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歸來影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外來手術器械;植入物;規范化管理;優化流程;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 R197.3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5(a)-0133-02
Effect evaluation of applying the optimized process i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ternal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implantation materials
WU Xiao-zhen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Shilong Boai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32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optimized process i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ternal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implantation materials. Methods The effect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applying the optimized process management method i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ternal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implantation materials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of equipment clean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6.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loss rate (1.00%) and the rate of wet bag (3.0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12.00% and 18.00% respectively) (P<0.05). Conclusion In the foreign operation instruments and implant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applying the optimized proces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qualified rate of equipment,reduce the loss rate and wet bag rate,thereby increasing the operability of aseptic operation,reducing the likelihood of infection of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of medical system on the whole.
[Key words] External surgical instruments;Implantation materials;Standardized management;Optimized process;Effect evaluation
隨著科學的發展,醫學的發展也越來越明顯,許多疾病都可以通過植入物的介入來治療,例如用于骨科的人造關節,用于心內科的瓣膜等,但是這些植入物必須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處理才能被放置在人體內,而在植入的過程中,手術器械也需經過嚴格的處理才能達到無菌的程度,從而降低患者感染的可能性,提高治療的安全性[1-2]。外來手術器械是指一類通過器械供應商提供給醫院手術室的臨時的手術器械,達到降低醫院成本的目的[3],但是由于這些外來手術器械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使無菌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容易引起醫院間的交叉感染,因此,本院特采用了優化流程的方式來管理外來手術器械和植入物,分析這種管理方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1年10月開始對外來手術器械和植入物實施優化流程管理模式,因此將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應用一般常規管理模式的器械作為對照組,將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應用優化流程管理模式的器械作為實驗組,兩組器械間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的器械應用一般常規管理方法進行操作,首先對于外來器械進行登記,然后統一交由手術室消毒滅菌,手術結束后,將器械經過核對交還給器械商,而實驗組的器械則采取優化流程管理,依據相關的標準,對器械的接收、清洗、包裝以及滅菌進行處理。①接收:通過有關管理部門的討論,成立一個獨立管理外來手術器械的部門,要求醫生必須在術前1 d(急診手術應于術前5 h)提出申請交至手術室和器械室,由器械室的工作人員將外來手術器械檢查完畢后送至手術室進行進一步檢查,最后交于消毒中心消毒滅菌。②要求供應中心進行器械清洗的護士和供應商業務員對器械進行一一核對后在清單上簽名。器械商采用圖片或其他方式為清洗護士詳細介紹器械的結構、功能、分類等,并且每個月由供應商相關人員親自為護士進行現場的器械拆分、清洗的示范,講解基本的正確的使用步驟,為每類器械配備書面清洗操作指引。每位負責清洗的護士都必須經過考核,并且要定期檢查器械清洗質量和工作人員的依從性。③實行責任制,明確個人職責,對于清洗不合格或器械出現功能損壞的情況應該登記并進行相關人員的處理。④依照各種器械的包裝圖示,依次將書中需要的器械和植入物按照順序放在器械自帶的容器內,不可任意放置。⑤規定器械供應商在外來器械和植入物的包裝表面明確貼上滅菌的條件參數,且為了減少濕包的發生,器械商應該盡可能把器械進行拆分,對于不能拆分的器械,要標明延長滅菌時間的指示。⑥對于每一次器械和植入物的檢查都需要進行生物檢測,通過快速芽胞培養在3 h后提取結果。提前放行需報告護士長,由手術醫生在放行記錄單中簽字。⑦對于使用后的器械送回消毒中心進行清洗消毒,包裝完好后與器械商核對簽收。比較兩組的器械和植入物清洗的合格率、損失率、濕包率。
1.3 觀察方法
所有器械清洗質量的判斷都采取肉眼觀察或是依靠放大鏡,并且對于不同類型的器械制訂不同的判斷標準,一旦發現器械表面有殘留物、血跡、銹跡或是黑色的腐蝕斑點均判定為不合格。
1.4 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 l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的清洗合格率為96.00%,損失率為1.00%,濕包率為3.00%,對照組分別為70.00%、12.00%、18.00%,兩組的清洗合格率、損失率、濕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清洗合格率、損失率、濕包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術中操作和器械的無菌是進行手術的基本要求,是降低術后患者發生感染的有力保障,因此,對于手術器械的無菌要求是非常重要的[4]。隨著醫學的發展,使用外來手術器械是近來醫院慢慢采取的一種手術器械供應途徑,這些手術器械有專門的器械商供應,并進行消毒包裝后送至醫院[5]。外來手術器械和植入物的逐漸推廣,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醫院的資本投入,但是,這種器械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可以存在于各家醫院間,這就增加了醫院間交叉感染的可能性[6-7],而在對外來器械的消毒滅菌方面,醫院的管理過分依賴機器清洗,無法真正做到清潔,從而降低了器械清洗的合格率和損失率等[8],因此,對于外來手術器械和植入物的管理需要一套有效完善的管理模式[9]。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器械清洗合格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70.0%;實驗組的損失率為1.00%,濕包率為3.00%,均低于對照組的12.00%、18.00%,說明采用優化流程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器械清洗的合格率,降低損失率和濕包率。
總之,對于外來手術器械和植入物的管理,采取優化流程的管理模式可以使手術器械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證,并可加強各部門人員間的配合與交流,提高人員的責任感與積極性,可以應用于臨床[10]。
[參考文獻]
[1]陳衛珍.優化外來手術器械滅菌流程對手術器械滅菌效果及手術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6):1103-1104.
