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干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R395.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07-01
本文資料來源于本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內科、外科、放療科住院病人及其家屬、單位的調查。具體如下:
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抽樣原則作填表調查,表格發出720份(病人及其家屬、單位中240份全部收回),240例患者均經病理學確診。調查結果如下。1)性別:男145例,60.42%;女95例,39.58%。2)年齡:20-39歲,54例,22.50%;40-59歲146例,61.25%;60-79歲40例,66.67%。3)文化程度:文盲10例,4.17%;小學38例,15.83%;初中65例,27.18%;高中84例,30.50%;大學以上43例,12.92%。4)病種:頭勁部腫瘤38例,15.83%;生殖道腫瘤31例,12.92%;淋巴肉瘤15例,6.25%;消化道腫瘤25例,10.42%;鼻咽癌84例,35.00%;肺癌29例,12.08%;乳腺癌18例,7.50%。5)心理情緒:見表1。
表1受調查者心理情緒
2 護理
2.1 護理要點 護士除執行手術、化療、放療常規操作護理,還針對病人確診、病情好轉、病情發展各階段有的放矢進行心理護理。
2.2 護理結果 減輕癌癥病人的心理壓力本身就是一種治療。240例病人經過有的放矢心理護理,有效地開精神枷鎖,減輕心理壓力,穩定情緒,95%順利完成各階段治療,病情痊愈,好轉出院,5%病人病情未控,轉入保守治療階段。
3 討論 人是“社會動物”,疾病和健康一刻離不開社會影響,了解、掌握癌癥產生、發展根本原因―社會心理因素,才能更有效地指導人們防癌治癌,幫助患者康復。現代心理治療的特點是:
3.1 把人看成社會一員,建立或保持一個不發生軀體與精神的氣氛的環境 臨床實踐體會到:“創造一個良好的治療、家庭、單位社會環境比治療病人本身更為重要”。我們具體做法是:扮演好護士重要社會角色是正確疏導病人負性情緒轉移,促進病人及其家庭恢復生機和加強病人與單位的橋梁作用的重要保證。調查結果表明:患者感覺生命安全受到威脅47.5%,生理上尋求給予生存希望占73%,要求有效醫療措施占86.7%,希望得到精神上幫助占83%,希望別人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占100%,啟迪了我們如何正確疏導病人負性情緒轉移非常重要。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必要條件,護士角色行為是重要保證。通過護士文化素養、道德品質,技術水平、儀表態度,為病人素造一個“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給予患者生理、心理上各方面的關懷、關愛,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是認真負責、誠懇支持、幫助他們,取的病人合作與信任。進一步誘導病人敞開心菲,給予適當疏導。針對性解開患者精神枷鎖,使病人負性情緒迅速得以自控,穩定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對癌癥治愈或生命延長有積極意義。
3.2 護理工作不應局限于病人,還包括家庭、單位乃至全社會 家屬情緒直接影響患者,臨床實踐體會:若家屬情緒低落甚至抵觸,不利患者治療和康復。調查結果可喜的是只有14.16%病人曾想過死。有91%家庭對病人是支持的。護士如何負起引導和幫助家庭與病人共同度過癌癥危機,消除病人生理和心理上不穩定因素,讓病人重新回到家庭生活的起始點來,極為重要。
3.3 癌癥患者的經濟條件差異大 有的患者病情尚未穩定,急于上班,結果造成復發或轉移;癌癥康復延長,一旦想重返崗位,領導不同意,不容易康復的身體和振奮的精神再次消沉下去;長期病假許多福利待遇被取消等等不利的社會因素,造成癌癥患者心理上的困擾。可喜的是調查結果有90%單位對病人家庭是支持的。護士處在病人與單位之間的關鍵位置上,如何幫助病人引線搭橋,排憂解難,解輕病人社會心理壓力,不容忽視。病人說:“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曉得自己身陷困境時,有可以信賴的親朋好友,且能助一臂之力,心里就會感到莫大幸福生活才有意義,生存才有價值”。只有具備強大有利的支持,才會更好應付來自社會環境中各種的應激因素,因此護士各種如何走向社會,為病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治療環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3.4 病人本身的主動性 心理治療護士不是教育和改變病人,而是啟發病人與疾病做斗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病人自己去改變自身的病理狀態,護士應是病人的朋友而非教育者。大量事實證明:癌癥病人生命期不僅取決于病情和醫療措施,而且于患者自身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調查結果表明,癌癥患者確診后產生緊張、恐懼的負性情緒,癌癥病人的心理活動雖各有程度不同,歸根到底是求生意志強烈反應成為影響預后的關鍵因素,必須及時給予疏導。我們具體做法是:針對各個階段進行心理護理。
3.4.1 確診階段 此期病人心理狀態極為復雜多變,必須促使不良心態轉化,幫助認識以下問題:1)正確認識和對待癌癥―用抗癌明星康復的事實告訴患者:癌癥并非絕癥,給病人以希望。治療中病情有好轉、緩解或病友痊愈出院,立即抓住“黃金時機”向病人灌輸癌是可以治愈的道理,使病人放下思想包袱,增強接受治療的信心。2)正確對待生死問題―幫助病人從死亡低谷中走出來,告訴患者:“生老病死”乃是大自然規律,向“癌星”們學習,將生死置之度外,拼力掙脫死神束縛,哪怕只有1%希望也作100%努力,放下包袱,主動配合治療才是唯一求生出路。3)正確對待人生價值―有些病人錯誤認為:癌是死,不如早死,以免受苦。對此類病人除加強心理疏導外,還應加強于其家屬、單位聯系,多方關懷幫助,讓病人認識存在社會上的價值,鼓勵其對生活熱愛、對事業追求,生活有目標,希望可使病人向往永生。
