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廣泛近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近義詞;漢語教學;語素;語境;主客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2-0202-04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的辨析是難點也是重點。進行近義詞辨析,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較,對于不同的比較對象,我們需要采取不一樣的比較方法。隨著留學生漢語詞匯量的增加,碰到的近義詞會越來越多,學習者在習得大量生詞的時候也會把意義相近,特別是有共同語素的近義詞語聯系起來對比記憶。尤其到了中、高級階段,近義詞辨析的任務會越來越重。近義詞能否被有效且準確地辨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習者是否能正確得體地用漢語根據不同場合、不同對象,依據不同需要進行口頭或書面的交際。研究近義詞辨析,首先要明確如何選定辨析的詞對或詞群。嚴格地講,近義詞應該指那些詞義部分重合或相近的詞,“近義詞從字面上看,是意義相接近的一些詞,從本質上看,則是所指不同一而又在意義上有某種相近關系的一個詞群”(周薦1990)。劉叔新先生也認為:“兩個意義相近的詞如果指的不是同一對象,都不成其為同義詞,只能是近義詞。”兩位學者都將近義詞從同義詞中抽離出來。從形式邏輯的概念意義上講,概念非為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同義詞兩者則是概念的全同關系,內涵是兩個概念但外延重合;而近義詞則是兩個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是一種交叉的關系。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涉及近義詞的辨析范圍要適當寬泛一些,對外漢語中的同義詞和近義詞不做太嚴格意義上的區分。我們選取的研究方法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法,從平時教學中留學生容易提出問題的詞對入手。留學生往往容易出錯的近義詞是那些詞義部分重合且含有相同語素的近義詞。通過近義詞進行詞匯擴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因而本文選取的近義詞案例也都為有共同語素的且詞義部分重合的詞對。對外漢語的近義詞辨析已有學者研究(敖桂華2008;洪煒2012,2014;劉縉,1997;孟祥英,1997),但是,近年來對于語言本體的研究也促進著近義詞辨析方法的不斷更新,我們需要以新的視點和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近義詞,不僅要說清辨析的理據,更應該以學生為導向試圖使近義詞辨析的方法簡化、有效。本文試圖歸納出幾種近義詞辨析的方法和辨析理據。
一、考慮語素:詞義不同
對外漢語教學界近年來為解決漢語詞語易混淆的教學問題,提倡進行語素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詞義。考察留學生在積累了一定量的漢語詞匯之后能發展出語素意識;反之,語素意識對留學生的漢字學習也同樣有所幫助。首先,語素意識對漢字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在漢字教學中,我們先教會的是單個的漢字,然后再用漢字組詞;而對于詞匯來說,他們往往能夠把含有相同語素的詞匯建立起聯系。相比較同音異形詞,他們更容易對含有相同語素的詞產生困惑。他們常常把語素相同的詞匯進行對比聯想,比如相同語素的“學習/實習/練習/溫習”中“習”是相同語素,他們往往會比較這幾個詞且同步記憶。在他們的心理詞典中,儲存的不僅僅是學過的單個的詞,還有從這些詞中抽取出來的語素。比如中級水平的學生往往并不會對讀音相近的“時間”和“實踐”兩詞的異同產生困惑,而會對“實踐”和“實習”產生困惑。由此可見,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語素意識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從語素的角度區分近義詞更是行之有效的。比如“狀態”和“狀況”,兩者都是聯合式的合成詞,合成詞的語素之間的關系是聯合式的,即“狀+態”;“狀+況”。“狀”都表示的是樣子,兩個詞匯的不同主要在于“態”和“況”的不同。“態”常常形容的是精神、狀態、態度、神情;而“況”形容的是情形、形勢。因而,“狀態”是一種抽象的精神面貌,“狀況”可以是具體發生的條件、情況等。
