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以風景為話題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擬題要注意融化話題
話題作文的寫作自然也可把話題信手拈來做文題,但這樣的文題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因此,寫作者很有必要掌握擬題的主動權。擬題要力求獨特,但也不能出軌。這就要在吃透話題、融化話題上下一番工夫。如何巧妙地融化話題呢?這里列舉幾種方法。
其一,依傍話題,化大為小。話題一般涉及范圍較廣,內涵較多。乍一看,往往無從下手。此時,可先對話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析,在話題前后添加限制語,緊縮話題的范圍,落實話題的意向,然后再擷取其中的一點一面,自主命題寫作。比如,以“欣賞”為話題來寫作,首先要全方位地對“欣賞”審視一番,然后在拓展、限制的基礎上多擬幾個文題以備選擇,如“欣賞的力量”“學會欣賞自己”“我最欣賞的人”“小草也值得欣賞”等都是融合話題的文題。
其二,活用話題,巧出新意。話題作文的擬題特別要在“新”“巧”兩字上做文章。運用修辭、化用成語、借用歌詞、妙用詩句等,都有助于生成文題的創(chuàng)意,增添文題的魅力。比如,以“微笑”為話題來寫作,可以擬出“笑里藏‘刀’”“蒙娜麗莎的語言”“一張美麗的名片”“送你一枝含笑花”“給點陽光就燦爛”等文題,新穎別致,引人注目。
其三,整合話題,融為一體。話題作文的擬題,還可恰當?shù)剡\用副標題、小標題等來配合文題,與話題勾連起來。比如 ,以“做人”為話題寫作,有一位同學自擬了“做人實習記”的文題,又輔以三個小標題:“難道做人就這樣虛偽和懦弱?”“難道就這樣粗魯和野蠻?”“難道就這樣狹隘和奸詐?”這些小標題由文題衍生而出,又與文題緊密聯(lián)系,層層深入地反思了“做人”之道,無疑深化了話題的內涵。
二、選材要注意緊扣話題
話題作文因其話題的寬泛性增加了習作選材的自由度。不過,選用具體題材,還是要緊扣自擬文題的取向,突現(xiàn)所給話題的內涵。
首先,要把握一個“中心”。一旦確定文題,就要以此為中心,四面發(fā)散,搜索可以入文的具體素材。選用的題材一定要最能突出文題的含蘊。比如,以“長輩”為話題來寫作,若題為“爺爺?shù)男氖隆?則可選取關注老年人身心問題的題材來寫;若題為“回來吧,外婆”,可揭示家庭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諧現(xiàn)象……總之,所選的題材一定要同文題契合,與話題沾邊,讓主題顯現(xiàn),這樣才能算選材到位。
其次,要落實一個“基本點”。這個基本點,也就是話題提示語的具體要求。選材時,一定要立足話題,瞻前顧后,看看“話題”導入語和提示語中的有用信息以及附加要求。比如“聯(lián)系你自己的實際”“寫你熟悉的內容,表達你的真實情感”“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等,都規(guī)定了選材的具體范圍。選材時,要是忽略了這些限制語,選擇了與“你”無關的內容來寫,也就偏離了話題的要求。
三、行文要注意點擊話題
依據(jù)自擬的文題來寫作話題作文,固然可以寫得含蓄一點,但字里行間應有意識地體現(xiàn)話題之意。如何不失時機地呈現(xiàn)話題之意呢?以下列舉幾種方法。
第一,首尾回應話題。在自主命題之后,可以開頭入題,也可以結尾點題。例如,以“新”為話題來寫作,有一位同學以“新語文老師印象”為題來寫,開頭是這樣的:“上初三后, 我們換了一位新語文老師,他的到來給我們一種新感覺。”開門見山,直接點明“新老師”“新感覺”,緊緊扣住了文題,點明了話題。又如,以“從我做起”為話題來寫作,有一位同學以“永遠的康乃馨”為題來寫,結尾是這樣的:“維護珍貴的親情,從我做起。”僅一句話就從“康乃馨的故事”中提煉出了深刻的主題,點明了文題的含義,同時也照應了話題,可謂畫龍點睛。
一、據(jù)“體”擬題,展示優(yōu)勢
話題作文淡化文體,但不是不要文體。同學們應緊扣話題,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選用自己的“拿手文體”來寫作,這是快速擬題的基本前提。如以“理解”為話題,可以記敘為主――《理解是橋》,可議論為主――《理解與誤解》《如此“理解”》等。總之,我們要根據(jù)自己擅長的文體、表達方式來確定文章的標題,以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
