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練習歌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修辭則是有效地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藝術。作為一種言語交際行為,修辭又是一個信息加工和處理的動態心理過程。仿擬(parody)的運用范圍相當廣泛,16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例子,在相關的論著中也早有闡述。經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查詢“仿擬”,可檢索到216篇相關論文,而其中164篇是在近十年發表的,研究內容涉及了仿擬的定義、特點、修辭功能等,說明這一辭格已越來越受到語言研究者們的注意。隨著對仿擬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開始從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等角度進行研究[1],其中徐國珍的專著《仿擬研究》全面而系統地研究了這一辭格。
對該詞的定義,盡管學者表達形式不盡相同,但其核心意思卻十分一致,即仿擬是一種模仿現成的語言形式創造出一個臨時性的新說法的修辭手段[2]。仿擬并非簡單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融入了新的思想,是“仿”舊的語言形式,“擬”出一種新的意境,既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又收到新穎別致、簡潔凝練、幽默諷刺的修辭效果。但是,這些效果的實現有賴于聽話人或讀者積極的聯想、想象和推理,才能正確領悟辭格中的交際意義。筆者試圖從關聯理論中最佳相關和認知語境趨同的角度賞析仿擬辭格如何達到交際意圖和最佳修辭效果。
1 最佳相關的效果
成功的言語交際行為應是發話者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而受話者正確接受發話者所傳遞的言語信息。仿擬的超常規搭配行為必須是以符合人們的認知能力為前提的,而不是隨心所欲的胡亂搭配,否則仿擬就不會被認同。根據Sperber等提出的關聯理論,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交際是一個明示過程,即說話人明白地向聽話人展示其信息意圖,而從聽話人的角度來說,交際是一個推理過程,即聽話人根據說話人的明示,結合語境假設,依據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推斷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在此基礎上,Sperber等又提出了兩條關聯原則: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認知原則解釋了最大關聯性(maximum relevance),即在理解話語時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交際原則解釋了最佳關聯性(optimal relevance),指的是理解話語時經過合理努力而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由此可見,關聯理論認為交際不再是單純的解碼活動,它還包括推理成分。具體的操作過程是先運用語法及詞匯知識解讀句子作為語碼的字面意思,然后力求以最小的努力,結合語境信息,對句子的深層含義進行推理和補足,最后使理解符合所期待的關聯為止。可見,關聯理論是把建立新信息與已有舊信息之間的聯系看作言語理解的條件,而且這種關聯是建立在言語經濟的基礎上的,即在認知過程中,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因此,正確判定目標范疇及其本體、追求言語形式的“最佳相關”是仿擬行為實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例1: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 (《大學英語》第三冊)
這個標題是作者對莎士比亞《哈姆萊特》中一句著名臺詞“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的仿擬。對于有一定文學素養的讀者來說,自然會立刻聯想到莎翁的這一名句,并依此推斷出說話者的真實意圖,更真切地領會醫生所面臨的道德與責任的抉擇難題以及與哈姆萊特類似的心理狀態。同時,因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在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例2:Now you can have your cake and diet too. (廣告語)
這是一則生產蛋糕的廠家所做的食品廣告,仿擬了英語諺語“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意為:吃了蛋糕就不能再擁有蛋糕;引申為: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廣告作者將原來的否定形式改成肯定形式,渲染他們的蛋糕吃了還能減肥,一舉兩得。然而,如果受話者的語言文化知識有限,不知道該英語諺語,或許就無法作出類似的推斷,該廣告也就達不到它所期望的交際效果了。
例3:“American society no longer has any viable concept of work”: but the trouble is that the youth revolution hasn't such a concept either. 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
(The Listener)
該句中的“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是仿擬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而成的。該諺語在英語國家家喻戶曉,雖然仿擬后的句子對原諺語的詞序和語素進行了變動和更改,從而擬出了新的句意,但由于發話者在運用仿擬時對認知語境趨同進行了預設,而受話者對原諺語的語言結構和語義信息具有深刻印象,一旦接觸到仿擬而成的新句,便自然會想到原諺語,并推斷出新句的含義,領會了作者對美國年輕一代普遍存在敬業精神缺乏的批評。
例4:Clearly, when it comes to marriage, practicing doesn't make perfect.
