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柳永望海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1篇

一、一幕繁華,一場凄清

柳永的詞反映了北宋都市的繁華面貌,體現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了離愁別緒,也表達了失意文人的感受。《望海潮》和《雨霖鈴》兩首詞分別有兩種不同的主題。《望海潮》是寫都市生活、錦繡山河的詞,《雨霖鈴》則是愛戀歌伎和悲嘆羈旅兩種思想情感交織的詞。為了營造兩種不同的意境,作者羅列了兩個不同的意象群。

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重要,風景優美,它是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自古是繁華之地。為了表現這一繁華,在《望海潮》這首詞中,作者羅列了這樣一個意象群: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人家、云樹、堤沙、怒濤、天塹、珠璣、羅綺等。作者通過華麗的語言、夸張的描寫,將杭州當時的市容真實再現,繁華景象躍然紙上。

而《雨霖鈴》是作者功業無成,從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時寫下的。作者選取寒蟬、長亭、驟雨、都門、煙波、暮靄、楚天、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來營造離別的氛圍。“寒”寫秋日傍晚天氣清冷,“凄切”的蟬聲奠定了凄清的基調。“長亭”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固有意象。王褒說“長亭送故人”,李白說“長亭更短亭”。作者延用這一意象,與“驟雨”構成了一幅秋天黃昏送別圖:暴雨初歇的秋天傍晚,作者面對著十里長亭,不忍離別,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雨霖鈴》下片的意象集中在“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中。這兩個意象表現了作者的孤獨與凄涼。

二、一聲贊美,一段傷心

這兩首詞在意境上的差別,是由作者情感的巨大差異造成的。寫《望海潮》時,柳永青春年少,對生活充滿熱情,對前途充滿信心。這首詞中,作者贊美了杭州的美景,描繪了百姓歡快、國富民安的游樂圖和官員的行樂圖,表達了一種積極進取的情感。而《雨霖鈴》則抒發了離別時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情感和個人功業未成、漂泊江湖的憤懣與無奈,同時把離別之情推向了。情感反差如此大的兩首詞,我們卻發現作者選擇了兩種一樣的意象:一個是柳,一個是酒。

“楊柳”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起,就因契合了人間的憂愁與相思而成了離別的代名詞,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意象。溫庭筠有“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白居易有“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句句寄托著依依惜別之情。《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面對岸上的楊柳,離愁更甚。《望海潮》中也出現了柳這個意象,“煙柳畫橋”。在這首詞當中,如煙的楊柳不再是折柳惜別之意,而是繁華景象的一部分,是作者贊美的對象之一。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2篇

摘 要:從作者的貢獻來確定教學目標是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的,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柳永對詞的貢獻很大,從內容和形式方面都開創了出了詞的新局面,《望海潮》就是其代表作品。城市體裁的入詞和點染手法的應用,都是他的貢獻。

關鍵詞:教學目標;作者貢獻;《望海潮》

從作者的貢獻來確定教學目標是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的,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柳永在詞的發展史上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先來看看柳永詞從內容到形式分別都有哪些革新意義。

一、從形式上看,柳永的貢獻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擴展為慢詞,并發展了慢詞

如《定風波》,在敦煌曲子詞中是六十字的小令,柳詞“自春來慘綠愁紅”已衍為一百字的長調。《女冠子》由原來的四十一字衍為一百十一字。但是,柳永的貢獻更在于,他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把慢詞的藝術表達功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從內容上看,開拓了詞的題材

首先,柳詞多寫當時市民的生活情景,描摹城市繁華和旅途風光。其次,柳永詞中數量最多、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婦女生活愿望和男女戀情的詞。如最為傳誦的《雨霖鈴》,凄楚、傷感的情調。“楊柳岸”一句,用曉風、疏柳、殘月的凄清景象,烘托別后的寂寞、凄涼情緒,被稱為“古今俊句”,更是成了柳永詞的象征。

三、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

柳永之前,詞家多采用花間體小令,手法上多用比興,追求含蓄,講求余韻不盡的效果。柳永在慢詞這相對擴大的客體中,由以往較多地運用比興手法,發展為較多地運用賦的手法,層層鋪敘點染,熔敘事、抒情、寫景于一爐,豐富了詞體的藝術表現手法。

我們對柳永在文學史上的以上地位有了明確認識之后,為《望海潮》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目標1:通過柳永的詞了解北宋杭州的都市繁華生活景象。

目標2:點染的藝術表現手法。

以下是教學設計(片斷)。

教師:《望海潮》從內容上來講主要是一首寫什么的詞。我們之前學習過山水詩、田園詩、懷古詩以及悲秋詩等,那這首詞應該是屬于一首什么詞呢?

