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成公主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文物古樹;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文物及古樹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對于研究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國家、民族的高度來講,保護好文物及古樹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人們的愛國熱情。對文物的研究、學習、參觀就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即可增進歷史文化知識,又可陶冶情操,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1 工程概況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一期改擴建工程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213~215號,一期新建部分包括一期新建圖書館及一期新建地下停車庫。
一期新建地下停車庫(A)基坑工程南面緊挨文明路,東面為越秀中路,西面為德政路,北面為中山圖書館、一大會址及博物館 。基坑面積約為11,396,周長約為542m,基坑開挖深度約為11.0m為兩層地下停車庫。地下室頂板埋深2m,0.000相當于絕對標高7.000m
2 施工難點及解決方法
2.1 重點難點一
文物古樹及周邊建筑物保護應密切關注,本工程基坑暴露時間較長,需高度重視地面沉降、文物古樹及周邊建筑物的變形。
解決辦法:
(1)嚴格做好基坑支護方案,并組織專家評審論證通過才允許實施;
(2)期間加強沉降觀測及位移觀測,做好觀測信息處理,控制變形;
(3)安全應急預案,迅速處理突發事件。
(4)制定合理的降水方案,選用合理的降水參數;
(5)采用切實可行的輔助措施和補救措施,利用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及時掌握地下水的動態變化,采取必要地處理措施;
(6)建立沉降觀測網,對抽水影響范圍內的建筑物進行沉降觀測,根據沉降量的變化采取必要措施。
(7)注意對局部異常水、潛水殘留水、局部加深部分的承壓水減壓的處理。
2.2 重點難點二
不良地質體影響大。本工程地質層賦存淤泥質土、粉細砂等不良地層。
解決辦法:
(1)合理安排鉆孔順序,按技術規范操作。
(2)采取可靠測量方法,控制鉆孔垂直度。
(3)保證泥漿質量,防止坍孔。
(4)投入性能優良的機械設備及足夠的人力、物力和運用先進施工技術,采用足夠的旋挖鉆施工,保證鉆孔速度,減少施工污染.
3 施工前準備
在基礎施工前,由項目經理部主持對整個工程及其各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準備工作計劃,該計劃主要反映開工前、施工中必須做的有關工作,內容如下:
(1)技術準備:熟悉、審查施工圖紙。
(2)施工范圍內的各種地下管線包括上水、下水、煤氣、通訊纜、電纜等隱蔽設施,必須按設計圖紙標注的種類和位置,在施工前與有關單位聯系,弄清具體管線種類、尺寸、位置、覆土深度,重要管線應插牌標記;
(3)在進行土方施工前,應沿開挖的長度方向采用人工開挖溝槽,確定開挖周圍管線及設施預埋情況后,方可采用機械開挖。
(4)對各種地下管線、檢查井、收水井、各種人孔等,應妥善保護,不得損壞,對地下管網種類、尺寸、位置、高程要了解清楚,施工時除應向全體施工人員、班組交底、插牌標志外,必須請所屬主管單位派人員現場監督,防止出現意外事故;。
(5)對周邊建筑物作一個全面的調查,對發現有裂縫的,注明裂縫位置、編號并拍照留檔。在該裂縫處貼上膠紙(此項工作已由業主委托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實施)。
4 重點文物及古樹名木的調查
4.1 基坑周邊環境的調查和一大會址的調查
(1)調查的范圍與重點
根據地質、結構埋深等確定施工的影響范圍,對施工影響范圍內的所有地面建筑物進行調查,調查的重點是四層(含四層)以上的建筑物,尤其是一大會址和紅樓的調查及15m 范圍內的建筑物,對已有資料的進一步核實,未有資料的全面調查。
(2)調查方法
