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戲語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亳州剪紙;題材分類;民俗應用;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55-02
位于渦水河畔的亳州地處南北地域文化的過渡性地帶,在歷史的長河中,商湯曾建都于亳,此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在這里不斷地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了樸實中不失浪漫,含蓄而又不失豪氣,既開放又包容的亳州文化。亳州地區民風淳樸,民眾十分注重養生,崇尚勤儉節約,為而不爭,即使身處困境也能夠自得其樂,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而“亳州剪紙”便以一種二維的、平面的方式將亳州民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惟妙惟肖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將亳州民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通過那一幅幅的紅色剪紙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一、求吉納福保平安
幸福安康、富足美滿的生活是廣大亳州民眾自始至終的追求,他們將這種愿望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出來,剪紙便是其中之一。在亳州剪紙中,有很多裝飾內容都是這種樸素而又單純的愿望的直觀表現,而這在歲時節令中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在亳州,每逢佳節人們都會通過剪紙來裝飾門戶和庭院,這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氣氛,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真摯期盼。在新春佳節時,常見的主要有迎新納福為主題的“三陽(羊)開泰”、“新春大吉”、“四季(梅蘭竹菊象征四季)平(瓶)安”、“喜(喜鵲)上眉(梅花)梢”“萬事(柿)如意”、“福壽安康”、“歲歲平安”、“室(石)上大吉(雞)”、“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等剪紙。如“室上大吉”,“室”的諧音為“石”,“吉”諧音為“雞”,剪一昂首挺胸、頭戴紅冠、作鳴叫狀的大公雞立于巖石之上,周圍輔以各種吉祥的花草環繞作為裝飾。“雞”與“吉”不僅因諧音被常用于剪紙題材中,“雞”在古時還被認為是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家禽而深受民眾的喜愛。這在《韓詩外傳》中就有所記載:“雄雞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1]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將“雞”用于年節的剪紙中,并不單純是其光鮮美麗的外表和昂首矯健的形象,更是因其所象征與暗含著的深刻的人文內涵和倫理道德。除歲首求吉納祥的剪紙外,也有祈盼來年豐衣足食、生活安定、風調雨順的裝飾內容,如“連(蓮)年有余(魚)”、“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等。
剪紙除在春節期間受到亳州民眾的喜愛之外,在其他節日也有相應的表現形式。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此時天氣炎熱病蟲滋生,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便會通過一些張貼佩戴鎮物或者舉行某種儀式活動來達到祛邪避災的目的。端午節的剪紙表現題材主要有“虎鎮五毒”、“葫蘆團花”、“天師鐘馗”、“太極八卦圖”等。除此之外,也有反映節日期間亳州民俗活動的“賽龍舟”、“包粽子”等剪紙。有關中秋節的剪紙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中秋團圓”、“花好月圓”等,這些剪紙不僅作為裝飾物烘托了節日的氣氛,更暗含了民眾對安康圓滿生活的樸素心愿。
