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學英語教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諸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chǎn)生沖突和故障。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社會信息化提高,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時代的變化和要求,使許多語言教師對之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研究這些跨文化交際中的故障問題,對于我們的英語教學確實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guī)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chǎn)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指出摘自作者:賴招仁龍巖師專學報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fā)現(xiàn),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象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xiàn)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初級中學英語教學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枑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枒……。”為此新教材介紹了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
筆者認為現(xiàn)行的九年義務中學英語新教材不僅具有知識性,而且還具有趣味性,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對于這樣的好教材,應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每節(jié)課只教單詞、發(fā)音、語法等應付考試的教學法。打好英語的基礎,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礎之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英語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為此,筆者認為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采取適當?shù)恼Z言交際教學法。語言交際教學法的語言理論基礎是它把語言看作是交際。既然語言是作為交際的一種手段,那么教師就有責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學會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進行一些“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從而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外語的交際氛圍。例如:教材中,打招呼的表達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tomeetyou!”“Nicetoseeyou!”“Howareyou?”等等。教師應讓學生懂得它們的使用對象,以及使用時的時空意境。比如,模擬這樣的情景:在外地旅游時偶然遇見一位老同學。這時,打招呼可以用:“Hi,Mary!Nicetoseeyouhere!Whatasurprise!”如果學生用:“Nicetomeetyou!”就不夠得體,這句打招呼用語是用在初次見面時。
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指導學生注意主要的語用差異。現(xiàn)將教材中常見的有關跨文化交際教學的主要內容列舉如下:
1.稱呼(Addressing)。稱呼習慣方面中西習慣也不大一樣。英語國家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對方是否已婚的情況下,可用Ms,這是英國女權運動的產(chǎn)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單獨用以稱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與自己的姓名或姓連用,而不能單獨與名連有;Mrs只能與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連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與姓,也不與名連用,而是單獨使用。在中國,習慣上有“李同志”、“黃主任”、“郭校長”、“王經(jīng)理”“林老師”等稱呼,在英美國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頭銜,如法官、醫(yī)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覺得親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現(xiàn):Good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來稱呼教師則不符合英美人士的習慣:Goodmorning,teacher(TeacherLin)。
2.介紹(Introducing)。學習介紹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之分。在會場上介紹一位來訪嘉賓或重要人物時主持人說:“ItiswithgreatpleasurethatIintroducetoyouProfessorWang,presidentofBeijingUniversity.”這樣的介紹既鄭重又得體。在非正式場合介紹方式則隨便多了。帶朋友到家里可這樣介紹----“Mum,thisisJoan,myclassmate,”“Joan,I''''dlikeyoutomeetmyfamily.Thisismyfat-her,…”等。在介紹兩人相識時,一般要注意以下順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遠等。
3.關心(Showingconcern).教材中有這樣對話:(一個小女孩問一個老太太)Girl:Howoldareyou?Woman:Ah,it''''sasecret.漢語里可以對任何人發(fā)問:“你幾歲了?”以表示關心和親切;而在英語國家,除了對小孩,人們不輕易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齡,以免冒犯他人隱私權。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避免問以下這些問題: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Howmuchdoyoumakeeverymonth?What''''syourreligion?Whathaveyoubeenbusydoing?Soyou''''redivorced,whatwasthereason?對些“關心”式的問題對中國人并沒什么不妥,但是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屬“個人隱私”問題,他們很重視privacy,不愿別人過問個人之事。因此,根據(jù)他們的習慣,這樣的問題不宜過問,否則就是失禮。
4.謙虛(Modest)。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的長相、衣服漂亮時,往往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當這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美國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之間跨文化的接觸很可能是以一場交流失敗而告終。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常謙虛說:“Here''''ssomethinglittleforyou,it''''snot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verygood”的小禮物給別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當聽到英美人士贊揚時,可以用:“Thankyou”.來回答。