二、考慮詞類:詞性不同
詞類偏誤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時出現的最基本的偏誤類型,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副詞、動詞以及虛詞的偏誤。利用詞類對近義詞進行辨析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詞性的不同可以是兩者詞性完全不同,還可以是一個詞有兼類的用法。“詞的兼類是某個詞經常具備兩類或幾類詞的主要語法功能”(黃伯榮、廖序東2002:57);“例如:“尊敬”和“尊重”。“尊敬”比“尊重”的詞類更多,“尊敬”既可以充當形容詞,也可以充當動詞;“尊重”只能充當動詞帶人賓語。我們可以說“尊敬的老師”、“尊敬的先生/女士”,也可以說尊敬某個人;但是只能說“尊重某個人”,卻不能說“尊重的老師”,即“尊重”不做定語,“尊敬”卻可以做定語。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特別”和“特點”,也常常是留學生容易混淆的詞匯,很容易說成“很特點”,特點是名詞,只能說“很有特點”;“特別”是形容詞,應該說“很特別”,所以描述一個東西與眾不同應該說成是“很特別”或“很有特點”。再比如“勇氣”和“勇敢”。
再如“害怕”、“恐怕”和“可怕”。三者有一共同語素“怕”,兩者本義都表示主體對象的一種畏懼擔心的心理,但是“害怕”是比較單一的心理動詞,“恐怕”顯然已經發展出了情態意義,常常表示說話人的主觀推測,而且這種用法更常見。因而,“害怕”后面常常出現的是人/動物之類的,而“恐怕”是高謂語,其實是一個副詞,后面常常可以跟一個句子表示不確定的判斷。“可怕”則是形容詞,可以跟“可愛”、“可恨”聯系起來教學。
三、考慮語境:詞語共現
學習者在遇到生詞時常常利用相關的知識和線索猜測詞義(Hulstijn,Hollander,& Greidanus,1996),從實驗研究來看,語境線索是學習者用來猜測生詞詞義的主要信息來源之一。語境是指一個生詞或短語所處的語言環境,包括毗鄰它們的字詞、短語、句子或段落,甚至是整個篇章,以及讀者自身的背景知識等。語境經常可以用來限定目標詞或短語的意思,幫助讀者理解目標詞或短語。所以語境對學習者猜測詞義是至關重要的。目標詞所在的語境常常包含學習者熟悉的成分,能為這個生詞提供額外的信息,幫助學習者把這些熟悉的成分和目標詞聯系起來。如果共現的成分跟目標詞高頻出現,則常常會在學習者的大腦中形成一種模式化,以后再遇到同樣的語境,大腦中就會激活相應的圖式,幫助學習者理解目標語的語義和使用方法。就近義詞辨析來說,考察與目標詞共現的詞語就是利用語境來解讀目標詞的方法。與目標詞共現的詞語搭配有多種情況。對于動詞而言,很多近義動詞的區別在于其共現搭配的賓語有所不同。比如“具有”和“擁有”。“具有”的語素中不僅僅是一種所有,而且還涉及到的是“具備”,常常搭配的是具體的事物,具有某個特點/本領/技能等;但是“擁有”就是事物的歸屬,指的是所有,常常搭配具體的事物,比如擁有某個東西/物質等。再比如“理解”和“了解”,“理解”是表示感情的認同,“理解”后面的搭配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比如理解了某人的苦衷,理解了某人的所想所思;但是“了解”主要側重在從未知到已知的一個熟悉度,相當于“知道、明白”,因而搭配更廣泛。動詞前后的施受關系也常常是區別對象。比如“贍養”和“撫養”,“贍養”只能是子女對父母;“撫養”則是父母對子女,兩者的施受關系不同。動詞還有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之別。比如“舉辦”和“舉行”,“舉行”是自主動詞,其主語常常是受事賓語,比如:(1)a.運動會如期舉行。b.*運動會如期舉辦。(2)學校舉行/舉辦了一場運動會。
四、考慮情感:褒義-貶義
