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魯迅的故事

關于魯迅的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魯迅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魯迅的故事

關于魯迅的故事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魯迅 阿長 老師 母親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筆者結合魯迅的童年生活來引導大家理解這個魯迅筆下的阿長形象。魯迅在文章里對阿長在他童年生活中的影響也有所提及。如長媽媽在魯迅小時侯曾因相傳百草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而講過一個美女蛇的故事,這故事滿足了兒童好奇的心理,引發了魯迅進入幻想世界的強烈興趣,開啟了魯迅去探索神奇世界、探索另一種人生的大門。1887年,7歲的魯迅開始跟從遠房的叔祖父周兆藍讀私塾。每天除了練字,常讀的一本書是歷史書《鑒略》。但小小的魯迅感興趣的還是先生收藏的繪有插圖的《花鏡》和《山海經》。他最喜歡的是一個人坐在先生的小園子里讀《山海經》,那些神奇夸張、想象力豐富的圖畫,令童年的魯迅驚嘆不已。而遠方的叔祖父卻極少給好奇的魯迅講解其中的故事。魯迅拿著問題去問博學的壽鏡吾老師時,老師沒有回答,“似乎很惱火,臉上還有怒色了”。可在孩童心里,越是他不知道,別人不愿意給他講的事,他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越想知道。當然關于這些故事阿長也是根本就無從知道的,而“我”也從來沒有指望阿長可以給我什么解答。所以當她也來問《山海經》的時候,“我”甚至都不愿意和她講”。可后來放假回來的阿長卻給“我”帶回了別人不愿意幫“我”解答,也不愿意幫“我”去買的《山海經》。講到這里筆者引導學生拍了一個短劇――阿長買《山海經》。學生經過仔細閱讀,并結合自己的想象,把連書名字都不知道(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的阿長跑了多遠路,怎樣和別人去描述叫錯名字的書,怎樣去忽視“文化人”對待她這個鄉下人的蔑視等等細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對買到后阿長的表現卻只是輕描淡寫。通過表演學生看到了阿長買書的艱辛。在少年的魯迅迷茫、充滿渴望而又被忽視的時候,阿長主動走進了魯迅的情感世界,買書,圓夢,情誼殷殷,這完全出于對孩子真心的愛護與體貼,這個時候的阿長給予了魯迅母親般的呵護,這里的阿長是母親。

另外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屢次提到阿長給作者要求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俗氣的習俗,如新年開頭第一句要說“阿媽,恭喜恭喜”,并且還要吃涼涼的福橘。這些希奇古怪的習俗都在少年魯迅的記憶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魯迅對中國封建習俗在廣大勞動人民身上最初的記憶,這些也豐富了魯迅最初的原始的文學積累。這些故事在魯迅以后的文學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如在《祝福》中關于魯四爺不讓寡居的祥林嫂去碰那些祭品以及祥林嫂后來把省下來的錢去捐了一條門檻。這里的阿長是“我”接觸中國落后習俗的老師,她給了“我”日后鞭撻封建社會的一條鞭子。可如果我們只分析這些,那這個人就不是阿長了。阿長在睡覺時在床上肆無忌憚地擺出“大”字,與人切切察察,她那些麻煩的規矩和聽起來有些“玄乎”的故事,這些都讓阿長蒙上了一層灰色,這樣的粗俗與落后的女人,讓人實在“不大佩服”,甚至討厭、怨恨。那魯迅為什么要寫阿長這樣的一面呢?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文學的常識,即在創作中需要文學的真實。文學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同。生活的真實需要我們原封不動地把生活再現。可文學的真實不同,它需要我們對生活的真實進行加工再創作,需要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樣的阿長或許讓我們討厭,或許在生活中也不容易見到這樣的人,但這樣的阿長符合了那個時代農村婦女身上的種種特征,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在阿長身上有了真實的投影。也有了那個時代一些國民的劣根性,也就有了人性復雜的一面。阿長既然從生活中走來,帶了這些缺點倒更增添了幾分人物的真實感,作者尊重了文學的真實。《朝花夕拾》不是小說,不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也不是史傳文學,要求真實地再現特定時代的人文精神。這里的阿長是真實且被賦予情感的,她代表了一個魯迅生活中不識字的典型農村婦女形象。

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這樣一個亦師亦母亦真實的阿長,她豐富了魯迅的童年生活,她那些希奇有趣看似有些荒誕的故事,某個程度上開啟了魯迅對問題探索的興趣,所以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占據了很長一段跨度的阿長,才屢次地出現在魯迅文學作品中風格相對教輕松的《朝花夕拾》中,就像是艾青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來懷念大葉荷一樣,我們也可以把其中和阿長有關的片段看成是魯迅對這位亦師亦母亦真實的阿長的懷念。

關于魯迅的故事范文第2篇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板書課題)。這篇文章回憶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阿長。

生2:保姆阿長。

師:嗯,保姆阿長。題目寫著“阿長與山海經”,其實文中與阿長發生聯系的事物還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經》,對不對?

