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道德的作文素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村初中 作文教學 資源開發 策略方法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尺度和綜合表現。然而,一直以來作文教學是農村語文教學的一個瓶頸,很多教師都為之頭痛困惑,認為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的視野窄見識少、信息貧乏,所寫起來的文章題材單一、語言貧乏。事實上,農村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優美的自然風光、淳厚的風土人情和豐富的人文底蘊,這些都是城市所無法比擬的。這些豐富的本土資源為農村學校的初中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我們該如何發揮利用本土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讓習作之花在農村希望的田野上盛開呢?根據農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及新課程特征,筆者認為立足農村拓展素材,對當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這塊土地,將會是一場“及時雨”。
一、親近自然活動,在泥土草香中活躍思維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農村孩子的搖籃:田壟、菜畦、野花、雜草、稻場、炊煙、竹林、果園、籬笆、石路、小溪、板橋、池塘、水庫、蛙噪、犬吠、鳥啼、蟲鳴等皆可如詩如畫般結成文字,讀來賞心悅目。現在農村學生的課外活動也越來越少了,因安全問題不敢或不肯多開展課外活動,“因溺而不泳,因噎而廢食”了。但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應當敢于放開手腳,多開展課外活動,多組織學生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以活動導趣,又以活動誘寫,使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樂趣也學會了寫作,受益匪淺。
二、參加多彩農活,在勞動實踐中體驗甘苦
“農活”是我們農村學校特有的教育資源,農村學生在家鄉也別有一片天地。平時可以引導學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觀察充滿泥土氣息的、獨特的農村事物,搜集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所見、所聞、所感。如:春暖花開之時,讓學生跟隨父母在田間鋤草;麥收季節,組織學生在地里拾麥穗;金秋季節,摘棉花、刨花生、收葵花;雙休日,喂牲口、養家禽、種蔬菜……事后趁熱打鐵,指導學生寫簡短的敘事、狀物文章。因為寫作素材與學生密切相關,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有情可發,有味可感,既學會了農技知識,培養了勞動熱情,又擴大了寫作的范圍。
三、體驗純美鄉情,在社會活動中了解民俗
農村有著流傳已久的鄉土文化、約定俗成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如除夕的煙花爛漫、春節的拜年走親、清明節掃墓拜墳、端午節的粽子飄香、中秋節的一家團圓、公期祭祖、男婚女嫁、移風易俗……帶給學生們許多歡樂。“遠親不如近鄰”的和睦相處之情、勤儉節約之風、吃苦耐勞之德……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這些方面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發生在同學們的身邊。像我們漢中洋縣,一年一度的春節、萬家團圓的中秋節、古樸厚重的蔡倫文化節,萬畝飄香的梨花節……無不帶給同學們許多歡樂,這些都是同學們喜聞樂道的,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題材,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借助生動的情境讓學生感受鄉情、親情、師生情,秉承美德,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親身體驗其中濃濃的鄉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習作指導便迎刃而解。這何嘗不是一種習作教學的創新?
四、感受先輩精神,在參與中學習優良傳統
洋縣的華陽鎮是革命老區,這里傳誦著許多關于革命先輩們的事跡,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展示出一幅幅昂揚奮發、堅貞不屈的精神畫卷。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讓學生采訪當地老人、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跡、拜訪目睹革命前輩、參觀烈士陵園、查閱資料、聽老講那過去的事情等活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種種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繼而產生了強烈的習作欲望。此時,進行習作練習,學生語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間充滿了感情,習作的過程再次升華了同學們的感情,凈化了同學們的心靈。
五、目睹家鄉發展變化,在親歷中抒發振奮之情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經濟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農村的各種產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已經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個最美的小鎮、小康村、工業區、生態村、旅游點等,這又是作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極好素材。讓學生參觀養殖、種植場,參觀社區建設等,通過了解家鄉的過去,目睹家鄉的現在,在過去與現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飛速發展。接著,開展討論會,讓學生說說家鄉的變化:有的從自己家里的生活變化談起,有的從門前這條“路”的更新說起……“我手寫我口”。同學們還情不自禁地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帶著夢想飛向未來,這時提出作文的要求,就會促使學生把這種振奮之情流于筆端,同時激發愛鄉之情,受到情感和道德的熏陶。
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農村是個大天地,這里的世界是樸素的,但也是豐富的,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教學中,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善于發現,體驗感悟,并不斷積累,延伸觸角,也能讓農村學生的作文色彩斑斕、異樣精彩。涓涓細流只需老師輕輕點撥就會激起文思波瀾,點點花蕾只要有生活之泉的滋潤,必能使農村初中習作芬芳滿園、繁花似錦。
【參考文獻】
[1]葛躍東.對當前作文教學誤區思考.云南教育.
