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人的婚禮儀式

古人的婚禮儀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人的婚禮儀式

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第1篇

其實在這個地球上,還有更加漂亮精致、質感非凡的婚服,見證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她們的婚禮遵從那些古老的傳統,誓言銘刻在其間,幸福仿佛受到護佑。

印度 在印度文化中,粉紅色或紅色的婚禮禮服往往是新娘選擇的衣服。在印度北方地區,新婚婦女額頭中間會被點上一個紅點。

尼日利亞 一個有著250個民族和500種語言的大國家,因此,婚禮的服飾會根據地區、宗教和種族背景的變化。這種色彩鮮艷的婚紗和頭帶只是其中一種。。

加納 傳統婚禮往往豐富多彩,每個家庭都把自己的圖章印在新娘和新郎的婚禮服裝上。

蒙古 新娘和新郎的婚禮服叫做“Deel”。Deel是中亞的蒙古人和其他游牧部落沿襲了幾個世紀的一種帶圖案的服飾。

日本 新娘通常穿著純白色和服參加婚禮儀式,象征著純潔和。儀式結束后新娘常會換穿紅色和服,象征著好運。 蘇格蘭 傳統的蘇格蘭男人會穿上家族的褶裥短裙。儀式結束后,新娘穿上印有她丈夫家族顏色的披肩,象征著正式成為丈夫家族的一員。

哈薩克 新娘通常穿戴稱為“saukele”的頭飾和面紗。saukele早在女孩子適婚年齡之前就準備好了。

Hutsuls是烏克蘭的少數民族,他們幾個世紀都居住在喀爾巴阡山脈。傳統婚禮服飾的顏色非常豐富,而且婚禮上會有很多舞蹈、游戲和笑話。

戈拉地區(在科索沃和馬其頓之間) 新娘在婚禮慶典上面畫圖騰,騎一匹戴著圍巾的白馬,撐一把特別裝飾的雨傘。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進新婚丈夫的家里。

奧阿斯地區 在特蘭西瓦尼亞西北部的奧阿斯地區,婚禮由新郎新娘以及雙方父母共同籌備。在準備嫁妝、禮服、婚禮旗幟時各有各的的儀式

Yakan 是菲律賓巴西蘭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傳統的婚禮通常有兩個儀式――新伊斯蘭儀式和古伊斯蘭儀式。

庫斯科附近圣谷的傳統秘魯地區 傳統安第斯人的婚禮服裝非常耀眼,包含由流蘇和反光材料制成的針織披風和帽子,還有在婚禮當天為新郎新娘準備的特殊的裙子和斗篷。

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第2篇

據《儀禮·士婚禮》載,按照西周禮儀制度的規定,婚禮有“六儀”,即6種儀式:一為“納采”,即議婚,商議婚配。在中國古代社會,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周代以前,婚配是沒有媒人這個角色的。“男女雜游,不媒不聘。”周代以后,隨著禮儀制度的建立、婚禮的確立,為人做媒的“議婚”才隨之出現。“取(娶)妻如之何?匪(非)媒不得。”

二為“問名”,即詢問女子之名及生日、時辰。經納采,女家同意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詢問女子之名和生日。因古人迷信,需占卜女子之名,以預測婚配的兇吉。

三為“納吉”,即訂婚。若占卜預測婚配吉順,男家送禮物至女家,以示正式確定婚配。

四為“納征”,即送彩禮。正式訂婚后,男家再向女家送玄纁(作為儀物的幣帛)、束帛(5匹帛)、儷皮(成對的鹿皮)等貴重禮物,以示感謝之意。

五為“請期”,即確定成婚吉日。送彩禮后,男家再經占卜,確定成婚之日,并告知女家。

六為“親迎”,即迎接新娘,后代亦稱迎親。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

成婚之日,在女家,新娘的父親親自迎于門外,接新郎入室。待行禮之后,新娘即隨新郎離開自己家。新郎先親自駕車,請新娘坐于車上。之后他再將車交給馭手駕車上路,自己則乘另外的車先行,趕回家中。待新娘到門外,由新郎迎入家內。新郎家設宴慶賀新婚。席間,新郎、新娘須舉行“同牢”、“合巹”儀。同牢,系新郎、新娘同吃供祭祀的肉食,以示共同生活的開始。合巹,系將一個葫蘆分作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持一個瓢以酒漱口,以示相親相愛、合為一家之意。