褒貶意義是凸顯的評價意義,表達了人們對事物的褒貶態度。褒義詞語是構成正面評價的詞匯資源,貶義詞語是構成負面評價的詞匯資源。搭配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熱菔怯鏌逶希semantic prosody)。衛乃興指出:“語義韻是指相同或相似的語義反復與節點詞在文本中出現,使整個跨距內彌漫了一種特殊的語義氛圍。”“嗜好”和“愛好”。“嗜好”指特別深的喜愛,常用于“賭博、抽煙、飲酒”之類耗財傷身的事情,含有貶義色彩,但也可用于對一般事物的喜愛,不含貶義色彩。“愛好”表示一般的喜愛,語義較輕,是中性詞。“充斥”是表示容納關系的動詞,后面常常跟貶義色彩的詞匯作賓語。例如:(3)市場上充斥著假冒偽劣商品,但是“充滿”則多為搭配積極色彩的詞匯,比如:(4)房間里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可見,用色彩情感意義區分近義詞,其褒貶義可以是詞匯本身,還可以是其所在的語義韻。李斌,陳小荷(2009)把一個褒貶詞語所關涉的對象限定為一個三元組:評價者―褒貶態度―褒貶對象,把“評價者”和“褒貶對象”稱為“評價角色”,進而把褒貶詞語的“褒貶指向”定義為:由褒貶詞語的褒貶義所決定的,評價者對褒貶對象的態度在語義角色上呈現的指向性。這條規則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近義詞辨析,比如:(5)開發商牟取暴利。牟取的貶義指向的是施事開發商。(6)他為人民謀取利益。“牟取”和“謀取”的褒貶之分在于受事。牟取的賓語對象是貶義,“謀取”是設法取得,可以是積極義的。(7)他抹殺/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抹殺”和“扼殺”這兩個貶義詞的貶義都指向施事,但是后面的賓語成分反而是積極的語義色彩。這兩種區別需要跟學習者講述清楚,不僅僅是分清褒貶,還需要分清褒貶的語義指向。
五、考慮情態:主觀-客觀
張誼生(2000)將漢語副詞分為描摹性副詞、評注性副詞、限制性副詞三個大類。評注性副詞就是一種典型的主觀性副詞,表明說話者的態度。評注是主觀性的概念,遠非傳統意義上的褒貶所能涵蓋,評注表明或隱含說話人或作者立場、情感、態度,是語言人際功能的體現。張誼生將評注性副詞分為全副評注和半幅評注;全幅評注是對整個命題進行評注,半幅評注是對述題部分進行評注。全副評注充當高層謂語,表達說話人對所表達命題的主觀傾向性或態度。很多評注性副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很難講解,學生使用時也會出現很多偏誤。我們發現留學生在主觀性副詞的使用上明顯比非主觀性副詞的偏誤要多。比如:“簡直”和“幾乎”,簡直表示的是說話人不敢相信事實,含有強烈的主觀性夸張語氣和色彩;“幾乎”則是一種對事實的客觀陳述。表示程度的副詞也有主客觀之分。如果僅僅把“很/真/太”等同起來而沒有區分它們的主客觀之別,留學生是無法自由選擇使用的。程度副詞“太”“真”用在形容詞前面都具有主觀性,用在不同的形容詞前面有不同的感彩。用在含有褒義的形容詞前面,帶有贊嘆的意味,如:“太美了”,“太精彩了”、“太棒了”等等。用在貶義前面則有貶斥的意味,如:“太臟了”、“太惡心了”。兩者都帶有說話人的主觀色彩,強調了說話人的語氣。但是程度副詞“很”是一種客觀陳述,客觀量則是一種理性判斷,是一個陳述性的命題,主觀量是從說話人的主觀感覺方面說的;客觀量則是從說話人的理性判斷來說的,兩者是相對而言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用主觀性和主觀量來對上述形容詞謂語句作出區分,從而讓學生們靈活運用,依據語境選擇合適的句子來表達。
六、考慮體貌:現實-虛擬
表示讓步關系的前項連詞有很多種,比如“盡管”、“即使”和“就算”。它們均表示對某個條件的讓步,但是不同在于后一個分句搭配的詞語上,如下所示:
1.盡管今天下雨了,我還是要出門逛街。
2.即使今天下雨,我還是要出門逛街。
3.就算今天下雨,我也要出門逛街。但是在體貌上這兩個詞有所不同。“盡管”的后續成分往往是已經發生的,是現實的情形;而“就算”表示的是說話人虛擬的狀況,是非現實的。“不管”跟其他讓步相比,“不管”后面表達的是一個量級概念,常常用下面的句型:
4.不管今天下不下雨,我都要回家。
5.不管今天雨下得多大,我也要回家。“不管”虛擬的情況不僅是非現實的,而且是對非現實世界任何情況的否定。
七、考慮語體:書面-口語
人們在運用全民語言進行交際時,由于交際目的、對象、內容、方式、場合等的不同,因而在選擇表達方式和運用語言材料等方面形成一些各具特點的言語表達形式,即語言的功能變體,簡稱語體。語體區分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的必要性已被很多學者論述過(胡明揚,1993;丁金國,2005;李泉,2004)。很多可以用在口語的、非正式場合的詞匯用在書面語體中不恰當,反之亦然。近義詞的辨析中也會涉及到語體因素。很多近義詞的區分體現在適用語體的不同。比如“畏懼”、“懼怕”和“害怕”,“畏懼”和“懼怕”用于書面語體,“害怕”適用的語體范圍更廣。
