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運動與健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國運動員膳食指南
1.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營養平衡;2.食量和運動量平衡,保持適宜身重和體脂;3.多吃蔬菜、水果、薯類、豆類及制品;4.每天喝牛奶及酸奶;5.肉類食物要適量,多吃水產品;6.注重早餐和必要的加餐;7.重視補液和補糖;8.在醫學指導下合理使用營養素補充品。
由此可以看出,為了保證最佳的運動狀態,運動員有必要適當補充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
糖類
研究發現,人的運動能力與糖的儲備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人體內樞神經的能量中有99%以上來自糖,糖類是最主要的熱量來源。因此,對于運動員而言,不應削減糖的攝入,如果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可能導致疲勞,最終影響成績。
補糖可選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分別補充。運動前補糖時,每千克體重約補充1克糖為宜,如果參加比賽,在賽前15分鐘或賽前2小時補糖效果較好,有利于提高運動能力;運動中補糖一般是每隔30—60分鐘補充適量含糖飲料,少量多次;運動后的補糖一般講究越早越好,因為運動后的6小時內,肌肉中糖原合成酶活性高,可使肌糖原的恢復達到最大。
在食物方面,專家建議其多選擇全谷物(如燕麥片、全麥面包、薯類)。因為全谷物既能給運動員提供熱量,還能提供其它營養素,但是建議要少吃處理和精加工的食物,如白面包、精制糖等。不建議運動員在訓練前或賽前吃糖果類的含糖零食,這樣會使運動員產生快速的能量爆發,然后在全程結束前又快速回落,影響水平的發揮
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的重要成分之一,是維持機體組織更新、生長、修復的重要物質。在針對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方面,蛋白質一方面可以增加肌肉力量,預防運動性貧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同時,蛋白質在長時間運動時可以為機體提供能量,一般來講,1克食物蛋白質在體內約產生4千卡的能量。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是氨基酸,有的氨基酸可以通過人體自身合成供能從其他來源中合成,有的氨基酸在人體的合成能力較低或不能在人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營養中獲取。攝取蛋白質最豐富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動物性食物:瘦肉、水產品、臟器、奶類、蛋類,這些被稱為優質蛋白。大豆及制品、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硬果類(花生、瓜子、核桃)這些植物性食物也富含蛋白質。
每天補充蛋白質很重要,但不要過量,否則會對腎臟造成負擔。
脂肪
脂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重要成分,可以供給人體內不能合成的必須脂肪酸,還可以增加食物的美味,提高人的食欲和維持飽腹感。從運動方面起到的作用來看,脂肪可以儲存能量并長期持續地提供能量;還可以維持體溫,這點對游泳運動員很重要;臟器間的脂肪能使內臟免受震動損傷;此外,脂肪還有利于維生素A、D、E等對運動起重要作用的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要注意的是,選擇何時攝入脂肪,油膩食物會減慢消化速度,因此在運動前后幾個小時要避免吃這些食物。
維生素
參加體育運動的運動員,應重視對各種維生素的補充,增進體力和體能,從而保證身體健康,提高競技能力。具體來講,對運動影響較多的維生素主要有:
(一)維生素A。維生素A是細胞代謝的重要成分,長期接觸消毒水的游泳運動員有較高需求量。天然維生素A存在于動物性食品中,尤其是動物肝臟、乳制品和魚肝油中。
(二)維生素B1。如果缺乏維生素B1會損害有氧運動能力,影響正常神經沖動和傳導,并使消化功能受影響。維生素B1的主要食物來源為粗糧,如:米、面、豆類等。
(三)維生素B2。維生素B2可保持代謝正常進行,還可以參與機體蛋白質的合成代謝,對肌肉發育有特殊意義。維生素B2的主要食物來源為:奶類、蛋類、各種肉類、動物內臟、谷類、蔬菜和水果。其中糧谷類中的維生素B2主要在谷皮和胚芽中。
(四)維生素B6。維生素B6能直接作用于肌肉系統和循環系統,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延長肌肉工作時間,消除肌肉疲勞,恢復肌肉供能,再加上運動訓練會加強維生素B6的代謝,因此常鍛煉的人對其需要量增加。維生素B6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食物中,其中豆類、畜肉及肝臟、魚類等食物中含量較豐富,其次為蛋類、水果和蔬菜。
(五)維生素E。維生素E有較強抗氧化作用,所以在大強度無氧耐力訓練期間,應適當增加維生素E攝入量,在特殊條件下進行訓練后補充維生素E有提高最大吸氧量的作用。維生素E只能在植物中合成,綠色植物中的維生素E含量高于黃色植物。
