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游園不值古詩的意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我認為學法指導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教師示范,展示學法
由于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范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范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于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于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范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準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春錯誤讀音。3)教師示范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準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么。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象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并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回顧小結,歸納學法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就不能深化,也就達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業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使其從回顧中發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
如在學完《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后,我就問學生:"我們剛才是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這首詩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現和領司到的學法簡明準確地歸納出來。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并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象、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我認為學法指導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教師示范,展示學法
由于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范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范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于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于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第十冊第三課《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范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準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春錯誤讀音。3)教師示范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準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么。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象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并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回顧小結,歸納學法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就不能深化,也就達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業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使其從回顧中發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
如在學完《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后,我就問學生:“我們剛才是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這首詩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現和領司到的學法簡明準確地歸納出來。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并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象、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 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什么意思?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1、閱讀相關資料,搭建對古詩理解的橋梁
我在教學古詩時,會事先查閱一些作者的相關資料,以及與古詩內容有關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大聲朗讀,增強對古詩的了解。如我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十一冊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查閱了“安史之亂”的材料,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人“喜欲狂”是因為官軍平定了薊北,他終于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日子,回到久別的家鄉了。這樣為學習古詩,理解詩意奠定了基礎。
2、指導讀熟古詩,讓學生品味古詩的意思
俗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想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必須通過反復朗讀。古人也曾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學生讀好古詩,并終身受益,必須教給他們一些朗讀的知識和技巧。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速度要稍慢些,以便于邊讀邊想,咬字要清晰準確,把握好停頓和語調的輕重升降,讀出抑揚頓挫。為了便于學生舉一反三,我教給他們停頓、重音、語速等相關知識,并明確相對應的符號,如停頓“/”,重音用“?”,延長用“---”等。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十一冊中《示兒》《觀書有感》時,我給學生加上了這樣的朗讀符號:“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首先范讀,此時我會夸張的把重音、停頓突出來,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接著再讓學生模仿讀,根據讀的情況老師略加指導。然后同學間互讀,最后再全班朗讀。通過這樣反反復復地朗讀,學生對古詩的意思自然就會不斷深入的理解。
3、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
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和仄壓韻,節奏、音律給人以美的享受。感情朗讀,能再現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在熟讀的基礎上,學生已掌握了詩中的停頓與重音,已為感情朗讀奠定了基礎。在指導感情朗讀之時,首先指導學生確定朗讀的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朗讀的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和“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節奏要急促,“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要舒緩。這樣讓學生掌握輕重緩急以后再去朗讀,就會讀得有節奏、有韻律,給人以美感。
4、配上音樂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藝術美
在學生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再精讀感悟,熟讀成誦,在音樂和動畫的伴隨下,引導學生把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并通過多首詩領悟藝術的魅力,從而受到美的熏陶。蘇教版語文第十冊中《游園不值》這首詩,通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表現春天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景象。執教時,我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讓他們觀察詩中的插圖,欣賞我國民樂嗩吶、笛子合奏的《百鳥朝鳳》,讓他們感受院子里花團錦簇、百鳥爭鳴的熱鬧景象。然后讓他們說說你仿佛看到了園子里什么樣的景象,加深對詩句的理解感悟。接著讓學生跟隨輕音樂《春野》朗誦全詩。舒緩的音樂、明快的節奏伴隨著朗朗的書聲,讓課堂變得溫馨、浪漫,學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情感得到滋潤。此時的學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位站在友人園子外的詩人,仰望著綻放的紅杏,遐想著滿園的春色,很是陶醉。
那么,怎樣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下面結合我長達六年的古詩文誦讀教學,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配樂吟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主要通過美的形象去調動學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個性、愛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古詩文,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練、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美。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在古詩教學中將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歡快優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復吟頌,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中去體會,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詩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一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描寫了春光爛漫的景象,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滿路的鮮花,飛舞的彩蝶,婉轉的黃鶯鳴叫聲,配上民族樂曲中輕快的小調,讓學生合眼吟頌、欣賞,就能讓學生與詩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的無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則通過雄渾的音樂帶給學生一種氣勢磅礴的美。通過配樂先聲奪人,讓學生感受到美,使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詩中蘊涵的美,從而逐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詞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古詩中有些字詞的意思與今已大相徑庭,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很有必要反復推敲。
如《游園不值》中的“值”字,學生容易認為作者本來要去游園,結果連花園都沒能進去,只看見了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這次游園很不值得。這時,教師就應指導,把學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進不得花園,確實是件掃興的事,但他從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想到了什么?學生馬上回答,想像到了滿園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出這是詩人游園得到的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詩人會感到怎樣?學生就明白這里“不值”應理解為沒有遇到。通過這樣一番推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無疑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畫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賞畫、繪畫能力
詩,是語言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詩畫歷來不分家,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不僅是一首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搞清如此美麗的春色圖上畫了哪些景物?依次為: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西嶺、雪、船。再通過細讀,搞清作者畫此圖時的觀察點是及各景物之間的位置關系。賞析后明白作者的觀察點在草堂,首句寫屋外近景,平視黃鸝綠柳。次句寫遠景,由近及遠,由低到高寫天上的景物,仰望鷺上青天。第三句遠眺西嶺千年積雪。末句又由遠及近,寫到家門外的千帆待發的船。然后深鉆,明確各景物的特點,并體會圖畫的色彩美。接著讓學生動筆畫一畫詩所表達的內容,將美術教學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選其中畫得較好的作品用投影儀展示出來,從而將教學推入一個。學生不僅能說出詩意,而且通過析畫、繪畫、賞畫,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
四、擴展想像,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言微旨遠的古詩歷來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為佳。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時,應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咀嚼精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如教學蘇軾《題西林壁》一詩時,為了培養學生體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過誘導學生尋求句外句,悟出詩人“不說出”的哲理,設計問題。如果把上句“不識”換成“要識”,即要識廬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該怎么說?學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廬山”或“要身在廬山外”,然后問這兩個句外句說明了什么?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就能擴展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想像,使他們獲得詩人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
五、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
小學古詩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理解體會古詩高度精練的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懷外,還有個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了解詩的時代背景、有關的地理位置或風土人情等。學生所處的時代與詩人所處的時代相差很遠,他們不可能理解古時的許多事。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當時的環境,介紹當時的地理位置。這樣,學生易于明白詩中的方位,詩意自然易被學生理解。
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先用圖片介紹黃鶴樓,然后問詩中為什么用“西辭黃鶴樓”來幫助學生理解。課件出示當時的地理位置,黃鶴樓在西邊,孟浩然要去的揚州在東邊,所以用了“西辭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