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任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有史以來不斷形成、積淀、充實、豐富的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是個體通過對語言、文字、哲學、歷史、宗教、藝術、倫理等人文知識的體驗,并通過個體的語言行為外顯出來的個體關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個性、氣質、性格等精神層面的東西。語文學科作為一方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過程,是增長知識,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培養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語文課堂是一個很好的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教學主陣地。從對學生的人文作用而言,語文教學具有認識、教育、娛樂和陶冶的價值。語文學科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人文主義精神的習得和培養,主要是在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初中生正處于這一時期,這一學習階段是形成良好的人文主義精神的關鍵時期。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初中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并且將人文教育貫穿于課文教學始終,使學生從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養的基本策略
我們不要將人文精神的培養停留在理論的理解和觀念的確立上,而是要將其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呢?
1.通過教材引導學生吸納人文精華。首先教師應注重對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注重對文本的解讀。初中語文教材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如《生命生命》《紫藤蘿瀑布》《散步》《背影》《春》等,這些課文有突出的思想意義導向,即尊重生命、關注自然、弘揚個性、積極進取等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念,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探求、對高尚情操的陶冶、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的美文,它們能啟迪學生追求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教師解讀文本中品味經典范文,學生心靈得到凈化,品位得以提升。
2.通過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其人文精神。書籍是引領人類從洪荒到啟蒙的捷徑,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有限的時間用在讀書上,通過多種途徑與方式,及時地、經常地向中學生推薦經典的、民族的、優秀的課外讀物。學生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詩文名著,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語文。例如在我國的古典詩文中,就有熱愛自然、憂國憂民、蔑視權貴、樂觀豁達等思想精神,學生在閱讀這些古典文學作品時就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3.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貫穿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作文,就是教做人。所謂“文如其人”,學作文與學做人是緊密相關的。作文是育人的搖籃,學生在作文中雕塑自己的心靈。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和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不斷幫助學生加深對社會、人生和大自然的認識、理解、思考。作文正是培養學生美德的良好契機,從觀察感知、體驗頓悟到捕捉信息、提煉素材,直至立意命篇、運筆成章,學生在各個環節中均可能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靈,升華思想。作文的過程,同時也是讓學生貼近時代生活,接受人文思想熏陶的過程。
關鍵詞:傳統文化;英語寫作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4-0064-02
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活動是基于文化意識、認知心理以及語言基礎而開展的。通過對學生的英語作文進行分析發現,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多以西方文化為核心,對中國傳統文化涉獵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語寫作作為文化交流平臺的功能。開展基于傳統文化的英語寫作教學,通過組織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文化活動、文化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在寫作中更多地思考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避免英語學習過程中自身文化元素的缺失。積極比較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中外文化的精髓,可以使寫作教學更具有教育意義。
一、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命題指導策略
寫作是個體以語言為媒介,對客觀世界進行反應與認知的過程。認知語言學將這一點概括為“心生而言立”。語言與與文化互為部分與載體,語言作為符號反映了人們的文化認知,文化元素通過人們的言語行為被賦予意義[1]。由于我國外語教學都是以教材為中心媒介,學生的寫作命題又大多是圍繞與西方文化相關的課文內容設計的,學生的寫作內容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西方文化的思維定式,這樣的寫作就會使語言失去作為文化交流工具的價值,造成傳統文化失語癥。設計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寫作主題可以指導學生對自身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如以下寫作命題可以促使學生通過收集相關信息,整理相關資料,逐步深入地理解某一傳統文化概念:
A Mid-autumn Festival gathering in my home一次中秋團圓
A Chinese book I’ve read for more than once我反復閱讀的中國書籍
Why Yaoming is so popular among Chinese youngsters?為什么中國年青人喜歡姚明?
