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苔絲的悲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自尊;世俗偏見;雙親失職:貧窮
《德伯家的苔絲》是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過講述美麗,純潔,善良的女孩——苔絲悲慘的一生,從而表達了對英國下層階級,特別是農(nóng)村婦女在道義上的深切同情。善良的苔絲本應該享受甜蜜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與愿違,她的人生之路充滿了崎嶇與坎坷。許多人認為苔絲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超自然力,比如命運的左右。
在小說中,苔絲是一位純潔的女性,她性格上不存在任何導致悲劇的缺陷。她在無知的情況下被亞雷克侵犯,作為一名受害者,等待苔絲的不是社會的同情和憐憫,而是人們的異樣眼光和唾棄。由此,苔絲與命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斗。苔絲竭盡全力擺脫縈繞在腦海中的不光彩的過去,奮力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這一切都無果而終。她被世俗和社會打上罪人的烙印,并屢次被侵犯她的人設(shè)計陷害。更可悲的是當侵犯者——亞雷克逍遙法外時,苔絲卻獨自承擔所有的不公。最終,絕望中的苔絲刺死了亞雷克,并為此付出寶貴的生命。哈代似乎借此表達,每一個人都是命運手中的玩物,命運主宰一切。在與命運的交鋒中,人始終處于劣勢。
苔絲首先在正確的時間遇見了錯誤的人,隨后又在錯誤的時間遇見了正確的人。當她拼命地抵觸錯誤的人的時候,命運并沒有就此放過她。這個錯誤的人影響了苔絲的整個人生。而當她遇到正確的人時,殘酷的命運甚至連坦白的機會都不曾給予苔絲。當苔絲在婚前企圖向安吉爾告知不光彩的過去時,她的坦白信竟然陰差陽錯地被塞到地毯之下。繼而更為殘酷的是當苔絲放棄了希望,屈從于亞雷克后,安吉爾又悔過自新,前來與苔絲重歸于好。讀者似乎可以透過字里行間看到一雙無形的手,一雙命運的手將苔絲玩弄于股掌之中。
苔絲的本性中蘊藏著強烈的自尊。從一開始,苔絲就不情愿去拜訪所謂的本家以尋求幫助。若不是她心中認定她就是殺死家中唯一一匹老馬——王子的兇手,她絕不會邁出那一步。失去后,苔絲拖著沉重的行李義無反顧地逃離亞克雷的家,當亞克雷追上并再次向苔絲提供他所謂的愛心時,苔絲一口回絕了。如果我們說自尊使苔絲暫時逃脫亞克雷的控制的話,那么這種自尊在她遇見安吉爾后將她一步步推向悲劇。安吉爾拒絕原諒苔絲并狠心拋棄她遠赴巴西,苔絲仍舊掙扎著存活下去,等待丈夫的回心轉(zhuǎn)意。面對艱苦的條件,強烈的自尊使苔絲不曾像被告知的那樣向安吉爾的父母尋求幫助,而是默默地獨自承擔痛苦與孤獨。
苔絲在小說中自始至終都承受著社會世俗對她的束縛和偏見。在苔絲被侵犯后回家不久,她與所謂的表哥不正常的關(guān)系就在馬勒村中迅速傳開。鄰居們紛紛對她的所謂不道德的行為表示蔑視。甚至連苔絲的朋友都認為她不是原來的苔絲了。苔絲竭力擺脫過去的陰影,不受流言蜚語的干擾,所以她每日的放松活動僅僅局限為日落后林中的散步。苔絲的新生兒在沒有受洗禮的情況下夭折了,苔絲的父親拒絕為其請牧師,因為他認為苔絲和她的孩子已經(jīng)使他們高貴家族蒙羞,不應該再讓牧師刺探他的家事。為此苔絲不得不自己為孩子洗禮。在苔絲的父親去世后,可怕的世俗觀念又使他們被迫搬離住處,無家可歸。
貧窮是導致苔絲去認本家的最直接的原因。得知自己有高貴的血統(tǒng)后,苔絲的父親便洋洋自得。看著喝的爛醉的父親,苔絲不得不替父半夜趕路送蜂箱。途中,苔絲和弟弟都睡著了,突然她們被一件不幸的事情驚醒了,她們的馬車和郵車相撞,這個事故要了王子的命。苔絲是唯一清楚沒有馬將會有什么后果的人,她羞愧萬分,嚴厲地責各自己。此時,除了那所謂的貴族血統(tǒng)之外,他們家真的是一無所有了。
帶著內(nèi)疚,她聽從了母親的建議來幫助家庭克服由貧窮所帶來的困難。在安吉兒遠去巴西后,苔絲重返貧窮的家照顧家人。而父親的去世使她們雪上加霜。貧窮迫使苔絲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亞克雷。苔絲家境的貧寒由很多因素造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雙親失職。苔絲的父親是個酒鬼。苔絲,雖然僅僅十七歲,但是作為家中長女,她不得不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父母的失職不僅使苔絲的家庭深陷貧窮,而且最終變相地引發(fā)了一系列的不幸。苔絲的父親一知道自己屬于曾經(jīng)高貴輝煌的家族,便自恃清高。
此時苔絲的母親非但不歸勸丈夫,反而由此產(chǎn)生讓苔絲去認本家的,然后趁機嫁給有錢人的愚蠢想法。當苔絲受到侵犯并拒絕嫁給亞克雷后,苔絲的母親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絲光顧著自己,不為家里人著想。她甚至責備苔絲說如果不想嫁給亞克雷就應當更小心一些。苔絲的母親從未考慮過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她從來沒有警告過苔絲她所面臨的那個危險。
苔絲的悲劇與兩個男性——亞克雷和安吉爾息息相關(guān)。亞克雷認為女性僅僅為男性的玩物而已,他對苔絲的追求更多是由于占有欲和;而安吉爾則相反,他對苔絲的看法太過理想化,他更多是從精神層面理解苔絲,并拒絕去更真實深刻地了解苔絲。亞克雷的引誘從肉體上毀了苔絲,他像鬼魂一樣無時無刻不煩擾苔絲,這種煩擾使苔絲羞于見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樣正常地生活下去。迫不得已,苔絲遠走他鄉(xiāng),去一個無人認識她的地區(qū)。即便這樣,她不光彩的過去總是縈繞她心頭,使她無法釋懷。
對于安吉爾,苔絲渴望得到他的愛。愛情像甜蜜的毒藥一樣讓苔絲欣然接受并毀其一生。愛情的甜蜜使苔絲和安吉爾暫時忘卻了各自的煩惱。當安吉爾得知苔絲與亞克雷的過去后,那份真摯的愛情就轉(zhuǎn)化為苔絲不得不獨自享用的毒藥。苔絲苦苦哀求安吉爾原諒自己,所得到的僅僅是安吉爾狠心的拒絕。苔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女孩,但是她在精神層面極度依賴安吉爾。在苔絲內(nèi)心深處,她相信安吉爾比她高貴,認為他所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表面上看,安吉爾比亞克雷好上百倍,但是他給苔絲帶來的傷害卻遠遠超過亞克雷。安吉爾拒絕原諒使苔絲悲痛欲絕。在沒有安吉爾的日子里,為了生存,苔絲不得不去夫林庫姆農(nóng)場做工。
