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們都是孤獨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孤獨是一種清福……也許吧。
人是不是只有在被孤獨襲擊時,才會注意到眼前的一切?是的。總是被歡騰嬉鬧的人群包圍著,猛地一靜,仿佛墜入了一個深谷中。抬頭,才意識到落日的沉穩(wěn),明月的皎潔,星星的璀璨,人生的波瀾。這樣,我想,人是需要孤獨的吧!
人是不是只有在被孤獨襲擊時,才會思考的很多很多?是的。一個人孤獨的來到人間,再孤獨的離開塵世。身處熱鬧的,嬉笑的環(huán)境中,怎可會去思考呢?世界靜了,我開始回憶自己,收獲了多少,失去了多少,今后應該怎么走。這樣,我想,人是需要孤獨的吧!
人是不是只有在被孤獨襲擊時,才會感受生活的美麗韻律?是的。獨自走在竹林深處,層層的竹子將我包圍,看到的只有那堅強的竹子,只有那翠滴的竹葉,耳畔回響的只有那鳥兒的歌聲,拍打翅膀的聲音,這一刻,我感受到孤獨帶給我的美感。這樣,我想,人是需要孤獨的吧!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凡是領悟人生這樣一種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jīng)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愛得最熱烈時也不會的奴隸。
2
有兩種孤獨。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jù)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zhì)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zhì)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愛,或者遁入空門。后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入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著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里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人的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fā)現(xiàn)神的影子。
3
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
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于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4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nèi)缬半S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之孤獨的發(fā)現(xiàn)和撫慰。在愛與孤獨之間并不存在此長彼消的關系,現(xiàn)實的人間之愛不可能根除心靈對于孤獨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該對愛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一旦沒有了對孤獨的體驗,愛便失去了品格和動力。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于瑣屑和平庸。
愛可以撫慰孤獨,卻不能也不該消除孤獨。如果愛妄圖消除孤獨,就會失去分寸,走向反面。
孤獨是一種心境。
一個人的獨處并不是孤獨,最多不過是一種離群索居的寂寞。
孤獨是讓心沉淀,是心靈的寧靜,是一種精神的過濾與凈化。寂寞是肉身獨處而產(chǎn)生的精神空虛感,孤獨則是靈魂獨處帶來的思想充溢。
因為孤獨,我們的心靈才能有機會成為睛朗的夜空。我們得以放緩追逐身外成功的腳步,從喧囂的塵世作短暫的抽身,姑且把那些燈紅酒綠、觥籌交錯的奢華擱在一邊,在喧鬧的世界找一個安靜的角落,讓心靈從世事俗務中解脫,回歸久違的寧靜,享受片刻彌足珍貴的小憩。
孤獨讓心靈歸零。
只有處在零點的心,才會有真正的安寧。寧靜把內(nèi)心世界變成空曠遼遠的夜空。月光如水,夜的天幕被洗得透亮透亮,星辰稀落,萬籟俱寂,颯颯的風,沙沙的樹葉,田野流螢,遠村狗吠,河塘蛙鳴。“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月照花林、汀上白沙,繾綣思緒與綺麗夢境融為一色,一幅幅孤獨之美的畫面在空氣中流動:寒江獨釣、幽臺登臨、舉杯邀月、鹿門夜歸……,靈魂開始了尋找人性原點的悄悄旅行。
