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學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范文第1篇

小學開展國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可以借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校文化實力、改善學生道德水平、打造教育特色、擴大教育影響,彌補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利于引導社會、家庭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關注學生終生發展。下面就小學國學教育的可行性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國學教育能增強民族文化素養

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核心,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則足以忘種。“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是中華民族的文脈,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積淀,是我們的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國學所傳承的中華文化價值,是涵養民族主體意識之根基,是維系民族精神命脈之源泉,是構建和諧社會思想之基礎。“國學”傳播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美德的根本和源泉。無源之水必干涸,無本之木必凋零。民族文化的形成,國民道德的養成,必須建立在對“國學”的傳承、弘揚上。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學”所發揮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國學”注重人格教育、行為教育,教導國人明禮知行,明榮知恥。因此,增強民族文化素養。

二、國學教育能使學生了解中華歷史知識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要用很少的文字將其概括實屬不易。然而,《三字經》中的從“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僅僅用了三百個字,就將一部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出來,實在是令人稱奇叫絕。毫無疑問,小學生在誦讀和學習《三字經》的過程中,也同時學到了小學教材中所學不到的厚重的中國朝代更迭和歷史發展的知識。

三、國學教育能規范學生的行為規范

小學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充分利用國學詩詞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講授傳統美德,讓學生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國學和古詩詞,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晶,可以說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在聲情并茂的國學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四、國學教育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養成教育

國學教育范文第2篇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育人為本,道德為先”,這是中國人都知道的道理,從中更能看出培養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國學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容被忽視。3~6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和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目前中國大部分幼兒都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是“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成長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幼兒存在普遍的問題:缺乏愛心,不尊重長輩,蠻橫,自私,合作與分享能力差。面對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幼兒階段的基礎教育理應讓國學傳統文化的內容占據相當的位置。俗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培養起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影響幼兒的一生。因而,更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國學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經過風雨洗滌的國學教育應該走進基礎教育機構――幼兒園。

作為特色教育的一種形式,國學教育走進幼兒園經過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過去對國學教育并沒有興趣的家長在接受采訪時說,看到他的兩個孩子在接受過國學教育所產生的巨大變化,讓他對國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以前經常互相爭搶玩具和零食的兩兄弟懂得了互相友愛和謙讓,有零食吃的時候會自動給兄弟留下一份,而且在吃過飯后會主動和打掃衛生,然后自覺的看幼兒刊物,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把碗筷一扔后就泡電視。”[2]

在石家莊一所把國學教育作為特色的幼兒園中,“孩子們不但能朗朗背誦三字經、曾廣賢文、以及短小精悍的絕句,而且能主動地去用其中的內容去進行交流、處理小朋友之間的糾紛,看見柳樹他們會說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午餐時有人掉飯粒他們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見圓圓的中秋月亮會說: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同伴之間有了爭執孩子們就會想起三字經里所說的:融四歲,能讓梨,教育彼此要互相謙讓。”[3]

他們不但從中增長了文學知識,了解了一些歷史事件、歷史朝代的變更,認識了大量的漢字,極大地開發記憶潛能,為幼兒今后的語言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國學經典也為人們指明了思想標準和行為規范,讓幼兒明白了為人處事最基本的原則和道理。

二、幼兒園國學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國學教育走入幼兒園后,孩子變得懂事了,對國學的興趣也提高了。但仍然不能掩蓋在幼兒園國學教育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引起的一些爭議,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無法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表現為很少有家長對國學有所了解,家長表示,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考慮讓孩子在課余接受一定的國學教育,大多數家長則錯誤地以為國學就是“之乎者也”,認為國學已經過時,在現代社會中沒有用處。在石家莊,國學教育從五六年前就開始推廣,但發展并不快,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⑴很多人認識到國學教育對孩子做人、知禮方面確實有好處,但是在考學應試的大環境下,國學教育并沒有多大作用,因而,一些家長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產生了一些猶豫,從而影響了國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⑵因為西方文化的傳播,尤其是整個社會對英語的過分重視,致使人們漸漸淡忘了自己民族的文化。

2、國學教育面臨師資匱乏,教師素質不高的問題。在我省國學教育一直沒有形成完善的培訓機制,國學教育對老師的素質要求特別高,要求老師總體上要有一定文化基礎,因為國學涉及面非常廣泛,僅僅對單一的某個面了解還不夠,國學教育要求全面型的人才。研究歷史、中文的老師比較接近這方面人才,但是這方面的好老師特別少,而且照本宣科式的教授方式不能勝任幼兒園中的國學教育;只對某個方面有研究的老師并不能真正抓住關鍵點,不會從文化角度透徹講解。

