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拉薩的天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利用語文教材,把握教材情感,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大多數文章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語文老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引導學生閱讀、生情,讓“學生之情”與“教材之情”水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目的。如在教學《拉薩的天空》一開始,我就播放了富有濃郁風情的音樂,讓學生欣賞一組不同時候的拉薩天空的圖片,通過一問:“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拉薩的天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潛移默化地喚起學生學習的情趣。通過復習讓學生回顧感知“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拉薩的天空很美”,讓他們帶著這樣的體驗來閱讀課文,心靈與文字才會發生意想不到的碰撞,“課伊始,趣已生”。
二、 依教材找聯系,拓展知識積累,產生獨特體驗
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聯系性,它是最具靈動性的范本,在教學《拉薩的天空》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找找哪些詞語最能概括描述拉薩的天空的特點?然后問:為什么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呢?這和拉薩的日照時間長有很大關系呢,請你用上“因為……所以……”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讀給大家聽。
這種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憑借教材與學生既有的知識積累,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
三、 抓住教材內外知識的結合點,拓寬文本內涵
課中引導學生在讀悟交融、語境融合中理解、感悟語言,并聯系課內外的知識拓展課文內容,打破了課內與課外的壁壘,活化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習語文的渠道,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如品讀“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時,通過朗讀感受到拉薩因為海拔高,天空很藍,離我們很近,好像整個世界都被藍天包圍了。接著出示李白的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讓學生通過這種通感的感知,在教材內外的知識背景下學語文,開辟了自主學習的途徑,學習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 利用教材語言,鼓勵跳出教材,獲取新得知識
課堂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主陣地,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因素,鼓勵學生跳出教材,獲取新知識。先看《拉薩的天空》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1. (出示天與人近的圖片)老師這兒有一幅圖,你們看,在拉薩美麗的天空下,許許多多的羊兒在草地上奔跑著,它們好象與天連在了一起,離人多近啊,伸手可摸,怪不得有人說(引讀)“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句話真是太妙了!它妙在哪里?
2. (出示組圖)看,有了白云的映襯,拉薩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指導朗讀);你看,有了草地的對照,拉薩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指導朗讀)。
3. 出示句式訓練:
有了這藍天,( )顯得( );
