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野生動物手抄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物教學 環保教育 實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164-01
環境保護應該堅持以預防為主的原則,而環保教育是做好環境保護的根本。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許多內容都與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物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的資源優勢,切實做好環保教育的滲透。下面,筆者結合初中生物教學的實際,就環保教育的滲透問題與各位同仁進行探討。
一、立足生物課堂教學,加強環保教育的滲透
環境保護問題是初中生物教材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環保部教育的滲透,長期以往,就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環保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環保教育資源。對于生物教材中與環境保護有著密切聯系的相關內容,應該將這些題材作為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資源進行利用。例如蘇科版教材中《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7年級生物上冊)、《生物圈中的穩定與協調》(8年級上冊),都是進行環保教育的資源。二是有效整合課外環保教育資源。有的教材中缺乏環保教育的實例,而且篇幅短小,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地挖掘課文環保教育資源。可以充分引入從網上、書籍、報刊上獲得的環保教育資源,并將其引入生物課堂教學,與課內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以彌補教材資源的局限性,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受到良好的環保教育。例如,在教學《環境的污染與保護》(蘇科版8年級下冊)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尋找例子,如亂扔生活垃圾,使用一次性筷子、飯盒和塑料袋,工廠亂排放污水、廢水等。其中一次性筷子的原料是樹木。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就會導致大批的森林被砍伐,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提供清新氧氣、吸收有毒有害氣體、凈化大氣環境的重要功能,森林一旦被破壞,就會出現水土流失甚至發展泥石流等惡劣性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教學青蛙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資料,了解青蛙的捕食能力,讓學生明白青蛙在撲食害蟲方面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做到不捕殺或食用青蛙。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觀察青蛙、了解青蛙的生活習性,將做實驗所用的青蛙完好地放回大自然,以此讓學生受到保護青蛙、保護野生動物和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開展生物探究活動,做好環保教育的滲透
《初中生物新課標準》指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初中學生具有好動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開展生物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受到良好的環保教育。一是充分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多媒體課件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展示出來,還可以將環保的相關圖片、視頻等播放出來,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創設的良好情境中開展學習探究活動。二是分組合作,開展生物學習探究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以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活動。例如在教學有關野生動物時,教師可以將動物世界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對野生動物的喜愛和保護之情。然后,再播放捕殺、販賣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的圖片、視頻等,讓學生運用生物鏈的相關知識去認識這些行為的危害,從而激發學生產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情感,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野生動物與人類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三、加強課外實踐活動,踐行環保教育理念
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環保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生物課文實踐活動。為了達到初中生物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定期組織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
一是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課余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校園環境進行仔細地觀察,對學校的受污染情況和環境綠化情況進行觀察和統計等,指出學習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所學的知識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二是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大自然,開展生物實踐學習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充分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園、社區中調查環境受污染情況、植樹造林情況,寫成調查報告。三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舉行專題講座,通過校報和墻報、手抄報比賽等活動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例如,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12日“植樹節”、4月2日“世界地球日”,這樣不僅能彌補單一的生物課堂教學的許多不足,還能加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來。例如,在實踐課堂上,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利用板報、墻報、小冊子、手抄報以及網絡等各種渠道,向學生宣傳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讓他們懂得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倡導每個學生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在每學期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針對環境所包含的范圍,選擇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可行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
四、結語
總而言之,環保教育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生物教學是進行環保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該將環保教育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加以落實,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立足生物課堂教學,開展生物探究活動,加強課外實踐活動,踐行環保教育理念,做好環保教育的滲透。
參考文獻:
[1]潘明慧.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思考[J].凱里學院學報,2009,(03)
[2]楊大瓊.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9)
論文關鍵詞:實踐活動,自主,主動,主導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這里的“自主活動”、“主動探究”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必須是“自主”的;學生的“主動探究”是實踐活動的靈魂。
那么,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究”的主人翁地位呢?