3、幼兒園國學教育的教學內容枯燥單一。這跟老師和家長對國學存在普遍誤解有直接的關系。在內容上,國學不僅包括古圣先賢所創作的“國經”,還包括經過五千年所傳承下來的“國藝”和“國技”。幼兒園往往熱忠于“國經”,忽略了對“國藝”和“國技”的教授,不僅幼兒覺得死板枯燥,而且造成國學教育內容的片面性。恰恰在“國藝”、“國技”文化中體現的內容更是博大精深。只教授幼兒古圣名著的國學教育,不能算是真正的國學教育。

4、幼兒園國學教育方式古板。在幼兒園,很多時候不是幼兒不愿學習,而是總是面對著抽象晦澀的四書五經,很難有興趣持續地讀下去。我們要做的是采用多種適合幼兒的教育方式,讓幼兒從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從知之到好之再到樂之,讓幼兒在體驗和實踐中學習,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

5、對國學內容“照單全收”。中國五千年歷史匯總而成的大文化體系肯定泥沙俱下,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去粗取精。比如幼兒讀經,應當有所選擇,把四書五經統統背下來,并不符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甚至違背認知發展規律。而且,《三字經》、《二十四孝》之類屬于古時的蒙學教材,這些教材中的一些思想已經十分陳舊,在現代已經不適用,更不適合幼兒背誦和學習。如果不加鑒別,不分精華和糟粕,對幼兒未必是一件有益的事。

三、幼兒園國學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

國學教育實施過程中,可以配合與知識相關的圖片和實物,有條件的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將課堂放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實現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果。比如:在幼兒園走廊、辦公室、教師備課室、食堂、衛生間等公共場所張掛一些制成古色古香的經典名畫、名家的畫像,和簡單的字畫、經典格言等。幼兒休息、午餐、從事安靜活動時,放一些國樂名曲來讓幼兒放松身心。在幼兒活動室中,可以裝飾上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比如中國結、宮燈、花臉、窗花等。讓幼兒在充滿中國特色的環境中進行活動。又如每個中國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幼兒教師可以在班里開展傳統節日專題課程,介紹傳統節日的日期、歷史由來、習俗等等。

在各個年齡班中,可以制定專門的國學教育課,但最好把國學教育內容滲透到各個領域的課程中甚至可以融入到區域活動之中。具體體現為:⑴在游戲活動時,把國學經典著作中的內容編成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歌等形式進行誦讀,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對國學內容進行鞏固;⑵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可以給經典國學著作譜上簡單的譜子,讓幼兒進行吟唱。在對幼兒進行音樂樂感教育的同時進行國學教育;⑶在語言活動中,可以把中國的英雄人物和偉人的故事作為題材,既對幼兒的語言能力進行了發展,又穿了國學教育的內容;⑷在表演活動中,把有啟發意義的歷史故事作為劇本,讓幼兒進行角色表演活動;⑸在美術活動中,讓幼兒欣賞名家的名畫、名作,動手執筆進行“玩墨”活動。

參考文獻

1 朱敏等.別讓國學熱變了味[EB/OL]

國學教育范文第3篇

國學也稱國故。國學教育的內容是無比寬泛的,其內涵又是如此精深。近幾年來,國學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中的氛圍空前,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以更好地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

幼兒時期的孩子,是身體發育成長的第一黃金時期,是學習能力迅速增強的時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是行為習慣培養、形成的重要時期,此時的孩子,正如一棵幼樹,幼時撫得正,將來才能長得挺。幾年來,我園和許多幼兒園一樣都在積極探索寓國學教育于幼兒教育的研究,于探索中終有自己的收獲和思考。

1 背景分析

國學教育能寓幼兒教育之中,有以下背景:

1.1 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沖突,呼喚現行教育滲透國學教育。現代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但同時傳統的道德文化、價值觀念、世界觀等也造成了很大的缺失,國學教育無疑是對現代教育的補充和完善。

1.2 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形成的需要。幼兒教育以游戲為主要方法,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和習慣的養成。在教育過程中,主要手段是通過教師的教育來達到,并沒有如中小學生有明確的守則或規范,通過如《三字經》、《弟子規》的誦讀和闡釋無疑給幼兒有一定的規則,做到有章可循。

2 寓國學教育于幼兒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進行滲透淺顯的國學教育,其意義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增強幼兒的民族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幼兒通過淺顯的國學誦讀,可以了初步解中國傳統的愛國、孝道、歷史、音樂等知識,從而增強幼兒的民族文化素質,為孩子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2.2 提升幼兒的語言文學素養。國內外語言學者研究表明:4~12歲時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此刻接觸的語言會被大腦認為都是“母語”,終生不會遺忘。幼兒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等,一方面可以學到許多知識,知曉一定方面的道理,也能提升孩子的誦讀能力和初步的語言文學修養。

