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十年的重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直觀感受到了不同增壓方式的不同。
古語道:
“三生萬物”,
這也讓我看到了在小排量增壓方面的多種可能。
設計_楊威|
簡單直接的渦輪
1.4L的排量,無論在什么時候看,都無疑是小排量,尤其是以前因為自身實在底氣不足,這個級別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只能在微型車上配備,與手動變速器搭配起來,在市區道路上還是可以滿足基本通勤和輕貨運的需求。
然而,正是因為有了渦輪增壓的幫助,讓1.4L的發動機可以滿足A級車的動力要求,甚至還可以強調一下此前從未想過的運動性。小型的輕量化渦輪,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早年間人們最初接觸渦輪車所詬病的遲滯現象。杉杉的這輛奧迪A3在D擋正常行駛時,1800rpm左右即可激發其啟動,不注意體會的話,勻速起步幾乎都察覺不到它的工作狀態。7擋雙離合變速器的升擋邏輯十分積極,80km/h就可以升到最高擋,在限速范圍內幾乎都可以把轉速控制在2300rpm之內。幾天試駕下來,綜合市區和市郊的路況,百公里油耗也得以在7.2L左右,令人滿意。
滿足基本的駕駛顯然不是這臺發動機的初衷,全鋁材質降低了車頭的重量,減小減震彈簧的負荷,從而有更好的指向性。缸內直噴也可以更精準地混合空氣和汽油的比例,提高燃燒效率、降低油耗和降低排放。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正如現在奧迪等多家廠商推崇的缸內直噴技術,無論是有增壓的TFSI還是自然吸氣的FSI,相比同排量進氣歧管噴射的發動機,都有在低速行駛、低轉速運轉時的乏力感受,這在1.4T、1.2T甚至1.8T發動機上都能體會到。但是這只是在橫向駕駛過很多車型后才能察覺。也好在現在渦輪啟動的時機逐步提前,1700-1800rpm啟動后就可以直接迸發最大扭矩,這又可以極大地彌補初段乏力的表現,同時雙離合變速器極快的換擋,令起步和行駛中的再加速過程都一氣呵成,毫不遲疑,不易能感覺到這發動機排量只有1.4L。
說到動力表現,這可能是渦輪車可以越級挑戰自然吸氣車的最大資本。如杉杉這輛1.4T的A3,在1750rpm渦輪啟動后,一直到3000rpm都可以發揮出最大250Nm的最大扭矩,而在5000-6000rpm區間可以爆發110kW的最大功率,這些拗口數據換來的就是8s出頭的百公里加速,當然這里面也少不了7擋雙離合極快動作和極小動力損失的功勞。橫向對比同樣打出運動牌、有創馳藍天技術的馬自達昂克賽拉1.5L車型,也只有86kW和148Nm的數據,加速則需要12s。甚至跨級挑戰2.5L銳志也幾乎能打平――142kW和236Nm換來9s加速,但是排量卻大了1.1L,更關鍵是6缸對4缸,這本身已經不在一個量級。本田2.0L的9代雅閣,有著114kW,190Nm數據的地球夢發動機,驅使CVT變速器甚至都要10s之外的加速。
簡單、直接是這種渦輪增壓發動機給人最直觀的體會,駕駛者無需去思考,在需要的時候盡管踩下油門踏板喚醒渦輪,剩下的一切它都會按時按量去完成。
并不簡單的1.8L
最開始聽然然說她機械增壓的路特斯Elise s排量只有1.8L的時候我還不太相信,1.8L的排量怎么能滿足一輛純粹競賽需求的跑車呢,縱然車身經過極度的輕量化,但畢竟1.8L發動機所能提供的動力也很有限,況且4缸發動機在響應速度和線性發力方面本身就是短板。
雖然老款奧迪TT也有1.8T渦輪發動機,但它更多的是傾向于運動車型,而不是真正去賽道馳騁,所以并不能夠相提并論。
說回這輛路特斯Elise s,在筆直的道路上,坐在副駕的然然讓我盡管深踩油門去感受這臺1.8L發動機的實力。我重新調了一下座椅以適應油門、剎車、離合三個垂直的踏板,掛入一擋,大油門起步瞬間彈開離合器,身后中置發動機的響應速度超乎我的預期,強勁的扭矩突破了225mm寬后輪的摩擦力,伴隨著明顯的打滑,小車迅猛提速。失重導致血液涌入我大腦,稍微遲疑轉速已超過6000rpm,趕緊換二擋,保持住油門深度,車輛的加速度絲毫不減,近乎貼地的座椅令速度感加倍顯現,還沒換到三擋,時速已超過100km/h。適當減速繼續升擋,發動機的聲浪充滿小小的駕駛艙,每一次路面的顛簸毫無保留的傳遞給身體。
如此直接、暴力的動力表現和響應速度,令我不免對它產生很大疑惑,然然看出我的心思,笑而不語的只是讓我繼續猛轟油門去催促它發力。這一次我也更加肆意大膽,看清楚路況后,隨著再一次車尾的扭動,我一路加速直至最高的6擋,每一次升擋只是轉速下降,而車速線性不減,輕微的回火聲音仿佛還在刻意地我。短短幾公里的感受,令我對這臺發動機充滿好奇,于是停下車,仔細端詳了一下后備箱蓋下的這臺小心臟。
打開一看的確是一臺4缸發動機,普通的在于還是豐田生產的民用發動機,不普通則在于有了一個機械增壓泵,也正是有了它,才讓這一切看上去不同尋常。這臺也應用在其它量產車型的豐田發動機,1.8L雙頂置凸輪軸,16氣門雙VVT-i,有Eaton TVS技術的Maguson R9000的機械增壓帶中冷器,在6速運動型齒比的手動變速器配合下,6800rpm時最大功率162kW,4600rpm時最大扭矩250Nm,與其它大排量跑車橫向對比不出眾的數據,在復合材料輕量化車身上卻有著每噸173kW的功率重量比,也造就了4.6s的百公里加速成績,不可謂不夠強勁。
