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鬧天宮影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國產動畫片;動畫藝術;傳統文化元素;研究;建議
1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內涵
那么何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一般是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來說的,它注重的是中國文化的淵源和傳承下來的客觀存在的文化遺產,我們通常把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東西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內在和外在特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流傳久遠,既包含具體的物質領域,又涵蓋意識形態領域。
2 國產動畫片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
中華民族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民間藝術,諸多優美的藝術形式,這些為動畫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沃土。我國的動畫產業起步較晚,但是依靠獨特的傳統文化元素,我國的動畫產業從興起發展到現在的幾十年時間,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無論在民族精神或藝術表現形式上,都為我國動畫片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借鑒材料和創作語言,從而為創造出了經典動畫片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下筆者就結合一些國產動畫片,進行具體分析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1)《大鬧天宮》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體現。對于中國動畫電影而言,《大鬧天宮》可以說是一座標志性建筑,它是中國動畫影片的本土文化風格的探索,影片中滲透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透徹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出《大鬧天宮》真正的成功是在于它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繼承與再創造,尤其是影片展現的濃郁民族藝術風格將當時的中國動畫推向了一個高峰。動畫《大鬧天宮》中從人物造型、場景設計、配樂等方面無不體現和滲透著民族元素的蹤影,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大鬧天宮》的人物造型方面采用了中國畫中的鐵線描藝術,通過不同線條的勾勒,展現不同的人物特征;在場景設計方面,《大鬧天宮》,更是吸取了國畫藝術的精髓,通過藝術創作,最大限度的發揮想象力,并借助于傳統年畫的表現手法,表達出對超現實的空間的深刻理解;而在音樂上,《大鬧天宮》則是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樂調,影片通過運用古典戲曲的鑼鼓打擊樂來加強音樂的效果,這樣不僅使鑼鼓點同人物動作和鏡頭的銜接、轉換相得益彰,又使動畫角色的動作具有較強的節奏感,有起有伏、渾然一體,使得民族趣味十分濃郁和渾厚。(2)《三個和尚》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三個和尚》取材于民間俗語,利用最最簡單的線條勾勒人物造型,以三個和尚出門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情節,借助深具民族特色、傳統繪畫技法的山水廟大全景來設計場景;全片不但沒有配音,連音樂都被精簡成只剩幾聲木魚聲。作為一部無臺詞的影片,《三個和尚》在利用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最為成功的是采用了中國戲曲表演的“借喻”手法。譬如第一個小和尚在路上遇到小烏龜,烏龜在傳統文化中為長壽的象征。第二個高瘦和尚遇到蝴蝶和花,花與蝴蝶在民間表示愛情。第三個胖和尚,碰到一條河,看到水中的魚兒在跳來跳去。魚在民間的寓意是“有余”,表示有利。動畫故事實現了“文以載道”、“寓教于樂”的需求,讓觀眾在歡笑聲中領悟古諺的哲理性。(3)《牧笛》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展現。《牧笛》水墨動畫片脫胎于中國畫中的寫意花鳥和寫意山水,以形寫神,注重筆墨韻味。動畫片《牧笛》的人物造型和場景造型都是模仿了中國著名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的筆法特色,整部動畫片都利用中國畫寫意的色彩風格,以黑白墨色為主基調,同時根據需要在局部加入如淺綠、淡黃、粉紅等較為鮮艷的色彩,總體上保持畫面的簡潔,色彩的單純、雅致。作為水墨動畫的代表作,它把中華民族風格推向新的高峰。
3 如何將動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開發利用好,運用于動畫創作之中,應該說上是振興中國當代動畫產業的一大命題。那么在國產動畫的創作中,我們應該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動畫產品并且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把握一些基本事項。(1)要認真地把握和提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中運用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不應該單純地照搬傳統名著,也不應該過多的改變原著,重要的是對傳統名著的精華的提取或萃取。因為如果單純的照搬名著,就會把傳統中的局限性整個兒帶進作品。假如改變原著過多,又有些不嚴肅。我們在創新的應該基礎之上恰當地融入古代文化生活元素。(2)加強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對于動畫作品來說,要想塑造成功的形象和場景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在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現代技術不斷為動畫的創作提供更為便利和豐富的表現手段。在動畫的創作中,將傳統的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不但可以豐富動畫視覺的表現形式,也可以給民間文化元素注入新的活力。縱觀一些經典的動畫片,大都采用了二者的結合。尤其是在動畫制作方面,數字技術更能表現場景的空間層次、透視感和真實度,也更能表現出場景中夢幻般的意境。(3)要做出融合多種中國文化元素的作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的文化元素也復雜多樣,國產動畫片,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斷進行創新,要將更多的其他元素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動畫片。
4 結語
綜觀中國國產動畫片,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思想,民族風貌,風俗習慣。在動畫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國產動畫應該結合自身的國情,結合現代觀念、審美和趣味,繼續挖掘傳統民族藝術與動畫結合的發展潛力,從本土傳統文化中尋找動畫創作的新理念,運用中國傳統美學理念,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創作出創新的國產動畫片,實現中國國產動畫片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巧,李少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動畫造型設計[J].電影文學,2009(04).
