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經有多少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這是孟夫子的感慨,至深。
可不是嗎?義理之學本來就是無窮的,豈能用語言來說得盡呢。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充滿了禪意。難干言說。世人迷悶,孔夫子慈悲,總要給人們指出一條路徑,免得泛濫無歸。
六藝之教,都是克己之學,而然,孔孟之教,莫先于《詩經》,莫急于《詩經》。
常言,“詩言志,歌詠言”,不論白發,還是青年,滿滿的壯志如何揮灑,古人有福氣,依靠的就是詩經。在心胸中,叫做志,說出口叫做詩,孔夫子的一切言教都可以統攝在《詩經》里面。有人或許要說,不對吧,《論語》才是孔夫子的言教,儒者的行動準則,《論語》當然是。被人忽視的卻是《詩經》。
在心為志,有了發心,才會有后面的慎獨之行,表達志的就是詩,在心為德,在行為禮,遵照《詩經》做事說話,同樣是蹈德履仁,與《四書》沒有分別,不含糊。
看過了電影《孔子》,觀者直觀的感知,孔門之學,應該是多面手,文武全才,儒者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都要研習的公共知識分子??上?,六經注我,已經是千年故夢,望而興嘆而已。
如果,把《詩經》只看成是文學書籍,那就把《詩經》看淺了。漢朝的時候,《詩經》如同法律,武帝時的大儒韓嬰上殿引用《詩經》與董仲舒據理力爭,展示了捍衛詩學尊嚴的儒者風范??上?。他寫的書多湮沒了,至今只剩下了《韓詩外傳》,令人痛惜。詩經雖然分風、雅、頌三種范式,但是,總體說來,還是分內省、外行兩部分,也就是“內圣外王”之學。內省修煉心性,外觀治平安人。二者最終也是統一的,一者為體,一者為用,明體達用,達到和諧。
不可小看了《詩經》里的學問,不只是文學。
閱讀《詩經》,對于現代人很困難,即使是段浪漫情詩,不同時代的語言錯位,讓人難尋門路。須知,求之圣人之言語,理會得一分,即自心顯得一分,多則數章,少則片語,都是打開心靈寶藏大門的鑰匙。自家珍寶,自己發心,及時用力,自己覓尋。想想孔夫子,當年刻在寫在竹簡上的文字,惜墨如金,用意之深。
轉了半天,才到正題,木心的新書《詩經演》。
如果,你仔細翻看這本書,你會發現,有些奇怪,為何都是十四行的詩,而且沒有按照風雅頌的格式分類,盡管分了內外篇。
其實,這是木心先生的大膽創作。我們大膽地猜測一下,木心先生是要學唐朝的白居易創作“新樂府”呢?好像也不是。白居易寫的是唐朝前段的“春秋”,上至帝王征戰,下到民間疾苦,多是唐朝的畫面。木心的語境還是在《詩經》。這回的詩經有些像木心的《洛陽伽藍賦》,粉碎了古人舊稿,再塑新篇,如同俄羅斯的民族樂派,當然,他自嘲信徒寫的都是素食,藝術家寫的都是葷腥。
可以看出,這一次的《詩經演》要比《洛陽伽藍賦》更加的密不透風,更加的大塊文章,更加的野心,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奢侈地閱讀完這本書。
當然,作為木心先生的境界,音樂、美術、文學早已經互通,只不過把《詩經》作為一個重要的緣起,帶著讀者回到一種語境。當然,這個奢侈語境應該容乃得下西方先哲與中古文心,就好像德彪西在尋找音色?;蛟S好像三島由紀夫看了提香的油畫《圣塞巴斯蒂安》后,寫出了成名作《假面自白》。作為中國文人的苦悶,梁啟超早就說了,大致也是木心先生的心境:“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p>
梁先生曾在海外漂泊14年,比他更長的晉文公,漂泊19年。不言,自明。
如果,可以把中國古代的文學語言文字,當作是一種材料,或者大膽的假設,木心先生把它們當作了顏料,那么,這本《詩經演》就是可以看作是木心先生用周代手法勾畫的古典畫冊。
【關鍵詞】語文課 導語 運用
導語融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好的導語如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石破天驚,先聲奪人,上課也因此高崖瀉水,洶涌澎湃,讓學生一聽傾心如果我們把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好的導語就是打開這知識寶庫的開篇鑰匙。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介紹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共同探討:
1概述背景,激發導入
翻開新的高中語文教科書,所選篇目多為文采斐然的經典之作,但由于我們學生閱讀面非常狹窄,《詩經》、《離騷》、《三國演義》、《紅樓夢》"蘇軾、曹操、泰戈爾……"這些我們爛熟于心的經典名作和名家對他們來說卻是陌生的。因此在學習這些名家名篇時,我就利用背景知識激發感情,導入新課。如在教學《〈詩經〉三首》時,這樣導入: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里的無窮奧秘吧!同樣,學習屈原的《離騷》、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聲聲慢》均可采用這樣的導入。
2創設情境,自然導入