(六)維生素C。維生素C可提高運動能力、減輕疲勞,適當補充維生素C可明顯降低訓練引起的氧化應激,適量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改善競技狀態。維生素C主要來源于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如:水果中的柑橘、草莓、獼猴桃、檸檬等,蔬菜中以辣椒含量最多,干豆生成的豆芽也含維生素C。
礦物質
礦物質是人體必需的元素,是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成分,還能維持體內酸堿平衡及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
礦物質中的常量素——鈣,可以幫助人體形成強健的骨骼,還可以維持肌肉和神經的正常活動,平時要注意鈣的補充。奶和奶制品是鈣的最好食物來源,且吸收率高,豆類、堅果類、綠色蔬菜、各種瓜子也是鈣的較好來源。
礦物質中還有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經研究發現,在體育運動中比較容易出現營養問題的是鐵和鋅,因此運動者應根據需要補充。
鐵會在運動中通過汗液大量流失,從而導致耐力耐力降低,所以運動員對鐵的需求量高于一般人。一般動物性食物中鐵的含量和吸收率較高,主要為動物肝臟、動物全血、畜禽肉類、魚類。
鋅對機體生長發育的影響很大,缺鋅會降低機能,使運動成績下降。食物中,貝殼類海產品、紅色肉類、動物內臟都是鋅的極好來源。
運動員了需要補充上述的幾種營養成分以外,還有一樣必不可少的成分——水
水是構成身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
人體在運動時要通過大量的排汗來控制體溫,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會造成大量體液和電解質丟失,變現出口渴、尿少、心率加快、體溫升高、血壓下降等脫水癥狀,也就不能保證正常的體育運動。為了保證讓運動中水分滿足人體需要,科學補水是很必要的。
一般來講,多數運動員運動前15分鐘內需要飲用300—500ml水,作為“預留”水分;運動中補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切忌一次大量補水,因為會增加心臟負擔,降低運動能力,因此應在運動中每隔20—30分鐘飲用150—200ml水;運動后的1小時內再補充150—300ml水,這里要注意的是,雖然補水要視不同運動強度而定,但都要小口慢喝,水溫不能過低。
綜上所述,表明運動和營養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合理的營養補充可為運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證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減輕運動性疲勞,還有助于劇烈運動后的恢復。在運動營養方面,應做到飲食科學,平衡膳食,從而使運動者的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1][1672-1578(2011)05-0078-02]《讀與寫雜志》王素文.劉含輝.2011年5月
[2][1674-151X(2011)10-053-03]《競技體育》袁禮鋒2011年第27期
[3]《健康教育》張永才2011年第3期
本系列文章將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有關課程及其資料,系統提供營養知識基礎,介紹科學家設計出的一套可持續營養飲食規律。同時,我們還會介紹體力活動和鍛煉的基礎知識。然后,我們會將這兩大關鍵生活習慣統一起來,討論人體的熱量平衡。一方面是飲食中攝入的熱量,另一方面是維持生活和身體功能所需消耗的熱量,應當將這兩方面統一起來,促進健康。
應當著重強調的是,這里所介紹的知識和方法,均有系統科學研究所得出的大數據支撐,而不是那些道聽途說、個人體驗或者古老秘方。
當然,以這些識和方法要發揮其實際效用,最終還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這些方法去實踐。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可能會面臨各種挑戰和阻礙,我們將針對這一問題,為人們提供有效的策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飲食營養對于健康的重要性老生常談了。然而為什么要把體力活動與這兩者聯系起來呢?有些人從來不運動,不是照樣體健壽高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將闡述適當營養、體力活動與人體健康之間有何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將介紹有關適當營養和堅持體力活動的重要性,因為這些行為能夠改善人體健康狀況。我們將重點提供證據證實營養及體力活動和人體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特別是它們與死亡率和慢性病患病率的關聯,以及它們對總的人口發展趨勢的影響。這些信息將是我們未來要闡述的有關干預我們的營養和體力活動等行為策略的重要基礎。