[2] 賈濤.傳統文化在現代動畫設計中的合理應用[J].美術大觀,2010(03).
[3] 馬玉山.探析中原特色傳統文化在動漫形象設計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10(08).
“5天拍了一點電視綜藝片,居然放到電影院兩天票房過億,這真是中國電影的悲哀!”很多業內人士直呼看不懂,有人甚至悲嘆,中國電影沒救了,但也有觀眾力挺:“我就是喜歡去電影院看電視。”
有網友這樣調侃:《大鬧天宮》證明了“高票房與電影好壞無關”,而《爸爸去哪兒》證明了“高票房甚至和電影無關”。這讓無數電影人糾結乃至尷尬,人們議論紛紛:《爸爸去哪兒》改變了電影定義?而這一場爭議的背后,是中國電影在轉折時期的現狀。著名導演何平這樣說:數字技術讓電影制作的門檻變得可高可低,一些人在捍衛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另一些人為財富有意無意地顛覆過去。
話題取勝,不是電影票房卻勝過電影
《爸爸去哪兒》究竟是不是電影?這是該片票房火爆之后,業界議論最為集中的一點。
珠江影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軍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看來,電影的出身本來就很平民,天黑了,燈亮了,銀幕上能夠出現亮影,就是最原始的電影;電影在剛出現時本來就不是故事片,“《火車進站》、《園丁澆花》,都只是一些好玩的片段”。
然而,也有人提出,若仍然用電影誕生初期的形態作為判斷標準,無異于將電影在過去100多年中的發展一筆勾銷。時至今日,電影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成熟形態,以這樣的標準來審視,《爸爸去哪兒》雖然號稱是同名綜藝節目的“大電影版”,但并不合格。
這里說的“不合格”,并非單指它的拍攝時間只有5天,更多是指它在形態上與同名綜藝節目并無二致,仍然是5組選手共同完成任務,只不過背景放在了動物園。連它的主創也承認,該片沒有劇本、沒有故事、沒有表演,連拍攝流程都遵照了電視的規律,力求保持節目的原汁原味。換句話說,《爸爸去哪兒》不是一部劇情片,而是一個真人秀,說它是同名綜藝節目的新春特輯也未嘗不可。
爭議不小。號稱“大電影”就得像電影
關鍵詞: 三維動畫 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應用
一、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流傳至今,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動畫作為現代技術的產物,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許多影片,如《桃花源記》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傳統藝術形式與電腦技術完美結合的體現”[1]。而國外動畫行業利用中國傳統故事及人物制作出了《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影片,在國內外都深受好評。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創作相結合,是中國動畫今后發展的新方向。
中國動畫的發展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戲曲、繪畫、剪紙等民間文化,是在中國特有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未來,中國動畫的發展,不但需要藝術理論的創新及動畫技術的運用,更需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以使中國動畫產業取得更好的發展。而在當今動畫教學中,更需要在提高動畫技術的同時,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教學相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
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與探究,本文以皮影藝術在動畫創作中的體現為例,進一步說明傳統文化在動畫創作中的積極作用及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的滲透。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體現
動畫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從不同國家、地區的動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現風格,體現著不同的文化特征。
當代動畫是技術發展的產物,動畫中的人物造型獨特、情節新穎,在其中加入傳統文化成分,可以使其更具民族氣息,內容更豐富。
(一)動畫作品中的人物造型。
在動畫人物的創作中,國內大多數作者都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水墨畫、皮影、京劇、剪紙等表現手法,對動畫人物進行了設計。我國皮影人物各具特色,通過專業人員的演繹活靈活現,以皮影故事為背景的動畫電影更是電影動畫的先驅[2]。