5.打電話(Makingtelephonecalls)。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guī)則。比方說英國英語里私人打電話的模式一般為:①電話鈴響。②接電話者自報電話號碼。③打電話者要求與某人通話。這樣能讓對方明白有無掛錯,這種接電話的人,大多屬于"紳士階層"或"文明社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is×××speaking".而不是"Iam×××."說:"Isthat×××speaking?"而不說:"Areyou×××speaking?"。
三
中學英語教學應該重視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筆者認為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電視、錄像;還可以請外籍教師到校任教,鼓勵學生與nativespeaker面對面交談,讓外籍教師把自己在中國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告訴學生。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豐富了學習形式,使學生更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大面積地、全面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跨世紀中學英語教學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到跨文化交際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引起廣大中學英語教師的重視。
參考文獻:
①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國外外語教學1995(1)
②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國外外語教學1997(2)
③劉紹忠:《語境與語用能力》外國語1997(3)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教材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4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材是我們最主要的教學資源,但無論哪種教材,都難免存在著時間和內容的局限性,對教材進行適當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各種教育思想及理念都滲透到實際的教學內容之中,而這些教學理念及思想均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有所體現(xiàn)。《初中英語新課標》(2011)關于初中英語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指出,應該加強初中英語教材教學的整合策略。其次:英語教材在編寫時,因為要考慮到全國各地區(qū)英語教學所存在的差異,尤其是要照顧到有的地區(qū)小學英語尚未開展,所以還是從最基本的字母教學開始。而現(xiàn)在我們的學生大多數(shù)從三年級就已經(jīng)開始學英語了,上初一時至少已經(jīng)學了四年英語,如果我們還是按照原來的樣子,按部就班的教學,學生肯定會沒有興趣,這會對今后的教學很不利,而且即使都學過英語,學生們的水平也都不一樣,有的水平高點,有的可能稍微差一點,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對教材進行適當整合,這樣才能讓自己不同程度上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都有所提高。
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對教材進行適當整合,教材的整合、重組方式多種多樣具體到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的:
一、根據(jù)實際情況,整合教材:
英語教材在編寫時,因為要考慮到全國各地區(qū)英語教學所存的差異,尤其是要照顧到有的地區(qū)小學英語尚未開展,所以還是從最基本的字母教學開始。而現(xiàn)在我們的學生大多數(shù)從三年級就已經(jīng)開始學英語了,上初一時至少已經(jīng)學了四年英語,如果我們還是按照原來的樣子,按部就班的教學,學生肯定會沒有興趣,這會對今后的教學很不利,而且即使都學過英語,學生們的水平也都不一樣,有的水平高點,有的可能稍微差一點,所以我們要注意摸清學生的掌握情況,在教學時候注意,由復習小學的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shù)恼{整與充實。把教材中前后相關的內容放到一起來教。例如在教七年級下UNIT12時候,可以結合到BOOK4UNIT1Our school中的一些句子Be quiet in the library. Don’t drink and eat in the computerroom.讓學生們學起來更容易,既讓孩子們把小學和中學的英語有機的結合起來,又不讓他們有初一英語太簡單的錯覺,使他們意識到初中英語不難學,但是學好也不容易,跳一跳,能摘個桃,能更好的激起孩子們對成功的欲望,激發(fā)他們學英語的興趣。
二、同一學科,不同版本教材整合
不同版本的英語教材,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和風格。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可以以人教版為主,同時適當增加其它版本的相關內容。例如,在學習七上unit1、2時,可補充外研社初一下module 1 unit 2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doing different things的內容來鞏固、提高。
采取一本多教,一教多本的方法,不僅能解決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的問題,而且能更好地鞏固與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使學生激起進步與成功的欲望,從而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和意志。
二、同一教材,不同單元內容整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研究教材結構,對教材不同單元的內容進行合理化編排,使前后知識緊密聯(lián)系,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如在七上的教學中,上完unit1、2后,我立刻把unit7、8提到unit3之前學習,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讓學生的課內外閱讀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以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再如,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恰巧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某件事情相關或者相似,就可以提前把這個單元教了。例如:本學期的第9周是學校的“文明禮儀周”,這與unit10Don’t eat in class的內容完全吻合,于是unit 10也提前上了,學生興致高,真正做到了英語生活化,用中學,學中用。激發(fā)了學生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同一單元,部分內容增刪整合
教材中有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探究的深度和廣度比較大。我們要根據(jù)這些能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素材對教材進行拓展和延伸,不斷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鞏固基礎、訓練技能、提升能力。比如在講虛擬語氣would用法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拓展思考這樣一個問題:“If you had 3 days to live,what would you do?學生們對這個題目很感興趣,主動參與度就很高,學習效率也隨著提高了。然而有的內容卻是安排了幾項活動,其實目的都一樣,可以將其中的 一些活動進行變化和整合,例如Book2(下)Unit9SectionA中1c2c和3c的pairwork活動內容相似,可以讓學生們直接編一個interview.尤其學生們已經(jīng)掌握的比較好的內容就可以不講或者略講,只在活動或課外練習中鞏固一下。
四、不同年級,相關英語教材整合
教材的整合,不應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知識點,而應立足于整體,可以拓展到一個單元、一冊書,乃至整個中學英語教材,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充分發(fā)揮整體結構的功能。如在初一的時候滲透初二的內容,或者在初中滲透高中的內容等。
五、不同學科,邊緣教材內容整合
