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帶春的四字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四字詞組;直譯;意譯;直譯加注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詞語搭配習慣,漢語中的四字詞組便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四字詞組有四個詞素構成,通常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的語法關系可以是主謂、動賓、偏正或并列關系。因此,四字詞組又可以分為主謂詞組、動賓詞組、偏正詞組和聯(lián)合詞組。
盡管四字詞組有自由詞組和固定詞組之分,但由于漢語詞匯浩如煙海,可以組合和搭配的四字詞組難以計數,且都是人們長期社會文化生活的積累,有時很難分清某些無典故可尋的四字詞組是自由組合還是固定詞組。翻譯時,應盡量兼顧這種語言形式的意義,力求達到譯文與原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統(tǒng)一。如四字詞組“以卵擊石”,意義是:拿雞蛋去碰石頭,比喻自不量力。在翻譯時,究竟是套用含有類似寓意的英語習語“to kick against the pricks” 好呢,還是直譯成“to throw an egg against a rock (or stones)”,或者意譯為 “to court defeat by fighting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更恰當呢?眾所周知,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用雞蛋去碰石頭”只有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因此,用直譯法翻譯“以卵擊石”不會造成誤解,反而會給譯文讀者帶來新鮮感,增加文字的表現力,同時也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形象,取得了譯文與原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統(tǒng)一。所以,四字詞組能夠直譯盡量直譯,如果直譯不通或者是有損于原文風格時,可舍棄原文的形式,從內容入手。在翻譯中,譯文如果與原文形式不同但功能相似,一樣可以發(fā)揮原文的實際效果。如:
1.在那里,古樹搖曳春秋,山花自謝自開,植被茸茸生煙……
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 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
分析:正如眾多山水景點介紹的風格一樣,作者選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華麗辭藻和行云流水般的對稱結構來描寫獨特風光,引人入勝。為了再現相似的美感功能,譯者并沒有機械地一一照譯,而是分別采用了直譯和意譯的手法。將“古樹搖曳春秋”直譯為“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簡潔明了,即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又突出了原文的內涵,使讀者感到一種蒼勁粗獷韻味無窮的大自然氣息;而“山花自謝自開”中的“自謝自開”雖然在漢語里結構對稱,富于美感,然而直譯成英語“wither and blossom themselves”卻一點也不生動。“山花”無論對漢語讀者和英語讀者來說都是野花,當然是自開自謝,否則不叫“山花”。因為漢語表達追求和諧與對稱,加上兩個“自”字,不但不累贅,反而有種節(jié)奏感,但直譯成英語,會給人畫蛇添足的感覺。同樣,原文中另一四字詞組“茸茸生煙”,原是描寫這里的植被松軟深厚、郁郁蔥蔥,彌漫著陣陣青煙,呈現出大自然的幽深。如果直譯成英語卻是長長的一句話——The vegetation here is fine, soft, thick and sends out mist,這樣的冗詞贅句極不自然,不應采納。在這里,譯者將“山花自謝自開”與“植被茸茸生煙”融為一體作狀語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描繪了一幅立體的畫面,有高有低,錯落有致,體現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達到了原文的交際效果。
漢字四字詞組因富于音韻美和意境美且易懂易記,也深受廣告設計者的青睞。在翻譯時應從廣告的功能出發(fā),靈活處理。
2.該廠生產的各種類型鉆頭均符合API標準,工藝先進,結構新穎,鋼材優(yōu)質,制造精細,質檢合格,均已達到國內同類鉆頭的先進水平。
Bits of all types manufactured in the factory conform to the API Standards. With novel design and fine workmanship, they are made of quality steel in advanced technology. All the products have passed strict quality test and reached in all respects the advanced level of the domestically-made bits of the kind.
分析:描述科技的語言要求意義精確,行文簡練,既不允許夸張浮華,也不能晦澀難懂。原文在產品介紹上連續(xù)使用了五個四字詞組,體現三重含義。首先,它們概括了產品的性能,向讀者傳遞了信息;其次,語言風格嚴謹,不拖泥帶水,不含主觀意愿,提高了產品的可信度;第三,它們讀起來瑯瑯上口,且看上去排列有序,增強了產品說明的感染力。因此,原文具有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翻譯時,這些意義都不容忽視。然而,機械對譯又是不合適的。這五個詞組均含主謂結構關系,用形容詞作為謂語,而英語形容詞不能單獨作謂語,只能與連系動詞組成復合謂語。因此“工藝先進”大多譯為“The technology is advanced.”,以此類推,其它四個詞組應依次譯為“The structural design is novel; steel quality is superior; workmanship is fine and quality control is strict.”,雖然原文的意義得到再現,但整體結構松散、單調,反而使主題不明確,有悖于作者的本意。這里,譯者將四個四字詞組譯為一句,用“they”作為主語,突出最主要的信息“該產品系優(yōu)質鋼材,采用先進工藝制成”,將“結構新穎”和“制造精細”作狀語,置于句首,使產品的次要特征依然醒目。“質檢合格”雖然與上述四個詞組并列,可理解為“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查,該產品的所有標準均符合API標準,達到國內同類鉆頭的先進水平”。因此,“質量合格”與最后一部分合成一句。譯文重點突出,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不但不累贅,反而給人一氣呵成的美感,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為取得功能上的相似,用英語中的修辭手段或借用英語中的習語再現漢語四字詞組的文體風格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變通手段。例如:
3.天氣這樣悶,十之八九要下雨。
With the weather so close and stuff, 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