3.4.2 治療階段 此期患者經過確診,精神上受到考驗,多數要求盡快得到治療。調查結果表明,生理上希望有效醫療措施的占86.7%,對治療有信心的占95.83%,戰勝癌癥信念鼓舞自己的占34%,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占64%。此期由于各種治療手段可出現副反應,應針對性地耐心解釋,支持鼓勵并采取有效措施,減輕和預防副反應,同時還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必須懂得抗癌也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敗。注意加強飲食療法和體能才有健壯的體魄堅持到治療結束乃至戰勝癌癥,幫助患者順利渡過治療階段。
3.4.3 病情好轉階段 此期必須鞏固和強化病人良好的心理狀態,并樹立與癌癥長期斗爭的思想,幫助患者認清要戰勝癌癥應向“癌星”學習,樹立長時間地保持心理平衡頑強地活下去,癌癥是可以治愈的意念。
【關鍵詞】心理干預;PCI患者;恐懼心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196-01
PCI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介入治療起源于1977年,近三十年發展迅猛,它改變了心血管內科的治療現狀,目前已成為心血管病學中相對獨立的一門分支學科,成為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基石之一[1]。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雖然不如外科手術創傷大,但它也是一種創傷性的檢查和治療手段,幾乎所有的患者在得知自已的疾病需要用介入手術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變化。焦慮、緊張、恐懼是PCI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反應[2]。為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促進其早日康復,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09年10月對86例PCI患者施行了心理干預,效果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行PCI患者152例,男80例,女72例,年齡38-82(45.6±12.6)歲。均經一系列輔助檢查初診為冠心病需行PCI的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干預組(86例)和對照組(6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均需至心內科導管室行PCI,介入手術前及手術后均按常規治療及護理。在此基礎上干預組于手術前48h及手術過程中采取心理干預。①建立干預基礎。向患者介紹科室情況,如主任、護士長、主治醫師、責任護士。病區環境,如訂餐、打水、衛生間等。便患者對醫務人員產生信任及親切感,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加深護患溝通,建立和諧的相互信任關系。②認知干預。向患者說明PCI手術的目的、意義、方法、術式及預后效果,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防止過分猜凝、擔心而引發恐懼。尤其強調PCI安全系數,創傷性小,治療效果好的特點,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③情緒干預。向患者講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對患者產生的焦濾、緊張、恐懼心理給予理解、同情,并進行安慰,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不安情緒,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進行PCI術。④行為干預:患者在入導管室前或在導管室等待手術的一段時間里,焦濾、恐懼心理反應最為強烈,可出現呼吸增快、手心出汗等癥狀。此時,導管室護士誘導患者用深呼吸方法減輕焦慮、恐懼心理。方法是:取平臥位,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上腹部,用鼻子深吸氣,用嘴緩慢吐氣。吸氣時讓胃部鼓起來,這意味著用全肺呼吸,吐氣時將嘴唇拱起,緩慢均勻地將廢氣吐出。吸氣與呼氣的比例為1∶2,吸氣時可在心里默數1、2、3,吐氣時數1、2、3、4、5、6重復幾次,保持一定的節律。
1.2.2 評定方法: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前手術后進行評定。無恐懼或有輕度恐懼,無或有輕度不適為Ⅰ級,有明顯的煩燥,恐懼為Ⅱ級。
1.2.3 統計學方法:所得資料采用CMHX2檢驗。
2 結果
兩組手術前后恐懼程度比較,見表1。
3 討論
PCI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心理的主要原因:①害怕手術創傷造成疼痛。②擔心術中出現意外,危及生命。③經濟負擔重,產生心理壓力。④對醫院設備和技術條件不信任,產生不安全感等[3]。干預組提供手術的過程及其相關知識等信息支持;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引導患者進行特定的行為訓練和心理疏導。結果顯示:手術后干預組恐懼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