一堂課就是一次演出,演員是老師,觀眾是學生。演出中,導入新課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讓你的觀眾被你的臺詞所吸引,并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語言把某個場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繪出來,使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獲得生動鮮明的感受。
《念奴嬌 赤壁懷古》(高中語文第三冊)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代表作,上課時如何創設情境導入這首氣勢恢宏、高唱入云筆力遒勁的豪放詞之力作?你不妨這樣導入: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元豐五年,漫步長江岸邊的坡,望著奔騰不息的長江水,看著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情難自已,于是把酒臨風,揮毫醉書,《念奴嬌 赤壁懷古》誕生了,震爍千古。在這里,他還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詞,觀賞古人筆下的赤壁,聆聽古人心靈的獨白……這樣的導入,自然而然,毫無雕飾,這樣的創設,讓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
3巧提問題,啟發導入
在導語中 ,我們如果巧提問題、啟發導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這需要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吸引學生,幫助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如果圍繞知識誕生的原始情境來設計問題,我們就把知識得以產生的"問題"還給學生。我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常聽人說:天上最難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難的,則是叩訪南極。自古以來,南極這個亙古長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著自己冰肌玉骨、絕世無雙的美麗,而一面又以其層層冰嶂、酷冷奇寒的肅殺之氣凜然回絕了人類無數次好奇的拜訪。那么,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國能給予人類什么?人類又想從這荒涼的白色世界獲取什么呢? 巧設巧妙的提問啟發的導入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詩意化了。
4前后聯系,輕松導入
前后聯系,即前后所學知識的相互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已學過的知識出發,并結合所上課文的內容及其特點來導入新課。因為有已學過知識及曾體驗過的生活,所以在進入新課時學生會很感親切,并自然地展開聯想和想象。在上的詞《沁園春 長沙》(高中語文第三冊)時,這樣的方法導入也許會更好: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的詞《沁園春 雪》,我們為主席所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遼闊壯美,瑰麗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為偉人涵蓋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氣概所折服。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詞《沁園春 長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繪之景,所抒之情。學生們駕輕就熟,便會頓時激起高昂的學習興趣。
5情感交流,動人導入
關鍵詞:《詩經》;《國風》;女性形象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在當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會環境下,《詩經》具有表情達意、化育人心、諷上譏時的重要社會功能?!对娊洝分凶钅芊从持艽袼罪L情的當屬《國風》,它所反映的是里巷田野、匹夫匹婦悲歡怒怨之言,甚至還有被后世腐儒稱為“奔”之事。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背景下,我們現在所讀毛版《詩經》注解一味地強調與倫理道德聯系,削足適履反倒“以辭害意”,遠離了文本含義。以《詩經》文本為依托,還原靈動鮮活的女性形象,則顯得尤為必要。女兒如花花似夢,縱然紅顏終難抵這似水流年,但靈動高貴的靈魂卻始終如花搖曳在風中,呈現出獨特的人格魅力,滋潤千千萬萬貧瘠的心靈!