一、堅持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原則,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
語文實踐活動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經驗與生活為核心,是一個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是一項實踐性強,靈活、開放的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是其顯著的特點,它強調學生的親歷親為,注重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生活,發現和探究問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
1、全體參與,親歷親為
洪宗禮老師在《試論語文的工具性》一文中說過,“語文是個工具,必須在反復的使用中才能掌握”。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全體學生“動”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做“動天君”(葉圣陶語),要特別關注那些語文能力差一些的學生,想方設法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鼓勵他們通過活動來提高自己。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最大限度地為
學生自主發揮提供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團結合作”中獲得樂趣,得到鍛煉,“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的活動,教師要放開一點,放手一點,放心一點,讓學生自主開展活動,包括自主選擇活動內容,自主制定活動計劃,自主決定活動方式和自主設計展示成果的形式等。只有讓學生親歷親為,才能獲得對于實踐的真實感受,而這種內心感受正是學生形成認識,轉化為能力的原動力,也是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健康發展的基礎。學生只有在活動中親歷親為,才能養成“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才能“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積極主動,自主發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主發展、個性發展,重視學生個人的觀點和行為,要鼓勵學生勇于自主選擇,獨立創造。活動時,學生既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自主制定活動的具體目標,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現有知識、能力水平自主選定活動的內容和活動的方式。他們有權決定學什么和怎樣學,教師可以提建議,作指導,讓他們自己對自己的學習和發展負責。例如,在開展“我愛文學”實踐活動時(《七年級語文教科書》上)時,首先,我們可以根據課本的提示要求,結合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一些文學作品的書目,如冰心的《繁星·春水》,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社戲》,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供學生選擇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教益,在閱讀中融進自己的情感,通過閱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我們要指導學生自主分工,團結合作,編寫小小文學手抄報,讓學生自主設計小報名稱,自主開設欄目。這樣可以使每一位學生都朝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方向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為自己的手抄報感到驕傲,因為這其中凝聚著自己的勞動和心血。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序開展
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根據要求進行的自主活動,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根據教材的要求進行組織安排,幫助學生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在展示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新課標的這段話,明確指出了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關鍵詞] 文化品格;建構主義;英語教學
隨著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的推進,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即將頒布的新課標將文化品格定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1] 文化品格目標的提出顯著提升了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其內容包括文化意識、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等目標建構。中學生是未來社會文化建構的主體,英語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外國語言文化的同時,積極建構自己的文化意識,內化為情感態度和文化品格。
一、高中英語文化品格的建構特征與意蘊
中學英語文化品格塑造具有明顯的建構主義特征。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結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瑞士認知領域的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最先提出,他認為在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交互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后來的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豐富完善了建構主義理論。[2]無論何種流派,建構主義都強調主體的建構性和情境的交互性。
(一)高中英語文化品格的主體特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個體學習體驗被重復證實,主體間的對話和重復體驗建構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體系,進而形成相對固定的規則與世界觀。學習者基于已有的知識圖式和思維圖式,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與他人的交際過程中主動逐步建構新的認知圖式。建構主義者認為,每一個關于外在世界的論斷都是以主體為前提。
1.高中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者。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把當前學習的知識內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新知識、新信息的建構。學生個體的知識建構也逐漸被其他學生和老師產生影響,在他者的體驗中獲得如同客觀世界的認識。個體文化體驗,被逐漸強化后,形成某種知識或文化品格,高中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增強和尊重。
2.教師是意義建構的促進者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搬運工。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情境適時調整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指導學生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完成新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啟發、認真組織和精心指導。師生關系本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Wertsch 1985)。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給學生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起著腳手架的作用,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幫助時,教師提供必要的支持;隨著學習者自主能力的提高,移除腳手架,逐漸把學習的責任轉移到學習者身上去。
(二)高中英語文化建構的情境特征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彼此學習、觀察、對話形成主體間的社會化過程,從而締造類似某種約束協議,形成社會文化規則而被感知和認同。這種交互認同是“用他人的建構補充自己的建構”,參與其中的成員共享相對同質的社會情境,以獲得對話。