體力活動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我們主要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健康促進中心專家們的報告介紹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關系。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兩個概念:“鍛煉”,以及上面已經提到,下面將反復提到的“體力活動”。鍛煉是體力活動的一種形式,鍛煉是有計劃地、結構化地和重復地進行,并以改善健康狀態和健身為目標進行,比如,我們晨跑、打球、在跑步機上走或跑等。體力活動的范圍則要廣泛得多,除了上述的鍛煉也包括在內之外,日常的家務、步行上下班等都屬于體力活動。因此,顯而易見,盡管所有的鍛煉都是體力活動,然而并非所有的體力活動都是鍛煉。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進行有規律的體力活動,以改善整體健康狀況,預防許多不良后果的發生。體力活動不僅有利于一般的健康人群,還對那些很有可能罹患慢性疾病的人,甚至對目前已患慢性疾病或傷殘的人,也是很有好處的。
在制定公共健康指南時,科學家們要整合科學信息,確定體力活動的種類和數量能有益健康的臨界范圍。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的相同結果是,一旦體力活動對健康開始產生正能量作用時,繼續進行更多的活動,會產生更多的益處。比如,雖然當人們開始進行每周60分鐘的體力活動時已經對健康有益,然而研究表明,繼續加強到進行每周總量為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步走等,就能顯著減少許多慢性疾病和其他不良健康癥狀的風險。
科學家的研究已經涵蓋了所有類型人群進行體力活動的作用,這些人群包括: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以及處于懷孕期和圍產期的婦女。這些研究都集中在體力活動對人的健康狀態產生哪些后果。那么,人的健康狀態包括哪些方面的情況呢?請注意,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健康狀態”是一個中性的名詞,它既包括你處于患病狀態,也包括你身體很健康的狀態。
三種體力活動的特點
有氧代謝活動
在進行這種體力活動(也被稱為耐力活動)時,人體的大肌肉運動以有節奏的方式持續一段時間。快步走、跑步、騎自行車、跳繩、游泳都是這種活動的實例。有氧代謝活動使人的心臟跳得比平時更快。
衡量有氧運動的程度,有三個組成因素:一是強度,即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努力程度,最多被研究者測定的強度為中等強度(相當于快走)和高強度(相當于跑步或慢跑);二是頻率,即一個人進行有氧活動的頻度;三是持續時間,即一個人每次用多少時間進行活動。
雖然這三個因素構成有氧運動的框架,但研究表明,若要獲取健康收益,其總量(比如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并持續若干分鐘)要比任何一個孤立組成因素(頻率,強度或持續時間)都重要。
加強肌肉的活動
這類活動包括阻力訓練和舉重,能使身體的肌肉發揮力量以抵抗被施加的力或重量。這些活動通常涉及較重的物體,如杠鈴,它們被多次舉起以訓練不同的肌肉群。加強肌肉的活動也可以用對抗松緊帶或身體重量(爬樹或做俯臥撐)等方法進行。
衡量加強肌肉的活動之程度,也有三個組成因素:一是強度,即相對于某個人的能力而言,他舉起多少重量或對抗多少力量;二是頻率,某人進行加強肌肉活動次數多寡;三是重復性,某人舉起某個重量杠鈴的次數(相當于持續的有氧活動)。加強肌肉活動的影響局限于肌肉做功。必須讓人體所有的主要肌肉群參與做功:大腿、臀部、背部、腹部、胸部、肩膀和手臂。
加強骨骼的活動
這類活動(有時叫做負重或載重活動)施加一個力于人體骨骼,促進骨骼生長和強健。這種力量通常是由于與地面的撞擊產生的。加強骨骼活動的實例包括跳躍、跑步、散步和舉重練習。這些實例表明,骨骼加強活動同時也可以是有氧活動和加強肌肉的活動。
體力活動的健康收益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參加有規律的體力活動能提供許多健康收益。隨著年齡的增加,堅持體力活動對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有積極影響,如預防心臟病和癌癥。持續減少這些疾病的風險可能需要常年參與有規律的體力活動。然而,其他的健康收益,如增加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減少抑郁癥狀和調節血壓,只需要參與體力活動幾周或幾個月就能生效(見表1)。
增加體力活動(過載、漸進和有針對性)時的有益效果
過載意味著當物理應力施加于人體身上時,體力活動數量和強度比平時更大。人體的結構和功能能夠響應和適應這樣的壓力。例如,有氧體力活動施加壓力于心肺系統和肌肉群,需要肺部呼吸更多的空氣,肺和心臟泵出更多的血液輸送到正在工作的肌肉群。這一增加的需求提升了肺部、心臟、循環系統和肌肉的效率和能力。以同樣的方式,加強肌肉和骨骼的活動令肌肉和骨骼負載增大,使它們更強健。
體力活動的漸進與過載應緊密相連。一個人一旦達到一定健康水平,他或她通過持續過載和適應漸進地提升體力活動水平。小的、漸進地改變過載水平,將幫助身體適應額外的應力,同時減少受傷的危險。
針對性意味著體力活動的收益具體對應于某一做功的身體系統。例如,有氧運動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人體的心血管系統。