Do you still like dumplings?你還喜歡餃子嗎?
The marriage ceremony in China中國的婚禮
What do I expect while travelling in China?在中國旅游我期望看到什么?
這些命題涉及節日、文學、體育、飲食、禮儀以及旅游等文化概念,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心,能夠激發學生對某一傳統文化概念進行思考。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文化圖式,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ta)指的是個體將以往的文化生活體驗經過整理形成一種“知識模塊”,并將之存儲于大腦之中[2]。文化知識模塊包括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民俗、習俗、、價值觀念、社會制度、思維方式等方方面面,它們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人的語言表達,并在語言表達中留下痕跡。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命題激活了學生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圖式。比如,A Mid-autumn Festival gathering in my home能夠勾起學生對在家鄉過中秋節時的情境回憶,體會中國傳統節日的氛圍,探索傳統節日的淵源,進而思考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以傳統文化為寫作主題的寫作命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中國文化上來,而學生的成長經歷正是以傳統文化為氛圍,這樣,學生的英語寫作會更加生動和深刻。
二、以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的寫作謀篇點撥策略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以內容為中心,對某一文化主題進行認知,這種認知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和反復性。正是這種主觀性和反復性對個體的交互能力和表達能力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3]。文化適應(cultural assimilation)是文化與語言學習運用中的一種心理傾向,文化活動對這種心理傾向有著深刻的作用。當學生經歷了太多的西方文化活動,如過情人節、圣誕節,吃西餐,穿用進口物件,就會在寫作中產生傾向西方的文化心理。如果在寫作的準備階段幫助學生謀篇布局時,組織一些相關的文化活動,則有利于學生發現更多的寫作素材。例如,當以What do I expect while travelling in China?為題準備寫作時,可以在班級舉辦一次中國山水圖片展覽;或者讓學生在網上下載圖片,讓學生欣賞屏幕中美麗的祖國山河,并讓展示圖片的學生介紹他所展示的圖片內容。學生在欣賞圖片、聽取介紹時,會有意識地尋找文章的切入點,對文章進行謀篇布局。因為有了這樣的文化活動,學生在寫作時會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同時也會結合自身的旅游經歷,指出中國旅游文化中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再如,在以A Spring Festival gathering in my home為題時,可以讓學生賞析與春節相關的古詩。與春節相關的古詩詞很多,這些詩詞可以讓學生獲得許多與春節相關的知識、習俗,使其成為寫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的點撥,我們會發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理解能力會得到較大提高,在寫作中表達對這些文化內涵的理解的欲望也得到加強,學生在謀篇布局時會更有層次感。
三、以文化討論為途徑的成文修改引路策略
英語寫作過程是文化思考、文化過濾、文化提煉的過程。文化討論可以幫助學生在分析文化時由此及彼。心理學家舒曼(J.Schumann)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學習者的習得過程,認為外語學習的過程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學習者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努力追求自身與目的語社會與心理的結合,這種結合越緊密,語言學習就會變得越容易;如果學習者不能融入目的語的文化,那么語言學習就會變得很困難。這說明外語學習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外來文化。王國維在“學以致用”的基礎上提出了“無用之用”的概念,認為“功用”應該是一種“大用”,也就是說英語的學習應該是文化知識的學習、人文精神的獲得與人文素質的培養。教師在寫作過程中組織一些文化討論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活躍思維,使他們的注意力不要只是放在目的語文化上,而要將外來文化與自身傳統文化相融合,以獨特的視角理解某一文化主題。以文化討論為途徑的成文修改能夠引導學生以英語習作為平臺,培養文化認知、文化分析、文化批判、文化認同、文化創造的能力。學生在文化討論過程中可以吸收各種文化理念。對文化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不僅可以豐富寫作內容,擴大寫作維度,而且還可以最大范圍地吸取文化營養,提高人文精神。筆者以On a harmonious dormitory life(談宿舍生活的和諧)為題,指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環境出發,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從所收到的上百篇文章中,挑選出近十篇文章,將其寫作者的主要文化觀點列在黑板上:
When harmony is lost.the dormitory is hell.宿舍失去和諧就成了地獄。
More communication,less problems.多多交流,少有麻煩。
Harmony is based on honesty.和諧基于誠實。
When an annoying situation arises, we have to tolerate each other and co-exist.如果有不快,大家就要容忍,以求共存。
We should learn to share with each other.我們要學會分享。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就某一觀點闡述自己的思想。這時候,筆者發現,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竭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盡可能以正確、優美的英語語言表達出中國文化中互相謙讓、相互尊重、善于奉獻、崇尚道德的人文思想。有些學生嘗試用中國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諺語、詩歌或名人名句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如We are still brothers after problems are resolved;we obliterate unpleasant past with a smile when we meet.(“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學生在用英語表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時,有時會顯得能力不足,但文化討論激起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在文化討論過程對文化主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向學生指出某學生作文的優點與缺點,學生對照自己原來所寫的文章,重新進行文化反思,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潤飾語言,重新修改文章,使文章增色。文化討論后修改的文章主題更加鮮明,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寫作層次更加清楚,語言表達也更加自然。
四、以中西方文化比較為手段的寫作點評激勵策略
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著世界文化,同時中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其他國家文化的滋養。以中西方文化比較為手段的寫作點評可以激勵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點評方式可以采用課堂點評的方式,這樣教師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引發學生的思維。如某一學生在以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為題寫作時,首先提出了Determination determines Success.(決心決定成功)的觀點。然而在論證觀點段中,舉例比較單一。教師在點評文章時可以運用中西方文化中的相關事例激勵學生深化寫作。比如一些英語諺語Success belongs to the persevering.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等,可以激發學生對相關人文思想的思考;同時在點評中運用一些具有相似意義的中國諺語,可以讓學生融合中西方人文思想,使論據更加充分。教師激勵性的點評會鼓勵學生舉出更多中西方相關的事例。在點評Does money mean every thing?一文時,可以利用中西方存在的金錢觀上的差異了激勵學生尋求更多的事例來論證觀點。以中西方文化比較為手段的寫作點評擴大了學生文化思維的范疇,也學會了提煉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先進的英語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了廣泛涉獵世界文化的機會。在寫作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接受多元文化的理念,積極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的精髓,利用英語語言作為世界最大的文化載體這一優勢,廣泛涉獵各種文化元素,豐富文化意識,提高文化分析的能力,通過寫作表達對某一文化的觀念,體會其文化的實質內涵,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見解。
開展基于傳統文化的英語寫作教學并不是在寫作教學中排斥西方文化。英語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同時也是宣傳與強化自身的傳統文化。寫作活動可以最大程度地喚起個體對文化的感悟、想象和思考。然而就像文化不能憑空產生一樣,個體的文化思維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客觀的學習環境影響個體的文化心理。當一種語言消亡時,作為此語言的最主要的載物的文化也就無法生存[4]。語言進化論者從生物學角度觀察和理解語言滅亡現象,認為語言與文化也存在著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生存法則,語言與文化的衰亡與語言本身的生命力有關[5]。英語學習者應該肩負起傳播并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英語教學也應該肩負起培養中國文化傳承者的使命。
參考文獻: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George Yul.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Tribble C.Writing[M].Oxford:OUP,1996.