一、熱情奔放,灑脫自信——思春
《國風》中上古少男在表達愛情方面不如少女熱情奔放,率真可愛?!蛾P雎》《蒹葭》中男主人公對“窈窕淑女”“所謂伊人”的描寫都是非常模糊玄妙的。《召南?摽有梅》卻為我們刻畫了一位熱情奔放的思春少女:暮春時節,情竇初開的女孩看到梅子紛紛落地,美人遲暮之感侵襲而來。女孩這時顧不得女兒家嬌羞之態,直抒胸臆,“求我庶士”,迫切地期待愛慕她的小伙不要再猶豫等待,情感真切、質樸,鮮活逼真,毫不做作。采風者將其編進《詩經》,體現了上古人民對生命的真誠態度。《鄭風?寨裳》的少女更為直接大膽:“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灑脫自信并主動熱烈追求愛情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二、驚鴻一瞥,與子偕臧——相遇
《周禮?地官?媒氏》中說:“媒氏掌萬民之判……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在這種風氣促使下上古人民開放,不拘禮,戀愛較為自由。《鄭風?溱洧》描寫的是在鶯飛草長的仲春三月,男女相會于郊外,祈福消災,踏青相會,女子力邀男子同游的對話,最后“贈之以勺藥”,二人將“勺藥”作為定情信物,大膽而熱烈。這是后世“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受禮制束縛的女子難以比擬的。這體現了在禮制完善之初社會男女交往清純、自然的本性,表現出對人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這是上古文化中最光輝、最純樸的思想。
三、泣涕漣漣,憂心傷悲——相思
對于墜入愛河的人來說,最美妙且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相思,那種愛而不見、愁腸百結、抓耳撓腮的情愫讓人刻骨銘心。《鄭風?子衿》就描寫了一位癡情女兒高樓望情郎的形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即使我不去找你,為什么你也不來找我呢?害得我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我對你的思念,“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思念中的少女略帶抱怨而又甜蜜幸福。世間相思如果是兩情相悅那還有所安慰,而如果是單相思,痛苦更是難以言說。《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边@是一份寢食難安的情感,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單戀中痛苦掙扎的女子形象。青春少女是自由、奔放、單純的,哪怕是單相思,依然那么美好。這是一種野性的歌唱,是一種不受周禮約束的生命活動,展示的是一種新的生命高度,是一種生命精神的復歸。這是后世受禮化教育的女子們難以企及的高度。
四、載笑載言,情禮兩難——相會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睉偃碎g的相會總是短暫而美好的。在相會之時,戀人之間總喜歡說一些只有他們雙方才能聽得懂的情話,做一些對方的事情。《邶風?靜女》中少男少女在相會的時候,少女約少男在城隅相見,但少女卻“愛而不見”,引得少男“搔首踟躕”,十分焦躁,戀人間甜蜜的幸福溢于言表?!囤L?靜女》中所描述的戀愛中的少女是無拘無束的,《鄭風?將仲子》則不同。在周王朝早期,禮法初設,早期原始婚姻風俗尚存,所以男女相愛還是很自由的。但是隨著禮制完善,我們會發現人們的戀愛婚姻逐漸受到禮法束縛。《豳風?伐柯》中說:“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边@表明當時社會已經逐漸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將仲子》中我們看到戀愛中的少男是瘋狂的,“逾”少女家的墻,“折”、少女家的樹,只為與少女相會,完全不顧少女的父母、諸兄以及旁人的流言蜚語,給少女帶來無盡的憂愁。而少女呢,一方面不想責備來與她相會的二哥哥,另一方面她又畏懼流言,這矛盾的心情表現了少女在情禮之間的艱難抉擇。
五、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嫁
據《禮記?哀公問》記載,魯哀公問孔子:“然冠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答:“合二姓之好,以繼先圣之后,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乎?”即使是天子諸侯,新婚也需親迎?;橐霾粌H是行合巹之禮,結兩姓之好,更是繁衍后代、壯大宗族之舉,甚至是政治利益聯盟?!秶L》中描寫出嫁的少女一般都是上層貴族,出嫁場面壯大,氣勢恢宏,儀式背后蘊含著周王朝對婚姻禮制的重視?!墩倌?鵲巢》中說:“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百輛車騎護送,顯示的是出嫁少女地位的尊貴?!缎l風?碩人》描寫齊女莊姜出嫁衛莊公的盛況,著力刻畫莊姜高貴美麗的形象,是為了顯示兩國對聯姻的重視,也說明少女莊姜成為政治利益的犧牲品。即便是在相對自由的上古時期,女子命運依然很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吧胶悠扑轱L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句話用在描述女子命運上更具有形象感。