1.重視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與真實的或類似于真實的情境相聯系的,是對真實情境的一種體驗。學習者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在社會互過程中重組原有知識結構,建構新知識。[3] 學習情境就是教師為學習者創造的語言交際活動和場景,其目的是使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完成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強調情境的真實性和相關性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當前中學比較流行的英語課本劇教學、游戲化教學、虛擬情境教學等都是對英語W習情境的建構,通過模擬現實情境增強主體體驗。通過建構與當前社會系統相對一致的文化情境,從而實現認識論向實踐論的轉化。
2.重視交流生成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交流和合作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英語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的過程,高中生通過參與到某種共同體的實踐活動中,建構文化圖式,不僅強調個體主動性,更強調交流合作、互動生成。交流是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和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之間的合理流動。認知主體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形成、豐富和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在中學英語課堂中按照異質分組原則,開展英語興趣組討論、同伴相互評價以及英語文化資源共享等。學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激活舊圖式,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調動,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激發,學習群體共同完成新知識的意義構建。
二、中學英語文化品格建構的現狀與問題
英語文化品格目標實現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有機對接,英語課程的文化性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化品格也成為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領域。近年來,隨著新課標實施和多媒體技術發展,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文化氛圍的營造,然而實施現狀并不理想,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品格還未真正實現它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1.英語課堂教學的文化品格意識不強
社會、學校和教師對英語教學的文化價值認識還不到位,過分強調英語的工具性特征。英語教學以講授語言知識結構為主,著重培養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在“分數決定一切”的功利主義誘導下,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學生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識記單詞,進行題海戰術,探求考試技巧。由于當前的英語考試中文化知識的比重非常低,文化學習不能使英語成績得到立竿見影的提高。在英語為外語的環境中,學生沒有機會實施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感受不到文化學習的實用性。因此,學生對異域文化的學習主動性不足。
2.英語文化教學的活動情境建構不足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已經從關注知識轉向關注綜合能力的發展,但不少教學僅僅滿足文本的表層信息提取和簡單的語言交流訓練,缺乏在英語情境中挖掘文化內涵和深度價值,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不夠。英語文化教學存在表層化和模式化的現象。教學過程中,分配給文化教學的時間比較少,為了提高效率,對于涉及異域文化內容,教師直接講授文化知識、文化現象以及文化規約等顯性的知識圖式,無暇顧及創設文化為主題的情境教學,或是因為缺乏實施文化情境教學的必要條件,學生難以“親歷”跨文化環境去體驗現實的文化。因此,學生不能對文化現象作出解釋和判斷,無法建構新的文化圖式和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
3.教師文化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作為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積淀是塑造學生文化品格的關鍵和保障。文化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和深厚的文化儲備,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國家文化,并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然而,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英語教師在語言知識方面表現出很高的水平,但是在口語表達上會略有不足。可能也只有少部分老師能真正實現全英語課堂教學。由于英語口語表達和應用能力的局限,教學中遇到的文化現象教師不能自如進行評說,表達觀點和看法。再者,教師自身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現象缺乏感性認識,面對教學中的文化問題有時會顯得不知所措,阻礙了文化教學的開展。
三、高中英語教學文化品格的建構策略
(一)創建文化為主題的情境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真實的學習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英語教學中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學習情境,喚醒學生長期記憶中的語言、文化圖式和生活經驗,調動他們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完成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例如,創設生日聚會、節日慶賀等社會生活情境,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進行模擬,從而使學生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運用語言,感受中西文化差異,建立新的文化認知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有利于英語情境教學的開展。它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及影像等為一體,多維度地傳遞文化信息,激發學生文化探究的主動性與求知欲。學習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時,以賞析《百萬英鎊》電影片段作為情境預設:亨利迫于無奈,向倫敦人出示那張大鈔結賬時,曾經對這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冷眼相向的商人們頓時態度大轉變,不斷地對其阿諛奉承,拉攏討好。精彩的劇情仿佛把學生帶到了20世紀初的倫敦,不同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種種丑態,幽默滑稽,趣味橫生。激起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關注和興趣,進入主動的、積極的交際情境氛圍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探索,了解拜金主義發生的歷史背景,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污染乃至人性的扭曲。進而啟發學生思考,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金錢物質的誘惑下青年一代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態度,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文化認知和行為準則。
(二)提供協作學習的文化環境
有效的協作學習環境對知識意義的構建起著關鍵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課堂討論。小組劃分時考慮性別、性格、興趣、能力和學習成績等因素,利于小組成員在合作活動中相互激發、相互碰撞,各展其長,分工協作可以多種方式進行。對待新的文化現象一般是個體先獨立思考,產生對問題的理解,然后組員交流和協作來構建共同意義,最后在更大的學習群體中建構共享的集體意義。
