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種植義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種植義齒;口腔修復;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407-01
口腔修復學是利用人工裝置恢復人體口腔內的缺失牙、輔助組織、頜面部各種缺損,并保持其相應生理功能的臨床醫學科學。臨床主要通過材料學、美學、生物力學的應用來對牙列缺損和畸形進行修復。種植義齒是口腔修復的常用方法,義齒的種植不會對相鄰的健康牙齒產生切割傷害,而且功能自如,外形美觀,患者對治療效果較為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種植義齒的86例患者為觀察對象。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齡為36~68歲。患者失牙時間為8個月~9年。患者經檢查牙槽骨量能夠滿足種植義齒的要求,且無義齒種植的不良禁忌癥。
1.2 方法
1.2.1 術前檢查
醫生需對患者口腔進行全面檢查,對影響義齒種植的牙周疾病和牙體病給予治療。醫生通過拍攝X線片,了解患者需種植義齒部位的骨密度、骨量、頜骨結構及生理解剖形態,并根據以上信息制定治療方案,為患者選擇適合的種植類型,向患者講述手術注意事項。
1.2.2 手術
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常規口外術前消毒、鋪巾。醫生使用牙種植機和配套種植工具為患者實施義齒種植手術,采用梯形切口,將患者牙槽嵴頂黏骨膜切開,翻起黏骨膜瓣,根據咬合關系和缺牙情況決定種植體的位置。然后使用球鉆修整骨面,以定位鉆、導向鉆和成型鉆逐級鉆孔,制備種植窩,隨后植入種植體,為患者縫合傷口,并安放螺絲。鉆骨道時應注意低速冷卻,持續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鋒溫,避免鉆頭在與骨摩擦時溫度過高,使骨質灼傷壞死。手術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手術后1周拆線,醫生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患者暫時冠的修復材料。患者下頜3~4個月,上頜4~6個月后經X線檢查,醫生確認已經形成骨愈合,方可為患者實施II期手術,暴露種植體,放置愈合基臺,完成上部結構修復。修復體的制作應確保精致,既保持義齒外觀美觀,又能使患者實現理想的咀嚼功能。
1.2.3 術后復查
患者術后定期復查,每年進行根尖X線片檢查,醫生主動詢問患者自身感覺,是否存在不適感,咀嚼功能是否正常,義齒種植后是否有松動等,并采用游標卡尺測量種植體高度和牙槽骨下種植體長度。
1.3 治愈標準
義齒種植的治愈率需參考以下條件:牙片顯示義齒種植體周圍無透射區,且義齒無動度。義齒種植一年后,患者骨吸收不超過0.2mm。患者使用義齒過程中未出現長時間或連續的不良癥狀,如疼痛、麻木、壞死以及神經損傷等。
2 結果
術后隨訪1~3年。86例患者中義齒種植治愈78例,治愈率90.70%,治愈患者在隨訪期間義齒功能良好,且外形美觀。種植失敗8例,占9.30%。其中1例(3.49%)沒有完成永久冠修復,種植體被拔除;2例(2.33%)種植體周圍發生炎癥;2例(2.33%)種植體為葉狀;3例(6.98%)種植體為螺旋狀。
3 討論
種植義齒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是為了實現外觀和功能兩方面的修復效果,使患者缺失、缺損的牙列得到修復,所以臨床應用效果也應從外觀和功能兩方面評價義齒是否能達到健康的天然牙標準。本組86例患者中78例治愈,患者種植義齒后口腔外形得到修復,咀嚼自然。
種植義齒的患者需保證全身條件良好,缺牙區軟組織和硬組織無嚴重病變,無不良咬合習慣,而且患者應具備理想的骨量、骨密度。醫生應在確定手術前為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選擇全身條件和口腔衛生條件較好的患者作為義齒種植的對象,為其制定科學的手術方案。患者治療前需經常規潔牙,若種植體周圍存有炎癥,可口服抗生素3d。本組86例患者手術前均接受全面檢查,排除手術不良禁忌癥。
口腔修復治療的目的是對義齒種植實施修復設計,所以修復體的制作必須確保精細,這不僅僅是滿足患者外在美觀的修復需求,更要使修復符合生物力學原則,患者才能獲得滿意的咀嚼效果。義齒種植修復體在制作過程中應依據常規義齒標準,恢復牙周面的突度,從而維持牙軸面和鄰牙間的接觸關系,使其擁有適當的鄰牙間隙,保持良好的咬合關系。種植義齒的固定力與基樁的聚合度、基樁與固位體的密合度、金屬支架固位方式、螺絲緊固程度等都有關。而義齒的支持力與周圍骨組織的結合程度密切相關。這些都對醫生的操作技術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醫生在為患者實施手術前應細致周密地制定手術計劃,依據患者牙列缺損或缺失情況,首先設計臨時性的種植義齒,以此為模板確定種植體的類型、位置和方向,對于軟、硬組織功能和美學的整復應達到和諧美觀。