六、舉案齊眉,淺吟低唱——新婚
《國風》中也有表現新婚夫婦如膠似漆、琴瑟相合的新婚生活的詩篇?!多嶏L?女曰雞鳴》中說:“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边@樣幸福美滿的生活是令人羨慕的,但是在過去夫權社會中,又有多少得到了這份幸福呢?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古時女兒嫁到丈夫家之后,除非被休,否則是很難回到娘家的。令人欣奇的是《國風》中《周南?葛覃》描寫了一位獲得婆家準許回娘家的。少女在娘家時掌握了制作葛衣的技巧,到婆家后宜室宜家,獲得婆婆的認可,所以最后才有機會回娘家。得知自己能夠“歸寧父母”,簡直是迫不及待,手舞足蹈,這是人性中最為靈動真實的情感。
七、一處相思,兩處閑愁——丈夫遠役
《詩經》所處時代,北方戎狄不斷入侵,周王朝戰爭不斷,沉重的兵役徭役使得丈夫常年在外,妻子承受勞動與相思的雙重痛苦。《國風》中有些篇章細膩地表現了思婦幽怨、哀愁、痛苦的情感心理?!锻躏L?君子于役》中的妻子暮色起愁思,想到戍邊在外的丈夫,在深深思念之余她更擔心的是“君子于役,茍無饑渴”。這是一位淳樸的婦人形象,她不僅帶給我們心靈的復歸,更把她對丈夫矢志不渝、忠貞不二的愛戀表現得淋漓盡致??鬃釉u價《關雎》是“樂而不,哀而不傷”,他認為《詩經》中人物表達感情符合他所主張的“執中之道”,恰到好處,但是《衛風?伯兮》卻是例外?!缎l風?伯兮》為我們塑造了一位蓬頭垢面,對丈夫思念痛徹心扉、相思成疾的思婦形象。婦人先以無限愛慕崇拜的心情展現了丈夫英勇高大的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因為愛之深,所以婦人陷入忘我狀態。自從丈夫遠行服役,自己慵懶無趣再無心梳妝打扮,正所謂“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可這樣并不能減輕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她在房前種下忘憂草,企圖忘掉這一切憂愁,但卻無可奈何,“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詩歌層層遞進表現一個“思”字,無論丈夫是活著還是已歿,思婦對丈夫的愛戀始終堅貞不渝,令人動容。在戰爭面前,思婦們無可奈何,任憑心事輕輕梳弄,淺唱低吟自己的傷心曲。戰爭與徭役對婦人們帶來的創傷可見一斑,但她們堅守愛情、忠貞不二的女性情感卻令我們無限感慨。
八、桑之落矣,士貳其行——被丈夫拋棄
在男女不平等的父權社會,幸福的婚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得到的。傳統婚姻中埋下了許多不安全的種子,開出許多幽怨的花朵,讓后人得以體驗棄婦那凄婉哀怨的吟唱,體驗她們富有張力的生命。且看《邶風?谷風》,通過棄婦的自述,女子經歷從戀愛、結婚、受虐到被拋棄的過程。丈夫喜新厭舊,一味地貪戀新歡,完全不顧當時貧賤恩情,甚至對婦人“有洸有潰”,拳腳相加。但是婦人卻還癡心妄想,期望丈夫能夠“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女子將愛情和家庭視為自己的全部,男子卻視為一部分。女子看著多年來辛辛苦苦經營的家庭即將支離破碎,依然難舍當日恩情。無怪乎《孔子詩論》說:“谷風悲?!迸c《邶風?谷風》相比,《衛風?氓》中的女子則表現出一種與過去徹底決裂的堅毅與獨立精神。女主人公從當時二人戀愛婚姻寫起,對見異思遷的男子進行了聲淚俱下的鞭撻與控訴——“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歌中更有后世女子的警惕——“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當自己的婚姻無法挽回時,她不像《邶風?谷風》中的女子苦苦乞求,而是選擇捍衛自己最后的獨立與尊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被丈夫拋棄是女性共同的悲劇,但《衛風?氓》中女子在傷痛中依然閃爍著理性的光輝。這種讀來讓人酣暢淋漓的獨立精神,也影響了后世無數追求獨立與尊嚴的偉大女性。
九、《詩經》中獨特的女性人格魅力
構建文化校園,打造和諧學校,不但需要熱情和決心,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蕰。而文化底蕰的積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來的。審視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現象,了解一些傳統文化常識,既可以積淀我們自身的文化底蕰,傳于學生,還可以豐富其文化知識和提高其文化素養。這是眼下學校功能的一大責任??纯次覀兊闹車?逐漸喪失的傳統文化令人擔憂,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泱泱大國,卻在不經意間漸漸丟失民族的主流價值觀。什么文雅的、謙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俠義的、修己的、責任的等等已漸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蠻橫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卻粉墨登場。所以,為人師者,非常有必要在積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時,去當一個真正的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和倡導者。
