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雪花剪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剪紙雪花的折法和畫法
剪紙雪花的步驟1
剪紙雪花的步驟2
剪紙雪花的步驟3
剪紙雪花的步驟4
剪紙雪花的步驟5
剪紙雪花的步驟6
剪紙雪花的步驟7
圣誕雪花剪紙教程:
準備一張正方形的紙,
折成一個三角形的形狀,如下圖:
三角形左邊的一個角向右折,折到三角形的三分之二處,如下圖:
三角形右邊的角向后折,大小要正合適,邊邊要對齊,如下圖:
上圖整體對折成下圖,
關鍵詞:高中化學 新課程 自主探究
一、使學生自主探究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查閱資料,自己解決淺層問題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即本節知識的生長點,但這些知識又不屬于本節必須掌握的內容。為不沖淡本節課的主題,使知識緊湊,可指導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分析,以成為本節課的延續和深化。這樣做學生就逐漸養成不斷探究化學奧秘的習慣。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解決有爭議的有難度的問題,并能在這樣的探究中找到樂趣
化學學習中會有許多有爭議或有難度的問題出現,這時,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解答,應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答。討論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問題,疏導思維障礙,糾正思維偏差等。討論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們上課前不強調預習,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討論時,不會造成思維定勢,學生的思維不會受課本的限制,學生可根據已有的知識,并想辦法解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潛能,調動其探究積極性。
3、及時輔導、整理、小結,使小結成為學習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課堂小結是活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好時機。結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時得當的點撥、引導,使學生“居高臨下”地俯視化學知識,有助于他們將平時所學的被肢解了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維輻射的作用。探究的結果,要在學生自己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引導、總結得出結論,明確結論的運用條件與范圍。對結論的解釋,不要講得太絕對,要留有探究的空間。要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所謂“收”,將討論、實驗的結果要歸納整理;所謂“放”,課后布置的思考題具有開放性,布置的練習作業具有多樣性,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實際背景中,用課內得到的結論去解釋實際問題,解決后續知識,完成從實踐——認識——具體的實踐,認識上的兩個飛躍,使小結做到收斂思維與發散思維并舉。
二、注重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成果的體現一個主要指標仍是通過考試來檢驗,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認為適度的有針對性的訓練,課后學生的反思和總結,學習基本環節的規范性要求是不能忽視的。“學而時習之”這一古老的教育理論始終是正確的。
1、精選資料,組編習題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使教輔資料魚龍混雜,題目與教材內容不配套,難度、重點與課程標準不一致是好多教輔資料的通病。一方面我們備課組老師配備多本教輔資料,通過比較選定一本比較符合課程內容和教改精神的資料推薦給學生;另一方面我們在每一堂課設計中都選擇有針對性的習題當堂訓練,并且一起商討組織平時的練習資料。
2、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和作業
《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都是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布置適當數量的考查學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各種類型的習題,以便打好基礎,還要注意布置綜合性和有一定靈活性的習題,并加強解題指導,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不要布置學生解答過深、過難和過量的習題,以減輕學生負擔。”認真實施這一要求,加強化學課堂練習和作業的設計是極為必要的。對于課堂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著重考察學生剛學過的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起到反饋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所以要緊密配合上課內容,適時地穿插安排,多選用難度不大,全班學生絕大多數都可以答對的問題;對于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配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達到加深理解,綜合運用并逐步形成化學知識結構的作用。課外作業要分層次布置,設計不同程度學生具有選擇性的習題和作業,要避免“題海戰”,我們提出的要求是“老師下海,學生上岸”。
