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青蛙游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一天,小青蛙和小烏龜,還有小貓、小羊在池塘邊玩游戲,突然天空中下起了大雨。
小青蛙的朋友們都躲進了家里,只有小青蛙一個還在池塘邊。忽然刮來了一陣大風,風把池塘里的荷花吹斷了,小青蛙跳進水中把折斷的荷花做成了一把傘,回到了岸上。
小青蛙大聲說:“哇、哇、哇……你們快回來,我給你們送傘了!”小青蛙先來到烏龜家敲了敲們,烏龜打開們說:“我不需要,因為我有烏龜殼,謝謝你了!”小青蛙來到了小羊家敲了敲門,小羊說:“咩、咩、咩……我不需要,我的毛一回就干了,謝謝你小青哇!”小青蛙來到了小貓家敲了敲門,小貓打開門說:“喵、喵、喵……我要、我要。”小青蛙高興得跳了起來,把傘送給了小貓。
廣州市番禺區富都小學三年級:梁昱華
關鍵詞: 田間資源 幼兒音樂游戲 教學實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筆者嘗試創造或組織一些具有農村田園特色的田間音樂游戲活動,將適合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有效地運用于幼兒園的音樂課程中,拓展幼兒音樂學習的空間。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大膽利用田間資源,文章選取田間資源成功地將音樂游戲巧妙融入其中,形成一種新的幼兒音樂游戲案例。
一、大自然資源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對幼兒來說,大自然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是生動的課堂。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動材料……在農村這個廣闊的田地里,有許多自然材料可利用。”為此,孩子們可以在草地上追逐,追趕著花叢中的蝴蝶,傾聽著嗡嗡的蜜蜂,也可以到小溪邊玩水摸魚……筆者利用本單位周邊鄉土資源,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努力開發幼兒教育所需的各種大自然資源。在安全前提下,讓孩子們到田野上散散步、看風景、采野花、看青蛙、摘果子……
一直以來,很多教師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往往把配套的文本教材作為教學的唯一來源。其實,基于地方區域特色資源,教師結合教學可行性,完全可以走一條適合地域特色的幼兒園教育課程――區域校本幼兒課程。比如以“鄉土”課程的開發為切入口,設計一些貼近農村幼兒生活的教學活動;以某一內容為主題,依幼兒年齡特征,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方案,涵蓋各科領域。
二、田間資源運用于幼兒音樂游戲的實踐
游戲是兒童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幼兒喜愛游戲不單單是其身心特點的反映,更是其身心發展的需要。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大膽利用田間資源,巧妙地融入音樂游戲,讓幼兒音樂課程回歸田間。
(一)田間動物類――音樂游戲活動《快樂的小青蛙》
作為“鄉土課程”系列中田間動物類的音樂游戲活動,歌曲《快樂的小青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歌詞的內容是幼兒很喜歡的故事。教師在選擇使用這個音樂游戲活動時,融活動性、知識性、體驗性、趣味性為一體,可以如下安排。
第一環節――導入活動,多角度了解青蛙