在中國第一部動畫彩色長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在造型上充分吸取民間傳統造型特點,孫悟空的五官、動作給人古靈精怪的感覺,而玉皇大帝眉毛彎彎配上狹長的鳳眼,則看上去慈眉善目。動畫片《哪吒鬧海》里的人物造型則吸取了中國門神畫的精髓,用簡約的線條配上民間常用的青、綠、紅、白等色彩,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物形象[3]。
除了利用傳統皮影藝術外,我國還結合水墨畫、剪紙、木偶、蜜餞年畫、壁畫等藝術形式,創作了大量動畫作品,如《小蝌蚪找媽媽》、《豬八戒吃西瓜》、《花木蘭》等。
(二)動畫作品中的故事情節。
在內容來源、故事情節上,中國動畫大部分取材于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神話傳說等優秀的古代傳統文化。例如,我國第一部由萬氏兄弟創作的經典動畫片《鐵扇公主》取材于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生動形象,滿足兒童的需求。美國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則改編自中國傳統民間故事《木蘭替父從軍》,將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向孩子傳達兒女要孝順父母的思想觀念,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當然還包括近幾年上映的《功夫熊貓》,讓“功夫”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在這部動畫片中從“小人物”最終成為“大英雄”,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4]。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中的體現。
三維動畫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技術。利用三維動畫軟件在計算機中建立一個虛擬的世界,設計師在這個虛擬三維世界中按照要表現的對象的形狀尺寸建立模型及場景,通過計算機技術達到真實的動畫效果。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民族文化影響深遠而廣泛。中國三維動畫的發展當然離不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創作中,可以將中國不同種類的傳統文化以不同形式呈現在三維動畫中。
目前,三維動畫影片《夏》、《秋竹》以中國水墨畫為基礎,利用三維動畫中的渲染、貼圖等技術,模擬水墨風格,使動畫中的人物更輕靈、栩栩如生,整體畫面流暢自然[5]。
好萊塢夢工廠打造的三維動畫片《功夫熊貓》,片中有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與表現。視覺上,《功夫熊貓》背景以濃郁的中國水墨畫風格呈現,畫面清新自然,片中重要場景“玉皇宮”與“和平谷”代表中國宮殿建筑與山水風光兩種景觀。山清水秀的和平谷,有點類似武當山,因為那里同樣住著一群武林高手,而其場景設計則參考了中國麗江的山谷和桂林的山水,整個畫面既傳統又唯美。
片中筷子、青釉瓷碗、卷軸、搟面杖、面板、中國綢緞縫制的衣服,還有鞭炮和天空盛開的禮花、療傷時使用的針灸,以及諸多中國特色食物,如餃子、包子、饅頭和阿寶家傳的“秘制湯面”等細節無一不體現華夏風味。將中國元素及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應用于影片中,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三維動畫現在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動畫形式,將傳統文化與三維動畫結合,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氣息,將中國優秀文化與現代人的興趣愛好相結合,推陳出新,制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動畫,讓中國特色動畫走向國際舞臺,是未來動畫的發展方向[6]。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其獨特的價值,如何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動畫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目的、有條理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的動畫技術,融合中國民族文化元素,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三維動畫作品[7]。
(一)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帶領學生認識和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
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在教授學生如何創造動畫角色時,可以引導學生選取中國皮影、書法、剪紙、水墨畫等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動畫創作。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熟悉不同種類的傳統文化的特點,積累創作素材,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又賦予民族文化新的時代特征和生命力。