生:是。

師:好,我們來一一梳理。(生七嘴八舌)

一男孩:阿長喜歡切切察察。

師:很好,阿長喜歡切切察察,作者便認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長有聯系?

男孩:作者家里曾經發生過一些小風波,他認為和阿長的這些切切察察有關系。

師:太棒了!阿長與小風波(板書:阿長與小風波)。似乎家里的小風波都因阿長而起,看起來阿長像個長舌婦。好,還有哪些事物跟阿長有聯系呢?

生:阿長的睡姿。

師:能不能也用這種并列短語的形式說?阿長與……?(生說不出。)

師:暫時表達不出來,誰幫他?(將話筒遞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

女孩(笑):阿長與睡姿丑。

師:“睡姿丑”是事物嗎?阿長的睡姿直接影響到的是誰?

生:迅哥兒。

生:“我”。

師:她跟“我”在搶什么東西?

生:床位。

師:很好。阿長與床位(板書:阿長與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繼續,還有,阿長與……?

生:阿長與規矩。阿長有很多規矩,除夕的時候一定要說恭喜,然后還得吃福橘。

師:很好。阿長有很多規矩,除夕的時候一定要說恭喜,然后還得吃福橘。那么,我們不如說,阿長與福橘(板書:阿長與福橘)。因為這是一個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意象。繼續!

一男孩:阿長與長毛。(生齊笑)

師(亦笑,且好奇地問):你們為什么笑啊?

一女孩:阿長并沒有與長毛真正地接觸過,應該是“阿長與長毛的故事”。

師:太棒啦!“阿長與故事”!(板書:阿長與故事)阿長并沒有與長毛正面打過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講一個關于長毛的故事。之前,阿長也曾經向我講過很精彩的,又有點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啊?

生(齊):美女蛇。

師:嗯,美女蛇的故事。阿長可會講故事啦!還有嗎?

一男孩:阿長與隱鼠。

師:很好。阿長與隱鼠(板書:阿長與隱鼠)。隱鼠是個什么東西啊?

生(齊):鼴鼠。

師:嗯,書上是這樣注釋哦,但實際上,很多資料告訴我們說不是,它是一種叫作鼷鼠的小動物,是一種特別小的家鼠。鼴鼠可能還大了一點,鼷鼠可能才是魯迅所描述的那個小東西。魯迅說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會爬到飯桌上舔碗沿兒,吃人們吃剩下的菜渣,很可愛的,魯迅非常喜歡它。那么,阿長與隱鼠又是怎么產生聯系的呢?

生(竊竊私語):踩死……

一女生:阿長是謀死隱鼠的真兇。

師:哦,為什么用“真兇”這個詞?可見在“真兇”以前,曾經有過什么?

生:魯迅曾經懷疑過別人。

師:懷疑過誰?

生:大花貓。

師:魯迅是曾經懷疑過大花貓,這種懷疑是誰對他造成的誤導?

生(齊):阿長。

師:對,阿長告訴他,是大花貓把它給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陣子魯迅就很恨貓,他在很多文章中表達了仇貓情緒……

生(雜曰):《狗?貓?鼠》。

師:對!很好,真聰明!你們讀過嗎?

生(齊):讀過!

師:哦,同學們的閱讀面很廣。后來他發現真兇不是那只貓,而是……

生(齊):阿長!

師:阿長怎么會謀殺了他的隱鼠呢?

一男孩:是因為隱鼠爬到阿長的腳上,然后阿長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師(笑):同學們有沒有聽到他剛才一會兒讀阿長(cháng),一會兒讀阿長(zhǎng)?

生(齊笑):有。

師:應該讀什么啊?

生(齊):阿長(cháng)!

師:對。那阿長是不是長得很長很高啊?

生(齊):不是。

師:那她為什么被人們叫作“阿長”啊?

生:因為先前的先前,他們那里有一個女工,那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這個阿長過來替補,因為全家人已經叫習慣了,所以就沒有去改口了。

師:哦,這樣的,也就是說,阿長本來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個替代那個阿長的人。那么,這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弄死了魯迅的愛物――那只隱鼠,但魯迅卻恨上她了!當然,那是童年時候的魯迅。我們發現這篇文章當中,有幾個魯迅呢?

一男孩:六個。

師(笑):六個?孫悟空哪?七十二變?

(男孩認真概括了童年魯迅對阿長的前后變化的不同心情。)

師:好,概括得很詳細。他所說的六個魯迅,原來是指魯迅在不同階段對阿長的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們將他所說的六個魯迅再精簡一下,幾個魯迅?

生(齊):兩個!