體力活動對健康的好處體現在兒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不同性別的人、不同種族的人、殘疾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等各類人群身上。體力活動對健康的好處與參與者的體重無關。所有身高和體型的人參與習慣性的體力活動均能獲得健康收益和身體的舒適體驗。體力活動的收益也能超越活動中受傷和突發心臟病的風險,而這兩種風險往往使人不敢進行體力活動。
下面我們提供了一些研究結果(見表2),從中我們可以獲知體力活動具體的健康收益,以及需要怎樣從事體力活動才能獲得健康收益的更多有關細節。
表2 不同強度體力活動的時間與夭亡風險
避免過早夭亡
強大的科學證據表明,體力活動減少過早夭亡的風險(對于某個具體的人口群體而言,過早夭亡是指比他們的平均死亡年齡更早),過早夭亡的原因為心臟病和某些癌癥以及其他死亡原因。這種效應在三個方面很顯著。
第一,只有少數的生活方式選擇如同體力活動那樣對死亡率有如此大的影響。據估計,那些積極鍛煉身體的人,即每周做約7小時體力活動者,過早夭亡的風險比那些每周體力活動少于30分鐘的人降低40%。
第二,并不需要大量的或劇烈的活動來減少過早夭亡的風險。研究表明,只要人們每周做150分鐘至少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過早夭亡的風險便大大降低。
【關鍵詞】健康;心理健康;體育運動
一、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涵義
經濟飛速發展、信息膨脹、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21世紀,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際關系越來越微妙,怎樣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繽紛復雜的大環境中,這樣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健康不僅僅是一個人沒有疾病,不體弱,而是指人的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均處于良好的狀態。
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同時,個體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重視。綜合許多學者的不同的觀點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的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內部狀態,個體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并充分發揮其身心的各種潛能,在應付各種問題和環境時更多表現出積極的傾向。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體育鍛煉通常是指那些有計劃、有規律、重復性的、以增強體能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在逐漸提高,以往“無身體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觀已經不再是公眾認可的健康標準,取而代之的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基礎的健康觀。
二、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許多關于中小學心理問題的調查報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問題趨于嚴重,近年發生的一些惡性事件,如學生往學校水井投毒案、中學生殺母案、學生之間報復殺人案,還有很多學生的厭學逃學比比皆是、甚至于學生自殺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都與我們中小學忽視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的成長發展出軌有直接關系。
三、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活動,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健康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重要條件 。有學者認為,游戲和競技體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價值:
(1)能增強安全感和自發性;
(2)能提高獨立性;
(3)能解除緊張;
(4)有助于形成友誼;
(5)能提高自己的價值觀。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籃球比賽中的帶球上籃,由于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體育運動之所以能夠促進心理健康,主要是因為:
1、改善情緒