在施工前,成立專門的建筑物調查組,請業主和監理單位配合,配齊專業攝影師、工程師、土地測量員和建筑工程師、結構工程師等,配備照相機、攝影機、全站儀、光學裂縫測量儀等。在調查前制定詳細的調查計劃和調查圖表,通過走訪建筑物業主等有關單位,收集受調查建筑物的有關設計和竣工資料,實地觀察、測繪等方法來完成調查工作,重點是已有裂縫的測繪與拍照。最后進行資料整理分析,列出圖表,并將調查結果提交業主和監理工程師,請監理部門見證。
4.2 基坑周邊古樹名木的調查
一期新建地下停車庫(A)基坑周邊共有15棵古樹,分布情況臺下:
東面17軸外有兩棵小葉榕和東南面有兩棵紅棉樹
中部南面8軸兩邊共有一棵小葉榕;
中部北面8軸兩邊各有一棵紅棉樹;
西面1軸外共有兩棵紅棉樹、四棵小葉榕和西南面一棵菩提樹。
5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
5.1 對國家重點文物-----一大會址的保護
5.1.1管理制度和消防措施
(1)按文明施工的要求,對施工區域實行全封閉施工,并派保安人員24小時值勤。
(2)所有作業人員進場后,在接受安全和技術交底的同時,進行文物及古樹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
(3)所有施工人員無事一律不得進入一大會址廣場,如確因工作需要必須經項目部向監理部門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方可進入廣場或指定區域。
(4)所有參與作業的人員統一著裝,掛胸卡上班。
(5)工地成立義務消防隊和突發事件掄險隊,一旦發生火災等重大事故時及時投入救護。5.1.2 施工技術措施
(1)與一大會址直線距離50米范圍內的基坑護壁樁采用鉆孔一次成形工藝,最大程度減少成樁時對土體的沖擊擾動,以確保該文物的基礎安全。
(2)在基坑外設置地下水位觀測井,在基坑止水圍帷施工完成后且基坑降水施工前,對止水圍帷的止水效果進行檢驗,達不到設計要求嚴禁降水,以防地下水位下降過快對一大會址及周邊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
(3)在基坑土方開挖前,對一大會址東南、西南角設置水平位移觀測點。分別在距大角兩側30cm 處地面上和兩邊的圍墻上,各彈出一條豎直線,并涂上兩個紅色三角標記,作為觀測一大會議會址水平位移的控制線。
(4)在基坑土方開挖前,在一大會址距外墻大角兩側30cm處的地面上設置膨脹螺絲,同時在便于觀測的圍墻或永久性建筑物上設置沉降觀測點,在基樁施工初期每天進行觀測,以后每周觀測不少于2次.
(5) 一大會址在土方開挖期間進行全天候觀測,在基礎和地下室施工期間每天觀測不少于一次,確保一大會址的安全.
(6)加強監測。與基坑變形監測施工單位協調配合,提高監測頻率,用監測結果指導施工,確保基坑及周邊建筑安全。
5.1.3 基坑開挖安全措施
(1) 在距基坑邊緣1.2~1.5m 處設置護欄或架設護網,且不低于1.2m,穩固可靠,防止人員靠近。
(2) 在基坑的周圍砌筑120mm 高的擋水墻,防止雨水倒灌基坑內,同時在擋水墻外側設置排水溝排水。
(3)加強基坑支撐的監測工作,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補救。
(4) 所有進入施工現場的人員必須戴好安全帽,并按規定配戴勞動保護用品,或安全帶等安全工具。
(5) 由于基坑開挖是分段進行,施工中應堅持寧慢勿塌的原則,嚴格按施工組織方案實施,分段面邊坡1:1.5 的系數放坡。加強日常的安全檢查,使開挖安全始終控制在施工的全過程中。
(6) 在鉆孔樁施工、基坑降水施工和基坑開挖施工時,密切注意基坑周邊變形情況,若出現變形過大,或出現塌孔、涌砂、流砂、基底上反等情況時,立即采取停鉆、卸載、回填、回灌等措施,以確保文物安全。
5.2 對省級重點文物-----貢院(紅樓)和中大天文臺的保護措施
貢院(紅樓)位于廣州市越秀中路125號大院內,離基坑的距離為55 m,該樓建于康熙年間(1684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對象。該建筑物主體為2層磚木結構,首層層高為4.5m,二層層高為3.5m,屋面為不上人琉璃瓦斜屋面,建筑面積為200m2。
中大天文臺在貢院的后面,離新建圖書館的距離更遠。同樣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由于上述兩處建筑均已超出新建圖書館基坑開挖深度的3倍以上,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我方將進行不定期的觀測,當基坑發生較大的變形時,再進行針對性的處理。
