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面試試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My name is Susan. I was lucky that I went to Canada last October. I stayed there for about 90 days. I went there on October 19th and came back on December 29th. I lived with a Canadian family, the Whites; they are very kind and friendly. Before long, we became good friends. I could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with them every day. Sometimes, I taught them Chinese. They looked after may meals. So I had time to go to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s there were nice. They taught us to listen, speak, read, and write in English. But it was mostly speaking. I found Canadian classes are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out classes here. Sometimes you can sit anywhere you like in the classroom.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you can ask your teachers questions during the class. I really like this kind of class.
Questions:
1. What did Susan go to Canada for? 2. When did she come back from Canada?
3. Why did she like staying with the Whites? 4. Why did Susan have time to go to an English class?
5. What did Susan like best in the Canadian class?
Ⅱ. 讀短文,口頭回答問題
A Living Fossil?
In 1938, a fishing boat caught a fish which was one meter fifty-two centimeters long off the coast of South Africa. The Captain had never seen a fish like it, so he took it back to a museum in East London. The fish was well known to scientists. Fossils had been found all over the world. It was a coelacanth. Scientists had believed that it had become extinct 80 million years before. However, no more were found until 1952 when one was seen for sale in a fish market in the Comoro Islands, near Madagascar. Between 1953 and 1955, six more were caught there. The fish that had been caught in 1938 must have been carried away from the Comoro Islands by an ocean current. Scientists later discovered that Comoro fishermen had been catching coelacanths for years. They simply hadn’t known that coelacanths were rare.
Questions:
1. What did a fishing boat catch off the coast of South Africa in 1938?
2. Had the Captain ever seen a fish like that?
3. Was the fish sold at the market?
4. What did the Captain do about it?
5. What did scientists now about the fish?
6. Were more fish of this kind caught before 1955?
7. Does the story tell you why there could be the coelacanth that was caught in 1938 off the coast of South Africa?
Ⅲ. 讀短文,根據短文進行寫作(或者口頭作文)
Christmas Day
Christmas is a very important festival in the UK; it is a time when people celebrate the birth of Jesus.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 the whole family gets together. Most people have a holiday on Christmas Day.
Shops are decorated with Christmas lights at the end of November. There are also lights in the streets. People buy trees for their homes. They decorate the trees and their homes, usually with red, green and gold colors.
Most British people give Christmas cards to their friends. Now many people send cards by email, because it’s much quicker this way. These cards are called e-cards.
Children have special bags, often in the shape of a sock, for Father Christmas to fill with small presents.
Traditionally, these presents are nuts, an orange and some chocolates, but children often get small toys, too.
British people usually buy presents for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They put paper around the presents so people can’t see what they are going to get! People put the presents next to the Christmas tree. On Christmas day people open their presents. Then they have a big meal.
1、你如何評價自己的大學生活?
這是一個開放式問題,需要回憶、思考過往學習、社會實踐才回答,重點是要思考、不是單純敘述表象。
有的人說自己耐性好、刻苦,有的人說在社會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
對于一線的人力行政本身是瑣碎的,做的好不會有業績體現,做的不好立刻有人挑剔。所以此工作,耐性好不見得做得好,但會動腦筋、喜歡思考、懂得與人配合做事、組合作業、交流順暢、善于發掘及解決問題的人多半不會出大錯誤。用來應對一件又一件雜事。
2、介紹一下專業業績?
看應聘者回答的詳細程度,越詳細對專業業績的評價越有利,越詳細對應聘者的評估會越立體。
其實該崗位對專業的要求真的是非常廣,文理都可以,文科的文秘、中文、貿易、市場營銷、英文;理科的計算機、經濟、金融,這個部門本身就是組織的一個孵化搖籃,什么樣專業背景的人,[!]都有機會被吸納,做短暫的錘煉后,輸送到相關崗位。別小看這個崗位,很多管理崗位的副手多半都有在人力行政部門工作的經歷,這個現象客觀存在,也有其合理性。
3、介紹自己的優勢及劣勢
這個問題的初衷不難猜,但此問題隱含另外一個問題,請列舉簡單的事實以說明之,能想到的人不多。
如上是跟背景有關的,如下問一些與本崗位工作相關的調查:
(二)崗位類
4、你有與此崗位相關的經歷么?(此問題看似具體,實際抽象)
請注意是經歷,不是經驗,只要你大學參加過社團、社會實踐等,都多多少少接觸過與此崗位相關的事情,求職者需要做的就是根據這個崗位的要求,將經歷組合一下,回答出來。只要事前仔細研究下招聘要求就會能夠漂亮回答這個問題。機會只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5、此崗位工作很多,與部門協調的工作也很多,是否與辦法把這些事情處理好?(此問題看似抽象,實際具體)
此問題要求在腦海中想此崗位必須要做的事項,比如會務安排、公文傳遞、面試人選推薦,實際工作中,你會發現對于沒有任何辦公職權的專員,想在部門領導互動過程中做出結果,除了不斷去跟蹤及反饋,幾乎沒有別的辦法。
6、人力專員有很多瑣碎工作,如果手上已經有很多事情,其他同事又給你加事情,怎么辦?