二、依“題”增補,化大為小
在寬泛的話題前后作適當?shù)脑鲅a,對寫作的范圍加以限制,可使話題由大變小,由虛變實,由抽象變具體,這種擬題方法是最常見的快速擬題方法。如以“理解”為話題,可擬《如此“理解”》《理解的自述》《理解――撐起一片藍天》等。這樣,從各個角度,不同文體縮小了寫作范圍,使選材范圍也更加集中,極利于同學們的寫作從小處著眼而順利展開。
三、巧妙修辭,匠心獨運
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文體和內容,靈活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讓主題生動形象、精練緊湊、含蓄雋永,可使文章錦上添花,給人一種含蓄美。
四、精心“改裝”,含蓄傳神
對影片名、歌曲名、古詩句及成語、俗語等精心點化,進行套裝、借用、仿造之后作為文章的標題,可取得典雅大方、魅力陡增的效果,是考生快速擬題的一種高明之舉。
五、反彈琵琶,別開生面
擬題不僅要快,更要求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就要求同學們克服思維定式,逆向思維,追求創(chuàng)新效果,擬出新人耳目的題目。如《真想做個差生》《渴望停電》《100分,我恨你》等,這些題目視角新、思路新,可產生一種攝魄的想象力,易引起閱卷老師的注意。
六、巧用符號,標新立異
用特殊的標點符號修飾文題,可以使文題在表情達意上產生一種修辭美。如《奶奶?槐花?我》《心心》《你寬容他》等,給標題一個恰到好處的標點符號,起到文字難以替代的作用,能夠立刻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
【誤區(qū)一】只取局部,忽視整體
2013年湖南卷,兩則材料講述了人生當中的兩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是在外追逐夢想,搏擊風雨;一種是選擇在家守望親情,享受寧靜。兩則材料,一動一靜,一虛一實,但都寄寓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前者寓奮斗之美,后者寫平凡之美。兩者都是在追求幸福,只是選擇追求幸福的方式各有不同。“寫作時,必須要顧及兩則材料的共同點,聯(lián)系一個來寫另一個。有的考生單一寫追逐夢想,如為理想而拼,其樂無窮,或寫守望親情,如愛,需要付出,甚至單論“我愿意”,所提煉的論點偏離材料的整體內涵,屬于偏題,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題意”。
究其原因,這些考生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形而上學式思維錯誤,對材料片面和錯誤的讀解,只能導致偏題甚至是跑題。
2013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惟愿此心無怨尤》開篇:總有些生命,酣暢淋漓地恣意揮灑,哪怕遍體鱗傷。亦有些生命,寧靜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無波無瀾。無論如何抉擇,只要心中無怨無尤,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鈞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實滿足,無悔自己的決定,便是無憾。開篇便用一組對偶句,分別取意于第一則材料和第二則材料,展示兩種不同的生活取向和價值選擇,然后道出中心論點,“惟愿本心充實滿足,無悔自己的決定,便是無憾”。可謂水到渠成,自然流暢。
審題時,閱讀視野不應局限于一棵樹木,而應該是整片樹林。只有對材料進行宏觀上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才不會偏離主旨。所謂“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把握材料的“整體”,不能糾纏局部的細節(jié),不能只選某個詞語做角度,否則很有可能論點游離于材料的范圍與意義之外,出現(xiàn)偏題、走題現(xiàn)象。
