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生變化無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但愿一年以后,您的精力依然充沛飽滿。
但愿一年以后,我們一起考入名校開創未來。
但愿一年以后,我們的家鄉依然山青水綠,春意盎然。
但愿一年以后 可以和他在同一所大學。
但愿一年以后,山間桃花依然盛開。
但愿一年之后,不畏路途艱辛遙遠,不懼未來波折漫長,不怕人生變化無常!
但愿一年之后,初心不負。
但愿一年以后,能夠開啟人生新征程。
關鍵詞:遲子建;《百雀林》;佛學意蘊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161-02
當代女作家遲子建自創作以來,用一顆敏感、善良、充滿奇異幻想的童心和博大、寬容、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懷精心構建著獨特的文學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她的小說世界里,呈現出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小說《百雀林》就透露了濃郁的佛學意蘊。《百雀林》細膩地刻畫了主人公周明瓦在經歷人生無常,卻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待人處事,到最后超越平庸的現實尋找到心靈的歸宿的歷程。由此,小說的現實意義給人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提供了一種自我審視的機會,讓人們在久違的感動之余,思考如何對待生活當中的無常。
一、無常論
佛學里,“人生無常,一切皆苦”就是闡明人生變化無常、生死輪回的過程。無常,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都受條件原因的制約,因而都處在生起、變異、壞滅的過程中,遷流不停,沒有常住性。”[1]在早期佛教看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一種需求得到滿足,又會產生新的需求,但是這種無限的欲望在現實當中必然不會得到充分的滿足,欲望得不到滿足,會使自身永遠陷于需求難以實現的痛苦之中。另外,“對生活有所要求是人之常情,人都希望美好生活能夠保持恒常不變,但是,保持恒常不變的愿望和變化不居的現實之間就有矛盾,矛盾得不到解決,就會招致痛苦。”[2]
《百雀林》用平和的語調講述了主人公周明瓦在平凡的生活當中遭遇的一系列看似偶然卻在情理之中的變故。周明瓦沒有朋友,他打小就“不愛說話”,“蔫頭蔫腦的”。無疑,這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他9歲時,失去爺爺,他“身上的魂兒就不全了”,11歲時,因母親文春在城里燙發,父親憤怒之下無意造成母親的死亡。失去雙親的明瓦,正接受著生活帶給他的一系列變故:哥哥和姐姐相繼有親戚收養,而明瓦卻因為不夠機靈被親戚推來推去。但也恰恰因為這樣,明瓦被王瓊閣收養了,也因此進了城,而此時,永望村的人都說,小沒交好運了。從明瓦失去家庭的溫暖,到重新獲得關愛,正印證了佛教中所說的:生活在常態的同時也總是有變數的。
從明瓦進城里生活開始到長大成人,他在永望村村民和親戚們的眼里,雖然“交了好運”了,但生活給他的考驗并未停止,在庸常的生活中仍然遭遇了許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最初只是養父母極力反對自己的婚事,繼而是哥哥姐姐的世故和勢利以及工作的不順,諸多變故使明瓦逐漸失去了興致和熱情。最后,也導致明瓦對庸常生活的厭倦,而想要“逃離人群”了。但也恰恰是這最后的“逃離”,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熱情和心靈的歸宿。
佛說,“蕓蕓眾生由于愚昧無明,看不透造化的無常,紛紛執著于這個沒有恒常自體的肉體,才會產生人生的無量諸苦。”[3]人生是變化無常的,無明的人卻要把一切的無常當作有常,并不切實際地追求執著的無常的東西,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只有根除無明,認識到人生現象的實相不過是如十二因緣一樣的變化流轉過程,才能獲得人生的真諦。”[4]
明瓦在經歷生活的曲折之后,好運也隨之而來,面對生活的殘缺,心中不曾放棄對擁有的渴望。由于明瓦沒有執著于生活帶給他的種種不幸,而是用一顆平常心接受生活里的殘缺,因此,他并未覺得人生的“無量諸苦”,才最終經受住了“無常”的考驗,最終得以在“百雀林”的鳥叫聲中尋回內心的平靜。正如佛家所言:破執可以去苦,放下可以求安。
二、緣起論――業報說