關(guān)鍵詞:哈代;宿命論;苔絲;悲劇命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3-0182-02
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出小說家、詩人。他的小說可分為三類:“性格與環(huán)境小說”、“羅曼史和幻想小說”、“機敏和經(jīng)驗小說”。這些小說都是以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作為背景,所以又叫“威塞克斯小說”。哈代的作品傾注了對宗教、倫理、愛情、婚姻等諸多問題的思考,作者擅長以獨特的男性話語,以悲劇性的感悟方式向維多利亞時代舊有的習俗觀念和制度提出挑戰(zhàn),表現(xiàn)了時代的先進思想。1891年出版的《德伯家的苔絲》是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力作。作者以強勁有力的筆觸講述了一個純潔善良的農(nóng)村姑娘苔絲被、拋棄,最后因為謀殺罪而被絞死的凄慘故事。本文試圖通過對苔絲悲劇命運的分析來探討哈代的悲劇意識以及宿命論思想。
一、社會因素
(一)社會變革造成了苔絲的悲劇
19世紀后半期,英國維多利亞統(tǒng)治由盛轉(zhuǎn)衰,多樣化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并侵入落后的農(nóng)村地區(qū)。小農(nóng)經(jīng)濟、自耕農(nóng)經(jīng)濟面臨著瓦解和崩潰,給廣大的農(nóng)民階級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農(nóng)民階級的分崩離析,隨之消亡的還有他們引以為傲的獨立自主、誠實樸素的傳統(tǒng)文化。廣大農(nóng)民為了生存紛紛涌向城市,勞動力價值大幅度貶值,貧農(nóng)的處境岌岌可危。苔絲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破產(chǎn)的小農(nóng)家庭中。她的父親是一個懶散無能、嗜酒如命、愚昧虛榮的小商販,母親是膚淺庸俗的農(nóng)村婦女。苔絲姐弟共七個,沉重的家庭負擔一開始就給她的悲劇命運籠罩了一層陰影。老馬“王子”被撞死后,苔絲一家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喪失了賴以生存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苔絲只能變成一個依靠出賣勞動力來賺取微薄工資的農(nóng)業(yè)工人。苔絲被迫拋下自尊去認“本家”,到養(yǎng)雞場做工,后被資產(chǎn)階級惡少亞雷。失身后,苔絲離開了亞雷,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塔布籬奶牛場做了一名擠奶女工。在那里她認識了克萊,并與之相戀。后來婚姻不幸,苔絲又不得不前往棱窟槐農(nóng)場打工。作為一個無權(quán)無勢、經(jīng)濟拮據(jù)的農(nóng)業(yè)工人,苔絲受到的壓迫和欺凌是方方面面的。不僅有肉體的、精神的,更有宗教的、道德的、傳統(tǒng)觀念的。為了擺脫家庭的困境,苔絲不得不在極其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拼命工作,不得不與機器競賽。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土崩瓦解,農(nóng)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生產(chǎn)資料被剝奪,貧窮的農(nóng)業(yè)工人苔絲的悲劇命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變革和歷史進程中展開的。
(二)資產(chǎn)階級的虛偽道德造成了苔絲的悲劇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絲》書名之后加了一個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這無疑是對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倫理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苔絲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是美的象征、愛的化身。她勤勞美麗,淳樸善良,堅強忍耐,為了家庭可以擺脫困境,勇于自我犧牲。苔絲的靈魂是高尚的,道德觀念是純潔的。然而在虛偽的資產(chǎn)階級倫理道德面前,她被看做是傷風敗俗的典型,不忠不節(jié)、墮落罪惡的化身。在傳統(tǒng)的男權(quán)主義社會,如果一個女人失貞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墮落、不潔的女人,就會遭到世人的冷眼和唾棄。亞雷是維多利亞時代資產(chǎn)階級惡勢力的象征,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獵艷高手。苔絲在被他之后,村民們開始對苔絲冷眼相看,苔絲那趨炎附勢、庸俗膚淺的父母也曾一度幻想亞雷會來娶自己的女兒。然而任何人都不會關(guān)心整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只是一味地對苔絲進行傷害。如果說亞雷?德伯是人類生理欲望的象征的話,安琪?克萊就是人類心理欲望的象征。如果說亞雷對苔絲的傷害是身體上的,那么克萊則在精神上給苔絲以致命的一擊。作者哈代對克萊的感情是復雜的,一方面,他出于對資產(chǎn)階級虛偽的倫理道德觀念的痛恨,深刻批判了克萊;另一方面,出于對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同情,接受、美化了克萊。克萊看起來思想開明,蔑視傳統(tǒng),但實則是一個道貌岸然、虛偽自私的偽君子。當苔絲在婚前把自己那段不幸的經(jīng)歷講給克萊時,克萊并不能接受這個現(xiàn)實,他不止一次地對苔絲說:“你以前是一個人,現(xiàn)在又是一個人了。我原來愛的那個女人并不是你,是另一個模樣兒跟你一樣的女人。”最終克萊拋棄了苔絲,遠走巴西,盡管他也曾和一個不曾相識的女人放蕩地生活過。