[2]陳春麗,沈開翠,侯秋華.消毒供應中心對外來手術器械滅菌質量管理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2):4808.
[3]歐少青,高玲玲,王志亮,等.六西格瑪在外來器械清洗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1):4554-4555.
[4]王曉梅,王改芹.外來器械及植入物清洗滅菌流程對骨科手術影響[J].吉林醫學,2011,32(6):1093-1094.
[5]劉啟華,王玉玲,韓玉芳,等.外來器械納入消毒供應中心集中處置規范化管理初探[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4):2997-2999.
[6]殷秀娟,沈玉琴,朱學紅.外來手術器械不同管理流程的質量比較[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1,32(2):188-190.
[7]劉香政,吳美玲,吳金反,等.外來醫療器械在手術中的安全應用[J].北方藥學,2013,10(9):128-129.
[8]杜麗萍,徐海凌,商玲,等.外來醫療器械在消毒供應中心的規范化管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6):124.
[9]Silva JM,Moreira AJ,Oliveira DC,et parative sterilization effectiveness of plasma in O2-H2O2 mixtures and ethylene oxide treatment[J].PDA J Pharm Sci Technol,2007,61(3):204-210.
電影點映以往都是娛樂記者的專利,不過幾天前,科技記者也受邀參加了國產3D動畫電影《小門神》的點映。這本身就是一件電影界的奇葩事——讓科技記者來寫影評?“互聯網+電影”已經發展到“互聯網+影評”了?
故事發生在當代的人間小鎮。神界的門神郁壘和神荼是一對兄弟,眼看人間已經不再關注神界,導致神界經濟蕭條,小神面臨下崗,決定去人間做一番驚天動地之事,以證明神界的價值。結果他們來到了小鎮,偶遇了小英和雨兒母女,而后展開了一段奇趣冒險之旅……
打住,這是劇透,哪里是影評。科技影評是這樣的:
“人間小鎮真的太真實了,甚至感覺渲染出了餛飩的香。”
“整個電影隨便截一張圖都是壁紙。”
拋開劇情與文化,聚焦每幅畫面的色彩,甚至幕后的渲染技術,這或許是目前電影界最奇葩的影評?科技記者眼中看到的《小門神》,不僅散發的是餛鈍香,更是一種濃濃的科技味吧?