2.3 提升幼兒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的能力。中國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要用很少的文字將其概括實屬不易。《三字經》中的“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用不多的文字,將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比較完整地揭示出來,幼兒通過吟誦和老師的闡釋可以使孩子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

2.4 矯正幼兒的行為習慣。現在的幼兒在身體發展、智力發展、個性形成等方面在時間上提前,在程度上超前,但與之并存的由于家庭溺愛、電視信息傳播、網絡傳播所帶來的問題也是讓教育工作者不勝煩惱,除了教育過程中必要地灌輸教育和習慣養成,借助于《三字經》、《弟子規》對于孩子的要求,教師也許可以事半功倍。

2.5 初步養成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為今后的入學做好鋪墊。盡管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也會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教育,但是很難做到比較具體和全面。而在這一方面,我們的前人已經作了很好的總結,如《弟子規》中“讀書到,有三到,心眼到,信皆要。……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無疑對孩子在讀書方面提出了要求,教師只要應用恰當,自然會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養成起到良好的作用。

3 幼兒教育滲透國學教育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3.1 要注意國學教育內容的選擇。國學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其內涵更是博大精深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百家姓》和中國的琴棋書畫等,涵蓋了中國諸多方面的優秀文化。因此,選擇國學教育的

轉貼于

內容十分重要,幼兒好動但缺少技巧、愛游戲而問題不少、喜模仿且模仿出色、喜歡新東西但耐心差……。因此在選擇幼兒的國學教育內容上要符合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例如要朗朗上口、淺顯容易說明、和幼兒時期發展的要求符合、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礎等。

3.2 要學會對國學教育內容的處理,并能結合時代,賦予其新的歷史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其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存在,因此對國學教育的內容處理,首先是一個繼承和揚棄的問題。我們要繼承其中優秀的成分,并能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賦予其新的歷史意義,結合當今的生活實際,為我們所用;要堅決摒棄其中帶有封建的諸如男尊女卑、自私、權利金錢本位的糟粕,教育者要用幼兒能理解的方式、方法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切記死搬教條,生搬硬套,誤人子弟。

國學教育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國學教育 小學 教學 滲透

小學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承擔著國學的傳承與發展的雙重責任。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同時還要注重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開始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學階段,我國就十分重視學習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因此可以說學校教育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國學教育理念的提出

教育學生的優秀品格,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實來看,由于學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個人涵養、綜合素質,與教學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社會中,一些人急功近利等不健康行為,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與發展。像學生性格極端、心境浮躁,教師抱怨學生不聽話、難管等情況是數見不鮮。因此,打破原有德育工作的模式,在德育中滲透國學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與涵養。這是基礎教育階段中德育工作的需要。同時,在小學教學中提出國學教育理念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需要。《語文課程標準》也對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面作出了新的要求。

二、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的意義

首先,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學生從小就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樹立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從而使得學生長大后面對文化沖擊時,不忘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其次,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國國民素質。人的行為規范與約束,不能僅僅依靠法律來實現。還需要良好的教養。中國儒家文化中強調禮、孝文化,尊老愛幼,誠信守信,知行合一。從小讓學生接觸到這樣的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嚴格自律,提高自身的素養,免受到外界不良的影響。第三,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在國學傳統中,其精髓是以人為本。人類處在社會這個大群體,難免會遇到不盡人事的問題。這時人的態度與人格的健全與否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對于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漢字的學習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礎,是國學教育的基礎。漢字,其實是一部文化史。漢字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小篆、隸書,再到宋體。在漢字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等先進手段,生動地給學生展示出來。這樣就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門”字的甲骨文“”,形狀兩扇門。從文字的形體與意義去認識漢字,能夠帶給學生快樂。再如金文的“”,上面像兩只手,意味著合力辦學。再往下,像一所房子的形狀,房子里有“子”。意思可以理解為在房子里學習。于是“學”最初的意思是學習,后來還有學校的意思。在教學生漢字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地融入書法等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注重訓練學生的漢字書寫。教師對其中的偏旁、筆畫順序、間架結構等都要做嚴格的要求,從而為學生寫得一手好字打下基礎。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激發對國學的興趣。

(二)加強語言儲存

讀書可以澆灌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品位。在小學教學中,我首先調查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與書為友。尤其要注意唐詩宋詞與名言警句的積累與儲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唐詩宋詞與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讓學生用傳統文化,懂得傳統美德。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結晶,對學生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名言警句是寶貴的教育資源,能夠給人以啟迪。在充實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素養。