分析:漢英兩種語言里都有大量數詞組成的詞組,如“三心二意”、“一舉兩得”、“九死一生”、“at sixes and sevens”、“in two twos”、“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等;它們只有極少數可以完全對應,如“三三兩兩”(by twos and threes)等,絕大多數詞組意義不完全對應或者根本不對應,翻譯時應盡量按照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可行性或可接受性為原則。在例句中“十之八九”與“ten to one”屬不完全對應,但都表示極可能。如果將“十之八九”直譯為“in eight or nine cases out of ten”,譯文便失去了原文簡潔的風格,而意譯為“most likely”又失去了原文的比喻色彩;借用英語習語“ten to one”既保留了原文的風格和喻體,又能使讀者欣然接受,達到了譯文與原文間的意義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譯要求。
在借用同義或近義的英語習語翻譯漢語四字詞組時,切忌草率,不要被“假朋友”鉆了空子。例如,英語中的“to eat one’s words”表面上很像“自食其言”,而實則意為“收回前言”;同樣,“to make one’s hair on end”也不等于“令人發(fā)指”,而是“令人毛骨悚然”;“personal remark”不是“個人評論”,而是“人身攻擊”。類似的現象還不少,因此,譯者一定要審慎地考證以免誤譯。
以上譯例說明漢語四字詞組的翻譯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既要照顧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形式。當然,也不能完全不顧形式,造成濫譯和誤譯,必須以語義相符、功能相似為客觀標準,盡可能使譯文自然、貼切,可讀性強。
【參考文獻】
[1] 許建平.《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一、以課本為平臺,引導學生積累
課內要求背誦的文章,要求學生一定要背下來,如課后的“讀讀背背”“語文園地”等。在此基礎上,加強在生活中學語文的引導、交流與展示。如,第一單元以多彩的春天為主題,識字1是關于春天的由成語或四字詞語組成的韻語。四篇課文既有春天的景,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學習過程中,學生找春天,畫春天,讀春天。語文園地中,講春天,唱春天。圍繞一個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閱讀活動,并在此過程中,綜合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及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累有關春天的詞句篇,激發(fā)學生積累的興趣。還可利用 “語文園地”鼓勵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并復習鞏固生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片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二、以課外拓展為延伸,豐富學生積累
郭沫若曾說:“胸藏萬匯憑吞吐。”從一年級開始就該注重閱讀的積累,日積月累,不會做詩也會誦。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高峰,古詩背誦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其次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我讓小朋友們準備了一本《書香四溢》,把平時看書時遇到的好詞好句記到這個本子里,不會寫的字用拼音。并定期檢查,比一比誰摘的好詞好句多,誰又能把這些內容記到自己的腦子里。記得多了,學習材料儲存于大腦,成為學生終身營養(yǎng),構成了語文素養(yǎng)。因此強調積累就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積累文化,積累精神,打好文學底蘊。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造多種形式,激勵學生主動積累詞句,重視語言的積累。
三、讓學生走出去,到生活中積累、運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主動積累的習慣,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走出教室,去圖書館、閱覽室,去大商廈、菜市場 等,讓學生廣泛地接觸生活、感悟生活。突破封閉的課堂和單一的課本,走進生活,走入社會,使學生在母語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下積累詞匯。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自制“詞語樂園”積累本,鼓勵學生認身邊的字,記生活中的詞,并盡可能地把詞匯剪下貼在“詞語樂園”中。走出教室,走出課堂,有效利用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學習資源,給學生搭建一個又一個學習詞語、積累詞匯、學以致用的舞臺,使積累變得生動高效。
四、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能讓積累事半功倍。而學生習得積累的方法,會使積累更加自主和主動,從而有利于形成學習能力。如為了加大詞匯增長的幅度,在積累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逐步掌握積累詞匯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積累,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勤于積累的好習慣。
關鍵詞:數字;歷時演變;修辭;文化;象征
人們應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并用語言進行交流,傳遞信息,語言是意義的載體。除語言外,還有許多載體,如文字、圖畫、身勢語、數字符號等。其中的數字除了表示基本的數量概念外,還可以表達一些別具特色的文化意義。而不同的文化下孕育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下造就了不同的數字使用傾向,而這種傾向從某一層面上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和語言功能。
一數字在古代應用中的文化傾向
數字文化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現象,它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前理性時代的原始數概念,當數字附著于數字的表面,沒有被人的理性把握的時候,會被賦予種種神圣意義,而這種觀念一旦產生,便有持久的傳承力量,世代相沿。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事物都是由陰、陽兩面構成的,只有陰陽相配,才會滋生萬物,這也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呼應的。《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中國素以對稱為美,所以在國人看來,雙數是富有祥和意象的。從中國古代兩兩相配的婚配制度,到人際交往中送雙份禮,生育風俗中的坐雙滿月,還有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追求好事成雙,雙喜臨門,甚至是文學形式中的對聯(lián)和修辭手法中的對偶、對仗,都表現了中國人對雙數的獨特喜愛。