一、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而今,走在大街上幾乎再也見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秩序了。我們的教育和引導似乎忘卻了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健康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規范。但時下我們因熱衷嫁接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然而,今天的個人奮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價值實現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現在的孩子們也好像還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二、仁俠之氣匹夫有責
現在的孩子們在學校和家長的教育引導中已很少有仁俠之味了,從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自己好不能要別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別人行等等。至于說匹夫有責,那就更難見了,連對自己都不負責更談何為家庭、對族人負責?談對國家負責、對社會風氣負責那就更是天方夜譚了?!洞髮W》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已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這個年代更像是一句空談。
三、詩詞曲賦琴棋書畫
說來慚愧,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的兒子從周杰倫的《東風破》里才接觸一點古典詩詞之美,真是淺薄了。我花了一些時間去查了全唐詩,較權威的統計數是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的詩有900多首,陸游的詩有9000多首,而這只不過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霧水??墒俏覀冎钡街袑W畢業背的也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至于琴棋書畫,要么學琴必為考級,下棋只為成為古力之二,讀書則只為分數和升學,畫畫也就為今后找個飯碗掌握一門謀生的手藝而已。
四、四書五經文史典故
現今有多少人能知道“四書五經、文史典故”?孩子們對以“四書五經”等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多是一頭霧水。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功利使我們的孩子們連一點儒家思想的痕跡都沒有。
1、《四書五經》: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2、《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谷梁傳》、(gu)《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3、《二十四史》:漢.司馬遷《史記》,漢.班固《漢書》,范曄、司馬彪《后漢書》,晉.陳壽《裴注三國志》,唐.房玄齡《晉書》,南宋梁.沈約《宋書》,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唐.姚思廉《梁書》、《陳書》,北齊.魏收《魏書》,唐.李百藥《北齊書》,唐.令狐德棻(fen)《周書》,唐.魏征等《隋書》,唐.李延壽《南史》、《北史》,后晉.沈昫(xu)《舊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元.脫脫等《宋史》、《遼史》、《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張廷玉等《明史》。