師:對,兩個。哪兩個?(學生頓時議論紛紛)

一女孩:一個是童年的魯迅,一個是中年的魯迅。

師:很好,一個是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一個是中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板書:童年魯迅 中年魯迅)那個中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塊純潔無瑕的玉一樣,本真而純樸,鑲嵌在其中,而中年魯迅,成熟以后的他回過頭來看曾經的自己和阿長,他的種種理解就像黃金一樣閃光。所以這是一個金鑲玉式的結構。剛才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是一直在變化的,剛才他所說的六種心情,你們老師給你們歸納過,對不對?

生:是的。

師:很好。關于這六種心情的所有事件當中,你覺得哪件事情描寫得最為簡略呢?筆墨用得最少?

生:謀害隱鼠最少。

師:哦,寫阿長謀害隱鼠的文字最為簡略。可是我就覺得奇怪了,人們常說,恨的感情往往比愛的感情更為深刻,更為持久。應該來說,這只小隱鼠是魯迅非常喜愛的,無論阿長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是她踩死了它。當時的魯迅因而對阿長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課文是怎么說的?

生:極嚴重地詰問,當面叫她阿長。

師:還有呢?

生:找機會為隱鼠報仇。

師:想復仇,到這種程度了。為什么這本來應該是童年魯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卻用了最簡練的筆墨輕輕帶過呢?既不像寫阿長與長毛的故事那樣濃墨重彩,也不像寫她跟他爭床位,春節時逼他說恭喜和吃福橘那樣細膩描述呢?

一女生:因為魯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長,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通過對比,更能突出魯迅對阿長的懷念與敬意。

師:很好,請坐。她告訴我們:魯迅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表達恨,而是為了表達懷念與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來是“抑”的內容,看起來是嘲笑阿長的內容,里面有沒有“揚”的意味呢?阿長看起來什么都不懂,規矩又多,又跟“我”爭床位,又無知又迷信……看起來是在嘲笑她的那樣的語言,里面有沒有包含一種“揚”的情感呢?

生:有。

師:好,說一下。

生:他在說那些話的時候,里面有懷著對阿長的敬意。

師:舉例子。

生:阿長在跟他講長毛的故事時,說女人可以防止長毛來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驚異,于是對她有特別的敬意。

師:這個敬意,你覺得是真的有敬意?還是說當時的“我”有敬意,現在想起來挺可笑的?

生:應該是當時的敬意,然后他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這樣一種味道。

師:什么味道?

生:在懷念她的同時又有些敬佩她。

師:敬佩她能夠堵住人家的大炮?(生齊笑)

師:他花大量的筆墨來寫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其中其實暗含著他對阿長的一種什么贊賞呀?

生:會講故事。

師:很好,會講故事!他是多么愛這樣一個會講故事的阿長啊!所以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

一男生:就有她講故事的內容――美女蛇的故事。

師:很好,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阿長的故事就是一個啟蒙教育。它能夠帶給孩子什么呢?

生:能夠帶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師:還可以滿足孩子的什么啊?

生:求知的欲望。

師:好!還有呢?

生:好奇心!

師:很好!這些東西,都是別的人給不了他的,但阿長能。她會講很精彩的故事,盡管聽起來很荒謬,但是魯迅現在回憶起來,就覺得阿長很可愛,她給他的童年帶來了好多的樂趣和豐富的色彩!好,繼續看文章,看看還有哪些地方看起來是嘲笑、是不耐煩、是討厭,其實內心里充滿了對阿長的愛與懷念的?

生:阿長懂許多規矩,“我”對此雖然是很不耐煩的,但是“我”現在想起來還是對她很有敬意。

師(笑):他敬佩她懂的規矩多?然后顯得很博學?

生:不是,……(猶豫,不知應該如何表達)

師:好,在這個問題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對不對?(生點頭)好,無法明晰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比較。我們先來看看阿長的規矩吧,除夕的時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點福橘,我們來看第6段:“她懂得許多規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然后,就是阿長鄭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沒有讀過魯迅的《五猖會》啊?

生(齊):讀過。

師:哦,那太棒了!《五猖會》里面有個情節你們還記得嗎?我們要去趕廟會,大家伙兒起了個大早,一條大船已經在外面等我們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帶好了,正準備出發的時候,父親要“我”做什么?

生(齊):背書!

師:要“我”背讀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終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慶祝“我”的勝利和成功一樣把“我”舉起來,然后我們一起將船開拔去看廟會了,但魯迅的心里怎么樣?

生:沒有一點先前的快樂了。

師:完全沒有之前的興奮和快樂了,而且,關于那場廟會,直到現在,他的記憶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

生:父親讓“我”背書。

生:“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讓“我”背書。

師:非常好,父親讓“我”背書,以及“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讓“我”背書。太煞風景了!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要去看廟會,也就是像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說的“最高興的時節”,腦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們要去看廟會啦!就像這里:過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壓歲錢去買自己喜歡的小東西啦!結果一個人突然出現,按住你,對你說: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這個時候,魯迅是不是也會覺得阿長像父親一樣很煞風景啊?