佛教在倫理道德方面的善惡判斷,是與其因果報應說相關聯的,善惡的行為與業報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善的思想言行必然招致好的果報,而惡的思想言行則必然招致不好的果報”[5],業報輪回是與善惡報應思想聯系在一起的。在佛教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鐵律。在《成實論》卷七中說:“業報有三種,善、不善、無記;從善、不善生報,無記不生。”意為善業必招致善報,惡業必招致惡報。
小說中的明瓦,重視親情,他從小“不愛說話”,“蔫頭蔫腦”的性格缺陷,成為他的災星。家破之后,村里人“嫌他不機靈,將來是個累贅”,沒人愿意收養他,凄惶得叫人心酸。熟料,否極泰來,周明瓦從此福星高照,進城、讀書、當兵、立功、入黨、復員、就業、轉干等。他雖然經歷生活中無常的變故,但在生活的殘缺里,卻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用善意對待身邊的人。
明瓦參軍時只是個后勤兵,做著在別人眼里又臟又累的活兒――養豬,明瓦卻因此而記了一次三等功。23歲那年復員,因為在部隊里立過功又入了黨,因此得到了一份好工作。明瓦的生活雖歷經了波折,但也因為他善良的品質,在苦難的生活中品嘗到一次又一次的幸運。可以說,明瓦的生活是禍福相倚的。他的生活過得起色的時候,親戚們紛紛投靠,明瓦便成為親人們頭上遮風擋雨的“瓦”,他的家也成了親戚們的免費庇護所。后來因為工作的事情,明瓦過得越來越不如意,最后,“周明瓦的干部身份被撤消了,淪落為工人,工資減了一半,在單位做清掃員。”[6]這些遭遇,雖然令他萬分苦惱,但無法割舍的親情讓他默默忍受著。
付出總有回報,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明瓦整個人物形象在性格上存在著缺陷,但一顆善良的心彌補了這一缺陷,他在忍受生活帶給他的不如意的同時,卻還是能將善意傳達給身邊的人。因此,才有了他躲進“百雀林”后親人們的探望和回贈――“小沒便仔細打量親戚們送來的其他物件,最后他確定:這些東西無一不出自他家啊。只不過拖鞋穿得舊了,褪色了;而茶葉罐里剩下的茶,陳了。”[7]當年,親戚們投靠在明瓦家里的時候,總是從家里拿走一些東西,明瓦最初心里不愿意,后來還是讓親戚們帶走了。在他落魄的時候,親戚的看望與將物件歸還,是對明瓦當年的感恩與回報,雖然,這回贈顯得有點叫人啼笑皆非,但,畢竟是溫暖人心的親情。而事情的完結,正是由于明瓦種善因得善果的最好報答。
佛家道德行為的根本準則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是基于因果報應原理而確立的。按照因果報應理論,人生的命運、前途完全受因果律的支配和主宰,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三、對世事的超脫,理想的人生狀態――作家大慈大悲的情懷
“佛教是一種徹底與現實的主義和一種慈悲為懷的生活道路。”[8]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為倫理道德的出發點,大慈,即同情一切人之喜樂;大悲,即同情一切人之憂苦。這種道德訓條和儒家的“惻隱之心”、性善論相遇,和中國的國家本位與民本思想的文化傳統相近,因而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很深。
遲子建是個擅于寫溫情的作家,她不至于讓人的靈魂無處可安,而是用悲天憫人的情懷化解人生的苦難,這也是佛教認同苦難,又尋求對苦難的解脫與超越。《百雀林》也不例外,周明瓦這個小人物,沒有大悲大喜的人生際遇和驚心動魄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繁瑣的日常生活,這樣的小說很容易流于平庸。可是,遲子建拒絕平庸。筆者認為,這一方面得益于作家作為女性特有的溫情,一方面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學修養。明瓦的現實生活雖然存在著各種缺憾,歷經了種種的痛苦,但他最后的精神歸宿,讓他飛翔的心靈超越和揚棄了平庸的現實,使他在內心擁有了一種更為內在的動人幸福。明瓦的選擇正是用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命運。
在塑造明瓦整個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作家遲子建悲憫慈悲的宗教情懷。就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一種超脫、豁達,超越善惡,包容美丑,對人間萬物一視同仁,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給予萬物生靈的掙扎與生存以普遍的憐憫”[9]。對明瓦個人際遇的同情更好地體現了作家的宗教情懷。比如,明瓦娶妻,他一心想要娶一個“有奶味”的,最后娶了文秋。關于“避世”,明瓦想,人要是能一個人過日子,脫離人群該有多好啊!最后,機會來了,他進了“百雀林”養鳥,天天與鳥為伴,在鳥的叫聲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雖然他遠離了人群,而他會常想起他的父母、養父母和親戚們。他想“一個人過日子,脫離人群”,結果他都如愿了。作家讓“百雀林”的鳥叫聲彌補了心頭那份遙遠的缺失和遺憾感。
