在康河的面前覺得自己特別渺小,這是一種對康河深深的依戀,不忍離去。即使是一條水草也好,心甘情愿。作者將自己比作水草,水草的莖葉在在水中飄搖,水草的根永遠都深扎在康河的水底,這就象征了詩人,無論身在何方,心永遠都想念著自己的母校。詩人對母校的愛是深沉的,詩的首段連續用了三個“輕輕的”,表現了詩人不忍心驚擾這學校的安靜,他甘愿一個人去承擔那愈來愈凝重的離愁。同樣詩的尾段連用了三個“悄悄的”,除了不愿驚擾這美麗的母校,獨自承受離別的愁緒之外,更帶有一層寂寞的傷感,這是對康橋“愛”的一種升華。不可置疑,詩人深深地愛著康橋,然而這首詩僅僅體現了詩人對母校的愛意嗎?徐志摩曾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3]對于他的一生,這句話是非常貼切的。詩人周折的生活與他的“靈魂伴侶”林徽因是脫不了干系的,徐志摩曾經在與梁啟超的回信中大膽表明自己的愛“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4]詩人的第一次回國,便是為了支持林徽因的文學團體,而后徐志摩最終發生的意外,也是為了要趕赴北京親自聆聽一場林徽因的演講。這首詩也就是作于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后,有太多的感情難以吐露,有多少感情深埋在心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這一節詩人用離別意象“柳”為我們描繪了一副在夕陽照耀下河畔的柳條被染成金黃色,在河堤上隨著微風翩翩起舞的美妙景象,康河是詩人所認為的世界上最美的河,這么美的景象里,其中運用的意象“金柳”“新娘”“艷影”多多少少都是和女性有關的,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說是代表著詩人對林徽因情愫的美好幻想。從這個角度來看,《再別康橋》這首詩竟也可以是一首表達詩人對林徽因愛慕情感的一首愛情詩。

二、“自由”的遐想

徐志摩這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不愿意被束縛,無論是對待感情還是對待生活。他最終是在飛機失事的事故中喪生的。其實我想這也是他詩意人生的寫照,他自由觀念的寫照,他的一生如鳥一樣翱翔在天空中,最終也像鳥一般墜落。對自由的追求深入到他的詩歌創作中。這種“自由”表現在感情上就是他從不考慮其他的,也不會故意隱瞞自己的情感,他用實際行動去表明自己對自由、愛的向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詩人的行為是不受拘束而隨意的,詩人的感情是深沉的。詩人輕輕地揮手,告別西天漂浮的朵朵云彩,“云彩”這個意象是飄忽不定的,在中國的詩歌里,云彩也一直作為游子形象的傳統意象,如“浮云游子意”“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詩人就像這云彩一樣,飄忽在母校康橋的上方,雖不忍離去,但詩人終究也像這浮云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愿被束縛。他的生活是瘋狂的,他這一生的曲折也與他這自由自在追尋自己內心理想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再別康橋》這首詩在表現詩人對康橋眷戀的同時也潛在地表現了對自由的熱愛。“青荇”“招搖”可以想像,這是一幅水草在水中自由自在隨著水波飄搖的畫面,詩人就像這水草一樣,對母校的眷戀扎根于內心深處,但終究是自由而不受拘束的。“自由”是詩人的一個夢,這夢里不僅僅有著留學劍橋兩年的美好生活回憶,還有著對愛的追求,對自由的向往。詩人原本就生活在一個比較開明的家庭環境中,后在外地求學,呼吸的更多的是民主自由的空氣,接觸的是新思想,新思潮。而他的妻子張幼儀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女子,這與徐志摩幻想中的“新式女性”格格不入,這場包辦婚姻,對于徐志摩來說是一把沉重的精神枷鎖,對于這樣一個熱愛自由,受自由觀念熏陶的詩人來說,實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他要追求自由,他的感情不受限制,在這康橋里形成了一個有關自由,有關愛的夢。詩人的感情熱烈奔放,對愛、自由的追求永不止息,他在康橋尋到了夢,回憶著當初與林徽因的心心相惜,回憶著留學的時光,情緒達到,但,這終究是一個夢。詩人對愛與自由的追逐是永不停歇的,精神的枷鎖始終沒有辦法牽制住他,最終的最終,他冒天下之大不韙,掙脫世俗的偏見,擺脫舊式婚姻,さ么表著自由的陸小曼。