幼兒猜謎語:“綠衣小英雄,田間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勞動。猜猜它是誰?”教師問,幼兒可以舉手回答,然后告知謎語答案。接著,了解青蛙習性是什么,教師題問:(1)青蛙生活在哪里?(2)喜歡做什么事情?根據上面的謎語,幼兒不難理解青蛙是生活在田地間的益蟲,喜歡捉害蟲,所以教師告訴幼兒要保護它們。最后,了解青蛙的叫聲,教師讓學生學一學青蛙是怎么叫的,看看誰模仿得像?這個模仿讓很多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小青蛙的“呱呱”叫,引導學生練習“呱呱”的節奏。
第二環節――欣賞并學唱《五只小青蛙》
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準備多媒體設備,因為需要播放FLASH、《五只小青蛙》歌詞及節奏卡內容。
首先,看《五只小青蛙》歌曲FLASH。教師問幼兒這個動畫片好看嗎?里面的兒歌好聽嗎?想不想學習呢?通過這些提問,再次激發幼兒興趣。接著,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唱學《五只小青蛙》的兒歌。這里幼兒跟著老師唱兒歌幾遍,歌詞內容:“小青蛙呀小青蛙呀/在池塘里游玩/東邊跳跳西邊跳跳/多么快樂逍遙……”最后,為了更好地讓幼兒記憶這支歌曲,教師可以用節奏卡練習記憶兒歌內容。
第三環節――《五只小青蛙》表演活動
根據歌曲內容,教師需要讓幼兒在一定理解的前提下讓幼兒參與《五只小青蛙》表演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將教室場地布置成岸與河的場景,先邀請幾位幼兒演示表演,教師做一些指導,然后將幼兒分組,每組8到12人,自由創編表演。
在小組自由創編表演過程中,為了增強表演的趣味性,需要設置一些游戲規則,可以這么設置:(1)一名幼兒組織,其余幼兒全部參與創編表演游戲。(2)青蛙向下跳的順序可以隨機的,但是不能追求快,需要保持一定的秩序。(3)小組與小組之間要進行比一比、評一評。
比一比、評一評問題如下:(1)哪隊創編表演最棒?(2)哪隊兒歌唱得最棒?(3)哪隊兒指揮得最好(不會亂)?隊員自評問題:“你們對剛才的表演感覺怎樣?”小組互評問題:“你覺得那隊最好?好在哪里?”
請為這三個問題中表現好的獎勵一顆,最后大家一起在愉快的兒歌中結束課堂。
(二)田間勞動類――音樂游戲活動《捉螃蟹》
作為“鄉土課程”系列中田間勞動類的音樂游戲活動,游戲《捉螃蟹》是用來鍛煉音樂中的韻律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孩子愛動、愛表現的特點,在寓教于樂中讓幼兒仔細觀察解螃蟹的生活習性。下面節選自一份教學設計(流程稿):
第一環節――傾聽A段音樂,創編螃蟹跳舞的動作
首先,談話導入活動。教師問:“你們見過螃蟹嗎?你們怕螃蟹嗎?”邊說教師可以邊演成一只大螃蟹,目的是吸引幼兒關注本課學習主題。
接著,教師創編螃蟹跳舞的動作,學生跟著學習。
第二環節――傾聽B段音樂,創編螃蟹吐泡泡的動作
第三環節――傾聽C段音樂,創編螃蟹撓癢癢的動作
第四環節――完整地練習螃蟹各種動作
由于前面已經學習了創編螃蟹的各種動作,因此這一環節教師要帶領幼兒學習躲閃的動作,教師問:“一群小螃蟹在河邊玩得很高興,突然一個人來了,他手里拿著一個螃蟹網?看他是來捉小螃蟹的,小螃蟹怎么辦呢?”教師話音未落,一群小螃蟹們已經向四處逃竄,根據剛才表演的動作重新演繹一遍。這個音樂游戲環節讓幼兒明白,一旦有捉螃蟹的人來,小螃蟹們就需要找地方躲閃。
此外,有很多適合的音樂游戲活動都與大自然田間資源分不開,例如音樂《蠶豆花》、《風中的小鴨》、《放風箏》等,教師只要認真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大膽把田間資源融入音樂游戲中,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中感知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體驗性的音樂游戲活動。
三、結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重要資源。”應用田間資源融入幼兒音樂游戲課程中,進行基礎教育的教師需要認真學習,合理創設幼兒所需要的游戲活動內容,充分發揮教師內在潛力,一定能讓幼兒音樂教育開出燦爛的花朵。
參考文獻:
[1]錢建良.音樂教學鄉土資源的開發[J].中國音樂教育,2007(03).