明確:寫都市生活。

教師:既然柳詠的詞是在描寫寫都市生活,那我們來具體看看這首詞寫到了哪些都市景象?

明確:①上闋: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云樹、怒濤、天塹、市列珠璣、戶盈羅綺;②下闋:重湖疊t、桂子、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

總結:柳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歷史悠久、湖山優美、百姓安居樂業、老少歡愉、官員生活風雅、經濟繁榮的北宋杭州都市生活景象。

u論:以上完成教學目標1:通過柳永的詞了解北宋杭州的都市繁華生活景象。

教師:作者寫到了如此之多的都市景象,但讀起來卻并非雜亂無章,作者用到了一種獨特的組材方式,或者說是藝術手法,這種藝術手法就是“點染”。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有點,有染”,點染本是國畫的術語。借用到古典詩詞中來,“點染”就是先點出主體重點,然后再對其細節進行詳細的渲染描寫。

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這首詩前兩句寫自己曾經游歷江南,熟悉那里的風景,是點,接著“日出”“春來”兩句生動具體的描繪了江南風景之美,是染。下面我們來尋找本詞上闋中的點。

明確:點:東南形盛、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染:“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是對“三吳都會”的染。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是對“東南形勝”的染。“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竟豪奢”是對“錢塘自古繁華”的染。

教師:下面我們選取你最喜歡、最具有感染力的幾句詞來試加分析,并且試著背下來。

示例一:“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這幾句是描寫景物的句子,我們都知道描寫景物的順序一般有: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虛實結合等。那我們看看這三句是通過什么樣的順序來寫得呢?連橋梁華麗的顏色和帷幕的翠綠色都能夠看得清楚,這是從哪個視角來寫?

相比較“參差十萬人家”是從遠景來寫。“參差十萬人家”,“參差”二字寫出了遠景,寫出了樓閣房舍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萬”,略數,只是形容人口之多,杭州在當時就有“東南第一州”(宋仁宗詩)的美譽。我們尤其來看一下這句近景描寫。“風簾翠幕”,這個“風簾翠幕”就把“人家”具體化了,可以說是對于“人家“的又一次渲染。

在這三句里,不僅僅有遠近結合,還有動靜結合,我們試著找找。微風吹動處,簾幕輕擺,這是一種動態,而“煙柳畫橋”,是一種靜態,這樣就動靜結合,讓我們似乎看到了的大大小小的樓閣、張簾掛幕的人家,是錯落在“煙柳畫橋”之中,這樣就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戶戶人家的具體景象,也看到了整個城市的風貌。

示例二:“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動詞使用的好,“繞”,“卷”,動詞的使用本來就可以增加畫面的動態感,這兩個動詞放在這個畫面中,“繞”字寫出了蔥翠的綠樹如同云霧一般,蜿蜒曲折的環繞著錢塘江岸。“卷”字寫出了錢塘江潮的浪花層層卷起,洶涌澎湃,猶如撲面而來的野獸,大有排天倒海之勢。

“怒濤”,寫出了江潮似乎被江岸激怒的野獸,來勢兇猛。“卷霜雪”,“霜雪”,不僅寫出了怒濤如雪的白色,也寫出了江潮帶來的森森寒氣,正如孟浩然《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所云:“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天塹無涯”,寫出了江面的寬闊,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氣勢。

評論:以上完成教學目標2:點染的藝術表現手法。

四、總結

我們剛才通過渲染手法品讀了一下柳詠的語言,一個作家的成就的高低,主要是看對于語言的應用能力,顧城說,自己作詩就是想把現代漢語這個被弄臟了的人民幣來重新洗洗,無疑柳詠的語言是純潔的,是富有感染力的漢語。所以呢需要我們不斷的琢磨,感悟,領會,直到內化。這節課的結束才意味著學習柳詠的開始,望同學們課外多讀讀柳詠。

參考文獻:

[1]平玉霞,張瑞靜.淺談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和貢獻[J].《安徽文學,2009(4).