3、注重學生學習行為的規范性
化學新教材許多內容沒有進行結論性的陳述,學生在復習時缺少一些必要的知識內容,我們要求學生平時要記筆記:記重點,補知識點,記疑難點。我們要求學生書寫工整,做題規范,建立錯題集,及時反思總結等。這些常規的落實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鞏固了教學成果。
三、教師教學的改革
1、化學教師應提高教學藝術
教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書教得出色,那更是一件難事。因為“教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是也是一門藝術。授課過程中教師的聲音何時該是低沉的,何時該是鏗鏘有力的,何時又改是漸緩而富有感情的;教師的表情何時該是疑云滿面的,何時該是興高采烈的,何時又該是激動昂揚的,這些都該是在科學內容的要求下事先有所設計安排。運用恰當的表達方式將會對課堂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傳達給學生的知識將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備課務必要追求“精心設計”,而講課則要做到“聲情并茂”。“教有通則而教無定法”,每位教師都可能創造出自己具有的獨特風格的教學藝術。
2、化學教師應善于運用教學智慧
關鍵詞:審條件;審關鍵;審隱含
化學解題的審題過程就是破解題意的過程,它是解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第一步邁不開,具體的解題也就無從談起。人們常說,包公斷案,審得清、判得明。之所以判得明,是因為審得清。考場解題也同一道理。能否在有限的時間里快速準確解答問題的第一關就是審題。那么怎樣審題呢?以下結合審題實例說明之,不妥之處,請同仁指正。
1審條件、聯想相關
審條件、聯想相關即是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提取出來,并在已知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知識與信息的聯想,以便已知與未知之間架橋。
例1:把三氯化鐵溶液蒸干灼燒,最后得到的固體產物是( )
A、無水三氯化鐵 B、氫氧化鐵
C、氧化亞鐵 D、三氧化二鐵
本題的已知條件是三氯化鐵溶液蒸干灼燒,判斷產物為何是所求。顯然,由于已知三氯化鐵是在水溶液中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自然會聯想到三氯化鐵溶液在受熱蒸干過程中發生水解,水解產物為氫氧化鐵,而氫氧化鐵在灼燒過程中又會分解為三氧化二鐵的相關知識,此題得解。
審清條件,聯想相關是審題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進一步審題的前提。大凡經過這一步審題就能解決的問題多屬于容易題,而多數題目僅靠審清這一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進一步審題。
2審關鍵、釋難譯簡
審析一些題目時,在弄清題目中的已知及其相關之后,已知與未知之間搭橋仍陷于困境,這時需要著手考慮題目已知中的關鍵點,有人也稱之為“題眼”或“突破口”。
例2:有機化合物A,B分子式不同,它們只可能含碳、氫、氧元素中的兩種或三種。如果將A,B不論何種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質的量之和不變,完全燃燒時消耗的氧氣和生成的水的物質的量不變。那么A,B組成必須滿足的條件是????????? 。若A是甲烷,則符合上述條件的化合物B中,分子量最小的是(寫分子式) 并寫出分子量最小的含有甲基(-CH3)的B的2種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 、 。
已知非常清楚,關鍵也很易找到,即將A、B不論以何種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質的水的物質的量也不變。僅找到關鍵條件還不夠,必須將其進行轉化和翻譯,然后進行推理。本題中關鍵條件的意思是:A,B兩化合物的物質的量之經可以是任意的,但只要二者物質的量之和是定值,消耗O2和生成的水必為定值。由于生成的水是定值,自然得出A,B兩化合物中的氫原子數必相等的推論。于是推出兩化合物中C原子數必不相等(若C原子數也相同、消耗為O2又相等,氧原子數必相同,分子式也就一樣,與題已知不符),在C原子數不同的條件下,A,B以不同的比混合時C原子總數是變值,而要滿足C原子消耗O2是定值(因氫原子總數是定值,則其消耗O2即是定值,故C原子數所耗氧氣也必是定值),所以A,B兩化合物中碳原子數多的化合物,其氧原子數也必多,且多的碳原子數必被多的氧原子數恰好消耗,即每多一個C原子,就必同時多兩個O原子。這樣才能滿足A,B以不同比例混合時C原子總數雖是變值時,但其所耗的氧氣是定值。也就相當于把已知條件轉化成我們熟知的結論,即分子式相同的兩種有機物,不論以何種比例混合,只要總物質的量是定值,消耗的氧氣和生成的水就是定值,本題得解。
3審隱含、條件補全
隱含條件是題目中沒有明確給出的已知,隱藏在容易找出的已知條件的背后或更深層。當已知條件審明后,仍感條件不足時,挖掘隱含條件則可“柳暗花明”。而這些隱含條件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本質條件,能否審出和補全,可謂解答成敗之所在。
例3:在一定條件下用普通鐵粉和水蒸氣反應,可以得到鐵的氧化物。該氧化物又可經過此反應的逆反應,生成顆粒很細的鐵粉。這種鐵粉有很高的反應活性,在空氣中受撞擊或受熱時會燃燒,所以俗稱“引火鐵”。請分別用圖中示意的兩套儀器裝置,制取上述鐵的氧化物和“引火鐵”。實驗中必須使用普通鐵粉和6摩/升鹽酸,其它試劑自選,裝置中必要的鐵架臺、鐵夾、鐵窗、石棉網、加熱設備等圖中均已略去。