“顯然,在婚姻問題上,婚前同居并不能令婚姻生活趨于完美。”
該例句仿擬了眾所周知的諺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該諺語通常用來強調實踐對于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而成功的仿擬恰恰就在于它不落俗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說話者預設婚姻是人類具有高度認知趨同的話題,仿造的是個人認知程度很高的通俗諺語,受話者便會自然而然地作出所期望的積極聯想和合理推理,從而十分簡約又很幽默地表明了自己對社會上試婚等現象的看法,最終達到了交際目的。
由此可見,成功的仿擬實施過程恰恰是尋求"最佳相關"的過程:發話者比照人們熟悉的詞語和語言形式,展示其交際意圖(“明示”),受話者依據特定語境進行相關聯想和推理(“合理努力”),從“最大相關性”來說,還應是“付出最小的努力”,對說話人所傳遞的言外之意心領神會(“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一般說來,本體的典型性越強,熟悉度越高(如諺語、名言、警句等),仿體表現出來的相似性越明顯,其傳遞的信息越容易被接受者理解,所產生的修辭效果自然也就越佳。
2 認知語境趨同的效果
關聯理論認為,受話者將對世界的假設以概念的表征形式儲存于大腦中,構成用來處理交際時新信息的認知環境。因此,認知語境是“the set of all the facts that he can perceive or infer: all the facts that are manifest to him”[3],即對于某個人能夠明白的所有事實。語言使用者的具體語境已經被內化或認知化,其結果就形成個人的認知語境,包括“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交際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認知語境是雙方交際成功的前提[4]。由于在英語仿擬中,常常只出現仿體而隱去本體,仿體在沒有本題對照的情況下直接在文中出現,這樣,對受話者來說,須憑借自己現有的知識來判斷仿體的文化背景,他的個人認知語境就顯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對發話者來說,應對受話人是否了解所仿擬的語言形式進行適當的預設并力求認知語境的最大趨同,否則,就會使交際阻塞和失效。
例5:“Don't show me any other. But show me Black Sister.”
這是“黑妹”牙膏廣告詞的英譯,譯文是仿擬日本“兄弟”牌打字機的英文廣告“ Don't say 'Show me another'.Say 'Give me Brother.” 而來的。從仿擬尋求認知語境的趨同來看,這則廣告的仿擬并不成功,因為眾多消費者并不熟悉“兄弟”牌打字機的那則廣告,因而無法從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詞匯信息中理會“黑妹”譯文的真正含義,從而無法達到發話者的預期交際目的,即無法激起消費者積極購買該產品的欲望。相反,凡是符合最佳相關和語境趨同的仿擬,總是能起到新穎別致、鮮活生動、幽默風趣等修辭效果。請看以下例句:
例6:“It's said that Jan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Jack.” “Yes, but she says she walked into love.”
“聽說簡愛上了杰克?”“是的,不過她說她是慢慢愛上他的.”
此例中,walked into love是fallen into love的仿擬,但它卻比本體更富表現力,因為聽話者可以從walked所賦予的詞匯信息推斷出在愛上之前猶豫不決的心情,表達了與“墜入情網”的差別。
對于仿擬這種創造性言語行為來說,具備認知語境的趨同意識尤為重要,仿擬行為者應格外強化自己對人類趨同的語境和心理的認知,努力使自己創造出來的言語現象能與接受者的認知環境相吻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所表達的意思被言語對象準確地接受和認可,發揮仿擬特定的修辭效果。
例7: Part-time Job Xtra Money (兼職廣告語)
“Xtra”一詞顯然是仿造Extra而來,用X代替Ex-,不僅音同,而且利用X在數學術語中表示“未知數”這一共識,因而平添無限蘊意:外快多多,不知其數。不禁令人心馳神動。
例8: I had no outlook but an uplook rather. 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
(J.London: What Life Means to Me?)
