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腎上腺腫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Laparoscopy surgery for Adrenal gland neoplasms
TENG Zhao-li,WANG Yu-guo,SONG Shi-de,et al.Department of Urology,Rizhao People’s Hospital,Rizhao 2768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ethod and technique of laparoscopy for adrenal gland neoplasms.Methods 27 cases of gland neoplasms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y b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pproaches.Results All the operations were successive.Postoperative follow-up has been 6-36 months.In all th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and secretion function were normal.No residual tumors were found after laparoscopy.Conclusion As Long as the surgeon conforms to correct treatment method and masters the operative skill,laparoscopy will be golden standard of treantment for most of adrenal gland neoplasms gradually.
【Key words】
laparoscopy;Adrenal gland neoplasms
自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我科采用腹腔鏡經腹腔途徑治療腎上腺腫瘤27例,均獲成功,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7例患者,男12例,女15例。年齡28~74歲,左側16例,右側11例,術后病理證實嗜鉻細胞瘤11例,皮質腺瘤6例,醛固酮瘤3例,無功能腺瘤5例,脂肪瘤2例。全部患者均做CT檢查,腫瘤定位陽性率100%。
其中嗜鉻細胞瘤以竹林胺、心痛定及心得安術前準備,時間7~14 d,一般術前不做常規靜脈滴注液體擴容;皮質腺瘤和醛固酮瘤術前注意糾正高血壓及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1.2 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斜臥70°,鎖骨中線肋緣下1 cm為第1穿刺點,腋前線與經臍水平線交點為第2穿刺點,第3穿刺點在1、2點之間的中垂線上,可根據患者的高矮胖瘦及腎上腺瘤大小位置做相應調整,經第1或第3穿刺點造氣腹,順利置入套針(Trocar)。必要時穿刺第4點,用于牽開脾或肝,以便更好地顯露。切除腎上腺腫瘤時,先切開結腸脾區(或肝區)和結腸外側后腹膜,將結腸下翻,顯露腎周筋膜,沿腎周筋膜將結腸翻向中線,打開腎周筋膜,游離腎上極,在腎上極前內側尋及腫瘤并游離切除。
2 結果
27例均獲成功,手術時間50~130 min,平均83 min。失血量20~800 ml,平均100 ml,腫瘤直徑1~8 cm,瘤重1~81 g,平均17 g。損傷胰腺被膜1例,處理給予禁食及肌內注射生長抑素4 d;損傷膈肌1例,術中及時修補;1例穿刺針刺破肝被膜,少量出血,未予特殊處理;1例穿刺針刺入胃中,予以禁食3 d,留置胃管。引流管術后1~6 d拔出,無明顯并發癥發生,術后1~3 d胃腸道功能恢復。隨訪6~36個月,患者無內分泌異常,血壓正常,腫瘤局部無復發。
3 討論
切除腎上腺腫瘤時,腎周筋膜和腎上極是兩個重要解剖標志,正確辨認前者并保證在筋膜內操作能有效防止損傷胰腺和腸管及周圍血管(腸系膜血管及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而后者則是在筋膜內尋找腫物的坐標,又是避免傷及腎蒂的關鍵。腫瘤多見于腎上極的前內側。