21世紀人類已經(jīng)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化使英語學科教學增加了新的整合要求,新課標提出,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把英語學科的教材內容與其它非英語學科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如在學習book3Unit8時,“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的時候,可以滲透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并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外界事物對自己情緒的影響,學習一些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
教材整合與重組中,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增強課程開發(fā)意識,要“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否則盲目地增刪與重組教材會適得其反,降低效率,給學生造成損失。我們更要考慮英語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規(guī)律,應從學生語言的接受能力、生活背景、實際程度,從教學時間、教學方法、教學系統(tǒng)性出發(fā),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裁剪”,使其真正成為教學的突破口。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珍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們負擔”。我相信教材整合不但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堂資源,而且拓展了教學內容,增加了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找出了教材內在的規(guī)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了學習中的的無效環(huán)節(jié)和重復勞動,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體裁教學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應掌握的語篇體裁和題材作了明確描述,如“能讀懂常見體裁的閱讀材料”,“能識別不同文體的特征”。這些體裁和題材不僅與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連,還與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發(fā)展息息相關。近年來,各省份高考英語命題也在聽力、閱讀和寫作中體現(xiàn)了體裁和題材多樣性這一特點。以閱讀理解試題為例,所選文章主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和描寫文。題材包括社會與文化、教育、人物故事、自然與人、個人經(jīng)歷與情感、旅游等等。高考對這些體裁與題材的考查要求學生除了在平時閱讀中多涉獵這方面文章,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體裁方面知識。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還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英語的語篇意識,近些年來,體裁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用的越來越多。 體裁教學法強調的是相互交流合作,而閱讀教學正是屬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的過程。
一、傳統(tǒng)閱讀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分析
1.1自下而上閱讀法存在的問題
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需要注重英語語言的知識點, 將閱讀過程作為英語語言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這種閱讀模式只能夠見到了解課文字面的意思,沒有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語言的真正意義,學生雖然能夠掌握英語單詞、句型的具體含義,但是由于沒有整體連貫性, 無法綜合認識整篇文章的語境語義,也無法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義和思想。 因此,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僅僅采用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1.2 自上而下閱讀法存在的問題
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需要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整體意義,而不僅僅是掌握英語語言的單詞、句型的含義,學生通過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 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理解課文整體含義的思維意識。 但是,該閱讀模式雖然明顯改善了自下而上閱讀模式中無法理解全文含義的問題, 也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包括過于強調學生對于課文整體的連貫性理解,忽略了詞匯、句型等知識點在閱讀教學中的關鍵作用。
二、體裁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2.1 教學思路
本文提出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案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英語記敘文的文體體裁特征,記敘文主要是以敘述故事情節(jié)為課文核心內容,整個記敘過程包括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等,學生通過閱讀英語課文能夠找到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這六個要素,并且能夠迅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2.2 教學內容
本文設計的教學案例選自人教版高中英語標準教材(必修版),Unit 4 中的“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文。 課文屬于典型的記敘文文體體裁,包括了記敘文中必不可少的六個要素。
2.3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英語記敘文的文體體裁和敘述特征,即能夠快速找到英文記敘文的六個要素,短時間內能夠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主旨大意,對于段落細節(jié)內容也要能夠清楚明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在閱讀其他英語課文時能夠做到融會貫通。
2.4 教學過程
第一步:準備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Do you like animals”,由這個廣泛性的問題引起全體同學的注意;其次,再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提出下一層問題:“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it?”;最后,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瀕臨滅絕的動物的照片,讓學生用英文說出動物的名字。
第二步:預讀
教師先將全體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再以分組合作討論的方法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束之后每個小組選取一名代表發(fā)言,該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也鍛煉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第三步:閱讀
教師設定閱讀時間,在此時間之內使學生閱讀英語課文,閱讀之后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How many places does the carpet take Daisy to?