數字在古代的應用中,除了表示基本的數目概念,多用于詩詞歌賦中。這是因為數量詞具有其他詞類所不可比擬的修辭作用。尤其是兩漢至南北朝時期,以數字見詩意的詩詞逐漸增多。這種現象與語言的發(fā)展有關,隨著語言的發(fā)展,量詞增多,特別是南北朝時期,量詞大量發(fā)展,數量增加,運用數量詞可以增強詩歌的強烈感染力。如在《孔雀東南飛》中,首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托物起興,“五里”和“一徘徊”渲染了全詩的依戀不舍、纏綿凄涼的悲劇氣氛。
在白居易的《上陽白發(fā)人》中,“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十六歲豆寇年華,六十歲白發(fā)垂暮。這巧妙的對比,將十六歲顛倒,時間跨度為四十四年,涵蓋了一個女子的整個青春歲月,而其最寶貴的時光竟斷送在深宮中,這又具有多大的諷刺意味啊。
除了在修辭上的表達外,數字還在構句和構詞時起到獨特的作用。像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很多的用鑲嵌數字構成的對稱句,在意義相互對稱襯托,而在音節(jié)上和諧上口。如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池上碧臺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破陣子》)。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帶數字的漢語四字格,其中大多是虛義用法,在結構上起鑲嵌作用。比如在間隔數字“三”和“五”在一個詞組中可以表示次數多或者是達到了一定的數量,例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隔三差五”等。這種功能與漢語的語音和書寫形式的特點有關,在英語等印歐語語言中是沒有的。
除了在詩歌等文學作品中,數字在中國古代的大量使用還體現在熟語表達中,如:三歲孩兒寶八十;五十步笑百步。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八十”意味著一個人的最高年限,表示著生命的極限,“三歲看老”,這里的數字“三”就有長大,成人的意思。這是隱喻一個人的某個年齡階段,用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數字(一般是年齡),來表示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形象生動,語氣緩和且具有代表性。
二數字在現代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相較于古代,數字詞在現代的應用方式更加多樣化,多以阿拉伯數字詞為主。這也跟阿拉伯數字融入漢語的程度較深有關。首先阿拉伯數字借入漢語的時間較早。唐開元年間,阿拉伯數字通過歷書傳入我國,由于我國早已有自創(chuàng)的數字系統(tǒng),這套阿拉伯數字系統(tǒng)也遭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頑強抵抗。因此,在唐宋時期,我國官私文書中概不采用這套數字系統(tǒng)。至元朝,這套數字又由伊斯蘭教徒再度從中亞傳入我國,但仍未被采納。直到明末崇禎年間,方以智作《通雅》才將這套阿拉伯數字正式用于漢語當中。阿拉伯數字作為一種國際上通用的數字形式,由于它引進時間比較早,影響比較廣泛,已徹底融入漢語交際當中。
相較古代的漢語數字的構詞,在現代漢語中,不管是構詞還是句子表達時多會應用阿拉伯數字。如119、110、120、315、MP3、985工程、520(萬能膠)、007(外國系列電影)等以阿拉伯數字為書寫形式的詞語,這是中國人在日常談話中常常使用的一些數字詞語,它們可能會是某一組織寓意特殊的代號或者是產品的型號,有常識的現代人不用設置語境一般都會理解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這些詞的詞義高度濃縮,簡單明了,在寫法上多用阿拉伯數字,因為這些詞語的用法服從漢語語法和修辭規(guī)則,所以不但便于交流思想,而且還可以體現漢語的簡潔和節(jié)奏明快的特點。這些特殊詞語的出現與當今科技發(fā)展,進入數字信息時代,人們要求用更加快捷、簡明、準確的語言來表達是分不開的。
因為數字具有很好的連貫性和排列組合性,除了構詞,在現代漢語中還被大量應用于句子表達中。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手機短信、網絡應用語言、數字節(jié)日等多種形式。總體看來,數字在這些具體應用下的構成角度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象形
象形是我國古代“六書”之一,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漢字本身具有象形特點,中國人思維里具有這種將事物形象化的意向。
數字也具有象形特點,尤其是阿拉伯數字,這使數字文化的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中國人喜愛九,因為“九”起初是龍形之圖騰化文字,后來演化出“神圣”之意,北京城有九門,天安門面闊九間,紫禁城房間據說是9999間。“0”對于中國人來說其形狀像“零蛋”,這種把數字象形化,在現代生活中得到大量應用,例如在手機短信中,
“9看見6說:沒事兒玩什么倒立啊;0看到8說:胖就胖吧,系什么腰帶啊;7看見2說:別以為你下跪我就嫁給你;2看見5說:喲,幾天沒見隆胸了。”
將枯燥的數字象形化,看作是各具形體特點的事物,甚至是擬人化,構成合情合理的對話,顯得生動活潑。
(二)諧音
現代漢語中,阿拉伯數字在語音方面,全部采用相應的漢語數字讀音,與原來外語數字的讀音沒有任何聯(lián)系,在這一點上,完全與引進的英文字母詞不同,而與日語中的漢字詞有相似之處,這就使阿拉伯數字詞更好的融入了漢語表達中。
諧音這種修辭方式是漢民族常用的一種語言表現形式,它是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數字諧音在諧音類中表現突出,是重要的語言文化現象。漢語數字諧音或長或短,書寫形式以阿拉伯數字為主,其對應的可能是漢語中的詞或是句子。如:87(霸氣)、809(保齡球)、1711(一心一意)、88(與英語byebye諧音,再見)、1314520(一生一世我愛你。)數字諧音是一種諧音雙關,它采用一系列數字組合作為語義密碼來表情達意,具有簡練、含蓄之美。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會賦予文字不同的文化內涵,其中以取數字諧音意象為主,或形成對某些數字的喜愛,或對另一些數字則會厭惡或是害怕,也就形成禁忌。南方經濟發(fā)達的粵語區(qū)的“八”與“發(fā)”諧音,所以廣東人特別喜歡數字“八”,以求生財有道,發(fā)財致富。現在對“八”的愛好已風靡在漢語里,常和喜慶,發(fā)財相聯(lián)系,也有神秘色彩。電話號碼中喜歡有八,汽車牌照號碼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發(fā)”的諧音),公司企業(yè)等單位開業(yè)把含有“八”的日期選作黃道吉日,開業(yè)典禮的時間也要定為8點18分(“發(fā)一發(fā)”的諧音)。相對的東方人忌諱“4”,因為它與“死”的發(fā)音相似,而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電話號碼、車牌號碼尾數有四的就不受歡迎。人們尤其要避開“14”(諧音“要死”),“54”(諧音“我死”)。