A D F H
E
B C G I
(1)實驗進行時試管A中應加入的試劑是 ;燒瓶B的作用是 ;燒瓶C的作用是 ;在試管D中收集得到的是 。
(2)實驗時U形管G中應加入的試劑是 ;長頸漏斗H中應加入 。
(3)兩套裝置中,在實驗時需要加熱的儀器是(填該儀器對應的字母) 。
(4)燒瓶I中發生的反應有時要加入少量的硫酸銅溶液,其目的是 。
(5)試管E中發生反應的方程式是 。
(6)為了安全,在E管中的反應發生前,在F出口處必須 。E管中的反應開始后,在F出口處應 。
不難發現,本題題干部分的敘述,每一句都給出了與解題有關的信息:第一句可判斷出反應得到的氧化物是四氧化三鐵,依據是中學課本中鐵粉與水蒸氣反應的原理:
3Fe+4H2O=Fe3O4+4H2…①第二句和第三句給出的已知是①反應存在的逆反應即: Fe3O4+4H2=3Fe+4H2O…②這個反應生成的鐵叫做“引火鐵”。第四句給出了實驗目的,即制取Fe3O4和“引火鐵”。第五句給出了部分儀器和藥品,同時給出了②反應中的氫氣是用鐵粉和鹽酸制得的,為考慮氫氣的發生裝置提供了線索。要回答(1)~(6),首先應判斷哪套裝置中發生①反應,哪套裝置中發生②反應,也就是需判斷A,E兩上試管哪個發生①反應,哪個發生②反應,從給出的兩套“殘缺”裝置和制得氫氣的藥品特點可初步判斷II裝置發生②反應(I和C儀器組成的部分可用來發生氫氣)。應該說僅從對“殘缺”裝置圖的觀察和藥品的特點來推測尚不充分,當考生閱讀到第(6)小題的敘述“為了安全……”中的“安全”兩字時,結合題目有關的信息很容易使考生聯想到E試管中發生的是有氫氣參加的反應,因為氫氣燃燒或氫氣與空氣的混合氣體加熱的不安全性,反應前需要驗純是考生熟悉的,這樣可進一步確認II裝置發生②反應,則I裝置發生①反應。至此,(2)(3)(4)(5)各小題已能解答。在解答(1)(3)小題之前,首先要解決I裝置中哪個燒瓶是為A試管中發生的①反應提供反應物之一――水蒸氣的,只要考慮注意到(1)小題中的第四問的敘述,就可得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得知D是收集一種氣體,C又與D相聯接,且C瓶中進管口與出管口相齊,由此判斷出C燒瓶不是產生水蒸氣的,也不是凈化成干燥D所收集的氣體的裝置,顯然B燒瓶是生成水蒸氣的裝置,B燒瓶需要加熱,同時也確認C燒瓶起到了防止水倒吸的作用。故(1)(3)小題得解。從這個題的審題過程看,與解題有關的信息不僅在題干部分,在圖形和求知的敘述中也同樣存在與解題有關的信息,并且前后條件或信息互相照應才能推得正確的結論。所以說,審題要有全局觀念,全題的任何一處都可能存在著引發考生思路的信息,為準確推理、判斷,甚至檢驗分析結果的正誤提供有利的佐證。
4結論
除上述之外,在化學審題中還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審題要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語;二是要注意排除干擾條件;三是要注意有效數據的提取;四是要注意把握導向信息的目的;五是要注意過程圖表構建。總之,成也審題,敗也審題是有過考場體驗的學生的共識。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田荷珍,陳灝.無機化學講義[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
[3]湯啟昭.無機化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關鍵詞:化學鍵;教學過程;教學對策;提高教學質量
在化學學科中,基本概念與理論是化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化學教學的始終。考察現有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學教科書,化學鍵的相關內容在高中化學中尤為重要。但是,化學鍵知識概念多,理論性強,學生感到抽象難懂,學習起來困難,有畏懼情緒。而教師教學時往往表現為一種靜態的描述,缺乏以化學鍵知識特點為主線的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教學對策。在教學中有些化學教師也更多關注于內容的機械傳授,而忽略了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呆板而枯燥,效果不佳。本文依據化學鍵知識特點和影響化學鍵知識學習的因素(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化學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厭學情緒造成對化學科目的學習態度等),在加強知識、過程與方法的教學層面上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突破化學鍵知識的學習難點,有效地進行教學。
1 借助化學鍵的化學史,引領學生認識化學鍵的發展歷程
人們對化學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直到1897年湯姆遜(J.J.Thomson)發現電子后,人們才致力于研究化學鍵的電子理論。最著名的是路易斯(G.N.Leiwis)、郎繆爾(I.Langmuir)和柯塞爾(W.Kossel)的工作,建立了化學鍵的八隅體模型(如圖1所示),人們最初正是從八隅體來認識化學鍵的。
在1916年,路易斯又提出了共用電子對理論,這個理論指出了化學鍵的本質,但仍不能說明原子之間的結合能的存在,不能解釋化學鍵即共價鍵的飽和性與方向性。到了1923年,玻爾(N.Bohr)提出了原子動態模型。1927年,薛定諤(E~Schrodinger)、海特勒(W.H.Heitler)和倫敦(EW.London)用量子力學的觀點解釋了化學鍵的本質是電性力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兩個分支理論,其中一個是南斯萊特(J.C.Slater)和鮑林(L.C.Pauling)發展的價鍵理論,這個理論對化學特別是對配合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鮑林為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另一個是1931年密立根(R.S.Millikan)提出了分子軌道理論。