“我沒有人生觀可言,倒可以說有一種上爬觀。我處于社會地位的最底層?!?/p>
uplook是仿造outlook構成的。杰克倫敦利用人類根據身體經驗對方位詞自然而然產生的意象圖式,巧妙地將方位詞out變為up,極為形象、精練地表明主人公一心想“向上爬”的人生觀,將處于社會底層小人物那種既無奈又野心勃勃的心理刻畫得十分到位。這一仿詞已成為仿擬的經典例子[5]。
綜上所述,仿擬是一種破壞語言常態、改變常規語義匹配關系的言語行為,它借助人類的認知能力,使語言想象達到全新化,解決了因新情況不斷出現而面臨欲言無辭的尷尬場面,從而創造出一個簡明適當的概念或表達,顯示出言語者的思辯機智和大膽創新能力。它既使接受者產生較強的認知響應,又產生了新穎生動、令人耳目一新的修辭效果。這正是仿擬的價值所在。通過語用學理論觀察、分析仿擬修辭現象,有助于人們更合理地利用仿擬手段提高言語交際能力,提高對語篇的理解和作品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羅勝杰.相關理論在仿擬構成中的運用[J].懷化學院學報,2007,26(1):99-103.
[2] 徐國珍.仿擬行為的認知功能及認知策略[J].修辭學習,2005,131(5):32-34.
[3] 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M].Cambridge:Blackwell,1995:39.
關鍵詞: 威廉?華茲華斯 浪漫主義 顛覆 抑制
新歷史主義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學界,它在70年代末已經初露端倪,即在文藝復興研究領域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而且這種闡釋文學文本歷史內涵的獨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論界的認可。新歷史主義主張我們不可能對歷史進行任何“置身于其外”的客觀分析,對過去的重建只能基于現存的文本,這些文本是“我們依據我們自己的特殊的歷史關懷予以建構的”。蒙特洛斯對新歷史主義的理念給出了一個簡明扼要的界定:文本的歷史性與歷史的文本性。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文本歷史主義,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象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是一種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特征的后現代主義的歷史主義。格林布拉特的兩個重要的概念:“顛覆”與“抑制”。顛覆是指對代表統治秩序的社會意識形態提出質疑,使普通大眾的不滿得以宣泄,而抑制則是把這種顛覆控制在許可的范圍內,使之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結果。本文從新歷史主義批評的這兩個基本概念入手,對威廉?華茲華斯的詩歌創作進行分析。
一、華茲華斯的成長歷程
1798年,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與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標志著浪漫主義新詩的誕生。華茲華斯的詩歌描寫湖光山色和田園生活,歌詠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詩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詩風格淳樸,清新自然,英國詩人雪萊稱他是“謳歌自然的詩人”。華茲華斯的人生與詩作都與大自然水融,他一生定居于山野鄉村,與青山為群,和綠水做伴。他以飽含感情的文字贊美大自然,發掘湖光山色、花草蟲魚等對人類心靈的影響??梢哉f大自然是華茲華斯的良師益友。是什么使他醉心山水,從大自然中尋找慰藉。難道是他天性使然?讓我們看看華茲華斯的成長歷程。
華茲華斯降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他有過短暫的歡樂幸福童年。在故鄉的青山上,他和妹妹多蘿茜一起追逐嬉戲。然而就在他忘情地游玩于青山綠水之中流連忘返的時刻,母親拋下華茲華斯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那年華茲華斯8歲。禍不單行,5年后他的父親也匆匆地離開了人世。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他只得投奔親戚。盡管如此,這段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對他以后的人生和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他的詩作里充滿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1787―1791年他就讀于劍橋大學。在這期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暴發了,詩人熱情洋溢地投入了這場革命,他曾兩度去法國,但不久因為經濟原因被喚回祖國。沒過多久英法兩國交戰,詩人的革命夢想破滅,他失去了革命熱情,從此隱居于風光秀麗的湖區,再度與自然為伴。