種植義齒是口腔修復的重要途徑之一,治療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并發癥的控制。常見義齒種植并發癥包括外科并發癥,如手術傷及舌動脈、下頜間隙出血、頜骨內下齒槽神經損傷等;種植體周圍組織損傷并發癥,如牙齦炎、軟組織增生、種植體周圍發炎等;機械性并發癥,如種植體或金屬架斷裂,修復螺絲松動等;邊緣骨喪失。因此,手術過程必須執行嚴格的無菌操作,醫護人員熟練完成各項流程,將種植體植入種植窩。種植義齒應選擇機械強度較高的修復材料,保證種植義齒的長期留存。在II期手術前,患者需經X線檢查,確認已經形成骨愈合,方可接受種植體修復。而且患者手術后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喝酒。本組86例患者中2例出現種植體周圍發炎,就與患者不重視口腔清潔有關。所以通過種植義齒實現口腔修復需要醫生患者的有機配合,以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就診于我院的符合入選條件的牙體、牙列損傷患者126例,共279枚。其中男74例,女52例,年齡為18~67歲。分布:前牙142枚,前磨牙69枚,磨牙68枚,上頜208枚,下頜71枚。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常規頜骨全景曲面斷層片,以了解骨密度及上頜竇的底位置。
1.2 入選標準 ①無嚴重全身系統性疾病;②缺牙區牙槽骨符合種植體植入要求;③無磨牙習慣;④無未經治療的牙周病及牙體疾病。
1.3 材料選擇 所選用的材料為BLB種植系統,人工骨及膜為Bio-Oss。
1.4 方法 根據全頜曲面斷層片確定牙槽骨的高度和寬度,無菌條件下切開牙齦,暴露牙槽骨,用種植機在合適位置打1個與種植體相適應的骨孔,種植體植入骨孔中。在缺骨時,可用Bio-Oss骨粉或自體骨補充并覆以骨膜,關閉手術切口。種植體和牙槽骨骨性結合穩定后行二期手術修復。
1.5 判定標準 ①臨床表現:種植區無自發性疼痛及咬合痛,能行使正常咀嚼功能。種植體無松動,牙齦無紅腫、退縮等。②影像學檢查:種植體周圍界面無骨吸收現象。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126例患者279枚種植義齒中,前牙成功率為92.25%,前磨牙成功率為89.86%,磨牙70.59%,上頜88.94%,下頜78.87%。前牙、前磨牙:χ2=0.342,P=0.558;前牙、磨牙:χ2=17.153,P=0.000;前磨牙、磨牙:χ2=8.034,P=0.005。前牙、前磨牙成功率明顯高于磨牙。上頜、下頜:χ2=4.563,P=0.033,上頜成功率明顯高于下頜。如表1。
3 討論
種植義齒(implant denture)是指將種植體種植在牙齒、牙列受損的頜骨內,經過半年左右的愈合后在進行修復的新技術[1,2]。由Branemark教授完成全口無牙頜的種植修復始,經過4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修復牙體、牙列損傷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方法。并由于其具有舒適、美觀、咀嚼效率高、無需寄托和帶環等等優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并且具有較高的成功率[3]。本研究中,126例患者279枚種植義齒中,前牙成功率為92.25%,前磨牙成功率為89.86%,磨牙70.59%,上頜成功率為88.94%,下頜成功率為78.87%。
國內外的學者研究發現,在不同部位的成功率有所差異。在前牙區和前磨牙區由于咀嚼時壓力較小,種植體的應力小,產少了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吸收,易控制種植體松動及周圍感染跡象[4,5]。由于后牙力較大,相應種植體受應力也較大,故較前牙及前磨牙的成功率較磨牙高。由于下頜骨的骨組織致密,種植體在咀嚼中承受的應力較大,加之其種植區血液循環不良,使其成功率低于上頜。在本研究中前牙、前磨牙的成功率高于磨牙(χ2=17.153,P=0.000,χ2=8.034,P=0.005)。上頜的成功率高于下頜(χ2=4.563,P=0.033)。
種植成功率的高低除與種植的部位有關外,還與選擇入選患者標準及種植體地選擇有關[6]。總之,種植義齒是治療牙體、牙列損傷的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在臨床上繼續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Kimura K, Fukase Y, Makino M, et al.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ixed complete-arch prostheses supported by 4 immediate-loaded implants in the completely edentulous maxilla using clinic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data.J Oral Implantol,2011,37(2):96-105.
[2] Graves S, Mahler BA, Javid B, et al. Maxillary all-on-four therapy using angled implants: a 16-month clinical study of 1110 implants in 276 jaws.Oral Maxillofac Surg Clin North Am,2011,23(2):277-287.