[2]《語文必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3篇

關鍵詞:柳永詞思想內容藝術成就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因其四人詞風相近,卻又各具風韻,自成一家,被后人譽為婉約派“四大旗幟”。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四旗中號“情長”,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時代大量制作慢詞的第一人,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并進。他通曉音律,熟悉舊調,并善于吸收民間語言,明白曉暢,流傳甚廣。“凡有井水飲處,既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

柳永詞概括為三類:

一是表現男女情愛、離愁別緒。例《雨霖鈴》:寒蟬凄切……

這首詞為抒寫離愁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之作。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滿悱惻、凄婉動人。

二是描寫都市生活的繁華。如《望海潮》:東南形勝……歸去鳳池夸。

此詞展現了杭州富庶繁榮、豪華闊大的都市景象。

三是抒寫羈旅行役之苦。如《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此詞抒寫羈旅悲秋,思鄉懷人之情,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

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詞風細膩委婉,題材新穎開闊,善于鋪敘和使用俚俗語言,大量制作慢詞,對詞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第一,柳永對宋詞的題材有新的突破。柳永寫了許多描寫都市風光和歌妓生活的詞,他用彩筆一一描繪過當時汴京、洛陽、益州、揚州、會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和市民的游樂情景。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詞從自然形勝和經濟繁華兩個角度真實地描繪出杭州的美景和民眾的樂事。這是他對詞的題材的一大開拓。描寫歌妓在柳永的情詞中占有極重的分量。除秦樓楚館的放蕩和等傳統內容外,歌妓們的溫柔多情、善解人意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心性溫柔,品流詳雅,不稱在風塵”(《少年游》);對她們在生活中的悲喜感情,理想愿望也有真切的表現:“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云暮雨。”(《迷仙引》)開市民文學之先聲。

第二,柳永對宋詞的形式有新的創造。柳永是第一個大量制作慢詞的作家,是慢詞的真正開創者,并使宋詞開始由小令階段進入慢詞時期。誠如宋翔鳳在《樂府余議》中所說:“詞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慢曲當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臺舞席,競賭新聲。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言,編入詞中,以便使人傳習,一時動聽,散播四方。其后東坡、少游、山谷等相繼有作,慢詞遂盛。”在創體的同時,柳永在創調方面也成就卓著。柳永之前的宋代詞人,多沿用唐、五代的詞牌,而柳永的慢詞則多用新調;即使詞牌與唐、五代相同,柳永在字數的多寡、句子的長短等方面常常花樣翻新,即所謂的“同調異體”。在兩宋詞壇上,柳永是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宋代八百多個詞調中,有一百多個是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詞至柳永,體制始備。故李清照《詞論》云:“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時。”

第三,柳永對宋詞的表現手法有新的拓展。他融合曲詞和辭賦之長,創造性地將賦體的鋪敘筆法移植到慢詞的創作之中,將鋪排式的敘事和白描式的寫景抒情結合起來,從而大大擴展了詞敘事、寫景和言情的空間,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如其《雨霖鈴》(寒蟬凄切),創造了情景遞進的鋪敘模式,將敘事、寫景、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寫景則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結合,寫情則極盡渲染,層層推進。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第四,柳詞語言有俗有雅,雅俗兼得。他既善于將有趣的白話加入詞中,既淺且盡,構成一種市民文藝特有的俚俗色彩和平民化的表述風格,如《小鎮西》“意中有個人,芳顏二八。”又能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使詞音律協婉,語言優雅典麗,警句疊出,表現出文人詞應有的典雅的品位。如《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詞雅不避俗,俗不傷雅,雅俗共賞,為詞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

柳永對詞的多方面開拓,是對詞進一步的解放,使宋詞面目一新,為宋詞成為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唐宋詞簡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詞話叢編》[M],中華書局,1986年

[3]劉揚忠、張寶坤《名家解讀宋詞》[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歐陽鶴《柳永詞的特點及對我們的啟示》《中華詩詞》[A],2005年第5期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4篇