健康、穩定的情緒能使人對現實保持積極的態度,有效地從事學習、工作。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為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可使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得到升華或轉移,可消除輕微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癥等。
2、培養意志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積極參加體育課各種課外文娛活動,有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
3、人際關系和諧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寬容、熱情、友愛、合群等到品質,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體育運動過程中存在著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互交往性,這種交往性可以使群體中成員,在體育運動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產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溝通,從而增進了解。由于體育運動的集體性和公開性,在體育運動中的人際交往,能夠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融洽關系,團結協作,這也助于心理健康。
4、自我認識正確
一個具有正確的自我觀,就意味著他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體育運動有助于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競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負水平,可以獲得同伴和集體的承認,從而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社會價值。體育還可以有助于自我教育。在體育運動中暴露自己的缺點發現自己的優點,不斷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對自己的潛能和長處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5、行為適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協調,反應適度。行為協調是指人的行為是一貫的統一的,而不是反復無常的;也表現為在相同或類似情況下的行為的一致性。反應適度,指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刺激的強度與反應的強度之間有著相對而言穩定的關系。體育運動大多是在規則的規范要求下進行的活動,是在“公正、公開、公平”的宗旨下進行的活動,在體育運動中,每一位成員都會受到規則的約束,個人的行為要符合規則要求,因此,體育運動對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規范有著重要和積極作用。
6、培養合作與競爭意識
合作與競爭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體育運動是在規則的要求下,使雙方在對等的條件下進行的體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較量。這種競爭就是追求卓越成績的努力,證明自己或本隊比對手更強,更出色。同時,體育運動又包括個人和集體項目,在一個集體中,每個成員為達到共同的目標而相互合作。因此,要求每位成員的一切行為都要有整體意識,要從全局出發,要拋棄個人的私心雜念,為加強和發揮整體力量而努力。當然,這種合作不局限在同一個集體內,還應包括對手、觀眾、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對手、觀眾,不服從裁判的判罰,比賽就無法進行。因此,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地培養人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通過中小學積極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身心并進,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視。
“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的口號喊了許多年,看來,體育運動不僅鍛煉人的體質,而且對心理健康也益處多多。無論您如何認同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積極地加入體育運動的行列中來吧,既促進心理健康,又強健體魄,何樂而不為!
參考文獻:
[1]丁雪琴《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1998.5.
[2]周成林《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1997.5.