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一份意外的感動,那些溫暖而充滿期待的種籽,原來早已灑落于心底,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發(fā)芽。
我們生活的當下是一個熱鬧萬分的世界,血管里時刻涌動著莫名的焦躁。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生命沸騰起來,在名利場上馬不停蹄地忙碌追逐。可不要忘了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兩半,熱鬧喧囂之外還有另外一半世界,而這一半世界乃是我們靈魂永遠依附的精神家園。每個人其實也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奮斗、追求、沉浮于熱鬧的外部世界,另一個自我則在暗處,在你并不自覺的情況下虔誠地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
真正的靈魂生活多半是在孤獨中進行的。因為孤獨,我們才會在放飛那一半自我的同時,緊緊牽起系著另一半自我的線頭,生怕不經(jīng)意間把它永遠失去。
也許我們太過于流連外部世界的熱鬧,精神的家園已是雜草叢生。孤獨恰好是一副除草劑,只是不知道你有無收拾田園雜蕪的興趣。
守望家園你才會發(fā)現(xiàn)金錢、權力、地位并非像人們奢望的那般重要,疲憊的追逐未必真的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讓心靈丟棄重負,變得輕松而又純凈,每個人本可以生活得更高尚更充實更優(yōu)雅。我不敢說寧靜世界的孤寂尋找就一定能詮釋人生所有的奧秘,但靜下心思考,至少會讓我們離人生的真諦更近一些。
二
孤獨讓我們面對自己,讓自我內(nèi)心深處的靈魂相互碰撞。
因為孤獨,我們才能有機會自己與自己對話,自己與自己靈魂相遇。孤獨創(chuàng)造一種實實在在、徹徹底底的自我,或者說是對自我的多維反觀。
孤獨總是與靈魂有關,孤獨的背后大多有關于靈魂的故事。所以孤獨近乎一種宗教儀式,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洗刷和救贖。
在風風火火的外部世界,自己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沒有幾人。孤獨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可以照進你我的靈魂世界。我們的心不能永遠生活在塵世浮華之中,孤獨讓我們細品人生真味。從鏡子里反觀自我,我們可以看清內(nèi)心深處最隱秘的靈魂,看到那些平常難以看到的東西。
孤獨并不一定帶來外部的成功,它不天然地伴有某種功利性目的。孤獨的全部價值在于對思想的整理、對精神的整合,孤獨甚至可以把我們精神世界長年沉睡的那些部分喚醒。
喜愛太極拳的人可能都熟悉一首很撩動人心的曲子,叫作《心如靜水》,反復詠嘆的旋律,舒緩而悠長,二胡與揚琴交互傾訴,仿佛寫照著一種心靈的孤獨與純凈,再加上太極的形意之美融入其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一般的意境,不知不覺間引導人們精神向著至善至美的境界升華。這支音樂所蘊含的力量恰巧是一個“靜”字,靜而深沉的東西最能擊中心靈柔軟的地方。
一個人的黃昏,獨守著一份寧靜,自己與自己對話,沉思、獨白、辯析……,孤獨的思考如剝繭抽絲,讓那些蟄伏于光鮮外表之下的欲念纖毫畢露,如點亮燭火使那些潛沉于心淵的至理大道浮出水面,從而得人生真悟,讓內(nèi)心通明,幫助我們走出生命的迷惘。
寧靜致遠,不在孤獨中拂盡心底塵埃,就不能真正洞悉許多事物的本質(zhì)。
這就是孤獨的真正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說孤獨是自己與自己的靈魂相遇,不如說是自己的靈魂與上帝相遇。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艱難的行程,走過太多的坑坑洼洼,難免心靈留下污漬。心靈的污漬既可以隨著歲月的磨洗漸漸淡去,也可以隨著歲月積淀色澤更加沉著。因為我們面對這些難于啟齒、羞于見人的污漬,十有八九會用光鮮的外表去盡力掩飾,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靈魂洗刷的機會。如果你不甘于精神流于平庸,如果你不愿意讓靈魂變得污濁,你總得抽一段閑暇時光,找一個僻靜之地,避開人們的目光,悄悄洗刷一下心靈的塵垢。
生命中有很多作假的自我,久而久之,甚至會連自己也認為那就是真正的生命。孤獨對生命的思辨,往往能幫助我們返璞歸真。