腎上腺(腫物)血管呈一平面分布,腎上腺(腫物)前后無血管,血運源于4周,其中主要大血管位于腎上腺(腫物)下方和內側,上方血管通常較細,外側基本無血管[1]。因此切下標本前后緣光滑,4周呈一層摺邊狀,在形狀上往往像一枚“荷包蛋”。
切除腺體及腫物,均應在包膜外操作,腎上腺質脆,易破裂,應避免直接鉗夾或用力推擠腺體及腫物,否則腫物碎裂可導致種植轉移。尋及腫物后,可在距腫物0.5 cm處順血管走行方向仔細分離周圍脂肪結蒂組織。游離的過程即是分辨血管并阻斷止血的過程,腎上腺(腫物)的血管像“蜘蛛腿”一樣分布于4周,要善于利用吸引器或剝離棒分離出間隙后,撐起腎上腺(腫物),也可提拉腎上腺(腫物)周圍脂肪筋膜等結蒂組織,顯露4周血管,下方和內側血管較粗,須用鈦夾夾閉,上方血管較細,一般用超聲刀凝斷即可。
腎上腺腫瘤手術方式仍有爭議,日本的Aso等[2]及國內李仲宜等[3]不主張對直徑超過6 cm的腎上腺腫瘤實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原因有二:腫瘤>6 cm者,惡性幾率可能增加;瘤體較大時血運豐富,分離時易導致大出血,手術難度大。但目前普遍認為,腫瘤大小并不是決定手術方式的絕對標準,術前影像學檢查,只要腫瘤形狀規則,被膜光滑完整,與周圍臟器及大血管無浸潤征象,仍可采用腹腔鏡完成手術[4,5],當然要求術者須具備一定腹腔鏡操作經驗和技巧。本組6例嗜鉻細胞瘤,其中3例>6 cm,并未引起大出血(
切除右側腎上腺腫瘤時,處理短而粗中央靜脈是關鍵,可先在右腎上極內側解剖出下腔靜脈,沿下腔靜脈向上游離,在肝下緣、下腔靜脈后內側一般能尋及注入的右側腎上腺中央靜脈,小心輕柔游離,注意勿損傷下腔靜脈。
游離腎上腺腫瘤有出血時,不要慌張,迅速用吸引器吸凈術野,尋及出血點以鈦夾夾閉;尋找出血點有困難時,原因通常為暴露不佳,可先以止血紗布壓迫止血,繼續游離其他部位,顯露清楚后,再有效處理出血點。切忌在血泊中盲目鉗夾,造成災難性后果。如以上處理無效,出血不易控制時,應當機立斷,轉開腹止血。
自1992年Ganger等首次成功地報道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后,隨著手術器械不斷改善,術者經驗不斷積累,手術技巧日益提高,各種病理類型腎上腺腫瘤均經腹腔鏡切除獲得成功。微創手術切口小,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滿足了患者要求,符合21世紀外科發展潮流。遵循正確治療思路,熟練掌握手術技巧,腹腔鏡手術逐漸成為治療大多數腎上腺腫瘤的金標準。
參考文獻
1 劉國禮.最新成人腹腔鏡手術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0-82.
2 Aso Y,Homma.A survy on incidental adrenal tumors in Japan.J Urol,1992,147(6):1478-1481.
3 李仲宜,黃長順,楊樵,等.腹腔鏡與開放性腎上腺功能性嗜鉻細胞瘤切除術的對比研究.中華外科雜志,2001,6:493.
4 Hobart MG,Gilli S,Schweizer D,et al.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for large-volume(≥5 cm)adrenal masses.J Endourol,2000,14(2):149-154.
【關鍵詞】腎上腺;腫瘤;CT診斷;鑒別診斷
腎上腺組織結構復雜,體積小且位于腹膜后間隙內,腎上腺腫瘤是常見的腹膜后腫瘤,目前CT檢查是腎上腺腫瘤定位定性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別是多層螺旋CT(MSCT),具有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這更提高了腎上腺腫瘤的診斷率。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經臨床隨訪或者手術病理證實的87例腎上腺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及CT圖像,并進行回顧性分析。87例患者中,腎上腺腺瘤有35例,嗜鉻細胞瘤4例,腎上腺髓樣脂肪瘤7例,淋巴瘤7例,腎上腺囊腫6例,腎上腺轉移瘤31例(有5例是雙側性)。這些病例腎上腺腫瘤直徑范圍在0.6~12.9cm。
1.2 方法