生(齊):是。

師:但是為什么他肯原諒阿長,卻不肯原諒父親呢?

一女生:因為阿長的這種行為是一種迷信的行為,這種迷信只能說明阿長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親的行為是一種古板,不懂孩子的心理。

師(問她的同桌):你有補充嗎?

生(同桌):我覺得魯迅對阿長的生活是感到有點憐憫的,而且阿長去世得很早,她最終也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阿長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想讓自己過得,過得,過得……(生齊笑)

師:阿長這樣做只是在表達她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

生(同桌):向往。

師:非常好。這兩位同學相互補充,給了我們一個很不錯的答案。她們說,阿長這個時候的規矩和煞風景的舉動,流露出來的是她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對于生活的一種最樸素的愿望,“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親呢,是一種功利的目的和動機:你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個好前途。就像賈政對待寶玉一樣,對吧?

生(雜曰):他也逼著寶玉讀書,考功名。

師:對,這種功利的欲望跟樸素的愿望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可以原諒阿長在“我”最高興的時節,那么煞風景地逼我說“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諒父親逼“我”背書的那件事情。好,我們繼續看,還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來貶抑,實際上包含了褒揚的情感的。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魯迅,結果你的保姆總是跟你爭床位,你是不是很煩?除了煩還有沒有別的情感?

生:當時是很煩。

師:對,“我”當時的確是很煩,又拿她沒辦法,所以只能向母親告狀,是吧?

生:是。

師:母親呢,有沒有提醒過阿長?

生:有。

師:怎么提醒的?(生雜讀母親的話)

師:我們找一位女同學讀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好,體會一下,母親含蓄地提醒長媽媽,又想說明白,又拉不下面子來。(一女孩朗讀)

師:好,讀得不錯。母親關心兒子的睡眠質量,這個保姆呢,又喜歡跟他擠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長。阿長聽懂了沒有啊?

生:沒有。

生:懂了。

師:到底是沒聽懂,還是懂卻做不到,于是干脆裝不懂啊?

生(笑):做不到,所以裝不懂。

師:你覺得她懂了,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齊):她不開口。

師:哦,她不開口!其實她心里有數對吧?

生(齊):對!

師:除了她不開口以外,還有什么地方讓你看出來她其實聽懂了?

生:“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生重讀“也”字)

師:太棒了!他抓住了這個“也”字!“我”也聽懂了!一個小孩子都能聽懂的話,你說她能不懂嗎?她當然聽懂了,她也感覺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你看,這讓人討厭吧?但是中年魯迅想起這些來,什么心情?有這樣做仆人的嗎?但是又覺得這樣的仆人未嘗不……?

生:這樣的仆人真實而親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討好主人,但是她就特別真,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給他許多溫暖。

師(笑):擠床也是溫暖?

生:是家人之間那種溫馨的感覺。

師:就是沒有主仆之分,是吧?

生:是。

師:很好!我們就看到一個什么樣的阿長呢?一個全無主仆概念的阿長!心思非常單純,很真實的一個阿長。她并不像別的仆人那樣,為了討好主人而處處小心翼翼,當然她也并非故意與主人作對,她只是一個很率真的人。那么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她的“切切察察”的時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魯迅又如何理解呢?一個喜歡說話,說閑話,又沒有什么心機的人,這樣的人,她其實是一種什么樣的性格啊?

生:她敢于說真話,即使是自己主人家的事,她也沒什么不敢說的,她很真實很單純。

師:哦,很單純,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了,她不會去想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她只是頭腦簡單,心直口快的一個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著什么樣的惡意而去說三道四的。至于她對我講的其他各種規矩,什么“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倘若有人喚你的名字,萬不可答應的”,包括后面說小孩子要小心被長毛擄去的,等等,其實都反映了什么呀?

生:這都反映了阿長很關心我,一心為我著想。

師:非常好!其實就是一心關心他,疼愛他,生怕他哪兒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聽人家說這個東西是不好的,不管真的假的,她都不要魯迅去碰,這是一個慈母的心懷。當魯迅寫下這些記憶的時候,他心中其實一直懷著一種深厚的什么情感?

生:懷念、敬愛、感激。

師:很好!還有嗎?

生:憐憫。

師:很好,從哪兒看出來?

生:課文最后說“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師:很好,直到現在,“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這些文字里有深刻的憐憫:她不曾擁有自己的名字,不曾擁有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沒有生過孩子,她沒有做過真正意義的母親,可是,她比一個母親更懂得怎樣做母親,比一個母親更懂得如何去愛孩子。這就是魯迅在對她的同情之中又深懷敬意的重要原因。在魯迅的文章當中,很少提到誰?