宴后,新郎、新娘脫去禮服,入新房。新郎親自摘下新娘頭上的纓(彩色的帶子,古代女子自訂婚后就系于頭上),撤去蠟燭,婚禮即告結束。

第二天早晨,新娘還要行“見舅姑儀”,即拜見公、婆,分別向他們進獻棗、栗、腶脩(經錘搗,加姜、桂的干肉)等禮物,以示對公、婆的敬重。

按照周禮的規定,必須“六儀”齊備,才算正式建立婚姻關系。在“六儀”中男家向女家贈送大雁作為禮物,系取燕飛南北、和于陰陽之意,喻指男女成親。

隋唐以后,婚禮的“六儀”仍基本保留。但隨著內地和周邊民族的交往日趨頻繁、密切,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婚俗也被吸收到婚禮中。其中,婚禮在“親迎”儀中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并形成一個。

唐代在舉行婚禮“親迎”儀時,新郎在儐相的陪伴下去女家迎接新娘。在女家的門前,新郎要被女家的親屬調笑、戲弄,甚至撲打一番,稱為“下婿”。新娘在室內梳妝打扮后,卻遲遲不肯出門,直到新郎詠詩催妝,方才起身。臨行前,父母還要贈言,并將“皂羅”(即后世的蓋頭)蒙在新娘的頭上。待新娘登車啟程時,女家親屬還要圍車阻行,稱為“障車”,以示對新娘的惜別之情。

新娘到達新郎家后,先要跨過放在地上的馬鞍,喻示平穩、平安。而后與新郎一起進入青廬(臨時搭建的青布幔帳),舉行“交拜”儀,亦稱“拜堂”。古人認為,男女結合為陰陽相合,且由此繁衍后代,故先拜昊天(天神)、地祇(地神);新娘出嫁到男家,便成為新郎家的新成員,故二拜父母等長輩(亦稱高堂);男女結合,共同生活,白頭偕老,故相互對拜(亦稱交拜)。婚禮的“三拜”禮由此而世代相襲。之后,還要舉行同牢、合巹儀。

宋代,婚禮已大為簡化,只保留納采、納吉、納征、親迎四儀,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習俗。

宋代在“納采”儀中,采用書寫“帖”的方式,通告媒人傳遞,供兩家相互了解對方家庭的情況,“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主要是向對方介紹本家成員的概況,包括本家三代家人的名字、官品職位,婚娶者的官職、輩分、生辰等。若“兩家允許,然后起細帖子”。“細帖”,亦稱“定帖”,內容較之“草帖”更為詳細,包括娶親時的“彩禮”和出嫁時的“陪嫁”。如男家“細帖”需寫明婚娶者“將帶金銀、土田、財產、宅舍、房廊、山園,俱列帖子內”。女家回細帖,需寫明婚嫁者為“第幾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時生,具列房匳、首飾、金銀、珠翠、寶器、動用、帳幔等物,及隨嫁田土、屋業、山園等”。在遞送“細帖”時,兩家在放置“細帖”的盤內,“各以色彩襯盤”。只有當兩家互換“細帖”后,這樁婚姻才正式確立。

“相媳婦”亦稱“相親”,也是宋代出現的新婚俗。宋代以前,由于主要靠媒人來往于男女雙方家庭,新郎家人對未來的新娘并不了解。而自北宋開始,在定親后即有男家前往女家“相親”的習俗。“男家親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釵子插冠中,謂之‘插釵子’;或不如意,即留一兩端彩緞,與之‘壓驚’,則此親不諧矣。”南宋時,“相親”的婚俗更為普遍。“男家擇日備酒禮詣女家,或借園圃,或湖舫內,兩親相見,謂之‘相親’。”“相親”習俗的出現,為兩位新人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壓驚”的做法,更體現了“事雖不成,情意在”的寓意。

成婚前一天,新娘家要出人前往男家“鋪房”,即于新房內掛帳幔、擺放和陳設家具、器物。南宋時,“鋪房”后,女家還要令陪嫁的女傭“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直到新娘入新房,才能離開。