而機械增壓不同于渦輪的地方,也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由曲軸帶動的增壓泵,只要發動機在運轉它就在工作,因此令增壓泵和發動機成為一個整體,在任何轉速區間的發力都是線性的,它的這種組合方式導致其結果更類似于一臺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絲毫感受不到小排量所擔憂的動力不足,而這正是Elise s以小排量勃發強勁表現的根源,而它可能也是我能接觸到極為少有的小排量機械增壓發動機之一。
內藏乾坤的雙增壓
敏敏的這輛尚酷,深灰色的素車,沒有改裝,也不是R、或者大功率的2.0T車型,只是兩廂雙門四座的轎跑車而已。但既然她主動參與這次的選題,我隱約感到一定是會有些不同的。果然,當敏敏為我拉開副駕駛門,給我看車輛出廠銘牌時,印證了我的猜測――1.4L渦輪和機械雙增壓款。
坐上駕駛位,打火著車,即使是強調動力表現的雙增壓車型,但是依然很平靜,毫無躁動傾向,機械增壓器默默地在機艙內工作,不知道是雙增壓的人猛一上來絲毫不會察覺。掛擋出發,60km/h的時速,DSG變速器已經升到最高擋,轉速也始終在2000rpm之內,所以都無需渦輪幫忙。此種行駛狀態下,看似少了一個增壓器,心里可能會有不甘,但其實這樣的中低速行駛才是我們日常遇到90%的實際路況,而機械增壓則令這臺1.4L的小發動機和自然吸氣發動機毫無差異。主觀上的感受,幾乎和1.6L甚至1.8L的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動力表現接近。之所以說是接近,是因為這種比較都是建立在2000rpm左右的前提,因為轉速繼續提高的話,渦輪迅速啟動介入,無論功率還是扭矩,完全超過了這些自然吸氣發動機。
說起眾籌,眾說紛紜。在中國人眼中,大多與項目、投融資、互聯網聯系起來,實施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而筆者所說的眾籌則是聚焦資源、智慧與創意,其讀者、通訊員到編委,用所見所聞淺析《長江蔬菜》如何面對改革大潮,從大眾募集人才、資本、市場等要素資源金點子,推動文化產業轉型發展。
科普立刊,
以大專家與大農戶搭建示范窗口
1984年,武漢“菜籃子”產銷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發起,傳統的計劃經濟統購包銷模式被徹底打破,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千家萬戶小生產如何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風險?行業管理者把目光聚焦到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上。時任武漢市蔬菜產銷辦公室的領導班子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中國蔬菜》在北方市場名氣大振的強勁勢頭和以研究為主的辦刊定位,決定以科普定位創刊、開辟南方市場。由此《長江蔬菜》雜志的前身《武漢蔬菜》應運而生。
一本蔬菜專業科普雜志,要想在讀者面前站穩腳跟,沒有人才,無以為繼;沒有文化,再好的產品難以成精品。人才,包含總量、結構、素質,體現在科技、管理、營銷等諸多方面。為此,《長江蔬菜》把借腦、借智作為創刊的立足點,以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一方面注重打造人才高地,在物色主編的人選上頗有講究,第一任主編為國內著名植物生理學專家、浙江大學李曙軒教授;第二任主編為國內著名園藝學專家、西南農業大學劉佩瑛教授;第三任主編為國家二級研究員、中國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特色蔬菜首席專家、湘研辣椒育種核心成員、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鄒學校。同時在編委和通訊員聘任上多方征求意見。從國家農業部到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均以高校、科研院所、省市農業管理部門及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資深專家作為首選,如瓜類專家侯鋒、茄果類專家張繼仁、水生蔬菜專家孔慶東等重量級人才,均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注重推廣,利用資深編委、農業推廣研究人員、土專家,與規模種植大戶搭建若干個科技成果轉化示范窗口,并陸續通過《長江蔬菜》平臺,以菜農的現身說法,將高產高效經驗推介給農友,使菜農產生了“一本萬利”的聯動效應。
聯辦立社,
以大協作與大聯辦推動雜志發行
《長江蔬菜》創辦初期,單靠郵購的發行量十分有限,作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難以為繼。為了擴大發行量,《長江蔬菜》的第一反應就是眾籌發起者、支持者的要素資源。于是,由武漢市蔬菜辦公室發起,組建長江蔬菜協會設想成為現實。長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杭州、長沙、重慶、成都、貴陽、合肥等多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踴躍參與。協會章程規定,年度工作會每年舉行一次,由會員單位輪流主辦,定期交流經驗、探討問題、提出意見,使《長江蔬菜》成為了協會的橋梁和紐帶。同時,各成員單位密切合作,利用農業部全國豐收計劃,在長江流域開展蔬菜高產協作攻關行動,協作組各成員單位把《長江蔬菜》作為推動攻關行動的窗口,使《長江蔬菜》不僅成為合作交流的平臺,而且發行量呈幾何式
