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夢幻好名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句詩我在泉井洋那兒的一堵墻上看到的。顯然前一句帶有略微的商業氣息,而后面一句卻不偏不倚地擊中了我的心思。
說實在的,我并不怎么喜歡東湖這個名字。比起西湖的略帶風姿,東湖的“東”只是純粹地表明地理位置,而不會像西湖那樣讓人聯想到美麗的西施。且東氣陽剛,西氣陰柔,東邊理應建造寶塔石碑,西邊才是那些柔美之物的歸宿。但畢竟東湖東湖地叫慣了,也懶得給它另起個好名字。今天就消閑一把,到那個喚做東湖的地兒去尋尋樂趣。
我去的時候正是傍晚,暑氣開始一點一點地消散,人們趁著慢慢多起來的涼風緩緩匯到了東湖岸邊。說是“匯”,其實不是太準確——東湖的岸就像彎彎的月牙兒,而不是圓圓的滿月,因此,就算人群再多,也絲毫看不出擁擠之象,東湖的岸勢巧妙地將人們像碎星一般均勻地分散在寬闊的夜空里。世界一大,什么都有了,人們垂釣、讀書、舞劍、乘涼……別看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活動,它們可是沐浴著濃厚文化氣息的臨海人對于生活態度的結晶。這生活態度的結晶在如今的時代顯得彌足珍貴,也正形成了東湖特有的岸邊文化——互不干擾,又互相交融。無論誰都可以在這懷抱似的月牙岸上找到一處小憩之所。
走著走著,走出了月牙兒,再去其他地方逛,卻始終沒有了逛東湖的那一份情感。回來經過東湖的時候,天空已垂下了厚厚的眼瞼,整個城市浸潤在夜的芬芳里。我不由自主地又踏上了月牙兒。
夜里的月牙兒格外地朗潤起來。稀稀疏疏的行人不約而同地放輕了聲調,蟬兒的演唱會也漸漸落幕。此刻的月牙兒宛如一尾透明的白鯉,微微側臥在東湖的一旁,路燈的光芒輝煌,更讓那白鯉添了幾分微妙的仙氣,好似人間之外。夜晚的石板路傳出窸窸窣窣的聲響,腳底能夠清楚地梳理出歷史的紋路。空氣里滿是說不出的透徹,卻也為氤氳的湖面平添了幾分夢幻。抬頭,一片片盛放的柳蔭如云似霧地繾綣在月牙兒身邊,因為燈光的大肆渲染而變得金碧輝煌起來,柳枝流暢的線條,柳葉精細的紋路,讓人似乎置身于鏤空的金球之中,沉浸在夜色別樣的柔美之中。看到這景,簡直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怮——盛大的自然風物之下,因自我的渺小而生出的悲慟。
靜靜地,遠處走來一對瞽者夫妻。他們年近花甲,在黑暗的視野里就靠著自己的拐杖,和老伴的手。他們一前一后,緘默不語,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誰能知道他們的內心呢?他們彼此是深愛的,卻看不見對方的容顏,也許感覺不到自己的白發蒼蒼,只是通過步調的緩慢和行走的艱難知道自己的老去——事實上他們走得很安穩。在他們的身旁有一種強大而不張揚的氣場,這樣寧靜的愛,在星光和清風的環繞下,漸漸地發出溫和的光來。他們只是眼睛看不見了,可他們的心比誰都亮。
我看著他們遠去。路人們為他們打開一條通暢的道路。東湖有大美,也許更多在于人情味。老夫妻的背影被金黃色的光輝燙上了一層朦朧的卷邊,周圍的螢火蟲稀疏而美好。
夜晚的湖面像涼涼的美酒,讓人忍不住想要一飲而盡。空氣濕潤到能夠解渴。遠處的天邊似乎就有眾仙在吹奏著絲樂。驀地,不遠處的燈光下,真就坐著一群仙氣騰騰的老者。只見他們手里的二胡、木笛,洋洋灑灑地飄出無數的音符,與凡間的俗塵融為一體,像上品墨一般地潤澤。一些閑者聚精會神地聆聽著,他們青花瓷一樣嚴謹精細的表情,仿佛在掂量這仙樂的內在分量。而那彈奏樂器的老者——手指翻飛,雙唇張合,他們卻像喝了一壇的杏花村,陡然從天上掉入了凡塵。