二、性格因素
叔本華認為,個性在我們的生命中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工作,它使我們在面對生命中不同的抉擇或問題時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選擇,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命運。苔絲的悲劇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和她的雙重性格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一方面她淳樸善良,堅強忍耐,勇于自我犧牲,為了家庭,遠走他鄉(xiāng),踏上了“認親”的不歸路,慘遭亞雷的蹂躪。同樣為了家庭,在山窮水盡、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她又回到了亞雷的身邊,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得家人的溫飽。她具有反抗精神,在她的孩子死后,為了使孩子的靈魂得以安寧,她沖破了傳統(tǒng)封建宗教教規(guī)的枷鎖,自己動手為孩子洗禮。然而,她的這種反抗是不徹底的。殘留在她骨子里的宿命論觀念和舊道德思想,使她的性格又有一些軟弱的成分。她對安琪?克萊的愛已經(jīng)達到一種癡迷的程度。甚至在安琪拋棄她之后,她仍然愿意去做安琪的奴隸,只要安琪愿意和她在一起。她很渴望愛情,但之前面對安琪的求婚,卻一再自我譴責,覺得自己是“罪惡”的化身,強大的愧疚感、犯罪感使她遲遲不肯接受這份愛情。最后安琪拋棄了她,她也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過錯,默默承受命運對她的不公。在山窮水盡,家人陷入絕境的情況下,雖然她也懷著希望期待安琪的回歸和原諒,但最后自我犧牲的精神和善良的本性促使她回到了亞雷身邊。一方面體現(xiàn)了她的單純無知,情感的脆弱;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并未徹底擺脫傳統(tǒng)資產(chǎn)階級倫理道德觀念的枷鎖。這也正是她性格雙重性的寫照。
三、宿命論思想奠定了悲劇基調(diào)
在《德伯家的苔絲》這部作品中,哈代運用了大量的巧合和暗示、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對話來說明苔絲的命運是上天注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兩處最具有代表性,一是苔絲的父親在得知自己是英國最古老最富有的貴族德伯維爾家族之后,頭腦簡單并有封建思想的母親期望女兒可以去攀這門親;作為家中長女的苔絲,面對家庭的困境,不得不做出犧牲,答應了母親的要求。這是苔絲悲劇的根源。之后老馬被撞死,被惡少亞雷,生下私生子……一切都源于苔絲的這個無法逃避的決定。二是苔絲結(jié)婚的前夜,出于善良純潔的本性,苔絲不想欺騙克萊,想把自己曾被的不幸經(jīng)歷告訴克萊,期望得到克萊的原諒。但不曾想信卻被放在了克萊房間地毯的下面,使克萊沒有在婚前知曉這些事實。最后導致新婚之夜,苔絲被拋棄,克萊遠走巴西。此外,哈代在小說中充分運用各種紅色的象征,來表明他的宿命論傾向。紅色在西方代表的是犯罪、暴力、危險和鮮血。苔絲到德伯維爾家認親那天,頭上戴著一個比平日里寬很多的紅色發(fā)帶;由紅磚砌成的德伯維爾家的墻;苔絲最后殺死亞雷之后,仆人發(fā)現(xiàn)天花板上多了一個像是紅色斑點的東西等等,這些意象表明,苔絲的命運像是被一雙無形的手控制著,不管苔絲如何抗爭,如何努力,終究逃脫不了命運的魔掌。
其實,哈代的宿命論傾向的形成是受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教育背景的影響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已經(jīng)完成了工業(yè)化,哈代親眼見證了資本主義入侵落后農(nóng)村地區(qū)的整個過程,農(nóng)民紛紛破產(chǎn),涌入城市。哈代很同情廣大農(nóng)民的遭遇,但由于所處時代的局限性無力改變這一現(xiàn)狀。所以把一切都歸因于命運。另外,哈代在外出求學期間,閱讀了很多莎士比亞的悲劇、古希臘的悲劇,深受叔本華“唯意志論”、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這一切都為他的悲劇主義基調(diào)、宿命論思想奠定了基礎(chǔ)。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雖然苔絲每次都不甘于受命運的擺布,一次次地選擇與命運做抗爭,但每當苔絲離幸福只差那么一點點時,就會突遭不幸。仿佛有一雙無形的手一步步將她推入絕望的境地。哈代悲觀的宿命論基調(diào)深深地貫穿在哈代的小說中。當我們以時展的眼光審視哈代的作品時,他的這種試圖改造社會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是一種自我的積極逃避。
――――――――――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悲戚而剛毅的藝術(shù)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4〕波特.R.英頓.《德伯家的苔絲》:新達爾文主義解讀[J].南方評論,1974(Ⅶ).
關(guān)健詞:苔絲 男權(quán)文化 異化
哈下的苔絲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人們在對其悲劇命運表示同情的同時,也對悲劇根源進行了無數(shù)探討。傳統(tǒng)的評論多傾向于“宿命論”、“時代論”和“性格論”。筆者以為,苔絲的悲劇實際上源于她的女性身份,是女性在男權(quán)文化的壓迫下異化及自我異化的結(jié)果。