2013年江蘇卷,考生可根據(jù)“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這一關鍵句,聯(lián)想到“微”與“大”的關系,但要注意的是,這一立意要側重從“影響”的角度來寫,才最切題,否則靠題就有點松了,甚至離題有點遠了。
尤其是多則材料并列在一起,說法不同,觀點不一,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方能得到一個全面的觀點。
2014年上海卷:“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材料①強調“自由”,材料②強調“約束”。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如果輕率地單純地肯定或否定其中一者都不會取勝。審題的關鍵是從整體上把握材料的內涵,尤其要注意這兩個分句間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談“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受約束的”,還可以談“道路可以選擇,目的必須明確”。若只單純地談論“自由”“約束”“選擇”“責任”等,而不能將它們內在的關系結合起來談,則有失妥當。
【誤區(qū)二】不辨真?zhèn)危H失當
2014年北京卷: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guī)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兒”、“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點點滴滴,影響了一輩輩北京人。世易時移,這些“老規(guī)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xù)把一些“老規(guī)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fā)了一片熱議。
此題很應景,有時代感。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出題人是肯定“老規(guī)矩”的。“老規(guī)矩”指的是傳統(tǒng)價值觀,是傳統(tǒng)美德,這些“老規(guī)矩”“影響了一輩輩北京人”。據(jù)此可立意為:呼喚傳統(tǒng)美德的回歸。可是有些考生不注意分析情感傾向,褒貶不分,反向立意,批判“老規(guī)矩”,就明顯偏離題意。
當然,“老規(guī)矩”可能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必須辯證分析;“老規(guī)矩”也必須吐故納新與時俱進,這樣“老規(guī)矩”才能為煥發(fā)出持久的活力。
具有感情傾向的材料作文,材料中一定會有一些關鍵詞表明其感情傾向,可以通過抓住評價性關鍵詞的方式,挖掘出材料中隱含的情感傾向。2003年新課標Ⅱ卷:“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爭執(zhí),都給你留下難忘的記憶,伴你走向成熟。”此句奠定了作文寫作的健康導向。
2014年湖南卷,審題時如果能抓住兩個關鍵詞“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一個關鍵句“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是根本跑不了題的。“心”在這里就應該是一種“信念”,應該是一種“執(zhí)著”。“風景”一詞顯然在這里是喻體,要寫好這篇文章,就首先要還原“風景”的本體,誠如一考生所言:“游子的風景在家鄉(xiāng),雄鷹的風景在云端,種子的風景在土里。”但是不管哪一種風景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的確,“風景與所處之地無關,只與心息息相關。”“信念” “執(zhí)著”是前提,“風景”是結果,行文的時候要注意二者的辯證關系。
因此考生必須緊盯著材料中的某些關鍵詞,理解其感彩,進而領會命題者的意圖。在其感情基調的基礎上行文立意,這才是材料的最佳立意,切莫忽視這些細節(jié)而與材料的本意南轅北轍。