深 夜
劉德福
深夜,請你側耳細聽
有多少人在寂寞里畫弧
有多少人在靈魂里唱歌
白晝已經結束
就讓酣眠遮蓋你的憂傷
那些躲避陽光的思緒
在夢中潛滋暗長
不必擔心
黑夜是靈魂的白晝
只要你側耳細聽
夜聲,那杯醇美的酒
用月光煮酒, 然后
用一張稿紙,將我抬回黑夜
白天不做夢的人
深夜,靈魂總是醒著
【素材格解析】
本詩以黑夜為背景,寫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生命依然有勃然的生機,夜聲是醇美的酒,黑夜是靈魂的白晝。“我”要鋪開稿紙寫作,傾聽夜的聲音,過一種和白晝一樣有滋有味的生活。
本詩第一節寫兩種人,一種人在黑夜里寂寞難遣,一種人在黑夜里用靈魂歌唱;第二節和第三節分別寫這兩種人的做法,一個遮蓋憂傷,一個傾聽夜聲;最后一節寫“我”自己在黑夜中的做法――寫文章。
【作家文章】
夜 聲
丁 寧
樓,敞亮、寧靜,空氣好,心氣更好。新樓十二層, 巍巍然高哉!秋風蕭蕭,全家搬進第七層,生平頭一次住這么高的樓。
當天夜晚,站在陽臺上觀賞夜景,心氣確好。天上、人間,遼闊深遠,星光、燈火,交相輝映。星星離得也近了,記起幼年就會背的小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古人的想象力是很大膽的,也許有朝一日, 真的能摘下天上的星星,地球上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自由人,可以隨意在宇宙間翱翔了。
我懷著夢幻般的心境入睡。不一會兒,就進入夢境:居然兩腋長出翅膀,悠悠飛起,穿云、破霧,耳邊呼呼風聲,愈飛愈高,忽然身子翻了跟斗,要跌落下來,正危急時,猛然醒來,耳邊還是一片響聲,“喇――喇――”,以為還在夢中。尋思半晌,才悟出這是雨聲。我素來愛聽雨,尤其是夜雨,想不到高樓第一夜,天公就作美。詩曰:“秋風秋雨愁煞人”, 可這高樓的秋雨,一點不帶愁味兒,只聽“喇――咧――”,聲音愈來愈大,就像海浪澎湃,一排浪頭起,一排浪頭落,簡直如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雄壯、激昂,我沉浸在這巨大的樂章里,竟不知身在何處。忽又記起,昨晚原是明月皎潔,星河在天,怎么會有雨?又細細分辨, 才斷定是大風起矣。于是,想起扭開電燈,啊,窗簾在飛舞,門栓在伴奏。我貼著玻璃窗向外看。夜漆黑,高樓后面的工地,一架巨大的起重機正好送來一束亮光,仔細一瞧,原來聲在樹間。只見離大樓幾米遠處,兩排高過數層樓的楊樹,明亮而又濃密的葉子,紛紛揚揚,簡直在跳瘋狂的迪斯科,邊舞邊哈哈地直笑,無疑,這是快樂的風。
不覺到了第二夜。臨睡前,又到陽臺觀望,天高氣爽,月明星稀,四周一片寂靜,自然心氣更好。心想,這一夜也該做個寧靜的夢了,便早早和衣睡去。至半夜,被一種聲音驚醒,“嚓――嚓――嚓”,單調而刺耳,是一種怪聲。不禁想到了化為美女的魔鬼那咬牙切齒的笑,便覺毛骨悚然。夜愈深,聲愈大,輾轉反側,再也不能入睡,只好又起身扭開電燈,定定神,走到窗前,拉開窗簾,借工地的燈光,循聲探視,原來怪聲自平地而起。在樓后那兩排楊樹下面有一塊黑色的場地,那兒堆著小山包似的煤,煤堆后面有兩個黑色的人影,弓著背,揮動鐵鏟,一起一落,“嚓嚓”之聲便一起一伏。月亮從這樹梢穿到那樹梢,怪聲也纏繞在枝葉間。我心里一陣難過,感到十分慚愧,怎么會生出那種怪誕的聯想!雖如此,卻仍怕那聲音,翻來覆去,無論如何不能成眠。唉,未曾料到,高樓并不寧靜呀!