花兒感謝小草,小草的碧綠襯托著花的美麗。小草感謝大樹,大樹的遮風擋雨帶來小草油油生長。大樹感謝土壤,肥沃的土壤讓大樹茁壯成長。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親人,感恩全世界。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愛感恩演講稿,方便大家學習。
愛感恩演講稿1假如這個世界沒有陽光、水源、沒有父母,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那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當然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些道理都很淺顯,但是生活中,我們在理所應當的享有著這些的時候,卻常常少了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道德準則,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會,不愿感恩。的確,中國的文化傳統讓我們很難從口中說出“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然而,這不應該是借口。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所以,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朋友的幫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給我們所經歷的坎坷。我不會忘記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學逛街,一個也就四五歲的小男孩,從前面跑了過來。因為已經是冬天,羽絨服把小男孩撐得圓嘟嘟的,像個小皮球滾動了過來。他問我到動物園坐哪趟車,我告訴他就在那邊坐4路車。他高興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學就往前走。我們都走得挺遠的了,聽見小男孩在后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著他一腦門子熱汗珠兒地跑到我的面前,我問他有事嗎,他氣喘吁吁地說:“我剛才忘了跟你說聲謝謝了。媽媽問我說謝謝了嗎。我說忘了,媽媽讓我追你。”我不會忘記那個孩子和那位母親,他們讓我永遠不要忘記學會感謝,對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給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幫助和關懷,也不要忘記了感恩。
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不僅常常被我們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而且還覺得他們人老話多,嫌煩呢。其實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_大海。因為,父母是上蒼賜予我們不需要任何修飾的心靈的寄托。
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為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的,是父母。
而現在我們遠在外地學習,依然牽掛著我們的,還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樣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雖不能與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創業的艱難,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當父母生病時,我們是否應擔起責任,照顧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關心的話語,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會慰藉父母曾為我們百般焦慮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難做到。
我們也許會記得感謝在人生道路上幫助過我們的朋友,也許會記得感謝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是的,他們當然是我們要感謝的,可同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父母,永遠是我們最值得感謝的人!
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
愛感恩演講稿2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_班的_,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最美的眼神》。
最美的眼神是什么樣的呢?什么樣的人才有美麗的眼神呢?我從小就一直在尋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直到后來,我漸漸的明白了……
在我小的時候,父母都很忙,沒有時間來陪我,因此我總沒有安全感。在我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時,膽小怕事依然困惑著我。我記得媽媽總是著急地說我懦弱,可那時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懦弱。在學校里,我沒有朋友,下了課也只有我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看書;課堂上,我總是安靜的聽老師講課,從來都不敢大膽的舉手發言,我曾多少次暗下決心要改變我自己,可是每當機會來臨時,我總是缺少勇氣與自信,我知道我可以,可我就是沒有膽量把手高高地舉起來。
老師好像發現了這一點,在一節課堂上老師叫起我回答問題。我從座位上站起來,像做了錯事一樣,低著頭,我的臉紅得發燙,心也跳得很快,雙手冰涼冰涼的,腿也微微發顫,我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可眼淚卻快要流出來了。老師并沒有批評我,而是給予我鼓勵的眼神,讓我坐了下來。
課后,老師經常鼓勵我,告訴我一定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上課要積極的舉手回答問題,試試就能成,爭爭就能贏。老師的眼神中流露出了鼓勵和肯定,我看著老師的眼神,突然覺得那眼神真的好美好美,我也會認真地看著老師的眼睛,點點頭。
從那以后,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那個美麗的眼神總是在鼓勵著我。從小學到初中,我對自己充滿了自信,我相信我能行,那個眼神給了我力量,給了我前進的動力,讓我有勇氣面對一切,讓我有勇氣站在這里。
而現在我也終于明白了,那最美的眼神,就是當初在我遇到困難時,老師鼓勵我的眼神,也只有心中有愛,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人才有這樣美麗的眼神,而那個人,就是老師。
每一條小路都有它的起點;每一條江河都有它的源泉;每一座大廈都有它的根基;每一個人,都曾有恩師相伴!感動你我那真情,是老師的傳道、授業,是老師的教誨、叮嚀;是老師的批評、怒斥,是老師的呵護、引領。
教師一生默默奉獻,不求回報,換來的是知識的傳承和道德的延續!
