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雨霖鈴柳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桂枝茯苓膠囊 藥物流產 出血量 出血持續時間
【中圖分類號】R719.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6-071-02
藥物流產后陰道出血量多,出血時間延長,不僅影響到婦女的正常生活,還增加了流產后感染的機會,并有潛在的大出血危險,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將桂枝茯苓膠囊用于藥物流產后的輔助治療,減少了陰道出血量,縮短了出血時間,經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1.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1月~2008年2月本院婦科門診自愿要求藥物流產的健康早孕婦女,年齡18-40歲,停經≤49天,尿hCG陽性,B超確診宮內妊娠,無藥物流產禁忌癥并愿意隨訪者120例,采用隨機雙盲法分為觀察組60例,對照組60例。
二、方法
兩組常規行藥物流產,孕囊排出后觀察組予服桂枝茯苓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0.93g(3粒),3次/日;對照組予服益母草沖劑(南寧市維威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5g(1袋),3次/日。所有對象在藥物流產后予服替硝唑片以預防感染,交待注意事項,并于流產后第7、14、30天隨訪,觀察藥物流產后流產效果、陰道出血量、出血持續時間、月經恢復等情況。
三、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完全流產為孕囊完全排出,陰道流血漸止,不需清宮,3~4周后尿hCG試驗陰性;不完全流產為用藥后有孕囊排出,但出血多或陰道流血淋漓不盡,B超檢查提示宮內殘留物,需行清宮術[1];流產失敗為孕囊未排出,血hCG水平上升或下降不明顯,經B超檢查仍有胎囊,需采用人工流產終止妊娠者。
2.出血量:根據陰道流血與平時月經量相比,分為少于月經量、同于月經量及多于月經量。
3.出血持續時間:指藥物流產術后陰道流血到完全干凈的總天數[2]。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x2檢驗。
結 果
一、一般情況
2組對象年齡、孕次、產次、停經天數及孕囊直徑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二、流產效果
2組完全流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三、出血量
2組孕囊排出后陰道出血量與平時月經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四、出血持續時間
2組孕囊排出后陰道出血持續時間,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討論
桂枝茯苓膠囊處方來源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方,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藥等中藥精制而成,有較強的活血化瘀功能。藥用桂枝溫通血脈,辛散瘀滯;茯苓滲利下行,健脾養心,助于行瘀血;配牡丹皮、桃仁和芍藥以活血化瘀、消瘀散結、兼清瘀熱。桂枝茯苓膠囊能有效改善變性的絨毛及蛻膜與子宮壁的粘連,收縮子宮,促進孕囊及殘留的絨毛、蛻膜排出體外,促進子宮恢復,起到藥物清宮的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藥物流產后口服桂枝茯苓膠囊較對照組出血量明顯減少,陰道出血持續時間明顯縮短,比較桂枝茯苓膠囊組和益母草組藥物流產后完全流產率及轉經時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提示桂枝茯苓膠囊并不影響女性生理功能,是藥物流產后減少出血量及縮短出血時間的理想藥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耿琳琳.藥物流產后陰道出血治療現狀.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6,14(12):754―755.