一、讓素材成為巧婦手中真正的“米”
1.積累與點評相結合
無論所積累的素材是人、物,還是景,都要求學生在所摘錄素材之后寫出自己對這一段文字的感悟。這段感悟必須做到主題明確。如果積累的素材是人――司馬遷。你的主題可以是贊其不屈,可以感悟擇生的意義,也可論人生價值在屈辱中綻放。如果積累的素材是物――沙漠中的那條河。你可以想象其生命的軌跡,可以論其無謂的抗爭,也可感悟其生命的延續(xù)。如果積累的素材是景――夕陽西下。你可以嘆其“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可頌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主題的單一明確,增強了實際運用時的針對性,避免泛泛而談,不知所云。
2.素材的魅力在于個性綻放
任何一個素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作文素材運用得精彩,往往是在趨同的世界里綻放其個性的光亮。如“生命中的苦澀”話題作文,學生分別選用司馬遷、蘇武、貝多芬三個人物事例作為論據(jù)證明中心論點:人生因苦澀而精彩。他的三個分論點分別是:(1)司馬遷的人生是苦澀的,就是在這份苦澀中綻放出司馬遷生命的精彩。(2)蘇武的人生是苦澀的,就是在這份苦澀中綻放出蘇武生命的精彩。(3)貝多芬的人生是苦澀的,就是在這份苦澀中綻放出貝多芬生命的精彩。
面對這篇中規(guī)中矩的議論文,就論據(jù)中人物事例的運用,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1)你怎么理解司馬遷、蘇武、貝多芬三人生命中各自的苦澀?(2)你怎么理解司馬遷、蘇武、貝多芬三人生命中各自的精彩?集中討論后,最終形成下面的三個分論點:(1)“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這是屈辱碾壓下的司馬遷最大的苦澀,也正是在這份屈辱苦澀浸泡中,他用如椽巨筆書寫出華章――《史記》。(2)天地之間所有的孤寂似乎都凝聚在北海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蘇武人生的苦澀,就是在這份孤寂苦澀的陰霾之中,他高舉突兀的節(jié)鞭揮舞出一個大漢忠魂。(3)屹立音樂的神圣之巔,卻感受不到一點光亮,這是貝多芬人生的苦澀,就是在這份無聲無息的苦澀籠罩之中,柔柔弱指彈擊出曠世絕響。
結合人物個性特色的分論點,不僅僅是在文采上更勝一籌,更關鍵的是為每一層的具體論述暗示出清晰的思路。
二、讓立意與年輕的生命共飛揚
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立意不是問題,問題是一心向往深刻,卻無從下手。其實,作文的“意”根植于年輕的生命里。如以“聲音”,或者“色彩”,或者“陽光”,或者“見證”為話題。無論寫什么主題,都試著與自己年輕的生命相聯(lián)系,明確一個年輕的生命與“聲音”、“色彩”、“陽光”、“見證”之間的關系,然后展開立意。
如年輕的生命需要用什么來見證?首先考慮:年輕的生命最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面對前方人生的旅程?經過討論匯總,有這樣一組結果:(1)蓬勃的朝氣,遠大的志向。(2)無畏的斗志,堅韌的努力。(3)一份淡定,一份從容。這是一個在人生旅程起點的跋涉者的生命姿態(tài)。
同樣,年輕的生命最應以怎樣的一種色彩綻放?這樣的立意方式與學生的現(xiàn)實緊緊相連,不僅僅拓展了學生的行文思路,還必然會深化學生立意的深度。
以此類推,將學生年輕生命的獨特姿態(tài)與各個命題方向相銜接,尋找立意方向,意趣自然油然而生。
三、思想的巨人也可以是行動的超人
作文的興趣最忌理論上的花哨、嘴皮子上的技巧,特別是文章的構思。不能讓學生云里來霧里去地構思作文。教師可以采用學案教學的方式,最終把所有的訓練內容以一個完整、清晰的學案形式,展現(xiàn)于學生眼前。在作文構思這個環(huán)節(jié),首先選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分別討論其結構形式,給出修改建議,最終形成典型搬上學案。如以“窗”為話題的一次作文練習后形成的一份構思提綱:
1.依托主題(中心論點)巧寫主旨句(分論點)+結尾點題句