您不是演員,卻吸引著我們饑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卻讓知識的清泉叮咚作響,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一批批青年人的靈魂……
您用語言播種,用粉筆耕耘,用辛勞澆灌,用心血滋潤。
感恩老師,不需要華麗的詞語,因為全社會對老師的感謝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的。
謝謝老師!
愛感恩演講稿3尊敬的各位家長、教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日我主要在那里跟大家談一談:學會感恩。
感恩,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我站在那里的理由是什么就是感恩。感激教師同學的支持愛戴,感激學校給予的機會,感激母親的培養,感激我自我的付出。因為感激著這些,我今日便站在那里了。
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們感激天神,感激主。當然,我們感激的,遠比他們要多很多。
感激父母,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感激教師,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感激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激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娶努力。
感激太陽,它讓你獲得溫暖;感激江河,它讓你擁有清水;感激大地,它讓你有生存空間。
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一種藝術。
感恩是樂觀。感激困難,感激挫折,不是樂觀么感激對手,感激敵人,不是樂觀么對于我們不甚喜歡的一些人和事物,盡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對我們的利處,從而去感激它,不是樂觀么所以,感恩,是一種樂觀的心態。
感恩是禮貌。有人幫忙了我們,我們隨口說聲“多謝”,可能會給對方心里帶來一股暖流。有人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我們感激他,他可能會更加多的幫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是有禮貌,是知恩圖報。所以,感恩,是一種有禮貌的品質。
感恩是畫筆。學會感恩,生活將變得無比精彩。感恩描繪著生活,將生活中大塊的寫意,揮灑得酣暢淋漓;將生活中清淡的山水,點綴得清秀飄逸;將生活中細致的工筆,描繪得細膩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種多樣的藝術。
有人說,忘記感恩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什么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享受前人帶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這就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今日的幸福和喜悅。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忙和鼓勵為最大的歡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并且不求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
“感恩的心,感激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我;感恩的心,感激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學會珍惜你的幸福,學會感激你身邊的一切,因為珍惜才會擁有,感恩才能天長地久。
感恩,是我們生活中永恒的話題。學會感恩,學會熱愛生活。我們將會感受到更多歡樂。
愛感恩演講稿4大家好!
四天后,就是舶來的感恩節了,這樣的一個節日,為的是提醒自己銘記所接受的恩惠,懷抱一份明亮的心情,對生活中擁有的、失去的一切表達感激。當年,“五月花號”上的清教徒要感謝的是,饑寒交迫時,純樸善良的印第安人拯救了他們吧。而今看來,感恩是一種必要的生活態度,像陽光、水和空氣一樣不可缺失。
當讓你真正表達你的感激的時候,你最想感謝的人是誰呢?