6 對名木古樹的保護措施
(1)沿樹干直徑3m或按原有的樹池采用砂灰磚砌筑2m高的磚墻進行保護;
(2)在基坑圍護結構施工時,盡可能選用比較矮小的機械,保護樹冠;
(3)在基坑施工時程中,對古樹迎風面或迎基坑面采用鋼絲繩對稱錨拉,錨固點可設置在基坑的冠梁上或靠近古樹的地方,操作時在樹干上先沿其周邊綁上木枋,以防鋼絲繩子損傷古樹;
(4)在施工期間,嚴禁將帶有腐蝕性或對樹木有損害的物資堆放在古樹周圍;
(5)加強現場用火管理,在古樹周圍不要堆放易燃易爆物資和使用明火或電焊作業,確需用火或電焊時必須采取防火措施;
(6)遇臺風天氣,派專人專責對每一棵保護范圍內的古樹進行跟蹤觀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并采取措施進行加固;
(7)在樹池墻壁上懸掛"注意保護,嚴禁攀爬"的提示牌;
(8)加強日常觀測,發現樹葉發黃或不正常脫落時,及時向監理、業主匯報,請園林專家進行會診。
7 監測、保護保證措施
(1) 成立監測管理小組,由領導及有經驗的專業監測人員組成,制定實施性計劃使監測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2) 監測組與監理工程師和業主委托的監測組密切配合工作,及時向監理工程師報告情況和問題,并提供有關切實可靠的數據記錄。
(3)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實施方案和相應的測點埋設保護措施,并將其納入工程的施工進度控制計劃中。
(4)測量項目人員建立質量責任制,確保施工監測質量;并要相對固定,保證數據資料的連續性。
(5) 設定監控測量管理基準值,當發現超過基準值時,應立即報告項目經理和監理,并向監理報送應急補救措施。
(6) 觀測前,對所有儀器設備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檢驗和校核,確保儀器的穩定可靠性和保證觀測的精度。
8 結束語
總之,文物及古樹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加強文物及古樹保護措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我們從西寧出發,乘汽車沿109國道向駛去。所走的路線,就是當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去吐蕃(現)所走唐蕃古道的一部分。它又是當年內地和西北藏族等少數民族經貿交流的主要通道,因而又被稱為茶馬古道。在這條友誼之道和經貿之道上,有內地和邊疆少數民族交易的茶馬互市,有見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倒淌河、日月山,有美如畫卷的高原明珠青海湖,有民歌王子王洛賓邂逅藏族姑娘留下一段浪漫愛情故事的金銀灘草原,有研制我國兩彈一星、以前外界很少知道的科研基地――西海原子城……
別說在文成公主入藏的唐朝,就是改革開放前,這條通往西北邊疆的交通大動脈、聞名遐邇的茶馬互市,雖然名聲很大,但依然偏僻而荒涼,道路崎嶇,關山險阻,人煙稀少。
今天,這條名聲在外的古道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模樣,成為從北京直達拉薩的國家級公路。兩旁山河依舊,但荒涼的戈壁已覆有植被,晚秋時節,青稞和菜花還依稀可見,草原和山巒也由綠變黃,上面滾動著白云似的羊群……
在一座橋梁附近,路旁干河灘上停著一輛卡車,車上、車下有許多牦牛。有人在追趕牦牛,像是要把它套住;有人用繩索套住了牦牛脖子,正在用力拖。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里是牦牛交易場所。這唐蕃古道原是藏漢進行茶馬交易的所在。那時是以物易物,靠馬幫托運。現在不同了,不但已是貨幣交易,而且,馬幫換成了卡車。
雖然這條古道已經成為全新的現代化國家級公路,當年的遺跡已經不多,但由于這條路承載過太多的歷史重負,有太厚重的人文積淀,我們依然想象得出它當年的風貌,感受得到當年的氛圍和氣息……
日月山――藏漢交好的見證
告別牦牛交易場所,車子繼續前行,不久,便來到一座隘口。遠遠看見兩座聳入云端比肩并立的山峰,山體呈銹紅色,上面插滿五顏六色的經幡,山頂上各有一座亭子。這就是唐蕃古道上有名的日月山,高一些的山頂上的亭子叫日亭,低一些的山頂上的叫月亭。