(1)當你的生命桎梏于屈辱的鐵壁銅墻,上蒼沒有忘記面向滔滔的歷史長河給你開啟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望到你用鴻椽巨筆揮灑出的錚錚鐵骨、炎黃脊梁。
(2)當高高的廟門朝堂對你已是緊閉巨閘,青山綠水,清風明月向你敞開了那扇窗。……透過這扇窗,我望到傾瀉蒼宇的月光中,你如水般飄逸的豪放。
(3)
2.圍繞中心,雅致舉例+扣題生發(fā)(哲理段)
(1)他在陣陣駝鈴中漸行漸遠,他在漫漫黃沙中踽踽前行。回首東望,何處是他天朝之都,只有如霜冷月照徹鏤蝕身心的孤獨;低頭駐足,哪里有他生長的土,只有窮秋塞草撫亂漫漫征途的愁苦。他的心里,早有塞外的苦寒,有邊陲的飄搖和胡虜?shù)牟唤饲椋心瞧愑颍L情鮮明的繁榮――這就是張騫從那虛掩的窗中看到的世界,于是他顧念前行,他篤信,窗外風光無限。虛掩的窗,沒有阻住張騫的腳步,反而如燈,點亮了追索,照出了一條不朽的絲路。(點題深化)
(2)實驗室里的清瘦身影,不曾停止忙碌。任歲月如沙,磨去了與她并肩作戰(zhàn)的人堅實的生命,任滿鬢烏絲早換了華發(fā),朱顏零落,徒留憔悴與哀愁。那個奇女子,用刻骨的堅強在科學的領域走到了前人未及之遠。伴著鐳元素明明滅滅的藍光――這就是居里夫人從那虛掩的窗中看到的世界,于是她投身其中,義無反顧。虛掩的窗,沒有遮住居里夫人的實驗,反而如圖,指引著他探究,找出科學最原初的本質。(點題深化)
(3)
3.用修辭使各段主旨句表達形神兼合,拉緊全文結構
四季之中我獨愛夏。
……
我愛夏,既愛其陽光,又愛其張狂。
……
我愛夏,既愛其張狂,又愛其情趣綿長。
……
4.巧妙化用詩詞,依托原有構思,拉緊全文結構
主題:每一個生命的窗外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景,絢麗而多彩。(1)少年的窗外,有一縷悵惘,有一絲輕狂,然而更多的,是對激情的渴望、對遠方的向往。(2)中年的窗外,有一路漂泊,有一番酸甜,然而更多的是君臨天下的豪情、海納百川的情懷。(3)老年的窗外,有一世的滄桑、有半世的落寞,然而更多是夕陽西下、漫天流光溢彩的晚霞。
積累一些觀點鮮明、內涵豐富的名言,深入體會其哲理和寓意,并在寫作時巧妙地運用到文章中去,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寫作方法。具體運用中,無論是直接引用,還是簡單改裝,抑或合理想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豐富文章的內容,展示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具體寫作中,名言類素材的運用可借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以名言引出話題
寫作相關話題時,合理選擇與之契合的名言,并以這一名言引出后面的分析與事例,從而形成一種嚴密的論證結構。這是一種很有說服力的論述方式,能夠充分表現(xiàn)名言類素材的作用。
【示例】
托爾斯泰說:“是的,愛,但不是那種愛,即因為什么東西,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為什么緣故而愛,而是這種愛,即當我臨死時,我看見了我的敵人卻仍然愛他的時候我第一次所體驗到的愛。”
為此,我們曾苦苦尋覓愛的所在,一轉身,月華如水,光影重重,人間確有大愛在。
風輕云淡,老月青山,平平淡淡的愛彌足珍貴。我們曾因“小悅悅”事件而對社會失望至極,也因更多人的真情解凍我們冰封的心。在遠離了城市,遠離了繁華的邊遠山區(qū),那里的孩子上學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甚至沒有像樣的課本。為了讓他們讀上書,無數(shù)人來獻愛心,書包、課外書、文具盒等物品通過不同方式送到這群渴望知識的孩子手中。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立意要回報這些用愛幫助他們的人。這匯聚了全國各地的愛涌到孩子們的身邊,讓祖國的新一代更加茁壯地成長。這愛,像一紙飛機飛到希望的田野上,不再蒼涼。
(2014年高考全國大綱卷優(yōu)秀作文片段)
【分析】以“愛心”為話題進行寫作,開頭先引用托爾斯泰的名言,對“愛心”這一話題進行生動而鮮明的解讀。然后自然引出后面對這一名言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聯(lián)想到社會上一些缺少愛心和渴望愛心的現(xiàn)象,整個論述一氣呵成,邏輯嚴密。