三、“美”的藝術表現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里面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5]徐志摩十分推崇聞一多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論,并在自己的詩作《再別康橋》中實踐了該詩歌理論,以聲、色、情并茂,極為精美動人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眼前,使讀者獲得美的審美享受。對于康橋,詩人是愿意用一首美妙的樂曲來頌揚的。在音樂美的建構上,最明顯的是詩歌中每節都有押韻,韻腳整齊,節奏輕柔舒緩、和悅、猶如一曲柔美的夜歌,例如來-彩,娘-漾,搖-草等,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協律可歌。“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其中“輕輕地我”――“我輕輕地”用詞相同而詞序顛倒,這樣就構成了語音和語義上的回環往復,首段三個“輕輕的”更給讀者在朗讀時呈現出一種舒緩的音樂節奏,這種往復回環的語言結構極為妥貼地傳達出詩人的柔情,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康橋深沉的愛意,給讀者帶來音樂上獨特的審美感受。“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3]在詩人的心里,康橋是最有靈性的地方,康河是最美的河,康橋的一草一木都是靈動的精靈,組合在一起便是一副讓人贊嘆的美麗圖畫。詩人將心里的康橋“畫”在詩里,《再別康橋》這首詩的每一段都是一副美麗的康河風景圖,里面的畫面靈動,讀這首詩,就像放映了一場電影。河畔的柳條在夕陽的映照下穿上了金黃的衣裳,就像要初嫁的新娘一樣在微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顯出害羞的姿態,這美妙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將詩人的心也擾亂了,就像是看到昔日的情人。康河清澈見底,水草快活地隨著水流游蕩,詩人感覺自己快要融入康河母親的懷抱了。樹蔭下的一泓清泉,卻偏不說它是清泉,而是天上那五彩斑斕的彩虹,陽光透過樹蔭灑下來,映照在清泉上,就像將美麗的彩虹揉成了碎片,五顏六色的碎片閃耀著,跳躍著。蘇軾曾評價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若將王維的詩比作中國傳統水墨畫,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便是一副色彩濃厚的西方油畫。在色彩的層面上,詩人所選用的金色、青色、彩虹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艷麗熱烈地擴展了讀者自身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在讀的過程中想象出絢麗美妙的畫面。詩人不僅僅在詩歌的建構中注意音樂節奏,畫面色彩,更是將詩歌當做建筑物一樣塑造出一種對稱美的結構樣式,詩人贊成聞一多先生的詩學理論,但并不按部就班,聞一多喜愛詩句排列整齊劃一,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豆腐塊”,如他的詩作《死水》《紅燭》等,全詩正正方方,就像他的詩名一樣,如死水一般,波瀾不驚沒有起伏感。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四行一節,錯落排列,每一節字數相近,全詩的開頭結尾兩段相似,產生回環的對稱美,就像是中國傳統建筑,左右兩端總是非常對稱,這也是中國建筑獨有的美感,徐志摩的這首詩,也便是西方現代主義和中國古典美的完美結合。

詩人一生都體現他對“愛”“自由”“美”的執著追求,所以,《再別康橋》一詩不僅僅是抒發了再別康橋的依戀之情,而且還是詩人當年如彩虹般美妙戀情的詠嘆調,更是詩人一生對“愛”“自由”“美”單純信仰獨特追求的藝術再現。

注釋:

[1]:《追憶志摩》,新月月刊,1932年,第1期。

[2]黨秀成:《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經典作品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徐志摩:《致梁啟超》,《徐志摩經典作品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聞一多:《詩的格律》,晨報.詩鐫(第7號),1926年5月13日。

參考文獻:

[1]徐志摩.再別康橋[A].徐志摩經典作品選[C].北京:當代世界文學出版社,2002,

[2]黨秀成.中國現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A].徐志摩經典作品選[C].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

[4]聞一多.詩的格律[J].晨報.詩鐫(第7號),1925-5-13.