佛教的“心不執著”與輪回報應說,可以給逆境中或欲求得不到滿足的人以精神的安慰與向往。正是這種善意與寬容,拉近了創作者與接受者的距離,文學更好地執行了它的社會功能。作家遲子建自覺擔當起凈化人們心靈的重任,讓我們透過她的作品,看到一顆慈悲的心。作家王蒙說過:“小說不管寫成什么樣,哪怕寫得很殘酷、很黑暗,但是我們總希望在里面看到作家的一顆仁者的心,一種對人類同情、理解、良善的愿望。”[10]在作品里,我們看到了遲子建悲憫仁慈的心。
明瓦最后在百雀林中求得內心的平靜正好印證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指出“解脫人生苦難的途徑和人生應該追求的理想境界”[11]。明瓦的選擇與作家的慈悲之心,也為在當下社會因生活壓力精神日益困頓、心靈日趨麻木枯竭的都市人提供一種自我審視的機會和自我認知的方式,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洗禮與慰藉。
參考文獻:
〔1〕〔2〕〔3〕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姚衛群.佛教思想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洪修平,陳紅兵.中國佛學之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6〕〔7〕遲子建.百雀林[M].鐘山,2007(4).
〔8〕劉勇.中國現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劉傳霞.遲子建小說創作論[J].黑龍江社會科學,1999(5).
1、世界上沒有什么永恒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斯大林:《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2、愛情是不按邏輯發展的,所以必須時時注意它的變化。愛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須不斷地追求。 ——柏楊
3、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列夫·托爾斯泰
4、人的觀點哪怕發生最不起眼的變化,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春意。——愛默生:《自然、演說與演講集》
5、始終不渝絕不是凡人的美德若要做到始終不渝,人就必須是神。——〔科蘭·達勒維耶
6、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
7、到家成遠客,訪舊指新墳。——施閏章
8、記住,只要你不斷地說下去,事情也許就會有變化。發出聲音永遠是有用的,因為它們可能會被聽到并引發改變。 ——畢淑敏
9、誰說一切都是舊?——/世上一切都是新的/所有惡的善的,/每一秒鐘都在變!——拉赫曼·巴巴:《盛著愛情瓊漿的酒壇》
10、變者,法之至也。——魏禧
11、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 ——王通
12、萬物皆流變。——懷德海:《過程與實在》
13、每一個人都受變化支配著,一旦要度過這變遷的歲月,他的生命便終止了。——西塞羅:《底奧盧姆的誕生》
14、所謂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變化著的。就是肉體生命的衰弱和靈魂生命的強大、擴大。 ——列夫·托爾斯泰 書
15、安人的歷程,是由開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關心,然后產生同心的一連串心與心的變化。 ——曾仕強
16、存在物就像是奔騰不息的河流,事物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馬可·奧勒利烏斯:《沉思集》
17、永恒是變化的代名詞。——杰·古爾德
18、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像它一樣的無常。 ——莎士比亞
19、凡物有成必有毀。——歌德:《浮士德》
20、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
21、為學乃能變化氣質耳。——朱熹
22、規矩備具,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之外。 ——呂公著