二、將名言合理嵌入文中
每一個寫作的話題,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名言或名作素材來表現(xiàn)。因此,在對話題具體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恰當?shù)剡x取一些名言為素材,直接嵌入到論述中去,通過這些素材的運用使文章的內涵得到更充分的體現(xiàn)。
【示例】
善,凝成晶瑩的琉璃,光域之下的夢幻,通透輕盈,用歲月的線將它們一顆顆串起來,垂成生命的重量。
輕盈碰,纖蝶夢
有人說,善為佛之淚,落于心,便使人通徹明達,純真美好,才有了“人之初,性本善”之說。人世俗寡,人心幽深。浮世里,又有幾人不沉醉于功名利祿之中?誰又能回憶起古人之訓:“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世風俗濁旋流不息,而若定以清心滌魂抗之,縱使世風渾濁不堪,又能奈之何?身處飄飄浮世,能以善自戒自省,以善修養(yǎng)身心,便可以摒棄世俗,成就自身,流芳于后世。人的德行恰如琉璃珠,離開了靈魂的救贖,觸之即散。纖弱的蝴蝶以善量心,方能化繭成蝶,留給世人美麗的身影,人亦如此。
(2014年高考重慶卷優(yōu)秀作文片段)
【分析】以“善”為寫作中心,在對此話題進行分析時,以生動的表達對善進行了深刻的理解。具體理解時,自然嵌入了屈原的名言,表現(xiàn)了屈原高尚的品質,突出了話題的內涵,也使整個論述顯得更加充分,更具真實感。
三、以聯(lián)想實現(xiàn)素材拓展
每一個話題,都可以運用很多名言來展示。這時,就可以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精選一些相互之間能夠聯(lián)系在一起的素材。通過對這些素材的合理安排,來表現(xiàn)寫作中心。
【示例】
古語曰:“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續(xù)了一把斷弦的琴,復了一頁泛黃的譜,此語已化作一曲泠泠長調,在指間緩緩淌出。農民工自愿在醫(yī)院打工抵債,便是這琴音的開端……
《弟子規(guī)》有言:“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他說:“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班長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他是昔日的筑路戰(zhàn)士陳俊貴。一個饅頭,挽救了一個生命;一句囑托,開啟了一次守望。班長和戰(zhàn)友犧牲了,他和部隊得救了。誓言在心,恩情在懷,他從未止步。二十多年的苦苦尋覓,他無悔無憾;這一生的堅定守護,他不悲不怨。很難想出一個比知恩圖報更適合的詞語來形容他,因為他已經把感恩演繹到極致。灑一碗酒,那碗里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幾十年來的每一次掃墓,他都在用心清掃出一方凈土,巋然堅守著一種美德。
(2014年高考全國大綱卷優(yōu)秀作文片段)
【分析】寫“感恩”這一話題,作者先以古語引出材料內容,然后以《弟子規(guī)》中的名言對這一內容進行總結,并由此聯(lián)想到陳俊貴的名言,再進一步引申到陳俊貴的事跡。這樣,幾個名言之間就形成一種關聯(lián),條理清晰地展示出寫作的中心。
四、闡釋名言內涵
名言,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也能挖掘出豐富的內涵。因此,在引用名言素材時,也可以將名言內容進行闡釋。具體闡釋時,需要結合話題中心,提煉出名言中的核心思想,最終使名言充分體現(xiàn)寫作的話題。
【示例】
我們行路,并不僅僅是為了打開門;我們開門,也并不僅僅是為了行路。我們要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過程。
南非前總統(tǒng)曼德拉在談及獲釋出獄那天的心情時,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其實我仍將在獄中。”多么大徹大悟的一番話!這監(jiān)獄之門到底是走向深淵還是通往自由,則要看你如何去走未來的路。