增長。
創意立智,
人生輾轉有跌宕,自古創業無坦途。《長江蔬菜》自創立之日起,經歷了4次變革。
一是吃小灶期。1984-1994年,在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時期,為扶持《長江蔬菜》發展,主管部門每年從項目資金中補貼一部分發行經費,但躺在“母親”懷抱是難以自強自立的。
二是管辦分離時期。1995-2005年,《長江蔬菜》利用大聯合、大協作推高發行,不僅為一批用戶和廣告客戶搭起了溝通橋梁,實現了雙贏,也使《長江蔬菜》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從此,長江蔬菜人走出了“母親”的懷抱,開啟了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新征程。
三是高速發展期。2006-2011年,《長江蔬菜》把培養大用戶、大客戶作為自身發展的第一要務。摒棄只管“攬”(攬廣告),不管“培”的思維定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人脈資源,為新型經營主體搭建科技創新合作平臺,使一批小企業迅速成為瞪羚企業。伴隨著《長江蔬菜》忠實大用戶、大客戶的興起,《長江蔬菜》發行量突破3萬冊,雜志的質量與效益不斷攀登高峰,先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全國優秀農業期刊一等獎”、“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湖北省優秀期刊”、“湖北省十大名刊”、 “首屆湖北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中國雙百期刊”及“中國百強科技期刊”等榮譽,雜志社的經濟效益呈現日進萬金的喜悅景象。
四是文化產業改制時期。2012-2017年,面對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大潮的興起,歷經市場經濟大潮撞擊的《長江蔬菜》,反而感到更輕松,因為轉企改制對他們來說只是身份轉換而已,因此他們沒有寄希望于在改革補貼政策上分享一瓢羹,而是抓住改革機遇,不斷優化創新體制機制,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分配能高能低”的F代企業
制度。
面對紙質媒體市場低迷的壓力和新媒體、網絡媒體的夾擊,不斷錘煉編輯智慧,大膽嘗試了紙質版改版和網絡版的提檔升級。在紙質版改版方面,增加下半月刊產業版的可讀性,讓編輯走出去,采集新型經營主體的創業發展經驗,使生產經營者適時分享創業成果;在網絡版的提檔升級方面,大膽引進年輕人才,實施頂層設計和模塊創新,長江蔬菜微信公眾號粉絲逾10萬,承接新訂單額度超過六位數,《長江蔬菜》的發行和廣告收益逆勢
上揚,并于2013年、2015年連續兩屆榮獲“中國百強期刊”榮譽。
平臺立人,
以大網絡與大活動推介致富能人
這是江蘇太倉市一座工廠內每天都會上演的一幕。在這個人口僅45萬人的縣級市,世界銀飾大王——美國宗宗珠寶集團就隱身于此。在宗宗珠寶底樓的模具庫,10多萬個銀飾模具靜悄悄地躺在貨架上,這些模具的意義是:至今宗宗珠寶已開發出逾15萬款不同的銀飾產品,而隨著業務量的逐年增加,研發中心的人員編制,也從13年前的10多位,增加到近500位。
事實上,從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到在美國洛杉磯建立總部、分公司遍布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這家起步于寶島臺灣的銀飾航母經歷了三十年的商海沉浮。而2009年,當它將自己三十年的積累聚焦于廣闊的內銷市場,不知會造就多少人的財富之夢?
1975年:“擔當”換來機會
1975年初春的臺北,春寒料峭。走在臺北市的街頭,魏朝宗的心情降到了冰點。幾分鐘前的那場遭遇,讓他覺得整個世界都在旋轉。
此時的魏朝宗是臺灣文化大學大四的學生。由于家境貧寒,魏朝宗大二開始便利用課余時間,幫臺北一家珠寶公司推銷人造寶石。就在出事的前一天,一個老客戶讓他第二天把價值10萬元臺幣的人造寶石送過去。
魏朝宗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10萬元臺幣在上世紀70年代,已是相當大一筆數目。他認為自己得到了老客戶的認可,終于爭取到一筆大單。第二天11點半,魏朝宗如約來到客戶公司。雙方清點完寶石數量已接近中午1點,客戶提出吃完飯再付錢。
可就在魏朝宗和客戶進到飯店不久,一件蹊蹺的事情發生了。兩名客戶以上廁所為由相繼離席。一等十幾分鐘過去,如夢初醒的魏朝宗奪門而出,無奈此時的客戶早已帶著自己送來的人造寶石消失得無影無蹤。
魏朝宗徹底崩潰了。當時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600元臺幣左右,10萬元臺幣相當于他160個月的生活費了!走在臺北的街頭,魏朝宗手足無措。
然而魏朝宗并未因為別人騙了他而溜之大吉,相反他求爺爺告奶奶借遍周邊親友,硬是把10萬元臺幣的貨款悉數賠給了公司。禍兮福之所倚,魏朝宗沒想到的是,他的擔當反而讓珠寶公司負責人對他另眼相看。珠寶公司開始給予魏朝宗大量優惠政策,8年之后,這個曾經的愣頭青已積累了上百萬元臺幣的資產。在此期間,魏朝宗的宗宗寶石公司在臺北悄然成立。