有些不僅僅是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分,還有其他具體語體的區分,比如“收養”和“抱養”的使用語體是不同的。“收養”,是在無血親的人之間建立合法的擬制血親關系,享有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是法律語體常用詞匯,我國有《收養法》;抱養,則不產生上述權利義務關系,不用于法律語體。
八、考慮語篇:復句之間的關系
很多詞匯的用法必須理清前后復句的關系。“當然”、“必然”和“固然”,三者都是表示確定義的副詞。但是三者所連接的復句的關系是不一樣的。“當然”除了表示確定義,還可以表示一種追補性的讓步關系,比如:
1.不論多么長的句子,我們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長。當然,實際說話的時候,句子并不會太長。
剛好相反,“固然”除了表示確定義以外,也能連接復句,但是連接的是讓步關系復句的前項,例如:
2.對于提高效率而言,課程工具固然重要,但豐富而易于檢索的資源庫也很重要。
“固然”一方面表示對前項的肯定,另一方面還有引出轉折后項的作用;“當然”則常常是用于后項的轉折。
本文辨析的近義詞大多還是以相同語素為基本前提的,因為相同Z素的近義詞留學生們最容易混淆。但是在分析易混淆詞時,不能完全拘泥于相同語素的一對一混用,在高級階段,對外漢語教師還需要從語義出發對近義詞進行聚類觀察,很多并不具有相同語素的詞匯也有相同意義或某個義項的近義混用。比如:了解/懂得/明白;表揚/稱贊/鼓勵……還有一些詞匯跟結構的近義誤用也常常出現,比如:都表示假言判斷的“如果…就”和“要是…的話”。都表示選言判斷的“或者…或者”和“要么…要么”等。這都需要我們根據詞語或結構所表達的相近語義進行分類歸納,然后再對比出它們的不同進行舉例說明。
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我們在近義詞辨析中需要有一定的容忍度,承認一些近義詞的模糊地帶。雖然近義詞的定義是其詞語對在內涵上是兩個概念,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很多近義詞如果非要解釋得過于清楚,非要當成是兩個概念的話反而會加重教學難度且收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薦.近義詞說略[J].天津教育學院學報,1990.
[2]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3]李泉.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體研究的范圍和內容[J].漢語學習,2004,(1).
[4]敖桂華.對外漢語近義詞辨析教學對策[J].漢語學習,2008,(3).
[5]洪煒.語素因素對留學生近義詞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1).
[6]洪煒.漢語二語者近義詞語義差異與句法差異的習得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3).
[7]劉縉.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漫談[J].語言文字應用,1997,(1).
[8]孟祥英.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7,(3).
[9]楊黎黎.認識情態詞向讓步標記的發展[J].漢語學報,2012,(4).
[10]楊黎黎.假設條件句的現實性和非現實性[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5,(1).
[11]張博.同義詞、近義詞、易混淆詞:從漢語到中介語的視角轉移[J].世界漢語教學,2007,(3).
[12]丁金國.語體意識和語言應用[J].修辭學習,2005,(3).
[13]胡明揚.語體和語法[J].漢語學習,1993,(2).
[1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Hulstijn,J.,Hollander,M.,and Greidanus,T.(1996)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dictionary use,and reoccurence of unknown word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0:327-339.
On th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n TCFL
YANG Li-li