大學生常見運動傷病以扭傷、拉傷、挫傷、擦傷等關節和軟組織損傷為主,多數為急性軟組織損傷, 勞損性慢性損傷,骨折、韌帶斷裂、運動中暈厥等重度損傷偶有發生,經常發生運動傷病的部位依次是踝、腿、膝、腕、腰等, 下肢發生運動傷病率明顯高于上肢,其中踝關節損傷者約占一半。針對大學生常見的運動傷病,本文提出一些基本的處理和預防措施,旨在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運動傷病的發生,真正達到健康運動增強體質的目的。
一、踝關節扭傷
(一)癥狀:踝關節局部疼痛,迅速腫脹,局部皮下淤血。
(二)原因: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踝關節韌帶的伸展性和彈性較差;腳著地技術不正確;跳起落地時身體失去平衡以及場地不平等。
(三)緊急處理措施:扭傷后.立即停止運動,并用拇指壓迫止血,首先是冷敷,抬高患肢,防止毛細血管擴張繼續出血,然后用冷濕布包敷,再用膠布把踝關節固定,如果韌帶完全斷裂,應急救固定并送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四)預防措施: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尤其是踝關節周圍韌帶,提高關節靈活性;進行踝關節功能練習,加強踝部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提高關節的力量和彈性;肌體處于疲勞和不良狀態時避免高難度動作的練習,減少運動負荷。
二、肌肉痙攣
(一)癥狀:肌肉不自主的強直性收縮,俗稱抽筋,痙攣的肌肉僵硬,疼痛難忍,關節屈伸功能暫時受限,痙攣緩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適感,緩解后易再發。
(二)病因:身體受寒冷刺激或大量出汗使體內鹽分大量丟失,肌肉收縮和舒張失調等是造成肌肉痙攣的主要原因。
(三)處理:肌肉痙攣時,通常可以通過緩緩加力、持續牽引痙攣的肌肉,即可使痙攣的肌肉緩解,另外,還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等。肌肉痙攣緩解后,不宜繼續進行運動,應根據病因進行補充鹽水、保暖、放松按摩或牽引等治療。
(四)預防:健身鍛煉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對主要肌群可進行適當的按摩和拉伸,冬季鍛煉時,要注意保暖,夏季鍛煉時,要及時補充鹽分。
三、肌肉拉傷
(一)癥狀:肌肉拉傷后局部疼蒲、壓痛、腫脹、肌肉緊張、發硬、痙攣,當受傷肌肉主動收縮(伸展)時疼痛加重。
(二)病因:在完成各種動作時,由于肌肉主動地猛烈收縮(伸展),其力超過了肌肉本身所承擔的能力可發生主動或被動性肌肉拉傷。
(三)處理:早期冷敷、加壓包扎、抬高傷部,適當制動,防腫、鎮痛、減輕炎癥;中期:癥狀較輕者在傷后24小時可采用外敷傷藥、理療、藥物痛點注射、按摩等;后期:增強和恢復肌肉的功能,常采用以按摩、理療、功能鍛煉為主,適當配以藥物治療。
(四)預防: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加強易傷部位肌群的韌性及力量的訓練,被動牽拉肌肉的各種練習注意循序漸進。
四、出血
(一)癥狀:外出血身體外表有傷口,可直接見到血液從傷口流到體外;內出血身體表面無傷口,血液從破裂的血管流向組織間隙、體腔、管腔,形成血腫或積血,內出血不易發現,容易發展成大出血而導致休克的發生。
(二)處理:將出血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臟水平10厘米或以上,減低出血速度用手或干凈物直接壓迫出血處止血,傷口作必要的消毒后,用紗布覆蓋、再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在無法止住的嚴重出血時,用止血帶在出血傷口的上部進行捆扎;內出血一般采用用冰袋外敷有內出血的受傷部位,然后再進行加壓包扎。
五、關節脫位
(一)癥狀: 受傷關節疼痛、壓痛和腫脹,關節功能完全喪失,與對側肢體不對稱,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情況及有無骨折存在。
(二)病因:運動中發生脫位多為間接暴力造成,也可由直接暴力造成。
(三)處理:無整復技術時不作現場復位,應立即用夾板和繃帶在脫位所形成的姿勢下固定傷肢,盡快上送醫院處理,如有出血和休克,應先止血和抗休克。
六、骨折
(一)癥狀:疼痛,嚴重時可引起休克,腫脹和皮下淤血,功能喪失,可見成角、旋轉、變短等畸形,壓痛和震痛。