在實施心理干預過程中,應注意與患者的溝通技巧。交流時聲調應平和,語速適中,用詞通俗易懂。根據患者不同心理狀態采用不同的干預方法。同時應給患者創造一個和諧寧靜的氛圍,護士應耐心、誠懇的與患者交流,使其感到他人的理解、同情[4]。鼓勵患者提問,幫助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高度的信任感是心理干預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錢學賢、胡大一、李天德.現代冠心病監護治療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3;516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40
【關鍵詞】 醫護者;心理壓力;心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6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16-02
人具有整體性,身和心息息相關,或者說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相互影響[1];積極的體育鍛煉、衛生保健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好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對生理健康影響也非常大,目前,由于臨床醫護人員工作的特殊性,有不少同志因為工作壓力而導致心力交瘁,出現心理疾病的案例已不少見,所以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應學習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管理者也應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針對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及心理壓力突顯情況,對我院醫護人員240人經常問卷調查。臨床醫生,80名,男24名,女56名,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36歲。文化程度:碩士10名,本科70名。臨床護士160名,均為女性,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30歲。文化程度:本科10名,大專60名,中專90名。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醫護人員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工作和生活壓力,應對能力等50個項目。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受調查者過去的情況,采用心理健康表評定在工作生活中所感受的情緒和壓力。其余按總是、偶爾、從不,分別給予3、2、1分的分值,并計算出心理健康認識總分,統計其各項的百分率或構成比。
1.2.2 調查方法 問卷設計統一指導語,無記名方式調查,發出問卷240份,收回有效問卷223份,收回率93%。
2 結果分析
240名醫護人員對自身心理健康的評價:結果顯示,240名醫護人員大部分有積極的表現,心情愉快者占35.5%,自我感覺良好者占54.3%,生活態度積極者占48%,有32.6%常感覺有不同程度心累,經常有焦慮癥狀者占31.6%,對新鮮事物興趣下降者16.7%,最為嚴重者出現失眠占2.1%,其中,100%的醫護人員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43%的醫護人員感到壓力相當大,只有27%的醫護人員對壓力有較好的應對能力,25%的醫護人員認為自己對壓力的應對能力不強。
3 壓力來源
醫護人員常見的心理壓力來源于:①特殊行業及工作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要求醫護人員工作認真、周到、細心。②人力配備不足,要求無條件地承擔工作任務和全身心付出。③知識更新快,要求不斷學習、進取,沒有更多時間放松。④后勤保障系統不健全,增加了一線醫護人員的負擔。⑤承受著各種人際交往的壓力,如家庭,社會,醫患、醫護、上下級之間;⑥患者對醫護人員認識不足,信任度不夠,期望過高等。⑦醫院管理要求嚴格,檢查評比、考試多使人身心疲憊。
4 討 論
心理困惑和壓力的發生、發展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改善這些因素會對心理應激狀態產生積極的作用。
4.1 利用防御機制 防御機制是弗洛伊德(Freud)精神分析學說的核心之一。Freud將防御機制視為應對逃避性或攻擊驅力引起的焦慮及其它負性情緒的一種方法。防御機制在應激初期使用,可減輕身心反應,從另一角度去看問題以消除內心焦慮。
4.2 愛崗敬業 積極的心態投入工作,適應這份特殊職業,能減少醫療差錯和糾紛,這對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加強新入職人員崗前培訓,引導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標準和規范,以正常心態去面對困難,多換位思考,減少誤會,減少差錯和糾紛發生,用法律武器保護患者和自己。
4.3 善于控制和調節情緒,樹立健康、樂觀、豁達、大度、積極的人生觀,與人為善,樂于助人,處理好同事、朋友、上下級關系,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工作之余保證能讓自己閑適些。要知道心理異常或心理疾病,是非傳染病,也非外傷,幾乎全是個人自己“制造”出來的[2]。這說明無論是治療還是預防,當事人自己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