這是一個用人標準的問題,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
標準是采用善于動腦筋一次做很多事情的人,但可遇不可求。
次之的人選就是做事有始有終,主動匯報進度,永遠是“在做在做,已經做到.....程度”了,自己會判斷輕重緩急,急的事情才會放下手里的事情去做新增加的。
最怕就是什么做的有頭無尾,別人給什么做什么。
(三)能力類
7、你需要多長時間適應此崗位?
此問題主要考察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嵌套題,如果可以比著學習能力結合實際例子作為佐證來組織語言回答就很好。
8、和這崗位有關的能力,列幾項:溝通能力、協調能力、跟蹤反饋能力、計劃能力、組織能力,能否就其中一項談談自己的看法?
大概猜的到,回答自己溝通能力的最多,但說實話,沒有幾個能用實例說服面試官的。這個問題,最不方便選擇的答案就是溝通能力,因為其他能力都是可大可小能夠自圓其說且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出來。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有經驗的人在5分鐘內就大概判斷出了。
9、公司擴張很快,此崗位的壓力很大,你怎么看待?
這是一個壓力測試題,問題定位如果不清晰,很難有底氣說服別人,因為沒有人愿意加班。
建議:應聘者能從對自己的個人專業規劃及本人對團隊及組織的需求出發。
10、個人專業規劃有哪些?對團隊及組織有哪些需求信息?
通過此問題需要了解的是:
應聘者在我公司工作1年后,能為其提供多大的發展空間。能夠留住多久,如果是3-5個月,就不考慮了。
11、喜歡什么樣的團隊?什么類型的領導?
關于團隊氣氛:
封閉型問題是要求考生作出簡單回答的問題。這是一種只要求考生做“是”“否”一個詞或一個簡單句的回答。
例如:你是什么時候參加工作的?你在大學學的是管理專業嗎?
再如:假如今天你遇到一件極不順心的事,心情十分郁悶,現在你得知晚上一個朋友將組織一個生日晚會,不知什么原因,他并未通知你,你準備怎么辦?(請從下列備選答案中選擇)
A.打電話問朋友,主動提出要求參加晚會
B.懷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他了,和另外的朋友打聽他為什么不請自己
C.什么都不干,自己煩著呢
D.自己去看電影、唱卡拉OK、喝酒
(二)開放型問題
專家指出開放型問題是提出的問題要求考生不能只用簡單的一個詞或一句話來回答,而必須另加解釋、論述,才能圓滿回答問題。面試中的提問一般都應該用“開放型”問題,以啟發考生的思路,激發其沉睡的潛能與素質,從大量輸出的信息中進行測評,真實地考查其素質水平。
例如:你在原單位的工作,要求經常與哪些部門的人打交道?有些什么體會?
(三)假設型問題
假設型問題是以虛擬式的提問了解考生的反應能力與應變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有時為了委婉地表達某種意思,也可用此提問方式。
例如:假如我現在告訴你,因為某種原因,你可能難以被錄用,你如何看待呢?
(四)連串型問題
連串型問題一般用于壓力面試中,主要考查考生的反應能力、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等,但也可以用于考查考生的注意力、瞬時記憶力、情緒穩定性、分析判斷力、綜合概括能力等。
例如:我想問三個問題,第一,你為什么想到我們單位來?第二,到我們單位后有何打算?第三,你報到工作幾天后,發現實際情況與你原來想像不一致,你怎么辦?
(五)壓迫型問題
這種提問方式帶有某種挑戰性,其目的在于創造情景壓力,以此考查考生的應變力與忍耐性。一般用于壓力面試中。這種提問多是“踏考生的痛處”或從考生的談話中引出問題。
例如:考生表示如被錄用愿服務一輩子,另一方面卻知道他工作五年已換了四個單位的情況,此時可向他提問:“據說你工作五年已換了四個單位,有什么可以證明你能在我們單位服務一輩子呢?”
(六)引導型問題
這類提問主要用于征詢考生的某些意向、需求或獲得一些較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資、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問題,宜采取此種提問方式。
例如:到單位兩年以后才能定職,你覺得怎么樣?