4、《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游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5、《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6、《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7、“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8、“唐宋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9、元代四大戲曲: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
10、“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
五、傳統常識
1、《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2、《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3、“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4、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2——3歲的兒童。
垂髫(tiao):幼年兒童。(又稱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ji):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稱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指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指年:一百歲。
5、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si)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xu)狗、亥豬。
6、干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紀年法就是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
(3)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7、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春分前后,祭祀農事。寒食:清明前二日,禁火三日。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吳子胥)。端午:五月初五,吃棕子,劃龍舟(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鬼節)。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重陽:九月初九,登高。冬至:節氣的起點。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驅病。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舊迎新。
8、考試:
中國古代的考試起源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但對我們來說,那只是形式的改變而已,時至今天,我們孩子們的一切都還得圍繞考試這根指揮棒打轉兒。
(1)、考試等級(從低級到高級)
院試:縣級考試,考上為生員,即秀才。(又叫童試)
鄉試:省級考試,生員參考,考上為舉人(又叫獨闈)
會試:國家級考試,舉人參考,考上為貢士(又叫春闈)
殿試:國家級考試,貢士參考,皇帝主考,考上為進士。
其中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回到版權保護的常識
要厘清互聯網時代的版權糾紛,我們需要回到常識與世界通行的版權保護規則上。首先,原創作品著作權屬于作者私人財產,因為作者投入了心力與時間,任何法律都應該保護原創作者的作品,不受其他人侵犯,將作家藝術家原創作品發表在任何媒體,原則上都應該征得著作權人同意。有人會說,百度文庫相關網頁沒有投放廣告,所以是公益性的或非營利性的,應免于法律追究。但百度整個網站是經營性的,它設立這樣的文化平臺,增加網站流量,也為日后其他營利模式奠定了基礎,譬如將百度文庫轉換成電子出版物。這些潛在的價值,既使其長遠利益獲得增值,也使其股票獲得升值的可能。所以任何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只要上傳了原創作品,都是侵權行為。即便是公益性網站,也不能將別人作品隨意上傳,一旦個人原創作品在網絡上免費閱讀,必然影響其作品的市場銷售。公益性網站如果要使用個人原創作品,應該通過相關基金會獲得經費支持,與作者簽約后,可以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獲得版權,這才是正當的方式。