23、一切都在變化,沒有東西會消失。——奧維德:《變形記》
24、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王概
25、一個沒有原則和沒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隨著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方向。 ——斯邁爾斯
26、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恩格斯:《反杜林論》
27、世界上一成不變的東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條真理。 —— 《太陽報》
28、性格,既不堅固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活動變化著的,和我們的肉體一樣也可能會生病。 ——愛略特
29、人只有在變中求不變。——霍·史密斯:《錫喇叭》
30、循環,或者旋轉是宇宙的法則。宇宙中沒有一物是停止在某處的。——谷口正和
31、物質是不變的,而在變化的是我們。——梭羅:《梭羅文集》
32、大自然的力量不在于一成不變地保持固定方式,而在于經常改變自己的法則。——佩特羅尼烏斯:《殘屬集》
33、變化使我們成熟,但它首先使我們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變化,一定伴隨著大的焦灼和憂慮。 ——畢淑敏
34、只有一句絕對的格言:這就是沒有什么東西是絕對的。——孔德:《實證論教理課》
35、別妄想世界永恒不變。——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36、一切都在流動著,一切都在變化著,每一個事物都包含著自己消滅的萌芽。——普列漢諾夫:《亨利克·易卜生》
37、“變化”常留人間,“會變化的事物”則變為烏有。——柏格森:《直觀的哲學》
38、變化是萬物之規律。——柏格森:《創造之心》
39、變化是生命的根本所在。——喬·海瑞狄斯:《威斯特敏的樹林》
40、感情猶如東風的饋贈,呵!去也匆匆,乍來又去,變化無窮。 ——羅·勃朗寧
41、流行是不顯眼的人模仿引人注目者的行為。其結果流行將自動地變化。 ——瓦雷里
42、暢銷的產品并非無中生有,而是發掘身旁的物品,加以改良而成;只要你比別人發現得早,變化得巧,便能成為巨富。 —— 藤田田
43、一切誕生的東西,都有死亡的一天。——釋迦牟尼
44、無數人事的變化孕育在時間的胚胎里。 ——莎士比亞
45、的世界——也是永恒運轉和變化再生的世界,觀察著這個在我們的世界之上的世界。 ——茨威格
46、變化就是在同一事物中存在的彼此相互對立的那些決定的連接關系。——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47、生長與變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則。——富·羅斯福:《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演說》
48、顯而易見,一切事物都是在變化著的。物質是不滅的,它們總是絕對地保持著原有的恒量。——弗·培根:《培根文集》
49、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只虎,一頭豬,一頭驢和一只夜鶯。它們不均勻的活動引起人們性格的變化。 ——比爾斯
50、大自然最愛翻新,最愛改變舊形,創造新形。——奧維德:《變形記》
51、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涂不可以應萬方。 ——葛洪
52、生物的進化同環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 曲格平
53、所有一切都在變化,唯有變化不變。——贊格威爾
54、“變化”這個概念的基本意思就是“包含在某種確定事件中的現實事物之間的差異”。——懷德海:《過程與實在》
55、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約·霍姆:《道格拉斯》
56、變更乃時間之幼兒。——弗·培根:《論變更》
57、一切事物都在發生變化,教義哲理和一切表面現象都在變——唯有上帝是永恒的。——漢·沃德:《羅伯特·埃爾斯梅爾》
58、一切都在變,一切都在過渡,只有全體是不變的。世界生滅不已,每一剎那它都在生都在滅,從來沒有過例外,也永遠不會有例外。——狄德羅:《狄德羅哲學選集》
59、概念的變化系伴隨著人生的現實變化而生。 ——奧鏗()
60、獻身于正義是簡單的,獻身于邪惡則是復雜的,而且變化無窮。 ——塞涅卡
一、念誦《道德經》