(七)意愿型問題
意愿型問題是考查考生的求職動機與擬任職位的匹配性、考生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
例如:根據專業和能力情況看,你可選擇的職業范圍很廣,為什么選擇國家機關而且特別選擇了我部門呢?(考官可就事業追求和現實生活需要兩方面對考生加以追問,甚至給考生以壓力,考查其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并盡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對事業和生活方面的真實要求,再與職位能提供的條件和要求相比較。)
再如:你為何想離開原工作單位?又為什么報考現在的崗位?這次報考倘若未被錄用,你將有何打算?(報考動機是否符合擬任職位所需條件,考生是否既對報考的工作崗位有正確認識和強烈動機,又能正確對待挫折,抱有積極的生活態度。)
(八)反襯型問題(迂回型問題)
當主試者覺察考生不太愿意回答某個問題而又想有所了解時,可以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
例如:對于“政治問題”許多人不愿真正表白自己的觀點,此時可以迂回地提問:“你的伙伴們對這個問題或這件事是怎么看的?”考生因此會認為說的不是自己的意見,說出來不會暴露自己的觀點,因而心情放松地說了一大通,其實其中許多都是他自己的觀點。
問方式帶有某種挑戰性,其目的在于創造情景壓力,以此考查考生的應變力與忍耐性。一般用于壓力面試中。這種提問多是“踏考生的痛處”或從考生的談話中引出問題。
例如:考生表示如被錄用愿服務一輩子,另一方面卻知道他工作五年已換了四個單位的情況,此時可向他提問:“據說你工作五年已換了四個單位,有什么可以證明你能在我們單位服務一輩子呢?”
(六)引導型問題
這類提問主要用于征詢考生的某些意向、需求或獲得一些較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資、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問題,宜采取此種提問方式。
例如:到單位兩年以后才能定職,你覺得怎么樣?
(七)意愿型問題
意愿型問題是考查考生的求職動機與擬任職位的匹配性、考生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
例如:根據專業和能力情況看,你可選擇的職業范圍很廣,為什么選擇國家機關而且特別選擇了我部門呢?(考官可就事業追求和現實生活需要兩方面對考生加以追問,甚至給考生以壓力,考查其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并盡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對事業和生活方面的真實要求,再與職位能提供的條件和要求相比較。)
再如:你為何想離開原工作單位?又為什么報考現在的崗位?這次報考倘若未被錄用,你將有何打算?(報考動機是否符合擬任職位所需條件,考生是否既對報考的工作崗位有正確認識和強烈動機,又能正確對待挫折,抱有積極的生活態度。)
(八)反襯型問題(迂回型問題)
【答】具體面試時間是不完全一樣的,其主要是由面試試題的數量決定的。一道題一般給定5分鐘的時間,因此面試的時間大體在10分鐘到30分鐘之間。2014年山東省選調生的面試題為2道,面試時間為10分鐘;2014年山東省公務員的面試題為4—5道,根據專業不同有所不同,面試時間不超過30分鐘。
2、面試時間具體分配到每道題上嗎?
【答】不一定,具體要看當時的規定。如2014年山東省選調生的面試就規定,每位考生面試時間共10分鐘,包括看題、思考和回答問題,回答2道題。看題不單獨計時,每道題也不單獨計時。這需要考生合理安排時間。
但是,2014年山東省公務員的面試則恰恰相反,其規定每個應考人員面試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每人回答4--5個問題,其中公共性題目3—4個、專業性題目1個,每個問題回答時間單獨計時,上一個試題的剩余時間不能用在下一個試題。
3、面試時,給考生思考題目的時間嗎?如果給,給多長時間?
【答】這也不一定,具體也要看當時的規定。如果特別給思考時間的話,一道題也就給1分鐘左右的時間。近年來,為了簡便起見,一般地不再專門給思考時間,讓考生自己在總的時間內自我控制、掌握。
特別提示:無論何種情況,最好不要問完就答題,一定要略微思考一下,這樣可以答的更全面更準確,且不顯的冒失,避免給考官留下浮躁的感覺。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下,面試時都會在考生面前放紙筆,以便考生做些記錄,擬定答題要領。
4、如何掌握面試時間?一旦超時,將被扣很多分嗎?