4.4 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多參加良好的娛樂活動、體育鍛煉[3]、衛生保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于促進心理健康。
4.5 有條件的醫院創建輕松、愉快醫護人員俱樂部 讓醫護人員有心理傾訴和交流的空間,同行之間能相互理解、支持、撫慰,郁悶和壓力能及時釋放,有助于盡快改善不良情緒
5 結 論
調查顯示臨床一線醫護人員精神壓力很大,常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以致影響身心健康也影響服務質量,如何緩解精神壓力成為保證他們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這也是值得每個醫務工作者包括管理者思考的問題。筆者對臨床一線240名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旨在探討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使他們掌握心理應對方法,并對他們進行心理干預,從而促進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1.
【關鍵詞】 不孕癥;心理干預;綜述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Infertility. Fu Na, Zheng Richang. Schoolof Educat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R.Chi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earches of psychological inte rvention in infertility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To integrate r elative researches in the westby literature study.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ertili ty and psychologi c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nd efficienc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 ntions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Conclusion Research design isthe most principal reason, which leads to different conclusions in the efficien c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Infertilit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eview
不孕癥(infertility)是指婚后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同居1年而未能受孕。據統計不孕癥 的發病率為10%-15%[1]。究其病因雖然相當復雜,但已有流行病學的數據顯示 ,心理因素與不孕癥有關[2]。
1 心理因素與不孕癥的關系
對于心理因素與不孕癥之間的關系,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誰為因誰是果的爭議[3]。 在D omar等人[3]的文章中提到,一直存在一個被普遍公認的假設,那就是心理因素比 如抑郁、焦慮等會導致不孕,這一假設不僅被醫療機構所接受,而且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 [4-6]。比如,Demyttenaere[4]的研究結果顯示,焦慮是影響不孕癥的 因素,焦慮的減輕與懷孕幾率的增加相關。Thiering[5]在其研究中指出,抑郁和 不孕有關,抑郁在不孕癥的病因學中扮演了重 要角色,有抑郁病史的女性患有不孕癥的可能性是那些沒有此病女性的兩倍。但從上個世紀 的后期開始,隨著不孕癥診斷技術的提高,又產生了一種相反的觀點,那就是95%的不孕夫 妻的不孕是由生理因素所致,而像抑郁、焦慮不過是不孕癥導致的一個后果[3,7,8]。由不 孕導致的抑郁一般在不孕發生的2~3年時達到,此時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不孕史僅為一 年或6年以上的[8]。另外,關于不孕癥引發抑郁等消極情緒還體現在對不孕癥治療 的過程中 。進行不孕癥治療的夫妻不僅需要經過各種醫學檢查,而且還要按照治療過程的要求做諸如 根據體溫曲線計劃時間、通過收集樣品等,有時甚至為了治療需要跟醫生談自 己的細節[1]。凡此種種不僅會給不孕癥患者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且會給心理 健康帶來 負面影響,這種壓力不僅存在于整個治療過程中,而且在治療失敗后更會加劇。由于不孕導 致的壓力可能會持續幾年,所以,已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在不孕癥的治療中加入心理干預[9]。
2 不孕癥的心理干預
根據心理干預對象的數量和性質的不同,可將不孕癥的心理干預方式分為以下3種:個體心 理干預、團體心理干預、家庭系統干預。我們這里重點介紹團體心理干預。