[5].追悼志摩[J].新月月刊(第4卷),1932,(1).

徐志摩再別康橋范文第2篇

二讀詩題,讀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鋪墊,筆者引領學生們去讀詩歌的題目,讓孩子們說一說題目中的信息。學生指出題目中的“別”字告訴我們這是一首離別詩,筆者告訴學生在我國的詩歌王國中有很多的離別詩,于是我們一起收集古典詩歌中的離別詩并大聲誦讀。筆者告訴學生離別在許多古詩人的筆下特別沉重,對于古人來說離別是一件凄凄慘慘的事情,從而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別康橋》淡淡的離愁做鋪墊。筆者告訴學生無論解讀什么樣的文章,題目總是會提供給我們很多信息,我們要學會解讀文章的題目,詩歌也不例外。在筆者將近一年的訓練下,學生們解讀題目的能力大大增強,從《再別康橋》中他們讀出了這是一首離別詩歌,告別的是一個地方,不是人,與一般的離別詩歌不同,而且詩人是第二次告別康橋,應該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讀詩歌,讀出基調。一首詩歌,通過初步的誦讀,學生能夠初步感知詩歌的基調,這是來正確解讀詩歌意境的必要鋪墊,于是筆者設計了本課的第三個環節——三讀詩歌,讀出基調。筆者一向喜歡給學生范讀,教學《再別康橋》時,筆者將鋼琴曲《秋日私語》作為背景音樂朗誦該詩。學生聽時能初步從筆者舒緩、低沉的語調中,在輕柔、和諧的樂曲中領悟到本首抒情詩歌的基調,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四讀詩歌,賞析意象。一首優秀詩歌的誕生離不開意象,筆者一次次地告訴孩子們,在詩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從詩歌的意象中體會出來的。讓孩子們初步體會了詩歌的基調后,筆者設計了意象賞讀環節:“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你知道詩人將離別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嗎?借助這些景物詩人為我們營造了關于康橋的哪些畫面?請結合景物特征給它們取個好聽的名字。”這個提問既讓學生們初步感受新月派詩歌的繪畫美,同時訓練孩子們概括詩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沒有統一性,學生們有發揮的自由,也樂意去尋找答案。最終學生們的概括都不錯,譬如“揮別云彩圖”“青荇招搖圖”等。學生們的答案告訴筆者,他們已經初步養成了既關注整個詩節又盡量用文中詞句概括詩歌內容的能力。筆者接著引導孩子們去發現,本首詩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詩人之所以寫出了不平常,就因為詩^融^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沒有虛構,沒有過多的矯飾,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有別于傳統詩歌中寫人的俗套,離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這也是這首詩歌膾炙人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五讀詩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筆者拋出一個問題:“你從第幾小節哪些詞語哪些句子,讀出詩人什么情感?”有的學生從第一小節中讀出了詩人離別時的戀戀不舍;有的學生從金柳幻化出的美麗新娘中讀出了無盡的歡喜和眷戀;有的學生從招搖的青荇中讀出了詩人的忘我;有的學生從夢中讀出了詩人內心的隱憂;有的學生從詩人的放歌中讀出了沉醉;有的學生從沉默的夏蟲中讀出了淡淡的哀愁。筆者告訴他們,這就是物我一體的境界。總之,故地重游,詩人心中是無限的眷戀和不舍。但詩人表達這種感情時卻很灑脫,很輕盈,沒有仰天呼號,沒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靈而輕盈。在學生基本掌握詩歌情感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誦讀指導,讓學生學會有感情地讀詩歌,學生跟著音樂讀,效果出奇地好。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詩歌中哀愁之淡,筆者還引用了茅盾先生評《再別康橋》情感的一段話:“詩人所詠嘆的,就只是這么一點‘回腸蕩氣’的傷感情緒;我們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點微波似的輕煙似的情緒。”