若想證悟《道德經》,就該跟《道德經》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念誦。當我們遇到煩惱,感到心煩意亂時,可以打開《道德經》,滔滔不絕地念誦。念誦時,不琢磨意思,只管念誦,一門深入地念誦,很快就能將身心失衡狀態糾正過來。念誦《道德經》,不僅能暢達身心,調和人體氣血,而且能開人心智,啟人靈思,甚至能讓人明心見性,覺悟大道。
《道德經》的語言看上去簡單明了,但是,奧妙的東西正是蘊含在這些看似簡單明了的文字表象之下。我們領悟《道德經》時,要透過文字的表象層,把握文字背后奧妙層的內涵,只有進到奧妙層,你才會明白老子究竟要表達什么。
在中國文化當中,無論是講修行,還是講修煉,都要讓人進入虛靜空明的狀態,也就是要與虛靜空明的狀態結合。只要能進到虛靜空明的狀態,則不拘形式,掃地可以,擔水可以,行住坐臥都可以。一個人安閑自在,逍遙無為,行住坐臥都是功,一舉一動都是虛靜空明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是一種合道的狀態,也是一種禪的狀態。
只有進到虛靜空明的狀態,我們才能更好地參悟《道德經》奧妙。人在虛靜空明的狀態中,身心一派安閑,柔柔和和的,靜能生慧,更容易洞悉天地宇宙及社會人生奧妙。
二、常無欲以觀其妙
《道德經》第一章是整部書的根本,這一章應著重參悟“常無欲以觀其妙”,那么,什么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呢?也就是說,應當深入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以“觀其妙”,因此,這一章又叫觀妙章。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特別注重修行;通過修行,一個人可以深入進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中。深入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以清凈之心而為,以身心合一的狀態而為。修行不在形式,無論是行住坐臥,還是勞作休閑,我們倘能身心合一、人天相諧,就能深入虛靜空明的狀態中。
中華文化中的一些奧妙,尤其是涉及人與天地的關系,以及人體自身的奧妙,需要經過修行才能證悟明白。《道德經》一方面可以用來指導我們修行,另一方面只有進到修行狀態,才能證悟明白《道德經》的玄奧。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強調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實際上,一切玄妙,我們只有進到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才會證悟明白。天地宇宙及社會人生的一切變化,都是從“無”中衍化出的,我們要悟出其中所蘊含的玄機,只有進到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以觀其妙,才會觀照明白它是如何衍化的。只要我們深入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深入得好,因空而明,靜能生慧,所有的“玄妙”就能觀照出來。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紛亂復雜的事情,感到無從下手,或是遇到問題想不通了,就可以好好參悟“常無欲以觀其妙”,并讓自己深入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放空身心,逍遙自在,無為守雌,火候一到,往往能讓人豁然開朗,從而悟出解決問題的竅門。
《道德經》第一章又說“常有欲以觀其繳”,實際上,“常有欲以觀其繳”也是基于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而體證出的,它是以清凈心觀照明白“有”的起伏變化。那么,什么是“繳”呢?就是在虛靜空明的“無”的狀態中,靈機一動,突破界限,照察到如何“無”中生“有”的,并且照察到“有”又是如何衍化的。
三、參悟無極圖和太極圖
若想證悟明白《道德經》,則應當用心參悟無極圖和太極圖。為方便起見,你也可以把太極圖最外面的那個圓當成無極圖,直接參悟太極圖。從無極圖上看,無極狀態是混混沌沌的,它蘊含一切,又能衍生一切;天地萬物是從這兒衍生出的,最終還要歸到這兒來。
在我們意識當中,不要把“無”當做什么都沒有,這個“無”蘊含一切,包容一切,什么都在其中,其實是最大的“有”,因為天地萬物都是從“無”中衍生出的。“無”就是無極混沌之氣,也就是先天一氣,老子給它起名,叫做“道”。
老子告訴我們,“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天地萬物是從“道”衍生出的,同時,“道”又是周流不止的;我們要悟道,就要透過“道”,體證那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的“無”。