要了解“三秋”的準確含義,首先,要清楚“三秋”的組成部分,它由數詞“三”和名詞“秋”組成。“秋”指“秋季”,這沒有爭議,關鍵是數詞“三”。古詩文中,“三”,一般虛指,泛指多數,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這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再比如成語“三人成虎”,意思是說謠青說的人多了,就讓人信以為真了。但是,我們又不能簡單地把“三秋”理解為“幾個秋季”,比如,柳永的“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不能理解為“幾個秋季的桂花”。因此,要弄清“三秋”的意思,我們就不能習慣性地按照固定熟語推斷法去推斷文言實詞“三”的意義,而是要追根溯源,理清“三秋”的緣由。

“三秋”之“三”跟季節有關。古人將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為了便于稱呼,依次為:孟、仲、季。比如秋季即為孟秋、仲秋、季秋三個月。但是即便如此,還是存在一個問題,“三秋”的“三”是指序數詞“第三”,還是指基數詞“三”?也就是說,“三秋”是指秋季的第三個月,也就是季秋,還是指秋季,即指孟秋、仲秋、季秋這三個月?再以柳永的“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為例,這里的“三秋”就存在著如上的爭議。

其實,要解決“三秋”問題。還是要將其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結合生活常識來理解,這樣才能準確理解其詞義。從語法結構來看,《望海潮》中的“三秋”是修飾“桂子”(即桂花),俗語云:八月桂花香,不可能說九月桂花香,所以將“三秋”理解為“秋季”,相對來說比較妥當。高中教材中還出現了另外一個“三秋”的例子:“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教材注釋為“季秋,這里指秋天的第三個月,即九月。”這爭議較少,因為后文補充道,“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積水退盡而寒潭清冽,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現紫色,這寫出了九月的景色特征。所以從景物特征來看,這里的“三秋”當然指“季秋”。

當前,關于“三秋”爭論最大的應該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一般人以為,這里的“三秋”指的是“三年”,以顯示那種度日如年的相思情。其實,這是讀者的一廂情愿,以為盡可能將時間拉長,就足以顯示熱戀中男女的戀情。同樣,要準確理解“三秋”的含義,還是把它放到語言背景之中。這一句俗語源于《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中所寫的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和采葛(文中“采蕭、采艾”同)的小姑娘之間的戀情,一日不見面,就好像很長時間沒見面一樣,時間的長度越來越長,從“三月”到“三秋”,最后到“三歲”,所以可以肯定這里的“三秋”不是指“三年”,因為“三歲”就是指“三年”。元代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認為,“三秋則不止三月矣”“三歲則不止三秋矣”。此種說法,相對來說為大家所接受,具體而言,有人認為,這里的“三秋”指的是“三個季度”,也有人認為是“兩年多”。不管怎么說,這可以看作“三秋”的引申義了,因為它不是指“秋季”,也不是指“季秋”,而是指一個大致的時間段。這一時間段總是大于三個月而小于三年,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5篇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共收錄柳永、蘇軾、辛棄疾和李清照等人的詞作8篇,分別是:《望海潮》、《雨霖鈴》、《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和《醉花陰》。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第四單元是古典詩歌。其中,第17課主要編排了宋詞,它們是:《雨霖鈴》、《念奴橋?赤壁懷古》、《聲聲慢》、《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蘇、辛、柳、李這四位詞人是宋詞的集大成者,分別是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教材所收錄的這幾首詞既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集萃,又是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典范。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從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三個方面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品讀和鑒賞宋詞,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一、品味語言美

(一)語言的音律美

詞與詩的最大區別就是詞與音樂的關系密切,詞在產生之初就是配合音樂吟唱的,因此詞是一種具有音律美的文學體裁。詞的語句長短參差,韻律錯綜變化,看似無詩之韻律規整,實則富有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李清照《聲聲慢》用了不少雙聲疊韻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等,都是雙聲:“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等,都是疊韻;“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組共十四個疊字。《望海潮》中多有《望海潮》中多有由數字組成的詞組,如“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了”、“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或為實指,或為虛寫,均帶夸張的意味,讀來也瑯瑯上口,頗具韻味。