(2)What are the endangered animal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體裁閱讀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間之內找到六個要素,從而分析英語課文的整體意思,抓住重要鍛煉的細節(jié)內容。
第四步:復讀
教師讓全體學生根據(jù)六個要素分組討論英語課文記敘的故事,再由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按照六個要素講述課文故事發(fā)生的整個過程, 并盡量按照自己的思路表達清楚, 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提示,使學生在講述課文時能夠流利清晰。
結束語
體裁教學法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即從宏觀角度建構閱讀教學。體裁教學法的引入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重視細節(jié)分析而忽視語篇整體結構把握的傾向,能增強學生體裁敏感度從而迅速準確抓住語篇中心大意。體裁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促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英語課文的語篇意識,從整體上掌握課文的結構特征和中心思想。 將體裁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互結合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材 文化滲入 文化教學
英語語言類學習就如同中文學習是一樣的語言學習過程,學生在接受母語的過程中,也是在潛移默化的接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文化是語言類學習的重要載體。但目前英語的學習主要是注重技能的掌握,缺乏對文化背景的學習和理解,所以中國學生能夠取得較好的英語考試成績,卻無法快速運用英語的對話技巧,甚至對歐美飲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都一無所知。這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忽視,也是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缺乏對文化知識的合理編排,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據(jù)文化滲入以及文化教學兩方面為視角,對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改進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文化滲入視角下的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改進
文化滲入視角下的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改進應該是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是禮貌性用語;二是習俗性用語;三是專業(yè)知識用語;四是其他知識。
1.禮貌性用語。禮貌性用語主要是包括在姓名稱呼方面、見面問候方面的語言用法,這一類交際性用語應該在編排教材中進行一定的交際習慣解說,以便學生和教師能夠對文化方面進行重視。例如教材中的“Everyday English And Making Conversation”中就包含對日常英語以及簡單對話的正確使用。
2.習俗性用語。習俗性用語主要是在宴請朋友、居住等方面的對話,比如教材中的“Foreign Food”這一章節(jié)就是對外國常見的普遍性食物進行介紹,并穿插著朋友間的對話更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使用這類生活性對話。
3.專業(yè)知識用語。專業(yè)知識用語主要是包含一些簡單的科普性知識,例如“The Conquest of the universe”就是關于一些簡單的科普性知識,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多方面了解一些科學常識,也能夠掌握一些關鍵詞匯。
4.其他語言。這類語言主要是一些無法進行歸類的,但是又往往被經(jīng)常的使用,包括一些國外的名著、地名、常見的人名以及一些名勝古跡等,或者一些名人等等,都可以在書本中進行簡單涉及。
二、文化教學視角下的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改進建議
文化教學應該是作為英語語言類教學中的一部分,盡管會被部分英語教師所忽視,但是在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應該為教師的文化性教學區(qū)考慮,因此書本應該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在包含一些社會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首先應該是在認識上進行轉變,其次應該涉及到比較教學的方面,再次是從詞匯的基礎上去理解文化,另外還包括文章背景知識的收集以及母語與外語的文化背景對比。
1.認識轉變,文化教學。教師在進行英語的社會文化教學過程中,應該意識到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能夠影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因此在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能力基礎上,也應該能夠理解英語語言類國家的文化,這樣才能在交往過程中靈活應用英語,才能在實踐中進行學習。
2.比較教學,英美文化對比。英語教學中關于詞匯,有英式發(fā)音和美式發(fā)音,學生往往無法在語音上進行嚴格區(qū)分,當然也就不會進一步去考量英美的文化差異,首先在教學詞匯的前提下,就應該對英美文化差異進行梳理和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易于接受兩種發(fā)音的差別。
3.詞匯背后的語言文化。一類文字的發(fā)展和演變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意義,在教材編寫以及教學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復雜性和生僻性的單詞,應該將文化與單詞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在把握英語單詞的文化內涵基礎上進行單詞的學習和記憶。