如何領悟“無”呢?“無”本來是不可說的,但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混混沌沌、陰陽未判的場性能量。這種場性能量彌散于時空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莊子講道在屎尿,就連骯臟處都有“道”,意思是說,遍一切處,遍一切所,皆有“道”,一切皆是道的體現。
天地宇宙的一切都在“無”中生滅變化,最后還要回歸到“無”。同時,混混沌沌、陰陽未判的場性能量又是空性的,如何理解空性呢?抓不到,摸不著,看不見,但它又是存在的,它指向永恒不滅的大道。
四、與大道相合
“道”、“常道”相當于無極,或是說相當于先天一氣。萬事萬物的衍生有個源頭,這個源頭就是“道”。“道”指的就是先天一氣,只有先天一氣才能衍生一切。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從先天一氣衍生而來的。
先天一氣是混混沌沌的,先天一氣一旦產生變化,其混混沌沌的狀態被打破,就能分出輕清與重濁,這樣就生出太極陰陽了。太極陰陽再衍化下去,就能衍生出天地萬物。
老子《道德經》是站在無極混沌之氣的立場上,看待太極陰陽的變化。在老子《道德經》中,凡是“可道”、“非常道”只是一些表象,在表象背后,在各種紛亂現象變幻的背后,一直起作用,并且永恒不滅,又是不可說的就是“道”。
天地人生的諸多變化及情仇等都屬于“可道”,也屬于“非常道”,這些東西一直在變化,一直在生滅,所以,你不要被其繞暈了。“可道”、“非常道”相當于太極陰陽,只要是陰陽,就會有生滅變化。
老子的用意是讓你看破“可道”、“非常道”的虛幻性,不執迷于“可道”、“非常道”,透過萬事萬物緣起變化的表象,從中悟出永恒不滅的“道”,并要跟永恒不變的“道”相合。與“道”相合,體道順道,站在“道”的立場看問題,參透“可道”、“非常道”,你就不會被那些變化的現象迷惑,這正是老子的智慧。
如何參悟“名可名,非常名”呢?“名”對應的是“道”,“可名”對應“可道”,“非常名”對應“非常道”。凡是“可名”、“非常名”,都是能生滅變化的;說一個人如何,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評價,這些是變化無常的。老子告訴你,不要跟這些變化無常的東西結合,應當參悟永恒不變的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凡是可說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可說的,不可說的更值得我們用心參悟。“道”雖不可說,但可以悟,用我們的真心參悟,并與活潑潑、圓融無礙、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的大道結合。我們不是經常聽說人要修道嗎?修道就是要與“道”結合,與“道”結合,才是修道;只有與“道”結合,人才能得道。
隔壁住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是從偏遠的鄉下來城里打工的,聽說在一家餐館當廚師。兩個月后,他把六十多歲的母親也接來了,那是一個和藹的老太太,每次見面總微笑著打招呼。不知年輕人的工作是輕便,還是收入不錯,每天晚上他回來,臉上總帶有像他母親那樣的笑容,很快樂的。因此,住在隔壁的我,經常聽見從他們那間小屋子里傳出笑聲。
后來有一次吃飯,是中午,朋友請客,我們正好進入了年輕人所在的餐館。由于認識,我便想到廚房看看他是怎么工作的。可剛到門口,就聽見餐館老板在大聲訓斥他。由那些刻薄的字眼中,能估計出老板是經常責罵廚師的。年輕人滿臉是汗,并且有污垢,急得脖子都漲紅了。后來老板走了,他看見我,有些尷尬地笑笑,說:“客人的要求太高了,味道把握不準,而老板的脾氣又不好。”看他狼狽不堪的樣子,我問他薪水如何?“很低,”他說,“一個月1000。”在我們這個城市,像他這樣的外來打工者,一個月1000元除了吃住幾乎沒什么剩余了。于是,我詫異地問:“那每天晚上回家,為什么總見你樂呵呵的呢?”
年輕人停了一下,說:“干我們這一行,煙熏火燎的,很艱難,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外來者,手藝又不怎么精,難免遭訓斥。可是,每晚回家前,我總要把臉洗干凈,微笑著回家,因為我不想讓母親看到我在外受苦。”
頓時,我驚呆了,心里猛地一震。
想起崔永元在《不過如此》中記述的一個細節:他的一個不喜打扮的同事有一次竟然把頭發染得烏黑發亮,崔不解地問為何,同事唉了一聲,說:“老母親要來看我,我不想讓她見到我的白發操心。”
是啊,一個人在外,肯定要遭受委屈和磨難的,可是,無論我們遇到多么大的艱辛和苦楚,都不能輕易讓母親知道,把我們撫養成人,她已經夠不易的了。這是平凡的孝心,亦是偉大的孝心,更是一個普通人的孝心。年輕人面對煙熏火燎和訓斥,但依然微笑著回家,這是最溫暖的表情。染發來告慰母親,也是動人的風景。
下班回家,在敲門之前,請先活動一下你的面孔,微笑著進入吧,因為迎接你的,是母親!
