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寡人之于國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結構嚴謹。
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3.氣勢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高中語文教學《寡人之于國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教學《寡人之于國也》鑒賞相關文章:
對于老弱孤寡殘疾社員實行供給,是黨和政府的一項政策,也是農村社隊的好傳統,農民中的好風尚。保證這部分社員的生活,有利于計劃生育,有利于鞏固安定團結,促進四化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針對當前老弱孤寡殘疾社員生活供給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發出進一步做好這一工作的通知,現摘要轉發各地參考。
個別地方發生孤寡老人非正常死亡的問題,影響極壞,應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在實行(包干到戶)的地方,如何照顧好老弱孤寡殘疾社員和烈軍屬的生活,是個新問題,各地應當認真調查研究,切實解決。采取的辦法可以因地制宜,多種多樣,靈活一些。不論采取哪種辦法,都必須使這部分人的生活得到可靠保障。不可在不自愿情況下,用土地承包簡單辦法,一推了事。請各地注意總結這方面的經驗,送給我們,以便交流。
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切實抓好農村老弱孤寡殘疾社員供給政策落實的通知(摘要)
(1980年12月3日)
我區廣大農村社隊,對喪失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即通常稱的五保戶)在生活供給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區符合社隊供給條件的社員,絕大多數的口糧都基本得到了保證,不少地方在生活上照顧得也比較好,除供給口糧外,每月還發給少量的零用錢,治病、燒柴、用水等生活問題,都由集體承擔。但是,也有的地方忽視了對老、弱、孤、寡、殘疾社員的照顧,應該實行供給的社員沒有落實供給,或者只給口糧,其他生活必需不負責解決,致使供給對象的生活得不到切實保障。對于盲殘、體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較普遍存在無人料理,日常生活十分困難。特別是有些實行或包干上交的地方,把耕地分給供給對象耕種,生產隊不再負責供養,或者把供給分攤到各戶或各個組,由他們逐戶逐組去討口糧。由于供養不落實,個別地方已發生供給對象餓死、自殺等嚴重事件。
搞好老、弱、孤、寡、殘疾社員供給政策的落實,對于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社會上樹立尊老愛幼的社會主義新風尚,解除廣大群眾的后顧之憂,促進計劃生育工作,鞏固安定團結,搞好四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搞好供給政策的落實,特作如下通知:
一、認真落實供給政策,全面安排好供給對象的生活。按照《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的規定,農村中屬于社隊供給的對象,是指喪失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凡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應由所在生產隊負責供養。生產隊的供給,應包括:吃飯、吃菜、穿蓋、住房、治病、燒柴、用水、喪葬(孤兒還有讀書)等問題。對于長期分配水平很低的“三靠”隊,全面供養確有困難的,也應盡力做到保吃、保教、保葬;穿蓋和買油鹽等日常生活費用,個人沒有經濟來源的,可給予臨時救濟,個別戶經過縣、市民政部門批準,也可以給予定期定量救濟。
二、供給對象日常生活的料理,可區別對象,采取群眾義務照顧和生產隊派專人照料相結合的辦法解決。對身體還好、生活尚能自理的,建立群幫小組,由小組負責義務照顧,做到經常上門探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對盲殘、年老體弱、經常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要派專人照料,料理人由生產隊給予工分補貼或適當報酬。為了更好地照顧供給對象的生活,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公社或大隊為單位辦敬老院,費用由社隊負擔。
責任――需要“盡心”
梁惠王,作為一國之君,國富民強、安居樂業是他的責任,梁惠王所采取的措施是“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而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在其位,謀其政”,梁惠王應該承擔起一個國君的責任,就要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鼓勵生產。
責任――發乎情,落于行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社會關系,其核心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只有這個關系處理好了,整個社會才可以充滿溫情與溫暖,才會變得有序而穩定。通常,維護一個社會正常有序地發展有兩種途徑,一是法律制度,二是道德約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供之。”儒家認為要“以德為政”,主張以道德的手段來達到治理的目的。只有搞好道德教化,才可以“一以馭百,坐以待勞”“垂衣裳而天下治”。在“百德孝為先”的古代,人們自然而然就把推行孝道放在了首位,并且在“孝敬父母”的層面上擴大了“孝”的外延,形成了處理兄弟關系的“悌”,為國效力的“忠”以及處理人與人關系的“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歷來是十分重視“孝悌”的,孟子也是大力提倡推行“孝悌”之道的,認為從“孝”上可以演化出處理所有人際關系的法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們的責任。從內心情感來講,老人、孩子是弱勢群體,幫助他們是我們的責任,不僅要“發乎情”,更要“落于行”。
責任――無畏的擔當
1、代詞。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于國也》:“或百步而后止。”
2、副詞。有時。《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3、副詞。又。《詩經》:“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4、副詞。或者;或許。《馮婉貞》:“猱進鷙擊,或能免乎。”
1、亞圣指的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他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每個人生來就具有憐憫同情之心、著恥憎惡之心、恭敬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
2、他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于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3、《孟子》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等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