其實,自從3D電影《阿凡達》上映以來,精良的作品除了好的劇本,有號召力的演員,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已經成了票房的另一大保障。3D動畫電影尤其如此,由于沒有真人演員,以往中國動畫電影除了劇情之外的唯一噱頭恐怕就是名人配音。而隨著上半年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大圣歸來》精良制作帶來的口碑,中國國產動畫片開始走向新的起點。
作為科技記者的筆者,在點映之后的影評是這樣的:
“如果說凱文史派西的《社交網絡》是第一部描述互聯網人(小扎)的電影,大鵬的《煎餅俠》是利用互聯網營銷最成功的電影,那么王微和阿里合作的《小門神》則是一部真正由互聯網人主導的3D動畫電影。”
背后的導演是王微
《小門神》帶給觀眾的視覺震撼與它的制片人和導演不無關系,此人正是土豆網創始人王微。
“七夕夜晚,七年土豆,今晚正式退休。謝謝每個兄弟姐妹,也謝謝路上每個經過的人在故事里留下的一筆色彩……下一個有趣的夢里再見。”2012年8月24日,王微在微博上宣布退休。隨后他淡出互聯網視野,而2013年其創立的追光動畫則是他下一個“有趣的夢”。
作為互聯網人對產品的“極致”追求也是有目共睹的,更何況《小門神》是王微離開土豆創立追光動畫之后的首部動畫長片。在王微個人,這部3D動畫片或許意味著他復出之后另一段人生的順利或失利。
互聯網人追求的是產品的極致體驗。《小門神》中一共有1940個鏡頭,制作歷時29個月。每一個動畫師,一天只能制作一秒動畫,可以說是用“人間”28800秒換來“神界”的1秒,精細到眉毛的細微肌肉變化。以那個似乎飄香的餛鈍店為例,一個鏡頭不到4秒,卻用了337天來打磨。
這真的讓筆者感受到了一種互聯網人的精神。
當我們看到中國的大制作電影動不動就打上《阿凡達》特效團隊的標簽時,不禁疑惑什么時候才有中國自己的“皮克斯”?作為普通觀眾,我們曾經面對多少中國電影中的特效技術而連連吐槽,也為半個世紀以來經典國產動畫片《大鬧天宮》之后再無“經典”而噓唏不已。電影制作中的匠心和背后的科技,恐怕是浮躁的中國電影市場背后同樣真正需要的內功。
“中美兩國音樂排行榜最大的區別就是美國排行榜老能看到新人。因為你聽到一首好聽的歌,這個人排名就一下子上去了,也有可能這個人就只有一首好聽的歌,排名上去了,然后又流星一樣消失了。而中國的音樂排行榜,基本上三年不換人,永遠是五個選秀藝人加幾個小鮮肉。原因就來自于他們的粉絲。”高曉松即使是坐上了阿里音樂董事長的位置,今年依然忍不住這樣吐槽。
是的,下內功確實不如捧紅幾個明星來得立竿見影,但互聯網人來到了,他們也許會給電影業帶來科技氣息。
“國內傳統動畫公司平均下來100人里才兩三個技術總監,好萊塢差不多是1∶10,追光動畫現在是1∶7。”追光動畫產品及技術負責人袁野如此對筆者表達技術在電影中發展空間還很大。
匠心之作背后的科技提升
記得50年前,匠心之作《大鬧天宮》在國際上屢獲殊榮。背后的故事則是,由于沒有電腦制作,參加創作的二三十位原畫、動畫人員只能全憑手中一支畫筆,10分鐘的動畫要畫7000到1萬張原動畫,《大鬧天宮》41分鐘上集和72分鐘下集,僅繪制時間就投入了近兩年。
張慧雯最近有新片上映,熱度隨著話題一再飆升,導演是何炅老師,難免成為熱門人物。電影《梔子花開2015》講述了“一群年輕人為實現夢想而拼搏”的熱血故事,這回她一改其在《歸來》中英姿颯奧的女生形象,輕松做回自己,靚麗形象收獲“氧氣妹子”昵稱。而如今的娛樂江湖,90后新生力量已經不僅是嶄露頭角,他們像爬墻虎一樣正在悄悄占領高地。
不懷舊,正青春
青春片是現在除了真人秀節目之外最火的影視題材,但有影評就犀利提出如今大火的青春片都是一群大齡演員在扮演青春期,這確實是個比較難以解釋的問題,大齡演員戲再好,也難再現年輕心境甚至體態。何老師這次勇敢為處女作打出“不懷舊、正青春”的信念,所以在演員的選擇上很花心思,正當年、擁有貨真價實青春的張慧雯成功中舉。演自己,就是演最貼近自己生活的自己,在張慧雯看來開心極了。她本身是個極有韌性的姑娘,這在《歸來》時就可見一斑,可以為了一個距離自己年代甚遠的角色每天聽著樣板戲入睡,那段時間幾乎每天睡著時的表情都在皺著眉,于是“丹丹”被夸演得不錯。有夢想的人看同類會更快抓到同類身上的同種氣質,說起何老師,她眼中的他不僅是一位德藝雙馨的瓷深前輩,更令她動容的是此次《梔子花開2015》的拍攝過程,她覺得“何老師和我一起在完成自己的夢想,看著他為自己處女作的付出,覺得好感動,對我自己也是一種鼓勵。”
既然是第二部作品,比起剛做新手時的自己,就多了不少自我約束。“那會兒演《歸來》,張藝謀導演會手把手教你,但這部戲就不能要求別人再幫你那樣去摳,臺詞、角度各方面都要自己去掌握了解。”說到拍攝過程中的趣事,她一個生活作息特別規律的人,因為很多戲都會拍到凌晨3點,最后一場她和李易峰在街頭跳舞的戲,由于拍到了早上5點,竟然差點在李易峰的手臂上睡著,并且還扎著馬步,直到李易峰掐了她一下:喂!你是睡著了嗎?說起這些她都會哈哈大笑,眼里全是年輕女孩子的頑皮。
滿屏幕都是膠原蛋白
2015年暑假,《大圣歸來》成為了暑期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不管是電影觀眾還是業界的專業討論都促進了《大圣歸來》的風靡以及不同的影響。《大圣歸來》是以傳統神話小說《西游記》為背景,結合并借鑒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制作技術,并且將中國古典元素融入影片,迎合了觀眾的觀影需求,獲得了新的視覺刺激和心理感受,給廣大電影觀眾呈現了一種較為全面、新穎的電影理念。因此,對動畫電影《大圣歸來》的分析與討論能夠為我們當前的動畫電影的發展指明一個方向,促進中國動畫電影以全新的視角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一、中國古典元素的融合