可見華茲華斯是自己革命理想破滅之后,心灰意冷,才退隱山林,從大自然中尋找安慰。難道他像我國晉宋時期詩人陶淵明那樣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生活?雖然華茲華斯“性本愛丘山”,但他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真的從此與世事隔絕,過起了遠離塵世、寧靜悠閑地日子。
二、華茲華斯的詩歌創作
《抒情歌謠集》壓卷之作《丁登寺》是1798年華茲華斯在其妹妹多蘿西的陪伴下故地重游后所作,敘述了與其妹妹重游丁登寺時的感受和思想變化。懷河河谷及丁登寺的美與寧靜給詩人留下深刻印象,天地一片安詳,使他深感慰藉,令他遐思無限。
全詩大致分為五節,用內心獨白的形式,采用無韻詩(blank verse)的格律寫成。第一節從Five years have passed; five summers with the length開始到The Hermit sits alone結束,主要描寫詩人五年后故地重游時的所見所聞。第二節從These beautious forms開始到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結束。在此節中,詩人回顧五年前與妹妹初次游歷懷河河谷和丁登寺時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對詩人心靈的沖擊和凈化。美好的景物雖已久違,但從未忘懷。第三節較短,可以看做是一個過渡,也可以看做是對第二節的肯定或強調。它以If this be but a vain belief開始,以How often has my spirit turned to thee結束。自然幫助華茲華斯從“無益的煩悶和世界熱病的沉重地壓迫”中解脫出來。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詩人是如此頻繁地在精神上轉向“綠葉蔥蘢的懷河”和懷河所代表的自然。在第四節,詩人回到詩歌的開頭。此節從And now, with gleams of half-extinguished thought開始,到Of all my moral being結束。在此節中,詩人對比此次游歷與年少時初次游歷的不同,由第一節作鋪墊,強調重游對未來歲月的影響。在當下的愉悅中,詩人欣慰地想到未來歲月的生命與糧食正蘊藏。
第五節,也是詩的最后一節,從Nor perchance,/ If I were not thus taught到最末一行結束。這一節主要為詩人對其妹妹的“勸勉之言”。詩人在妹妹身上看見了過去的自我(“在你的嗓音里/我捕捉住從前心靈的語言,在你顧盼流轉的/野性的眼睛里,我再一次重溫了/往昔的快樂?!保M妹靡材芑貧w自然,也能培養、發展出一種與自己一樣的對自然力量的深切領悟。
在《丁登寺》這首詩中,華茲華斯探討了人與自然、自然與人生的相互關系。自然之于人,有如神靈之于虔誠的教徒,而要得到自然的啟迪和護佑,正確的途徑就是像詩人一樣回歸自然,崇拜自然,返璞歸真。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如火如荼,由此引發了英國內部的動蕩。正如Geoffrey Durrant所指出的那樣:“《丁登寺》可以看作英國式想象在18世紀末面對由革命和戰爭的熱情所帶來的不安,面對與科學不斷增強的疏離感所帶來的不安,特別是面對商業、工業城市不斷發展壯大所帶來的不安時的經典表達?!?/p>
顛覆是指對代表統治秩序的社會意識形態提出質疑,使普通大眾的不滿得以宣泄,而抑制則是把這種顛覆控制在許可的范圍內,使之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結果。華茲華斯把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在詩行中,讓讀者自己細細體會。他的不滿與憤怒,抱負與期望,只是徘徊在字里行間,在現實中無法實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顛覆是權力產生的,權力本身就“建立在這種顛覆的基礎之上”,通過抑制顛覆來強化統治。(楊正潤,1994)
華茲華斯的另一首詩作《倫敦,1802》,是運用這一理論的最佳例證。十九世紀初,在英國,商業資本的發展和海外的掠奪,使地主和中產階級的一部分人發財致富,社會貧富懸殊。詩人深感國人重視物質利益、自私、精神沉悶、缺乏內心的歡樂。這首十四行詩的前四行,“彌爾頓,您應該生活在今天!/英國需要您:它是泥沼,死水一潭;/圣壇、刀劍、紙筆,火爐旁,/雄偉富麗的大廳與閨房”,表達的是詩人對英國沉悶腐朽現實的痛心疾首,希望借彌爾頓的獻身精神,把英國從墮落的現實中拯救出來,“??!扶我們起來,再回到我們身旁;/給我們禮讓、美德、自由與力量/您的靈魂象顆明星遠在天邊;/您的聲音象是大海的激浪,/純潔好似朗朗的青天,自由而莊嚴”。