Boivin[10]將團體心理干預的方式分成聚焦教育的干預(focused educational int erventio ns)和綜合性教育干預(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programmes)。兩者的差異主要存在于 給預者提供信息和技能訓練方面。聚焦教育的干預將應對訓練、壓力減輕、性治療、傳 授不孕癥檢查或治療知識中的兩種活動結合使用,或只使用其中的一種。比如,McQueeney [11]等人針對不孕女性設計的兩種不同的團體治療就屬此類。在其設計的兩種團體 中,一種 是聚焦情感(Emotion-Focused)的團體治療,另一種是聚焦問題(Problem-Focused)的團 體治療。每種團體治療都進行6次,每次90分鐘。聚焦情感的團體治療目標是鼓勵圍繞與懷 孕有關的問題進行情感表達,增加令人愉快的活動,進行放松等以抵消與不孕有關的消極情 感體驗,減輕與不孕有關的病態信念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聚焦問題(Problem-Focused) 的團體治療目標是增加與不孕有關的信息資源,提升與不孕有關的問題解決策略。
綜合性教育干預則是多種方法的綜合性運用,比如,Domar[12]等人設計的“不孕 癥的行為 、藥物治療(Behavioral Medicine Program for Infertility, BMPI)”, 包括認知重建 、情感表達的方法、放松訓練、營養和鍛煉等內容,為期10周,每周1次,每次兩小時。Do mar[3]及其同事在其進行的“團體心理干預對不孕婦女懷孕率影響”的研究中,為 了進行比較,設計了3個不同的小組,分別是認知行為小組、支持小組和對照組,小組也是 每周活動1 次,1次兩個小時,共計10次。Domar的認知行為小組的活動與他的“不孕癥的行為、藥物 治療”小組基本相同,而支持小組的活動每次主要包括兩部分,在前1個小時,組員說一下 最近看醫生或進行治療的情況,談談發生在家庭或朋友之間的跟不孕癥有關的事情,總結每 次參加團體的感受,在后1個小時是每周安排1個不同的話題進行討論,包括不孕癥對組員 自尊的影響,組員與配偶、家庭和朋友之間的關系,跟靈性有關的問題,婚姻、工作或職業 等。McNaughton-Cassill[1]等人為正在接受體外受精及胚胎移植的夫妻設計的短 期壓力管 理支持小組也屬此類。該小組1周活動兩次,采用認知行為的方法,首先,小組成員通過學 習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了解信念與情緒之間的關系,隨后小組領導者鼓勵組員識別自己與不 孕有關的不合理信念并探索這些不合理信念與情感痛苦之間的關系。還有Clark[13] 等人設 計的針對肥胖所導致排卵抑制的女性的干預小組,內容包括傳授營養和醫藥知識、團體內支 持、壓力管理技術等。
3 心理干預的效果
3.1 對不孕癥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 總體而言,心理干預對不孕癥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目前還沒有研究表明, 心理干預會產生副作用。少數研究[9,14]表明,心理干預對不孕癥患者心理健康無 影響。心 理干預對不孕癥患者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心理干預有助于緩解不孕癥患者的壓 力、減輕消極情感和減少精神癥狀[1,3,8,11-13]。
3.2 獲得社會支持 在小組干預中,組員之間很快形成良好的關系。他們在小組活動結束后也經常保持聯系,雖 然這種聯系不同于小組活動時的聯系,但是組員們認為這種聯系能夠幫助他們應對壓力。此 外,小組成員之間在小組結束后經常交換Email和電話號碼,這使小組成員即使在小組結束 后仍然可以保持聯系。在McNaughton等人帶領的干預小組中,曾有一個參加早期干預但未成 功懷孕的組員,6個月后又來參加干預小組,因為其一直與自己小組的組員保持聯系,她了 解小組中每個人的近況。這一結果與Lamaze等人的相似[1]。
3.3 婚姻關系 不孕會影響夫妻之間的關系,所以有很多心理干預是針對改善夫妻關系的,但這些研究的結 果并不一致。有一些研究表明,針對改善不孕夫妻關系的心理干預沒有顯著效果[9,16 ], 而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有效果,比如,Domar在采用了放松訓練或支持性小組的干預后,試 驗組被試對婚姻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15]。Tuschen-Caffier[17]等 人的研究表明,在 接受了8個月的性治療后,不孕患者因婚姻關系引發的抑郁降低,性生活滿意度增加。
3.4 靶行為 有一些心理干預是針對跟不孕有關的特殊行為的[10]。Clark[13]報告說 ,在為期6個月的減 肥小組干預后,組員的脂肪攝入量減少,試驗組比對照組吃更多種規定的食物,養成了更健 康的飲食習慣,體重顯著減輕。Tuschen-Caffier[17]和他的同事采用讓組員記日 記的方式 觀察他們的性治療干預對月經周期發生率的影響,在性治療前只有50%的夫妻準確地 計劃時間,而經過8個月的干預后,所有被試都會這樣做。
此外,還有一些心理干預專門針對應對行為的。McQueeney[11]設計了兩種不同的 團體干預 ,一是聚焦情感的團體,一是聚焦問題的團體,無論哪種干預方式的小組,其組員都比對照 組的成員在面對壓力時更能有效地應用在小組中學習到的這些策略。Stewart[18] 報告說, 被試在參加了他們設計的包括壓力管理技術在內的團體干預后,其逃避的應對方式降低,積 極的應對方式增加。Domar[15]發現,在干預的6個月之后,接受過放松訓練的女性 比對照組被試顯示出更加適應的壓力管理方式。
3.5 心理干預對懷孕率的影響 心理干預能提高懷孕率嗎?這不僅是預者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也是各種心理干預的設計 者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對于該問題,不同的研究也呈現出不同的結果。有些研究結果表明, 針對不孕的心理干預對提高懷孕率無顯著影響[16,18],而有些研究卻得到相反的 結果,例 如, Domar[12]報告說,在采用了“不孕癥的行為、藥物治療”后,試驗組的被試 會在短時 間內懷孕。在認為心理干預能提高懷孕率的這些研究的累計懷孕率從30%~60%,平均48.3 %。反之,認為心理干預對懷孕率沒有影響的研究,累計懷孕率從15%到40%,平均24.7% [10]。