二、祈子延壽福滿天
宗族的延續傳承有賴于“夫婦之道,而“夫婦之道”則肇始于男女之間的情戀婚嫁。在亳州地區,新人結婚時用剪紙裝扮居所既能渲染喜慶熱鬧的氛圍,又是借此表達對新人的婚后生活的祝福,此類的剪紙很多是以團花的形式呈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團’與‘圓’被賦予了特殊的觀念與意涵,普遍被視為團圓、圓滿、吉祥的標志性符號,而團花的形式本身就有民俗觀念和文化因子的滲透與應用。”[2]如“喜上眉梢”、“龍鳳呈祥”、“蝶戀花”、“鴛鴦臥蓮”、“鳳穿牡丹”、“鳳戲牡丹”等。其中,“鳳凰”和“牡丹”意象的組合多暗指男女之情。在“鳳戲牡丹”剪紙中,其形象多是一只鳳凰轉頭面向盛開的牡丹花,表達了一種對愛情、婚姻美滿的向往與追求。此外,也有祝愿新人早得子嗣的“麒麟送子”、“松鼠葡萄”、“榴開百子”、“連(蓮)生貴子”、“先送子”等。此類剪紙圖案中通常以諧音、諧形或者象征的方式表達對新生命的祝愿。以植物題材為例,剪紙中常見的“葡萄”、“石榴”、“葫蘆”、“蓮子”等等生命力頑強或結子豐碩的植物,這些都暗含著人們強烈的生命意識并通過剪紙的表現形式將這種意識得以物化。
慎終追遠,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不斷歌頌和倡導的傳統美德。在亳州剪紙中便有許多是以祝壽和多壽為題材的,如“五福捧壽”、“麻姑獻壽”、“群仙祝壽”、“松鶴延年”、“仙鶴蟠桃”、“猴子偷桃”等。在祝壽題材中“桃”經常作為主要圖像或輔助紋飾出現在剪紙畫面中,這是因為“桃”與傳說中的神仙王母娘娘有著密切的關系。傳說王母娘娘擁有一個很大的蟠桃林,每年三月三日是她的誕辰,天宮大開盛會,以蟠桃作為主食,宴請各路神仙,眾仙趕來為她祝壽。王母娘娘蟠桃園的蟠桃,人吃了成仙得道,能長生不老,能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這便使“桃”賦予了其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民俗內涵。因而,“桃”意象便成為祝壽題材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圖案。“如果說吉祥寓意是民間美術經驗層面的淺層內涵的話,那么,生命象征則是民間美術形而上層面的深層內涵。”[3]從而可以看出,“祈子延壽”這一主題深刻地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重視與信仰。
三、歷史人物顯風流
亳州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在亳州剪紙中,便有一些反映亳州歷史名人的剪紙。曹操是東漢末期的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亳州是曹操的故里,有關曹操及其家族的各種事跡在亳州廣為流傳。曹操修筑的運兵道至今保存的十分完整,甚至有“地下長城”的贊譽。《曹沖稱象》的歷史故事便被亳州剪紙藝人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這幅剪紙中,畫面從下到上依次是陽刻的水波紋、陰刻的船、陽刻的曹沖,陰刻的大象,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整體和諧中不失對比。大象占據了構圖的將近三分之二,但絲毫沒有頭重腳輕之感,而這正得益于剪紙藝人熟練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
亳州素有“中華藥都”之稱,當地的民眾十分注重養生,據統計,2015年亳州地區百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502人之多。而這與華佗以及陳摶兩位歷史人物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華佗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在各地行醫救世,他首創的“麻沸散”和“五禽戲”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而陳摶是北宋時著名的道家學者和養生家,信奉“黃老之學”,講究清靜無為的養生之道。因此,亳州剪紙中亦有很多反映亳州民眾養生保健以及紀念醫學先賢的題材,如剪紙作品“神醫華佗”、“五禽戲”、“陳摶老祖”等。在剪紙“神醫華陀”中就刻畫了華佗在深夜還在奮筆書寫的畫面,這幅剪紙采取了圓形構圖,華佗居于畫面中間偏左的位置,書案上的竹簡已經長長地散落了一地,華佗仍渾然不覺,書案前刻有一些花草,這幅剪紙為我們刻繪了一位妙手仁心的醫者形象。除了與亳州有淵源的曹操、陳摶、華佗等歷史人物外,亳州剪紙中也有“陸游賞梅”、“嫦娥奔月”、“四美圖”、“哪吒鬧海”、“文王求賢”等其他著名歷史人物。