親迎時,新娘改為乘轎,稱為“坐花轎”。一路上,有鼓樂手隨同奏樂。吹吹打打,更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宋代婚禮在拜堂之后,新郎、新娘各手持“同心結”(亦稱牽巾,中間挽扎有花扣的彩緞)的一端,“男掛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由新郎牽引新娘進入堂屋。行進時,兩位新人始終面對面,中間為“同心結”,喻示二人從此同心協力,永不分離。在堂屋內,新郎用秤或機抒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露出新娘的芳容。之后,又由新娘倒行,用同心結牽引新郎進入新房。

新郎、新娘入新房后,再舉行“坐床”儀。其間,家人要分別從新郎頭的左側和新娘頭的右側各剪下一縷頭發,用彩線系在一起,作為成親的信物,稱為“合髻”。古人亦將結婚稱為“結發”,“結發夫妻”也因此成為原配夫妻的代名詞。“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第3篇

今天是2011.06.06,今天是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正是我妹妹**和他愛人于魏林大喜的日子!我作為姐姐衷心地祝福妹妹妹夫生活美滿幸福,我也代表父母感謝諸位的光臨!

今天,我帶著喜樂、感恩的心靈,帶著父母賜予新人的祝愿:天作之合永恒情,情投意合愛不息;愿上帝祝福你們的愛比天更高更長,愿上帝祝福你們的情 比海 更深更廣!

愛是恒久忍耐,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愛的力量是和平,從不顧理性、成規和榮辱,

它能使一切恐懼、震驚和痛苦在身受時化作甜蜜

最重要的一句:

你希望別人怎么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請新娘聽:你希望丈夫怎么待你,做妻子的也要怎樣待丈夫。請新郎聽:你希望妻子怎么待你,做丈夫的也要怎樣待妻子。

回顧往事**.07.13 北京申奧成功那一天,我來到首都北京,時歌一年的同一天,**.07.13我的妹妹**來到北京。姐妹兩在北京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還記的,在我的家鄉,江蘇南通如皋,我家前面有一條小路,小路前面是一條小河,小河前面有一片小樹林,小樹林前面是我們姐妹先后就讀的小學,在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媽媽有時候比較忙,悄悄將小妹妹從窗戶遞給我,我神圣的接過我的妹妹,抱著妹妹一起聽課,放學回家經常扮演老師帶我的妹妹一起朗讀,一起游戲,我更覺得愛護妹妹是上天賦予我的神圣的責任,我愛我的妹妹,如今有一個人比我更愛她,今后,就由新郎于魏林先生你來愛護我的妹妹**了!

我的家鄉是江蘇南通,我們的城市之花是玫瑰,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們的城市之花玫瑰,我許瑞梅創辦的學校是玫瑰園中學,玫瑰代表良好的祝愿,象征著愛情的美滿,因此我和我的玫瑰園中學全體師生送給新娘和新郎的禮物是:愛的玫瑰園!我和我的學生親手栽種99棵最美的玫瑰!在我們南通的家---長壽之鄉-----南通如皋!公務員之家

歡迎大家來到**和于魏林的玫瑰園作客!今天也從新人的玫瑰園給各位來賓帶來了愛的玫瑰,人人都有玫瑰的芬芳!

在這喜慶祝福的時刻,愿幸福之神引導新人的婚姻,如河水流歸大海,成為一體,不再是二,并且奔騰不已,生生不息!

愿我們的朋友將天上所有的福,地里所藏的福,都賜給新人和新人的家庭!愿新郎新娘生活美滿 幸福!愿我們來到現場的和不在現場的各位朋友及家人生活美滿幸福!我再次代表父母向大家鞠躬表示感謝!