(二)語言的圖畫美

詞的語言細膩形象,詞的篇幅也很短,必須用最精練的語言,寥寥幾個字把人物、景物以及情感展現出來,同詩一樣,詞的語言也具有畫面美。但是詞比詩篇幅略長,詞所呈現的往往不是一張圖畫,而是一幅畫卷。比如《聲聲慢》,“最難將息”,首先看到的是個未能入睡的女子,“晚來風急”,天漸晚漸冷,這個女子獨自人“三杯兩盞淡酒”依然無法消除寒冷,“守著窗兒”,倚在窗邊的她,看到“雁過也”,還看到了“滿地黃花”,聽著細雨滴滴答答。這樣順著詞句塑造起一個孤獨凄婉的女子形象,不僅具有靜態的畫面感,更有動態的鏡頭感。讀者的腦海中浮現出一組動態的鏡頭,仿佛身臨其境,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那種“怎個愁字了得”的愁苦情感。

二、感受意境美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是經過作者的心靈化之后的物我合一的體驗狀態。宋詞是一種詩歌體裁,它以語言文字承載著詩人的思想與心靈世界,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宋詞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感受詞的意境美,因為意境的創設直接影響到作者情感的表達,是激發學生審美情感的重要突破口。宋詞的意境幽深婉約,最能言說人生復雜細膩的情思。

(一)把握詞的意象

在詞的創作中,意境創造的前提是意象的設置,意境是情與景、虛與實的不同層面的有機結合,只有了解了詞的意象層面,然后以此為基礎,才能好好地品味詞作的意境美。比如《雨霖鈴》,教師要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出現的客觀景物,“寒蟬”、“長亭”、“都門帳飲”、“蘭舟”、“暮靄”,這些單獨的客觀景物描寫并不能引發學生的感情,教師應該把它串聯起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解讀各個意象,并在意象解讀中帶領學生帶著自身情感體驗一步步進入到組合成的整個意境里,去揣摩那山水間蘊含的深厚情感。

(二)掌握詞的藝術手法

感受宋詞的意境美,還要掌握宋詞中藝術手法的表達作用。宋詞在藝術上融詩文辭賦于一爐,表情達意的藝術手法更加精湛,鋪敘用典、對比反襯、比喻象征等手法是宋詞的一大特色。如《醉花陰》中比喻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下闋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把酒”、“暗香”、“黃花”,或用典或借代,“菊”的色、香、形態俱現紙上。最后一句“人比黃花瘦”更是以花喻人的千古佳句。詞中比喻不著痕跡,有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韻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連連用典,上闋贊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闋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最后還借廉頗自況,抒發未能實現自己懷抱的感慨。《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望海潮》用鋪敘的手法展現了杭州的繁華、西湖的秀麗和市民的游樂場景。《聲聲慢》里用“秋風”、“過雁”、“殘菊”、“梧桐”、“細雨”等景物和“尋覓”、“喝酒”、“望雁”、“觀花”、“獨坐”等動作反襯出作者極度孤寂與悲涼的心境。這些藝術手法的運用營造出宋詞曠達幽深的意境美,是語文老師要重點講解和引導學生感受的部分。

三、體味情感美

宋詞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占據一席之地,不僅在于它細膩生動的語言和曠達幽深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詞中充盈著作者豐沛的情感。相比詩,詞的形式、題材和世俗性,都使詞能夠自由地釋放人的全部情感,如果說唐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雄大氣度,那么宋詞則充分表露了國人的內涵和底蘊。宋詞中一些傷春悲秋、離愁別緒、懷古思今之作往往蘊含著詞人傷生傷世、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和對人生萬物的通達感受。以生活中隨意碰觸到的一景、一物、一事為載體,把它們聯想刻畫成或美麗壯闊、或清幽凄幻的各種形象,來承載詞人內心深處的情感。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宋詞雖然年代久遠,但它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與現代人的情感體驗具有共同性。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完全能夠體味詞中情感美,教材選取的幾篇宋詞都體現了古人有代表性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感悟,學生對這種情感的把握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