有了這藍天,( )顯得( );
有了這藍天,( )顯得( )。
4. 相機出示布達拉宮圖:
有了這藍天,( )顯得( )。
5.(出示圖片填空)春天,布達拉宮的上空( );夏天,布達拉宮的上空( );秋天,布達拉宮的上空( );冬天,布達拉宮的上空( )。
6. 出示:一年四季中,……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指導朗讀)
7. 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指導朗讀)
8. 同學們,你們現在心里最想做什么啊?
在此教學環節中,通過集體欣賞圖片,更好地理解課文描繪的意境;通過交流補充和朗讀感知語言,在讀中解疑,又在讀中獲得言語美感。學生在反復吟讀,解疑中,借助形象發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學生口念心誦,感受清新優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品出味,悟出情,理解課文的語言,也悅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并產生共鳴。
五、 利用多媒體豐富教材,讓語文課堂更高效
當今信息時代,多媒體走進課堂已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既可以生動逼真地再現教材的內容,又可以對教材內容重新設計組合,也可以把教材相關的資料向學生展示,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創設了機會。所以,當老師把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就會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文本感悟會更加真實、有效。
我愛你。
因為你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
拉薩,拉薩,
我愛你。
因為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
拉薩,拉薩,
我愛你。
因為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
顯得更加秀麗。
拉薩,拉薩,
我愛你。
因為河畔草地的對照,你湛藍的天更加明潔。
拉薩,拉薩,
策略之一:創設探究的條件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該是伙伴型關系。我在實踐中發現,不同的教學環境,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我在三年前上《第八次》這篇課文,在學習布魯斯從蜘蛛結網中重新找回信心一段時,我問:“布魯斯躺在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蜘蛛結網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很簡單地說出了答案,從淺層次理解了蜘蛛結網成功的原因。
相隔三年后,我同樣上《第八次》這篇課文,在學習布魯斯從蜘蛛結網中重新找回信心一段時,我讓學生思考:“布魯斯躺在木板上看到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又追問:“如果蜘蛛第八次結網還不成功,它會怎么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潮澎湃,對生成的新問題大膽想象,互動交流,更深入細致地體會到了蜘蛛結網成功的真正原因。
在相隔三年的時間里,我上了兩堂觀念完全不同的課,前者比較封閉、傳統的講解式,學生只要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問題,連發言的積極性都沒有,哪來研究的欲望呢?后者比較開放,重學生的讀悟、想象體驗、互動交流,課堂上學生一直處于主動地位,敢想象、敢發言、樂討論、暢交流。實踐證明,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是學生進行研究的最佳時機,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多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最佳時機,促使學生常常處于一種“蠢蠢欲動”“欲罷不能”的積極狀態,那么學生在閱讀時隨時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策略之二:搭起探究的支架