(二)培養學生鑒賞能力,開闊視野。
民族文化的發展不是完全照搬繼承,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賞內外的優秀動畫作品,再分析、討論、吸取其中符合時展潮流的部分,加入自己的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各地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了解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展現給學生真正的民族文化,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創作出有特色的動畫形象。
(三)引導學生在創作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遼闊的土地給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支持。在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歷史人物值得我們研究,作為創作的基礎,再結合現代先進的動畫技術,可以使動畫人物更豐滿。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有其獨特的民間傳統與文化特色,我們要善于發現,去各地學校、旅行時,用發現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事物,結合各民族的歌舞、繪畫、戲曲等文化,這樣才能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
在教學過程中,強化藝術與技術相結合,鼓勵學生將所看所學與動畫創作相結合,大膽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獨立創作水平。
四、結語
隨著科技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給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機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被搬上熒幕,利用二維動畫、平面設計、三維技術等,使傳統文化通過動畫形式呈現出來,人物形象生動、動作流暢、表情豐富,這些特點在動畫片《桃花源記》、《大鬧天宮》中都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動畫之所以受到歡迎甚至獲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將中國民族特征與現代動畫制作技術相結合,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民族文化特點。
三維動畫教學應充分利用學校內的計算機教室、網絡信息中心及實習基地,構建完善的動畫教學體系。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提高和鍛煉自己,學以致用[8]。
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只有深入研究和探討傳統文化的特點及意義,才能將其更好地滲透到動畫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領悟,更好地發揚民族文化,將中國傳統藝術融入動畫創作中,創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民族性的動畫作品。
參考文獻:
[1]陳靜文,王家民.拼貼技法在動畫片《桃花源記》中的運用和拓展[J].電影評介,2011,(22).
[2]王蒙.論三維技術在傳統皮影戲領域的技術創新[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3.
[3]張宏.中國動畫電影鼻祖萬氏兄弟和《大鬧天宮》[J].電影藝術,2005,(6).
[4]王魏.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試析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J].電影評介,2008,(19).
[5]劉曉東.動畫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4,(5).
[6]劉賢梅,黃靜,劉曉明.三維動畫技術與三維虛擬技術的研究[J].計算機仿真,2004,(9).
2014年的國慶檔電影市場可謂熱鬧異常:《一生一世》《心花路放》《親愛的》《黃金時代》《痞子英雄2》等多部口碑不錯的國產電影齊聚“十一”的電影市場,此外,《空中營救》《不懼風暴》《敢死隊3》等好萊塢大片也展開了與國產電影的白熱化競爭。
如今,在線選座業務也已經占據中國電影票房的40%,也就是說現在10個看電影的觀眾中,就有4個通過在線方式買票、選座。國慶檔電影市場的“井噴”也帶動了在線訂票市場的蓬勃發展,根據預測,十一期間,僅僅通過“微信電影票”的出票量就可以達到600萬~1000萬張。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微信業務的發展,在線購票將成為趨勢。
而在線選座業務的井噴得益于《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變形金剛4》等多部高票房電影的拉動,對于觀眾而言,只要打開微信電影票,就可以直接選擇電影院和電影,然后進入選座系統,用微信支付完成,這個過程大約10秒就可以完成。