一天一只小青蛙跳呀,跳呀,撲通一聲跳進了河里,呀!小青蛙不見了。一只小鴨子走來撲通一聲跳進了河里,呀!小鴨子不見了。一只大河馬疲沓疲沓走來了撲通一聲跳進了河里,呀大河馬不見了。
你看,小青蛙上來了小青蛙在的背上,小鴨子在大河馬的上面,他們上了岸,開開心心的玩游戲。
尚西小學二年級:趙嘉旋
幼兒體育活動合作技能角色
學齡前兒童是以發展同他人之間的合作使之社會化的,表現在幼兒體育合作學習活動中則是合作技能的進步。合作技能制約著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的合作水平,尤其是小班和中班幼兒,缺少合作技能的訓練,往往是想合作而方法卻不知該怎么做。合作技能的培養可以分為以下維度:動作的合作、語言的合作以及思維的合作。
一、合作技能具體化,便于幼兒理解
教師在教授幼兒合作技能的時候,盡量做到具體化和形象化,這樣也符合了幼兒的認知特點,抓住了幼兒的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做出一些語言上的引導,將幼兒的合作行為和合作意愿激發出來。幼兒喜歡擬人化的情境,也喜歡扮演一些動畫角色,教師在體育活動中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游戲情境,把合作技能融入到情境中,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合作技能。
【案例1】大班《小青蛙跳荷葉》
教師將體育合作學習活動的情境設定為:森林要舉行運動會了,小青蛙也要參加。在講明要求后,教師讓幼兒扮作小青蛙跳荷葉,可是每個荷葉上要站好幾個人,這樣就需要幼兒之間進行合作才行。教師說:“小青蛙都很聰明,大家想想,怎樣才能3個人或者4個人站在一片荷葉上呢?”這時,小青蛙都說,“我們要互相抱在一起,大家不擠也不搶。”教師又說:“老師知道,小青蛙是最喜歡合作的了,咱這些小青蛙能一起合作進行游戲嗎?”活動中,每當小青蛙要與同伴商量時就會先學青蛙“呱呱”叫一聲,才說自己的想法。活動進行的非常有趣,幼兒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學到了協商、動作配合等合作技能,同時也體會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
教師創設的這個情境非常有趣,幼兒一聽到自己要扮演小青蛙時,馬上都開始學青蛙的叫聲,幼兒在學青蛙跳的時候都學得惟妙惟肖。當教師要求4個人站在一個荷葉上時,小朋友們都很配合緊緊抱在一起還不斷的“呱呱”叫,擁抱是一種身體上的協調合作,本活動中,教師將合作的技能細化成擁抱等友好的動作,并且小青蛙在交替取放荷葉的時候都表現出非常好的協調配合行為。
二、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反復練習合作技能,及時強化并找出榜樣示范
強化是幼兒教師常用的手段之一。強化還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這里所提到的就是正強化。在幼兒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從多角度去發現幼兒的積極行為,多評價幼兒好的方面讓幼兒意識到自己哪些方面是對的可以繼續保持。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該將合作效果好的小組或者幼兒提出來進行表揚,教師在表揚時要明確說出,這個小組的哪些行為時教師所期望的,這就為幼兒以后的努力明確了方向。
【案例2】大班《編花籃》
教師給幼兒示范了編花籃的動作并講明了編花籃的要點之后,讓幼兒4人一組進行合作編花籃。可是只有一個小組成功了,其他3個小組都沒有成功。這時,教師讓成功的小組給大家示范一下自己是怎樣合作成功的。4個幼兒沒有說話,只是很默契地由第一個小孩抬著另一個小孩的腳,其他3人依次把腿放在前一個幼兒的腿上,最后一個幼兒把手里抬著的腳放在自己的腿上,然后4人喊“預備起”,大家同時拍著手跳起來。然后,老師讓幾個幼兒說他們是怎樣合作成功的,幼兒就開始介紹自己的方法,有人說:“我們一個接一個地把腿放上來。”還有人說:“我們一起喊節奏。”教師總結了他們合作的技能說:“你們合作成功是因為你們都互相配合得很好,你們做得非常棒。”老師讓其他小組的幼兒按照成功小組的方法再來玩游戲,結果全班幼兒都成功了。