《世事讓我們過分勞心》是一首帶有社會批判性的十四行詩。在詩的前八行中,“我們對大自然的召喚視而不見;/為了蠅頭微利,我們八靈魂棄捐/大海沐浴在月光之中,/大風呼嘯晝夜不停,/現在象安睡的花兒一般沉靜……”人們齷齪的金錢交易,與大自然月光海水交相輝映,與風云變幻的圖景形成鮮明對照。從第九行中間開始,詩人表達了寧愿做個異教徒以求與大自然為侶的想法。在詩的結尾大海引起的聯想滌蕩了前面數行使人感到郁悶氣氛,把人帶入美妙的神話般的世界,表達了詩人忘卻樊籠、返歸自然的喜悅。詩人面對英國社會風氣的低下,商業意識的滋長驅使人們絞盡腦汁攫取財貨的社會現實,雖然滿腔憤怒,但無能為力,到最后只能忘卻煩惱,回歸自然。
三、 結語
本文從新歷史主義角度,尤其是格林布拉特的“顛覆”與“抑制”兩個概念,簡單分析了華茲華斯的成長歷程及其三首詩作,認為華茲華斯雖然一生寄情山水,追求超塵脫俗,但內心恬靜淡雅,浪漫飄逸,樸實無華,長期生活在盡享天地之靈氣的湖區,其詩作多以描寫大自然和人生關系為主題,詠頌大自然這一人生快樂和智慧的源泉,被譽為偉大的“自然詩人”和“詩的風景畫家”,其名作《詠水仙》、《丁登寺》、《孤獨的收割人》、《致杜鵑》等被后人爭相傳誦,但其實是懷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寄情山水,將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及對不平等社會的憎惡反映在作品中。大自然對華茲華斯來說,既是心靈的歸宿,又是靈魂的避難所。面對殘酷而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無能為力,只能選擇逃避。
參考文獻:
[1]羅選民.英美文學賞析教程(散文與詩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孟慶樞,李毓榛.外國文學名著鑒賞:上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孫華祥.文學文本:閱讀與闡釋[M].濟南: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
[4]周永啟.英詩200首賞譯[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
鋼琴游戲幼兒有些鋼琴教師不愿接收五六歲的孩子學鋼琴。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易集中注意力,所以進步不大,然而,年齡稍大的孩子又有許多其它活動,因而也難有許多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而當筆者的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七歲時,我就把他們帶到練琴室,想拜一位很有天賦、受人愛戴的鋼琴老師為師。他酷愛音樂而且是一位出色的鋼琴教師,可他掃了一眼孩子,說出了一句令人驚訝的話,“請別給我帶這么小的孩子來,不能小于十二歲?!?/p>
這就是受人愛戴和尊敬的大師的建議,他解釋道,年幼兒童較難控制自己,所以不易進步,而且不會識譜就更行不通。但我依然想試試,就決定通過游戲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來試教自己的兩個孩子。
我體會到,讓學生一邊彈一邊指出這個鍵的音名,這樣的游戲是很見效的。如彈“爬上山”的音階練習,就是讓學生從最低的A音彈到最高的C音,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辨認每個白鍵的音級名稱。起初,學生們無需考慮指法是否正確,可用任意一個手指來彈,但最終仍然必用傳統的指法技巧彈奏方妥。
練習彈奏“滑下山”難度較大,因為學生要倒序說出這些音名。孩子們喜愛的另一個游戲是“降落傘”練習。讓學生閉上雙眼,手自然向下降落,落至某一白鍵上,并說出其唱名,再從鍵盤上找出與其相同唱名的鍵。當學生們練熟了,老師再給學生加碼。有了進步后,便以資鼓勵。如獎個紅五星或粘貼畫等。教孩子識別黑鍵時,要有進一步的要求,告訴他們彈上行鍵使用升號,下行使用降號。待他們能熟練地說出這些鍵后,再讓他們說出兩種音名。
對于初學兒童的教學內容應包括練習手型、指法,并把每課所學的簡短樂曲背熟為好。給學生介紹7個基本音級名稱時,要讓學生邊彈邊唱A、B、C、D和E,然后再反過來彈這些音符,彈到A音再順彈。這樣來回反復練習,邊練邊唱。用同樣的方法練習C、D、E、F、G,學生們便開始聽出大調和小調在鍵盤上的區別。邊重復五聲調式練習,邊唱。歌詞可隨季節的變化而改寫,但學生們首先當唱音名來進行練習,如此施教,收益更大。
學生們熟悉音名后,就可介紹一些有上、下行三度的音程和重復音的歌曲。這首曲子是可從C音開始到D或 F音進行彈唱,使孩子們了解不同的鍵,給他們解釋墨鍵幫助他們唱得更準確。鼓勵學生課上、家中練習彈唱音名的同時也要練習彈唱歌詞。
從一開始學琴,就讓孩子們背譜,使他們有一種必須完成任務的感覺,這種教學方法對于他們學識譜以后也很有裨益。如果學生能在不同的音符上起奏旋律,預先又練習了平行音階或進行了五指練習,背譜的學習方法就更有價值了。
要盡早把指法練習,音階和分解和弦介紹給學生,并注意觀察手指在鍵盤上的位置,使一指和其余四指穿越自如。待他們能流暢地彈奏,再對手指、手腕和手臂進一步地嚴格要求,但對于每一正確指法和技能要及時給予鼓勵表揚。