這是一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沒有版權保護,就不可能有高品質的原創作品問世,有人會說,詩經、唐詩、宋詞、紅樓夢,都不是版權保護出來的,所以通過版權保護來提升文化品質,是沒有根據的。我們要知道,傳統社會文化生態與當代社會完全不同,如果沒有版權保護,歐美日韓的音像與電影電視產業,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發展,你拍出來的片子沒上映就盜版猖獗,成本都無法收回,你就無法擴大再生產,也不會有人來投資相關產業。這樣當代意義上的文化原創就沒有了,文化精品當然不可能出現。寫小說也一樣,盜版如果強于正式出版社利益,出版社就不會包裝宣傳文化原創精品了。
其次,保護原創文化作品,也意味著社會對道德價值的守護。我們不允許小偷公然偷盜,不僅是保護受害人的權益,也是保護社會公共道德。讓勞動者、創造者的利益受損害,而不勞而獲者卻享有利益,這本身即是不道德的行為。如果允許這種行為成為社會的楷模,由此形成的社會風氣,將會泯滅普眾的道德情懷,使無償使用他人文化財富成為一種心安理得的行為。人們得到了一時的利益,道德感就會因此變得更加淡薄。
也正因如此,德國的法院在審理相關文化版權案子時,更重視文化的價值判斷,因為它侵犯的不只是某人的一件文化作品,任其泛濫所產生的不良社會影響,往往損害更大。美國法院的判決常會導致侵權公司破產'目的也是為了讓這種不道德的種子無法生根繁衍。如果法律不伸張正義,而只考慮企業或產業的利益,它只會使不道德者坐大,而真正的勞動者創造者卻只能像詩經中伐檀所唱的那樣,對剝削與占有者無可奈何:“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權貴們啊,從來就是白吃飯,而我們這些人,只能永遠“坎坎伐檀”,發出一些怨而不怒的聲音。
網絡文化需要新生態
網絡時代是共享的時代,如果將自己作品放在網絡上,與他人共享,這是正當的?,F在的博客與微博,基本上都是放棄版權的,無償在網絡上傳播。一些網站也在博客文章發表時,設置了相關按鈕:可以轉載、不可以轉載,可以評論、不可以評論。這都是尊重原創作者權益的舉措。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文化發展完全可以在理性的、有限的狀態下進行,不必要通過大范圍的侵權來實現一時的強勢擴張。強勢擴張的結果,也可能導致突然崩盤,因為大量原創作品的版權還在作者手中。
國家意志應當通過法律來體現對原創主體的保護,而不是保護產業實體,不應該讓企業公關來影響司法的公正,并影響政策的制定。如果法律與政策不傾向于保護原創者,傷害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創新能力,還包括一個社會的公信力與道德力。國家意志還應該通過基金等方式來支持原創作者,政府曾通過作家協會、文聯、劇團、科研機構來支持文化原創或文化公益,但在網絡文化如此強勢的時代,對網絡原創卻支持甚少,如果有支持的話,也只是體現在對網絡技術公司的支持上,對網絡內容幾乎少有支持與資助。正因如此,國內的網絡如今充斥著各種相互拷貝的內容,大量的內容重復也使得整體網絡難以提升文化品質,這在國外網站是少見的。
國家現在在大量減少文化藝術事業單位,使它們市場化,國家會給予一部分補貼,但網絡文化更需要國家大力扶持,因為數以億計的網民正在通過網絡獲得免費的文化資源與信息。如果僅靠商業方式來提供,是很難使那些真正的經典內容得以廣泛傳播的。在我看來,國家對網絡有影響力的作家藝術家予以年度補助,在網絡時代的今天,遠比供養文聯作協更有價值。因為反映我們時代文化的代表作,往往更多在通過網絡產生,或將更多地在網絡上產生。文化決策者應該有這樣的眼光與意識。
當代中國文化不是繁榮與發展的問題,而是品質與道德精神、信仰缺失的問題。從手機短信到大街上無數的正版或盜版光碟,再到網絡游戲,還有時時可以觀看的電視,三十多家省級衛星電視,可以說文化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但無數的電視頻道可看的精品又有多少?海量的網絡文章,原創精品又有多少?文化作品充斥著低俗趣味與抄襲復制,而這與網絡版權法治的不完善密切相關。
我們知道,傳統的文化刊物,編輯層層審選,最終每期出版數十篇文章,它的精品意義自然遠在網絡文化作品之上。網絡完全是原生態的,網絡編輯推薦的文章,有時更多的重視點擊率,而作品內容與價值反而考慮在其次。那么國家文聯與作家協會為何不能通過網絡,免費向網民提供精品文化作品呢?只要是國家文化課題、拿國家工資的國家文化工作者的作品,原則上都應該放到網絡上供全民共享。國家資助的學術課題也一樣,應該首先成為公共文化資源?,F在是,該共享的文化產品沒有實現有效的共享,而版權屬于個人的那些文化作品,卻正在被無償共享。
國家可以通過基金來支持網站的文化原創,而網站自身,則應該通過簽約作家藝術家,使網站成為作家藝術家的新供養者。網站不僅要追求點擊量,更應該有價值追求,也就是文化品質和美譽度的追求,價值追求會給網站帶來長遠的利益,而一味通過低俗或轉載侵權作品,雖會獲得點擊率,但慢慢就會被視為一種自殺行為。
國家應該實行實名版權保護制度,只要網民在網站留下實名資料,他的作品被點擊,原則上就可以獲得相關的收益。這些收益可能對一般作者微乎其微,但有影響力的作者完全可以通過點擊率獲得不菲的收益,甚至通過點擊率成為職業作家。
網絡應該根據流量向國家版權機構支付版稅,內容制造商也應該獲得相關的利益。網絡到現在大量的內容源于網民原創,它使網民獲得了方便與信息,但原創作者理應獲得更多的利益。這種利益分享模式早確立比晚確立,無疑更有助于網絡向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