《大圣歸來》取得成功的第一個首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古典元素在影片中的運用。在之前被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動畫電視電影《大鬧天宮》是以古典名著《西游記》為題材的,而《西游記》電視劇是電視劇界最為轟動,播放次數最多的劇作。并且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動畫以及漫畫。國內外翻拍次數最頻繁的中國典故也應該是《西游記》。《西游記》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經典代表作。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屬于本國的傳奇或神話,美國建國歷史較短但也有如《牙仙》的神話故事。而《西游記》成為了中國人的神話,且歷史悠久,完全有能力成為像美國動漫對美國電影產業中起到的作用,并能將其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動畫電影《大圣歸來》取材于經典名著《西游記》,但是與《大鬧天宮》的主題選擇卻不一樣,講故事的主角設在了童年的唐僧——江流兒身上。以往對《西游記》的解讀都是將其理解為人生經歷的養成以及佛道兩家的斗爭之上,而隨著時代的改變,這種傳統觀念已經不能再適應這種主題意義。《大圣歸來》中江流兒在無意間救出孫悟空,這時候的孫悟空是走入人生困境的英雄,內心極度的渴望自由,但是卻希望以自己的方式選擇自由;此外,孫悟空跌入人生谷底后在江流兒的鼓勵下重獲勇氣,也重新獲得了自我。由此可見,該部電影的敘事模式采取類似好萊塢動畫電影某類敘事模式:一種悲情英雄由沮喪失意到經歷磨爛后重拾信心的心路歷程。
對于中國動畫電影來講,重要的是能夠結合中國古典元素去講述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故事。雖然當前的市場經濟以及消費經濟消磨了人們的斗志力,但是人們內心卻依然保存著英雄主義的種子。作為一部講述失落英雄故事的動畫電影《大圣歸來》為觀眾們激起了深藏在內心的英雄主義的烈焰,影片中的孫悟空與現實中的觀眾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相似之處,引起了觀眾們對童年生活的追憶。這是《大神歸來》講好故事的重要的因素。
二、先進動畫技術的借鑒
在中國電影不斷發展的浪潮之中,其動畫電影市場越來越膨脹,逐漸呈現出讓人欣喜的發展勢頭。但是,另一方面,譬如《喜洋洋與灰太狼》這樣低幼化的動畫電影,《熊出沒》粗俗化的傾向也讓動畫電影界感到還有漫長和艱巨的歷程要走。而要提升中國動畫電影的品質和影響力,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積極有效的借鑒國內外先進動畫電影制作藝術及技術。
美術是動畫電影的基礎部分,動畫風格的塑造與其特定的文化傳統背景是劃分不開的。中國早期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動畫電影的美學追求。然而,在日本動漫以及美國好萊塢大片的不斷沖擊之下,中國很少有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注意到中國文化的自身審美訴求。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圣歸來》在技術上明顯的運用了好萊塢動畫的制作模式,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皮克斯動畫風格。但是,構成整部電影靈魂的元素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因子,由此可見,《大圣歸來》在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與先進動畫制作藝術當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這是促進《大圣歸來》取得成功的關鍵。
《大圣歸來》的主創團隊主要是一些80后的電影人,這些電影人在美國迪士尼動畫和皮克斯工作室工作學習了很長的時間,一方面掌握了最為先進的動畫制作藝術,而且能夠對相關的一些動畫藝術在運用中存在的缺陷有所了解。例如依據同名電子游戲拍攝的動畫電影《最終幻想》,影片主創斥巨額資金將女主角的頭發打造成十分逼真的效果,而且將此作為宣傳電影的口號之一。但是現實卻是這部電影未能夠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這就促使片方從單純的追求技術效果中醒悟過來,繼而轉向對故事情節的重視。而《大圣歸來》正是對此經驗教訓加以借鑒,保證了電影取得成功。《大圣歸來》中的“馬臉”造型十分符合孫悟空既