一、一幕繁華,一場凄清
柳永的詞反映了北宋都市的繁華面貌,體現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了離愁別緒,也表達了失意文人的感受。《望海潮》和《雨霖鈴》兩首詞分別有兩種不同的主題。《望海潮》是寫都市生活、錦繡山河的詞,《雨霖鈴》則是愛戀歌伎和悲嘆羈旅兩種思想情感交織的詞。為了營造兩種不同的意境,作者羅列了兩個不同的意象群。
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重要,風景優美,它是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自古是繁華之地。為了表現這一繁華,在《望海潮》這首詞中,作者羅列了這樣一個意象群: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人家、云樹、堤沙、怒濤、天塹、珠璣、羅綺等。作者通過華麗的語言、夸張的描寫,將杭州當時的市容真實再現,繁華景象躍然紙上。
而《雨霖鈴》是作者功業無成,從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時寫下的。作者選取寒蟬、長亭、驟雨、都門、煙波、暮靄、楚天、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來營造離別的氛圍。“寒”寫秋日傍晚天氣清冷,“凄切”的蟬聲奠定了凄清的基調。“長亭”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固有意象。王褒說“長亭送故人”,李白說“長亭更短亭”。作者延用這一意象,與“驟雨”構成了一幅秋天黃昏送別圖:暴雨初歇的秋天傍晚,作者面對著十里長亭,不忍離別,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雨霖鈴》下片的意象集中在“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中。這兩個意象表現了作者的孤獨與凄涼。
二、一聲贊美,一段傷心
這兩首詞在意境上的差別,是由作者情感的巨大差異造成的。寫《望海潮》時,柳永青春年少,對生活充滿熱情,對前途充滿信心。這首詞中,作者贊美了杭州的美景,描繪了百姓歡快、國富民安的游樂圖和官員的行樂圖,表達了一種積極進取的情感。而《雨霖鈴》則抒發了離別時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情感和個人功業未成、漂泊江湖的憤懣與無奈,同時把離別之情推向了。情感反差如此大的兩首詞,我們卻發現作者選擇了兩種一樣的意象:一個是柳,一個是酒。
“楊柳”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起,就因契合了人間的憂愁與相思而成了離別的代名詞,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意象。溫庭筠有“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白居易有“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句句寄托著依依惜別之情。《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面對岸上的楊柳,離愁更甚。《望海潮》中也出現了柳這個意象,“煙柳畫橋”。在這首詞當中,如煙的楊柳不再是折柳惜別之意,而是繁華景象的一部分,是作者贊美的對象之一。
一直希望語文課是學生喜歡的課程,而這樣的課堂應該是讓每一個學生在課上積極參與,在課下反復回味,同時還期待著下一節課到來的課堂。這也許只能是奢望,但我還是想努力實現夢想。
二、實況
“課前聽大家唱了幾首歌曲,老師意猶未盡,很想大家再為老師唱一首歌。”我在黑板上寫下幾個字:寂寞沙洲冷。底下一片嘩然,然后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請文娛委員上來把歌詞寫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學先醞釀唱歌的感情。”很快,周傳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的歌詞出現在了黑板上:
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風中紛飛,落花似人有情。這個季節,河畔的風放肆拼命地吹,無端撥弄離人的眼淚。那樣濃烈的愛,再也無法給,傷感一夜一夜……仍然揀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后悔,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
平時讓同學默寫課文從來沒有這樣迅速準確的,我再一次領悟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真諦。
“看來流行歌曲確實要比語文課文深入人心呀!”我感嘆,“下面懇請大家為我傾情演唱。”很多同學笑起來,我趕緊制止:“我剛才已經強調要醞釀感情,傾情演唱,那么唱這首歌的感情是怎樣的呢?”聽我這么一說,大家止住了笑,文娛委員傷感地開始領唱了,大家沉郁地唱完了歌曲,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靜。顯然,同學們已經入戲了,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同學們的歌唱得很好,因為大家都理解了歌里的情感是――”我話音未完,已有同學跟著說出來:“別離、失戀后的痛苦。”“很對,可這份痛苦,作者并不是在那里直接喊出來的,現在我們從音樂課回到語文課,來欣賞歌詞,看看這首歌為什么能打動我們。”“情感很真。”“歌詞很美。”“周傳雄唱得好。”大家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我再次“撥亂反正”,強調這是語文課,學生立刻統一意見:“歌詞很美。”我笑著點頭:“請大家再說具體一點。”有同學已經不滿足集體回答,干脆站起來大聲地說:“有很多寫景的句子,這些景又都能夠很好地表達作者內心的痛苦的感情,這叫情景交融。”有同學率先鼓掌,我也拍手贊成,很快滿教室響起了掌聲。