四、社會變遷展新顏
隨著時代的變遷,亳州剪紙也與時俱進,除了花鳥魚蟲、祥禽瑞獸、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傳統題材的內容外,剪紙藝人還創作出了反映社會發展、新時代生活風貌以及展現當地民俗風情的剪紙,這類題材的剪紙亦被稱為“新亳州剪紙”。
毫地處中國南北和東西的交匯處,自古以來就是皖豫蘇魯的重要商埠,到明清時期的亳州商業貿易的發展空前繁榮,經年商賈云集、會館林立,山陜、湖廣、江浙、豫皖等省在此均設有會館,現在亳州城西北還保存有一條古老的商業街,商業街附近有一座大關帝廟,便是即享譽全國的“花戲樓”,也就是山陜會館,它以精湛的雕刻藝術,絢麗的彩繪而享譽中外。[4]剪紙作品“花戲樓”便選取了花戲樓的正大門作為表現內容,剪紙是左右對稱的構圖形式,整幅剪紙精致細膩、刪繁就簡,點線面相結合,和諧一致卻又不失錯落變化,將花戲樓的主要特色表現得恰到好處。反映亳州風俗民情的剪紙還有“捏糖人”、“學剪紙”、“織布”、“劃旱船”、“吹笙”等等。
亳州剪紙藝人還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創作出了許多反映現代生活以及社會大事件的剪紙。如剪紙藝人王炳華在中日建交時曾創作了一幅刻有“長城”與“富士山”圖案的剪紙,“長城”象征著中國,“富士山”象征日本,以山川海水相連,寓意兩國之間為連衣帶水的關系,從而能夠友誼長存。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會,王炳華老先生又以此為主題創作了“鳥巢”、“福娃”等剪紙。還有“神舟回家了”以及為歡迎香港、澳門的回歸創作的“普天同慶”系列作品、“2012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等都是以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事件作為剪紙的創作靈感與題材的。
亳州剪紙在集成傳統的同時能夠順應時展的趨勢,不囿于傳統的創作題材,將剪紙表現內容加以豐富,創作出了一批反映時代、謳歌生活的新剪紙,這也是亳州剪紙在當代社會文化急∽型期還能夠繼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結語
亳州深厚的歷史人文為亳州剪紙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內容和廣闊的創作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亳州剪紙又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新風貌。亳州剪紙是亳州民眾熱愛生活的物化表達,他們不僅將自身心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甜蜜美滿愛情的向往,對子孫滿堂的期盼寄托在了那一張張紅紙上,更從這豐富多彩的紅色剪紙中彰顯出一種積極樂觀、欣欣向榮的生命態度。
參考文獻:
[1]章培垣主編.韓詩外傳選擇修訂版[M].杜澤遜,莊大鈞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11.
[2]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3]程波濤.阜陽團花剪紙的民俗主題與文化寓意[J].文藝研究,2012.
[4]張立池,魏紅燦.亳文化略論[J].學術界,2011.
作者簡介:
民間藝術是人類歷史上古老而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她不僅反映了民間豐富多彩的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無數沐浴在塵世中的人們對原有社會和自己命運的認識與把握。這種理解作為一個民族原生態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哲學思想,對自然,對生命起源的初步認識,并在人類社會意識形態下不能擯棄不受宗教的影響,這是對神的崇拜與敬畏。因此,民間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作為原始宗教這個產物下結果,則就不能不帶有原始宗教的某些特征。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在陜西西府一帶更為突出,尤其是原始崇拜意識,可以說它是西府民間藝術的本質特征。
原始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它包括圖騰崇拜,女神(祖先)崇拜,女陰崇拜,男根崇拜,魂靈崇拜等等。西府的民間藝術中,有很多的作品外在形式或實質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崇拜的鮮明特征。
圖騰文化與圖騰崇拜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并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圖騰崇拜是人類的第一個生命起源的認識形式,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圖騰崇拜的內容很廣,其歷史的縱向程度很深,少數民族有一些地區仍保留著原始圖騰崇拜的風格。西府民間藝術尤其布藝中的龍、虎、青蛙、豬等作品就是演化傳承的例證。
西府民間藝術所反映的龍圖騰崇拜的內容范圍很廣,有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西府是炎帝氏族的發祥地,民間關于龍生炎帝的傳說很多,所以,龍就成了炎帝氏族圖騰的象征,并且一代代傳下來的。西府的民間藝術,無論是布藝,還是剪紙,無論是石雕,還是或泥塑,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作品,龍的藝術形象不下于數十種。
由于歷史的動蕩和變化,西府寶雞這個“扼關西壁壘”之喉嚨要道,贏取了許多外來居民的涉足,以致還有少數民族的頻繁光顧,播種點燃無數區外文化火種,這使得西府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上具有很寬泛的內容。例如,在布產品,不僅有龍圖騰作品炎帝氏族家族,還有女媧氏族圖騰的青蛙系列產品如蛙枕,回族豬圖騰玩具飾品如豬頭鞋、豬頭帽,傈僳族虎圖騰老虎枕,虎頭帽,老虎鞋等等。在這些強大的圖騰意識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龍的圖騰。如關于龍的灰批、壁畫、浮雕、壽禮、面花、服飾、花燈、剪紙,以及各種生活用具中以龍為造型的龍圖案等等,可以說,在反映圖騰崇拜方面,“龍”形式的作品是西府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構成西府民間藝術最具圖騰崇拜意識的本質特征。
女神(始祖)崇拜及其特征
女始祖崇拜是圖騰崇拜的發展形式,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進入氏族社會以后,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得到鞏固與重視。“子女是母親所生這一生理現象也是每個氏族――動植物的圖騰崇拜幻想產生懷疑,從而又不得尋求一種新 的答案,于是他們又幻想出女始祖與圖騰動物感觸或婚配而繁衍人類的神話”(《宗教學通論》)。但值得引以注意的是,女始祖崇拜和圖騰崇拜在形式上是相結合進行的,所表現出來的往往這兩種原始宗教特性的結合體,實質上是一種對自然和人自身的結合崇拜。女始祖進一步肯定了女性生育的實際作用,這是提高人的認知能力的標志,也是社會力量最初公認的反映。
中國古代的書籍與人類生殖和大量的傳奇女性祖先的圖騰。如《帝王世紀》中說:女始祖炎帝女攀登玉龍致炎帝;夏女性祖先的情況已吞薏苡和玉。”《竹書紀年》中說:黃帝的女性祖先寶看到閃電引起的黃帝,第一個女人姚惠青長工資和堯舜;第一個女人沃爾登見到彩虹,舜,《史記,陰姬> >說:商女祖簡狄吞玄鳥蛋租賃等在這方面,和民族學材料更加豐富,如我們的傈僳族“哭”的家族傳統是第一個女人和老虎和學生,包括烤”家族的第一個女人新鮮小麥,”和“家族女性祖先和老虎。等等,這類女性祖先,也作為本氏族的保護者和成為圖騰祖先崇拜對象共存。