對患者雙側腎上腺進行CT平掃和增強檢查或采集患者以前的相關CT圖像,觀察腫瘤的大小、個數、形狀、邊緣等圖像信息,測量腫瘤平掃及增強后的CT值,根據計算的CT差值可分為無強化(0~10HU)、輕度強化(10~20HU)、中度強化(20~40HU)、重度或明顯強化(>40HU)
2 結果
腎上腺腫瘤大小不等,多為類圓形或橢圓形,輪廓較規則,邊緣光滑或呈分葉狀,少數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
腎上腺腺瘤多起源于腎上腺皮質球狀一帶, 87例患者中, 35例腎上腺腺瘤均位于一側,腫塊體積較小,最大直徑不超過3.0cm,多為1-2cm,一般突出于腎上腺表面生長,平掃時腫塊呈等或稍低密度,體積小且密度低是腎上腺腺瘤的CT主要表現,增強后多呈輕到中度強化,少數在動脈期明顯強化。其中有一例腎上腺腺癌,腫塊較大,最大直徑超過4.0cm,呈較均勻等密度,增強后呈輕度均勻強化。
腎上腺轉移瘤有31例,其中有5例是雙側性。據文獻報道,腎上腺轉移瘤中以肺癌轉移居多,此外也可來源乳腺癌、甲狀腺癌、結腸癌、膽囊癌、胰腺癌、腎癌等等甚至肉瘤,轉移開始發生的部位多為腎上腺髓質,而后累及皮質。轉移瘤可累及單側或雙側腎上腺,多位于一側;腫塊體積大小不等,最大直徑在0.5~9.8cm,形態多樣,呈類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邊界較清楚,部分可不清,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增強后小的腫塊均勻強化而較大的腫塊強悍不均勻,部分內可見更低密度無強化壞死區;腎上腺轉移瘤的增強表現與原發腫瘤相似,并或不并其他部位轉移征象,因此結合病史診斷不難。
腎上腺髓樣脂肪瘤有7例。腎上腺髓樣脂肪瘤為一種少見的良性無功能腫瘤,常見于腎臟皮質和髓質,臨床上多無癥狀,常屬意外發現,若腫瘤出血、壞死或者對周邊器官發生壓迫時,則伴有腹痛等癥狀。腫塊均較大,直徑在2.0~12.3cm,平均6.2cm,多為單側發病,形態多呈類圓形或橢圓形,輪廓較規則,邊界清楚,有完整的包膜;腎上腺髓樣脂肪瘤內可測得脂肪性低密度灶和軟組織密度灶,增強后多不均勻強化。
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有4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可導致繼發性高血壓,多發于腎上腺髓質,其次交感神經結和副交感神經結也為高發地帶,但多為良性多位于一側腎上腺,偶為雙側性,腫塊體積一般較大,直徑在2.9~4.9cm,其密度不均勻;較小的腫瘤密度均一,較大的腫瘤常因陳舊性出血、壞死而密度不均,甚至呈囊性低密度,增強后腫瘤明顯強化,其內低密度區無強化。因此,腫瘤密度大、單側發病且后期強化明顯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CT特征,其鑒別還需結合臨床特征和特定的生化指標。
腎上腺囊腫6例。腎上腺囊腫較少見,病理上以淋巴管瘤樣囊腫常見,其次為出血后形成的假性囊腫。腎上腺囊腫CT上表現為類圓形或橢圓形腫塊,中等大小,邊界清楚,少數邊緣可見弧線形鈣化,增強后無強化,診斷較容易。
腎上腺淋巴瘤7例,腫塊較大,最大直徑在3.9~12.8cm,平均6.7cm,其中一例累及雙側腎上腺,均呈團塊狀,輪廓規則或不規則,邊界清或不清,可累及腹膜后組織結構如胰腺、腰大肌等,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是其特征,腫塊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增強后實質部分較均勻強化,壞死區無強化。
3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CT平掃及增強檢查,結合臨床表現及生化檢查,可以對腎上腺腫瘤做出較準確的定位定性診斷,為臨床選擇合適治療方法而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徐紹斌.腎上腺腫瘤的CT診斷和鑒別診斷[J].2008,6(4):41-46.
[2]陳海燕,黃文光,杜仲林,等.雙層螺旋CT對腎上腺腫塊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5):755-759.
[3] 姜傳武,王清琴,高曉寧. 腎上腺髓脂瘤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0,8(4):345-349.