妹妹婚禮儀式上的祝賀詞

親愛的姥姥、大舅二舅小舅、大姨、小姨及家人、親愛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今天是2011.06.06,今天是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正是我妹妹**和他愛人于魏林大喜的日子!我作為姐姐衷心地祝福妹妹妹……

侄女結婚典禮祝福致辭

今天,天地靈犀,給你們一個幸福吉祥的好日子! 此刻,對于你們兩人來說,將是一種幸福、美滿生活的開始;對于光臨婚禮儀式的所有親朋好友來說,是共祝佳偶天成的一次神圣見證;對于作長輩的我來說,則想通……

新婚成婚證婚人證婚詞

古人常說:心有靈犀一點通。作為證婚人,我愿說:是情是緣是愛,在冥冥之中把他們結合在了一起,使他們從相識相知到相守。上帝不僅創造了這對的新人,而且還將創造他們的后代,他們的未來。 此時此刻,作為……

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 中國;西方;婚俗

論文摘要: 婚姻是人類社會中兩性結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中西方傳統文明類型的不同,折射在婚姻生活中,造成了二者之間在婚禮習俗方面的差異:中國的傳統婚禮習俗主要采用“六禮”,而西方的傳統婚禮習俗則體現了基督教文化。本文就《喜宴》和《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兩部電影中的中西主要婚禮習俗進行比較,并探究其婚禮習俗差異的原因。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容,是文化的一個直觀載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在電影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婚禮不僅體現了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更從微觀上展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倫理價值。婚姻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婚俗。幾乎在每一種社會文化中都有舉辦婚禮的習俗。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民族的婚禮,都包含著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中國有特殊的婚禮習俗文化,西方英語國家的婚俗也有其特色,但它們的異同都是有其自身原因的。本文主要以電影《喜宴》和《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為例從文化角度解讀電影中的中西方婚俗。

一、中方的傳統婚禮習俗

著名導演李安執導的影片《喜宴》,講述的是一對傳統的中國夫婦在美國為兒子舉辦婚禮喜宴的故事。臺灣青年高偉同在美國跟男朋友賽門同居(兩人為同性戀),但卻不斷受到遠在臺灣的父母親電話逼婚。由于成天被逼婚的電話吵得幾無寧靜之日,賽門和偉同只好想出和租住他們房子的大陸女畫家威威協定假結婚的主意,以應付父母的逼婚。然而更意想不到的是,高家父母竟突然親臨美國為他們操辦婚禮。婚禮舉行了……整個故事發生的舞臺雖然是美國,實際上導演為我們展現的是極其傳統的中國文化,特別重視對中國婚俗事項的展現。通過影片,可以對我國多姿多彩的婚姻習俗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喜宴》在傳統婚禮習俗方面采用了“六禮”。據《儀禮婚禮》記載,婚禮儀式的“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

1.納采。是男家托媒人向女家提親。“若兩家條件相當,先請媒人前往女家,替男家說媒,若允諾,則用雁為禮。”納彩以雁為禮,有其特殊意義:一是不失節,不失時。大雁隨著季節的改變而南飛北還,來去定時,從不失信。故以此為象征。二是大雁在飛行過程中,老而壯者在前引導,幼而弱者尾隨其后,排列成行。則嫁娶之禮要長幼有序,不可逾越。也有人認為,納采以雁為贄,可能與以獵物為禮的古風遺俗有關,求婚時拿射來的雁送到女方家中,可顯示自己的勇敢和能干。所以雁在古代婚禮中是很重要的禮物。

2.問名。男方行納采禮后,如女方接納,那么男方就要再派人(媒人)執雁去女家,以謙虛的口吻詢問女方之名,故稱之為“問名”。問名絕不是簡單地向女家詢問待嫁女子的姓名。問名還要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供男方占卜之用。另外,媒人還要幫男方了解待嫁女子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如了解待嫁女子是嫡出還是庶出,以便男方考慮用多重的禮節來對待這門婚事。

3.納吉。所謂“納吉”就是“占卜納吉利”,即現在“訂婚”。經過納采、問名之后,男方取得了女方待嫁女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男方把女方的相關信息放在祖廟前占卜,如得吉兆,便派使者告之女方,表明男方已經認可此門親事。

4.納征。是男家在納吉(訂婚)之后,將聘禮送給女家。女家若接受男家的聘禮,則表示兩家婚姻已成,不得隨意更改。納征禮物都很貴重且有講究,或取其吉祥,或取其物的特質,以象征夫婦好合。

5.請期。俗稱為“定日子”,也就是說男方請人查看黃歷或進行占卜之后,得出黃道吉日。然而為了表示謙和,男家便派使者到女家征求娶親日期。但日子最終還是由派遣者送去的為定。

6.親迎。經過前面的五道繁瑣的程序之后,便剩下最后一關“親迎”,也即迎親。一般是新郎騎著高頭大馬或乘著轎,帶著花轎和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家親自迎娶新娘。