曼德拉也曾狂妄不羈,他所走過的每一條路都留下了自傲的影子。而在這27年的牢獄之中,他的棱角已被磨平,他學會了理解與寬容。
27年的牢獄之路,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打開了南非新世界的大門。
倘若曼德拉出獄后滿懷悲痛與怨恨,那他所領導的南非將永遠關上消除種族歧視的大門,而他,也會止步不前。
(2014年高考全國浙江卷優(yōu)秀作文片段)
【分析】對“門與路”進行思考,選取曼德拉的事跡為素材,具體分析時,以他出獄時的名言作為分析對象,由對這一名言的理解,展示出這一人物所具有的高尚品質。引述言簡意賅,有很強的概括性。
五、名言與事例相融
對寫作中心進行分析時,可以精選典型的名言素材。在具體運用時,可以在素材與事例之間建立起一種內在的關系。這樣,就使名言與事例巧妙地融為一體,進而更充分地表現(xiàn)寫作的內涵。
【示例】
村上春樹曾有言:“我不能拋棄初心,我想。無論它多么沉重,有時是多么黑暗,但它還是可以時而像鳥一樣在風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追逐本心,不被他人左右,我們就能登上心靈的高地。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過:“我滿心承認常規(guī)生活的社會價值,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我的血液里卻有著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人生是更為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淺田真央就是這樣一個敢于追逐本心的勇者。在索契冬奧會上定格下最后一個舞步時,她淚光盈盈,贏得全場掌聲雷動。作為第一位兩次獲得世錦賽冠軍的亞洲選手,她一直在追逐冰上的紅日,盡管偶有陰雨,但光芒永不褪散。每場比賽,她都堅持使用男子比賽的高難度動作――阿克塞爾三周跳,仿佛那是她的太陽。在追逐本心的路途上,即使有萬千人阻撓,她也從未退縮,更從未因他人的只言片語而動搖。她用艱苦而快樂的追逐,換來山頂無人能領會的壯闊風景。
(2014年高考湖北卷優(yōu)秀作文片段)
【分析】以“山頂上的風景”為寫作中心,作者在具體分析時,先以村上春樹和毛姆的名言引入,然后以一句“淺田真央就是這樣一個敢于追逐本心的勇者”,自然引出淺田真央在索契冬奧會上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出她在明知失敗時仍能夠追逐本心,將最美的自己展示出來的精神,充實了文章的內涵。
六、對名言進行借鑒模仿
一些名言,在表達上很有韻味。這樣,我們在寫作時,就可以借助這種名言的語言風格或者哲理意蘊,仿寫一句與話題相適應的句子。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還能夠增加文章的新穎性和生動性。
【示例】
我是我自己,一個情感的編織者,一個開心就會大笑,傷心就會哭泣的自己,每時每刻都在編織著我那夢幻的王國。沈從文曾說過:“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也會說:“我喜歡美好自然的景色,鐘情友情世界的純真,羨慕成功人生的品質,而更憧憬一份悠然恬淡的田園氣息。”人的每一種情感都從心靈傳遞。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感受春去夏至的躁動,觸及秋末冬來的寒冷,這時,獲得的往往是一種溫馨與慰藉。好想將心放在一處樓閣,靜靜地體驗“輕羅小扇撲流螢”的閑淡;好想將心放在一葉扁舟,輕輕地感受江南煙雨的朦朧;好想將心放在一片古原,默默地領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愜意。
既然有了想法,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讓我們將一顆赤子之心,融入生命中最好的時光,去笑覽山頂無限風光。
(2014年高考湖北卷優(yōu)秀作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