在父權(quán)文化背景下,女性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以男性期待的角色和身份存在的。她們不是現(xiàn)實中的女人,而是被男權(quán)社會異化的女性。男性以男權(quán)社會的價值觀念來規(guī)范女性的行為,卻放棄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女性一旦違反這些規(guī)約,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男性則不然,他們的錯誤行為能夠得到自己和社會的諒解。這種虛偽的道德觀念無情地摧殘了女性,而且由于長期的灌輸和影響,女性已經(jīng)把這種觀念內(nèi)化為她們的價值取向。
苔絲正是這種男權(quán)文化的犧牲品。作為一個女人,苔絲從沒獲得過真正屬于自己的女性地位,相反,其女性地位被男權(quán)文化歪曲地理解并被公式化,久而久之,苔絲逐漸產(chǎn)生潛意識的認同而自我異化了。在男權(quán)傳統(tǒng)勢力的束縛下,苔絲的人性已經(jīng)扭曲,她的悲劇實質(zhì)是男權(quán)文化對女性異化的悲劇。
一、男權(quán)社會下異化的苔絲形象
傳統(tǒng)的文學女性都是男性期望和設(shè)計的產(chǎn)物,她們通常以兩個極端的異化類型存在的,要么是純潔無私的“圣女”,要么是令人唾棄的“”,絕不可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普通人。
亞雷和克萊眼中的苔絲正是如此。苔絲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苔絲,她從未被理解為一個真實的女人,而是男權(quán)社會審美標準對女性形象的期待和再現(xiàn)。亞雷和克萊以男性需求的標準對苔絲做了女性角色期望判斷,把她看成“既有飄逸脫俗之美,也是引起人欲望之物”。[1]
在亞雷看來,苔絲就是引誘他墮落的“”。他認為美貌對女人來說是不利的,它會使她成為男人性騷擾的對象。這似乎告訴人們,男人是從來不會犯錯的,錯都在于女人。亞雷地將自己的卑劣行為歸咎于苔絲,因為他不能抵御她美貌的誘惑,“即使是那獨身的使徒保羅受到了這樣美麗的面孔的誘惑,也會像我一樣為她放下他的鏵犁”。[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克萊對苔絲的高度理想化。在克萊心中,苔絲是他幻想中的女性精華,是童貞和完美的化身,她“有著天使般的美麗和純潔,內(nèi)斂、順從并且無私”。[3]但在得知其失貞后,克萊又稱她為“道德敗壞的”。 事實上,他對苔絲的愛是一種對“圣女”的愛:苔絲的美貌、天真純樸和美好善良的品質(zhì),都是男權(quán)文化下“圣女”的原型,這也反映了男人對女人的希望和夢想:女人要么像妖女一樣壞,要么像女神一樣好。
無論是亞雷還是克萊,他們對苔絲的態(tài)度都表明,男權(quán)社會剝奪了女人作為象男人一樣現(xiàn)實而普通的人的資格,它不去了解女人本來是什么,而只想象女人應該是什么。苔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一個被男權(quán)社會異化了的形象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
二、男權(quán)社會下傳統(tǒng)貞節(jié)觀對苔絲的異化
在男權(quán)社會,男人往往以極高的道德標準衡量女人,而自身卻逍遙于道德標準之外,致使道德約束力因性別而論,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對待女性的所謂“貞節(jié)”問題。傳統(tǒng)觀念認為,女性是男性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chǎn),男性的主體身份是靠女人的來構(gòu)筑的。妻子的失貞將會“嚴重影響該男子的榮譽以及他的社會地位。因此,對男性來說,妻子的貞節(jié)至關(guān)重要。”[4]貞節(jié)是確立女性在社會立足和生存的決定性因素,女性一旦失去貞,就會被剝奪其社會地位和生存權(quán)利。男性一方面要求女性保持貞節(jié),另一方面在性問題上又放縱自己,強行破壞她們的貞節(jié)。苔絲正是這種男權(quán)貞節(jié)觀的典型受害者。
亞雷奸污苔絲后,不僅沒有受到社會的譴責,反而成為虔誠的傳教者,而受害者苔絲卻成了世俗人眼里的罪人。克萊婚前曾經(jīng)墮落放蕩,苔絲原諒了他,而當苔絲坦白自己失貞的事并乞求他的寬恕時,克萊則把她看作是不潔的女人,“這不是饒恕與不饒恕的問題,你從前是一個人,現(xiàn)在是另外一個人。”[2]一個男人可以放縱自己,卻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而一個女人即使被迫受辱也是不可饒恕的,這就是男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邏輯。
恩格斯指出:“凡在婦女方面被認為犯罪而要引起嚴重法權(quán)后果和社會后果的一切,對于男子反被視為榮耀,或是在頂壞的場合不過當作道德上的小污點而泰然處之。”[5]這正道出了男權(quán)社會對兩性的雙重道德標準,它給女性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也扭曲了她們的人性。由于長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虛偽的道德觀已在女性心中根深蒂固,成為內(nèi)化的觀念。生活在這樣摧殘人性的社會里,沒有哪位女性能夠逃脫被異化的悲劇命運。苔絲也不例外,她不得不走進外部力量為她設(shè)置的陷阱,一步一步地接受這個由男性所控制的社會。潛意識里,苔絲已經(jīng)逐漸地認同自己的命運和地位而自我異化了。
由于長期受男權(quán)文化的熏陶,苔絲也將傳統(tǒng)的貞節(jié)觀作為衡量道德的標準。被后,苔絲生活在世俗偏見的陰影中,她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因為自己是女性才會讓男人做出這種事情。這種觀念也決定了她今后的選擇。起初,她不敢接受克萊的愛情,總覺得自己不完美,配不上克萊,接受后,又顧慮重重。苔絲似乎認同了男權(quán)社會對她的評價:身為女性生來就是有罪的,是自己的美貌誘使了男性的墮落。當亞雷指責她“你是我重新墮落的根源”時,苔絲表現(xiàn)出惶恐、不知所措,面對克萊的斥責和遺棄,她表現(xiàn)出恭順和謙讓,她認為這些都是自己應得的懲罰。苔絲深信自己“是丈夫的私有財產(chǎn)”這一男權(quán)觀念,她甘愿把自己當做丈夫的附庸,甚至是奴仆。更為可悲的是,苔絲臨死前又將妹妹托付給了克萊,她認為這樣做是對克萊的補償,可見苔絲在骨子里已經(jīng)認可了男權(quán)社會的價值觀念。