“情景交融”正是我今天要講的柳永的《雨霖鈴》的主要特點,而情人別離的痛苦也是這首詞抒發的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寂寞沙洲冷》就是現代版的《雨霖鈴》。《雨霖鈴》的描寫比《寂寞沙洲冷》更含蓄,更細膩,更容易打動讀者。我想,喜歡《寂寞沙洲冷》的同學一定不會拒絕《雨霖鈴》。我把大家對《寂寞沙洲冷》的感情煽動到極致,就是把對《雨霖鈴》的教學的感情醞釀到極致,完成我們今天的學習目標已是水到渠成。我不失時機地把大家從《寂寞沙洲冷》營造的氛圍中拉了出來,準確地說,是把大家從當代的別離場景拉到了遙遠的宋代。“其實,在古代,我們有很多詩人、詞人早已寫下了千古傳唱的送別詩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
接下來的語文課,我感覺同學們的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而大家對詩歌的把握又是那樣的準確到位,我要求大家找出詞中寫景的句子,大家很快找到了三處:(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結合這三處寫景的句子分別是:(1)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2)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3)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三句正是交代了三個具體的場面:(1)離別前;(2)離別時;(3)離別后。整首詞分兩闋,上闋寫離別之前和離別之時的景和事,下闋寫離別之后的景與事。在下闋的開頭,有一句最直接的交代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從這里我們能準確地看出這首詞就是描寫清秋時節的別離的場景,抒發詞人與朋友,或者說情人別離的感傷情緒。
這樣分析之后,同學們都準確地理解了這首詞情景交融的特點,而且這里的情景交融是分為三個階段的,詞的構思是那樣的嚴密、無懈可擊。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后,每一個場面的景都是清秋時節最能渲染烘托離別之情的景,每一處情又都是那樣的真摯感傷。
體會了這首詞情景交融的特點之后,我又讓學生領悟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三處場景的不同:離別之前、離別之時和離別之后。結合我們的寫作經驗,最好寫的是離別之時和離別之前,因為這些正在發生或者剛剛發生,有可寫之處。而不好寫的是離別之后,因為這只能是想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些正是作者想象的與情人別離之后,酒醒之時,時間已由“驟雨初歇”的傍晚到了“曉風殘月”拂曉,地點也由送別的“長亭”換為了容易引起人留別之意的“楊柳岸”。而今后,沒有情人的日子,也只能想象:“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樣分析之后,大家又理解了從描寫的角度看,上闋寫離別之前和離別之時是實寫,下闋寫離別之后是虛寫。
這樣分析之后我請學生總結這首詞的情感和寫作技巧,學生幾乎能異口同聲地給出理想的答案。情感:離愁別緒。寫作技巧: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最后我沒有忘記向大家介紹詞的作者:正如今天很多人都喜歡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一樣,在宋代,也有很多人喜歡柳永的詞,柳永的詞可以說就是那時的通俗歌曲,在當時,柳永擁有很多很多的粉絲(聽到這里,大家都笑了),有人說:“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這句話就是明證。同時我又向學生提出要求:我希望今天的我們也能是柳永的粉絲,喜歡這首《雨霖鈴》,并且能夠背誦默寫。
三、總結
因為結合了大家喜歡的音樂來上《雨霖鈴》,我感到學生的熱情無比的高漲,分析感情和手法時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語文課堂上能夠讓他們有機會唱流行歌曲,相信他們會永遠記住我的這一課。而我也不禁反思: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就得先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愛好,將他們的生活和課堂巧妙地聯系起來,讓課堂不再僅僅是課堂。我終于明白:讓生活即課堂,讓課堂即生活,應是我們語文老師永遠的追求。
附:我要給他們補充蘇軾的詞。
卜算子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維見幽人獨來往,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一、搭橋鋪路,連接古今,激發興趣溝通古典與現代
1.未成曲調先有情。
為了消除隔膜感,我在導入設計上選取了周杰倫的歌曲《東風破》。因為,這首歌的主題也是離別之傷,切合《雨霖鈴》的主題,營造了一個較好的氛圍。借著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今天,人們愛唱杰倫新歌《雙節棍》《東風破》《千里之外》……聽杰倫新歌已成為一種時尚。杰倫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眾多歌迷的偶像。其實在宋代,有一位比周杰倫更有名的歌手,他比杰倫更帥氣,更有才氣,他雖一生坎坷,卻紅極一時;雖囊中空空,卻身價百倍。他的名字叫柳永。
學生們在進入詩詞學習的時候沒有了陌生感,甚至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也樂于去認識這位古代的流行歌手。由此,我們自然而然地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柳永,一個逝去千年的古人,一生坎坷,如何用簡潔的語言讓這個人鮮活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呢?我選擇了三個關鍵詞來介紹他:“奉旨填詞柳三變”“有井水處歌柳詞”“眾名妓春風吊柳七”。