至此,六禮成,為婚禮做好了準備。完整的婚俗除了“六禮”之外,還有催妝、鋪房、送嫁妝、拜堂、撒帳、合巹、鬧房等禮俗。其中拜堂也是傳統婚禮中的一種重要儀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父母),客觀上卻宣揚了一種崇拜古人,崇拜神的思想觀念。實際上,拜堂的傳統意義是非常深厚的。拜堂禮俗固然繁縟,但因其符合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大小有序的人倫道義,并帶有一定的宗教禮儀的色彩,有利于穩固家庭、宗族制度,所以為歷代封建統治者倡導推行。

二、西方傳統的婚禮習俗

在西方主要英語國家中,英國的歷史最長,傳統保留得相對比較完整。特別是英國國教下一套教堂婚俗最具有典型的特色。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使英格蘭擺脫了羅馬教的控制,并立為國教。后來成了法定宗教。著名的英國喜劇《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圍繞一位帥氣迷人的英國紳士查爾斯與一位美麗動人的美國女子凱麗的愛情故事展開。其中描繪了英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婚俗文化。

英國國教婚禮大致過程分為:求偶、訂婚、結婚預告、辦結婚證、發請柬、舉行婚禮。

1.求偶。在英國,中上層社會男女之間的戀愛無需“媒妁之言”,但在20世紀之前卻要遵守“父母之命”。那時青年男女雖然在社交場合可以相會,但是未婚的年輕小姐參加交際都必須有一位年長的婦女陪同。男子向女子的求婚,必須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然后才能和她有進一步的交往。若取得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可自由交往。待男女的感情成熟穩定后,就可在報紙上刊登訂婚啟事,并告知親友。

2.訂婚。在報紙上刊登訂婚啟事后,一般情況下在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由女方安排宴會,邀請男方父母和親朋好友參加。此時,男方則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購買訂婚戒指一枚,在親朋好友的祝福和見證下戴在女方左手的手指上,表示從此女方歸他所有。訂婚時,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要送禮祝賀,但一般不送太貴重的禮物。

3.結婚預告。英國法律規定,如果舉行婚禮的雙方都屬英格蘭教會,事先要到各自居住地區的教學里結婚預告,在規定時間內沒有人對這樁婚姻提出異議,則可以按期舉行婚禮。任何想在教堂結婚的人,必須在婚禮16天前到婚姻登記處進行登記,每人交納30英鎊用來發結婚通告。通告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一般是由牧師連續在三個教堂禮拜儀式上宣布結婚者的名字和結婚的愿望,這也算作一種“公文”。如果結婚者中有人不符合結婚規定的,可以提出反對。結婚預告的目的是防止不符合結婚條件的人結婚和已婚的人重婚。

4.辦結婚證。結婚預告期滿,沒有人提出異議,雙方可以根據需要,在準備婚禮前向大主教提出申請頒布發特別許可證。頒布發特別許可證的做法,從1553年沿用至今。大主教審查新人中的一位是否與即將舉行婚禮的教堂有長期的關系,是否接受過洗禮,(如離婚)配偶是否健在,符合所有條件者,發給結婚特別許可證。一旦申請通過,就要宣誓,確保證書所寫內容屬實。然后,繳納一定的費用,在舉行婚禮那天就可以獲得結婚證書了。

5.發請柬。婚期定下來以后,女方的父母就要印制請柬,以他們的名義通知雙方親友。請柬一般要在婚禮舉行前兩三個月發出,以便被邀請者安排好其他事宜,從容地參加婚禮。在18世紀時,請柬就已經在報紙上刊登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請柬顏色與新娘婚紗顏色一致,一般為白色,上面印有金色的字和圖案。既圣潔又高貴。請柬發出去后,就要開始籌備婚禮了。