一千八百萬件銀飾不就是一座金礦嗎
1985年,魏朝宗已不再滿足于人造寶石的銷售生意,他和家里的四位兄弟一起成立了宗宗珠寶集團,專門生產加工人造寶石。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的人工成本普遍上漲,而寶石加工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了降低成本,他把工廠分別開設在了曼谷和江蘇蘇州。
1991年,為了擺脫寶石工廠的困境,魏朝宗決定轉型加工銀飾品。由于當時宗宗公司的客戶都是制造飾品的工廠,所以轉型之前,魏朝宗根本不敢聲張。他私下找來兩個在業內沒什么名氣的技術人員充當設計師,殊不知兩人一來,就把魏朝宗的第一筆生意搞砸了——接到1萬條手鏈的大單,魏朝宗非常高興。不到3個月的時間,1萬條鑲滿了寶石的銀手鏈便趕制出來了。然而讓魏朝宗沒想到的是,手鏈剛運到美國,就被客戶退了回來。
原來,手鏈在接口設計上有缺陷,往往一扣上便很難打開了。加上外國人力氣大,手鏈經常被拉斷。
技術人才的缺乏終于讓魏朝宗嘗到了苦果。為了解決手鏈的接口難題,魏朝宗和技術人員們不眠不休,整天都泡在車間里埋頭研究。4個月后,宗宗研發了一套獨創工序,全面解決了手鏈易斷的問題。
兩年之后,宗宗珠寶集團終于在飾品加工界站穩腳跟,被業內稱之為“手鏈之王”,越來越多的國際時尚品牌也開始慕名而來,委托宗宗代工生產。
為了滿足歐美地區供貨的需求,2000年魏朝宗又在廣東東莞開設了第三個飾品的加工工廠。這個時候,魏朝宗已經在泰國和大陸擁有了3家飾品制造廠,員工超過3000人。據悉,這三個成品工廠一年可以生產1800萬件到2000萬件銀飾,占全世界產量的1/10左右。
宗宗珠寶每年消耗白銀10萬公斤左右,若全數用來生產奧運銀牌,可堆疊出393座臺北101大樓的高度。而這些用白銀和人造寶石制造的飾品,每年會給宗宗帶來數億美元的銷售額。
自主品牌琦珂橫空出世
一個臺灣宜蘭的農家子弟,經過30多年的奮斗,成為世界銀飾品界的重量級人物。可是,魏朝宗的內心還是有一絲遺憾:他的產品全部都是代加工,銷往海外,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品牌,而且自己在大陸投資了20多年,大陸的消費者卻買不到自己生產的飾品。
“就算是自己掏腰包,我也要把CHIC ZONE(琦珂)做起來。”2009年,已在珠寶代加工領域深耕三十年的宗宗珠寶,已不再滿足于替他人做嫁衣,逐漸成熟的內銷市場讓魏朝宗決心竭盡全力,豪情一搏。
事實上,魏朝宗的戰略轉向確實踏準了行業的大趨勢:2003年以來,我國白銀飾品消費年均增長率高達10%,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銀飾品消費市場。
此外,相比市場上魚龍混雜的珠寶材質,銀飾顯得有檔次而價格又低于黃金,對于廣大都市女性而言無疑是一種上佳選擇。這時如果有一個品牌能將銀飾品的樣式、風格做到淋漓盡致,那它必定能在一望無垠的內銷市場不戰而屈人之兵。
而宗宗在生產研發上的先天優勢,為CHIC ZONE接下來的市場攻伐打下了堅實基礎:三十年專注于首飾設計生產,為全球數十個頂尖時尚珠寶品牌代加工首飾產品。國際最前沿的佩飾理念,宗宗的設計們如數家珍;CHIC ZONE每一款產品的誕生,均源自于數十種唯美思想的碰撞和升華。如果說是那些頂尖的時尚珠寶品牌引領著國際流行趨勢,那么CHIC ZONE永遠比流行快一步。在中國,CHIC ZONE在做國際首飾風尚的代言者。同時其三十年的生產加工能力,能確保經銷商能在一年365天中源源不斷地向當地市場輸送產品。
一場鋪天蓋地的銀飾風潮已經迅猛而至。對于已經在這個行業深耕三十年的魏朝宗而言,他是在用自己前半生的所有積累換取一張新的藍圖;而在這張徐徐展開的藍圖上,不知又會有少人因為琦珂的生根之夢而崛起成為新的財富英雄。
加盟琦珂 坐享其成
美國宗宗珠寶集團,國際最負盛名的時尚珠寶飾品制造商之一,全球最大的銀飾品生產銷售商,年銀飾品產量占全世界十分之一,卓越品質享譽全球。在集團創始人魏朝宗先生的帶領下,宗宗集團勵精圖治,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銀飾品生產跨國集團,銀飾品年產量占世界十分之一。今天的宗宗分公司遍布意大利、瑞士、日本、泰國、越南以及中國上海、江蘇、廣 、海南、四川等省市,擁有員工超過8000人。
CHIC ZONE銀飾是宗宗珠寶集團旗下主力品牌,創立于2003年,專營以925銀、彩鋯、水晶、玉石等為基本元素的鑲嵌類風尚銀飾品。CHIC ZOEN風尚銀飾設計、生產團隊30年專注于首飾設計生產,為全球數十個頂尖時尚珠寶品牌代加工首飾產品。2006年,CHIC ZONE銀飾開始在大陸市場運營;2009年初,宗宗珠寶集團董事會通過決議,斥巨資在大陸市場全面推廣CHIC ZONE,面向全國各大城市招募戰略合作伙伴。
加盟流程:
1、網絡查詢、電話咨詢
2、確定合作意向
3、找店面或聯系專柜場所
4、確定店址
5、傳送已確定店面平面圖至本公司
6、確定合作關系
7、公司提供裝修圖紙,商家確定人來本部培訓
8、商家裝修
9、確定完工時間及開業時間
10、公司派專員配貨完成后開業
編后語:這家起步于中國臺灣、崛起于美國、稱霸全球的銀飾航母,歷經三十年的商海沉浮,2009年它將觸角伸向了更加廣闊的內銷市場。對于美國珠寶協會理事長魏朝宗先生而言,他是在用自己前半生的所有積累換取一張新的藍圖;而在這張徐徐展開的藍圖上,不知又會有多少人會因琦珂的生根之夢而崛起成為新的財富英雄。