[3] De Santis D, Cucchi A, Longhi C, et al. Short Threaded Implants with an Oxidized Surface to Restore Posterior Teeth: 1-to 3-yea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11,26(2):393-403.
[4] Bhatavadekar N. Helping the clinician make evidence-based implant sel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ental implant studies over a 20 year period.Int Dent J,2010,60(5):359-369.
[5] Jensen OT, Ringeman JL, Cottam JR, et al. Orthognathic and osteoperiosteal flap aug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maxillary dental implant reconstruction. Oral Maxillofac Surg Clin North Am,2011,23(2):301-319.
【關鍵詞】 口腔修復;義齒種植;治療效果
Effect observation of denture implant in prosthodontics HE Wei-wen. Pingdingshan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denture implant in prosthodontics. Methods A total of 44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re were 24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denture implant, and 2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pair method.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1.7%,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0.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rosthodontics; Denture implant; Curative effect
口腔修復為對缺失的輔助組織和牙給予人工裝置的修復, 使缺損部分得到徹底的恢復[1]。種植義齒為在口腔缺牙區的牙槽骨中進行種植體的置入, 當種植體已經成活后再進行種植義齒的成功修復。手術成功后可以使咀嚼能力得到提高, 舒適度也得到提高。而且該種手術在近年來, 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進步, 使更多的患者選擇種植義齒這種方法對口腔進行修復[2]。選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44例需要進行口腔修復的患者給予治療, 分別采用常規修復和義齒修復的治療方法, 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44例需要進行口腔修復的患者給予治療, 隨機分組。實驗組24例患者, 給予義齒種植治療, 男10例, 女14例, 年齡范圍18~52歲, 平均年齡29.47歲, 患病時間:0.9~6.0年, 平均患病時間1.94年。對照組20例患者, 給予常規治療, 男8例, 女12例, 年齡范圍20~53歲, 平均年齡30.18歲, 患病時間0.8~5.0年, 平均患病時間1.76年。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實驗組 該組采用義齒種植的手術方法, 在手術前對患者的口腔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對于牙周疾病以及妨礙種植牙體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 并拍攝口腔頜面CT對患者種植部位的骨密度、頜骨結構和骨量進行掌握, 并給予種植類型、方向和部位的仔細選擇[3]。告知患者相應的注意事項。手術過程中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操作, 修復材料為甲基丙烯酸甲酯, 戴入義齒前要先對鄰接的松緊度進行檢查, 看其是否合適, 因為手術后, 可能會出現水平型的食物嵌塞, 該種情況很難避免, 因此要提前對患者講解可能會出現該種情況, 并告知患者必須要保持清潔, 使種植體的周圍組織能夠長時間的保持健康, 避免相關炎癥的發生, 治療后觀察患者牙齒的恢復情況, 并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1. 2. 2 對照組 該組患者使用常規的口腔修復, 在治療后觀察患者牙齒功能的恢復情況以及有無不良反應的發生。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P