俗語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對于任何考試來說,試題永遠是重中之重,了解歷年出題規律,把握當前時事熱點,推究將來出題趨勢乃是看題的關鍵。無論從什么角度說,公務員面試真題及解析都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2013年國家公務員面試即將全面展開,此時梳理最近5年的國家公務員面試題型,一定是既有啟發作用,也有借鑒價值。
五種傳統題型分析
縱觀2008-2012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的總體情況,結構化面試題量、難度不同,考試時長主要集中在15-25分鐘之間,有聽題和看題兩種模式。但是在具體的考試中,由于面試題目設置的不同,可能是單一的聽題模式,也可能是單一的看題模式,如果是材料題,還可能是聽題和看題相結合的模式。
就面試題型而言,結構化面試重點題型主要集中在綜合分析、組織管理、情景應變三大題型上面,集中考查考生的真實能力、真實想法,而且考查得更專、更細。具體來說,有5大傳統題型。
一是綜合分析題。五年來,綜合分析題每年必不可少,為結構化面試必考題目。
在2008-2012年國家公務員面試考試中,綜合分析題是重中之重,除了外交部外,基本上所有系統的面試試題中,綜合分析題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題目。因此,建議考生在進行備考時,一定要著重掌握綜合分析題的作答思路。
從出題內容來看,社會熱點題目較多,言語理解類題目較少。社會熱點是綜合分析題的必考內容,在2008-2012年的國家公務員面試中,有關社會熱點的題目所占比重要遠高于言語理解類題目,對于社會熱點的考查成為近年來國家公務員面試的重點。
另一方面,哲理性考查日久彌堅。這意味著面試考試中有些東西“常溫常熱”,考生務必細心留意。哲學思維是公務員工作中必須具備的一種“殺手锏”。
二是情景應變題。從2008-2012年情景應變題目設置的場景來看,場景設置從隨意向與所報考的崗位結合轉變。例如,春運期間,大批群眾涌向車站,其中一位孕婦占了一位就餐人員的席位,兩人發生爭吵,作為車站管理人員,你怎么辦?
三是組織管理題。在2011年以前,傳統的組織管理類題型都是考查考生組織活動的全過程,如“單位要舉辦一場新聞會,要你組織,你如何組織?”對于這樣的問題考生在作答的時候,無論是不是按照模板進行作答,都會按照“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進行作答,這樣的考查方式對考生的真實能力難以進行區分。
從2011年開始,國家公務員面試的計劃組織協調題發生了轉變,問題更注重考查考生是否能從活動的細節上下功夫,工作是否明晰輕重緩急以及處理思路。專門側重考生對某一個方面的考查,如常問“調查過程中重點注意什么”、“如何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通過哪些渠道進行調查”、“你認為調查報告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等問題。這樣考生就無法完全中規中矩地按照套路去作答,而是按照每個題目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也是鼓勵考生跳出套路,答出特點。
四是人際關系題。從2008-2012年國家公務員面試對人際關系的考查情況來看,人際關系題的考查由多重向單純轉變,注重考查與領導、老同志的關系。例如,小趙和你是同事,平時做事很謹慎,經常在材料的細節上琢磨很久,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要反復斟酌,還總愛拉著你一起看,導致你的工作沒法正常開展,拖延了你的下班時間,你怎么處理?
五是自我認知題。自我認知題是對考生報考動機的自我剖析,側重考查考生的理念共鳴和思想狀況。從2008-2012年自我認識題考查情況來看,以自我介紹為主體,多有追問,這一方面是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考生,一方面也是為了考查考生的抗壓能力。
五大新題型分析
從2008-2012年各招考部門的面試公告來看,面試形式主要有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或二者兼有的形式,專業性較強的部門輔之以專業筆試、專業面試,甚至直接對考生進行外語水平的測試。整體上看,結構化面試的形式仍為主流,如大部分部辦委局系統、海關系統、國稅系統、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等;部分比較嚴格的部門則采取結構化面試與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從5年來的考試題型來看,也不乏新面孔出現,如材料題、漫畫題等。這些形式新穎的題型在2008-2012年的國家公務員面試考試中均有所涉及,且比重有所上升。
材料題。從2011年國家公務員面試開始,大部分職位在招考時引入了材料分析題。就2008-2012年的材料題考查情況來看,主要呈現兩種特點,一是答案與材料聯系的非常緊密,可以說答案就是從材料中概括出來;二是材料以對話的形式作為案例出現,要求考生從對話中分析出問題。
即興演講題。在經歷了花樣百出的演講題,如漫畫演講題、辯證性演講題后,逐漸回歸到了就單一話題演講的傳統題型,如“‘轉變觀念天地寬’,請結合實際進行3分鐘的演講”。
情境模擬對話題。以前的情境模擬對話題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夠聽明白試題,是否能夠恰當的進行角色定位并解決問題。而2012年的國家公務員情境模擬對話題在個別職位的面試過程當中,增加了考官與考生的互動,彰顯了面試的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