六讀詩歌,賞析寫法。語文學量閱讀非常有必要,但厚積是為了薄發。語文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賞析和寫作,于是在學生了解了詩歌的情感之后,筆者力圖引導學生學習詩人的一些寫作技巧,為自己的寫作和考試作準備。筆者設計了這樣—個問題:“我喜歡哪一小節或哪一句詩歌,因為這里運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達效果。”他們很快找出了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礎上介紹了頂真、回環等修辭手法,講解了詩歌物我一體的境界,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文中的疊詞、動詞、形容詞等,讓學生從各個角度感受詩歌的魅力。

七讀詩歌,感受三美。《再別康橋》是現代文學史上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欣賞完了該詩的技巧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七讀詩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環節,具體設計如下。1.大家默讀,一賞詩歌的建筑美。筆者告訴學生,詩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2.學生齊讀,二賞詩歌的音樂美。筆者告訴學生,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的,節奏、音韻、彈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3.學生個別讀,三賞詩歌的繪畫美。筆者讓班級中誦讀好的同學配樂誦讀,并引導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詩歌中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再次感受該詩的繪畫美。

八讀詩歌,力爭言傳。蘇州市中考考試說明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詩歌鑒賞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題時還是很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考查,2009年中考試題就考查了《再別康橋》的兩條題目。教完《再別康橋》之后,筆者又設計了鑒賞環節。在感受中考真題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詩歌鑒賞對于我們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希望孩子們多背詩歌,多賞詩歌,愛上詩歌。其實這個環節筆者大多會讓學生親自創作詩歌。學生的作品盡管稚嫩,但很多時候卻也言之有文,甚至會涌現出一些佳作。

九讀詩歌,厚積薄發。本課最后用課件展示了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首詩《你是人間四月天》,讓孩子們一起跟著音樂誦讀。并告訴孩子們,深情緬懷詩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閱讀他的作品,于是布置課后作業:1.課后讀完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和徐志摩先生其他的詩歌作品,閱讀新月派詩人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作品,再次感受三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推薦作品:徐志摩《偶然》、聞一多《死水》、朱湘《采蓮曲》等;2.課后繼續搜集離別詩,在抄寫本上抄寫積累,不少于8句。

徐志摩再別康橋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徐志摩 《再別康橋》 林徽因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之一,典型地反映了其劍橋系列詩歌的風格,同時也融合了其劍橋詩歌的所有特色。全詩詩體節奏整齊,押韻獨具匠心,內容不僅豐富而且富有活力,對于情感的描寫形象且構思巧妙,使它無論是在音樂上,還在抒情上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詩中諸多神奇的想象和動人的意境賦予了該詩魅力無窮的藝術價值。

一、藝術特色:對音樂美、建筑美的藝術追求

徐志摩非常認同聞一多先生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并在《再別康橋》中對此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音樂美方面,其中一、二、六和七小節的韻腳表現得非常明亮而迅捷,而在第三、四和五小節的韻腳則開始逐步變得緩慢而陰暗,正因為此,整個詩歌聲音就體現出了一種從輕快到低沉,從低沉又再返回到輕快的循環變化中。其好處非常明顯,除了可以讓讀者更加直觀地體會到詩人從輕快到低沉,再從低沉到輕快的情感變化外,還可以營造余音繞梁的感覺,在讀者看來,這種婉轉悠長的旋律似乎具有長久不衰的魅力,能夠激起讀者和詩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另外,全詩音節多變,輕盈柔美,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尤其是文中對疊字恰如其分的運用,不僅能夠賦予詩歌節奏美感,還能夠將對劍橋的離別之情有效融于字里行間,不僅增強了節奏感,還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能夠讓讀者體會到節奏美感和抒情的美感。