4 小 結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對不孕癥心理干預效果的研究結果是不一致的,這可能與以下幾方面 的原因有關:
4.1 關于樣本和干預時間 目前的很多研究都是方便取樣,而一個評價性研究應是隨機地抽取被試,并將這些被試隨機 地分配在不同的干預組和對照組。此外,Smeenk認為該領域研究結果的不一致與樣本量有關 [19],Cohen[20]推薦的樣本規模是每組不少于64人。關于心理干預的時 間,Boivin[10]認為6~12周為宜,并且應至少追蹤半年。
4.2 研究設計和測量工具的選擇 根據干預的目的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測量工具[10],比如,如果預期存在已久的 一個行為 模式發生變化,最好采用追蹤設計;在選擇測量工具時,要選擇那些對所要考察的因變量變 化很敏感的測量工具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此外,在心理干預前要進行前測,以確保干預 組和控制組是同質的。
5 參考文獻
[1]Mary Ellen McNaughton-Cassill, Michael Bostwick, Sara E.Vanscoy, etal. Arthur, Timothy N.Hickman, Randal D.Robinson, and Greg S.Neal. Developmentof brief stress management support groups for couple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 zation treatment.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0,74:87-93
[2]Lapane LK, Zierler S, Lasatar TM, et al. Is a history of depressive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infertility in women? Psychosom Me d, 1995,57:509-513
[3]Alice D.Domar, Diane Clapp, B.S.N., Ellen A.Slawsby, et al. Impact o f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pregnancy rates in infertile women. Fertili ty and Sterility, 2000,73(4):805-811
[4]Demyttenaere K, Nijs P, Steeno O, et al. Anxiety and conception rate s in donor insemination. 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 1988,8:175-181
[5]Thiering P, Beaurepaire J, Jones M, et al. Mood state as a predict or of treatment outcome after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technology. J Psychosom Res, 1993,37:481-491
[6]Demyttenaere K, Bonte L, Gheldof M, et al. Coping style and depressi on l evel influence outcome in vitro fertilization. Fertil Steril, 1998,69:1026-1033
[7]Domar A, Zuttermeister P, Friedman R.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infertility: A comparison to patients with other medical conditions. Journal of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93,14:45-52
[8]Domar A, Zuttermeister P, Seibel M, et al. Psychological imp rovement in infertile women after behavioral treatment: A replication. Fertilityand Sterility, 1992,58:144-147
[9]Connolly KJ, Edelmann RJ, Bartlett H, et al. Anevaluation of counseling for couples undergoing treatment for in-vitro fertili zation. Human Reproduction, 1993,8:1332-1338
[10]J.Boivin. A review of psychosocial in interventions in infertilit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3, 57:2325-2341