1. 4 治療標準 治愈:患者缺損、畸形和疼痛的癥狀完全消除, 頜面部和口腔的外形以及生理功能都得到正常的恢復;治療有效:患者口腔缺損、畸形和疼痛的癥狀得到明顯減輕, 生理功能以及頜面部和口腔的外形得到顯著改善[4];治療無效:患者口腔的缺損、畸形和疼痛的癥狀沒有得到有效改變, 生理功能和外形也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 結果
2. 1 治療效果 通過不同方法的治療, 兩組患者均得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實驗組24例患者, 15例治愈, 7例治療有效, 2例治療無效, 治療有效率為91.7%;對照組有20例患者, 6例治愈, 8例治療有效, 6例治療無效, 治療有效率為70.0%。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功能恢復 實驗組在治療(5.69±1.35)d后, 頜面部以及口腔的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 總治療時間為(8.59±1.82)d;對照組在治療(8.31±1.61)d后, 頜面部以及口腔的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 總治療時間為(11.62±2.12)d。兩組患者在治療時間以及功能的恢復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不良反應 實驗組24例患者中出現1例不良反應, 發生率為4.2%;對照組20例患者中出現5例不良反應, 發生率為25.0%, 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目前口腔醫學的發展中, 義齒種植這種技術治療效果顯著, 該種技術的治療原理為將種植體植入到牙根中, 再進行假牙的制作, 在臨床操作中有兩部分, 分別為種植體和結構[5]。其中體部為植入到組織內的那一部分, 將其植入到黏骨膜內, 基樁是黏膜外的結構, 可以對牙的種植體進行固定和支撐。輔助結構包括中央螺栓等, 頸部是對體部和基樁進行良好的連接。該種手術在具體的操作中, 因為具有較高的技術性, 所以每一步操作都要按照相關標準進行[6]。對牙軸面突度進行良好修復, 使牙軸面和鄰牙維持良好的接觸, 使其能夠與外展隙和鄰間隙進行相應的咬合, 在種植體植入時, 不僅需要保持良好的咬合和穩定, 還要使牙咬合力和種植體長軸盡量保持接近[7]。如果患者為Ⅲ類和Ⅳ類的頜牙缺失, 在牙齒修復的過程中就要對牙合采用尖牙保護。如果患者頜牙是局部義齒或者為可摘的全口義齒, 則要對患者進行平衡牙合的設計。因此當治療后患者的缺牙功能和形態都會得到較快較好的恢復。義齒種植這種技術也可以有較好的穩定性和固定性。在手術中若選擇多個的種植體, 則要選擇固定性好的種植體, 有利于增強穩定性。若設計中有單端橋體, 會因為懸臂長度使穩定性受到影響, 因此要盡量剪短懸臂長度, 保持較好的穩定性[8]。當2個種植體橋體的中心在支持點時, 就會有良好的穩定性, 若中心在一側或者前方時, 會因為偏離位置使穩定性下降。在具體的手術操作中, 不僅要使患者得到相關功能的良好恢復, 還要保證美觀。
在本次的治療研究中, 實驗組患者有15例得到治愈, 僅有2例治療無效, 治療有效率高達91.7%, 功能恢復時間和治療的總時間也較短, 只有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發生率為4.2%, 得到顯著的治療效果。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口腔修復, 有6例患者治療無效, 治療有效率僅有70.0%, 5例患者出現了不良反應, 發生率為25.0%, 治療總效果明顯低于對照組。該種手術雖然能夠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對手術操作者的要求較高, 若操作不熟練, 會造成手術的失敗[9], 因此, 操作者在手術時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治療, 鉆骨道時, 及時給予低速冷卻[10], 并給予生理鹽水的沖洗, 防止摩擦使溫度較高使骨質出現灼熱壞死的情況。對牙齒修復設計時, 不僅要保證美觀, 還要給予生物力學原則的符合, 這樣可以使其恢復良好的咀嚼功能, 最終使患者得到顯著的治療[11]。
綜上所述, 對口腔修復患者采用義齒種植的治療方法, 不僅能夠使患者的牙齒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12], 還可以減少不良反應、治療時間, 保持良好的外觀, 是一種良好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彥春, 柏雪, 羅玲.口腔修復烤瓷冠牙體預備教學中CAD/CAM技術的應用.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3, 12(06):124-125.