感謝陪伴我們走過生命之路的父母吧!當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什么事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我們就收到一份最大的禮物——那就是生命。沒有這種最神圣的贈與,我們的一切都只能是虛無。我擁有了生命,才擁有了生活的權利,擁有了體驗的機會,從這一點來說,我們的一切都源自父母對我們的恩惠。在他們日漸疲憊的眼中,我們永遠是孩子,是他們愿意用一生去守望和呵護的珍寶。從小到大,作文里寫不完的素材便是父愛母愛,他們為你做的一切你都清清楚楚地記得。
而文字在感情面前終究是單薄的,父母所需要的,不是歌頌和贊美,或許你不曾發現,你最簡單的一聲“謝謝”,都能讓他們獲得莫大的欣慰。我們面對的,永遠是沒有索取的付出,一言一語,細細體會都是親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人有百里負米者,有臥冰求鯉者,有哭竹得筍者,有戲彩娛親者,有蘆衣順母者……今天的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感謝在求學之路上為我們照亮前方的老師們吧!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沒有智慧的生命就無法創造價值,而正是有了老師,我們才得以從混沌的原始生命中觸及外部的世界。學與知的旅程就是靈魂成長的旅程,走過這條路,我們發現了物質以外更豐富的精神生活;走過這條路,我們從一個自然人蛻變成一個社會人;走過這條路,懵懂和迷茫就留給了昨天,喜悅和收獲就在不久的未來。旅途漫漫,我們堅定的腳步在鼓勵和鞭策中從未停止。從古至今,老師的形象凝聚成燃燒不熄的紅燭、辛勤耕耘的園丁,深夜燈光下的剪影,而在未來的歲月里,定會有更多純美的語言來表達說不盡的感激。而我們只能用一句“謝謝!”來表達情意。
感謝我們生活的世界吧!一段干凈的馬路,需要一名環衛工人數小時的打掃;一顆挺拔的行道樹,需要一名園丁每周數次的照顧;一幢舒適的教學樓,需要建筑工人經年一磚一瓦地累積……細細數來,你會驚訝地發現,我們甚至無法想像到底多少人的勞動才成就了我們看似簡單的生活。一個人生存,時時刻刻受到社會給予的恩惠,從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推動著世界有序的運轉。大多數人都會關心慈善事業。慈善便是一種感恩的行為,小到一飯之恩,當永世不忘,大到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的救國建國之舉和最近可歌可泣的賑災救難的義舉。成就是一種境界,而到達這種境界的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了社會曾經給他們的關懷和幫助,感恩之心長存,那么一切就都值得感恩。其實,感恩并沒有通常認為的那么不切實際,哪怕只是給迎面走來的人一個親切的微笑,都是滲透著感恩的行動。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我們不是僅僅用感恩節這一天來完成我們早該完成的感恩,而是用這一天,提醒自己在未來的364個日夜里不忘感恩。
謝謝大家!
愛感恩演講稿5大家好:
同學們,當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父母肩上的擔子又重許多,盡管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他們總是任勞任怨,毫無怨言的將我們撫養長大。小的時候,我總把這當作天經地義,總認為父母生育了我,就應該養育我,讓我過上理想的生活。其實我錯了,因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起照顧。孝敬父母的責任。
同學們,相必我們都讀過這樣一封信,信中只有三個字:爸、錢、兒。這封信雖然只有三個字,但很沉重。當父母讀到此信時,他們的心里會是怎樣的感受呢?這位寫信的兒子他知道嗎?也許在他的心里就只有錢。然而,同學們,我們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的呢?我們知道感恩父母嗎?
有的同學在節假日陪女友或是男友上街游逛,而不回家陪伴父母,把父母拋在腦后。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他們是多么擔心自己的孩子,日夜思念著他們的兒女啊!我們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我們可以感謝他們為我們做的一切,因為是他們讓我們站在這五彩的世界里體味人生的冷暖,父母之愛,深如大海。
羊跪乳,鴉反哺。同學們,我們是否捫心自問過對父母的牽掛又有多少?我們是否留意過父母的生日?是否給父母送過一個禮物?民間有則諺語:兒生日,娘苦日。當你在為自己生日慶賀時,你是否想到用死亡般的痛苦,讓你降生的母親呢?是否真誠地給孕育你生命的母親獻上一聲祝福呢?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就是講,父母的身體健康,兒女應時刻掛念在心。據報道,今年北京某中學抽樣調查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生日祝福。在我們同學中,又有多少人能記住自己父母的生日呢?同學們,或許一聲祝福對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對父母來說,這聲祝福比什么都美好,都難忘,都足以使他們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