(School of Humanity,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所謂近義連綴,即義近詞語的一種特殊反復與組合形式。誰都明白,同一詞語的反復述說,是說話和演講的大忌,而近義連綴卻不一樣,它通過義近的詞、詞組、句子等的穿插連綴,既避免了簡單重復的弊端,又達到了增強演講辭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目的。
一、以并列式的連綴來增強表現力圍繞一個概念或語義,以義近的詞語的連綴表示出來,邏輯上呈現A+B+C的并列結構關系,這就是并列式的近義連綴形式。如果我們需要強調某個概念、渲染某一情景,都可以運用這一手段,以增強演講的表現力,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講辭就使用了這種形式:“我們已毫無退路,除非甘愿忍受屈辱與奴役,囚禁我們的鎖鏈已經鑄就,波士頓草原上已經響起鐐銬的丁當聲。”
顯然,亨利口中的“鎖鏈”與“鐐銬”,在演講辭中都是囚禁物,即殖民統治的象征,演講者將其連綴起來,構成一種復沓回環的音節美,極具表現力,也就增強了演講的鼓動性。
當然,三個以上近義短句的連綴更像排比,由于使用的是近義詞語,其語流也更加頓挫鏗然,因此也更富于表現力。蘇加諾的《印度尼西亞控訴》的演講辭中有這樣的句子:“由于目前的犧牲,將來的日子就會比以前的全部偉績更加光明,更加燦爛,更加光芒四射。”
此處的“光明”“燦爛”“光芒四射”三個詞語連綴,平行并列中卻起到了回環往返、鏗然有聲的渲染作用,對增強演講的鼓動性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以對比式的連綴來增強表現力一般說來,對立的事物才形成對比,但是,在一些特殊場合,義近的一對對詞語連綴,也能產生某種對比的效果,這就是A=B=C式的近義連綴形式。如果我們需要在演講辭中表達強烈的感情,給聽眾以強烈的震動、警醒,以這種手段來結構語句無疑是一個方便的捷徑。歌德在《莎士比亞紀念日的講話》中有這么一個語段:“當然各人按照自己的尺度(走路)。這一個帶著最結實的旅杖動身,而另一個卻穿上了七里靴,并趕過前面的人;后者的兩步就等于前者一天的行程。”不用說,“旅杖”也罷,“七里靴”也罷,都是幫助人行走的工具,在這一點上,二者是中性的、近義的。然而,當歌德將二者分別作為庸庸無為者與跋涉不止者的象征時,二者在不同敘述句中,便獲得不同的比喻義,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是頗富于形象性和表現力的,因而能給人以深刻印象,起到警醒作用。
三、以遞進式的連綴來增強表現力義近的一組詞語中,常常在語義語音上有廣狹輕重之分,利用這種同中之異,可以按一定順序把它們連綴成邏輯上的遞進關系,即A—B—C的形式。如果我們需要使演講辭富于聲勢、氣勢,達到長江一浪高一浪的效果,可以采用這種近義連綴形式,以收到步步推進、層層加深、一氣呵成之效。玻利瓦爾的《在國民議會上的演說》就使用了這種手法:“原先的法律是古代與現代一切專制主義的有害殘余,要讓這座丑惡的大廈坍塌、傾倒,連它的廢墟都搬掉,由我們來建造一座正義的宮殿。”由“坍塌”到“傾倒”,到最后“搬掉廢墟”,在近義詞的層層遞進中,加強了語勢和力度,具有動態表現力。
值得注意的是,當近義詞語在作遞進連綴之時,如果再雜糅其他敘述形式,就更富有一種激動人心的鼓動效果了。帕特里克·亨利的《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的演說》中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但是,我們何時才能強大起來呢?是下周?還是明年?還是等到我們完全被繳械、家家都駐守著英國士兵的時候呢?”這里的“下周”“明年”“等到……的時候”等詞語,構成一個由短到長、由輕到重的時間序列,實際意思都是“未來”。由于近義詞語間的遞進關系,再加上反問句式的使用,這個語段便產生了步步緊逼、層層深掘的效果,給人以一氣呵成、驚心警世的感受,為整篇演講更添亮色。
論文關鍵詞:同音·同字 聯想法 反義詞 近義詞 聯想法
針對大學日語公共基礎課學生每年兩屆四級考試所面臨的單詞量要求的挑戰,作者在教學中扎扎實實地探討一系列聯想記憶法,幫助學生在日常綿密嚴格訓練過程中得到要領,從而能夠較有效地掌握大量詞匯,并在這一系列訓練中鞏固了必要掌握的語法規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拋磚引玉地將以下行之有效的系列聯想記憶法分述如下,為苦于枯燥記憶的學生提供幫助。