對苔絲來說,她的痛苦來自她長期在男權(quán)文化的束縛下潛意識形成的認同感。她往往從傳統(tǒng)的社會習俗對自己的所謂“過失”做出道德上的判斷,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狀態(tài),并對自己的行為予以錯誤評價。[6]這種扭曲了的意識壓迫、束縛著苔絲,最終把她推向了悲劇的深淵。
三、結(jié)束語
哈代借苔絲的悲劇抨擊了當時的男權(quán)社會。受害者苔絲被認為是站在男權(quán)傳統(tǒng)文化的對立面,是一個離經(jīng)叛道的為社會所不容的“”。苔絲雖進行了不屈的反擊,甚至喊出了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壓迫的實質(zhì):“一次被害,永遠被害,這是一定的道理”,但最終也未能逃脫男權(quán)傳統(tǒng)文化的控制,以至走向毀滅。苔絲的悲劇表明,女性要勇于沖破男權(quán)意識的藩離,自己解放自己,避免在男權(quán)文化的壓迫下自我異化,這樣才能少一些“苔絲”悲劇的重演。
參考文獻:
[1]劉建軍.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張谷若,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3]張巖冰.女權(quán)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萍.英國社會中的女性形象[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5]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四卷 (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關(guān)鍵詞:苔絲 相戀 絞刑
The Social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Abstract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Victorian morality. It explored the dark side of his family connections in Berkshire. In the story the poor villager girl Tess Durbeyfield was seduced by the wealthy Alec D''Urberville. She became pregnant but the child died in infancy. Tess found a work as a dairymaid on a farm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gel Clare, a clergyman''s son. They got married but when Tess told Angel about her past, he hypocritically deserted her. Tess became Alec''s mistress. Angel returned from Brazil, repenting his harshness, but founded her living with Alec. Tess killed Alec in desperation, she was arrested and hanged.
Keywords Tess; fell in love; hanged;
I. Introduction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omas Hardy''s most famous novel. Under Hardy''s pen, the heroine Tess is created as an attractive and warm-hearted pure woman, who has the quality of endurance and self-sacrifice. Tess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exceptional woman character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However, the life of this pure woman is tragic. She is firstly seduced, then abandoned and finally driven to murder for which she is hanged. What is responsible for her tragic fate? What is the reason for a pure woman to become a murderer? W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ver these questions again and again. From the tragic story of Tess'' short life, we can see in a deeper sense that it is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f the time that has ruined her. Living in a society overwhelmed by capitalist Law, religion and state apparatus, Tess, a poor peasant, inevitably leads a tragic life and finally goes to her collaps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make comments on the social causes of Tess'' traged