人需要孤獨猶如需要交往,性格讓人的選擇有所偏愛。然而世界上確有這么一種人,他們永遠不需要孤獨。他們對生命的全部體驗都是在塵世浮華之中。他們寧肯用那些無聊的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去打發(fā)多余的時間,或拉上一幫無聊的人敷衍應酬來制造熱鬧,也不愿意讓浮華與喧囂有半分鐘停頓。
我總是對紅塵中這種不倦的生命產(chǎn)生疑惑,揣摸著是什么讓他們不安和恐懼,以致于這般難于和自己的靈魂面對。一個貧乏的靈魂與一個貧乏的靈魂相遇,確實無話可說,那種百無聊奈的感覺會讓整個世界失去生趣。一個丑陋的靈魂與一個丑陋的靈魂相對,恐怕不只是無聊,一定會產(chǎn)生讓人無法愉悅的情感。
我想起古往今來的圣賢,他們應該是這個世界上另外一種人。他們把孤獨作為一種修煉,往往用孤獨來檢驗修行的深度和靈魂的高度。雖然我們望其項背而不能企及,但人生的真諦卻是貫通的。我確信,一個敢于面對自己的靈魂,一定更充實更強大,這樣的靈魂必是光風霽月。
三
大多數(shù)時候,孤獨會成為心靈回歸自然的行程。
因為孤獨,我們學會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皈依自然。
自然本是心靈的母體。在自然的乳汁哺育下,我們的心靈一天天成長強大,強大到我們以為可以與自然割舍,單獨存在。人們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所展示的力量,給我們的心靈越來越多的暗示:我們是這個星球的主宰,自然不過是人類的附庸。人與自然早已不是今天生活的主題,人與人的關系幾乎占據(jù)了我們?nèi)康木窨臻g。
孤獨是人與人的隔絕、心與心的封閉,一個人遠離滾滾紅塵,心靈所尋求的第一個庇護之所就是回到生命的發(fā)源地。在當今人與人糾結(jié)得難解難分的時代,孤獨實在是一件奢侈品。
孤獨讓心靈與自然靠近,自然為心靈提供最可靠的依托,即使在落寞時刻也會不離不棄。自然是一本好書,孤獨正好讓我們有時間細讀。孤獨所引發(fā)的各種想入非非的思考,其中最有意義的便是對未知的探索。許多近在咫尺、熟視無睹的事物會慢慢進入眼簾。我們從“自我”的硬殼下走出,漸漸學會關注身邊的一草一木、花開花謝,讓心靈與周圍事物達成一種生命的默契。從四季變化、周而復始的無窮循環(huán)中我們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震撼、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從而真正領悟崇高、莊嚴、強大和永恒。我們的目光從身邊放開,放得很遠很遠,乃至星球之外以及那些看似與自身毫不相干的世界,自然界無窮無盡的未知讓我們陷入一種癡迷,宇宙的無邊無際讓我們認識到自我的一切曠達都是那么狹促。
我們終于對曾經(jīng)的目空一切、唯我獨尊感到羞愧。孤獨給了我們反思的機會,我們就象犯了錯的孩子,在無涯無際的自然面前學會謙卑與敬畏。我們開始明白,需要用一種全新的理念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讓心靈在自然交融中獲得新的滋養(yǎng)和支撐。
自然永遠是心靈割舍不了的生命之源。無論心靈成長到如何強大,也無法離開自然的養(yǎng)育。因為,自然乃是心靈的家。喧鬧的世界可以讓內(nèi)心暫時忘卻寂寞,而回家才能讓心靈找到一種可以依賴的溫暖和踏實。
孤獨中我們的心一路跋涉尋尋覓覓,當你神情沮喪、身心疲憊之時,走進自然,便是回家。
四
孤獨不是自我封閉,不是靈魂的煢煢孓立。孤獨是心靈的放飛,是一種精神的自由與浪漫。
因為孤獨,我們才學會了接通歷史與未來的天線,隨心所欲地與前生今世那些大師交流,與百年以后的來者傾談。
孤獨是個人與社會的隔絕,在這種隔絕的形式之下,有的人將靈魂封閉于自我。這種源于精神寂寞的封閉是對人性的背叛。我們探討的孤獨是一種充滿生命追求的人生思考,人性借此孤獨的形式實現(xiàn)升華。這種孤獨象一種充滿能量的巫術,常常會用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在瞬間開啟靈魂覺悟的空間,從而讓我們的精神更加曠達,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深遂。
孤獨與孤獨,一樣的形式,不同質(zhì)的內(nèi)涵。
劉禹錫有詩:
“禪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見聽時心。
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蒼梧湘水深。”
詩寫的是聽琴,意卻在禪思。
寂靜秋夜,一種孤獨的外在蘊含著一份禪思、一種怡情。聽高僧撫琴如清風過耳、攬月入懷,雖身在明堂,而心脫化外,猶如蒼梧云去,湘水悠然。
這番孤獨是一種何等優(yōu)雅美妙的境界!