日月山是內地通往的咽喉要沖,是內地與邊疆、農耕區與畜牧區的分界線。當年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就從此地經過,日月山的得名就源于文成公主的美麗傳說。
日月山因為山體為紅色,俗稱“赤嶺”。在唐朝時候,這里是唐與吐蕃的邊界,過了赤嶺,就等于是出了大唐到了吐蕃。當時,這里極為偏僻荒涼,人跡罕至。文成公主來到這荒無人煙的邊塞之地,含淚登上光禿禿的赤嶺,回望大唐都城長安,一派云遮霧掩,山水阻隔,哪里看得見長安的影子?但為了表示和親的真心實意,她在赤嶺上脫掉大唐衣裝,換上藏族服飾。換衣服時將隨身攜帶的一面寶鏡扔了出去,摔成兩半。這時,奇跡出現了,寶鏡一半摔成金日形狀,一半摔成銀月形狀,并迅速化作日形和月形兩座大山。從此,日月山這個名字便代替了赤嶺,廣為流傳,而赤嶺這個名字卻被人們漸漸淡忘了。
如今,日月山已成為青海著名的旅游景區,進入寫有“日月山”門匾的牌樓,左首便是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紀念館和祝福平安的嘛呢堆。
文成公主廟里正中是文成公主的塑像,左面是她丈夫、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右面是迎親使者吐蕃大相祿東贊。文成公主廟香火非常旺盛,緬懷參拜的人絡繹不絕,文成公主在藏族同胞中的威望和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走出文成公主廟沿中軸線向上攀登,半山腰高高矗立著文成公主漢白玉雕像,雕像后左側是日亭,右側是月亭,三者相互照應,渾然一體,莊嚴肅穆,供人們瞻仰、懷思。
有情有義倒淌河
翻過日月山不遠就是倒淌河。尚未走下高速路,便看到河灘上矗立的碑石上寫著“倒淌河”三個紅色大字。已是深秋時節,河中沒有多少水,不過,從寬闊的河床可以看出,春夏豐水期河里的水很大。河水沒有污染,很清澈,幾乎可以看到河底。
藏文史籍中有不少關于藏王松贊干布修建十二鎮魔寺以鎮壓女魔四肢關節的記載。關于地形是魔女仰臥之形的傳說,可以遠溯到公元7世紀文成公主進藏的時代。
據說文成公主是用八卦推算出來的:“于是由(文成)公主擺開卦具,運用八卦進行推算。推算結果是,拉薩這個地方并不具足八種吉祥之相,而且有八種或五種地煞。原來雪域吐蕃這個地方,形如一個仰臥的女子。”
經過文成公主進一步勘查,得知拉薩平地臥塘湖為女魔心血匯集之處,在瑪布日山(即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甲波日山(在布達拉紅山西南,孤峰聳出,俗稱藥王山)、帕瑪日山(在甲波日之西北,較低,俗稱魔盤山)三山之地為女魔心竅脈絡。為了鎮住魔女,故而決定在布達拉紅山上修建王宮,鎮住女魔心骨。于是,松贊干布的另一位妻子尼泊爾赤尊公主根據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馱土,填平臥塘湖,并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神像,鎮住女魔心骨。為了進一步鎮住這個仰臥的魔女,先在吐蕃王朝的四大重鎮衛藏四茹分別修建四大鎮寺。
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在20世紀90年代整理羅布林卡文物時,發現了兩幅《鎮魔圖》的唐卡,大小、內容都一樣,畫面長152.5厘米,寬72厘米,采用金、銀、瑪瑙、珊瑚、珍珠等多種礦物顏料和藏紅花、茜草、大黃等植物顏料繪制,其顏料純度高,畫面效果濃烈而厚重,還保持著艷麗的色彩。
而關于這些魔女仰臥之形傳說的真實性,還有待我們進一步證實。
奇妙的《鎮魔圖》
《鎮魔圖》構思巧妙,細密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既描繪了高山、河流及谷地,又能使魔女的身軀、五官清晰地呈現出來。
女魔頭向東腳向西仰臥,其心臟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首府拉薩。所以在布達拉紅山上修建王宮,鎮住女魔心骨,并以山羊馱土,填平臥塘湖,并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神像,鎮住女魔心骨。
為了進一步鎮住魔女,在當時吐蕃王朝的四大重鎮衛藏四茹(當時的四個行政區劃),分別修建四大鎮寺,稱為鎮邊四大寺,又稱鎮肢寺。
女魔左肩的約茹修建昌珠寺(今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區,寺廟建筑宏大)。