可采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孩子們識譜。比如,讓學生邊彈邊說出音名,要求他們每首彈三遍并說出音名,然后大聲數拍子,大聲唱歌詞。要把每個二分音符、附點音符及全音符弄清,仔細數夠拍子。
為了幫助孩子們判斷高音和低音音符,可讓他們在課上、家中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將音符寫在五線譜紙上。兒童喜愛用音名來做拼單詞的游戲,并在不同的八度音中找出同樣的音符。然而,要找出五個G音或五個F音,學生們就必須能判斷出五個C音,而且還要知道他們之間的所有音符。教師可使用這樣的指法練習冊。但是,許多五線譜的間隔太密,孩子們不便寫記音符,這個問題可由老師解決。畫張放大間隔的五線譜,然后將其復印在音樂紙上即可。
開始讀譜時,伴隨著的歌詞幫助眼睛從左向右移動,同時還增添了感彩。配有歌詞的曲子強調這樣一個事實,音樂與詞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應鼓勵學生自己填詞配樂或改寫新歌詞。
鋼琴學生往往閱讀低音譜號不如閱讀高音譜號那么流暢。如果是右撇子,左手比右手彈得更差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用左手在低音區練習彈奏,而且要加強從低音到高音讀譜的能力。右手主旋律相對于左手易于彈奏些,左手主旋律也應同樣如此。練習雙手一起彈奏前,在低音區先進行右手彈奏練習,不但有助于讀譜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進手指力度。
初學者還應掌握好節奏。彈奏時,學習數拍子的好方法是二重奏,為了使學生專心數拍子,讓學生用一只手彈并要求學生大聲數拍子的同時老師彈奏其余的音符。
追求吐宇的清晰與完整在歌唱的過程當中曲與詞都會發生一定的延伸和變化,每一個字和音都會受到一定的音符時值得限制,而咬字以及吐字是否準確將會對歌曲內容以及情感的表達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一定要能夠在規定的時值之內對于各種因素所占有的時值比例都進行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夠在咬字以及吐字方面做得更加準確和完整。為了實現這一個目標,在我國傳統唱法中,就將字分成了字頭、字腹以及字尾三個方面來進行處理,在演唱的時候通常也都是采用出聲、引長、歸韻的方法,逐步形成“四呼、五音、十三轍”等咬字和吐字的理論,所以,在聲樂的訓練過程中,大學生應該要繼承并且運用這些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字正腔圓的訓練。
2如何培養學生運用聲樂語言的能力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時間和空間藝術,可是聲樂語言的訓練確實具有著具體和實踐的特征。學生一定要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按照一定的步驟,遵循科學的規律去練習,逐步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當學生接觸到一些新的音樂作品的時候,就應該按照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聯系,以便能夠嫻熟的應用聲樂語言。
2.1認真地朗誦歌詞
學生一定要能夠認真的朗誦歌曲的歌詞,這是為了能夠對于歌詞有個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夠表現出歌曲內涵,抒發出自身的音樂情緒。另外,認真朗誦歌詞,還是為了能夠訓練自己對于氣息的控制能力。聲樂演唱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能夠有足夠的氣息來支持,通過大量高的朗誦,能夠讓學生對于氣息的運用進行訓練,以便能夠獲得氣與聲之間的統一,最后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加強對于語言的感悟。通過認真的朗讀,對于歌曲中每一個字都具有清晰的發音,從而做到準確,清晰的吐字。
2.2跟著旋律、帶著音高朗誦歌詞
在漢語語言構成的因素中,主要有聲母、韻母以及專用調構成旋律的兩個因素主要是音高和節奏。任何旋律的造型都是來源于語言音調,語言音調對于吟誦音調具有一定的影響,吟誦音調對于歌唱的音調又具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一定要能夠跟著旋律,帶著音高來朗誦歌詞,要能夠將語言中的音高和節奏作為自然歌唱的必要因素。
2.3在音高朗誦的基礎上帶著韻去朗誦