4.文章學習過程中的文化背景學習。高中時期的英語教學,文章已經(jīng)開始由簡單的文本對話轉向一些知識邏輯方面的文本學習,而關于這些文章的學習應該將其背景知識作為預習以及導學的內容,這樣通過對文章背景知識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國外文化,避免交談過程中的對話失誤。而且關于某一主題的學習中,也可以延伸多國文化背景知識對比,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閱讀理解的外延,也能夠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性。
5.母語與外語對比學習下的社會文化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仍然是以自己的母語為主,因此在減少學生對外語學習的恐懼時,應該將課堂中的文化知識學習與本國文化知識進行對比,這樣一方面是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陌生感,也能夠讓學生尊重本國文化,避免過度傾向于贊賞國外文化。
三、小結
本文主要是在文化深入以及社會文化教學的視角下對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改編以及教師教學方式改變進行簡單的梳理,在這兩個視角下高中英語教材應該禮貌性用語、專業(yè)知識用語、習俗性用語以及其他用語方面注意文化知識的滲入。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觀念,運用比較教學,詞匯教學以及文章背景文化知識的學習,母語以及外語文化知識的對比等方式進行社會文化教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舊 不同 轉變 觀念
初中英語新教材的使用,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綱規(guī)定要培養(yǎng)初中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再不能照本宣科。需要不斷進修,更新知識,自我提高,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學觀念,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為什么要轉變教學觀念?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新舊教材體系不同的觀念
對于長期從事英語舊教材教學的中、老年教師來說,要把觀念從舊教材的“語法翻譯法”轉變到新教材的“結構——功能法”體系上來確實不易。舊教材強調英語結構知識,教學中強調機械操練和復用,而新教材強調將語言知識轉化為運用知識的技能,并發(fā)展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學中運用交際教學法,聽讀活動要有目的,說寫要有對象,強調在情景中學習語言知識。學習語言知識不忘功能,使用語言知識不忘它的得體性,利用口頭交際形式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始終將語言實踐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具備聽說寫讀譯英語的基本技能。
2、轉變新舊教材要求不同的觀念
舊教材以語言的教學為重點,對生詞的詞義、詞性、搭配及慣用法講解全面,分析透徹;練習偏重結構,不太注重情景的設置;語法教學相對集中,而且要求較高,新教材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閱讀技能是通過閱讀課文并作相應的訓練加大泛讀量及練習冊中一系列的練習來培養(yǎng)的。通過訓練,學生能抓住要點,理解文章的邏輯關系,語言的內涵,吸取有效的信息;并逐步要求學生自己查詞典閱讀課文,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詞義,盡量不查字典閱讀短文,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語法知識采用循環(huán)的編排方法,語法項目多安排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難點分散,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不斷接觸,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掌握。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大量的詞匯和慣用法,并對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英美文學概況并有初步的閱讀欣賞能力。
3、轉變新舊教學方法不同的觀念
舊教材的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認為掌握規(guī)則就可套用語言,教師比較注重語法規(guī)律的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套用,重視詞語的搭配、慣用法的正誤練習和記憶練習。課上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即“滿堂灌”,學生被動的聽、機械的讀,呆板的記,結果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老師只要有語音閱讀基礎,懂得語法結構,都可走向講臺,教出的學生雖也能考高分,但聽說能力很差、既聽不懂,也說不出。新材料的出現(xiàn),為改變這一狀況提供了物質基礎,使治愈英語的“聾啞癥”有了可能。但在面對新教材的新體系中,許多老師感到無從施教,在新舊觀念的碰撞中感到進退維谷,反映在“內容太多”,“課時不夠用”,“語言知識結構少講,不講不放心”。有些課上語言知識講解紛雜,語用交際少,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導致“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二、如何轉變教學觀念呢?
1、要樹立正確的語言觀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用好新教材,必須轉變以下3個觀念:①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包括口頭和書畫,而不是做大量的練習題;②語言的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而不是傳授大量的語言知識;③語言是一門技能課,不是講授課,在初中就加強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即使到了高中,在加強讀寫能力的同時仍要繼續(xù)聽說訓練。所以初中教材每個單元的第一部分仍以對話為主。如第二冊(上)的第21課的對話主要復習日常交際用語中的“打電話”的常用話。我是以自問自答,用書卷起作電話的形式引導的:
——Hello,Can I speak to Wu Tong?
——This is Wu Tong speaking,Who`s that?