在協作學習環節,學生以討論、辯論、交流和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文化主題的情境教學,教師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觀點和態度,讓不同觀點得以交鋒,補償、修正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之自主能動地完成知識構建。如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1 Cultural relics介紹了俄羅斯“琥珀屋”的由來以及它是如何在歷史的變遷中失而復得的。本單元的Warming up介紹的印度的泰姬陵、英國的巨石陣、羅馬的競技場等西方的文化遺產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 “中外文化遺產”的主題活動,以問題導入開啟討論模式:“What cultural relics do you know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relics and those foreign culture relics?”問題具有探究性、開放性并富有彈性,小組可以有多種途徑探討出多種答案。這些問題可以引領學生積極思考,開展“協作”和“會話”活動。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搜集資料,整理加工,對比中國文化z產與其他國家文化遺產的異同,包括地理、歷史、人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等,這樣的“協作”和“會話”有助于學生深刻建構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的知識圖式,重組已有的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知識框架,增強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三)創設多元交互模式
交互性是建構主義的一個重要手段。Wilga Rivers認為,交互是在說者、聽者和語境三者之間建立起一種三角關系的總體交流活動。通過信息交流實現交流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對于教學而言,交互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4] 在文化品格塑造過程中的多元交互是指在課堂、課外以及真實或類似真實的交際環境中所進行的師生、生生、生本、生境的互動活動。
1.師生交互
建構主義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學生是認知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通過情景和問題設置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入課堂,也可以通過組織談論的方式,拓寬師生間的交流。如,在學習高中英語必修三 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 時,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豐富多彩的外國節日以及各自獨具特色的慶祝活動,學生已經具備圣誕節、感恩節、復活節等相關文化圖式,會感受到文化學習的真實性。為營造一個師生交際的話語環境,教師創設問題:Do you know the Chinese equivalent to these important western festivals? Name some and their celebrations.或者以記者身份采訪學生: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And why? 這樣的文化拓展話題貼近學生生活,中外節日的比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表。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和學生不斷交互,讓學生建構起西方文化節日的總體認知。教師也可以用英語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幫助青少年形成文化自覺,回歸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價值觀,利用英語優勢將璀璨的中華文化推向世界。
2.生生交互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不但需要與教師進行互動,還需要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生生之間的交互就是學習者向信息或資源的提供者進行反饋的過程,通過“同化”和“順應”保障獲取知識的效果。教師通過挖掘教學材料給學生提供S富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物對話,如:必修四Unit4 Body language,可讓小組成員分別扮演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體驗初次見面時的反應和行為,感受各國不同的身體語言以及各具特色的文化。或者創設一些充滿趣味的文化情景,組織討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如:必修四 Unit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小組活動中生生協作查找資源,搜尋英語國家的一些著名的幽默劇和中國傳統家喻戶曉的經典的相聲、小品,引導學生探討中外幽默文化的異同。也可圍繞幽默大師卓別林的敬業精神展開討論,引起學生對自我品格的思考。[5]
3.學生與文本的交互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本承載著國家文化、文明成果、思想情感、人文態度等文化層面的東西。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內容的淺層理解上,而是要與文本互動,產生語篇的人際意義和社會意義,對所表達的思想及其文化意義有自己的理解、判斷和分析。如:高中英語必修二 Unit4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講述許多動物正瀕臨滅絕,人類的貪欲使得它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教師通過展示問題How is the wildlife’s status?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wildlife? 誘發學生和文本產生對話,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瀕危動物的生存狀況,為保護生態環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通過生本交互和課堂討論,學生對文本傳遞的人際意義和社會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獨立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意識,增強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4.學生和環境的交互
教學就是創設有助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文化學習環境首先從教室板報做起。經典美文、習慣用語、英語詩歌和小幽默等都可成為板報的素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英語手抄報,在無聲勝有聲的濃郁文化氛圍中讓學生感受西方國家人們的不同的思維方式,激發探知英語文化的熱情。其次,舉辦一些外語文化專題講座,可以圍繞中西文化差異,也可涉及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等,短時間內擴大學生文化儲備。第三,利用多媒體手段提供真實的文化材料,讓學生接觸多元文化。第四,指導學生利用網絡結交英語國家的朋友,或者與外教老師面對面的用英語交流,“零距離”體驗異國文化。最后,開展以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從購物、娛樂、體育到西方節假日的慶典、婚禮等文化習俗。
通過建立多元交互的文化教學模式,有效地聯通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讓學生在與他人及事物“互動”中建構意義,發展文化品格。
(四)提升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文化素養
為了有效實施文化教學,教師要能夠敏銳觀察、感知漢英之間的文化差異,發現和挖掘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內容,理解隱藏在文化差異背后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追求。如:人教版必修四Unit 4 Body language展現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初次見面時問候方式不同,反映了文化間存在的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對交際雙方的問候方式、身體距離、肢體語言等差異的討論,啟發學生思考不同國家的身勢語差異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教師要事先清楚文中的哪些內容適合在課堂展開討論,不同國家的身勢語蘊含的文化意義,適用的社會文化場合以及涉及語言使用者的民族禁忌,同時引入中國的一些身勢語及其文化意蘊。可見,英語教師必須具有一雙文化的“眼”、一顆文化的“心” 和一個文化的“腦”,[6] 去發現、理解、分析教學中的文化現象。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文化教學理念,通過自我學習或參加在職培訓,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增加文化體驗和文化積淀,捕捉文化教學的最新發展趨勢,提升專業能力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3).
[3]豐玉芳.建構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
[4]樊永仙.英語教學理論探討與實踐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