生(齊):他自己的母親。

師:對,很少提及,更不要說用一整篇文章專門來紀念母親。為什么啊?他愛阿長,幾乎勝過愛他的母親,為什么啊?

生:我覺得他的母親對于他想買《山海經》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對于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管得很嚴。但是阿長就很在意魯迅的感受。

師:好,母親對魯迅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嚴。不像阿長這樣掏心挖肺地去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覺得,在魯迅的經歷當中,可能這個,你們不大會去了解他的婚姻,有人了解嗎?

一女孩:他有一個包辦的婚姻。

師:對,他名正言順的妻子朱安,是他的母親給他包辦的,他曾經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份禮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養起來。至于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出于對母親的順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來遇見真心相愛的許廣平的時候,他一生都沒能給她一個名分。這是他永遠的痛。他的母親生了他,卻不懂得如何愛他,對于兒子,她給了她想要給的。但是阿長卻給了……

生(齊):他想要的!

師:對,她給了魯迅自己想要的。所以阿長雖然沒有做過真正的母親,但是她是一個比真正的母親更像母親的母親。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阿長”與“《山海經》”,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種不和諧。有沒有發現?為什么不和諧?

生:她自己沒讀過書,不識字。

師:對,你看當阿長找到這本書,興高采烈地來告訴魯迅的時候,她是怎么說的?

生:三哼經!

師:對,三個字就錯了幾個字啊?

生(齊):兩個!

師:三個就錯了兩個!“阿長”跟“《山海經》”根本不搭調!她是個完全沒有文化的人,她不懂這本書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的遠房叔祖那么有學問,可是叔祖又有學問又有辦法,卻不見得肯為“我”弄這本書,“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尋,他是很疏懶的。一個有學問有能力幫“我”找到這本書的人,沒有幫“我”去找。“我”問其他人呢,也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所有人都不肯幫“我”,不肯理會“我”,然而這個完全“不懂”《山海經》的人,幫助了我。所以我們看,阿長和《山海經》,首先是阿長不懂《山海經》(板書:不懂);然后,魯迅,包括我們也都會覺得,這么一個懂都不懂的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經》的(板書: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的(板書:不必),為什么呀?

一男孩:因為這不是阿長分內的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內的事就可以了。

師:哦,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一女孩:魯迅根本就沒有跟阿長提過這回事,他完全沒有想到要讓阿長幫他找這本書。

師:很好,魯迅說,“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是阿長自己主動來問的,所以這件事情是她“自找”的麻煩,沒想到她真的給他找來了。這個不懂、不必、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

生:別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沒能力卻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的事。

師:非常好,所以在魯迅的心中,這件事簡直是一個奇跡!而做到這件事的人,就幾乎是一個什么啊?課文里面怎么說?

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師:我們用一個詞來說,魯迅現在對她簡直是敬若……

生(齊):神靈!

師:很好!(板書:敬若神靈)而之前因著那只隱鼠的緣故,他對她是視若……

生(齊):仇敵!

師:對。(板書:視若仇敵)之前視若仇敵的一個人,現在他敬若神靈。就是因為這個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而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背后的動力,源自什么呢?

生:阿長對魯迅深深的愛。

師:對,母親一般的深愛。因為愛,她愿意為他做一切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類似的故事。我看到阿長,就會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那個鐘樓怪人(幾個男孩在下面說“以前看過”),看過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個愿意為愛絲米臘達做一切事情甚至獻上生命的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個被主教撿回來養大后隨時聽命的奴隸,但是為了保護愛絲米臘達,他開始懂得反抗主教的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愛;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愛。還有,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剪刀手愛德華》?(沒有)愛德華是科學家研制的一個機器人,但這個作品還沒有最后完成,科學家就去世了,所以愛德華有人的思維、情感甚至智商,但雙手卻如剪刀的模樣,一個推銷化妝品的女人把他從古堡中帶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樣跟人打交道,后來他愛上了女主人的女兒,為了這個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違法的事情,也不會拒絕,他說:因為你讓我去。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愛,他愿意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全憑她差遣。你們讀過《追風箏的人》這部阿富汗小說吧?(沒有)建議你們看一看。小少爺阿米爾有一個仆人叫哈桑,兩人從小情同手足。小說中有一句話特別讓人感動:“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的心聲。阿米爾曾經問過哈桑:“如果我讓你把這團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嗎?”哈桑回答說:“如果你這樣要求,我會的。”阿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會對魯迅所說的每一個字都當真,她會盡一切力量去幫他尋找他想要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沒有發現,阿長在魯迅的生命中,充當了很豐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個保姆。說說看,她還像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母親。

生:老師。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教了“我”很多東西,她是“我”的啟蒙老師,給“我”講故事。

師:激發了“我”童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

生:是。

生:我覺得是阿長使魯迅懂得了愛。

師:很好,還有誰可以補充?