學生了解化學鍵發展史,明白化學鍵發展的漫長且不平常歷程,對化學家敬佩之隋油然而生,同時探究化學鍵知識的欲望頓生,這為接下來學習化學鍵知識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2 借助實驗事實,引導學生自我構建化學鍵概念
化學鍵所包含的知識點有化學鍵、共價鍵、離子鍵、金屬鍵及其形成過程、電子式、結構式、化學反應的本質等,化學鍵知識概念多,理論性強,抽象難懂。據統計,在歷年高考中與此相關的試題失分率較高,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突破該部分的學習難點,這是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如果教師直接將化學鍵知識傳授給學生,那么,學生根本不可能理解化學鍵的形成過程及本質特征,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一些實驗事實的分析,形成化學鍵概念。
例如,水在電解條件下或至少加熱到2000℃左右才能產生H2和O2,在常壓條件下加熱水達到100℃即可,使其轉變為水蒸氣。由實驗現象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水在電解或高溫條件下,分解產生H2和O2,破壞的是什么作用力?液態水和氣態水中分別存在什么類型的作用力?(2水轉變為水蒸氣,破壞的是什么作用力?(3)上述兩種作用力是否相同?
經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學生自然會想到水分解產生H2和O2,需要破壞水分子中強烈的相互作用力,而這種作用力肯定存在于水分子中相鄰的H與O之間;液態水轉變為水蒸氣,需克服的作用力較弱,比水中相鄰的H與O之間的作用力弱得多,證明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作用力。既然是不同類型的作用力,一定存在于不同的微粒之間。通過實驗分析和教師引導,學生能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與非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范德華力、氫鍵相比,要強烈得多;而分子間作用力或氫鍵只是分子與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強度很弱,破壞它對分子組成沒有影響,只改變分子間的距離。這樣,學生完成了自我認識和構建化學鍵概念的過程,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利用概念固定點,促進概念同化
概念固定點就是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概念固定點的多少與清晰度直接影響新概念的學習與同化。在該部分知識學習中,化學鍵(屬概念)與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種概念)同時學習;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這些概念的固定點少,造成學習的困難。因此,必須首先解決固定點的問題。在教學中,筆者以“鍵”、“化合價”為概念固定點,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1)從“鍵”著手,形成認知結構
從概念的字面分析,在化學鍵中,“化學”為限定詞,“鍵”為中心詞。因此理解化學鍵,要點在“鍵”。那么,“鍵”是什么意思呢?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使軸與齒輪、皮帶輪等連結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插門的金屬棍子。”(古稱銷釘)從中得知:“鍵”的作用是連接物體,使之合而為一。在化學中,就借用“鍵”的這種作用來形象描述原子形成分子時的相鄰原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形成如下認知結構:
(2)與化合價聯系,完成概念同化
從辭格上看,化合價與化學鍵都是借用生活中人們熟悉的概念(價格與銷釘)來形象說明化學規律,同為借喻。從學科角度看,化合價與化學鍵都是原子形成分子時所表現出來的化學屙I生:化合價表示原子得失電子或參與形成共用電子對的電子的多少,只有在成鍵的時候才能表現具體的化合價(單質的元素化合價為O);化學鍵表示分子中相鄰原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而且強弱與原子或離子半徑的大小、原子得失電子、共用電子對的多少有關。因此,在學習中,采用比較法,建立化學鍵與化合價之間的聯系,可以順利完成概念同化。
(3)探究概念的名稱原由及有關電子式書寫要求
對于化學鍵要理解“鍵”的含義與本質。“鍵”在此處可引伸為微粒間的相互作用。顯然,學習中從“鍵”字人手,能夠揭開概念的神秘外表,對學生理解化學鍵的強烈相互作用也有幫助。如離子鍵的得名應與成鍵的粒子是陰、陽離子有關,共價鍵的得名與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有關,金屬鍵得名也顯然與金屬陽離子、自由電子形成化學鍵有關。至于非極性鍵和極性鍵,要把握“極”字之意,提示學生聯想地球南北極中的極字,
“極”作極端、偏向理解,再結合共用電子對在成鍵原子間的偏向(離)情況,判斷成鍵的原子是否顯電性,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得名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教學中,我很重視電子式的書寫,這是學生掌握化學鍵知識的關鍵。用電子式書寫離子化合物使用方括號和離子符號,而共價化合物沒有;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形成時,后者使用了弧形箭頭,而前者沒有。