我們知道,日語與漢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日文詞匯中又含有大量的漢語詞匯。基于此,我們學習記憶日文單詞的時候,也就并非是雜亂無章的。通過觀察與探討我們發現日文漢語詞匯中的復合詞部分,其構詞是有著規律可尋的。根據其構詞規律,再進行按圖索驥的方法去鉆研聯想式記憶法,能在快速擴展單詞量這一學習實踐中得到切實的印證。下面我們來逐一介紹根據日文中漢語詞匯的內在構詞法及根據其法進行廣泛聯想所得到的詞匯群,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助力。
特點:根據此法進行聯想,類似于上次所介紹的頂針式聯想記憶法,因為含有相同讀音的特點,但不同于頂針式聯想記憶法的是,其中相同的音讀字或訓讀字在詞中的位置不被限定,從而使得所要聯想的范圍就更加寬泛,領域更廣。它的優勢不僅因按同音同訓特點進行聯想,同時使聯想的維度大大拓寬擴高,從而,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學生原有知識儲備也是一個深刻的檢驗。對學生的學力與耐力也有極大的砥礪作用。
2 反義詞或對義詞的聯想
所謂反義詞或對義詞的聯想法,就是根據詞匯本身含義進行反面(或對義)意義的詞匯進行擴展聯想的記憶法。聯想如下:
末尾→冒^、_屬→獨立、困y→容易、A蓄→消M、M摹巳礎⒈J亍鐨隆⒑叫小2礎崍搖渚病良→劣、被告→原告、返g→借用、Z聲→悲Q、崍鰲辶鰲敏→g重、攻摹佬l、高雅→低俗、}j→g、出k→到著、Q生→永眠、Wg→敏速、А{入、攻摹洹化→好、逃走→追E、供述→a秘、]i→解放、加入→脫退、集中→分散、倮”薄⒐室狻^失、自立→臼簟⑷欏勻弧⒓暗凇淶凇⑺健怪薄⒗狻t、M→p退、先祖→子O、放任→y制、人工→天然、h方→近O、M→p退、先祖→子O、放任→y制、人工→天然、h方→近O、x脫→參加、雅→低俗、→柔和、薄弱→固、M→留年、警戒→油斷、逃避→直面、KP→序P、@A→中斷、點在→密集、 定期→Rr、x反→Y束、容易→困y、恒星→[星、感情→理性、逃亡→追E、H切→冷淡、提出→受理、X然→靜寂、甘言→苦言、柔弱→固、與黨→野黨、幼年→老h、稱m→非y、g物→模型、短s→延L、]i→_放、近海→h洋、舞臺→客席、早熟→成、需要→供o、盛夏→寒、不和→骸⒛覲^→r末、踏u→改革、新→古豪、信用→疑惑、依存→獨立、天然→人造、兼鍘任、一致→相`、摘k→看^、有→共有、在宅→外出、倍化→半p、 |疑→甏稹⒂押謾、脫稿→起稿、浮印潭ā⒌摯埂盡鵲取
特點:較比前項聯想記憶法,此項方法優勢在于,根據所給或已知的復合詞再進行相反意義詞匯的推索,畢業論文目標更明確,限定條件更嚴格規范。這就意味著要求學生自身已有詞匯的容量是一個重要基礎,但同時也可以使用工具進行輔助式推測聯想,在徒手進行此項聯想時,會有一定難度。但若借助恰當的工具進行聯想,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近義詞及同義詞的聯想
所謂近義詞聯想法就是根據詞匯本身含義進行相近(或相同)意義詞匯的聯想記憶法。如下所示:
念→集中、同等→匹場㈥蕁旎睢⒙兌→k、判然→明白、同感→共Q、心→周到、是非→可否、命令→指懟⒉莞濉陌浮⒅艿健d密、他界→永眠、完治→全快、入手→@得、湫睢Ai、加蕁暝⒈∏欏淶⒕弈盡洹⒆→回想、普通→こ!⒃緙薄純獺㈦yx→苦骸⒕洹瞇摹⒑獷I→著服、蓄e→Ai、近O→周x、上品→雅、感心→敬服、再生→突睢⒃縊佟純獺 L刺→皮肉、容易→g、當惑→]口、最高→至上、途~→中斷、冒^→最初、利害→p得、平素→常r、x合→集散、永h→恒久、 介抱→看o、失I→失、夜半→深更、即座→早速、盛r→繁選⒅艿健肽睢⑹姑鍘⒅睪傘擔、本n→本店、激p→~m、有→獨占、地道→g、方法→手段、出席→參列、劣→良否、本蕁、努力→精M、追加→a足、相當→匹場Ⅻao、H族→身寄、案內→引率、r流→世相、地味→素、草稿→原案、k端→冒^、前途→將來、}j→筋道、腕前→技量、非凡→i群、手本→模、修理→a修、意→真心、健L→善欏⒅гΑ⑹直、手腕→技量、承J→S可、改定→涓⑻ひu→@承、崢瘛d^、不在→留守、考]→思案、案內→先А⑻砑印芳印⒄煞頡】怠⒚選⑦搬→送、蓄→A蓄、使命→任鍘鵲取
1、采博眾長:形容廣泛地吸取各個方面的優點,從而完善自己;
2、出處:《劉芳傳》考括墳籍,采博眾長;
3、成語造句:搞科學研究,需要采博眾長,力求完美;
4、近義詞:集思廣益;
相濡以沫原指泉水干了,為了保住生命,兩條魚吐沫互相潤濕。現在這個成語已經被廣泛地運用,相濡以沫在撇去莊子的個人觀點之后,借喻到人的身上來比擬人的感情。
例句: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近義詞:同舟共濟、風雨同舟、以沫相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