在西府的民間藝術中,涉及女始祖崇拜意識的作品的雖然不多,但無論是紙或布制品,但凡涉及到女始祖崇拜,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鮮明的特點。例如,寶雞千陽、隴縣一帶的民間剪紙、布制品中,涉及到一些精怪神話如人面獸身或獸身人面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形象出現,突出表現其腹部,胸部,臀部的肥大,與女性的生育密切相關。
女陰崇拜及其特征
女陰崇拜人類起源的一種新的認識,本質和女神崇拜的意思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女陰崇拜的表現形式不需要婦女的完整形象,而是女陰本身。這是氏族成員的生命的理解和起源的一大進步,它拋棄了以往的幻想,從視覺經驗的角度出發,注重事實和客觀。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收錄很多女陰崇拜方面的信息。民間象征的凹石、洞穴、天坑、湖泊等來代表,并形成了很多關于“拜石求子”的習俗。西府民間藝術在內容和象征意義上,相同或相似的植物,如石榴,蓮花,葫蘆等為外陰崇拜的代表。其藝術表現手法:
1.雌花的藝術處理,從內容上反映陰崇拜。通常在蓮花,,梅花,特別是蓮花,是表現女陰崇拜的典型代表。在進行藝術處理是,一方面使用夸張變形的手法,使其達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試圖保持花的外觀,與其他物體相配合嬉戲進行聯想,以強化形與意、情與理。如“蓮生貴子”,“魚戲蓮”,“蝶戲蓮”,“蓮里有魚”等。蓮花很早就象征女子,把一朵變形類似于外陰的蓮花來比喻人。蓮能生子,這無疑是“原始生殖崇拜”,尤其是蓮花的變形直接披露的就是女性生殖崇拜意識。
2.采取類似形式的崇拜意識。這種藝術形式,通常表現在布藝制品或剪紙上。如用金瓜的平面圖形表現女陰的特點進行崇拜。作品如金瓜娃娃等。
3.采取物體的截面來表現其形狀。例如,用半截面的石榴,直接的形態表現。
總之,西府的民間藝術中女陰崇拜種類繁多,但在藝術處理上都有相同,那就是視覺和微妙的情緒達到高度統一。可以說她是花,也可以說她是外陰,前者根據大體表現自身的形態,有其深刻的含義,這是西府民間藝術的精華。
結語
西府民間藝術保留原始崇拜,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女神崇拜,祭祖,拜人,精靈崇拜,圣人崇拜、男性祖先神崇拜等。但其中的一些特性是不明確的,有些已經不屬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作為民間藝術的一些特征保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由圖騰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遺存,即把圖騰崇拜交織在祖先崇拜之中,它是以祖先崇拜為中心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統一,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隨著對科學知識的正確運用和理解,原始崇拜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宗教的本質內容和社會意義。可以說,活躍在社會生活的今天的民間藝術,她只是特定的民族風情的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心理表現。但是,過去了的事物是歷史,現在和將來則需要人們去創造,它將按照美的理想和法則,為了美化人們的生活而存在,并且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藝術系)
湘潭農村大都屬丘陵山地。用現在的話說是人杰地靈,偉人故里,人文之盛,蔚為大觀。然而過去,經濟落后,交通閉塞。這里沿襲梅山教的巫師就有三十多個,對人們生活中的疾病產生很大的影響。諸如病人燒熱久而不退,上嘔下泄,認為是犯了煞、中了邪。首先便是請師公“敬老爺”,跳大繩,鳴金擊鼓,念咒語。后來師公子覺得單調,便自創情景短劇,充實內容,使人更能接受且好看。如給病人退熱時,就出現梅山龍樹王等戲劇角色,又念又唱。劇目名《梅山龍樹王化甘露》。唱詞云:
“奉請梅山龍樹王,
威風凜凜下壇場。
一更時候下冷露,
二更時候下濃霜。
三更時候下大雪,
四更雪上又加霜。
五更金雞來報曉,
山中樹木響叮當。……
收取雪霜化甘露,
患者xx身前邪熱快快降。……”
念唱畢,化裝成“雪”、“霜”、“露”等角色的人手執諱符的法水茲肟謚校同時使勁噴灑在病人面部,角色為之手舞足蹈,最后大喝一聲,一跺腳,算了事。就像過去的巫戲。
孕婦懷上小孩,為防止以后難產,不被“血糊鬼”所纏,也要請梅山師公唱戲、立禁。劇目名《九井收魔》。
師公子手執佛帚揮舞,念唱:
“弟子立起陰案一所,陽案一所。
陰取陰井,陽取陽井。
一連九井,收羅妖魔。”
立禁詞云:
“此缽不是非凡之缽,
化為大小金刀一籮。
殺開三元殿,
大小金刀拒妖魔。……”
又如驅邪退煞先化“五雷起火”、“三孟火”的符入一碗法水中。
其劇名《梅山退煞》。唱詞云:
“東方青面雷王降吾水中,
南方赤面雷王降吾水中,
西方白面雷王降吾水中,
北方黑面雷王降吾水中,
中央黃面雷王降吾水中,
上燒三十三天,
下燒一十八重地獄。
上不燒天,下不燒地。
諸等枉死鬼祟妖邪,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燒退古墳古廟枉死邪精。”
梅山教亦有與道教相同之處,如道教中的開光和安神等,梅山教中亦有,不同的是,梅山教有情景劇的表演,唱念結合。唱以花石調為主。這與湘潭獨有的花鼓坐唱和湘潭地花鼓極為相似。
以上這些均與驅邪除魔有關。但梅山文化在湘潭生產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這也正是它與其它教派完全不相同的地方。梅山人因其地理因素的局限,大都以漁獵生產為主。由此他們根據漁獵的生產特點,編創出一些地花鼓,如《獵兔遇仙》、《神網捉河妖》等。養鴨技術是梅山人的一大特點,湘潭人就接受了梅山人的養鴨經驗,然則這一經驗與現在的科學養殖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帶有梅山文化神秘的色彩。據說湘潭人原來趕鴨子,有鴨子亂跑到田里擂死禾苗,后來梅山人介紹一種經驗,就是必須要在農歷五月初五日晚上偷別人竹山里的竹竿,而且請幾個人來罵,罵得越狠越好,請幾個人扮成鴨子,在罵聲中乖乖地聽話,隨著竹竿排隊走路,方可收場。這種方式也近似乎現在所說的情景劇。
正因為梅山人有創造情景劇的特點,湘潭人都稱為梅山文化。這種梅山文化,對湘潭戲劇影響深遠。如湘潭很有影響的《捉蝴蝶》就是根據梅山人創造的情景劇演變而來。梅山人的《捉蝴蝶》,反應的是除蝶妖,而現在的《捉蝴蝶》是載歌載舞,反應的是一種生活情趣。另湘潭有名的花鼓小戲《蔡坤山犁田》,也是受梅山人創作的《賴梅三耕田》的影響,賴梅三耕田十分辛苦,婆娘送飯途中遇上神仙乞討,婆娘施飯給神仙,被丈夫發現,遭到丈夫賴梅三的毒打,神仙見狀,忙用手一指,鞭子不但打不痛婆娘,反而鞭鞭都抽在自己身上……這下賴梅三知道遇到了神仙,忙頂禮膜拜,懇求神仙饒恕,神仙于是賜予打牛鞭,打牛鞭一揮,牛特別有勁,半天就可完成幾天才能犁完的地。這個故事雖說與現在舞臺演出的《蔡坤山犁田》大相競庭,但不能說完全沒有半點影子。
雨是秦魏漢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傷之淚;雨是桃花潭水邊知己依依不舍的惆悵之淚;雨是茫茫戈壁間守邊將士的愁苦寂寥的思鄉之淚。我愛雨,愛它那能沖凈世間一切污垢的圣潔;愛它那對于大地萬物賜予希望的大慈大悲。
細細的雨,就像身穿一件白裙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謫仙,總是,是以輕得不能再輕的腳步,悄無聲息的朝你款款走來。用那雙巧手悄悄的織著一幅如煙如紗的薄霧,將天地都籠罩進去,完美得如夢幻里一道絕勝的風景,芳草鮮美,落英紛飛,仿佛陶淵明筆下理想的桃花源。
倚窗觀雨,是一種享受,一種另類的享受。雨,無疑是美得,相比于風的凌厲,雷的暴躁,還有電的急迅,風雨雷電中只有雨事唯美柔和的象征,它有著名門淑女的文靜,貴族公主的柔美,還有古風美人的雅典。它圣潔,用雨水沖去每個人心中的污垢,洗去人疲倦的塵埃;它優雅,總是以神秘唯美的雨簾示人;它善良,用雨滴將希望的種子撒播。
窗外細雨如絲,路燈在雨簾中,有一種朦朧的美感,微風拂面,帶給人多少思緒,多少幻想,不由得叫人觸景生情,讓人感慨萬千。吸引著眾多丹青妙手繪出多少美麗的畫卷,更使多少文人墨客寫出多少動人的詩篇。真可謂是如詩如畫,令人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