女魔右肩當時為伍茹,上建嘎采寺(今拉薩以東墨竹工卡縣的秀絨河與馬曲河匯合處的馬曲河東岸)。
女魔的雙足處是葉茹及茹拉,也分別建寺(今屬日喀則地區)。
后來在女魔關節處再修建了四大鎮節寺,或稱再鎮邊四寺。
最后又修建四大鎮翼寺,位于女魔左右掌心及左右足心處。
這張魔女形象的地形圖上描繪的寺廟及建筑名稱全部以古藏文注明。經過時代變遷,一些寺廟只能在文獻里讀到它們的名稱,現今的具置及名稱已很難考證,但也反映了歷史上人們祈求天、地、人和諧一致的文化觀念。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藏王松贊干布是個英明有為的贊普,他仰慕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又聽說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貞淑美麗的女兒文成公主,便想求娶來做妃子。于是他派出聰明能干的大臣祿東贊率領求婚使團,前往國都長安請婚。不料當時還有波斯、霍爾、格薩和印度等處的使團也來求娶文成公主。各處婚使都希望能迎回賢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國王的王妃,這使唐太宗非常為難。
為了做得公平合理,唐太宗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于是,幾個使者之間展開了一連串比巧斗智比賽。剛開始時,唐太宗先給了使臣們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條絲帶,叫他們把柔軟的絲帶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搶先接去,想盡千方百計,可是怎么也穿不過去。這時,祿東贊坐在一棵大樹下想主意,偶然發現一只大螞蟻,便靈機一動,將一根絲線的一頭系在螞蟻腰上,另一頭系緊絲帶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邊抹上蜂蜜,把螞蟻放進另一邊,螞蟻聞到蜂蜜的香味,便帶著絲線,曲曲彎彎爬去。爬了一陣,絲線忽然不動了,原來螞蟻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呢。祿東贊挺著急,忙順著孔眼往里慢慢吹氣。這時,螞蟻也歇過來了,便借助吹氣的力量,很順利地從那邊爬出來。由于拉著絲線爬彎彎曲曲的路特別費勁,所以螞蟻的腰部都給勒得細細的了。祿東贊見螞蟻爬出來,高興極了,趕緊抓住絲線,慢慢拉扯,把絲帶也拉過來。
第一場比賽祿東贊勝利了,又開始了第二場比賽。這時,皇帝叫人牽了100匹母馬和100匹馬駒來,讓婚使們分辨出哪匹母馬是哪匹馬駒的母親。各位婚使輪流辨認,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結果都弄錯了。最后,輪到祿東贊了,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著,在一天之中,只給馬駒草料吃,不給它們水喝。第二天,他把馬駒放到母馬群中。馬駒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媽媽去吃奶。于是,母馬和馬駒都被祿東贊分辨出來了。
第三場比賽是認雞。有100只母雞和幾百只小雞,唐太宗請婚使們指出哪些小雞是哪只母雞孵的。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難住了,誰也指認不清。輪到祿東贊了,他把雞群趕到廣場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雞一見吃食,就“咯咯”地呼喚小雞來吃,這時大多數小雞都跑到自己媽媽的頸下啄食去了。但是還有一些頑皮的小雞,不聽母雞呼喚,各自東奔西跑地去搶食。于是祿東贊一邊學著鷂鷹的叫聲,一邊大聲喊道:“鷂鷹來了!抓小雞了!”雞娃聽見,以為真的,便都急忙鉆到自己媽媽張開的翅膀下藏起來。霎時,廣場上一片寂靜,只見老母雞護衛著各自的小雞,警戒地向四周巡視著,準備抵抗侵襲者。
后來,婚使們又經過識木、宰羊揉皮飲酒、赴宴找路回店等比試,祿東贊都以超人的智謀獲得勝利。