關鍵詞:腎上腺腫瘤;后腹腔鏡;手術配合
腎上腺腫瘤多解剖復雜,且位置深、滋養血管多、術中擠壓釋放激素,易造成血壓波動及內分泌代謝改變,手術風險較高。手術方式有開放切除、腹腔鏡下切除、后腹腔鏡下切除等多種[1]。后腹腔鏡下手術切除腎上腺良性腫瘤,具有對組織損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2]。但后腹腔鏡腎上腺手術操作空間小,出血時難以迅速有效止血,對操作技術要求更高,同時對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完成11例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手術,取得滿意效果,現將手術配合作一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1例,男6例,女5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49.5歲;均為擇期后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的患者。術前均經B超、CT或MR確診為腎上腺占位病變。腫瘤位于左腎7例,右腎4例;位于腎上極3例,腎下極4例,腎中部4例。后病理證實均為腎上腺良性病變,腫瘤直徑1.5~6.1cm,平均直徑3.8cm。
1.2方法 常規消毒鋪巾后用自制氣囊充氣建立人工后腹腔操作空間,氣腹壓力不超過15mmHg,置入腹腔鏡、超聲刀、操作鉗等器械。高位縱形打開腎周筋膜,游離腎周脂肪囊,在腎臟內上方找到腎上腺及占位病變,暴露清楚后進行游離,妥善處理腎上腺上、中、下動脈及中央靜脈,將腎上腺或腫瘤完整切除,標本放入標本袋內,自進CO2氣的Trocar通道取出體外。將氣腹壓力降低至5~6mmHg,明確是否有活動出血,確認無出血后在腎上腺窩放放引流管。清點所用器械敷料,確認無誤,排空氣體,縫合關閉切口。
1.3結果 9例在后腹腔鏡下完成手術,2例因出血轉開放手術。用時65~150min,平均107min;未出現臟器損傷。出血量100~500ml,術后引流量95~540ml,術后4~7d拔除引流管。術后住院時間5~15d,平均7.2d。隨訪3個月,未出現并發癥。
2 手術配合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訪視 巡回護士于術前1d到病房訪視患者,認真閱讀病歷,了解病情及各項化驗結果。向患者講解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的優點,結合自制手術流程圖介紹手術室的環境、手術大概流程、手術、麻醉方式等,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以良好心態配合手術。并進行術前宣教如禁食、禁飲、取下金屬物品等。
2.1.2器械及儀器準備 腹腔鏡儀器設備1套、超聲刀、電刀等精心調試,確保性能良好。腹腔鏡基本器械1套、超聲刀頭1把,并備好隨時中轉開腹器械。必要時與手術醫生溝通,備好特殊物品。
2.2術中護理
2.2.1巡回護士配合
2.2.1.1心理護理:調節手術室溫度22℃~25℃,濕度50%~60%,使患者感覺舒適?;颊呷胧中g室后,告知其全麻后手術時處于無知覺狀態,消除患者恐懼、焦慮心理,使之有良好的心理準備, 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2.2.1.2安全核查做好與手術醫生、麻醉醫師的三方核查工作;檢查手術部位標記,與患者進行核對確認;做好手術前后的器械、敷料清點工作,防止異物殘留。
2.2.1.3輸液護理:開放一條靜脈通路,盡量選擇上肢或頭頸部,因為氣腹會使下腔靜脈壓力增高,靜脈回流受阻,選擇上肢便于搶救,連接三通和延長管,以方便麻醉用藥。協助麻醉師建立中心靜脈通道及動脈測壓。改變的時候,巡回護士要注意保護好穿刺部位,以免液體脫落,造成危險及延誤手術時間。留置導尿并記錄尿量。
2.2.1.4護理:協助麻醉師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根據手術方式合理安置,一般選健側臥位,患側朝上,輕輕抬起腰腹部,放于聚氨酯凝膠墊上,抬高腰橋,使腰背筋膜稍具張力[3]。髂骨、肩峰、外踝等骨隆突受壓部位貼泡沫敷料,可以有效降低組織剪切力和摩擦力,改變皮膚局部供血供氧,達到保護皮膚的作用[4]。還應注意對呼吸的影響,腋下墊軟枕;健側下肢彎曲,患側下肢伸直,兩膝間墊軟枕。降低床頭和床尾部,使成"折刀狀"。
2.2.1.5儀器調試、擺放:將腹腔鏡顯視器置于術者對側適當位置,正確連接各儀器導線、導管及操作部件,接通電源,使之處于工作狀態,并適時建立暗室環境,調節冷光源,連接氣腹機,調節合適氣腹壓力,連接吸引器,連接超聲刀,將腳踏開關置于術者適當位置,手術開始前檢測超聲刀性能。
2.2.1.6預防并發癥:手術應用CO2建立氣腹,開始給氣時,流量不可過高,術中維持氣腹壓力12~14mmHg,及時處理漏氣等意外情況。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加強對患者的動脈血氣分析,監測PaCO2,如有血壓、心率等變化及時報告手術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以防高碳酸血癥、氣體栓塞、皮下氣腫、氣胸等并發癥的發生。
2.2.1.7做好緊急中轉開腹的準備:手術存在未知風險,提前備好開放手術的器械、物品也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2.2.2器械護士護理