【相關鏈接】
美國宗宗珠寶集團CHIC ZONE 中國區運營總部
上海宗盛實業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華山路2018號匯銀廣場北樓1903-1904室
服務熱線:4008-204-234
在一個月之前,記者向Ralph請教道瓊斯指數成分股的走勢,“難看的走勢”,Ralph略帶夸張的說:“以GE為例,目前17.76美元的價格已經創下自1997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低。不少道瓊斯成分股也都突破了2002年的低點,GE也是其中之一。”Ralph將數字信手拈來,但數字并不樂觀,他繼續說:“這意味著,它已經將去年牛市上漲的消耗殆盡。技術面顯示,向下趨勢還相當明顯,8至10應該是它的下一個支持位。在觀察這些巨型股時,比如GE,以及其他的大盤股,它們不僅遭遇了急速的衰退,關鍵是,他們都沒有鑄成一個像樣的底部。需要花很長的時候才能修補市場對價格造成的傷害。或者說,即使有持續的向上動能,它們也需要數月的整固。”截止11月20日,GE已經跌破13元,應了Ralph“難看的圖形”。盡管如此,Ralph卻認為投資者可以關注并慢慢參與,因為從基本面來說看,GE大部分的盈利來自于它的金融生意,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衰退對工業業務的影響。目前可以說是GE有史以來第一次遭遇拋售。
技術分析與基本面
作為市場技術師協會(MarketTechnicians Association)和國際技術分析師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0fTechnical Analysts)的創始人之一,Ralph并不排斥基本面分析,在他看來,二者大可以結合運用。
M:你認為目前的中國市場更適用于哪種操作方法?技術投資還是價值投資?
Raiph Acampora:熱衷于短線的中國投資者完全可以將每一個市場反彈視為機會。而對那些眼光更長遠的長期投資者――我指五年或者更長時問,他們應該好好把握弱市的機會,逐步增加有質量的籌碼。毫無疑問,價值正在被創造,但我們尚沒有看到任何關鍵的底部信號,緩慢而謹慎的投資應該是這段時期最好的辦法。
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是一種完全根據市場行情變化來進行分析的方法。目前,動蕩的金融市場使技術分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隨著金融市場規范化的發展,技術工具在金融分析、投資中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技術分析的概念適用于國內或全球性的任何市場:股票,固定收益證券,貨幣,期貨或期權。
基本面分析(或者稱之為價值投資)應該是投資者買入時的第一條路徑,一旦他們確定并收窄了投資方向――某個特定板塊,或者某只股票,技術分析能幫助他們確定買入的時機。總而言之,基本面分析能告訴你買什么,而技術分析能幫助了解另一個重要問題――什么時候買。
他們犧牲掉了投資者信心
M:華爾街危機纏身,比起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有過之而無不及,您對目前的市場有什么看法?
現狀:
宗師心態,最重要是回家吃飯
4月下旬,《葉問2》的宣傳造勢密集展開,甄子丹到廣州出席某品牌涼茶代言活動,衣飾光鮮發型入時,標準的笑容之下皓齒閃耀,被簇擁著跟老板上臺下臺多次,不厭其煩地與分批與數百名經銷商合影留念。事后也沒來得及接受任何采訪,就要匆匆趕去機場。短短數小時之間,兩千萬人民幣已輕松落袋。隔天,他也未與葉偉信、黃百鳴等人出席電影宣傳的廣州站,而是獨自先行轉戰上海。下午三點不到,他百忙中的電話終于接通了,那頭的聲音淡定施然:“我現在進入平常心的狀態,最重要的事情是回家吃飯。”
去年憑借一部《葉問》火遍國內,短短一年半,甄子丹已從動作明星徹底升級成為影壇A咖。在橫店拍《錦衣衛》的時候,劇組特意為出外景的他配備私人化妝車和流動洗手間,就連換衣穿鞋都有專人照顧,觀其待遇,儼然已躋身國際巨星級別。此外,他這半年間相繼上映的還有《十月圍城》、《葉問2》、《精武風云》,畢竟苦等三十年才吐氣揚眉, 47歲的甄子丹深諳時不我與的道理。外間風傳,最近他接拍《關云長》的片酬已飆升至2000萬人民幣,――就算與幾年前《殺破狼》時的500萬相比,也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紅,當然是好事,但代價就是近乎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長期外出工作,以致年輕貌美的現任太太汪詩詩甜蜜抱怨:大概有半年見不著他了。所以熬成大牌的甄子丹,最有資格說“回家吃飯”。
成功非僥幸。近年與之頻繁合作的導演葉偉信,不諱言幾年來在角色契合度和形象觀眾緣之間,一直為甄子丹找最適當的平衡點。兩人合作從2005年《殺破狼》、2006年《龍虎門到2007年《導火線》都是時裝動作片,“這很難讓觀眾對這樣的角色有所認同,因為子丹的動作很實、很猛,如果有讓廣泛的觀眾接受,一定要從故事、人物出發,同時又能夠發揮出他功夫的,一定是演宗師。”他認為甄子丹并非沒有演技,只是缺乏適合的角色,直到葉問這一“住家男人”的形象,在家儒雅低調、怕老婆,但又不失武術宗師本色,這一切終于打破了甄子丹與觀眾間的距離。與此同時,甄子丹“顧家好男人”的形象也在戲外擴散,他與年齡相差19歲的太太汪詩詩的閃婚故事、擁有一子一女的甜蜜家庭生活,父親是報館編輯、母親是太極掌門的傳奇家世,他彈鋼琴的音樂天賦、寫專欄的才華,也適逢其會地一一曝光。