II.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Tess''s tragedy
The destruction of English peasant caused by capitalis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made Tess''s tragedy inevitable.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capitalism prevailed in the whole England that made broad masses of peasant went bankrupt then they had to live in poverty and worried situation. It was the decisive force that had driven "Tess" to tragedy doom. In the novel, there are many reasons of Tess working in the field. She was exhausted with manual labor; she could hardly support her family. The self-supporting displaced and made poor. Both Alec and Angel, they also made fun of Tess. Tess''s physically was injured by Alec d''Urberville, and mentally was affected by Angel Clare. Alec and Angel made Tess''s tragedy from bad to worse in different ways.
Tess''s tragedy was not only caused by external reason, but also the internal reason. Tess herself was pure in heart and had a kind heart, and without life experience. Unfortunately that Tess met Alec, who was a terrible man, so she could not escape from entice into unlawful sexual intercourse of Alec. After the disgraced thing, Tess left Alec. Later Tess met Angel Clare at the dairy farm. He loved Tess and treated Tess "equally", who made Tess trust him Tess loved Angel deeply. As the result of that she acted on impulse. She was affected deeply by the society and owning to her conservative, she always thinks about it all the time that she was not a virgin girl. So she refused Angel many times, but she was unable to bear the enticement of emotion .she agreed to marry him at last. Because of his "noble virtue", Tess opened her mind to him and told him all her past story to Alec on their wedding night, thinking that Angel would forgive her as she did for him, but she was worry. From then on a series of graver tragedy took place in her future life. Tess''s tragedy was the tragedy of character. On one side, struggled bravely against her longed and the conventional morality. She desired for happiness and true love. She could not completely get rid of social conventions, so she lost herself all life that she had to pay for what she had sinnded, which made her believe that she had to pay for what she had sinned. In chapter 37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Hardy described that Angel occasionally walk in his sleep. Angel had instinctively manifested a fondness for her of which his common-sense did not approve, Angel might have a faint recollection of his tender vagary, and was disinclined to allude to it from a conviction that she would take amatory advantage of opportunity it gave her of appealing to him anew not to go (Thomas Hardy 2004).
From this point, I think that Tess was very obstinate. She succumbed to the social arrangement and was the weak point in her character.