在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讓學生研讀文本,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我在執教《拉薩的天空》這篇寫景文時,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1)自由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課文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用橫線畫出來。(2)出示一組拉薩天空的圖片,默讀第2~4自然段,想一想,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拉薩天空的藍?畫出表現藍的句子或關鍵詞,并有感情地朗讀。(3)自由讀第5自然段,聯系上下文思考:如果拉薩缺少了藍天做的窗簾,會怎樣?
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閱讀寫景散文搭起了支架,學生在觸摸文本語言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首先引導學生抓住統領全文的句子:“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通過品讀此比喻句,整體感知拉薩天空的美。接著精讀課文,給學生自由朗讀和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品讀文本語言的基礎上,體會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最后升華主題,讓學生聯系上文來感受藍天對拉薩的重要,再現圣地窗簾的美。
策略之三:珍惜探究的成果
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不是對文本內容的“鏡式反映”,而是學生個體在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基礎上對讀物的重新建構。
我執教《祁黃羊》這篇歷史故事時,在課的末尾提問:“學了課文,你們覺得祁黃羊是一個怎樣的人?”許多同學都認為祁黃羊是個正直無私、一心為國的人。可一位平時不善言辭的學生答道:“我覺得祁黃羊是個自私的人。”話音剛落,其他同學哄堂大笑,我在驚愕后的一剎那,用鼓勵的眼神看著這位異見的同學,請他說說為什么。他自信地說:“我們都知道祁黃羊是個聰明能干的人,他先舉薦重病纏身的解狐,心里肯定明白解狐是不行的,悼公還會讓自己再舉薦一位人才。他這么做也為第二次舉薦自己的兒子打下了基礎。所以我覺得祁黃羊是自私的。”學生的分析不無道理,此時我帶頭給了他熱烈的掌聲。課后,我和同學一起查了歷史資料,原來這篇文章是由兩個歷史小故事合并起來的,為了文章的連貫,作者稍加改動,把祁黃羊的兩次舉薦寫得很緊密,致使引起了爭議。
為了拍攝好星空的幾個鏡頭,劇組不惜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延時攝影拍攝,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在最終完成的《幸福拉薩》中,盡管這些畫面一閃而過,但在制作時的種種精心,卻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設定M擋去觸頻閃
現在的高清攝像機基本都具有拍延時的功能。最典型的就是松下P2,用P2卡記錄的1440×1080分辨率的畫面,這款機器只需要設定好間隔時間即可,出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合成好的延時畫面。而我們在用佳能EOS 5D Mark II拍攝延初期就遇到了一個大問題。首先佳能EOS 5D Mark II本身不具備拍延時功能,所以要給它單獨配一根具有延時拍攝功能的快門線,且用佳能EOS 5D Mark II拍延時,首先拍出來是單幅的照片,需要后期在QuickTime里合成視頻。所以最初監看效果只能是看單幅圖片。
《幸福拉薩》涉及到大量延時攝影,除了星空之外,還有很多正常的延時。如光影變化、云層流動等等。最初我們拍攝時,使用光圈優先(AV)模式拍攝,確保每幅圖片都在同等光圈大小的情況下拍攝。合成后發現最終合成的畫面有頻閃現象。那種頻閃并不是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光影的變化。因為本身的天氣變化很快,一會兒就有云層飄過。但我們仔細辨別后,確認這并不是我們肉眼看到的光影變化,但卻是對畫面有影響的一種頻閃。于是我們就在同一地點,采用幾種不同拍攝模式進行拍攝,也就是TV、AV、P、M擋。結果我們發現前三種模式拍攝出來的畫面均有不同程度頻閃,只有M擋沒有出現這種現象。于是,我們果斷的決定,全部用M擋拍攝。