想讓人親近,卻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復雜內心情緒定位。而江流兒、傻丫頭和豬八戒的形象更是按照時下流行的“萌”化路線來打造,但卻沒有照搬日系漫畫的風格,而是借鑒了中國傳統年畫的造型。特別是江流兒的造型更是在不同的階段有著較為精細的不同刻畫。
三、《大圣歸來》中隱含的動畫電影發展趨勢
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最早可以追述到1941年萬氏兄弟根據迪斯尼動畫拍攝的《鐵扇公主》,在其之后還有諸如《大鬧天宮》、《鯉魚跳龍門》、《小蝌蚪找媽媽》、《黑貓警長》等較為優秀的作品出現。在1991年,我國動畫電影在國際上共斬獲46項大獎,被認為“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藝術風格上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學派”。然而這卻是曇花一現,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動畫遭到美國和日本的雙重夾擊,越來越趨于萎靡不振的狀態。
而此次《大圣歸來》的一致好評給中國迷茫已久的動畫電影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使得中國動畫行業又呈現了新的曙光。它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動畫電影未來的發展趨勢。那就是立足于中國古典文化元素,以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為源泉,并很好的結合國內外優秀的動畫制作藝術,推動中國動畫電影的進步。中國動畫電影要能夠接受并認可本土文化作為動畫電影的靈感源泉。積極尋求中國審美文化元素與西方電影藝術技巧之間的平衡點,以中國人的方式去講述中國人自己的電影故事。此外,中國動畫電影也要注意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將兒童當作成人看待,積極展現他們內心的“成人世界”。而且反過來還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兒童,即在動畫電影的制作中照顧到成年人的“兒童心理”。 能否將二者較好的結合在一起,是決定中國動畫電影在未來的發展能否走上良性化發展道路的關鍵。
綜上所述,《大圣歸來》在電影制作藝術以及劇情的編寫等方面都呈現出了與眾多不同之處,帶給觀眾非同一般的視覺體驗和內心感受,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觀影心理。《大圣歸來》向我們盡情的展示了中國動畫電影的藝術魅力,在電影市場以及影評界也獲得了一致的認可,由此可以窺見中國動畫電影依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然后,我們又需要正視的現實問題是我國的動畫電影與日本、好萊塢的動畫電影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差距,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積極研究的。相信在電影界的不斷努力之下,未來的中國動畫電影能夠更好的融合中國古典元素,借鑒優秀動畫電影藝術,現實其新時期的發展。
2013年年底,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終未獲提名。而此前,在留印好萊塢TCL中國大劇院時,馮小剛對記者說,沖擊奧斯卡就是個游戲,“有,很好;沒有,也很正常”。
但他果真如此看淡奧斯卡嗎?態度淡定,可無論是在影片內容、形式,還是發行渠道上,馮小剛一直沒有放棄國際化的嘗試和努力。國際化這事兒,他很少談,卻一直在做。
一直都在國際化
1993年,馮小剛與另一名著名內地導演鄭曉龍合作執導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紅透大江南北。該劇講述了幾名北京人在美國的生存狀態,表現了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國人,在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下的種種茫然與彷徨。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人在紐約》是中國首部全程在美國拍攝的電視劇,還聘請多名外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散發著十足的“洋味兒”。那算得上馮小剛在國際化之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隨后,在馮小剛獨自執導的賀歲片中,國際元素也是頻頻出現。在《甲方乙方》中,影片的開頭便是癡迷巴頓將軍的書店老板參加了“好夢一日游”,穿著二戰時美軍指揮官的軍裝上了“前線”;在《沒完沒了》中,女主角小蕓是從新加坡歸來的;而1998年上映的電影《不見不散》,展現的是兩個北京人在洛杉磯的愛情故事,影片也是在美國拍攝而成的。