生:我感覺她就像是魯迅的一個死黨。在你好的時候,她會陪你一塊兒開心,你受委屈了她又會幫你去討回公道。

師:很好。還有其他角色嗎?

生:像姐姐一樣,阿長對他的關懷,就像姐姐對弟弟那樣。

師:哦,像姐姐一樣,他們之間并沒有長輩晚輩之間的那種生分,而是很平等很親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一個阿長。如果有,請你把他(她)的故事寫下來,把你的回憶和紀念寫下來。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評點

講故事并不難,比如阿長說長毛;可要講好故事也不易,比如熊芳芳老師教《阿長與山海經》。

難,是因為文本中講故事的分明另有其人――確切來說是兩位,即情景中的“我”和語境中的作者。按熊老師的解讀,“我”講述阿長的種種表現為彼時的“眼光”,而文本字里行間若隱若現的則是作者此時的“心情”。“眼光”和“心情不僅交織起魯迅先生這篇散文中情與景的線索,同時也構連著這堂課的脈絡走向。

在“眼光”看來似乎是,也不能不被“視若仇敵”的阿長,到了“心情”中,則非但全無怨恨,甚而“奉若神明”一般。這可如何說得過去?但教者以“隱鼠之死”一段作者用筆之簡略和意氣之收斂,相較于阿長其它事例的或濃墨重彩或描述細膩,自然也便令人釋然――眼光之為心情鋪墊,情景之為語境預設,困惑之向釋然引導,原來也可以這樣簡單。

見于文字的“是嘲笑,是不耐煩,是討厭”,可是讀出的卻是一種“愛與懷念”,這樣的繞指柔功夫,不是誰都可以像說說那么容易做成的。熊老師把課上得很溫馨,一如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字。

故事如何講,技術乃至藝術當然不無重要,例如由糾正學生對“阿長”一詞的讀音過渡到她的身世,自然而絲毫不著痕跡;又例如將少年之“我”和中年之作者的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為“金鑲玉”式結構……可是故事的難講之處又終究不只在渲染、造勢等等,能否傾注真情或許才是關鍵所在。

關于魯迅的故事范文第3篇

魯迅對國家的愛是深沉的,而對國家的恨也是咬牙切齒的。愛是愛它的豐饒,愛它的壯麗,恨是恨它的黑暗,恨它的麻木不仁。

把筆當做弓,把字當做箭,同樣把敵人傷得血淋淋的只有魯迅,只有魯迅的筆才會有如此的殺傷力,才會如此的致命——

看魯迅的散文,他把我們引領進入他的那個時代,他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愿意與我們一同分享。我們歡樂著他的歡樂,悲傷著他的悲傷。我們的魂逃脫了自己的本體,便如神游了一遍又一遍他所經歷的一切,他回憶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就像這一切是我們所經歷過的一樣。

魯迅并沒有長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雖小,但短小精?I的小說卻也足以證明他高超的小說技巧,塑造了無數的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像。阿Q,狂人,祥林嫂……哪一個人物不是給人以震憾,讓人難以忘懷。而且,魯迅的小說不僅僅給了人一個個故事,還飽含了思想的火花,憂國憂民的情緒永遠籠罩全文,讓我們的思想也為之觸動。

關于魯迅的詩歌成就,有人這樣說“魯迅雖然詩作不多,但每首都是詩中精品,有誰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能不讓人欽佩?能不讓人欣賞?那是一種怎樣的用字化境,怎能不讓人震憾?”

關于魯迅的故事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對聯 課堂教學

一、恰當運用對聯有助于學生解讀作品中的空白藝術

魯迅的小說《祝福》中有這么一段話:“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那么學生肯定會產生疑問:時至年終大典,一位這么講究的理學的老監生的書房為何會出現“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這樣的情況呢?依據對聯知識判斷出脫落的是上聯,那么上聯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我們知道它的上聯是“品事詳明德行堅定”,那么理解第一個問題就容易多了。魯四老爺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對于祥林嫂的寡婦身份不是皺眉就是滿口“可惡”,甚至在得知祥林嫂慘死街頭的情況后還不忘罵一聲“謬種”。對于“事理通達” “心氣和平”“品事詳明”“德行堅定”這四項要求,魯四老爺根本就是一個幌子而已。因此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空白藝術,給這位舊禮教的假道學辛辣的諷刺,既然做不到,那就干脆脫落的好。因而學生如果不知曉它的上聯,也就對空白藝術的解讀無從下手了。