在用M擋拍攝的前提下,就會無法解決日出、日落時間段的拍攝。因為在日出和日落的時候,前后的光比相差太大,用M擋拍攝會產生曝光不足或過度曝光。于是我們又使用了松下 P2專門拍攝日出日落部分的延時。
CineMagic軌道的使用
為了使得整體畫面達到較高質量,我們考慮拍攝運動時的延時畫面。經過一番討論后,我們最終選擇了CineMagic單軸移動軌道,因為這款機器便攜性、實用性、性價比上相對是比較符合我們要求的,所以選擇了這套設備。
CineMagic電控軌道就是通過對軌道的精確位移和速度控制,實現移動延時攝影的功能。這款軌道可以正常移動拍攝,也可以移動延時拍攝。在使用移動延時攝影時,首先設定軌道的運行軌跡和運行長度,然后設定在此期間需要拍攝畫面的幀數,如300f、200f等,這就看所需要畫面長度,再結合需要間隔的時間,計算出軌道移動的時間。軌道位移的速度就通過這樣來控制,當然具體的速度、間隔時間也要根據被拍攝對象來定。比如云層變化很大,風很大時,間隔時間就必須要短些,云層變化不大時,間隔時間就需要長些,在地區拍攝云層,間隔時間最多5秒就足夠。
星空延時攝影
星空延時攝影對于拍攝地點要求比較高。首先拍攝地點周圍必須沒有一絲光污染,所以在城市周邊肯定不行,(當然,特殊要求的除外)。因為城市夜晚的各種光亮會使得低空的光污染很嚴重,所以最好在城郊或者是野外拍攝。
星空延時拍攝時,周圍也不能有其他任何光源,哪怕是一點點微弱的光都不行,因為星空延時的曝光時間都比較長,都會在20秒以上,在長時間曝光下,微弱的光斑都會很亮。所以,我們這次拍攝星空延時基本都是選擇在拉薩的周邊,以及河谷、山腳等地區。
在拉薩夜晚拍攝延時具有非常大的天時地利條件。首先在高海拔地區,夜晚空氣非常通透,而且拉薩在10月份進入秋天后,空氣清晰度增加,所以在拉薩夜晚拍攝星空有非常明顯的先天優勢。通常在肉眼觀察下,都能看到滿天的星星和銀河的星團、星云。
拍攝星空延時攝影一般必備赤道儀。但這次拍攝沒有使用。原因有幾點。第一,雖然星星有位移,這對于圖片來說,也許是個硬傷,但是我們本身是延時攝影,拍攝星星的運動,重點是星星運行的軌跡,所以這個位移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對于整幅畫面來說,星星畢竟是個光點,如果不放大看,肉眼幾乎是看不出其模糊效果,基本還是一顆一顆的星星在那里。第三,在拍攝時,我們在極限條件下盡量降低曝光時間,從而減少星星位移的距離。第四,因為要大量拍攝星空和夜晚景色,赤道儀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拍攝效率。第一次在當雄草原測試星空拍攝后,最后一看合成的畫面,效果還不錯,最后就沒有選擇使用赤道儀。
星空延時攝影前期準備
設備保障:拍攝之前一定要給電池充滿電,盡量加上佳能EOS 5D Mark II的外接電池盒。因為長時間曝光時非常耗電,而且在高海拔地區,夜晚氣溫較低,會影響電池的工作時間。如果條件允許,盡量考慮到相機的保暖問題。因為夜間溫度過低,如果鏡頭進霧,拍攝畫面就會模糊。
掌握天氣情況:拍攝當天查詢夜晚的天氣情況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高原地區,夜晚的天氣變化也很大,有時往往拍攝到一半時,天空就起云,如果事先沒有考慮到這個因素的話,最后拍攝的畫面往往就不能使用。所謂掌握天氣,還包括去了解一些特殊的天文信息,比如月食、月圓之夜的最佳觀測地點、是否有流星出現等等,這些對于拍攝的幫助都是很大的。當然,如果條件允許,一定盡可能地去多了解并掌握一些天文知識。
戶外生存技巧:拍攝延時,尤其是夜晚延時的拍攝,必須要掌握一定戶外生存技巧。因為這些延時的拍攝地點往往都是距離都市、村莊、公路非常遠的地方,而起大多在深谷、山頂等荒無人煙的地方,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能夠拍攝出好的星空畫面。所以出發拍攝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生活保障準備,例如帳篷、睡袋、飲水、食物、手電等等。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戶外生存的技巧就是必須的,比如帳篷搭在什么位置,如何辨別風向、方位等等。
地點選擇
如上所述,首先選擇沒有光污染的地區,山谷地帶最佳,易拍攝出天體運行的感覺,也就是畫面中能夠看出地球自轉所帶來的天空的相對運動。拍攝之前考慮到所有可能出現的光源,如附近的村莊、山路上的汽車等等,盡量避開周圍所有的光源。