2002年,馮小剛推出了新一部賀歲片《大腕》,講述了中國下崗攝影師和世界級導演的故事。影片帶有強烈的黑色幽默色彩,以“為大腕操辦喜劇葬禮”為線索,諷刺了現當時惡俗廣告的盛行與商業社會的浮躁。
馮小剛曾說,《大腕》是他邁向國際的重要一步,因為這部影片不僅全面與外籍演員合作,請來老牌影星唐納德·薩瑟蘭出演大腕導演一角,還引進外資,由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與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好萊塢影片公司之一)共同投資拍攝,并通過后者面向全球發行。
盡管馮小剛是個號稱不“賠錢”的導演,但也有人指出,他的電影不過是京味兒小品的大集合,不適合在國際上傳播。
2006年,馮小剛以一部《夜宴》堵住了這些人的嘴。該片一改馮氏喜劇風格,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藍本,以五代十國的宮廷斗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曾經信仰愛情的皇后最終被權力欲望毀滅的故事。“我跟西方人一說這是中國的《哈姆雷特》,周迅(片中青女的扮演者)是奧菲利亞,西方人就全明白了。”馮小剛說。
2009年的《非誠勿擾》,馮小剛又把背景地搬到了日本北海道。馮氏國際化的“戰場”從美國向亞太轉移。
2012年的《一九四二》,似乎是馮小剛電影國際化的升級版。盡管這是一部中國災難“史詩”,馮小剛卻請來了兩位好萊塢大腕兒——阿德里安·布隆迪和蒂姆·羅賓斯,前者是奧斯卡影帝,后者是從“肖申克”走出來的實力派。盡管《一九四二》沖奧失敗,卻難掩馮小剛那顆向往奧斯卡的心。
那些年的馮氏幽默
從《夜宴》開始,馮小剛突然變得具有爭議,而此前他獲得的基本上是一邊倒的好評。
實際上,《夜宴》可以算是中國電影在國際化之路上艱難前行的一個縮影。從《臥虎藏龍》和《英雄》開始,出神入化的武術、詩意淡雅的山水以及金碧輝煌的宮殿,成為了中國大片導演最為青睞的元素。然而,在多數觀眾心中,再完美的畫面也比不上好故事。一些規模宏大、耗資不菲、煞費苦心的大制作、大手筆,卻忽視了可以引人共鳴的情節和對白。
遙想那些年,馮小剛的電影稱得上是影迷的幽默圣經。“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打死我也不說!”“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黎叔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做人要厚道!”這些經典臺詞,至今還是人們常用的流行語。
那些年,馮小剛關注都市生活狀態和市井小民的生活,通過一系列看似“離譜”的片段,體現出現實中的真實與無奈,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馮氏電影中,最打動人的往往是那些“鄉音”和“鄉情”。在《手機》中,生在農村的少年嚴守一穿著破夾襖,騎自行車帶著表嫂去鎮上給表哥打電話,那欣喜若狂的表情,襯托出現代人的“燒包”;在《不見不散》中,男女主人公在美國單槍匹馬,疲于應付,最后才意識到,只有家鄉才是他們感情的寄托,最終雙雙回到北京;在《天下無賊》中,土里土氣但心地善良的農民工傻根,是對充滿拜金主義和坑蒙拐騙的現代社會的有力諷刺……
但形成反差的是,從《夜宴》到《一九四二》,都是鴻篇巨制,耗資不菲,口碑卻不及當年那些“小制作”。
國際化的不同道路
《一九四二》沖擊奧斯卡無功而返,但一些毫無國際元素的國產電影,卻先后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中國內地有幾位導演,是國際電影節的常客,如婁燁、張元。他們的路數與馮小剛截然不同,沒有大制作,沒有國際巨星,卻偏偏受到國際影評人的喜愛。
婁燁入圍戛納電影節的《紫蝴蝶》,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國仇家恨和情感糾葛;張元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過年回家》,用沉重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家庭由悲劇到諒解團圓的故事……這些影片幾乎都不是鴻篇巨制,卻以細膩的情感和動人的故事取勝,打動了國際影評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打動國外的觀眾和影評人,就要拿出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當代中國人生活與思維方式的作品,呈獻給世界。
就在2013年年底,馮小剛攜帶《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集結號》《夜宴》《天下無賊》《手機》《非誠勿擾1》等7部影片,參加“北京電影北美展映”活動,給好萊塢帶來一股強勁的“馮”潮。
這些馮氏電影,有喜劇,也有悲劇,有鴻篇巨制,也有小制作,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情感世界悉數展現給美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