[2] 黎衛星, 姜玲, 張曉燕, 等.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狀態對種植義齒修復的影響.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2, 13(04):107-108.
[3] 楊云東, 韓曉鵬, 劉利蘋, 等. 15例慢性局限性牙周炎患者牙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評價.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12, 16(01): 131-132.
[4] 陳鐵, 趙清桐, 謝黎.后牙種植義齒單冠修復兩種固位方式效果的比較.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 2012, 36(02): 111-112.
[5] 王媛媛, 迪麗努爾?阿吉, 汪振華.種植體支持球帽附著體固位下頜覆蓋總義齒的臨床應用.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 2011, 21(14) :151-152.
[6] 王欣欣, 徐欣, 馬躍.前牙區即刻種植同期行唇側GBR的臨床觀察.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11, 15(11):178-179.
[7] 申小保.邊緣嵴技術運用于口腔修復研究.中外醫療, 2010, 29(19):40.
[8] 劉海燕.28例修復前正畸病例的臨床分析.中國療養醫學, 2010, 19(7):647.
[9] 葛鳳榮.頜面部咬傷的修復體會.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2007, 23(5):319.
[10] 李偉強.口腔修復患者牙科畏懼癥的臨床處理.中國醫藥指南, 2010, 8(29):192-193.
[11] 宋超英, 李偉. BLB. IMZ及FRIALIT-2三種種植體在口腔修復的臨床應用比較.大連大學學報, 2004, 21(04):97-98.
泛認可;在實際的臨床種植修復設計過程中,適應癥的選擇、缺牙區骨量、骨質、咬牙合因素以及美學因素等成為決定種植義齒修復成敗的關鍵因素,值得每一位臨床醫師予以重視。
【關鍵詞】 種植義齒;骨結合
口腔種植學(oral implantology)始于 1965 年Branemark 種植系統的問世和骨結合(osseointe-gration)概念的提出,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種植義齒已成為現代口腔修復的重要方法[1]。種植義齒是口腔修復學中牙列缺損、 牙列缺失的一種特殊的修復方法, 它解決了部分病例常規修復固位力、支持力不足等臨床和實際問題,使義齒修復有了更廣闊的適應證和更符合生理及美觀要求的效果。因此為了實現長期的修復效果,本文針對患者口腔具體情況、患者經濟條件、種植區骨質、骨量以及美學因素等制定最佳種植義齒修復方案做一綜述。
隨著種植義齒修復技術和材料的發展,種植義齒的外觀形態和咀嚼功能都可以媲美天然牙,但兩者之間的支持結構還是存在很多差異。
1 存在的差異
1.1 牙周膜
種植體缺乏生理性的牙周膜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 生物力學研究表明,牙周膜對咬 負載起著重要的緩沖作用。種植體因為與骨之間的剛性結合而只能把 力直接傳導于周圍骨組織但不發生下沉,且沒有轉動,應力集中于種植體周圍牙槽嵴頂。
1.2 彈性模量
種植體與天然牙根之間存在明顯的彈性模量差異 與種植體相比,天然牙根的彈性模量最接近骨組織,在負荷時發生最小的相對運動趨勢而種植體多為剛性材料,在生理環境中彈性模量極大,負荷時種植體-骨界面更容易出現應力集中和相對運動。
1.3 表面積
種植體與天然牙根的表面積存在差異 臨床上通常以釉牙骨質界下 2mm 處測量的天然牙根的平均尺寸為依據選擇取代該牙的最佳種植體型號,一般植入的種植體表面積比原有的天然牙根小,經常在雙根牙甚至多根牙區植入單個種植體,負荷時種植體-骨界面的應力遠大于天然牙根 - 骨界面[2]。