多年以來,甄子丹的拳腳功夫從未受到質疑,但作為幕前明星卻一直半紅不黑,有種頗具代表性的觀眾看法是,他的面相略兇,線條太硬,親和力不足。如今經過“葉問”形象的沖刷洗底,到了下一部要上映的《精武風云》,他更將從葉問的儒雅顧家冷幽默,發展到陳真的功夫了得又善于彈鋼琴談情,無疑形象將更立體,而商業上的包裝也更為討好。
過去:
從生存到生活,摸爬滾打30年
甄子丹自己也承認,陳真更像年輕時的自己,如今的他其實已是中年葉問。驀然回首,三十年磨一劍大器終成,但并不是第三十年的最后那一下磨礪,才最具功利。從另一個層面上看,甄子丹的成功,正在于兜兜轉轉多年后的身份認同,遇上了打開內地市場的合拍片時代。
他的身份過去一直是件尷尬事:幼年時移民美國成了少數民族,青年時回到香港發展被看作ABC……也許連他自己也萬萬沒想到的是,中年以后卻憑借電影中的民族英雄形象,橫掃內地市場,名利雙收盤滿缽滿。《葉問》第一部是在二戰時代的佛山抵抗日軍踐踏,第二部是葉問在英殖時代的香港,以中國功夫對抗西洋拳的侮辱,贏得民族尊嚴。去年甄子丹與香港電影金像獎擦肩而過,但卻在內地記者自評的“鐵象獎”、大學生電影節上被封影帝。而今年單從故事上并不比第一部高明的《葉問2》,在五一檔期上映一周票房就過億。事實上,“民族英雄”這一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商業上都無比正確的定位,甄子丹也并非到今時今日才找到,早在90年代中,就以陳真的角色出演過亞視劇集《精武門》。可惜電視觀眾的喜好永遠不在于動作明星,硬橋硬馬的他雖然勉強“入屋”,卻并不見得就能為大眾所接受,加上當時兼具江湖地位和市場優勢的成龍和李連杰尚未退位,一言蔽之:生不逢時。
去年《葉問》大火,甄子丹在勤快地來回穿梭,接受了無數訪問,回溯了前三十年的曲折經歷:17歲從波士頓到北京武術隊學習自由搏擊,20歲在香港認識了“八爺”袁和平入行,不久后主演第一部功夫片《笑太極》,勢頭正好,他卻回美國三年,再回香港從八十年代拍到九十年代,從替身到主演到動作導演都做過,并不乏經典之作,可惜是紅戲不紅人;九十年代末再到好萊塢闖蕩,這位20歲就被評為美國年度武術冠軍的功夫明星,最終還是不得志地回流華人影圈,03年出演張藝謀的《英雄》,05年出演徐克的《七劍》,――多半是功夫了得、性格平面的古裝人,他在銀幕上依然面目模糊,這種狀況在08年的《江山美人》之后終于停止,和葉偉信經過此前三部猛打猛殺的時裝動作片磕碰磨合,他等到了《葉問》。
未來:
成器已晚,將是江湖最后一個大佬?
五年來,在《殺破狼》之后,關于“甄功夫時代已經到來”的輿論就開始不絕于耳。三十年來,在功夫電影的江湖上,說得上“大哥”的,成龍算一個;而成龍之上還有個“大哥”,是洪金寶;李連杰雖然從未稱“哥”,但光憑《黃飛鴻》系列也無疑締造過一個時代。說來吊詭的是,甄子丹其實與李連杰同齡、同時代,八十年代兩人還曾同在北京什剎海體育學院學習;九十年代李連杰演《黃飛鴻》,甄子丹出演其最后對手,并設計了“布棍”對打的創意場面;94年李連杰出演陳嘉上執導的《精武英雄》,曾被譽為功夫片的教科書,十六年后陳嘉上監制《精武風云》,甄子丹也將主演陳真。去年的華表獎上,甄子丹從李連杰手上接過優秀境外華裔男演員獎座,兩人的擁抱更被視為新舊“功夫之王”的交接一刻。
《葉問2》里甄子丹無論坐立、走路、說話,一動一靜都節奏徐緩,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年“二世祖”儒雅低調不言自明。戲外的甄子丹卻除了身手敏捷,還有正走鴻運的意氣風發:無論臺上臺下,他總是打扮入時型格十足,每次與名門太太汪詩詩每次攜手出現在時尚派對上,除了大秀恩愛,還滿是一派有格調的上流景象,而身處蜚短流長的香港娛樂圈,負面新聞更是幾乎絕跡。甄子丹事事追求完美,態度認真得近乎緊張,曾與他合作《導火線》、《精武風云》的光線影業總裁張昭,說:“我們做的片子,實際上都是大導演大監制的幕后團隊,可他(甄子丹)還是經常給我打電話,一有什么好的想法,就跟我在電話里討論,一講就是好幾個小時。他不是一個很好說服的人,我得花很多時間跟他討論。”
也有傳聞他若無化妝就不肯見記者,更有人在記者會上目睹他頭發沒染好,鬢邊露出一片白,臉上涂的粉不薄,表情生動時褶子掉下些許粉來。他本身也曾不諱言,說這么多年來處處是新傷舊患,身上的骨骼有不少都錯位了,拍片最多只能再撐個三五年。而《葉問》系列的出品人之一冼國林,更表示雖然甄子丹的明星效應將會持續下去,但是他身上傷患太多,動作戲已經很難事必躬親,再加上年紀不小,“甄功夫”的時代不會太長。
在《葉問2》里,有一幕葉問對徒弟黃粱說:“現在你是最好打的,但二十年后呢?你不會永遠是最好打的。”導演葉偉信認為,在甄子丹之后也許并不缺乏功夫高手,但動作明星卻除了,還需要對電影的沉浸和感應,以及與觀眾之間的微妙緣分,著實可遇不可求。放眼當今影壇,趙文卓多年來似乎始終缺乏經典角色,樊少皇氣場不足、長年徘徊在配角地位,而《葉問前傳》力推的新人杜宇航還遠在起步階段。未來的十年間,甄子丹很可能成為功夫電影江湖的最后一個大佬。
1995年 電視劇《精武門》飾演陳真,這是甄子丹在大陸早期最廣為人知的角色。
1998年《殺殺人、跳跳舞》飾演Cat
2005年《殺破狼》飾演馬軍,甄子丹的大牌范兒開始顯現出來,這也成為他電影事業的新起點。
2006年:《龍虎門》飾演王小龍,表演再接再勵,準備接下來的大爆發!