祿東贊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后,唐太宗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七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六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個老婦那里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吸引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他終于完成了迎親使命。
于是,文成公主帶著漢族的文明前往,成為歷史上“漢藏聯姻”的佳話。
文成公主與貝納溝
貝納溝與文成公主有著解不開的情緣。在貝納溝的巖壁上至今還保存有9尊佛像。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在扎陵湖會面后,翻過巴顏喀拉山,越過通天河之后,來到玉樹境內的貝納溝。因長途勞頓,他們決定在貝納溝休整1個月。當地藏族頭人和群眾為公主舉行了她進入吐蕃地界后第一次隆重的歡迎儀式。
文成公主為一行能夠平安地通過巴顏喀拉山和通天河而高興。自小信佛的她為了表達對神靈的虔誠,親自進行了設計,在貝納溝的巖壁上刻下這9尊佛像。
日月山的傳說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東側,初唐時名為赤嶺,海拔最高點為4877米。日月山歷來是內地赴大道的咽喉,因山體呈現紅色,古代稱為“赤嶺”。
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時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線而使其戰略地位最為突出。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后,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文成公主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她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面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稱之為日月山。
倒淌河的傳說
關于倒淌河的傳說,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文成公主在赴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流淚西行,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
倒淌河發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約3300米,全長約40多千米,自東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見底,看上去猶如一條明亮的緞帶飄落在草原上。
當然,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淚水匯成的這只是一個傳說。
不斷演繹的西王母神話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其最為世間所知,常引為故事者,有昆侖山與西王母。”千百年來,經過老百姓的口口相傳,昆侖儼然成為天下神仙的集聚地。中國人對昆侖山情有獨鐘,還在于他們一直堅信躲在神話故事背后的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身影。巍巍昆侖便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正所謂赫赫我祖,來自昆侖。也正是源于昆侖的文化地位和創世功勞,古人特地尊崇它為萬山之宗、河岳之根。
這座裝滿了太多瑰麗想象的神話之山,因為地理偏遠,在古人心目中已近世界邊緣,加上山脈長達2500余千米,寬130~200 千米,平均海拔5500~6000米的恢宏氣勢和偉岸英姿,使得古人油然產生“可望不可及”的敬畏之心。這座神奇的大山承載著祖先太多的想象以及人文性格的暗示,在某種情結里,昆侖也儼然成為中華民族的神話之源和精神之根。
倘若揭開神話神秘的面紗,你會發現,這些可與西方古希臘神話相媲美的創世紀神話并非空穴來風,恣意的想象力背后是源于中華文明最古老、最生動的歷史真實。我們不妨考證一下當年那位“住瑤池、種蟠桃”的西王母(王母娘娘)。