其次避開人畜頻繁走動的地方,防止夜晚拍攝時,干擾拍攝,也避免最后畫面中出現人物、動物飛奔的情況。最后,如果當天有風,一定要在腳架上懸掛重物,或找些石頭壓住腳架,以確保畫面的穩定性。等所有準備工作準備妥善后(包括你入睡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再開機拍攝。因為在開機拍攝后,周圍的任何光亮對于畫面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尤其要注意手機的屏幕光、手電等等。
拍攝參數
對焦:在拍攝延時攝影時,對焦模式一定要放在手動擋,否則畫面在自動對焦的情況下,合成的畫面會出現喘息抖動的現象,尤其是低照度下的星空拍攝。在手動對焦的情況下,可以先試拍幾張照片,看下效果,也可放大看下焦點是否正確,然后再進行拍攝。如果無法在機位的位置試拍,那么,建議把焦點放到“∞”,這樣基本可以保證星星的焦點。
白平衡:通常情況下,白平衡放到AWB模式。除非畫面有特殊要求,如拍攝星空,為了讓天空偏藍,可選擇低色溫。
感光度:在幾次測試以后,建議夜晚拍攝的感光度選擇不要大于ISO3200,否則畫面會產生明顯的噪點。因為拉薩整體空氣污染少,通透度強,所以基本F2.8,30秒,ISO2500這個曝光程序就能拍攝出星空效果,而且是相對不錯的曝光組合。不過這都需要根據拍攝的地點、天氣情況變化,如有月圓之夜,有無其他光源等等。
此外,在光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較慢快門,使用小光圈,以得到大景深,盡可能地避免出現前景實星星虛或星星實前景虛的情況。
星空方位
星空的延時拍攝中,天體的方向,機位的朝向都極為重要,北極星和銀河的位置會影響畫面效果。具體體現在:1.銀河會圍繞北極星逆時針轉;2.畫面中北極星的位置可以決定星星在畫面中的運動速度,同樣間隔時間,畫面中北極星越居中,呈現星星運動的速度就越慢,銀河在運動中也基本不會出畫,反之越快;3.星空拍攝中,要摸清星際和月亮運行規律,避免拍攝一半的時間里月亮就下山了或者銀河已經運動出畫。在沒有天文知識支撐的情況下,只有在野外多呆幾個晚上,摸清楚規律后再拍攝。
畫面前景
如果只是單純地拍攝星空的話,在許多地方都可以拍攝,沒有地域特點,不能體現這是的星空,所以我們在拍攝星空時,盡量考慮畫面的前景設置。
在拍攝星空時,周圍其他景色也不全部都是黑的,也會有一點密度,尤其是對著星空拍攝時,周邊的山體、樹木往往會呈現出剪影效果,有一點點輪廓。但這個密度的效果并不是我們想要的,而且也不能體現的特色。所以后來我們拍攝時,選擇了瑪尼石、雪山、白塔等等,這樣有地域特色的符號性物體作為前景。
選擇前景后,又必須解決一個問題――補光。因為如果沒有補光的話,在一片夜幕下,前景根本體現不出效果。我們先后也嘗試了很多種方法,包括用發電機給一個小功率的臺燈供電等等,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為這個光源必須要穩定、持續時間長、功率小,最后發現采用老式的手電筒效果最佳。所以最后往往選擇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前景,用老式手電筒從遠處稍微補點光,這樣出來的畫面會更有些層次。
另外,星空拍攝中,如果沒有月亮,畫面會比較通透,對比度高,天空呈黑色。有月亮的情況下,有很多選擇的空間,以及多種拍攝可能。首先,有月亮時,整體亮度會提高,所以曝光程序可以盡量往畫面細膩上靠。其次,月亮在鏡頭中時天空會泛藍,而地面或者前景會產生光影變化,這是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其實夜晚在月亮的照射下,整個地球也會有光影變化,這樣拍攝出來的效果很神奇。首先,因為曝光原因,月亮在畫面中會產生類似太陽的效果,加上地面景物的光影變化會讓人產生錯覺,太陽和星星在同一個畫面里出現。我們開始拍攝時,也很回避月亮。因為月亮的照度與星星和天空比起來,反差太大,如果按星空正常曝光,月亮必然曝光過度;如果按月亮正常曝光,星空必然不足。所以一開始,我們盡量讓月亮不要出現在畫面中。直到快到中秋節時,突然覺得夜晚的光影變化也挺有意思,于是做了嘗試,發現效果很好。所以如果有月亮的情況下,你可以拍攝地面的光影變化,月亮的運動,星空的運動等等。
我們很少去靜靜觀察一座城市的夜晚,其實夜晚的城市非常優美,拍出來的延時效果也很震撼,這就是時間的藝術。
在不同天氣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畫面的曝光,尤其是有月亮時,要照顧畫面整體曝光,還要考慮到月亮落山后的曝光,有時還有月亮中途進入云層的情況。如果夜晚拍攝時天空有薄云,星空同樣可以拍攝,也會出現別樣的效果。如果云層厚,拍出來的效果會和白天沒什么區別,就可以直接放棄了。
拍攝時間