建筑美方面,全詩共七節,其中每節四行,每行以兩頓或者三頓,看似不拘一格但同時又法度嚴謹,七節詩全部錯落有致地排列,結構優美,使詩歌在詩形上呈現出了一種回環往復和跌宕起伏的視覺特征,即使忽略掉詞義,單從建筑的層面上來說就已經能夠很巧妙地具化全詩所需傳達的詩情形態,一方面表達了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另一方面契合了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文字在這種建筑中徐行緩步地鋪展,詩人的情感像漣漪般蕩漾開來。

二、情感表達:初戀失敗的詠嘆調

徐志摩在《猛虎集》中說過,康橋生活作為“一陣奇異的風”,作為一種照著他的“奇異的月色”,在很大程度上潛化他詩人的氣質力量,而對于林徽因的那種瘋狂而又癡迷的愛戀之情則將他的這種詩人氣質完全激發出來。在兩年的康橋生活中,林徽因始終都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假若沒有林徽因,那么其“單純信仰”中的“愛”根本無法談起,更談不上發現康橋之美。雖然說徐志摩在康橋生活是多方面的,然而歸根結底,其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初戀。和林徽因這種心靈、體態俱美的女子所能夠進行的自由結合成為徐志摩對于愛、對于自由所孜孜追求的一個主題,這正是詩人“康橋覺醒”的一個最主要的內涵。了解了這些,我們再對詩中“作別西天的云彩”解讀,就會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詩人對于詩的表現手法的選擇是非常講究的,在他的許多愛情詩中,即使是選擇了同一題材,卻從不會給人雷同之感。《再別康橋》中并非是長篇累牘的內心獨白,而是一種詠物嘆情。我們從第二節來看,作者對“金柳”展開想象,而將其看做是“夕陽中的新娘”。雖然“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一千古絕唱流傳至今,但是其出眾之處主要在于對于描寫的擅長,但是徐志摩則長于抒發主觀情感而非僅僅是客觀描寫,其具體體現在緊接著的“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這一句中。對于詩人而言,對人的癡情而并非僅是對物的依戀才是全詩抒情中心。正因為如此,才有下邊的巧思,作者感嘆:愿作水草,以求得可以青荇和柔波共存,原因就在于柔波里有“艷影”。這些巧妙構思,實際上就是戀人之間的一種正常心理使然。

既然對方已經化作了“波光里的艷影”,那么詩人在這康河的柔波里,就只能甘心做一條水草,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康河成為徐志摩全部戀情寄托之所在就是必然的,正是由于癡情才使得使康河化作最美的意象,成為那“天上虹”,然而這種“天上虹”卻又是“揉碎在浮藻間”。通過“揉碎”一詞,可以看出作者出眾的錘煉功夫,也概括了古往今來初戀中的苦辣酸甜。尤為難得的是,詩人這里感情表現得極有節制,并非是長篇累牘地直抒胸臆,而是選擇用“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種極為優美的意向傾訴自己沒有成功的初戀,雖然這種美夢是虛幻的,卻暗含了當年康橋生活的甜蜜回憶,也不乏對初戀難以實現的痛苦沉思,當然更多的恐怕還是重回康橋面對康河產生的一種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幻滅感。

第五節是全詩感情抒發的一個頂峰,作者用了一句設問句“尋夢?”這句話給了自己的初戀生活回憶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提示,下文則是對和林徽因同游康橋的回憶再現。尤其是其中的“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青年男女月下撐蒿,如此甜蜜和歡樂,一改上文的惆悵,顯得感情綿長,意境尤美,筆者認為此句絕非一般景語,而應當是全詩感情頂點之所在,是詩人對初戀的理想化,同時也是最美的詩境。