1.4 神經和血供
種植體沒有神經和血供,與天然牙根之間存在咬 敏感性差異,而且由于缺少神經支配,種植體受到 創傷后不會產生開口反射和充血 咬合不適或冷熱刺激過敏等癥狀,容易造成種植體周骨質進行性吸收[3]。
1.5 外部形態
種植體與天然牙根形態不同 目前臨床應用的種植體的橫截面多為圓形,在抵抗側向力和扭力方面不如天然牙[4],同樣載荷時,種植體比天然牙更易發生種植體-骨界面的微折裂。
所有上述差異都提示我們,種植體的負載能力遠小于天然牙根,咬合設計不良引起的水平向和垂直向過大應力極易造成骨質微折裂,扭力更是如此。 種植體-骨界面的微折裂可刺激骨板,形成微折裂-骨質吸收-種植體微運動-種植體負載能力減弱-微折裂的惡性循環,最后種植體周袋形成,種植體松動甚至脫落。
2 種植修復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2.1 患者對種植手術的耐受
采取各種措施選擇最佳的手術計劃、 減少手術創傷, 對并發癥的減少、 療程的縮短、 延長種植體應用壽命至關重要。因此,了解患者全身情況顯得重要。這是因為口腔種植技術是創傷較小的手術,不能因義齒種植手術而損害患者全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2.2 缺牙原因與種植義齒修復設計
自然牙缺失有各種原因,但不同原因,可直接影響種植義齒修復成功率。與牙周疾病有關的自然牙缺失,即使在種植手術前進行了牙周系統治療,種植義齒的成功率仍然不能顯著提高。這是因為自然牙牙周袋內存在的細菌可增加種植體周圍牙周組織感染機會,易致種植體周骨組織喪失。嚴重牙牙合紊亂造成的自然牙缺失不主張種植義齒修復, 堅定要種植修復者, 需正畸或咬合重建后再考慮。對于磨牙缺失的患者, 在檢查完缺隙牙合間隙( 應大于 8 mm)后, 還應檢查患者的張口度( 正常應達 3 指, 約45 mm)。如果達不到此要求, 就應據缺牙部位適當調整種植置。
2.3 對種植區骨質、 骨量的考慮
自然牙缺失后,牙槽嵴均會持續不斷地發生骨吸收,即牙槽骨量的漸進性減少,且為不可逆現象。因此,為使種植義齒修復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得以順利進行,關鍵是對缺牙的種植區域骨組織量進行評價,獲得缺牙種植區骨質情況,得出是否植骨、 上頜竇提升等特殊處理的結論, 便于與患者交流和溝通。對骨質、 骨量的準確評估方法目前,國內主要靠曲面斷層片來定位。除了足夠的種植區骨量外,良好的種植區骨質對種植體穩定性和骨整合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自然牙缺失以后,拔牙創骨質除了不斷進行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骨吸收以外,牙槽骨的骨扳也消失, 并逐漸被致密的骨小梁樣的骨組織代替。在種植義齒修復設計時,了解并明確種植牙區骨質狀況對種植體數目、 直徑、 長度以及種植置的確定有較大意義。如骨質差,可通過選擇直徑較寬、 長度較長的種植體, 也可采用增加種植體的數目來彌補。
2.4 缺牙部位與種植義齒修復類型
種植義齒修復方案的制定應以患者缺牙的部位和數目及上下頜骨關系及口腔解剖骨質條件來定。而患者多數都要求通過種植義齒修復成類似自然牙的固定義齒修復。但最終的種植義齒修復方案制定應根據患者具體缺牙部位解剖特點外,還應遵循治療過程患者可接受, 治療效果患者滿意, 治療費用患者接受來確定治療計劃。尤其對醫師要求須在全面了解各類普通義齒修復方案的利弊及熟練掌握各類設計應用,才能選擇出正確的最為優化的種植義齒修復方案。
關鍵詞:公共衛生服務 全口義齒 固定義齒 種植義齒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27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55-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壽命的普遍延長,大多數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列缺損或缺失。我院2011年6-7月,入村為4546名老年人體檢中,對255例缺牙在8顆以上、且已完成義齒修復的病例進行調查,并現場回答口腔修復知識的問卷調查,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調查共255例,男149例,女106例;年齡58―81歲,平均69.5歲。調查對象缺失牙均在8顆以上且均完成義齒修復,聽力、視力正常,能理解回答調查問卷的內容。