(二)病因:1.直接暴力,骨折發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2.間接暴力,骨折發生在遠離暴力作用的部位,暴力通過傳導、杠桿或旋轉作用使遠處發生骨折;3.強烈的肌肉收縮,肌肉突然猛烈收縮,可拉斷肌肉附著處的骨質;4.應力性骨折,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牽拉,可集中在骨膜的某一點上發生骨折;5.病理性骨折,由于骨的病理性改變,遭受輕微外力即而引起的骨折。
關鍵詞:維生素A 運動能力 健康 運動
近些年來,人們的運動保健意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增強,但是由于人們膳食不合理普遍存在各種營養不良的現象,從而影響人體的運動能力和健康。
1 維生素A代謝與功能
1.1 維生素A代謝 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都是屬于脂溶性物質,在小腸內與其它脂類一起經膽汁和胰脂肪酶的作用,通過小腸絨毛上皮細胞被吸收,最終合成維生素A棕櫚酸酯。多種資料表明,維生素A的吸收可能是一個有載體參加的主要以主動吸收方式進行的過程,而在吸收過程中消耗能量。但吸收率較高,而且吸收速度也比較快。有報道,人在正常情況下攝入生理劑量的視黃醇,其吸收率為70%~90%,如果增加視黃醇的攝入量,吸收率略有降低。一般攝取維生素A三小時到五小時后,吸收達到高峰。維生素A需要依靠膽鹽吸收,維生素E可以防止維生素A的氧化破壞。
1.2 維生素A的功能
1.2.1 維持正常的視覺反應,有助于對多種眼疾的治療并防止夜盲癥和視力減退。在視覺功能方面視黃醛的作用早被確認,維生素A以視黃醛的形式存在于視網膜,在暗光條件下是視紫紅質的輔基成分,亮光條件下是視紫青質的輔基成分。因此,維生素A不僅能夠維持暗視覺,在亮處還具有辨別顏色的功能。
1.2.2 維持正常的骨骼發育,促進生長、發育及繁殖、增強生殖力。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骨細胞減少以及成骨細胞功能時空而導致骨膜骨質過度增生,骨腔變小而壓迫周圍組織,從而產生神經壓迫癥狀,其機制尚不清楚;Hofmann等研究報道,視黃醇和視黃酸對于胚胎發育也是必需的。
1.2.3 清除自由基維護皮膚細胞功能,可以使得皮膚柔軟細嫩,有防皺去皺的功效。在體內實驗中,維生素A可抑制阿霉素誘導小鼠心臟部位膜脂質過氧化。維生素A維持過量的上皮細胞組織分化,并防止上皮細胞角質化,從而使機體免遭感染。維生素A參與抗體合成,提高抗體抗原的應答反應,從而加強抗病能力。
2 維生素A與運動能力和健康
2.1 維生素A與運動能力 維生素A具有維持上皮組織結構完整和健全的作用,是視覺細胞內感光物質的構成成分,因此,在冬季參加體育訓練或從事需視力高度集中的運動項目如射擊時,維生素A需要量會達到正常攝入量的1.5~5倍。在體育運動中,長時間的運動會使機體產生大量的自由基,使運動能力下降。維生素A及β-胡蘿卜素等都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功能。雖然有報道對運動員調查中10%~25%的人維生素A攝入量低于RDA,但優秀運動員維生素A的攝入量通常是充足的。對運動員維生素A、C、E狀態評定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運動員血漿維生素水平是充足的。對182名運動員調查中有5%的人維生素A水平低于30微克/分升,但尚沒有證據說明這些運動員存在嚴重的維生素A缺乏。補充維生素A不大可能提高運動能力。β-胡蘿卜素的抗氧化作用是否能降低由于自由基活性引起的運動損傷仍需研究。在有關研究中,瓦爾德等人讓5個受試者連續6個月吃缺少維生素A的膳食,爾后又連續6個星期讓他們吃增補了維生素A的膳食。在此期間,他們對受試者在活動跑道上進行了身體水平測試,他們先進行15分鐘準備活動,接著跑步跑到精疲力竭的程度,并且對心率、吸氧量、肺通氣量及血液中的乳酸濃度進行了測定。結果在膳食中缺乏維生素的6個月里,受試者進行最大或次最大強度運動時,并沒有發現其生理功能明顯減退,耐力也沒有受到影響。同樣,在增供維生素A的6周里,也未發現從中得到什么益處。
2.2 維生素A與健康 維生素A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它的缺乏直接會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