綜上所述,《再別康橋》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可以總結為音樂美和建筑美。此外,作為一首初戀失敗的詠嘆調,詩人通過意境描述和意象的運用,通過意象和修辭手法巧妙的結合,不僅大大提高了詩歌的想象力和吸引力,而且增強了詩歌所具有的情感渲染力,這是康橋詩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吉旭.再別康橋藝術特色的層面分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

徐志摩再別康橋范文第4篇

1、《再別康橋》原文: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2、《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來源:文章屋網 )

徐志摩再別康橋范文第5篇

關鍵詞:《再別康橋》;《夢游天姥吟留別》;比較;夢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002-02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能發現一些驚人的相似跡象,如果循著蹤跡一路走來,讓人嘆為觀止的是處在歷史流變之中的永恒。

《再別康橋》是一首現代新詩,它產生于新月派詩人徐志摩之手,時光證明了它的鮮活的生命力,它以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力、新奇的夸張和比喻征服了讀者,詩歌以夢入,展現了作者大膽的藝術表現力。而遠在盛唐,詩人李白才思不群,風格俊逸,他的詩歌從誕生之日起就大放異彩其魅力直至今日仍未消減。其名作《夢游天姥吟留別》更是充分以詩歌鳴志,將“夢”演繹到了虛實相生、似是而非的地步。以今人的眼光仔細探究古代之夢與現代之夢,在似與不似之間思考徘徊,也是別有風味。

《再別康橋》和《夢游天姥吟留別》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最為突出的就是二者之間都有夢境的出現。“文學與夢從文學的緣起就是難解難分的,人類的文學歷程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夢與詩交織的過程,詩讓世界充滿了意義,也給人類的生存允諾了精神的家園,可有時精神家園的難以回歸卻使人類精神成為無家可歸四處飄零的幽靈,于是詩人便以夢的方式讓疲憊的心靈得以短暫的歇息,為本我的回歸修葺了一個精神的巢穴。”但是正如中國武術醉拳一樣,醉拳不是真等喝醉了酒打的雜亂無章的拳,而是模仿醉漢動作的一種拳術,實際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嚴格的武術手法、步法、身法等組成的套路。寫夢的詩人往往就像打醉拳一樣,借助精巧構思的夢想之境,才能將大千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引領讀者走入夢境的時,除了傳導出詩人獨具匠心的設計美感,同時更加巧妙的發揮了“詩言志”的功效,將自己胸中塊壘也抒發的淋漓盡致。經人考究,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游當為“夢想游”而非“夢中游”,“詩中的‘夢’游并非是在‘夢中’游,而是一種‘夢想’游。因為‘夢中’的‘夢’,通常表現的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狀態,其‘夢中’的內容多是畫面蕪雜、呈現無序、缺乏內在聯系的零散印象;而‘夢想’的‘夢’,則通常表現的是人的一種有意識行為,其‘夢想’的內容常為目標集中、表達有序、具有邏輯層次的想象過程。綜觀全詩,所表現的完全是詩人的一種有意識的、主動而自覺的創作行為,其‘夢想’的產生、‘夢想’的內容、‘夢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條理,富有邏輯思維的層次性和積極聯想與想象的過程性。”同理,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一詩中提到“尋夢”以及之后出現的夢境,也是一種夢想之境,而非真正的夢中之境。李白的夢想中出現了虎豹熊羆、云君仙駕,完全寄托著李白不受束縛的個人向往,代表了李白內心對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這樣的詩歌中,儒家思想加諸于人的積極愿望仍呼之欲出;而徐志摩,則輕松的卸掉了俗世的煩擾,在夢境中自由唯美的與自然合二為一、神靈交會,大膽的追求著只有人類美好心靈才能映射出的絕對理想。

說到底,李白的夢、徐志摩的夢都是交織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李白的夢緣于建功立業的未能如愿,徐志摩的夢則寄托著在現實中不能夠達到完美的對單純信仰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作者確實是以這種夢游的方式贏得了心理愿望與現實生活的平衡,緩和了現實與理想間的矛盾沖突,從而完成了一個自我解脫清洗和凈化的過程;用做夢來表達最高境界的自我,追求精神的超我解脫。”這樣的夢境事實上對創作者來說是在謀求一種健康的平衡,而詩歌展現出來的正是一種陽光的態度,所以這樣的詩歌才能夠歷經歲月的淘洗依然讀之舒適自然,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