2.2.2.1提前準備 器械護士提前30min洗手,檢查器械、敷料的滅菌效果、數量、完好性,正確安裝腹腔鏡器械、超聲刀,有序排放、整齊待用,避免碰撞損壞,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并記錄。按順序要求連接好光纜、氣腹管道、電刀及超聲刀連接線等,防止滑脫。
2.2.2.2腔鏡下配合 手術過程中根據手術步驟,主動、準確、及時遞送器械和物品。要掌握手術進度,提前準備好所需的器械。因腔鏡器械細長,且醫生眼睛觀注顯示器,應協助醫生將器械前端放入穿刺套管中,減少置換手術器械時間及保證手術醫生操作的穩定性;及時清理超聲刀頭上的焦痂、組織,每隔10~15min將刀頭浸在生理鹽水中,踩腳踏開關震蕩清潔刀頭,使刀頭里的組織和血塊沖出,以免堵塞。備好碘伏棉球,隨時擦拭鏡頭,保持視野清晰。注意無菌操作,避免感染發生。
2.2.2.3器械處理 手術后按腔鏡器械清洗流程,將鏡頭、超聲刀和腔鏡器械徹底拆分并清洗干凈,清洗超聲刀頭時應將刀頭撐開,放入清水中,踩腳踏開關震蕩清洗,注意不要碰觸金屬物,不可用堅硬的物體如刀片等刮刀頭上的焦痂,以免損傷刀頭。光纜應環形盤繞,直徑大于15cm,不可折疊,防止損壞。所用器械采取合適的滅菌方法,定點存放,專人管理。
3 小結
微創手術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和醫生所接受,腹腔鏡手術是一項手術精度較高的手術方法,手術順利與否與護士的配合密切相關。參與手術的護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術上臺下默契配合及患者的監護是手術順利的重要保證。因此充分全面的術前準備,熟練細致的術中配合,良好的儀器及器械,醫護間的協調、配合是手術成功的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Takeda M,Go H,Watauabe R,et al.Retropri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for functioning adrenal tumor: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J].J Urol,1997,157(1):19.
[2]SmithCD,WeberCJ,AmersonJR.Laparoseopicadrenalectomy:gold standard[J].World J Surg,1999,23(4):389-396.
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快,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臨床效果
腎上腺腫瘤作為一種常見的泌尿外科疾病,其主要的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泌尿科中腹腔鏡的應用也越來越廣。腹腔鏡腎上腺腫瘤摘除術主要有后腹腔途徑與經腹腔途徑,后腹腔鏡術不會對患者的腹腔器官帶來干擾,患者肌肉損傷也較小,手術安全有效,患者術后恢復快,已經成為泌尿外科治療腎上腺腫瘤的首選方法。為了探討分析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的臨床效果,本文隨機選取了2009――2012年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腎上腺腫瘤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摘除術,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9――2012年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腎上腺腫瘤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17-61歲,平均年齡為39.2歲。所有患者均經過腎上腺CT檢查,腎上腺腫瘤的大小及位置均已經明確,腫瘤直徑0.9-4.1cm,平均為2.4cm。其中腎上腺無功能腺瘤15例,皮質醇腺瘤13例,原發性醛固酮瘤8例,腎上腺囊腫9例,嗜鉻細胞瘤3例,腎上腺髓性脂肪瘤2例。
1.2手術方法手術前,對所有患者行常規的腎上腺內分泌檢查,糾正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患者的低血鉀癥狀,并給與降壓治療,保證他們的血壓及血鉀的穩定;對皮質醇癥患者適量補充皮質激素,對嗜鉻細胞瘤患者給與擴容及降壓治療。
所有患者均使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行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摘除術,具體步驟如下:患者取側想上側臥位,將腰橋抬高,于患側髂嵴上2cm的地方將入氣腹針穿刺進去,往腹膜后間隙充氣,之后將曲卡置入10mm,適當分離置鏡,將自制的水囊放入并注水500ml以建立腹腔后間隙,不斷注入二氧化碳氣體,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4mmHg。家那個5mm和10mmTrocar分別置入腋前和腋后線的肋緣下。在腋后線12肋緣下作一個約2.0cm的切口,將腰背筋膜及各肌層鈍性分開,將后腹膜推開后置入水囊并注入約500ml水,將其壓迫5min之后,把水放掉,取出水囊。將5mm、10mm的套管分別置入在腋前線肋緣下及腋中線髂嵴上的2cm處,并經監視器及腔內操作器材置入,街上氣腹機,往后腹膜腔充二氧化碳知道壓力到達2kPa,這樣就建立好了腹膜后空間。通過窺鏡觀察后腹膜腔,辨認出腎周筋膜、膈肌腳、腰大肌、腹膜返折等,沿著腰大肌肉將脂肪囊、腎周筋膜剪開,顯露出腎臟及腎上極間隔,找到腎上腺及其他的相關病灶,然后根據不同的情況摘除患者的腎上腺腫瘤,并經腋后線肋緣下的切口取出,如果患者沒有出血,將傷口引流管置入,縫合包扎切口。