次日早餐后,我決計下樓到那煤場,考察個究竟,到了近處,止住腳步,有兩位老者在對話:
“你看今年的煤很亮,拉得也多。”
“是啊,看來,今年煤炭的生產形勢不錯,今冬用不著擔心高樓的風寒了!”
夜里,雨停了,入睡之前,又到窗前去看看煤場,那兒仍然有人影在晃動。是啊,冬天快要到了,他們手中的鐵鍬的揮舞更加緊了。深夜,“嚓――嚓――嚓”的聲音更緊,也更響。奇怪的是,不再感覺那么刺耳。
第二天早晨,秋高氣爽。推窗俯視,楊樹的葉子被雨洗得一片深綠。那潔凈的樹干上的大眼睛,直直地瞅著我,是嘲笑還是理解與同情?
【素材格解析】
文章寫“夜晚的聲音”,先寫自己搬進高層新居的欣喜,然后寫夜晚聽到宏大的聲音,以為是自己喜歡的雨,原來是風;第二夜以為會有一個寧靜的夢,可是卻又聽到了擾人的嚓嚓聲,天明后一看,原來是工人在運煤。次日早餐后到現場聽老者談論,有了煤冬天取暖就不成問題了,于是覺得夜里發出的嚓嚓聲,不那么刺耳了。
本文構思有亮點,先喜,再悲,再喜,在這喜悲轉換之間,可謂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突出的是描寫。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對“夜聲”的描寫,可謂是細致入微,手法多變。先說象聲詞,“喇――喇――”、“喇――咧――”、“嚓――嚓――嚓”,分別是對風聲和鐵鍬鏟煤的聲音的描述;再說比喻和比較,將風聲比喻成海浪,如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將嚓嚓聲想象為“化為美女的魔鬼那咬牙切齒的笑”;還有襯托手法,用白楊樹襯托風聲,最后用白楊樹的大眼睛表達感情。
【精彩文題】
2013年吉林省中考作文試題:
題目:遠去的聲音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創意地表達出真情實感。(2)除詩歌外,其它文體不限。(3)不少于500字。(4)書寫規范、整潔、美觀。(5)文中不得出現考生本人的姓名以及畢業學校名。
【教師下水】
遠去的聲音
劉德福
新家在三樓,前面有一條河,這是一條曾經繁忙的河流,從河邊石埠頭的痕跡可以看出,這里曾經繁華過。也許曾經的夜晚,也有很多擺渡的人,有很多談笑聲和裝卸貨物的嘈雜聲,還有船槳激起波瀾的嘩嘩聲,讓一個個夜晚熱鬧中有了人世的喧囂。可是,時過境遷,這一切都已經沒有了,即使蟲鳴蛙叫,也只是在盛夏,而現在是冬天,是深夜,即使是江南,我的窗前,我的河邊,也沒有了聲音,那些聲音都遠去了。
越過一段雜草叢生的開闊地,我的窗前還有一條河,那是由車流組成的河,叫通途路。這是連接海港的一條繁忙的運輸公路。真是一個好名字,誰不想在自己的心中流過一條叫通途的河。坐在我的客廳里,我可以聽到各種車的隆隆的馬達聲,如船槳激起的浪花的呢喃。夜幕下,我看到公路兩旁的燈盞,成了一條凝固的岸。緩緩移動的車流,就是一艘艘船。當我將這條河也納入我的房子的時候,我知道,我的生活展現了一種膨脹的趨勢。大地蒼涼而貧瘠,市聲嘈雜而擾人,往往奔波后留下的只是時間和風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段鮮活的生命體驗其實就蘊涵在你的房子的窗前,有時靜默,有時喧囂,有時與你獨語。然而,冬天深夜的公路,也只有兩邊的路燈寂寞地亮著,聲音也遠去了。
這時,我坐在書房里,透過雕刻著甲骨文的玻璃窗,我都能感覺到另一條洶涌澎湃的大河濤聲滾滾,濺起一室的書香。書架的夾板是兩岸,我是船夫,而一本本著作就是一艘艘船,語言文字就是一朵朵詩意的浪花。每天夜晚,我都能感覺到文字攀上雪白的墻壁,在我的天花板上悠閑地散步,變成河流上的云朵;在我的地板上奔騰咆哮,流淌成一條激昂澎湃的大水。這如絲綢一樣的黑夜,因為有了蝌蚪一樣的文字,我的寂寞的心靈就會燃燒成火炬,照亮自己,也照亮我的道路。當然,這些聲音是虛擬的,只有我一個人能聽到。此時,一切都沉寂了,自然界的聲音遠去了,人世間的聲音遠去了,靈魂的聲音漸漸地響起了。生命總是這樣讓人難以捉摸,在白天,在各種聲音包圍之中,我只覺得自己是在為別人活著,只有坐在書房的深夜,那些俗世的聲音遠去了,我心靈中的聲音才漸漸響起,這個時候,我才覺得,我才是我自己。