“在線選座業務的出現,一方面降低了觀眾的觀影成本,節省了排隊購票的時間成本,擴大了觀影人群,另外一方面,電影平均票價也因此持續下滑。”北京微影時代科技有限公司CEO林寧表示。
目前,電影市場上有四類主體在做在線選座的業務:一類是院線和電影院本身,比如萬達;第二類是專業的售票網站,比如蜘蛛網、格瓦拉、貓眼;第三類就是騰訊、京東、淘寶這樣的平臺;第四類是社交屬性的開放性移動售票平臺,如微信電影票。未來,專業的售票網站和移動售票平臺將成為在線選座市場上的主流。
以微信電影票為例,現在一個月的票面銷售額就高達1億元,高峰值日出票量達20萬張。事實上,在第一階段,在線選座的核心是連接電影院、影片和觀眾,利用o2o的技術“撮合”電影觀眾和電影院的交易成本,降低購票的時間成本和購票成本;而在第二個階段,在線選座的發展趨勢無疑將是社區化和互動化。
“第一階段,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微信里的電影票,而到了第二階段,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電影票里的微信,延伸更多的社交屬性。微信電影票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紅包、眾籌、約看、預售、衍生品等。從而做到‘人人都在用時時都在看’。”林寧表示。
例如,在現實中,院線的排片多數都是拍腦門,對于一部電影的市場反應,前期完全是跟著感覺走,一部電影到底排多少場完全是根據經驗和猜。但是有了微信電影票以后,可以實現C2B的模式,通過提前預售的方式,調解市場的需求,預測市場的反應,科學的進行預排場,這樣就可以較好的滿足觀眾的需求。
據《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規范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自2006年9月1日起,全國各級電視臺所有頻道在每天17:00-20:00之間,均不得播出境外動畫片和介紹境外動畫片的資訊節目或展示境外動畫片的欄目。
據了解,此前全國務電視臺全天播出的國產動畫片和境外動畫片比例是6比4,而新規定出臺后,比例將達到7比3。如此一來,國產動畫片的需求大大增加,有專家預測,這樣可能會產生國產動畫片片源緊張的狀況。據悉,上海美術電影廠包括《黑貓警長》《葫蘆兄弟》《大鬧天宮》《三個和尚》等近40000分鐘,400多部、集容量的動畫片片庫將向各電視臺黃金檔敞開大門。
目前,上海美影廠分“打包銷售”與“單片銷售”兩種。在打包銷售中,經典老片與新片一起銷售:而在單片銷售的模式中,剛獲得第電視文藝“星光獎”第一名的《BRAVO.東東》就已出售給了全國20多個電視臺,該片是一部反映現代中學生生活狀態的動畫劇集。此外,長度均在26集以上的《天才發明家》《百變寶貝》《足球小子》《豬豬?吉利?小財神》也將于9月1日起陸續與全國觀眾見面。
《浮生》瑞士獲獎頻頻亮相國際影節
第59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于當地時間8月13日晚落幕。由盛志民執導。陳果監制的《浮生》獲得亞洲電影評審團獎。
此外,《浮生》已經入圍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第59屆盧卡諾國際電影節,并將參加第3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競逐。
《浮生》是近兩年一直忙于廣告制作的陳果最新電影力作。該片貫徹陳果電影的風格,以內地一個平民百姓的家庭中各個成員的經歷為切入點,呈現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講述成長故事。
中國動畫日本獲大獎
當觀眾還在質疑國內首部CG動畫電影《魔比斯環》的“國產性”時,《魔比斯環》制作方環球數碼深圳公司的另一部“中國味十足”動畫短片《桃花源記》,已經從動畫大國日本捧回了TBS動畫數字作品大賽最優秀獎。與《魔比斯環》的“國際味”迥異,《桃花源記》從創作班底到資金投入都是“中國制造”,故事素材更是如假包換的中國古人陶淵明的大作。該片流淌出來的國畫,剪紙,皮影等中國傳統藝術表現手法,讓評委們震驚不已。
張純如遺作搬上銀幕
在抗戰勝利61周年之際,中美英將合拍反映的電影《南京浩劫》。據悉,這部投資超過2億人民幣的影片資金已基本到位,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開機投拍,后年春季在全球公映。《南京浩劫》的劇本是根據已故的年輕旅美作家張純如的《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年南京浩劫》為藍本創作,講述一個中國普通家庭中的一對母女在大屠殺中的悲慘遭遇,以此再現“”,編劇已選定好萊塢編劇威廉?麥克唐納,并將很快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人選,女主角可能會邀請章子怡擔任,香港影星楊紫瓊也可能在片中擔任角色。
戛納獲獎影片《江城夏日》亮相
8月,勇奪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單元唯一最佳影片大獎的《江城夏日》率先同步在全國數字影院上映。《江城夏日》是導演王超的第三部電影作品,講述了一個當代中國邊緣人群的親情故事:即將退休的山村教師李啟明,到城里尋找失去聯系多年的兒子和在城里闖蕩的女兒,他要帶兒子回家讓病危中的妻子見上最后一面。最后,他卻發現兒子幾年前已死于一宗劫車罪案.女兒也在城里的夜總會做了名陪酒小姐,并成為了夜總會老板的情人。影片用通俗的手法,描述了中國城鄉對比下,社會生活的改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