1.3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與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進行檢驗,兩組對比P
2結果
所有患者的手術均順利完成,沒有患者行開放手術。平均手術用時2h,所有患者在術中、術后均沒有輸血,手術中有1例患者出現腹膜破裂,手術后有1例患者出現皮下氣腫,2例患者手術切口脂肪液化,沒有出現大血管及內臟損傷等嚴重的并發癥,平均住院時間6.5d。對所有患者隨訪2-18個月,沒有患者出現局部腫瘤復發。8例原發性醛固酮瘤在手術后90內血壓恢復正常。
3討論
作為人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腎上腺位于腹膜后,左、右各一,它的下外側與腎的上內側貼近,本身體積很小,主要的生理功能為分泌相關激素來調節人體的糖、蛋白質、鹽、水等代謝。腎上腺腫瘤按照發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髓質腫瘤、皮質腫瘤、轉移瘤或間質瘤等。臨床上需要手術干預切除腎上腺腫瘤通常為高度懷疑惡性或功能性腫瘤的腫瘤,較大者連同周圍筋臘,必要時連同腎臟一并切除。對于增生的患者必須給予補充所缺乏的皮質醇來一直腎上腺皮質增生,減少雄激素的分泌量,這樣才能更好地緩解患者的病癥。
近些年來,隨著外科微創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在很多基層的醫院得到了應用,對腫瘤的外科手術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一方面能夠使醫生更全面地檢查患者的腹腔,提高疾病的診斷率,避免漏診一些合并癥,另一方面,對患者的創傷小,并且整個手術過程均在密閉的腹腔內進行,這樣就降低了患者被感染的幾率,術后患者就不需要用太多的抗生素,并且愈合留下的瘢痕也較小,這樣就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后腹腔鏡術進路直接,能夠有效降低對患者腸管及腹膜的刺激,并且患者取側臥位,與開放手術的保持一致,這樣在手術中如果出現意外需要行開放術時就避免了患者更換。但是在手術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在建立腹膜后腔插入氣腹針時候要盡力避免損傷患者腸管,但也不能插入過淺,過淺了會出現皮下及肌肉間氣腫的情況,如果沒有專門的水囊擴張腹膜后間隙時可以使用雙層的。
3.2手術操作時,首先要將解剖關系辨認清楚,為了便于操作,可以在腹膜與前腹壁肌肉的交界處將腹膜鈍性分開,以擴大操作空間。
3.3為了避免損傷腹膜,在切開腎周筋膜時候要盡力靠近腰大肌。
3.4在尋找腎上腺時不要著急,要先將腎上極顯露出來,分離開腎上腺與腎上極之間的脂肪,然后推開腎臟,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腎上腺。
3.5在分離腎上腺時,不能直接用鉗去夾腎上腺組織,應先將其周圍粘連的部分分離開,保證腎上腺與下腔靜脈或腎靜脈有足夠的距離。
3.6術中如果出血較多,手術視野就會變模糊,如果不能迅速止血就改為開放手術。
3.7如果出現皮下氣腫現象,不需要特別的處理,7d內機體能夠自行吸收。
3.8肌層、皮下組織及皮膚的縫合要嚴密,這樣就能預防二氧化碳自套管處的泄漏。
3.9為了降低傷口感染的發生率,在手術結束時要對創面徹底止血,并放置引流管。
3.10合理選擇病例,由于腹膜后空間較小,如果腫瘤直徑過大就會增加手術的難度,故要合理選擇病例,一般認為腫瘤直徑在6cm內的腎上腺腫瘤均可以行后腹腔鏡術。
在后腹腔鏡術中常見的并發癥有大出血、血管損傷、皮下氣腫、氣胸及周圍臟器損傷等,術后常見的有傷口感染、腸麻痹、局部疼痛及腹膜后血腫等。另外,腹腔鏡術的止血功能較差,術中一旦出現較多血量就會給術野帶來一定的麻煩,這就可能對鄰近的器官帶來誤傷,故在病例的選擇上最好選擇相對較小或單側的腎上腺腫瘤患者。
在本次調查中的50例行后腹腔鏡術治療的腎上腺腫瘤患者的手術均順利完成,術中、術后均沒有輸血,沒有患者再行開放手術,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手術用時與住院時間也較短,并且在對患者隨訪中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常,這就充分說明了利用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方面的確切療效??傊?,只要選擇的病例合適,通過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醫生能夠在直視下進行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小,痛苦輕、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快,有很好的臨床效果,是治療腎上腺腫瘤的首選方法,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旭,葉章群,宋曉東等.腹腔鏡和后腹腔鏡腎上腺手術與開放性腎上腺手術的療效比較(附93例報告)[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23:332-334.