(三)方言意義
數字除了表示數目之外,還可以隱含別的意義,尤其是在方言中會有不同的表意,而這種表意具有漢民族鮮明的文化內涵。
比如“二百五”,除了表示基本的數目之外,在方言中還指傻氣或是魯莽的人,這是因為古時候人們把五百錢串起來為“封”,后來因為太重,就將其分為兩份,所以二百五為“半封”,而“半封”與“半瘋”諧音,所以才有了“二百五”數目之外的“傻氣”意義。
“二”在古代漢語的表達中本身沒有什么不好,但在現在的方言中,如陜西、東北等方言中是貶意詞。常用于形容人愚笨,弱智的意思。現在多用于彼此取笑的意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而且在現代漢語中有時也會有這種表達。如“二慫,二錘子”。“那個人二得很!”像今年2月22日,星期二,農歷正月二十,如此多的“2”湊到一起,這一天就被年輕人戲稱為“最節(jié)”。
總體看來,數字在現代的應用,是古代應用形式的繼承和發(fā)揚,像是在現代漢語中許多手機短信的構造形式,就采取了我國古代的“十字令”形式。“十字令”是我國古代數字運用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共十句,是將文字用數字連綴成文,每句開頭是數字,其形式工整,讀起來大多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得到人們的喜愛,如:抗戰(zhàn)時期,有人用“十字令”刻畫漢奸的丑惡形象;一副奴才相,兩手往下垂,三角眼發(fā)亮,四楞臉堆媚,五官不周正,六神透陰氣,七寸長脖子,八兩小腦袋,九根黃胡子,十分不像人。用譏諷的語調,表現出陰險狡詐的民族敗類的形象。一般在古代“十字令”多用于譏諷刻畫一些不好的東西。而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來歌功頌德,或是節(jié)日祝福。如:
新的1年開始了,祝好事接2連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顏6色,7彩繽紛,時時8大財,煩惱拋到9霄云外!請接受我10全10美的祝福。
這例短信巧妙地利用了具有祝福意味的帶數字的詞語、成語來表情達意,新鮮別致,各盡其妙。在形式上類似古代的“數字體詩”和“十字令”。
現代漢語中,這些“數字化”的語言主要存在于口語和網絡語言等非正式的場合中,使用者大多是年輕人,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中也會出現,有的報紙傳媒為了節(jié)約版面,報紙標題和內容有時會使用數字和縮略語。盡管目前這種表達形式的數量比較少,而且應用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場合,適用人群往往限制在年輕群體中,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它應該會大量的融入尋常百姓的言談之中。
參考文獻:
[1]熊文華,漢英應用對比概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張威,許小婷,阿拉伯數字詞探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楊振蘭,漢語詞匯的語用探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5]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教學目標】
1.認識“側、欣”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興、舍”,會寫“腦、袋”等13個生字,會寫“東北、紅松”等16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文中的長句子,初步體會“抽出、浸”等詞語表達上的好處。讀懂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事物的方法。
3.感受小興安嶺四季的美麗和豐富的物產,結合課文內容,說出喜歡小興安嶺的理由。4.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句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中美麗景色,激發(fā)熱愛
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必備品格
關鍵能力力格
【教學重點】
學會文中的生字新詞,借助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麗富饒,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借助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想象文中描繪的景物,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本課10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認識多音字“舍”,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重點)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課文內容。(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筆順動態(tài)演示
朗讀音視頻
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欣賞圖片,談話激趣。
師生交流:
1.看圖交流:課件出示小興安嶺景色圖片,學生欣賞圖片,互相交流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2.教師小結:同學們,在祖國的東北有一座山脈叫小興安嶺。小興安嶺幾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極了。瞧!這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給我們展示的就是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
3.課件出示:在我國東北黑龍江省北部,長約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個山脈分布著溫帶針落葉和闊葉混合林。針葉樹種以紅松、
(2)
(5)
沙松為主,落葉闊葉樹種有白樺、水曲柳、色木等。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東北虎等珍貴的動物。林地上生長著人參、烏拉草及其他珍貴的藥材。
4.導入課題: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就描寫了小興安嶺四季的美。我們一起去東北的小興安嶺,領略一下它的美麗與富饒吧!(課件出示)美麗的小興安嶺。
【設計理念:借助圖片和簡介,讓學生初步了解小興安嶺,激發(fā)了學生為進一步了解小興安嶺而閱讀下文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側著
欣賞
浸在
乳白
利劍
樹梢
顯得
木材
膝蓋
來臨
寶庫
(重點指導生字
“側、材”為平舌音,“梢”為翹舌音;“劍、顯”為前鼻音,“興”是后鼻音;多音字“興、舍”等。)
②你認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2)學習多音字:宿(sù
xiǔ
xiù)舍(shè
shě)興(xīng
xìng)
練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