給生命化妝
我有一個朋友是貨車司機,整天在全國各個城市之間奔跑,工作辛苦,單調而乏味。有一次因要去鄭州辦事,時間匆忙沒趕上客車,于是就順便搭乘他的車,讓他捎帶一程。由于半路遇到風雪,車在高速路上堵住了,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通行。坐在車廂里,正在我百般無聊四處張望之時,發現朋友從身下掏出一本書埋頭看起來。他看得一絲不茍,津津有味,仿佛置身安靜幽雅的書房。
“什么故事?這么吸引人。”我忍不住問。
他合上書,竟然是《美的歷程》。
我驚訝地叫道:“這可是一本專業性質很強的書啊!”
他微微一笑。
“不過這本書論述得很精彩。”我又連忙補充道。
他又是笑笑,說:“別看這本書不過十幾萬字,但它考察了從遠古圖騰到明清繪畫、工藝等數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像你說的那樣,這本書特別精彩。李澤厚先生文筆簡潔有力,極為濃縮,他旁征博引,娓娓而談,引領一批又一批讀者,通過仔細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走進金碧輝煌的美學殿堂。”
一席話落地,我頓時無語。
本以為做司機是件又苦又累的差事,整天風塵仆仆,蓬頭垢面,他們的精神生活能有什么豐富可言?然而,朋友的話讓我震驚了,他也喜歡讀書,喜歡讀那樣高雅的藝術書籍,并且思想深遠,見解深刻。原來,他的內心竟充滿情趣,有自己的一片世界!
想起臺灣作家林清玄先生關于化妝的一段精論: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改變體質,睡眠充足,注意運動和營養,精力充沛,比臉上化妝有效得多;一流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顯示出生命的高雅。可以說,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朋友在風塵仆仆的奔波之間仍然趁機讀書,這不是在給生命化妝嗎?是的,他確實是在給生命化妝,用優美的文字感受中國古代藝術的偉大,從而點綴自己辛苦的生活,勇于思考,陶冶情操,提升品位,讓平淡的日子充滿亮色,把生命裝扮得富有生機。這與那些花幾千元買一套衣服,戴上昂貴的飾品刻意打扮自己的人相比,不是更難能可貴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試著去給自己的生命化妝,靜下心來,品讀文字的精妙,只有這樣,生活才更加絢麗多彩!
我的心情你無法體會
上大學時,班里有一個女生經常愁眉苦臉地嘆息,熟識的人遇見她,關心地問:“怎么了?”她總是搖搖頭:“說出來你們也解決不了,我的心情你無法體會。”
那時,我和室友常私下里笑話那個女生,究竟遇到了什么煩心的事,竟使她如此郁悶?“完全是做作,”室友最后總結說,“搞得像林黛玉似的。”
畢業后,開始忙著找工作,可工作沒找到,卻把檔案弄丟了。于是,我像丟了戶口一樣,成了黑戶。緊接著又發生了車禍,在醫院躺了幾天,好不容易回到那間四平方米的小屋,里面卻一片狼藉,原來我這么一個破房間遭遇了盜竊。正在苦惱,女朋友又提出要分手。唉,人在不走運的時候,倒霉事總是一件接一件。
偶爾碰見老同學,他們一見我便吃驚地問:“怎么啦?這么萎靡。”
我長嘆—聲,不住地搖頭。憋了一肚子的煩心事又懶得向他們一一傾訴,便說:“總之就是很倒霉,說出來你們也不懂,我的心情你無法體會。”
說完這句話,我怔住了。
“我的心情你無法體會。”多么熟悉的字眼啊,這不是當年那個被我們稱做“做作”的女生的口頭禪嗎?怎么竟讓我這樣不自覺地說出來了?
這之后,我也常常聽見其他人說這句話,我不知道他們遇到了什么煩惱的事,是不是也像我那樣倒霉,但我可以肯定,那是一種自然的流露,絕對不是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