一般來說,夜晚星空拍攝的最佳時間在后半夜。特殊地理環境下的設備調試更耗時間,我們有時光調試設備就需要2―3個小時,所以拍攝基本放在半夜1點以后最好。一來半夜以后的活動光源減少,光污染較少,人們基本都入睡。二來半夜以后出來活動的人比較少,拍攝環境比較寧靜。三來,后半夜的天空密度、通透度以及星星的亮度等較前半夜好,尤其在凌晨3點至6點太陽出來之前,這段時間天空會慢慢呈現藍色,只不過,此段時間內,星星的亮度會慢慢減弱直至天亮,不過這又是另一番效果。
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建筑,那就是布達拉宮,除了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與之相關外,它還是很多虔誠朝拜者的目的地,是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對于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們來講是個既神秘又神圣的地方,而布達拉宮一直是很多有著夢想的人的一個符號。也許在您印象中的布達拉宮就是那固有的模樣。本期編者將告訴您,其實布達拉宮還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只要拍攝的角度不同,就會為您展現一個味道完全不同的神圣殿堂。
布達拉宮晨曲,1994年 卞志武攝
林哈夫4×5相機,210mm鏡頭,f/16,1/8秒,采用三腳架,富士反轉片。本作品被選作我國第一本布達拉宮畫冊封面照片。
春到布達拉宮 張洪濤攝
尼康D700,14-24mm f/2.8鏡頭,光圈優先模式,f/22,-0.3EV,ISO200
名家點評:
這幅作品應該能看出作者當時是沒有辦法中想出來的辦法,實在沒有合適的前景了,用超大廣角加上柳枝形成了前景,通過這個前景來美化畫面,是個討巧的方式。不過這種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有個弊端,就是讓建筑物變形太嚴重了,應該通過后期軟件再進行調整。
名家點評綜述
以前大家看到最多的可能是布達拉宮的正面照片,本期刊登的這幾幅作品總體說拍得都非常不錯,展現了布達拉宮的多個角度,從側面到背面,從早上到傍晚,甚至晚上,各個時間段也都有涉及。大家知道,在拍攝本身就不容易,想拍到與眾不同的作品就需要動腦筋,從本期這幾幅作品就能感覺到,它們的作者都是為了拍好布達拉宮動了腦筋,選取了多種時機和多個角度來表現。有些作品甚至比我當時拍攝的布達拉宮還要好。
這幾幅作品中《夢幻布達拉宮》拍攝的角度應該最新穎,讓人耳目一新。《霞光中的布達拉宮》的技術水平較高,拍攝時機掌握得很好。
這幾幅作品的拍攝者都是想從那種司空見慣的拍攝角度中有所突破,都進行了仔細研究和探索,值得肯定。除了這幾幅作品的取景角度之外,其實還有其他角度可以拍,比如在拉薩河對面山上可以拍。1994年,我在拉薩河對面拍過,不過后來河邊建了不少樓,現在那里已經拍不到我原來拍攝的那種效果了。另外,在拉薩電視塔也可以拍,也是一個不一樣的拍攝角度。
像布達拉宮和天安門這種大家都拍的題材,更需要多研究,而且我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拍攝方式和拍攝角度出現。
霞光中的布達拉宮 鄭久興攝
尼康D700,24-70mm f/2.8鏡頭,手動曝光,f/16,1.5秒,ISO100
名家點評:
這是日出前的布達拉宮,曝光很準確。在拉薩能趕上這么合適的早霞不容易。早霞與路燈的色調相呼應,又與天空的色調形成對比,畫面由藍、紅、白三種顏色構成,給人很醒目的感覺。
拉魯濕地的守望 趙利山攝
攝于拉魯濕地,佳能EOS550D,EF100mm鏡頭,手動曝光,f/8,1.5秒,ISO100
名家點評:
作者是在遠處的一處濕地拍攝的,也是一個很少見的拍攝視角。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水中布達拉宮的倒影,這種倒影也增加了布達拉宮的神秘感和畫面的動感。這樣在畫面中存在了多種對比,既有動靜對比,又有色調對比,既有正反對比,又有虛實對比,拍攝得挺成功。
夢幻布達拉宮 張鳳春攝
Pentax 645NII,150mm鏡頭,f/22,1/6秒,富士RVP 50膠片
名家點評:
布達拉宮本身就具有神秘感,作者利用水中的倒影來表現布達拉宮很合適。如果水面太靜,那么水中的倒影就會和真實的布達拉宮一樣,反而少了味道。作者就有意等到水面起了波紋,成為一種虛幻感覺的倒影時才拍攝,既增加了動感,又增加了神秘感。
布達拉宮夜景 徐麗莉攝
佳能EOS5D Mark II,EF24-105mm f/4L鏡頭,f/5.6,0.8秒,ISO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