[2]湯春波,溫海濤,齊勇,等.后腹腔鏡手術中腹膜損傷原因及對策[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6):447-480.
[3]Sualki K,Ushiyanm T,lhara H,Dull G,Sipersteln AE,Clark OH.C,(m)lications oflaparmeopic adrenalectⅡny in ems treated by the㈣surgeon bIpams00pic adoctom pBlidthelateral and postriot appmaches.Far Urol,1999,36:40-47.
[關鍵詞] 后腹腔鏡術;腎上腺腫瘤;良性腫瘤
[中圖分類號] R69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2(b)-0053-03
Clinical effect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in treating adrenal tumor
ZHANG Wei
Urology Surgery,Central Hospital of Liaoy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Liaoyang 11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in treating adrenal tumor.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adrenal tumor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and each group had 43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accepted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ccepted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activity out of bed days,hospital stay,blood loss during operation,surgery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number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activity out of bed days and hospital stay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and blood loss during operation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Adrenal tumor;Benign tumour
后腹腔鏡術是目前臨床上所特有的一種泌尿外科手術治療方式,近年來該項手術的應用范圍和適應證在不斷拓寬,臨床治療中越來越多的患者傾向于選擇該項手術方式,但該手術對操作者的操作經驗和要求均相對較高,在對一些疾病尤其是腎上腺腫瘤類疾病的實施治療過程中,其操作難度更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學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后腹腔鏡術已經逐漸被應用于腎上腺腫瘤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且效果較為理想,但對于此方面的文獻報道相對較少,這一問題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1]。本研究探討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疾病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確診為腎上腺腫瘤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左側腎上腺腫瘤疾病16例,右側腎上腺腫瘤疾病27例;年齡19~73歲,平均(46.9±6.4)歲;病程1~16個月,平均(5.1±1.3)個月;體重43~76 kg,平均(54.7±7.2) kg。治療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左側腎上腺腫瘤疾病15例,右側腎上腺腫瘤疾病28例;年齡18~76歲,平均(46.4±6.3)歲;病程1~18個月,平均(5.3±1.1)個月;體重44~79 kg,平均(54.5±7.4) kg。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確診為腎上腺結石;②年齡18~80歲;③既往無手術治療史;④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無其他合并癥。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合并癥;②患有精神疾病;③既往有手術史;④不愿參與本研究者;⑤病情未明確確診;⑥年齡80歲。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開放式手術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后腹腔鏡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麻醉后患者取健側臥位,并適當墊高腰橋;在腋后線12肋緣下做切口,切口長度為20 mm左右,然后切開皮下組織,將各肌層完全分離,并將腰背筋膜徹底打開,操作者將食指伸入到患者腹膜后間隙的位置,并推開腹膜;將自制氣囊置入腹膜后間隙中,然后將500 ml空氣注入氣囊中,制作成后腹膜腔,氣囊在相應的位置保留3 min左右即可取出。在腋前線肋緣下放置長度為20 mm左右的套管,在腋中線骼峭位置放置長度為10 mm的套管,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將監視鏡及腔內的相關操作器械放置到套管中,構成腹膜后空間。利用30°內鏡對后腹膜腔位置進行仔細觀察,沿腰大肌向頭側實施分離處理,直到膈下位置,對脂肪囊、腎周筋膜實施徹底剪開處理,使腎臟內側和腎上脊間隔充分顯露出來后,實施徹底的分離處理。將腎上腺等病灶全部找出,利用電刀對其實施銳性游離處理,根據實際情況切除腎上腺腫瘤,并將其放入標本袋后經腋后線肋緣下切口取出。最后,對切口處出血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實施縫合包扎處理[2-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其中治療效果評價方法如下。治愈:患者經相應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術后經影像學檢查發現,病灶完全去除,腎功能良好;有效:腎上腺腫瘤疾病癥狀明顯減輕,術后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的去除程度>50%,腎功能雖未恢復正常,但已明顯改善;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甚至是惡化[5]。總有效=治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治療組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