——Hello,Wu Tong,This is Wang Lin.Excuse me for ringing you so late in the evening.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
然后給些內容如借書,問作業(yè)等叫學生展開排位與排位,組與組,最前排與最后一排之間的打電話活動。之后,用英語解釋this/here,that/there在打電話時的用法,并注意用禮貌語言。聽幾遍錄音后,學生自由對話,作先口頭后筆頭的填空練習,最后投影一段電話對白,要求按其內容給王麗寫一個留言。
整節(jié)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老師用英語組織教學,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學生在反復打電話中達到運用交際語言的目的,寫留言時,提高了寫作能力。有幾個學生甚至真的用英語給我打電話,見了面也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我深深地體會到語言是“學會的”而不是“教會的”這一道理。
2、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交際法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學生由“配角”變?yōu)椤爸鹘恰苯處煹牡匚挥伞爸鲗А弊優(yōu)椤爸笇А薄R肋@種變化決不意味著降低了教師的作用,教師是導演,是組織者和控制者。教師不但要掌握好介入課堂的時機和質量,還要盡量做到精講巧練。不能再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
教法,特別是高中階段,因為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和基本語法,應在繼續(xù)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同時“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如我在上Lesson 74 Martin Luther King Jr.時先向學生導入文化背影知識(background,situation in the southern states,segregation laws,lynchings,whites only,peaceful march).首先限時閱讀,培養(yǎng)學生“快速讀”的能力,本課約500詞,限10分鐘內讀完,接著讓學生復述文章大意,然后我示范,講述大意,把講述的內容投影到屏幕上。其次,做練習,培養(yǎng)抓主線、明細節(jié),理順文章的能力。如就課文內容進行問答:Which group of people did King support,and how much success did he
Have?作Note making:Name____Born____Died____worked____Success___
為理順文章的邏輯線索可把年代列出來1929,1865,1964.可問學生Why was 1929 important for King?最后指導學法,培養(yǎng)推測詞義,如:peace—peaceful—peacefully not allowed—forbidden;理解句意,如:The
Black was liberated—set free;推理判斷的能力可通過做選擇題加以訓練。
這節(jié)閱讀課基本上以“學生為中心”,但并非削弱教師的作用,而是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介入指導目的性要強,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能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探索。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能以快速閱讀的方式預習、自學教材和課外讀物,拓寬了知識面,考試的閱讀分數(shù)也有所提高。在2008年全國英語知識競賽中,我?guī)У某跞?)班參加競賽,有5名學生各獲全國一、二等獎,8人獲區(qū)優(yōu)勝獎。
3、更新評價觀和學習觀
目前對學生的評價手段主要是筆試,過于簡單化、單一化,造成一種只看分數(shù)而不看實際能力的偏向。故作為外語教師應更新評價觀,把握評價標準,注意評價的全面性。也就是說,既要注意學生的外部表現(xiàn),如紀律,作業(yè)成績,也要注意學生的主觀努力程度,學習習慣;既要看書面成績,也要看口頭成績,還要看能力測試。這種綜合性的評價雖然無法在學生成績單上簡單的用分數(shù)體現(xiàn),但也應該讓學生本人和家長了解。這樣,才能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正面效應,有利于大綱和教材要求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更新學習觀對于我們這些中、老年外語教師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受正規(guī)訓練較少,英語素質和非常語素質以及“交際語言教學法”修養(yǎng)普偏瀉后于新教材、新大綱的要求,有許多教師甚至目前難以勝任教學任務。集中表現(xiàn)在:瞬息萬變的課堂上,由于語用能力弱和教學古板,把握不住可以演化的教學契機,教學過程中內容容量小,節(jié)奏過緩,思維訓練少,聽力口語較差。因此我們應不斷進修,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如英語知識、技能、文化、翻譯,用英語教學和交流,教育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運用現(xiàn)代媒體等方面的能力,以適應新教材教學的需要。
只要我們轉變觀念,認準目標,認真領會和把握新教材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用好新教材,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我們還應看到,中學英語教材的變革是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產(chǎn)物,教材的變化激活了教學觀念和方法的思辨,當前的焦慮和紛爭在教學實踐中會逐步滲透、磨合、發(fā)展、提高。
參考文獻:
[1]《英 語 教 學 大 綱》
[2]《SEFC Book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