二、恰當地運用對聯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及作品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了對聯的藝術熏陶,無形中喚醒他們更強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講解《朦朧的敬慕—悼念魯迅先生》這篇現代文閱讀時,先板書了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的一副挽聯:“譯著尚未成功,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再圍繞這副對聯,提出質疑,吶喊、彷徨指什么,抓住關鍵詞“隕星”“舊雨”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吶喊》《彷徨》是他的兩部小說集,以此導入閱讀,別具一格,既使學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再如在復習名著導讀《紅樓夢》時,我詳細地講述了金陵十二釵判詞,以薛寶釵與林黛玉的判詞為例: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停機德”“詠絮才”都是用典,前者是指戰國時代燕國樂羊子妻停下機子不織布來勸勉丈夫求取功名賢淑之德的故事。后者是借用才女謝道韞故事。后人用“詠絮才”指女子詠詩的才華,后世稱贊能詩善文的女子為有“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倒過來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條封建官僚的腰帶,淪落到掛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視,命運悲慘的寫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寶釵如圖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寶釵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三、適當地講授對聯故事可以提高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古典文學作為高中語文知識的一大重點,如果一味的灌輸,學生難免覺得枯燥乏味,學習效率自然就不高了。但是適當地講授對聯故事再讓學生接受就容易的多了。記得以前班上有位學生曠課一天,與家長聯系也說不知去向,后來在晚自習時把他從“深藍網吧”給找了出來,我沒有任何批評的言辭就讓他進教室繼續上課了。第二天的課堂上,我在班上講了一個關于郭沫若小時候偷桃的對聯故事。并且板書了先生的上聯: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這位雖然曠課上網但語文功底頗為扎實的學生馬上說出下聯: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而其他同學也同時記下了蟾宮折桂原來是金榜題名之意。也正是這個對聯故事讓他幡然悔悟,痛下決心。并且兩年后的高考果然夙愿早成,上了二本,還打電話給我報喜呢。

四、有趣的對聯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在講到諧諷聯時,我舉了個例子:鄭板橋去茶館喝茶,店小二看他穿著極為普通,便說:“坐”,柜臺見有人,就說“茶”。當他拿出銀子時,店小二眼睛一亮,改口說“請坐”,柜臺也應聲道:“上茶”。當時店內有人認出了鄭板橋,過來打招呼,,小二才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趕緊鞠躬說“請上座”,柜臺也抬高了嗓子“上好茶”。老板趕忙過來伺候,并恭恭敬敬地請他留下墨寶,鄭板橋無奈地寫下了這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其中的諷刺之意真是入木三分。之后,在對聯交流課上,學生擺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對聯,還有許多謎語以對聯的形式出現,課堂氣氛極為熱烈。最后在學生的提議下,高一(14)班舉辦了一次關于對聯的手抄板競賽。此后,學生每每交上來的摘抄本上都有摘抄對聯的習慣。

關于魯迅的故事范文第5篇

【關鍵詞】莫言 《酒國》 文本互涉 敘事視角 吃人

《酒國》曾獲法國的外國文學獎,被稱為:“是一個空前絕后的實驗性文體,其思想之大膽,情節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結構之新穎,都超出了法國乃至世界各國讀者的閱讀經驗。”[1]我對這一評價深表贊同。《酒國》所虛構的一個如此陌生,難以相信,而又無時無刻不讓人感到熟悉的世界。雖說它是一個用語言呈現的虛擬的文學世界,但不僅僅需要我們用意識去經營的藝術世界,更是值得好好研究的文本。《酒國》中所體現的文本互涉性是明顯而特別的存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的。

一、文本內部的互涉

(一)結構框架上的推進

一部《酒國》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一是特級偵查員丁鉤兒辦奉命追查酒國食嬰事件始終,二是酒國市釀造學院勾兌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業余作家李一斗與小說中的作家莫言的書信往來,三是李一斗創作的關于酒國形形的描述,也就是特意寄給小說中的作家莫言的九個短篇小說故事。

《酒國》三條線索看起來是可以獨立的,都是敘述著自己本身的故事,而且發展要素齊全,尤其是九個短篇小說的故事,然而三者并不是簡單的單獨發展,而是并立而起,相互推進,穿插。文本內部的互涉淺顯易懂地體現在內容的互涉上,結構框架的突顯是莫言《酒國》的一個特色之處。因為時空結構的交錯,在文本中可以看得出有些地方的人物和時間是先后錯亂的,使得讀者產生錯覺,更是疑惑其中真假,恰到好處的“亂”和“互涉”。

(二)敘述視角的不斷變換

所謂敘述視角,即“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體現為“一個故事敘事行為發生時誰在講故事、以誰的眼光講故事、講誰的故事和向誰講故事四方面的要素”[2]然而敘述視角的變換則可以造成達到文本世界的互涉,這是在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的。