柳永,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后改名為永,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宋仁宗進士,官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仕途坎坷,為人放蕩不羈,終生窮困潦倒。精通音律,創作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當時流傳著“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他擁有眾多粉絲,尤其是眾多的女粉絲,甚至喊出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中柳七心”的口號,這樣一位充滿傳奇的詞人,卻一生漂泊,所以他的詞作中也充滿了離愁別緒,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的風塵,回到宋代的那個黃昏,走進柳永的內心世界。
很顯然,這是一個有故事的男人。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就必須解讀他的作品,于是我便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整體感知全詞。
2.回環呼應明宗旨。
在教學最后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中,我讓同學們比較《東風破》和《雨霖鈴》兩首詞。同是抒寫離別之情,古人和今人有何異同呢?同學們大都能抓住意象、修辭以及表現手法來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東風破》一詞中大量運用了古典元素,使得整首詞意蘊悠長,含蓄雋永。可見,現代文化是對古典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古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既然《東風破》一詞能以歌曲的形式演繹出來,那么大家能不能也將《雨霖鈴》唱出來呢?我們可以借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演唱這首詞,大家不妨試一試。同學們都覺得很新鮮,你一言我一語,邊說邊唱。最后,大家用李叔同《送別》的旋律演繹了《雨霖鈴》。歌聲悠揚婉轉,將離別的愁緒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讓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背下了這首詞。
二、以讀入文,以情悟讀,合作探究將“讀”進行到底
1.以讀入文,初步感知作品。
詩歌教學,必須多讀。通過讀,初步把握詞的內容,是讀懂詞的必要前提,同時也是感知詞的神韻、逐漸品味詞中獨特的意境做必要鋪墊和準備。為此,我設計了齊讀,教師范讀,學生代表誦讀。每一次的誦讀都有明確的指引:初讀,要注意字音、詩句節奏;再讀要準確把握詞作情感基調;三讀,找出全詞中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第一次齊讀完后,學生自行點評,大家都認為字音讀得比較準確,但是句子的節奏有些快,沒有讀出詞的韻味。我順勢提出,我站在PK臺上朗誦: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一詞誦畢,掌聲四起。學生點評說,聽得她都想哭了。我便告訴他們,只有深入地了解詞作,準確揣摩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誦讀作品。那么我們不妨看看詞人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怎樣的離別場面,設身處地想想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
2.以情悟讀,合作探究作品。
新課程標準提出,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之后,我用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深入細致的解讀文本。去挖掘文本中動人的故事,美麗的畫面。
你認為最美的句子是哪句?讓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句?請具體說明理由。為了激發大家探究討論的熱情,我用毛筆書寫了一幅《雨霖鈴》的作品,作為表現積極者的獎品。大家果然非常雀躍,討論積極,還爭相舉手發言。
我們之所以喜愛,是因為這些詞句激發了我們內心的情感,有了共鳴之感。這個開放性的問題旨在讓每一個人都有話可說的,只要找到一個觸發點,敢于去表達,就會發現,古典詩詞與我們的距離并不是那么遙遠。
詩歌的解讀過程是讀者參與文本創作的意義再生的過程。即讀者在閱讀中將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義,同時將自己的認識注入文本,擴展了文本的意義。朱光潛曾對讀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論定:讀詩就是再作詩,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維持住的,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一切藝術作品都是如此,沒有創造就不能有欣賞。
在這里,我充當的是一個導航者的角色,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對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的共鳴;調動學生的豐富情感,與作者親切交流,與文本深入對話,“在以美讀文,以情品文”的心靈對話中呈現絢爛多姿的文本世界,實現心靈的成長與精神的提升。
很多學生都覺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句話讓他們深有感觸。有的同學說,“無語凝噎”很形象,她傷心難過的時候,有很多話想說出來,卻又感覺哽在喉嚨說不出來,柳永將離別時難舍難分的傷感寫得太傳神了。還有一個很喜歡讀《紅樓夢》的同學聯想到小說里面寶玉挨打,黛玉探望時,無聲哭泣,氣噎喉堵,心中雖然有萬句言詞,只是不能說得的場景。
既然同學們對這句話的感受如此深刻,那么,大家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和節奏去讀呢?我們全體男同學都化身為柳永,滿懷悲傷地去讀這一句!全體女同學都把自己想象成這位與柳永分別的女子,試著體會其情感,一起讀這句話!