因為孤獨,我們才有幸結(jié)識許許多多大智慧者。在天馬行空的世界,也許我們會遇到蘇格拉底,這位古希臘最有智慧的智者,他一定會再一次地宣稱:“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也許我們會聽見顛沛流離的孔老夫子那一聲孤獨的長嘆:“吾道窮矣!”也許,還有笛卡爾,這位“現(xiàn)代哲學之父”、“近代科學的始祖”,他一直向人類提示“我思故我在”。也許,還有王陽明,這位一生“致良知”的心學大師,在中國思想史漫漫長夜中劃出一道明亮的弧線。在歷史文化的檢索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許多熟悉的身影,譬如踽踽獨行、澤畔行吟的屈子,飽經(jīng)憂患、飄飄似天地一沙鷗的杜甫……。這些不可勝數(shù)的大智慧者都是我們孤獨的伴侶。他們那種博大的情懷、深遂的思考、睿智的談吐、優(yōu)美的表達,如春風化雨,流過心田里的是一股說不出的溫潤。也許,這個時候,我們驀然醒悟:一卷在握,煙霞滿目,鳥語花香,原來心靈的世界也可以風月無邊。
孤獨讓我們學會擁抱更寬闊的世界。思想隨風飄蕩,心靈走得很遠很遠,到達幾千里幾萬里之外,走出地域疆界,走到幾千年以前、幾百年之后,超越時代的局限……我們與天地為伴,嘗試另一種無可替代的生命體驗。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因為孤獨才有了我們思想的沉淀和精神的飛翔。
這也許是在提醒我們,孤獨已經(jīng)成為一些年輕人生活中的一道傷口,慢性,卻足以致命。
雖然說“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作為一種心靈按摩的力道足夠。浮躁世代,孤獨可以是良藥,可以是補品。適量的孤獨讓人沉省,逼人成長,但如果這種孤獨最后把人給搞死了,那就真的不好玩了。這就好像吃多了藥、吃錯了藥會出事一樣。
也許因為都是獨生子女,早已習慣了獨來獨往,沉默成長。于是乎忘記了孤獨的正作用和副作用。
請花十秒鐘想一想,那種和你經(jīng)常有來往,能稱得上朋友的人,你認識幾個?超過十了嗎?超過五了嗎?有三個嗎?如果沒有,那恭喜你,你可以算是孤獨癥患者了。
憑什么這么說?因為我們的朋友真的太少了。英國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英國人在21歲時,平均有100個朋友,其中最好的朋友有13個。到了29歲,平均也有68個朋友。
再看看我們,通訊錄里動輒幾百上千的聯(lián)系人,真有聯(lián)系的有幾個?朋友圈的小紅點一天到晚就沒消失過,算得上朋友的又有幾個?
技術帶來的便利讓我們變懶,而且懶上加懶,不僅是懶于出去吃飯,懶于出去購物,甚至懶于孤獨。
因為方便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存在,當我們感到孤獨時,就拿起手機,進入朋友圈,給別人的生活當當觀眾,或者求幾個贊,以此來壓制住孤獨感。
逃離孤獨好方便。
恐怕,我們只是得到了一種虛幻的安全感,以為自己不再孤獨而已。
有人說,這是一個收到100條祝福信息,然后自己一個人吃生日蛋糕的時代。我們先是習慣了孤獨,然后習慣了假裝不孤獨。
就像那個死在出租屋里的年輕人,他一定有各種通信軟件的賬號,以真名或網(wǎng)名存在于他人的通訊錄和朋友圈里,但那個熱鬧的人際網(wǎng)絡,都不會因他的在或不在而發(fā)生什么太大的變化。說得更冷酷點,壓根就不會有什么變化。
離了誰,地球和朋友圈都照樣轉(zhuǎn)。
那些刷朋友圈的時間,原本可以用來去和隔壁聊聊天,面對面地認識下對方。當然,他還那么年輕,怎能想到猝死的厄運會突然降到自己頭上?你會想到嗎?我會想到嗎?沒人知道自己的結(jié)局,直到它發(fā)生。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在這個手機統(tǒng)治我們的時間的時代,可以說是多個朋友,多條生路。
發(fā)展到目前為止的通信技術,仍然只能給我們以虛幻的聯(lián)系感。又或者,技術永遠不能取代人與人之間真實可感的交談、觸碰和氣息。
媒體曾經(jīng)報道過這樣一條新聞,一位韓國留學生發(fā)現(xiàn),無論是去食堂吃飯,去上課,還是去運動,在她看來最好是和朋友一起做的事,許多中國學生都是一個人去做。
我們是孤獨的一代,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并沒有學會如何與這份孤獨安然相處。