編花籃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是比較難的合作活動,會運用到很多合作技能,這需要幼兒具備良好的合作素養才能成功。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運用協調配合的合作技能使活動成功了,教師強化了幼兒的合作技能,并且讓其他人都通過對成功小組的認真觀察來模仿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對習得的經驗進行小組內部自我加工,最后大家都取得了成功。教師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應該反復強調合作技能,使幼兒加深印象。
三、在有多個角色的活動中,提倡幼兒互換角色,促進相互理解和換位思考
在幼兒合作學習活動中,為了使幼兒更好地發展,一個活動往往會為幼兒提供好幾個角色,越多的角色越能體現任務的價值、體現出異質小組的優越性,同時能讓幼兒通過感受和觀察對合作學習形成更直觀的體驗。活動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一個目標來進行,讓幼兒有機會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審視合作,提高合作技能。幼兒之間互換角色可以很好地促進幼兒自我中心意識的下降,讓幼兒換個角色體會其他角色的責任,這對于幼兒學習合作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案例3】大班《釣魚》
在釣魚活動中,設置了3個角色:釣魚者、運輸員、整理者。這3個角色的分工各有不同,所以角色的任務也有所不同。釣魚者要負責把魚兒釣上來,運輸員要把魚兒送到整理員那里,整理員最后要把魚兒按照老師的要求擺放好,這個活動才算完成。起初大家都喜歡當釣魚者,因為釣魚的樂趣要遠遠大于其他兩個角色,可是釣魚者只有兩個人,大家在為誰當釣魚者的問題而發生了爭執。教師給大家出了個主意:大家可以先商量角色怎樣分配,如果大家最后都沒有商量出來結果的話,那么大家都用“石頭、剪刀、布”的形式來決定。但是,大家在商量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一個問題,游戲的角色是要輪換的,這次當了釣魚者的小朋友下次就不能再當釣魚者了,大家不僅要商量好誰當釣魚者,更要商量好角色怎樣輪換。當教師說出角色可以輪換后,有兩組幼兒馬上就商量出來結果了。但是有一個小組,每個人都解釋自己為什么要當釣魚者,大家互不相讓,最后就以“石頭、剪刀、布”的方式來決定。釣魚雖然好玩,但是卻不好釣,比賽畢竟是有輸贏的,龍人組的進度落后了。于是,其他兩個角色的人就開始埋怨他們影響了比賽的結果,釣魚者不僅沒有受到同伴的鼓勵,卻落下埋怨,兩個釣魚者很沮喪。第二輪角色輪換了,龍人組的兩個輪換上去的釣魚者也釣得很慢,但是卻沒有被其他兩人埋怨,因為整理員和運輸員剛才已經釣過魚,他們知道釣魚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他倆會在旁邊指導釣魚者的動作。龍人組還是成了最后一名。
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幼兒換了一個角度去理解別人的角色的工作,使幼兒明白,并不是每個人的工作或者能力都是一樣的,所以第二輪時龍人組沒有再發生互相埋怨的事情,因為整理員和運輸員已經體驗過了釣魚者的工作,雖然輸了比賽,可是卻贏得了友誼,這體現出了角色互換的魅力。需要注意是的是,教師每次教的合作技能不可過多,每次可以只以一項技能為主,其他技能的訓練次之,在體育活動中合理安排合作技能的內容,讓幼兒的學習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黃忠.幼兒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6,(07).