南都娛樂*甄子丹
“大哥,都只是一句尊重的話而已”
此前甄子丹宣布不再拍《葉問3》,一方面是見好就收的道理,另一方面是中年暴紅的他,一年來愈加馬不停蹄地拍片,去年收入逾億的他儼然已經是行內一哥。
南都娛樂:現在每到一處都前呼后擁,人們言必稱你為“大哥”,感覺如何?
甄子丹:無所謂,它只是表示尊重,都是一句話而已。當然,我覺得叫我“甄先生”更加貼合現實一些。
南都娛樂:現在身體狀況如何,傷患還嚴重嗎?
甄子丹:差不多,次次拍戲都有傷。其實《葉問2》是我在精神上想突破,但體力上的消耗沒有上次大。舊患一直都有,新傷每次拍戲都會增加,不過現在狀況還好,而且拍《葉問2》還沒有第一集打得那么厲害,所以沒有比上次上得重。
南都娛樂:今年還將以陳真形象在電影上出現,陳真也許更像你本人?
甄子丹:陳真很熱情很火爆,是年輕時候的我,而現在的我更接近中年的葉問,我其實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人。雖然我是海外華人,但我們反而更傳統,因為我們在外面是少數民族。電影里塑造的葉問,有很多是根據我生活中的習慣而來的,比如電影中的葉問喜歡回家,收工了哪都不去,喜歡回家吃飯。比如幽默。
南都娛樂:那個關公戰秦瓊的老問題,如果你和洪金寶、成龍、李連杰在同時代同年齡過招,究竟誰更厲害?
甄子丹:……這個問題很抽象,這是沒法回答的,這就好比將鱷魚、獅子、老虎等等都放在一起,你說誰更厲害?而且功夫會隨著我的年齡和心態,不斷有變化。我現在進入平常心的狀態,最重要的事情是回家吃飯,你知道嗎,這是個大道理,我們常說,有國才有家,“家”是個大前提。
甄子丹成功秘訣大解析
功夫是這樣練成的
如果要揭秘甄子丹的成長歷程,少不了那些在電影圈中與他一起合作的人,那些合作伙伴才是最了解甄子丹、最了解電影市場的,今天我們青島三位重量級的嘉賓,暢談甄子丹的成功秘訣。
剖析甄功夫
“甄子丹混合格斗更符合年輕人口味”
主持人:在座的幾位都是甄子丹的合作搭檔,大家感覺他在這幾年的戲有什么特點和變化?
葉偉信:我和甄子丹合作了四五部戲,他戲在戲里給我的感覺就是――就越做越有信心,戲外越來越接受我的意見。――當然他也有他自己很好的一些意見給我,我也有去收集和發揮它們。
張昭:我和甄子丹合作的電影是《導火線》、《精武風云》,正是通過《導火線》,讓我們看到了甄子丹在動作方面的獨特性跟潛質,而從《導火線》跨越到《精武風云》,甄子丹也從演員變成超級巨星。
主持人:你們怎么看甄子丹的功夫?
張昭:子丹在動作上面有他非常非常獨特的混合格斗的風格,我們在《導火線》當中主要是在推他這種風格,因為他不是武術出身,這跟他的經歷有關,相對來說比較雜,西方東方,現代古代,在他這里有個融合,這是現代的觀眾比較感興趣的。相較于成龍的喜劇動作跟李連杰跟純正的中國武術,甄子丹現代混合格斗的動作,實際上是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新鮮好奇的口味。這應該是他現在能出來的很重要的原因。
葉偉信:他的動作表演是非常出色的,你看他的戲,動作你就簡直不用擔心了,一定會好看的,只要有好的角色就能令他有第二個光環。
冼國林:《葉問》第一集的時候,我們找甄子丹來拍,雖然他不懂詠春,但有功夫的底子,我教了他好幾個月,雖然當時還沒演繹出詠春的精髓,但電影出來效果也不錯了。
從演員到超級巨星
“兩集《葉問》帶他往品牌化方向走了一大步”
主持人:毋庸置疑,甄子丹在幾年前已經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功夫演員了,但是這兩年他似乎打得好,演得也更好了?
葉偉信:對,記得《殺破狼》的第一次磨合,非常的好,接下來《龍虎門》的時候我們的意見有了一點分歧。因為他比較注重動作部分,我比較注重人物部分。當時他想對武術界的創新為主,更多于和他角色的吻合,當他又是演員又是動作導演的時候,想要將動作電影帶到更高的層次,就變成了那兩部戲只是很出色的動作片。
到了《葉問》系列,甄子丹專注做演員,因為我們已經歷過兩部非常出色的動作片,他動作的出色是已經證實了的,所以當大家都在尋找更好的效果時,他就覺得“嘗試下啊,我不需要去想動作”,不會去抗拒別人給他設計動作,自己專心演戲去了。
冼國林:甄子丹在《葉問》之前,也拍了二十多年,有一定知名度,但他是不是一級紅星呢?