1.2 問卷調查方式:采用現場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問卷由3個部分組成:①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②對口腔修復前盡量保留功能性殘根或牙根、修復治療就診次數、修復過程中常見問題、修復后出現的并發癥及注意事項、修復材料及磁性附著體、種植義齒等6個方面內容進行調查。③患者對義齒修復的滿意度調查,分為:較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
2 結果
2.1 義齒修復知識情況。在255例受檢者中,老年患者對口腔義齒修復知識的了解情況依次為:需經常清洗了解得最清楚91.1%,對如有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復診的了解81.6%,對急慢性齦炎、義齒性口炎等并發癥的了解78.4%,對義齒材料及結構了解68.6%,對盡量保留功能性牙或牙根認為必要為56.5%,種植牙了解10.2%。調查結果見(表1),由此可見患者對口腔義齒修復過程盡可能保留功能性牙或牙根的認識還不足,對種植體相關知識最為缺乏10.2%。
表1 255名老年人口腔義齒修復知識調查結果
2.2 義齒修復類型。在255例受檢者中,固定修復率為7.8%(20/255),但固定義齒修復滿意度較高為85%(17/20)。(見表2)。
表2 255名受檢者中義齒修復類型情況及滿意情況(例%)
3 討論
3.1 老年患者對義齒修復知識的了解直接影響了修復醫生與患者的有效溝通。義齒修復的效果,不僅與患者口腔條件及醫師、技師的制作技術有關,更與患者心理素質、醫患間的理解和配合有關[1]。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對可摘義齒清洗、復診知識了解較多,這與患者在修復過程中與臨床醫生的多次溝通有一定的關系。
3.2 義齒修復情況各地有所差異,這與各地的經濟狀況、就醫環境及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相關。純肽腭托全口,鈦是理想牙科金屬修復材料,越來越多的無牙頜患者戴用鈦制腭托全口義齒,本地推廣也較好(修復率13%),患者滿意度高(97%)。下頜全口覆蓋義齒能顯著改善固位,對義齒就位道要求低,在口腔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2],因此,要盡可能保留功能性牙或牙根。
3.3 進行口腔修復情況及相關知識的調查過程也是健康教育的過程。開展調查,是基層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與思考,與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結合,能確保經費落實[3]。為老年人體檢,口腔衛生狀況調查是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重要內容之一。本次調查對象是缺牙均為8顆以上且已完成義齒修復的患者,固定義齒修復率較低(7.8%)。臨床醫生在進行牙體預備時就應該積極和患者有效溝通,要加大宣傳教育,盡可能保留功能性牙或牙根。種植體修復是發展的趨勢,本次調查顯示,這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應推廣使用種植義齒或種植體逐漸應用于基層。
參考文獻
[1] 翁世勤,陳征,柯翔康.心理治療對全口義齒修復效果的影響[J].口腔醫學,2001.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