①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
宿(sù
xiǔ
xiù)
sù
住,過夜,夜里睡覺
,如住宿、留宿、露宿等。
xiǔ
夜,如一宿、兩宿等。
xiù
星座,如星宿等。
②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
舍(shè
shě)
shè
居住的房子,如宿舍、旅舍、校舍等。
shě
放棄,不要了,如舍己為人、舍近求遠、四舍五入等。
③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有數不清的紅松、白樺、櫟樹……幾百里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
興(xīng
xìng)
xīng
1>舉辦,發(fā)動,如興辦、興工、興學、興建、興嘆、百廢待興等;2>旺盛,如興盛、興旺、興隆、興衰、復興、興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3>流行,
(3)
(6)
(7)
(8-13)
(14)
盛行,如時興、新興等。
xìng
對事物感覺喜愛的情緒,如興味、興致、豪興、雅興、敗興、游興、掃興、即興、助興、興高采烈等。
練讀一讀。
①兩位老同學一宿(xiǔ)沒睡,整晚都在宿(sù)舍里討論星宿(xiù)的問題
②為了學習方便小明舍(shě)棄了家里舒適的環(huán)境,選擇住在學校的宿舍(shè)里。
③如果你有興(xìng)趣的話可以到小興(xīng)安嶺去旅游。
(3)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融化】
吸引人。
【欣賞】
(冰、雪等)變成水。
【蒼翠】
(草木)青翠茂盛。
【誘人】
食物之間結合得緊,沒有空隙。
【蔥蔥蘢蘢】
(草木等)深綠。
【嚴嚴實實】
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情趣。
(4)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本文寫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
(2)梳理課文思路
練填空:
課文開頭寫(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有數不清的紅松、白樺、櫟樹……幾百里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接著按(季節(jié))順序,先寫(小興安嶺春天的美景),再寫(小興安嶺夏天的美景),然后寫(小興安嶺秋天的美景),最后寫(小興安嶺冬天的美景);結尾寫(小興安嶺是花園,也是寶庫)。
加彩字需重點指導。建議用榮德基課件的“筆順演示”完成教學。
三、學習“會寫字”
腦
袋
嚴
實
擋
視
線
壇
顯
材
軟
刮
庫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準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袋、嚴、實、顯”,上下結構,上下基本同寬。
“腦、擋、視、線、壇、材、軟”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刮”左右結構,左寬右窄。)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袋、顯”和左右結構的字“腦、軟”,
(15)
(16)
(17)
學生練寫。
抽:左高右低,右邊“由”中間的橫左右不和豎相連。
腦:左邊的“月”窄小,第一筆撇書豎撇。
袋:上面的“代”寫的扁些。
影:右邊的三撇中下面一撇最長。
嚴:第二橫在橫中線上,右邊的撇是豎撇。
擋:左高右低,右邊橫折的橫在橫中線上。
視:左邊是“礻”,千萬被寫成了衣字旁。
線:右邊是兩橫、都稍向上拉,斜鉤要長,右上角一點不能丟。
壇:左窄右寬,云字下橫要長、撇折的折稍向上拉、末端有點。
顯:上窄下寬、兩部分都要扁,業(yè)字右邊的豎和撇都要長一些,下橫最長。
軟:車字要窄、第二筆撇折的撇長折短、起筆要上拉,下橫變?yōu)橐惶帷?/p>
刮:舌字上撇要平、短,下橫稍長,口字要小,刂旁豎鉤要長。
庫:廣字要大,右下面土字的一豎要高、下橫要長,兩邊的人字要小。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四、分類積累,練習表達
1.自由讀課文,畫出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分類整理并摘抄積累:
(1)表示事物名稱的詞:腦袋
濃霧
利劍
樹梢
宿舍
花壇
膝蓋
美餐
寶庫;
(2)表示動作的詞語:抽出
長出
融化
匯成
漲滿
散步
側著
欣賞
封
擋住
遮住
浸在
獻出
收藏
來臨;
(3)描寫事物或人物的詞語:嫩綠
蔥蔥蘢蘢
密密層層
嚴嚴實實
各種各樣
蒼翠
酸甜可口
又香又脆
鮮嫩
名貴
又松又軟
誘人
又肥又厚;
(4)疊詞:淙淙
蔥蔥蘢蘢
密密層層
嚴嚴實實
各種各樣
又香又脆
又松又軟
又肥又厚;
2.練習運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練習用抽出或浸說話。
五、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讀完這篇課文,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小興安嶺是一個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的地方。我們?yōu)樽鎳蠛煤由降拿利惗械阶院馈?/p>
七、當堂檢測
(建議使用榮德基課件中的“當堂檢測”做訓練。)
八、課后作業(yè)
(請課后完成《典中點》本課的“基礎練習”板塊的習題。)
(18-30)
(31)
(32-34)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能借助動詞理解一句話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重點)
3.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句描寫景物,了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中美麗景色,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復習導入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師范讀課文。
2.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誰能簡單地說一說?(引導學生簡單交流:春姑娘來到了小興安嶺,給小興安嶺披上了綠裝,溪水歡快地流淌,枝上的嫩芽迫不及待地探出腦袋,似乎想告訴人們春天到來的消息。夏天,小興安嶺樹上的枝葉綠得逼你的眼,一片一片將天空遮得嚴嚴實實的。花兒也像比美似的各自舒展著婀娜的身姿。秋天也不甘示弱,到處一片金黃,落葉跳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慶祝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冬爺爺趕著馬車也來到小興安嶺,踏上松軟的白雪,去尋找小動物朋友們的足跡。)
3.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美麗的小興安嶺。(課件出示)美麗的小興安嶺
二、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1.小興安嶺真美!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什么?
