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孫權勸學的啟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導學案”,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媒介。在設計中要凸顯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流程的設計、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成果的檢測四個內容。
一、學習目標的設定
學習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調控功能。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通過誦讀,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把握人物的性格;通過閱讀體驗感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
設計意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目標中不僅提出了學生應掌握知識與技能,還特別強調了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達到“讀懂文意”的途徑和方法是“借助注釋、工具書和交流”;“把握人物的性格”的方法是“誦讀,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 這一情感態度目標,是借助“閱讀體驗感悟”來達到的。
二、預習導學的設計
“預習導學”的目的主要在于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同時提出一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感知內容及作者情感、態度等。如在設計《孫權勸學》一文時,預習導學部分是這樣安排的:
1.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準下列字音,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卿( )耶( )孰 ( )遂( )
2.自己查找資料了解呂蒙、魯肅、孫權的相關信息,把相關資料寫在下面。
……
設計意圖:預習題中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這一環節,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對文中的幾個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過課前查找資料,就可以從各方面來了解這個幾個人,這樣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就可以來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
三、課堂學習流程的設計
學習流程部分是導學案的核心,重在指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這一部分的設計應立足教材,注重基礎。主要是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讀文本,交流研討,從而達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目的。例如孫權勸學的教學流程是這樣設計的:
1.讀一讀:讀準字音,正確朗讀。
2.譯一譯:圈點勾畫,疏通文意。
(1)請同學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蒙辭( )以軍中多務( ) 但( )當涉獵 見( )往事耳
(2)用“留、替、調、補、刪”的方法獨立翻譯課文。
……
3.析一析:整體感知,會晤名將。
(1)輕聲朗讀,思考:本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照例子填空。
孫權勸學——呂蒙( )學—— 魯肅( )學
(2)孫權為何要勸呂蒙學習,請從原文中找出這些語句
……
四、感悟反思
模仿表演: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學生作點評。
體驗反思:這個故事給你有什么啟示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深深感受到祖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使教學獲得成功。以初中八年級文言文《桃花源記》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本人通過創設問題引導想象來讓學生感受文章內涵。結合文中的描述,通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學生想像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理想社會。緊接著提問若然你置身于和平恬靜、融洽安寧的桃花源中會怎樣做?提出會選擇留下來還是回到充滿功利性的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并且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發表自己的意見。從這個角度出發來闡明作者陶淵明的思想――人們追求與向往的理想社會,正是對當時現實的鮮明對比,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用這樣的情景創設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一步一步誘導學生進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間,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二、自主閱讀,弄懂語句
文言文的學習尤其需要學生的自主閱讀,本人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首先是字字落實,弄懂語句,讀準句讀,讀出語感。這個步驟完成后,再給時間學生自由閱讀或默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初步去把握全文大意。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童趣》的“項為之強”一句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āng”。再如《桃花源記》“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聯系實際,授之以漁
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滿堂灌”,是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對號入座,學生則一字不漏的記下,使得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范語言。但在翻譯前,一定要求學生先看懂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調序;最后按照語言規范要求,作出增補。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在講授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孫權勸學》時,在分析“呂蒙的變化給我們的啟示”這個問題時,可引導學生把呂蒙與本冊課文《傷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對比分析。方仲永天資過人,由于沒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終淪為一個平庸之人,呂蒙經孫權勸說后才開始讀書學習,而最終成為一個有謀略的人。方仲永和呂蒙的變化都說明了“后天的學習和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比,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呂蒙的變化給我們的啟示”這個問題,而且也鞏固了對《方仲永》的思想內容的復習。
五、強化練習,鞏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識需要積累,說白了就是要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在此基礎上,設計適當的閱讀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適當進行課外文言的閱讀,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就能收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再次要強調的是――課后誦讀。所謂誦讀,包括朗讀和背誦。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有效手段,瑯瑯上口的朗讀,不僅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朗讀中捕捉全文的感情基調,更好地體會全文的思想感情。
一、用懸念式提問吸引學生注意力
懸念式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的編排特點,抓住教學的突破點,設計懸念性的問題,勾起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注意力,優化教學效果。例如:八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都是科學小品文,文章內容雖不深奧,但是里面涉及到很多科學知識,學生對這些知識感到抽象難懂,學生不能準確把握文章內涵。教師可以根據本單元文章的特點,設置以下幾個提問:①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都認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類似于“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話語,但是作者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這是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②很多科學家以及探險家都在羅布泊遇難,羅布泊成了生命的,但是你能想象得到30年前的羅布泊曾是一片綠林環繞的生命綠洲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羅布泊如此巨變呢?③你能想象得到旅鼠成群結隊、浩浩蕩蕩躍入海洋的奇景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嗎?④臺風過后,人們在小廟的下面發現一個深不可測的小洞,“聰明”的人開始猜測這個小洞能干什么,奇怪的是最初的一聲“喂”以及扔進去的小石子某天突然飛回來了,想知道發生什么事情了嗎?等等,設置這些懸念式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充滿好奇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二、用比較式提問做好知識遷移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題材相同、寫作風格不同;表現手法不同或者是題材不同,表現手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文章。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思考,讓學生在分析、歸納的過程中,了解各類文章的寫法特點,發展學生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文中對游魚的描寫:“潭中魚有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寥寥數語就把游魚的形態描繪得淋漓盡致,讀者對清澈透明的潭水印象深刻。針對這種寫作手法,教師可以問學生:“以前有沒有學過類似文章?”學生經過仔細思索后,想到了《記承天寺夜游》中也曾用過類似的表現手法,蘇軾也是在沒有直接描寫明月的情況下,處處表現出明月皎潔明亮的特點。描法讓讀者感到美妙,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設計比較式的課堂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橫向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有利于學生掌握類似的寫作手法,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學《孫權勸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這篇文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讓學生對呂蒙晚來學成與神童方仲永淪為庸人的兩個事件進行分析,談談從中獲得怎樣的啟示。學生在對比思考的過程中能夠理解“活到老、學到老”的內涵,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設計比較式提問,可以在教學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讓學生通過比較和分析掌握教學的重點,理解文章寫作的妙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用探究式提問組織好合作學習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課堂提問,讓學生針對這些內容進行討論和爭辯,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獨特看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九年級課文《變色龍》時,為讓學生掌握奧楚蔑洛夫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奧楚蔑洛夫處死了狗,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如果奧楚蔑洛夫保護了小狗,又會怎么樣呢?”學生聽后開始熱烈地討論,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從文章中找到依據。通過設計這種探究式的課堂提問,學生很容易了解到奧楚蔑洛夫的性格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深刻認識到沙俄統治時期社會的陰暗,有效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又如,在教學《散步》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你有一朵康乃馨,你會送給誰?”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便于學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四、要設計質疑式課堂提問
學貴有疑,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學生回答對了多少個提問,而在于學生能夠提出多少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問題,有的經過學生仔細揣摩就可以解決,有的則是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設計一些質疑式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于提出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金色花》時,教師可以針對“‘我’為什么會想象自己會變成一朵金色花”進行質疑,有的學生提出:“‘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是想報答母親對我的關愛,那么‘我’為什么不直接送給母親一束花呢?”學生聽后,思維立刻變得很活躍,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說:“‘我’只是一個小孩子,想象力豐富,覺得變成一朵金色花比較奇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點?!边€有的說:“直接送花比較俗氣,變成一朵金色花同樣可以回報母親,具有新意。”等,學生在質疑、討論的過程中很快就掌握了教學重點,理解了文章主旨,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凸顯了學生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