(一)生活情感

詞起源于民間,屬于民間文學,多以世俗生活為題材。進入文人階層之始,是一種由歌妓們在樽前花間配合著絲竹演唱的小曲,一度成為抒發兒女之情的專門文學體裁,后來愛情與相思成為詞的一種重要題材。柳永和李清照均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詞將兒女情長表現得淋漓盡致。《雨霖鈴》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一幅秋江別離圖。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受。整首詞情景兼融,時間的層次和感情的層次交疊著循序漸進,一步步將讀者帶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處。

李清照作為閨閣中的婦女,在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下,她的活動范圍和生活閱歷有限,卻將閨怨詞發展到極致,是我國最偉大的女詞人。《醉花陰》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聲聲慢》寫于作者晚年,丈夫去世后作者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籬下,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抒發了作者極度孤寂和悲涼之感。

過去我們認為兒女情長難登大雅之堂,高中語文教材卻選了三篇與情愛有關的經典宋詞。除了這三首詞語言和情感的表達非常自然優美外,我們現在能夠正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追求美好的愛情是燦爛人生的一部分。要讓學生懂得真正的愛情是靈魂和肉體的完美結合,是事業前進的動力,是生活美滿的象征。同時引導學生珍重親情和友情。生活中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是完美人生的組成部分,有了這三種情感,即使物質貧困,精神上也是富有的。

(二)生命情感

宋代的文人善于站在哲學的高度對生命和人生進行理性的思考,把對生命無常的了悟、對人生缺憾的醒覺、對歷史煙云的感嘆寄予在詩詞作品中。蘇軾是這方面的翹楚,他的詩詞具有濃厚的思辨色彩。《定風波》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一切歸于自由、和平、寧靜、恬然自適。

蘇軾的很多詞在超逸脫俗之外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語文老師可以適當拓展,比如我們熟知的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所表達的既生于現世又超脫現世的灑脫情懷。宋詞中這種通達的人生感悟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重要意義。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堅持對自身的超越和完善才能獲得真正的人生自由,在一種寓意于物而不守制于物的精神狀態下,領受大千世界的無窮之美。

(三)愛國情感

在宋朝南渡之后,詞中憂家憂國的感慨多了起來,辛棄疾便是“愛國詞派”的代表人物。他對國家的前途命運密切關注而又滿心擔憂,詞中滿溢著對家國的憂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慷慨激昂的詞句,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人們至今猶可強烈地感受到詞人心中翻滾的那一股愛國熱忱。

說教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早已引起學生的反感,但辛詞所包含的深厚的愛國情感卻是對學生自然而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范例。現在的學生生活在和平發展的年代,狼煙四起的崢嶸歲月對他們來說太過久遠。物質生活的豐富,隨之而來的是享樂主義的滋生,對國家民族責任感的淡漠,辛詞中充滿著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傳達出來,對他們有著振聾發聵、扣擊心靈的巨大作用。

宋詞灑脫、多情、與音樂相和,是更具美感的文學形式,賞析宋詞是一種審美娛樂過程。我們在講解宋詞的時候,不能單純地把它當作古詩文的篇目來解讀,還要通過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翁曉君.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宋詞的審美鑒賞[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05).

[2]朱少山.高中語文宋詞的教學策略[J].語文月刊,2013,(03).

[3]楊奕蓉.論宋詞對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07.

[4]周樺.論宋詞與中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3.

[5]林霓.淺析宋詞教學中審美情感的培養[J].文學教育,2010,(04).

[6]唐致文.宋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教師教育研究,2010,(02).

[7]張常清.談談宋詞教學的著力點[N].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01).

[8]李桂萍.由“詩莊詞媚”談宋詞教學的顯與隱[N].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9]買麗娜.在審美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宋詞的興趣[J].考試周刊,2009,(27).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韻文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南省教育廳

神劍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

外國語文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川县| 酉阳| 公主岭市| 赞皇县| 班玛县| 阿克| 霍州市| 郎溪县| 金门县| 始兴县| 大理市| 阿克苏市| 阳高县| 和林格尔县| 江安县| 泸溪县| 栾川县| 盖州市| 保定市| 紫云| 叶城县| 仲巴县| 六盘水市| 桂林市| 鄢陵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丹巴县| 宝丰县| 彰武县| 八宿县| 防城港市| 石台县| 拉孜县| 黑龙江省| 留坝县| 黄山市| 阳原县| 柳州市| 科技| 新津县|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