(1)學生自由讀課文,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概括總結。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本文描述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地區(qū)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
2.
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1)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自由讀課文,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概括總結。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①小組交流:這句話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方法指導:找中心句
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說明自己的態(tài)度,抒發(fā)自己情感的句子。
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3.理清順序: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一看!
(1)
(3)
(4)
(5)
(6)
(1)自讀課文,看看作者按什么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畫出文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
(2)作者按照
順序,
寫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表示時間的詞語是:
、
、
、
。
(3)問題過渡:作者在每個季節(jié)中都寫到的是什么景物?為什么這樣寫?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細細品讀。
4.我發(fā)現同學們已經被小興安嶺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小興安嶺這么美,我們就隨課文對它繼續(xù)進行了解。小組同學選擇喜歡的季節(jié),去讀相對應的課文內容,并互相交流。
【設計理念:從課文最后一段總結性的段落入手教學,旨在引領學生了解中心句及其作用,初步感知課文清晰的寫作思路,初步理解課文先分后總的寫作手法。】
三、小組匯報,品讀釋疑
(一)小興安嶺的春天。
1.課件出示春景圖片,鼓勵學生交流: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
(1)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抽出”在這里是“不知不覺間,突然間長出”的意思,它寫出了枝條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長的樣子,生動、形象。)
②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自己對樹木的喜愛。
(2)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溪里漲滿了春水。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淙淙:形容流水發(fā)出的輕柔的聲音。寫出了小興安嶺的的動態(tài)美、音律美。)
②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展示自己對溪水的喜愛。
(3)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俯下身子”“側著腦袋”“欣賞”,作者把小鹿活動的姿態(tài)當成人來寫,寫出了小鹿可愛的樣子,給人以生動形象之感。)
②作者描寫春天的景色時寫小鹿的活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鹿的悠閑更突現了森林、小溪的美麗和安寧。)
③指導朗讀:怎樣讀好這句話?(這是一個長句子,可以按照所要表達的意思和結構把句子分成小段,在小段之間適當停頓<換氣>,使長句子能從容、自然、流暢地讀出來。)
④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鹿,你能加上動作讀一讀這段話嗎?(引導學生通過有
(7)
(8)
(9)
(10)
(11)
(12)
(13)
感情的朗讀表現小鹿的可愛和悠閑、快樂的生活。)
2.指名讀,讀出春天小興安嶺生機勃勃的景色,讀出對春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設計理念:課文運用了很多好詞佳句。重點訓練學生體會“用詞準確”的好處,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二)小興安嶺的夏天。
1.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天,我們再來欣賞夏天的小興安嶺。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課件出示:樹林、濃霧、陽光、野花等圖片)
(1)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封、擋、遮”三個動詞既形象地表現了樹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顯示出了樹木的勃勃生機。)
②“蔥蔥蘢蘢、密密層層、嚴嚴實實”是AABB式的四字詞語,這樣的詞語還有:
、
、
。(郁郁蔥蔥、層層疊疊、蒼蒼茫茫)
③假如你就是小興安嶺的一名游客,你怎樣介紹夏天小興安嶺的樹木?(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2)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浸”
說明小興安嶺的霧很多、很濃,整個森林都浸染在濃霧里,朦朧的畫面感躍然紙上。)
②指導朗讀:霧在山谷里飄起,由于森林被葉子封得嚴嚴實實的,霧不易散去,整個森林就像泡在濃霧中。你要是置身其中,就像置身于神秘的仙境中。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③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3)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因為陽光是從嚴嚴實實的樹梢穿過來的,從樹梢的縫隙漏下來的,所以像利劍
一樣。“利劍”一樣的太陽光也寫出了夏天陽光的耀眼。)
②男女生比賽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4)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
①讀一讀,說說自己的感受。(運用比喻,把鮮花盛開的草地比作大花壇,寫出了草地的美。)
②指導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③我也來用“……像……”寫一個比喻句。(美麗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橋一樣高掛在雨后的天空。)
(14)
(15)
(16)
(17)
(18)
(19)
(20)
④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2.指名讀,讀出對夏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設計理念: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結合朗讀加強指導,提升朗讀水平,增強語感。】
(三)小興安嶺的秋天。
1.秋天是迷人的季節(jié),秋天的小興安嶺哪能些景物吸引了你呢?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課件出示:樹木、物產等圖片。)
(1)秋天,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樹顯得更蒼翠了。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
①這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這一句是對落葉的動態(tài)描寫,“飛舞”既表現了落葉隨秋風悠悠飄落的景象又表現了一種活潑、快樂的情緒。)
②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一切變化將小興安嶺裝扮得更加美麗,讀出對秋天小興安嶺的喜愛。
(2)這時候,森林向人們獻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鮮嫩的蘑菇和木耳,還有人參等名貴藥材。(教師出示有關圖片)
①這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從中能看到什么?(這句話寫出了小興安嶺秋天的豐收景象,從中看到其豐富的物產資源。)
②指導學生帶著喜悅的心情讀一讀這句話。
③秋季果實累累,遍地是名藥材,無邊的森林盡是寶藏,這是多么令人驚喜!事實上,小興安嶺一年四季到處都是寶。你還知道小興安嶺有哪些物產?(小興安嶺還是山野果、山野菜的豐產區(qū)。有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小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素有“紅松故鄉(xiāng)”之稱。地下礦產豐富,以黃金最為突出。盛產興安嶺落葉松、紅松、云杉,還有珍貴毛皮獸。)
2.指名讀,讀出對秋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四)小興安嶺的冬天。
1.在這冰天雪地的冬天,會有什么吸引你的呢?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課件出示:樹木、積雪、動物等圖片。)
(1)冬天,雪花在空中飛舞。樹上積滿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軟,常常沒過膝蓋。
①這兩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這兩句按空中、樹上、地上的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冬天雪花飛舞、銀裝素裹的美景。)
②指名讀,師生評議。
(2)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進各自的洞里。
①這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不得不”表現了紫貂和黑熊躲進洞里的無奈,突出了小興安嶺冬天很冷。)
②指名讀,師生評議,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表現出紫貂和黑熊的無奈,感受動
(21)
(22)
(23)
(24)
(25)
(26)
物們獨特的過冬方式增添了無窮情趣。
2.