4 借助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空間想象能力對學生學習化學鍵知識具有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化學鍵知識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形狀、結構及位置關系等)進行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在頭腦中形成反映客觀事物的形象和圖形,正確判斷空間元素之間的位置關系和度量關系的能力。為了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教師可以采用自由裝配的有關化學鍵模型、圖形或利用多媒體演示三維動畫等手段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例如,我在講共價鍵形成分子的空間結構時,向學生展示自己裝配的CO2、NH3、H2O、CH4、C2H5OH、C6H6等分子球棍模型和NaCI、金剛石、CsCl等物質結構模型,從空間立體角度幫助學生了解化學鍵特征與本質,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認識共價鍵和離子鍵的形成過程中,可以制作H2、NH3、H2O分子和NaCl、MgCl2,等離子化合物分別形成共價鍵和離子鍵的三維動畫效果,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烘托圖形的立體感,明暗(陰影)對比以及色彩對比,進一步加深對化學鍵的認識。另外,在用多媒體演示離子鍵和共價鍵形成的動畫效果時,教師要求學生注意觀察不同原子的小球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和“相互作用”關系,要注重引導學生認識離子鍵與共價鍵形成過程的不同、注意化學鍵中一些細微的差異。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非常感興趣,表現積極,課堂教學效率很高。
平面結構是學習立體結構的基礎,同時平面結構對學習立體結構又有負遷移的影響。在分析化學鍵形成的示意圖及模型時,存在著從平面到空間的正逆轉換,在這種轉換過程中,就要利用對頭腦中實物、圖像對應轉化,再進行對比、綜合、修正,完成想象過程。同時,化學鍵知識又是一個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想象能力,才能不斷在新舊知識之間進行遷移,最終完成對知識的積累。在學習化學鍵知識時,學生如果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就無法正確理解示意圖、模型與真實的微粒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就無法在已有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即無法進行相關知識的遷移,因而難以接受新知識。為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平面的思維定勢,把學生帶到三維空間中來,在三維空間中感知微粒的空間構型和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
有一次,我在上完“共價鍵的形成和類型”(蘇教版?選修模塊“物質的結構與性質”部分)內容后,發現一名男學生用“三角架”形象地描述位于正四面體中心的碳原子與下面的三個氫原子通過共價鍵(均為。鍵)構成的立體構型,課后在我的指導下,他順利地用日常生活中呈球形的水果與小木棒將4個“H原子”與中心“c原子”搭建起來,完成了“cHd”分子的空間正四面體構型,足見他對化學鍵形成及本質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圖形的能力,才能很好地將化學鍵知識中抽象的概念直觀化,為此,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示范練習,展示或者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H2O、CO2、NH4、CH2等常見分子的結構模型,讓學生對平面圖與立體圖之間的關系及相互轉換有更深刻的認識,加強學生的空間立體認識,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辨別學習材料上呈現圖形所表示的意義,增強學生對圖形的理解,便于學生結合示意圖、模型深入理解化學鍵知識。
5 借助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在化學鍵知識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首先應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獨立思考,讓學生運用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實驗、觀察、閱讀教材等途徑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將新知識置于問題情境中,使獲得知識的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情境應當是學生自己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困境,都能成為問題情境,非常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構成問題情境。只有那些難易適度、有助于學生形成“心求通而未通”的認知沖突的問題或事物,才是構成問題情境的最佳素材,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