6.舉行婚禮。這是最隆重的儀式。在西方,婚禮一般都選擇在春天和夏日,但要避開五月,因為西方人出于古老的迷信:五月結婚,后悔一生。英國國教婚禮都是在教堂里舉行的。在儀式上,新郎穿著禮服,由男賓陪同,站在圣壇前等候,新娘則身穿白色婚紗、頭披白紗,伴隨著《婚禮進行曲》的樂聲,挽著她父親的手臂,由女賓(伴娘)引導徐徐走向圣壇,后面有侍童殿后。新娘來到圣壇的前面,新郎站在她的右邊,男賓則站在新郎右邊稍后的地方,新娘的左邊是她的父親(如父親亡故,可由哥哥、叔伯等代替)。伴娘及侍童們則站在這對新人的后面,由牧師舉行儀式。儀式結束后新婚夫婦由至親及主要賓客陪同進入祈禱堂,簽署登記簿,禮畢,新娘挽著新郎的右臂,伴著《婚禮進行曲》步出教堂。此時,親友向他們拋灑米粒或彩紙屑以示祝福,婚禮儀式結束。

影片《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以婚禮形式表現了英國的婚俗文化。通過以上對英國民間的婚禮習俗和傳統的介紹,我們能夠深刻了解英國婚俗的文化內涵,即基督教在英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西傳統婚禮習俗差異的原因

兩部電影中,中西婚俗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文明類型差異。

中國東瀕大海,西面高山,形成了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中國境內有大江大河、較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耕文明。小農經濟要戰勝自然災害,就得形成一個有機大整體,這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和以家族為紐帶的宗族制便應運而生。中國傳統社會也是一個農耕社會,勞動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個體勞動力不能抵御重大自然災害,所以要靠集體。為此,在婚姻上必然而然地形成那種“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的習俗。

另外,小農經濟還有相對穩定性和封閉性,因此在勞動過程中男性往往成為主導地位而女性則是從屬地位,這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實際上,中國人對喜慶、熱鬧的崇尚也是一種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因為在小農社會里,經常會出現天災人禍,所以農民往往最大的愿望是過上那種喜慶安詳的生活。

西方由于和中國地理環境的差異,大多是形成商業文明。在商業文明的社會里,并沒有形成那種宗法制,而且個體也相對地自由,體現在婚姻上則是結婚者通常能以個人感情結合為基礎,男女雙方地位也相對平等,所以形成的婚姻觀念和中國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市民不必像中國農民那樣受到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天災人禍的擔心,縱使會出現自然災害,往往也是向外轉移。為此,西方市民考慮更多的不是生存而是發展問題,因此在婚姻上更有精力去追求純潔無瑕、浪漫溫馨的情懷。

[參考文獻]

[1] 莊華峰.中國社會生活史[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 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異[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1).

[3] 鮑宗豪.婚俗文化:中國婚俗的軌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第5篇

【關鍵詞】色彩民俗語匯;誕生;婚姻;喪葬

我們經常會發現在眾多的民俗活動中總是會涉及到一些色彩問題,不同的民俗活動形成了不同的民俗色調,在有關民俗活動中若出“黑白顛倒”的現象可是要受到世人非議的一件大事。同時,人們往往只是知道在某種活動中應該是怎樣的,不應該是怎樣的,只是作為一種傳統相沿習,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民俗內在的文化意蘊。

誕生、婚姻、喪葬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三大禮儀。在古代任何一項都有其特定的一系列程序、儀式,不同的儀式在人心理上產生的情緒是不同的,因而在整個禮儀中這種心理情緒會以某種色彩基調得到渲染。考查一下不同的禮儀中所積淀下來的色彩民俗語匯,會對此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

一、色彩民俗語匯與誕生習俗

誕生是人一生的開端,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極為重視子嗣的國度里,更是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一件大事。盡管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自己的一套慶生禮儀,但有一些習俗卻是相當普遍的,如“掛紅布”,“送紅蛋”,“食紅蛋”,“系紅腰帶”等。“掛紅布”是指嬰兒降生后要在門口掛上紅布,以向鄉鄰報喜。這一習俗產生很早,《禮記?內則》中就有“子生,男子設弧于門左,女子設于門右”的記載。“弧”,即弓;“”,即佩巾,后來由紅布來代替,可見掛紅布原來是特指“生女”的,后來成為一種普遍意義的報喜之象征。掛紅布除了報喜的作用外,還有一層意義,即向外人表示不要隨意進入打擾,以免帶來邪氣沖撞了新生兒,比如孕婦、著孝者不能靠近新生兒和產婦。而用選用紅色本身也帶有祛邪的意味。產婦在生產期間要“系紅腰帶”也是同樣的道理。