2.2.1 維生素A與流行病。目前,世界上約有2.5億兒童患有維生素A缺乏癥,死亡人數有120-300萬,失明兒童有30萬。50%左右的維生素A缺乏者多位于印度、尼泊爾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而我國主要發生在內陸偏遠的地區以及貧困地區。試驗表明,缺乏維生素A還會損害粘膜和免疫系統以及破壞腸道細胞的完整性等。
2.2.2 維生素A對微量元素鐵鋅的影響。①維生素A對鐵的影響。在貧血兒童中,缺乏維生素A通常與缺鐵同時出現。大量的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A與缺鐵性貧血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具體的機制還在研究之中。②維生素A對鋅的影響。有試驗表明,進食同樣缺鋅的飼料,大劑量維生素A組大鼠血清的鋅含量高于缺乏組和正常組,并且缺乏鋅和維生素A時受損害的部位和癥狀具有很多一致性。但李云等也報道過量的維生素A會導致大鼠畸形,補鋅不但不能改善,反而加重畸形。兩者是否具有協同作用以及維生素A在缺鋅狀況下如何發揮其抗損害作用是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
2.2.3 維生素A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大量研究進一步表明,維生素A和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缺乏維生素不僅導致脾臟以及胸腺的退化,還會減少循環淋巴細胞的數目和抗體,更會導致HIV疾病的發展。維生素A、B6、B12、C、E和p-胡蘿卜素能提高動物和人類對疾病抵抗能力,它們是免疫系統發揮最佳作用因素之一。
2.2.4 維生素A與其它疾病的關系。①維生素A與心臟病的關系。近年來研究表明,維生素A的濃度會影響心臟和原纖維的形成,盡管缺乏維生素A和心血管疾病發病危險性之間關系不一致,但是研究表明,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混合物能有效減輕和預防心血管疾病。②維生素A與糖尿病的關系。近年研究表明,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IDDM)其血漿中維生素A、載體視黃醇結合蛋白(RBP)和TTR的水平很低,但在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中(NIDDM)水平卻不低。
3 維生素A的來源,補充方法與劑量
3.1 維生素A的來源 第一,動物肝臟、未脫脂乳以及魚肝油等動物性食物;第二,菠菜、胡蘿卜以及青椒、柿子等綠、紅黃色蔬菜等植物性食物。
3.2 維生素A的補充方法與劑量 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如果在補充過程中攝入過多的維生素A就容易造成維生素A中毒。所以在補充維生素A時應該根據具體的需要量來補充。
通常人們可以通過攝入植物中的胡蘿卜素前體來滿足維生素A的需要。維生素A的RDA是以視黃醇當量來表示的。維生素A的RDA成年男子為1000RE,成年女子為800RE。對于那些對視覺要求敏銳的運動員,以及在緊張時期的運動員,需要給予額外的維生素A。中國運動員維生素A的RDA每日為1500RE。
成年人每天膳食和營養素補充劑攝入的維生素A≥50000IU容易造成維生素A中毒。一些研究資料表明,兒童中毒劑量從
4 維生素A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展望
雖然目前維生素A在運動實踐中的實驗研究還不是很多,也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在運動訓練中補充維生素A可以提高運動能力。但是目前將維生素A運用到動物的研究也已經很多,并且根據研究的成果已經投入到動物飼料的生產和使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維生素A具有消除自由基的功能,并且它還與幾種前體進行糖原的生物合成及肌蛋白的合成有關,而自由基的產生主要是在長期的有氧運動中如耐力運動。有了這樣的理論依據,在以后的工作中,研究工作者通過更多的實驗依據來證明補充維生素A能夠提高耐力運動訓練和肌肉的增加。
參考文獻:
[1]常世敏,張智強.淺談維生素A代謝與生理功能[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2):55~57.
[2]談藏文,馬官福,林良明,等.我國0~6歲兒童血清維生素A水平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