III. Conclusion
Hardy created Tess as an attractive and warm-hearted pure woman who has the quality of endurance and self-sacrifice. Thus result Tess has become the victim of her family and the society in which she exists. Therefor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ociety is the real and deeply rooted cause of Tess''s tragedy. So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real and root cause of Tess''s tragedy.
Reference
1.《哈佛藍星雙語名著導讀》系列之《苔絲》[英]
2.〔蘇〕盧那察爾斯基,《論文學》, 北京
3.《外國文學教學參考資料》,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一
《奧賽羅》寫的是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的悲劇愛情故事,在這部劇里,莎士比亞充分發(fā)揮了人文主義者對待愛情和自由的態(tài)度。他將奧賽羅設(shè)計成充滿冒險精神的勇士形象,面對愛情,奧賽羅勇敢果斷而豪邁,他在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之后,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女主人公苔絲狄蒙娜。而女主人公苔絲狄蒙娜對奧賽羅也是一往情深,照奧賽羅所說,苔絲狄蒙娜對他抱有同情,她為他的勇敢而感動。這樣的愛情體現(xiàn)出了新時期的愛情觀,那就是愛情要建立在互信互愛的基礎(chǔ)之上,彼此都要互相理解,這樣的愛情觀與自古以來的門第觀念完全不同,這種完全拋棄了種族、門第與社會地位的愛情觀念也是人文主義者全新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態(tài)度。由于完全背離了傳統(tǒng)的婚姻愛情觀,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的愛情必然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不容,這樣的愛情必然會遭到阻攔和破壞。在《奧賽羅》中,這對戀人在相愛之后首先遭到的打擊就是來自苔絲狄蒙娜的父親,她的父親極力反對這對戀人的相愛,更因為奧賽羅黑人的身份而不允許他們結(jié)婚,加上狡猾而奸詐的伊阿古從中挑撥離間,最終導致了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的愛情悲劇。在這出戲劇當中,雖然伊阿古令人憎恨,但是從整體情節(jié)發(fā)展來看,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兩人的性格特征也直接導致了他們愛情的毀滅。男主人公奧賽羅容易輕信別人,同時又有很強的嫉妒心,他輕易就相信了他卑鄙的手下伊阿古,并且對苔絲狄蒙娜產(chǎn)生了懷疑。而苔絲狄蒙娜性格也有缺陷,她粗心大意,由于她的疏忽丟了自己的手帕,讓奧賽羅誤以為自己的妻子不忠,從而促使了悲劇的爆發(fā)。這種情節(jié)設(shè)置實際上是代表了莎士比亞的美學思想,以及作為人文主義者的崇高理想,雖然這部劇簡單地看來就是因為手帕而導致的愛情悲劇,但是它絕對不是一部簡單的惡作劇,而是具有十分復雜的美學特征,作者將這樣的情節(jié)設(shè)置在文藝復興這樣大的歷史背景下具有典型意義,劇中的激烈矛盾沖突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十分復雜和豐富。
二
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出現(xiàn)了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碰撞與對立,正如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所說的,文藝復興是產(chǎn)生巨人的時代,這些巨人充滿了思維能力,飽含熱情,學識淵博而多才多藝,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異常殘酷的時代,面對“羊吃人”的社會現(xiàn)實,新興的人文主義者雖然具有美好的社會理想和愿望,但在罪惡的資本主義日益增長的情況下卻感到寡不敵眾,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面對這種困境,莎士比亞對此進行了反思與思考,他此時創(chuàng)作的《奧賽羅》就是蘊含了深厚的悲劇意蘊,體現(xiàn)出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在《奧賽羅》中,莎士比亞刻意將主人公奧賽羅化作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的形象,在這部戲劇里,他勇敢堅強,慷慨無私,心中充滿著追求至善至美的崇高理想。奧賽羅代表了戲劇美好的一面,與他相對應的是伊阿古和勃拉班修之流的人,在莎士比亞筆下,這類人具有極端的利己主義。特別是伊阿古,身上兼具了封建主義的兇狠殘暴,同時還有資本主義的狡猾與偽善,他們是邪惡與丑陋現(xiàn)實的化身。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奧賽羅與伊阿古的矛盾沖突實際上就是美好與丑陋、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雖然在世人看來,理想是美好,令人熱切期盼,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產(chǎn)生在孱弱的人文主義者身上,本身就具有了悲劇意義,人文主義者的不成熟使得他們在面對黑暗現(xiàn)實的時候是那么不堪一擊。