《酒國》的敘事視角不停在變換著,是以全知全能的視角作為主導,其間還親自參與故事其中,以新身份或者借用故事中的某個角色來敘述,甚至是采用多個視角聚焦同一件事。故事中敘述者的身份一般有兩種:同一個人一是作為局外人來俯視整體,二是以劇中人的身份來分述部分情節。當然《酒國》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李一斗給“莫言”的信及他的九篇短篇小說又有另外不同的視角。如:“他臉上的神情像個妖精,像個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那種旁門左道中的高級邪惡大俠一樣,令我望而生畏。”“他蹲在那把能載著他團團旋轉的皮椅子上,親切而油滑地對我說”[3]。在這里是通過李一斗的感知來敘述,把“他”作為敘事的聚焦者來呈現內容。

通過敘述視角的不斷變換,對人物進行了多點透視。簡單而言,就是書信中的敘述者也許就是上一部分中酒國市中的執行者,不同時間地點出現的“同一個人”,讓我們在亦幻亦真的故事中越發深陷故事,這些超出了一般讀者的閱讀體驗。文本世界的互涉性在敘事視角的體現更是因為在《酒國》三線合一的結構框架,二者渾然一體,經營著“酒國”故事。

二、文本與其他文本的互涉

(一)《酒國》與《狂人日記》的互涉

張磊就以《百年苦旅:“吃人”意象的精神對應――魯迅〈狂人日記〉和莫言〈酒國〉之比較》為題對新文學史上相隔大半個世紀的兩部以“吃人”文化為批判對象的小說進行了比較分析,起因是“發現兩者在文化背景、意義指涉等方面驚人地相似”。[4]魯迅《狂人日記》是精神上的“吃人”,而《酒國》確實實在寫肉體上的“吃人”,更準確來說是“食嬰”。這都是把吃這一動作發揮到極致,把國民性和社會黑暗面一針見血地指出。莫言的《酒國》除了思想主旨有一定的互涉性,在文本中隱隱約約能感受到《狂人日記》的隱形影響,是虛構的場景和真實的細節共同為之。

莫言在小說中也談到“吃人”的構思與魯迅傳統及《狂人日記》的間接關系。他在《酒國》中借小說中文學青年李一斗之口談出了創作動機:“立志要向當年的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一樣,用文學來改造社會,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二)《酒國》與《西游記》的文本互涉

當然《酒國》具有另一種特殊的激烈性,將“狂歡的宴飲轉化為吃人鬧劇”。相對比主題或是精神內涵,在比較《酒國》與中國四大名著中文本互涉可以發現,相比之下的《西游記》同《酒國》更為接近,因為在《西游記》中“吃人”的主題幾乎一直貫穿全文,最容易讓讀者直面的文本互涉是關于它們與《西游記》的“殘酷”和“妖精”的特點密切關聯。

在《西游記》中妖精千方百計要吃的唐僧肉既鮮美又能延年益壽,童子肉也同樣的讓各路妖精趨之若鶩,和《酒國》更有關的是《西游記》也多次提及了童子肉的鮮美,吃童子的心肝可以長生的說法是中國美食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酒國》中腐敗的官員們如此熱衷于“食嬰”,并發展成產業鏈,可謂是吃到了畸形的極致,文中多次提到了肉孩的神奇鮮美,“舌尖上的味蕾都跳動起來了”。不同的是,《酒國》中是出現了真正吃的行為和思想的不斷轉變,重點放在了“吃”之后一系列的行為發展,而《西游記》中著重的是“爭逐想要吃”這一過程的詳細描述,而不在于吃的行為動作。

結語

對于莫言筆下的《酒國》這個巨大而深刻的象征體,其“文本世界的真實來源于現實世界的真實,而文本的荒誕也來源于現實的荒誕。文本與現實形成互證的意義結構,使文本‘反思現實’的價值凸顯出來”。[5]這的確符合小說文本與作家感知到的現實相關涉的實際。因為有了作者自我世界的感知,所以在文本中所包含的豐富性不言而喻。對于文本互涉性問題的討論,我們知道文本內部、文本之間和文本與現實之間這三方面的互涉都是共同為了這個亦真亦幻的“酒國”而產生。來源文本,超越文本,只要讀者能從主體角度進行自我反思和社會反思,必然懂得個體與社會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兩個方面,既然無法抗衡社會的壓力,可以試圖在二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解,并力圖去超越這種不合理。這就是文本互涉性研究所給予的一種勇氣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姣婧.論《酒國》的個性化創作特色[J].名作欣賞,2013.

[2]付艷霞.莫言的小說世界[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3]莫言.酒國[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民权县| 城固县| 通渭县| 靖安县| 斗六市| 岳西县| 铅山县| 沙坪坝区| 油尖旺区| 阳山县| 资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 弋阳县| 钟山县| 林芝县| 平安县| 始兴县| 宁远县| 团风县| 台山市| 金山区| 江孜县| 普格县| 常德市| 怀集县| 昔阳县| 抚州市| 陇西县| 都江堰市| 句容市| 宜兴市| 甘泉县| 南安市| 长海县| 时尚| 左贡县| 电白县| 高雄市| 嘉兴市|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