學生自由朗讀,讀出對冬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五)小興安嶺的四季。
1.談話小結:這節(jié)課上我們一起了解了一年四季的小興安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迷人,你能用一句話說說小興安嶺是個什么樣的地方?(互相交流)
2.作者也從心中由地發(fā)出贊嘆。引讀最后一段。(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3.你覺得課文的結尾寫得好嗎?為什么?(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小興安嶺比作大花園和寶庫,形象說明了小興安嶺的美麗和富饒。)
4.引導學生用“是……也是……”說句子
(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文。
四、總結課文主旨。
1.
文章通過描寫小興安嶺四季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述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地區(qū)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五、學習寫作方法
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1)抓典型景物進行描寫:本文作者在描寫小興安嶺四季景色時,抓住小興安嶺每個季節(jié)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因小興安嶺最典型的景物就是樹木,所以作者在描寫四季景色的時候,每個季節(jié)都寫到了樹木,但每個季節(jié)的樹木有不同的特點。
(2)舉例:
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黃色的毛衣,枯黃的楊樹葉和鮮艷的楓葉飄落下來,好像是幾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飛舞。花園里,爭芳斗艷,紅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勝收。
這段文字抓住落葉、這兩種秋天的典型景物描寫,重點突出。
(3)練一練:你最喜歡家鄉(xiāng)的哪一個季節(jié)或一處景物?認真觀察后寫一寫,注意抓住典型景物進行描寫。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各抒己見)
這篇課文以“樹木”為主線,記敘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的樹海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誘人的,以及豐富的物產,贊美了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又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同時,我認識了中心句,學習朗讀了文中的長句子。
七、主題延伸
1.讀了本文,我們對祖國的壯美山林更加熱愛,我要用手中的畫筆畫出眼中的小興安嶺。
(27)
(29)
(30)
(31)
(32)
(33)
(34)
八、推薦閱讀:
本課推薦閱讀《林海》《東北大森林》
(一)閱讀《林海》思考:
1.作者寫了大興安嶺林海的哪些景物?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閱讀《東北大森林》思考:
文章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九、當堂檢測
閱讀《林海》《東北大森林》。
十、課后作業(yè)
請完成本課《典中點》“主題探究”“拓展提升”板塊的習題。
(35-39)
(40-43)
(44-45)
板書設計
美麗的小興安嶺
總起:樹多、景美
春天--樹木、積雪、溪水、小鹿
景
物
分
夏天--樹木、霧、太陽、草地、野花
色
產
述
秋天--樹木、落葉、野果、藥材
優(yōu)
豐
冬天--樹木、雪、西北風、動物
美
富
總結:花園、寶庫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教學中,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例如,引導學生理解“抽出”在這里是“不知不覺間,突然間長出”的意思,它寫出了枝條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長的樣子,生動、形象。從而使學生理解句子“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樹木茂盛生長的特點。再如,在理解句子“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時,抓住“封、擋、遮”三個動詞,感受樹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和樹木的勃勃生機。
在教學本課時,讀的形式比較多樣,有指名讀、評價讀、表演讀、齊讀等,把讀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感受了小興安嶺的美。如:在指導讀“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讓學生加動作讀出小鹿的可愛,在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鹿,入情入景。再如:在指導讀“…樹木長得蔥蔥蘢蘢,把森林封的嚴嚴實實的…。”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進行感受,讀出樹木的茂盛,入情入景地以朗讀來體現樹木的特點。
不足之處:
一、力求自主——開放
課堂是學生的謀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小班化的課堂應有開放、民主、和諧、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教師多傾聽學生的聲音,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給學生以感受的空間,想象的空間、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工作中,我采取以“點”帶“面”的策略,更新教學觀念,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觀念不斷改變,小班化教學課堂特征也逐漸顯山露水了。在課堂上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學習目標。學生在課堂上活動空間變大了,小組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而且每個小組的“小老師”的作用也能充分體現出來,學生選定不同目標后的匯報學習體現出了分層教學。但是,課堂中面對全體學生,關注學困生,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等方面雖然老師按照不同學生需求設計了教案,在教學中根本體現不出面向全體學生、不同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的理念。為此,深入研究,大膽嘗試,課后反思,終于探索出可行的方法。《14、假如》課時學生在小組內練習正確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上,教師拿出字卡在選擇正確讀小組內進行正音訓練,而選擇有感情讀課文或創(chuàng)造性表演課文的學生是以小組合作完成學習目標。充分體現了老師在課堂上關注學困生,讓他們有所提高的理念。整個課實行開放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表現的機會,多給他們選擇的權利,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并學會掌握學習的方法,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尤其是課堂上注意改變課堂提問的單向性,即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開創(chuàng)“教師一學生”“學生一教師”的雙向提問式教學,教會學生敢問、好問、善問。
再如:在《春風吹》第一課教生字詞時。
師:你能給本課生字找朋友嗎?