各民族中幾乎都存在類似的卵生神話傳說,因而不約而同地形成了誕生食紅蛋的習俗。同時古人還認為雞蛋是有神性的,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因而“食紅蛋”只能是“雞蛋”,而不能是別的蛋。蛋的神性則來自生蛋的雞,古人以雞為百禽之長,為古代“五牲”之一,祭祀活動中也常用雞血,由此人們推之雞蛋具有雞一樣的神性效應。種種原因使“食紅蛋”的習俗在民間不斷被強化。

二、色彩民俗語匯與婚姻禮儀文化

從古自今婚禮都被看得及重,行婚禮之日應該是人生最喜慶的日子,傳統中的紅色在這一天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從定親到結婚,每一程序都被紅色主導,結婚也被稱為“紅喜事”,因而形成了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紅”系民俗語匯。首先從“謀合二姓”的媒說起,《禮記?曲禮》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禮記?坊記》曰:“男女無媒不交。”沒有媒人男女雙方是無法談婚論嫁的。傳說女媧是最早的媒人,之后又產生很多媒的稱呼,如“伐柯人”,“冰人”“月下老”“媒婆”等,而人們最樂于接受的卻是“紅娘”。“紅娘”這一稱呼出自元王實甫改自唐元稹《鶯鶯傳》的雜劇《西廂記》,劇中的極力撮合張生與鶯鶯的丫鬟紅娘以其聰明善良的性格打動了世人,這一人物形象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媒人的代稱,并且取得了取代其它稱呼的地位,同時這也與介紹對象“牽紅線”的說法暗合,與婚禮以“紅”為喜慶代表的整體基調相合。

按《禮記?婚義》中的說法有了媒之后要行問名、納吉之禮,這在民間俗稱“發紅庚”,也叫“下帖”,“換庚”。也就是男方家取得女方生辰八字請人進行占卜,如果八字相合,則男方就可以將雙方各自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寫在一張紅紙上送往女家,稱“發紅庚”,表明可以議婚。議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下紅定”,即男方把財禮送往女家以聘定女方為妻。何以把財禮稱“紅定”呢,按黃庭堅《子瞻詩句妙一世》詩云:“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任淵注:“今人訂婚者多以紅纏酒壺。”《東京夢華錄》卷五“娶婦”:“次日擔許口酒,以絡盛酒瓶,……又以花紅繳擔上,謂之繳擔紅,與女家。”概以此稱“紅定”。

婚禮過程中積淀下來的紅色民俗語匯更是不勝枚舉,如新娘新郎要“戴紅花”,“穿紅衣”,門前要貼“紅喜聯”,“掛紅燈”,“放紅炮”,屋內要“點紅燭”,新娘要蒙“紅蓋頭”,從下轎到進入夫家雙腳不能著地,要“走紅氈”,以示娘家與夫家同為姑娘之家,不有界限。據考,此俗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談征?事部》有:“今人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轉氈以入,弗令履地。讀白太傅《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氈褥,錦秀一條斜。’則此俗唐時已然矣。”同時主人家行婚禮要給下人發“花紅”,即賞錢,舊時風俗,插金花披紅綢是表示喜慶的意思,名為“花紅”,因此在喜慶時給仆役的錢物也叫“花紅”。現在仍有此稱,意義卻有所擴大,如職員所得獎金或年終分紅也都稱為“花紅”。

下面說一說古代婚儀中最有特色的“紅蓋頭”。蓋頭習俗究竟起于何時,有人考證說此俗源于“以扇障面”的婚俗,而這種婚俗則始于魏晉[1]。宋代則是蓋頭代替了扇子,南宋江已很普遍。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二十“嫁娶”對此有了明確的記載:“(新郎新娘)并立堂前,遂請男家雙全蓋頭,民俗學者有各種解釋,如遮羞說、搶婚遺意說、禳解邪煞說、降太喜神說等各種民間說法,而另有一種解釋似乎更合情理,認為該俗根源于宋儒道學的影響[2]。考查一下宋代的服飾可以發現,蓋頭在宋代是婦女普遍的一種頭飾,或直接蓋在頭上或系在冠上,一般用皂羅制成,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外出活動都不離頭。其作用不僅是遮陽或防塵,也是為了遮羞,以防男子窺視。因結婚乃人生一大喜事故而取紅色成為“紅蓋頭”。由此可見,宋代婦女是不可以隨意地“拋頭露面”的。南宋是儒家道學思想居于統治地位的時期,其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性”,“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論調成為當時婦女行為的種種禁錮在這種意識形態的操縱下,自然出現了蓋頭蒙面的婚俗。