其次是對清新飄逸的詩風的傳承。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中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李白繼承了前人詩歌清新俊逸的風格而又有所突破,在《夢游》一詩中,整個詩歌意境由實到虛再到實,在虛擬的夢境中,境界雄奇瑰麗迷離恍惚,給人視覺上的感受是輕煙繚,仙樂飄飄;而《再別康橋》一詩中,詩歌的意境更是空靈飄渺,尤其是首段,“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作別西天的云彩”其輕盈飄逸、空靈出世和李白的詩歌如初一轍。但是在沒有明確提出詩歌理論的古代,李白的詩歌更加酣暢淋漓、肆無忌憚,這可以看做是李白自己在現實中受挫和壓抑激情的強烈反撲;徐志摩則完全是在自己的單純信仰的指導之下對俗世的反撥:些許的叛逆也是這兩首詩歌的魅力所在。而徐志摩的詩歌則奉行著“理性節制情感”的現代詩歌理論,所以在抒發個人情緒的之后又歸于“煙籠寒水月籠沙”的靜謐。

再次二者共同之處都是抒別離之情而顯灑脫。古之抒別離之情無不深情悲切。柳永《雨霖鈴》中的“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壓抑與空曠;“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今朝買醉的沉迷;“西風緊,北雁南飛”(王實甫《西廂記》)的凄迷。李白在此夢醒時分,離別之時,卻瀟灑的說到:“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背后則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瀟灑和曠達;同為離別,徐詩則是淡淡的甜蜜,為賦新詞強說的愁緒,但一切都歸于一種云淡風輕的瀟灑,“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則詮釋了這種空靈的境界,顯得卓爾不群,飄渺高超。

最后,今人都可以詩知人論世。“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的游俠思想使他窮其一生,壯游天下,祖國的名山大川,幾乎都留下了他仗劍游天下,以詩會友的足跡,他身上的豪氣自是無人可及,“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李白《將進酒》)更體現出他鄙視金錢,超脫現實的個性;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出行往往是“仙藥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詩人對世事如夢的感慨,是對長安三年生活的痛苦總結,是鄙棄黑暗社會、追求光明、自由的宣言:是詩情的自然升華與結穴”。這一切從國家意識向自我意識、政治承擔向個人趣味的轉移,顯示出詩人對自我認識的深入、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對內心生活的尊重,形成了所謂“‘愛’、‘自由’和‘美’的‘單純信仰’”。以徐志摩不入流俗以及天真避俗的性格追求來說,在國家積貧積弱的現代社會,在康橋,他在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自由的人文環境下找到了心靈的皈依,所以,才能夠在詩歌中表現出現代作家少有的從容和瀟灑。否則,作品如果追求和時代相融合的話,是不可能表現的這么飄逸脫俗的。

參考文獻:

[1]王連弟,孫東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境解讀.福建莆田重慶工學院學報,第21卷11期.

[2]周國瑞.解析的“夢”.文學教育,2011年2月.

[3]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中).復旦大學出版社.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水稻科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第二軍醫大學(海軍軍醫大學)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松滋市| 蒲城县| 亳州市| 文安县| 宁陵县| 三明市| 古田县| 洛宁县| 米林县| 通山县| 德化县| 博罗县| 宜兰市| 邻水| 闸北区| 岳西县| 山阴县| 佛冈县| 高台县| 南木林县| 镇原县| 佛山市| 林周县| 西乡县| 丹凤县| 华池县| 石门县| 云阳县| 双流县| 闵行区| 中西区| 天全县| 苏州市| 景谷| 蓝田县| 罗田县| 新乡市| 台前县| SHOW|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