術中出血量的比較(x±s)
2.2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9.8%(P
表2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圍術期內,治療組發生不良反應1例,發生率為2.3%;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9例,發生率為2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7,P
3 討論
腎上腺腫瘤在臨床上主要被分為惡性腫瘤及良性腫瘤兩種類型,該疾病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開放性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且手術切口非常明顯[6-9]。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學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后腹腔鏡術已經逐漸被應用于腎上腺腫瘤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且效果較為理想。應用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疾病的手術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手術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必須保證做到充分,針對不同患者做好不同的準備,根據情況適當補充血容量、激素等,并對患者的血壓水平進行針對性控制,確?;颊甙踩冗^手術期。②盡可能建立一個較大的腹膜后空間,并對腹腔鏡穿刺套管的實際位置進行準確確定,以防止由于空間過小而使手術操作難度加大。③腎上腺血管是該項手術操作過程中應該極為注意的地方,很多操作者在進行手術操作初期時,都不能對此問題進行很好把握,導致血管發生不同程度的破裂,使出血量增加,從而使手術操作視野變得模糊,又因出血過多不能快速、準確地實施止血處理,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④手術操作過程中,如果發生腹膜破裂的情況,操作者應該在第一時間應用止血夾夾閉血管,使手術操作視野盡可能的開闊,盡量避免被迫轉為開放手術。⑤手術操作過程中,如果有皮下氣腫現象出現,不需要對其進行過多的處理,一般1個星期內大多數氣腫都能自行恢復到正常狀態。⑥對傷口實施縫合操作時,要嚴格防止二氧化碳氣體發生溢漏。⑦手術操作完成之后,應該充分做好腹膜后引流管的放置工作,對創面實施積極的止血處理,防止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⑧適當選擇病例對該手術的實施也尤為關鍵,手術開始前要對患者腎上腺腫瘤的實際大小進行確定,通常情況下腫瘤直徑
綜上所述,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疾病的臨床效果顯著,在今后臨床工作中可進一步推廣應用該項技術。
[參考文獻]
[1] 管軍.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患者手術后腹膜腔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2771.
[2] 梁榮芳.腹腔鏡技術在泌尿外科領域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8):1590.
[3] 那彥群.泌尿外科腹腔鏡技術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4):293-294.
[4] 秦鐘.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的麻醉處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6):680.
[5] 劉中生.后腹腔鏡下泌尿外科手術129例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7):113.
[6] 朱圣亮,陳洪波,郭祥恒.后腹腔鏡術治療犯例腎上腺腫瘤[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2,13(l):52-53.
[7] 范志強,劉久敏,單熾昌.后腹腔鏡下手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19):4081-4082.
[8] 朱華,錢麟,鄭兵,等.后腹腔鏡下腎上腺腫瘤切除長28例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4(11):993-994.
[9] 包國昌,劉鳳軍,高志明,等.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4(52):25-27.
[10] 王德林,吳小候,蒲軍,等.3例后腹腔鏡解剖性腎上腺切除術臨床效果觀察[J].重慶醫學,2012,38(21):2683-2684.
[11] 朱從武,周自寅,熊熠,等.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1,29(24):109-110.
[12] 蘇應明.后腹腔鏡術治療腎上腺腫瘤42例療效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8):247-248.
[13] 袁建林,王禾,張運濤,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的效果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13,12(5):498-499.
[14] 李軍,呂文成,田野,等.腹腔鏡手術切除巨大腎上腺腫瘤的臨床探討[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