其實,古代的婚姻習俗是經歷了一個由“黑”到“紅”的一個轉變過程的,并不是一開始就尚紅的,古代迎親多在夜間進行,而且有“乘墨車”的習俗,迎親者服飾也以墨色為主。古人以夜為陰時,黑為陰色,正與娶妻所謂“陽往而陰來”相呼應。而人類文化學家則認為這種禮俗出自古代動奪婚之遺,也有一定道理。后來雖仍有夜間迎親現象但也早已由尚黑改為了尚紅。

三、色彩民俗語匯與喪葬文化

民間與婚嫁的“紅喜事”相對稱的是“白喜事“,即喪事。為何喪事也稱喜事呢,這可能要追源到古人的死亡觀念。在以往的幾千年里特別是佛教傳入以后,其宣讀講的“輪回”“轉世”的觀念成為下層民眾精神生活的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加之統治者大力推揚,以及人們認為死是生命的終結,而是人生旅途的一種轉換,即從“陽世”轉到“陰世”,因此,人從死去的一刻起就意味著踏上了新的旅途,開始了一種新生活。如果前世修得圓滿來世就可以投生為富貴人家,雖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卻也體現了一種豁達的生死態度。

與婚儀中的“紅”相比,喪禮中則以“白”為主,這是幾千年留存下來的至今保持得最本色的古風。這也體現了國人心中不變的孝道。色彩民俗語匯在喪儀中主要體現在喪服,如“白服”,“白孝帶”,“護白鞋”,“白布約髻”等名稱上。喪事服白由來以久,《高帝紀》:“寡人親為喪,兵皆縞素。”《蘇武傳》:“區脫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皆白服,曰上崩。”《荊軻傳》:“白衣送至易水上。”可見,不只是喪事,兇事也服白,是一種不好預兆的象征。《周禮》中還規定喪服所用白布必須是粗糙的未漂染的白麻布,以表示生者放棄世俗享樂而以清苦的自我折磨的生活來面對死者的亡魂。因此,喪服禁忌穿戴彩色或艷麗的服飾。“白布約髻”是很早就存在的喪禮,《周禮?問喪》中已有關于此的記載。具體指用白布從發髻后繞一周打結。現在喪禮中亦有此俗,只不過沒有了發髻只好系于額上,而更為普遍的做法是在腰上系“白孝帶”,以男左女右的傳統分別系于左右兩側,這可能是禮儀不斷簡化的結果吧。喪事中穿“護白鞋”也是后代才產生的,古人喪禮中要白服,白鞋,后來則直接在鞋面上掛塊白布即“護白鞋”以代之。

可見,色彩與民俗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同時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不同色彩的信仰本身也是民俗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色彩與民俗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互融的關系,這種關系在語言上的體現就是色彩民俗語匯,這是兩種文化長期磨合的結果。

注釋:

[1][2]李暉.掩扇?卻扇?蓋頭―婚儀民俗研究之二[J].民俗研究,2001(4).

【參考文獻】

[1]曲彥斌.民俗語言學概論[M].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

[2]葉軍.現代漢語色彩詞研究[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相關期刊更多

內蒙古人大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

化石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院

人類學學報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州市| 荣昌县| 五河县| 阳城县| 临江市| 蒙城县| 鄂尔多斯市| 大宁县| 虞城县| 南投县| 隆回县| 尚义县| 屏山县| 叶城县| 墨竹工卡县| 乌恰县| 沈丘县| 新丰县| 灵武市| 宜兴市| 镇安县| 湖北省| 沐川县| 济源市| 临潭县| 白城市| 永靖县| 台前县| 濮阳县| 灌南县| 宁城县| 道孚县| 铜陵市| 大安市| 雅安市| 灵丘县| 宁波市| 临潭县| 湖州市| 隆化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