從主人公奧賽羅身上可以看出,人文主義者的這種幼稚表現(xiàn)暴露無遺,奧賽羅并不理解自己所要追求的自由愛情是平等而偉大的,他還沒有認識到自身的人文傾向。也就是說,他對于這種追求并不是自覺的,而是完全無意識的,所以在面對艱難的時候他非常困惑,這種性格特征就給了伊阿古可乘之機,伊阿古對奧賽羅說同階級、同膚色的人向苔絲狄蒙娜求婚她都置之不理的行為違反常理,面對伊阿古這樣的說法,奧賽羅并沒有表示反對,更沒有對于自己所要追求的愛情以堅定、有力地回擊。相反的是,他反而對于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了疑惑,并且一度懷疑苔絲狄蒙娜。此時的奧賽羅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與苔絲狄蒙娜的牢固基礎(chǔ),也忘記了自己對于美好愛情與理想的追求,這樣的性格特點導致了他不斷懷疑苔絲狄蒙娜,最終不再信任苔絲狄蒙娜,親手將自己的愛情葬送了,與其說奧賽羅是對于苔絲狄蒙娜產(chǎn)生了懷疑,實際上是他對于理想與美產(chǎn)生了動搖。
雖然從表面看來是由于奧賽羅自身性格特點,以及伊阿古等人造成了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的愛情悲劇,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份愛情本身就會是悲劇結(jié)局。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是因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結(jié)合在一起的,他們不管階級地位還是種族膚色都是相距甚遠,這違反了封建傳統(tǒng)道德,也必然會導致封建勢力的極力反對與扼殺。例如,反對的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勃拉班修,這位老封建將相貌與財勢視作婚姻的必要前提,認為苔絲狄蒙娜這樣貌美的姑娘是不應該也不可能與黑種人結(jié)婚的,對于他們的結(jié)合,勃拉班修表示出極度的不理解,認為這完全不合常理。這種封建思想一直被勃拉班修所信奉,并且始終禁錮著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直到勃拉班修死了,他都不同意這對戀人的婚事。而伊阿古成了這份愛情的主要破壞者,由于伊阿古集封建勢力的頑固守舊與資本主義的狡猾奸詐于一身,所以對于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的愛情來說,伊阿古的威脅更大,尤其是伊阿古身上表現(xiàn)出的資本主義的陰險與狡詐對于男、女主公的愛情來說是致命的一擊。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伊阿古不擇手段,不斷去破壞奧賽羅對苔絲狄蒙娜的信任,一次又一次地下圈套以蠶食他的意志力。面對這樣的惡勢力,奧賽羅難以招架,要抵御這樣的困難,對于人文主義者來說簡直是太難了,對于當時的人文主義者來說,雖然人文主義思想已經(jīng)初具形態(tài),但是由于資產(chǎn)階級還沒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務(wù),所以人文主義者還缺乏一定的社會基礎(chǔ)。所以,在面對黑暗勢力的時候他們無力抵抗,只能陷于困惑與不解,即使是無比憤怒也只能空做哀嘆。從這方面來說,人文主義者已經(jīng)成為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犧牲品。《奧賽羅》絕不是單純的描寫愛情悲劇,而是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在作品里表現(xiàn)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美好愿望,以及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之后的毀滅性悲劇意蘊,體現(xiàn)出了獨特的美學意義。
雖然《奧賽羅》是充滿時代悲劇與社會悲劇的作品,但是它的美學意義還不止如此,正如我們所知,悲劇的美學意義不僅僅在于它的悲劇意蘊,同時還體現(xiàn)在隱藏在悲劇之下的積極的精神實質(zhì)。悲劇美學范疇包括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體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劇中的主人公死去后,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了各種美好的品質(zhì)已經(jīng)幻化為一種精神的力量激勵著世人不斷進步,他們崇高的精神和美好的心靈指引著人們,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雖敗猶榮,這樣的犧牲反而更能激發(fā)起人們的贊美與同情。另一方面,雖然一般在各種悲劇沖突中,邪惡一方的勢力總是壓倒正義的一方,但是在這個矛盾沖突的過程當中反而暴露了丑陋一方的渺小與空虛,他們身上的腐朽更能夠激發(fā)起人們的憤恨與憎惡,并由此認識到了正義的美好,人們會相信,雖然邪惡一方暫時是占優(yōu)勢地位,但是終有一天他們會走向滅亡。在《奧賽羅》中,莎士比亞傾注了自己大量的精力,他把自己作為人文主義戰(zhàn)士的美好理想與愿望全都寄托在劇本中。莎士比亞本人就是樂觀主義者,所以他的很多戲劇雖然是悲劇形式,但是其中充滿了啟迪,讓讀者能夠體會到其中的進步意義,感受到作品所蘊含的美好意愿。雖然在這部劇里表面上惡勢力戰(zhàn)勝了新勢力,但是善、惡只是指向行為,并不代表善與惡本身,惡勢力想盡各種方法鎮(zhèn)壓新勢力,處處孤立分裂新勢力,雖然最后悲劇結(jié)束,但悲劇的背后是真、善、美得到了永恒的勝利,相比之下,惡勢力則走向了永久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