生:(頓時躍躍欲試,舉手層出不窮)
生1:看見“柳”字,我想到了賀知章的《詠柳》。
(流利背誦詩)
生2:看見“蛙”字,我想到了有“青蛙,青蛙是益蟲,我們要保護青蛙。”
生3:看見“吹”字,我想到了四字成語:吹吹打打,吹灰之力…
生4:看到“桃”字,我想到了“桃李滿天下”。老師我想吃桃子。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但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每位同學都在班上發(fā)言,下面請同學們把你想說的在小組內部交流。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人心,漢語作為我們的外語,它的外延在逐步擴大,我們正常所見的“給學生字找朋友”的訓練項目做了一些小小變動,把“朋友”的外延擴大為涵蓋古詩、歇后語、名人名言、諺語等等。漢話的累積就融入了這些“特殊朋友”之中。這樣既開放了教材又拓寬了漢語學習渠道,創(chuàng)設綜合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增加實踐活動機會,打破了漢語教學時空和教學內容的封閉,解放了學生的手腳,讓學生的思維和個性不再受到禁錮,使得漢語教學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以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漢語素養(yǎng),真正讓學生愛上了漢語,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更多的具有扎實語言功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
二、凸現互動——對話
語說:水嘗無華,相蕩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小班化教學應搭建師生互動的課堂,實現心靈對話。漢語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言學習要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受到成效。小班化的課堂要求教師為這種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讓自由交流在一種輕松、和諧、愉悅的心境中進行,實現對話,達成共識,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維互動。小班化的課堂是個性化展示的舞臺,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處于探究、研討之中,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在《紙船和風箏》的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書上的文字,通過自己的朗讀,來深切地感受朋友之間友好相處。有了友誼要積極去維護它。
根據這個教學要求,以及我們多年的小班化互動式教育的實踐研究。一開場,就希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孩子帶入到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所以教師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領船票登船”的情景,舍棄了以往簡單、枯燥的生字詞復習,改以孩子們感興趣的形式,一人一題,做正確了,在小組內讀一讀,每一組都爭相去登船時,正是把孩子們從被動參與學習轉向為主動學習的過程,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以情激情,以情引趣”當孩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這樣的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老師緊接著準備了一個小組學習的活動,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在小組里談談自己眼中的友情。當教學形式是以往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時候,我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互動”這個教學方法上.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一個絕好的形式。其實5~8自然段的理解,對于我們現在的2年紀來說,并不是很難,簡單的一問一答,也許學習的過程會更快,但是,學生的參與面會大打折扣。剛剛調動起來的積極性,好的學生,可能會繼續(xù)保持,而相對差點的孩子,也許就會失去參與的興趣。而在小組討論中,則是盡量讓學生做到全面的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想一想,說一說,從而保證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對一個問題進行爭論,進行補充,好點的學生胄邑夠也會去幫助相對較弱點的孩子。比如說,,在討論好朋友因什么事吵架?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就發(fā)現,組里就孩子想到“松樹要幫小熊扎風箏,小熊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組內的同學很快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有說“熊怕松樹累著的”,有說“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解決的”等等。我覺得,這正是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互動交流的結果。也許,在過去簡單的教學模式中,這個問題,老師也會提一下,但是孩子不一定記得住,但在互動合作的學習中,這是他們自己討論出的結果,孩子一定記得很牢。本課的教學目標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朗讀。從對字詞的指導,再到句子的指導,段落的指導,這和大班沒有什么差別。但是,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找好朋友讀一讀你最喜歡的一段”。既然在互動的課堂上,可以因為一個問題,孩子們進行討論,那么我們覺得,找自己的好朋友讀一讀,則會讓學生更喜歡這個課堂,把好東西和自己的朋友分享,是孩子樂于做的事情,他們的身心會更積極的投入學習中。
在教學的最后,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作業(yè),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yè),想象可以為松樹和小熊做點什么。這樣的設計肯那個過于大膽,但我覺得,,既然孩子興趣被調動了極致,這個時候突然讓他們做一件不是他自愿做的事情,多少有點打擊他的感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興趣作業(yè),展示自己,應貫穿始終,走進我們學校的班級。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自己設計作業(yè),正是一個給他們展示自我的又一個非常好的孩子。孩子當天設計的作業(yè)也非常的好。有的學生“折紙船送給小熊”有的學生“畫一畫”,畫出他眼中的風箏。等等。無奇不有。可以看到,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互動、合作、自主”的學習是本節(jié)課關注的重點。
三、注重研究——發(fā)現
小班化的課堂,一方面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趣,引導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處于探究,研討之中,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另一方面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質疑,善于發(fā)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不論學生所持觀點正確與否,都要“永遠捍衛(wèi)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因為小班化的課堂是個性化展示的舞臺,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是無法復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