西王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知名度、也是最早的女仙。然而,她最初的形象卻很是“不堪”。如果按《山海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的字面描寫,西王母最初應是個界于半人半獸的女“怪”,而非儀態萬方的神仙。然而,如果不望文生義,而是深入了解、實地考證,你會發現另一個答案。
這要從當地一種古老的習俗談起。在青海河湟地區至今還流傳一種“跳於莬”的古老習俗。“於莬”就是老虎的意思。在跳於莬的過程中,舞者往往上身,并在身上涂滿虎豹的斑紋,腰系紅布,后打結成尾狀物,并用白紙條將蓬亂的頭發扎起,這一切都與西王母的“行頭”有幾分相似之處。而這種奇怪的裝扮只是遠古氏族圖騰崇拜的古老遺傳罷了。據專家考證,西王母真有其人,不過不是神仙,而是距今3000~5000多年前的遠古時期、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的一位女酋長。《山海經》里關于“豹尾虎齒”的描述,可能只是一種部落流行的美容圖飾罷了。
西王母真實存在的另一旁證便是現存古籍表明,自兩晉到明清乃至民國時期,青海草原地區、昆侖山南北都有大量的女王部落存在(譬如有名的蘇毗部落),這大概也是先民女性崇拜的古老習俗吧。如今,在青海省天峻縣西南20千米處,一座獨立的小山西側有一口深十幾米的山洞。據學者考證,這便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國女首領的居所,名為西王母石室。在青海海晏縣金銀灘草原上,也有西王母古塔遺址。另外,在格爾木市西部還有一條東昆侖河,它的源頭是一個叫“黑海”的湖,傳說是西王母的“瑤池”。
然而,擁有一個石洞和一洼湖水的西王母太過普通,無法給人以足夠的震撼力,更無法令人稱奇。在后人的想象中,創世紀的歷史本應更加完美和神奇。于是,神話開始不斷演繹,西王母的形象也漸漸從簡陋走向華麗,從真實走向傳奇。在非正史的《漢武帝內傳》古籍里,賜漢武帝3000年蟠桃的西王母,“乘紫云之輦,駕九色斑龍”,已經完全幻化成儀態婀娜、艷壓群芳、伺仙如云、威儀天地的女神了。
富于想象力的地域傳奇
與西方神仙譜系完全不同的是,中國的諸位神仙并沒有獨立的神格體系和嚴謹的社會關系。人與神的界線相當模糊。大概也只有中國的老百姓可以隨意將人推向神位,甚至自己苦心修煉,都可以得道成仙。中國人的想象力太過充沛,現實與傳說的界線也往往被泛濫的想象力沖垮。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但凡一方百姓喜歡的人,往往都會在自然或不自然間被推上神的寶座,并附會以更多的地域傳奇。如大唐時的文成公主,當年她遠嫁到吐蕃,有很長的一段路程是從青海經過。于是,當地的百姓抓住難得的機緣,開始按自己的意愿演繹文成公主的青海傳奇。如那座著名的日月山,傳說當年文成公主經過日月山時,看到山的東面一派繁榮景象,再看西面,則是一派荒涼景色,她觸景生情,想起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于是拿出日月寶鏡,想看看繁花似錦的長安美景。又突然記起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一咬牙,便將日月寶鏡摔在日月山上。當時的日月山叫 “赤嶺”,因為文成公主這一摔,竟摔出一個紀念的新名字來。這個故事自然是后人附會而來,如今的日月山兩側修建有日亭和月亭,均為八角磚木結構,彩繪飛檐,具有濃郁的藏族風格。當地人如此虔誠,也是為了紀念那位偉大的公主。
在日月山的西邊還有一條從東向西流的倒淌河。雖然河水倒淌的奇觀其實是受地勢的影響自然形成,可當地人更愿意附會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也與文成公主有關。話說當年文成公主和親入藏經過此地,從這里繼續往西就不能再坐轎子,必須騎馬才能進入草原。文成公主想到從此遠離父母之邦,一去難返,不由流下眼淚。一路上,公主的眼淚竟流成了小河,從此,草原上就有了這條從東向西流的倒淌河。如今,當地依然流傳著“過了日月山,兩眼淚不干”的動人民諺。