帶著韻來朗誦歌詞,就是要能夠緊緊把握住歌詞所具有的主韻,也就是韻腳,要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將韻腳的發生進行強化。在歌唱中對于語言進行處理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在咬字以及吐字方面,要能夠進行準確的收音和歸韻。歸韻,就是要能夠對詞韻的音韻,進行收尾處理,主要是用收音來輔助結束字音。其實,也可以是用吃音的方法來突出歸韻,這樣就可以強化歌唱中所蘊含的語氣和語勢。在演唱或者是欣賞一首音樂作品的時候,人們最看重還是演唱者是否能夠做到字正腔圓,每一首作品中的詞都具有其獨特的韻腳,通常都是在歌詞的母音上將韻腳的長音以及歌曲的特點表現出來。所以,再經過朗誦練習之后,就能夠將愛神對于歌詞中韻腳的熟悉度,字與字之間的歸韻以及收音的特點也能夠更加的清晰,掌握程度也就更加牢靠,這樣才能夠將一首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內涵充分演繹出來。
2.4在音樂和韻律的基礎上融入旋律
一、英語歌輔助口語教學
我們在進行高中英語口語教學時,可以利用英語歌曲來輔助我們的教學。在課堂上適當地利用英文歌曲來讓學生練習口語,可以提高英語口語課堂的趣味性。
以Taylor Swift的 Our Song為例,進行英語口語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將這首歌放給大家聽,待學生聽完這首歌以后,教師可以簡單地問一下學生們在歌曲中聽出了什么樣的感情,然后讓學生自由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待學生發表完看法以后,教師可以將這首歌的歌詞展示出來:
I was riding shotgun with my hair undone in the front seat of his car
He’s got a onehand feel on the steering wheel
The other on my heart
I look around, turn the radio down
He says baby is something wrong?
I say nothing I was just thinking how we don’t have a song
And he says...
學生看到這首歌的歌詞后,他們會很有興趣去了解其中的內容,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聲地朗讀出這些歌詞,然后再讓學生說出這首歌的歌詞到底寫了什么內容。在課堂的最后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感覺大聲地朗讀這首歌曲的歌詞。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學唱這首歌,這樣對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
為什么我會選擇英語歌曲輔助英語口語教學呢?其主要的原因是很多英語歌曲的歌詞寫得很美,而且很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內心共鳴,學生聽了這些英語歌曲后,他們會有很大的興趣去學唱更多的英語歌,這樣自然對學生的口語練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安排學生演講
高中英語課堂,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英語口語練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英語演講進行口語練習,這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口語能力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可以給學生的演講劃定一個題目,如My Dream。當演講正式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發揮帶頭作用,激起學生的演講激情,這樣學生才會更加有勇氣去演講。教師在帶頭演講的時候,應該充滿激情地去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學生在聽的時候才會更加專心。教師演講完后,就應該鼓勵學生來進行演講,讓學生用英語說出自己的夢想。
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每周采用兩次,讓學生在口語課的開始作一次演講,這樣就可以緩和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加有信心地去進行口語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而且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三、經典電影對白演繹
練習英語口語的另一個好辦法,就是讓學生演繹經典英文電影里的對白,這樣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利用電影里純正的對白發音,糾正學生的英語發音,讓學生說出純正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