我為什么這么急切地等待深夜書房讀書的時刻?為什么把生命這么誠摯地托付給這無聲的閱讀?因為那種寂靜的感覺,那種喧囂遠去靈魂復蘇的氛圍時刻感染著我。此時,我覺得和我心靈無關的聲音都在漸漸遠去,而文字組成的寂靜給我一種細膩的感應,讓我潛蘊在肉體底層的靈魂的焦灼與渴望有了回應的影像。時光可以剝蝕山脈,時光也可以吞噬一個人自豪而時刻修復的容顏,而我卻感覺寂靜中另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靜靜地修復著我的心靈,而這一切,都與繁雜的外界聲音的遠去有關。
靜靜的午夜,我獨自品味歡暢的文字的舞蹈,我獨自漫游文字組成的長河。塵世里,我是一個人,靈魂中,我是山之巔。
【素材格解析】
“遠去的聲音”,這個題目讓我一下子想到了深夜的閱讀。深夜的閱讀之所以迷人,是因為白天的喧囂都離我而去了,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心靈里。于是,就有了這篇《遠去的聲音》。
【學生習作】
遠去的聲音
黃靜怡
我的房間離父母的房間很遠。
深夜,本該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我躺在床上,卻聽到樓上傳來一片擾眠的聲音。
先是四處走動的腳步聲,再是細碎的絮語聲。忽然聲音大起來,聽得清晰了,一男一女正在為什么事情爭辯起來。矛盾迅速激化升級,男子粗啞的吼聲和女子尖細的喊叫在空曠的小區里回蕩,令還未熟睡的人聽得心驚肉跳。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兩人還持續拉鋸戰,終于,厚重的實木門砰地關上了,只留下了一串踢踢踏踏的腳步聲,漸行漸遠,直到再也沒有聲音響起。我躺在床上靜靜地想,假如留下的是男人,他一定夾著一根煙吞云吐霧,夾雜著無聲的嘆息;假如留下的是女人,她會穿著單薄的睡衣坐在床上,捂著嘴低聲哭泣,不時地流出幾聲無助的嗚咽。我突然有些心寒。
我走出房門,小心地穿過仄長的客廳,卻發現父母的房間門縫間竟透著亮光,可以聽到父母模糊的低語聲。他們也像我一樣今夜無眠么?我將手放在門把手上,猶疑了一會兒,卻又縮了回去,像來時一樣,小心地,沒入了寂靜的黑暗。
我在猶豫什么?我為什么不進去?我們明明是最親的人啊!我又躺回床上,難過地閉上了眼睛:是我故意選一個離父母最遠的房間,是我不想和他們接觸,是我拉開了我們之間的距離。父母也許遇到了什么煩心事,這樣的深夜還在合計,也許是我的學習成績,也許是我的思想狀況,可是,我沒有去敲門,慢慢地退出來,父母的談話聲慢慢地消失了,聲音遠去,留下寂靜。
那對夫妻也是最親密的人,可偏偏將彼此推拒;父母是我最親近的人,卻常常無語相對。
我們不珍惜眼前的美好,因為或大或小的矛盾對他人的情感視而不見,到最后后悔的還是自己。但我們之間的情感羈絆不會消失,無論你在何處,它總會將你拉回來,拉到你最愛的人身邊。
我打算明天就換一個房間。
我想我會聽到樓上門打開的聲音,他們的腳步聲彼此接近,他們彼此相擁或互相道歉,最終恢復寧靜。明天早上我就詢問父母深夜談話的事情,盡量能給他們分憂,不能讓彼此的心音逐漸走遠。我們要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在生活的軌道中悄悄拉近,發出清脆的碰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