[11]Debra A.McQueeney, Annette L.Stanton, Sandra Sigmon. Efficacy ofEmotion-Fo cused and Problem-Focused Group Therapies for Women with Fertility. Journal of B ehavioral Medicine, 1997,20(4):313-331
[12]Domar AD, Seibel M, Benson. The mind/body program for infertili ty: A new behavioral treatment approach for women with infertility. Fertility an d Sterility, 1990,53:246-249
[13]Clark AM, Ledger W, Galletley C. Wight loss results in significan t improvement in pregnancy and ovulation rates in anovulatory obese women. Huma n Reproduction, 1995,10:2705-2712
[14]Emery M, Beran MD, Darwish J, et al. Does counseling prior to IVFaffec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Preliminary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 rol tria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 r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Human Reproduction, 2001,16:201
[15]Alice D.Domar, Diane Clapp, Ellen A.Slawsby, Bruce Kessel, John Ora v. 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Distress in Infertile Wom en. Health Psychology, 2000,19(6):568-575
[16]Wischmann T, Stammer H, Scherg H,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l o gical effects of counseling and couple-therapy with infertile couples. Paper pr e sented at the 1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Human Reproductionand Embryology. Human Reproduction, 2001,16:198
[17]Tuschen-Caffie B, Florin I, Krause W, et al. Cognitive-behaviour a l therapy for idiopathic infertile couple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19 99,68:15-21
[18]Stewart DE, Boydell KM, McCarthy K, et al. A pro spective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rief professionally led support groups f or infertility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Medicine, 1992,2 2:173-182
[19]JMJ Smeenk, CM Verhaak, A Eugster, et al. T he effec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n the outcome of in-vitro fertilization. H uman Reproduction, 2001,16(7):1420-1423
心理資本是近幾年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Seligman提出要重點進行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學研究。Luthans等人(2005)對傳統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進行分析研究后,以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觀點為基礎,將心理資本明確定義為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簡稱POB)標準的心理狀態,并認為心理資本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類似,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資和開發而使個體和組織獲得競爭優勢。心理資本是指能夠導致員工積極組織行為的心理狀態。從個體層面來說,心理資本是促進個體成長發展與績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從組織層面來說,心理資本所起的作用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類似,能夠幫助企業獲取競爭優勢。