(三)打造國學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與生命,它體現著學校的內涵。可以圍繞儒家經典,利用學校的主體墻,展現運動剪影、現代繪畫、山水國畫,使之成為內容豐富的國學。同時,還可以打造國學文化走廊,體現師生的剪紙、刺繡、書法等作品。向全校師生展現國學的內涵,展示了國家教育的成果。通過這些充滿內涵的國學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熏陶了學生的品行。當然,也可以開設國學的課程,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結語

國學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健全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小學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教學經驗,滲透國學教育,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品行良好的“四有”人才。

參考文獻:

[1]沈青.別給國學教育穿靴戴帽――小議小學國學教育[J].成功(教育).2009(11)

[2]顧建德,喻志杰.對當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幾點看法[J].基礎教育研究.2009(14)

[3]陳曉鋒.傳承優秀文化點燃智慧之光――小學開展國學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02)

國學教育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村小學;課程改革;國學經典;傳統文化;思想文化

近年來,在農村中小學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素質教育雖然得到了有效實施,但我們還不難發現,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受到極大的影響,責任意識淡薄,社會道德衰退,特別是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營養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現出浮躁、迷茫等心態,面對這些,我們要引起重視并嘗試如何解決。

處在記憶力最佳狀態的兒童,即使不引導他們記住有價值的國學經典作品,他們也會去背誦廣告詞、流行歌曲。因為重點不在理解,而在記憶,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小貓叫,小狗跳,貓叫狗跳好熱鬧”的難易程度完全一樣,而前者對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義。經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養和對文學造詣的訓練。讓兒童自小就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恒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深不深,讓兒童多念、多反復乃至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這些內容不僅會存入大腦記憶,而且會烙印在潛意識里,而潛意識的妙用就在于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所以兒童讀經,選擇古代圣賢的智能精華是正確的。讀經兒童“有口無心”,沒有考試的壓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與其讓學生浪費時間在那些沒用任何意義的東西上,不如讓其潛移默化記住這些經典,這樣既可以快樂的學習,又可以影響其一生,這豈不是有利無害。

一、國學經典學習打好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

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級孩子一個學期可以學會《千字文》,即認識近1000個漢字,在我校誦讀國學經典兩年,即可自然輕松認識3000多漢字,相當于達到小學六年級的識字水平。中國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記載的。通過誦讀經典名作,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知曉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對小學語文課文的學習得到有益的補充,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素養。“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規》)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則在詞性上發生了變化,這里用作動詞,作“照面”解了。而不讀這些幼學啟蒙讀物,在小學階段,小學生恐怕是很難有機會搞懂這些的。

二、國學經典學習,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思想文化素養

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響,一味追求個性化,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自身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國學經典中蘊涵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既有“仁、義、禮、智、信”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載物”、“和為貴”等人生指南的義理和修身養性的準則。

三、國學經典學習幫助孩子了解中華歷史知識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要用很少的文字將其概括實屬不易。然而,《三字經》中的從“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僅僅用了300 個字,就將一部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出來,實在是令人稱奇叫絕。毫無疑問,小學生在誦讀和學習《三字經》的過程中,也同時學到了小學教材中所學不到的厚重的中國朝代更迭和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的知識。

四、國學經典學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盡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會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的教育,但很難做到比較具體而又全面。而在這方面,我們的前人已經做了很好的總結。像《弟子規》中所倡導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讀書方法,可謂至理名言,不能不知。就小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形成而言,我們在國學中也同樣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通過國學典故中的生動事例對學生進行生動的國學教育,避免那種老生常談的簡單說教,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五、國學經典教育,促進學校、家庭的和諧

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內心的關系等內容都有著十分系統的論述。“天人合一”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為貴” 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追求人自我內心的和諧。可以說,和諧是國學經典的主旋律。現代我國所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 “和諧社會” 等,基本都能在傳統國學中找到淵源。

義務教育階段正是未成年人記憶最佳時期,如果此時能夠恰當地引入國學啟蒙教育,既能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又能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用國學經典培育優秀子女,讓國學經典伴隨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安平县| 荥阳市| 嘉鱼县| 呼玛县| 灵宝市| 三明市| 七台河市| 灵寿县| 土默特左旗| 武冈市| 泽普县| 宁安市| 海丰县| 镇沅| 清徐县| 报价| 营山县| 佳木斯市| 东辽县| 建瓯市| 巨鹿县| 五寨县| 安庆市| 黔西县| 怀仁县| 宜都市| 阳泉市| 麻栗坡县| 荆州市| 定州市| 涟水县| 永德县| 兴仁县| 沅江市| 武宣县| 宁津县| 安阳市| 闵行区| 十堰市|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