課間,透過體育組明凈的玻璃窗,我看到一年二班的孩子正在做著什么,周圍聚集了好大一群學生。下節是他們班的體育課,我信步走去,原來他們剛剛學完《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按照老師的要求,他們正分小組排練課本劇。看那個高高瘦瘦的小男孩是體育委員,現在正扮演青蛙媽媽,他把女同學的圍巾系在頭上,引來同學們的一陣笑聲。幾個男孩、女孩在扮演小蝌蚪,做著游泳的動作非常投入。
上課鈴聲響了,學生紛紛排好隊。
扮演青蛙媽媽的體育委員馬上扯下頭上的圍巾,一本正經地組織隊伍,而其他同學似乎還對剛才的“劇情”意猶未盡,連走路都學著小蝌蚪和小青蛙的樣子。我心中一動:這節課正好是教立定跳遠,我何不……
我走到學生面前,拍了拍體育委員的肩膀,笑著說:“青蛙媽媽,找到你的小青蛙了嗎?”體育委員紅著臉看我,其他同學已經笑得前仰后合。我對所有學生說:“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排練‘小蝌蚪找媽媽’好不好?”
“好――”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好,大家就隨張老師一起到池塘邊看看吧!”
“耶――!”學生們興致高漲。
我繪聲繪色地問道:“在清清的小池塘里,有一群快樂的小伙伴,他們是誰呀?”
“小烏龜!”“小螃蟹!”“小青蛙!”“小鯽魚!”……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氣氛熱鬧又活躍。
“好了,孩子們,大家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青蛙阿姨,快和我做早操吧!”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同意了,我帶領著他們順利地做完立定跳遠前的熱身運動。
借著學生的熱情,我繼續說:“孩子們,剛才不是有小蝌蚪在找媽媽嗎?你們找到了沒有?誰能說說青蛙媽媽是什么樣子呢?”
“鼓眼睛,嘴巴,雪白的肚皮……”
“身上穿著一件綠衣服……”
別說,這些小家伙把語文課上學到的東西一股腦全抖了出來,我高興地說:“大家說得真好,現在我就看看誰學青蛙學得最像?”話音剛落,孩子們紛紛做起了青蛙跳躍的動作――有的雙腳原地起落,有的雙腳起單腳落,有的助跑……形形.我不置可否,用粉筆在地上畫了一條線,又在不遠處畫了幾片大大的苘葉,說:“現在哪只小青蛙跳得最遠,跳到荷葉上,就選誰做青蛙媽媽,大家都來試一試吧!”
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沿著白線起跳,隨機挑選了幾名成功跳到荷葉上的學生。我對他們說:“你們是最聰明的小青蛙,模仿得最像,誰愿意講一講你們是怎樣跳的?”
幾名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講自己的“秘訣”,加上我的講解,同學們都明白了要想跳得遠應該怎樣做,我又繼續讓這幾名同學按照我補充后的要領跳一遍讓大家學習,同學們不禁紛紛喝彩。我又趁熱打鐵說:“同學們跳得不錯,現在張老師做一次青蛙跳到荷葉上的動作,好嗎?”“張老師跳得真好!”看到我輕松地跳出好遠,學生們情不自禁鼓起掌來。然后我又讓孩子們說一說怎樣像老師一樣跳得遠。“蹲下,把臂伸直……用力起跳……像青蛙一樣跳……”孩子們仰著笑臉,爭先恐后地搶著說。接著,我在操場畫上許多綠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小青蛙”們愉快地跳來跳去,無論做運動,還是做表演,始終都興致勃勃,笑臉比陽光還燦爛……
下課了,操場上的荷葉荷花在對我微笑,望著意猶未盡的孩子們,我陷入了深思:這節課是跳遠教學,這是典型的運動項目,真正的跳遠運動是要求單腳起跳的,但是一年級小學生正處在迅速發育時期,應特別注意使兩腿都得到鍛煉。教學時通過游戲蛙跳,鼓勵學生盡量跳得高,跳得遠,給予學生充分跳的時間和空間,而沒有過分教動作的細節,把重點放在提高和發展學生彈跳能力的練習上。學生在反復跳躍練習的過程中,加上同伴的互助,老師的示范,逐漸感受找到最佳的跳躍姿勢,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看似不經意,實則輕松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