與傳統的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相比,員工的心理資本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都證實,員工的希望、樂觀和堅韌性三種積極心理狀態及心理資本,都與他們的工作績效顯著正相關,員工的希望、樂觀和堅韌三種積極心理狀態及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資本對他們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和組織公民行為具有積極影響作用。
因此,開發、提升員工的心理資本,將有利于提高組織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投資收益,進而使企業保持和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然而,如何開發和提升員工的心理資本,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關于心理資本的開發和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如何獲取、開發提升心理資本以及文化對心理資本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較少。國外Luthans等人對心理資本進行了大量研究,實證了心理資本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并且提出了心理資本微觀干預模型(Luthans, 2006),在心理資本微觀干預模型中提出通過幫助員工進行目標和路徑設計、克服障礙、說服等方法提升員工的心理資本。
二、心理資本微觀干預模型
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認為心理資本是指“個體的積極心理發展狀態”,其特點是:(1)堅持目標,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夠重新選擇實現目標的路徑(希望);(2)對現在和將來的成功做積極歸因(樂觀);(3)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4)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韌性),以取得成功。
Luthans等的心理資本微觀干預研究包括1-3個小時的專題討論,在對一家航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進行了2-3個小時的實驗后,測量的心理資本上升了2%。心理資本干預(PCI)包括:開發信心:通過體驗成功、社會勸說、積極反饋、生理和心理喚醒;開發希望:通過目標設置、分步實現、主動參與、顯示信任、時刻待備、應變計劃、心理預演、重新設置目標;開發樂觀:通過寬恕過去、欣賞現在、把握未來時機、現實的觀點、靈活的觀點;開發韌性:通過聚焦個人資產策略、回避危害策略、改變影響過程策略。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心理資本的干預作用
文化學認為文化不僅是人類創造的,而且同時也在不斷地創造著人類,創造著不同國家、民族的性格、心理和行為方式。說明文化對人的心理的影響作用以及心理是社會環境和文化的產物。顯然,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心理。鑒于此,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企業對員工進行心理資本干預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支柱——儒家和道家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科學、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傳統文化與心理的研究早已受到廣泛的關注,在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研究領域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并且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共識,即中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比如: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不怕苦難,認為苦難能成就人生的信念,為身處逆境的人們提供了前進的動力,有利于人的成長和成功;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能夠提高人的適應能力。道家則主張人們要有“無私”、“不爭”的心態,做到“寵辱不驚”,不論身置何處,都不應該大喜大悲,做到心靜如水。這可以抑制人們的某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態。
從符合積極心理狀態方面來說,構成心理資本結構包括自信、希望、樂觀、堅韌、寬容、感恩。從這些心理資本特點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來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心理資本的積極干預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自信。“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訴人們遇到困難才能鍛煉人,才能成就人,永遠不能失去信心。“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告訴人們即使遇到危難,但終究會過去,黎明終究會沖破黑暗。處境惡劣時不要沮喪,不要喪失信心,事物是不斷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