孤獨并不新鮮,但大規(guī)模群體性的孤獨,卻是現(xiàn)代“流動的陌生社會”里才有的。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主動被動地遠離了原來的社會關系。人們生活和工作在一個個小方塊里,燈火萬千,與我無關。老子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理想以這樣一種方式實現(xiàn),不能不說是一種悲涼的諷刺。
婚姻出發(fā)點
不過兩半結(jié)合,中間就會出現(xiàn)裂縫。整體看來像是全部,然而因為中間的裂縫,一半終究只是一半。
人們常常在孤獨或痛苦的時候,尋找可以依賴的人。如果是因為缺憾而需要對方,那么總會對別人有所期待。只要期待對方安慰自己的孤獨,那就注定不可能擁有完整的幸福。當某一半離開的時候,也就重新變成兩半了。
所以,我們要減少對對方的依賴,要獨立。
事實上,我們要做到的獨立,是一種自我意義上的完整,是一種對對方的無所期待。
如果懷著一種找人安慰自身痛苦的心理去談戀愛,那么很有可能會遇到年齡較大的人。因為,很多時候,雙方年齡差距較大,即使自己任性,對方也很容易接受和包容自己。
不過,與年齡較大的人一起生活,盡管可以終生依賴對方,卻只能做個隨從。年齡大的人會聽我的話嗎?不會。當我痛苦的時候,他會關心我,但是兩人之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對話。因為總是存在著隔閡。
年輕的時候喜歡別人關心自己,愛護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慢慢地會更加渴望和對方交流。這個時候,如果雙方年齡差距太大,自然就很難形成真正的對話。
我們在選擇年齡相差懸殊的配偶之前,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內(nèi)心里,既要把他當成丈夫,同時還要把他當成父親,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放棄和他成為朋友的想法。
在婚姻關系的城堡中,幸福的最好的辦法是兩個人都提高自己,都成為完整的人。這樣一來,關系就會柔順多了。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婚姻,其實都是對雙方的束縛。因為結(jié)婚而不能跟朋友見面,因為結(jié)婚而不能喝酒,因為結(jié)婚而不能繼續(xù)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多人為此抱怨不已。為什么會這樣?出現(xiàn)這個情況,是因為我們婚姻生活的出發(fā)點錯了。
共處不厭倦
為了應對這樣的狀況,我們首先要了解心理變化的規(guī)律。
有的人明明知道依賴對方不對,卻還是忍不住依賴對方,于是感到痛苦。
家有這樣的兩面性。家能保護我們,讓我們感到舒適,同時也有可能變成監(jiān)獄。父母也是這樣,雖然會照顧子女,卻也可能成為嘮叨鬼。
因為討厭監(jiān)獄而想逃離家庭,就會成為流浪者。流浪久了又會感到孤獨,于是重新回家。回家就要看別人的臉色生活,于是再次逃離。逃離之后又感到孤獨,于是再次回家。
一個人孤獨,兩個人厭倦。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這就是我們彷徨的人生。
我們就應該做到獨處不孤獨,共處不厭倦。
對于對方?jīng)]有期待,所以也就不存在煩心事。一個人也不覺得孤獨的關鍵,在于對任何人都無所求,感覺不到缺憾。
一個人生活也好,兩個人生活也好,選擇起來非常自由。
此前,我們需要仔細思考一個問題,孤獨究竟來自何方?
孤獨的產(chǎn)生,不是因為我們身邊沒有別人。孤獨來自我們心靈之門的關閉。
如果心生厭惡,即使夫婦同床共枕,相擁而眠,依然會感到孤獨。如果沒有厭惡之心,身居深山獨處10年的僧人,也不會感到孤獨。
孤獨,不僅出現(xiàn)于你為分分合合苦惱之時,如果關閉心靈的門,孤獨就會來到你身旁。哪怕你周圍有很多人,孤獨也在所難免。
相反,只要打開心靈之門,即使身處深山也不會孤獨。昆蟲可以成為朋友,鳥也可以成為朋友;田鼠可以成為朋友,夜空的星星也可以成為朋友。
只要睜開眼睛,夜里也看得見。如果閉上眼睛,青天白日也什么都看不見。
因為關閉心門
孤獨是因為自己關閉了心門,孤獨的人就好像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閉著眼睛喊“天好黑啊,為什么這么黑”。如果有了這層認識,自己就可以擺脫孤獨了,也就不需要再因為孤獨而尋求安慰了。
通常沒錢的人會找有錢的人,孤獨的人會找可以安慰自己的人。不管怎么樣,這都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