這一次的誦讀比初讀時有了很明顯的進步,同學們顯然都沉浸到這樣的情緒里,讀完都情不自禁地給予自己熱烈的掌聲,在這樣的美讀過程中,同學們對作者的情緒也有了更加準確的把握。誦讀一直都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再只是一個孤立的環節。
三、余韻悠長,影響深遠,讓品讀古典成為一種習慣
《雨霖鈴》這堂課,我充分運用了六要素教學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人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哪怕這是他們往日并不喜歡的古典詩詞。正是因為這堂課激發了同學們研究古詩詞,熱愛古典文化的熱情。
這堂課之后,學生中間掀起了兩股熱潮,一是填詞,一是練字。汶川地震發生之后,同學們在傷心痛哭之后積極捐款救助災區,同時還選取各種詞牌填詞抒情,有的寄托哀思,有的表達對汶川重建輝煌的信心,有的敘述受災情況的慘烈,有的表現眾志成城,全力救災的感人場面。
學生作品
江城子?感汶川地震
劉 典
大地無情怒泄狂,國遭殃,蜀地殤。千萬間房,嗚呼化殘檣。蕭蕭暮雨江天撒,悲滿腔,淚千行。
夜深無人入夢鄉,心慌慌,意惶惶。牽掛同胞,無計愁斷腸。相望共渡地久長,悲英雄,千斤扛。
江城子
王莉姍
地裂山崩盡成埃,汶川堆,舉國哀。天地無情,人間遞真愛。眾志成城抗天災,繁盛日,會歸來。
日挖夜掘終見骸,氣如絲,禮先還。星火闌珊,夜讀驅懼寒。感恩好學品尤在,中華興,指日待。
語文課代表還提議在班上舉辦一個唐詩宋詞的背誦創作比賽,于是在我的指導下,同學們自發搜集了大量的詩詞名句,設計了一個《共醉唐風宋韻》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采用競賽搶答的方式,大家齊背齊誦齊創作,達到了共同學習感受詩詞經典的目的。
關鍵詞:《雨霖鈴》;《史記》;靈動;沉穩
《雨霖鈴》是詞中的婉約佳作,《史記》是文中的厚重之篇,玲瓏的《雨霖鈴》如同自然界至柔的水,厚重的《史記》比作自然界雄渾的山,山水各具大美,需用心體會,方得其妙。在閱讀教學中,二者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
共同點:不論是《雨霖鈴》還是《史記》,都離不開誦讀,這是語文教學的大原則。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誦讀,就不能稱之為語文學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雨霖鈴》的平平仄仄,聲律回環之美,在一詠三嘆,在文字之外,已能深深觸動讀者;《史記》的磅礴大氣,讀來自然給人一種深沉豪邁。在誦讀中體會詩詞的典雅之美、韻律之美,感悟古文的博大精深,這是最直觀、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雨霖鈴》要發現如水般的靈動:
靈動之一:品味典型的意象。《雨霖鈴》中,不論是寒蟬、長亭、蘭舟,還是煙波、暮靄、曉風、殘月,細品這些典型的意象,體會這些意象所營造的別離的意境,如同身臨其境,自然能夠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更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靈動之二:感受豐富的想象。《雨霖鈴》寫得如此纏綿悱惻,古往今來,打動了多少讀者的心靈,引起了多少人的內心的共鳴。但是,詞中的別離的主人公是什么模樣?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容貌,但是憑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對真心相愛卻即將別離,淚眼相望,脈脈無語的有情人,就如在眼前了。他們那執子之手的形象在文字中鮮活了千年。
靈動之三:認識那位將離愁別緒化作千古絕唱的詩人。離愁別緒是人類普遍的情感,為什么柳永能將一個“愁”字渲染的如此細膩感人、淋漓盡致,成為千古絕唱呢?那就從他的人生經歷,從他的性格特征,從他的才華文風里來尋找吧。那位“奉旨填詞”的柳三變,那位“擬把疏狂圖一醉”的白衣卿相,那位最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至情文人。“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這大概是世人對這位才子最好的紀念。
《史記》要注重如山般的厚重:
厚重之一:積累豐富的文言知識。《史記》中的文章一般篇幅較長,內涵豐富,集中了豐富的實詞虛詞、通假字、活用字、各種特殊句式以及其他的文言知識。要想正確的理解文意,必須首先解決好以上的問題,否則,理解文本就無從談起,這也是學好文言文的扎實基礎。
厚重之二:積累豐富的文化常識。閱讀博大精神的《史記》的過程,也是一個充實古典文化的知識的過程。例如,從《鴻門宴》中項羽、劉邦宴飲時的位置,可以看出當時實力的強弱、勢力的大小以及人物的內心活動等等。
厚重之三:了解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眾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使《史記》更為流光溢彩。如,剛愎自用讓人唏噓不已的失意英雄項羽,“士為知己者死”的荊軻,“峭直刻深”的晁錯。探討他們的性格特征、人生成敗以及作者塑造的方法,都會使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