主持人:似乎還不算特別一線……
冼國林:是的,他前期的電影給人的印象是粗魯的,但《葉問》的最大成就就是改變了甄子丹的形象,從一個筋肉人到住家男人。
主持人:表演上把單純的打慢慢滲透到更豐富的演繹內涵里是吧。
張昭:《導火線》之后我曾今跟他談過,之后就有了《精武風云》,我說我們找個經典人物吧,在我的理念里,一個大牌演員到了一定階段是需要品牌化運作,就是說他需要跟品牌結合在一起,逐漸把演員品牌化,陳真就是一個品牌。當時他就說,那你得找到最好的導演最好的編劇最好的監制來合作。
主持人:甄子丹往更高表演境界前進了一大步。
張昭:甄子丹從《導火線》的猛,男人的力量,到《葉問1》的family man,到《精武風云》,我們拍的是一個super hero的電影,他不但會展示動作,還有彈鋼琴這樣的才藝,這樣一步步的,就將甄子丹立體化了,展示了男人的各個方面。而且他的動作會逐漸加強,到了《精武風云》,他不光是房間地面打來打去,他還是上天入地的。正是這樣的類型電影把他帶到了super star的高度,兩集《葉問》帶著他往品牌化的方向走了一大步,《精武風云》會把他從一個hero變成super hero。演員變成超級巨星,正是有很多幕后的人跟產品在推他。
葉偉信
經過五年的合作,導演葉偉信是最終推出甄子丹“葉問”品牌的幕后功臣之一,他不懷疑甄子丹在葉問之后能再造經典角色,而甄子丹近年更能聽進意見,并放下動作導演身份專心演戲,也是出演葉問成功的重要原因。
張昭
光線影業總裁張昭與甄子丹合作《導火線》、《精武風云》,在他眼里,甄子丹是個敬業、執著的完美主義者,將來還可能當老板、監制,前景依然開闊。
冼國林
作為《葉問》系列的出品人、甄子丹詠春拳的傳授者,冼國林對“甄子丹時代”卻并不樂觀,并大爆甄子丹后期已多用替身,缺乏真功夫的電影岌岌可危。他說現在自己在主推懂功夫的新人,只要有真功夫、好劇本,并不愁票房。
一牌獨大能持續多久“甄子丹時代不會很長”
主持人:看來拍戲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很多人、很多準備工作來支持。
葉偉信:沒錯,說他能不能被觀眾所接受,這也要靠很多方面配合,比如好的劇本、導演,他又非常喜歡那個角色。我覺得,甄子丹總會找到有另一個被觀眾如此喜歡、也很合適他的角色。
主持人:大家都很肯定甄子丹這幾年的表現,也說到成龍、李連杰時代的謝幕,那大家又怎么看現在的“甄子丹時代”呢?
張昭:我可能是最早的一個預期他會成為super star的人。原因有幾個方面,一個是需求,成龍跟李連杰逐漸隱退,但動作片永遠是中國電影最重要的片種,可能是列第一位的,一定會需要我們自己的超級巨星出現,甄子丹不出來還會有別人出來。另外,經過這么多年的磨練,子丹作為一個男人到了一個成熟期,男演員都是如此,要到四十多歲,他真正的魅力跟人生的積淀才會顯現。
冼國林:李連杰和成龍時代是二三十歲,但甄子丹現在已經47歲了,但他的時代不會太長。
主持人:冼老師來嗆聲了哈……
冼國林:當然甄子丹也是我教的,我也希望他的時代長一點。明星效應固然會持續一段時間,不過他現在手腳都有受傷,不能親身上陣。當日成龍很紅,因為他是親身上陣,觀眾是知道的。甄子丹在《葉問2》、《十月圍城》里都是多用替身。
張昭:子丹已經是個super star了,站在他這個高度,已經在中國電影歷史上光輝閃耀,寫下濃重的一筆了。但是看甄子丹的經歷,要達到這樣的高度,是需要熬的。我有個預期,他未來會變成很好的監制,自己可以當老板。他對電影的感覺非常好,我們之所以合作得好,都是在這個層面上去探討角色的把握跟電影方向。
主持人:那“甄子丹時代”過去之后呢?會是怎么樣的格局?
張昭:從行業角度看,我們一年不會只拍一部戲,所以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動作明星。
葉偉信:現在會動作的人很多,但是你要……其實動作片的根底就是你要演戲,再加其實拍動作片要很多技巧的,不是世界冠軍就是一個很好的動作演員。要浸了很多年,對拍戲的感應不是用言語可以說清的,否則你找世界拳王來做戲人家未必會看的。
主持人:想當功夫巨星不但要會打還要會演,這個確實需要時間去積淀。
冼國林:所以現在電影公司一般不敢用新人,但我希望用新人,用真的武打給觀眾看,像《葉問前傳》就是新人杜宇航擔綱。因為像《泰》、《海角七號》、《阿凡達》都沒有大卡司,但是故事很好,一樣賣得!沒有一條公式是哪些大明星加起來就一定賺錢的,據我所知,過去這十年大明星擔正的電影,能賺錢的不過20%。
主持人:不過動作片市場還是蠻大的吧,即使沒有像成龍、李連杰、甄子丹這樣的超級巨星,還是有龐大的受眾群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