被推上神位之前的文成公主還無法做到超然,她依然需要神靈的庇護。當她經過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貝納溝時,發現這里溪流涓涓、林木茂盛,景色非常秀麗,加上當地藏族百姓的盛情款待,便決定暫住下來,同時令工匠在溝內懸崖峭壁上雕鑿了大日如來等9尊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經文等數十處,并用漢文親自撰文著述其事,以方便和佛祖溝通交流,求得心靈的安慰和神靈的保佑。70年后,唐蕃第二次聯姻,當金城公主赴藏路過此地時,看到文成公主命隨行工匠雕鑿的佛像頗為感懷,遂令侍從工匠和當地匠人一起維修廟宇,并賜名“文成公主廟”。 而在當地藏族同胞的眼中,這兩位宛若仙人的大唐公主曾授予他們開荒種田、織布、釀酒、歌舞等技藝,又帶來佛祖的庇護,可謂功德無量。在他們心中,也早已將這兩位公主奉為他們祭拜的神靈。千余年來,藏族同胞非常敬仰兩位公主,常常千里迢迢來此頂禮膜拜,使得這座古老的廟宇至今香火不斷,酥油燈長明。
神話的發源與成長
青海的神奇地理好像頗適合神話的發源和成長。
譬如位于共和縣黑馬河鄉與石乃亥鄉交界處,有一個藏語稱作“窩博”洞的無底洞,當地人更愿意稱其為神仙洞。洞口前的草地上有用碎石塊砌成、呈方形的供奉神仙的天然吉祥物。而在吉祥物的四周,遍布刻滿經文的石片。虔誠的信徒認為,要拜青海湖必須先拜神仙洞。每年春夏之交,許多信徒都會千里迢迢趕來朝拜,他們堅信鉆一次神仙洞,就能消除百災、終生平安。
小說《西游記》里唐僧師徒4人取經回來,在通天河遭難落河后的曬經臺在青海也可以找到真實的“原型”。在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巖石上面平坦光滑,旁邊有一古松,樹上掛滿經布,這就是有名的曬經臺。如今,當地藏族牧民還會在曬經臺周圍掛起經幡,壘起桑臺,經常在此敬佛祭河。
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遠遠望去,黃澄澄的花海襯著綠絨毯一樣的草灘和后面一眼望不到邊的湛藍的湖水,真是太美了!她們千姿百態、婀娜多姿,我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油菜花,盛開在青海湖邊,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金色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地的油菜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了舞蹈,靜靜的站在那里,小鳥飛過來告訴我,青海湖是多么的美麗。
我和爸爸媽媽坐著車來到了湖邊,一下車,我就被這無邊無際的藍色吸引了。我看到過海天一色的美景,但青海湖的湖水比大海還要藍,比藍天還要藍,靜靜的湖面像一匹無邊無際藍色的錦緞,藍得純凈、藍得醉人。聽導游介紹說青海湖蒙語叫“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漢語的意思就是“青色的海”,因為青海湖海拔高,含氧量低,浮游生物少,水的能見度有8-9米,所以青海湖才會有這樣美麗純凈的比藍更美麗的“青”色。
青海湖邊有一座潔白的高高聳立的文成公主的雕像,凝視遠方、神態安詳。聽媽媽說,關于青海湖,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1000多年前,唐朝和吐蕃聯姻,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臨行前,唐王賜給她能夠照出家鄉景象的日月寶鏡。途中,公主思念起家鄉,便拿出日月寶鏡,果然看見了久違的家鄉長安。她淚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記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決然的將日月寶鏡扔出手去,沒想到那寶鏡落地時閃出一道金光,變成了青海湖。文成公主的雕像現在依然靜靜地站在青海湖邊,我想,有這么多人來看她,有這么多人喜歡她,她應該不會再想家了吧?
我和爸爸媽媽坐著快艇來到青海湖的“二郎劍”景區,景區的廣場上有一座雕像,大象上面坐著猴子,猴子上面坐著兔子,兔子上面站著小鳥,聽導游介紹說這座雕像叫“吉祥四瑞”,取材于藏族傳說故事,寓意人壽年豐、吉祥幸福。
我們來到了湖邊的一戶牧民家,我想騎他家的牦牛,牧民答應了。牧民是個藏族人,60多歲,黑紅的臉膛上掛著慈祥的笑容。這是一頭白牦牛,我騎著牦牛興奮地在想“牦牛會不會把我甩下來?”沒想到這頭牦牛竟然很溫順。
后來,我和爸爸媽媽在湖邊找了一處坐了下來,開始野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