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贊美教師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97-01
在古詩詞教學中,假如教師只是對文本進行簡單分析,讓學生機械記憶,那么將會抹殺古詩詞的美感,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古詩詞教學模式,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
一、審美賞析,體悟意境
古詩詞是作者在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的情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借詩句描繪意境、創(chuàng)造意境,詮釋情感,表達思想。正是因為古詩詞具有的這些創(chuàng)作特點和文學特征,所以教師更要善于從意境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貼近詩句內涵的情境,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古詩詞的主旨。以曹操的詩《觀滄?!窞槔?,曹操北征戰(zhàn)勝了袁紹部隊,返歸途中登上碣石山,在碣石山上遠望大海,看到眼前浩瀚、壯美的自然景觀,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呈現(xiàn)了一幅浩瀚、雄偉、壯美的風景圖。教師可以將這一意境作為教學切入點,帶領學生進入文本意境,體會詩歌中的風景美、意境美、語言美,從而理解詩的內涵。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多媒體教學課件,內容有碣石山與浩瀚的大海,向學生呈現(xiàn)一幅壯觀的圖畫,如浪花隨風飛濺、洪波四處涌動,叢生的樹木、聳立的山島等,展示作者觀滄海的情境。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進入文本意境,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有了身臨其境之感,才能夠獲得審美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反復誦讀,培養(yǎng)情趣
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抓住文本中的語言美、韻律美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美感,讓學生去領悟、去體會、去挖掘,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與感受力。古詩詞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一套科學有效的方法,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培養(yǎng)對古詩詞的審美情趣。在教學《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名篇時,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反復朗讀文本的方法,讓學生充分朗讀文本。學生經(jīng)過反復朗讀,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此外,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在學生朗讀文本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時,播放相應的音樂,讓學生邊朗讀邊欣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感受古詩詞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能力,獲得深層次的感受和體驗。
三、科學引導,感悟形象美
古詩詞語言精簡、傳神,極具表現(xiàn)力。詩人通常采用隱喻、象征、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來陳述事實,表達思想,抒感,賦予物象多重意義。文本中的這些物象,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意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古詩詞中的這些物象,分析作者如何借助這些物象來表達情感,從而掌握賞析古詩詞的技巧。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一詞中,作者借助蓮花、牡丹花、等來指代某一種品質、某一類性格、某一種思想,通過分析蓮花的性質和特征表達對蓮花的贊美之情,傳達了對擁有蓮花一樣品行的人的贊美之情。文中關于蓮花這一形象的描寫細致到位、形象生動,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幾句簡單的描寫形象、全面、深刻地傳達出了蓮花的品質,言辭優(yōu)美、韻律和諧,這就是這首詞的美感所在。內容美、語言美、韻律美,這些美感都與“蓮花”這一形象密不可分,教師可以將這些詞句逐一進行講解,邊講解邊向學生展示一幅清麗高潔的出水芙蓉圖,讓學生結合圖片以及教師的講解來體會《愛蓮說》的形象美、音韻美、思想美,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四、賞析名言名句,理解文本內涵
古詩詞中有很多名言名句,它們往往體現(xiàn)了一首詩或一首詞的思想與主旨。這些名言名句語言精煉、含義深刻、思想精深,是一首古詩詞的詩眼,也是古詩詞教學的切入口。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背誦這些名言名句,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例如,在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例舉文中的重點詞句,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學生對這些句子比較熟悉,更容易理解詩句的內涵,而教師也可以將這些名句作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賞析文本,感受諸葛亮言辭的懇切,為興復漢室而鞠躬盡瘁的精神氣概。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理念:
本課設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是教師以優(yōu)美的導語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贝海褪翘K醒,就是溫暖,就是繁榮,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鳥的天堂,是詩的故鄉(xiāng)。春天如此美好,有許多詩人都用優(yōu)美的詩句贊美春天的可愛,你能背出1-2首你學過的與“春”有關的詩嗎?然后指名背《春曉》《絕句》《草》等詩。聽了這優(yōu)美的旋律,老師仿佛看到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你聽,窗外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著。多好的享受?。〗酉聛恚蠋熣埬銈冃蕾p一段畫面,看看哪位同學觀察地最仔細,想得最深入(播放有關柳樹的畫面,目的讓學生感受柳樹是春的使者,帶來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滿生機)
師:看完了這段畫面,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生:交流,談感受
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師在想什么嗎?此時此刻,老師就想把唐朝詩人賀之章寫的《詠柳》推薦給大家。
(邊出示詩句,邊朗誦)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l.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遍古詩,邊讀邊把課后的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音。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絳”三個字。要求學生會讀,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了解詩意
1.指導第一、二句。
(l)(放遠看柳樹的圖片或錄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樹)從遠處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學生自由發(fā)揮)
(3)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碧玉可是翠綠晶瑩的,美極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么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
(4)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熬G”字也可讀重點。
(5)全班看著圖片吟誦這兩句。
2.自讀第三、四句。
(l)接下來,詩人又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同學們和同桌去讀三四句。多讀幾遍,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相機提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為什么這樣讀。
(4)讀到第三句的時候,讓全班看著采集的柳葉說說柳葉的樣子。
(5)讀到第四句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通過贊美柳樹,也贊美了春的創(chuàng)造力”。
3.全班齊讀。
4.能背的站起來背。
3.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多美的柳樹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讓人喜愛?你準備怎樣讀這首詩,讓別人聽了確實感到很美。自由練習,你可以在書上做上記號(換氣、輕聲、重音)
師: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你自己認為那里讀得最好。(老師可以幫助點評)
師:你認為誰讀得最好,讓我們象他那樣去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讀,看誰讀得最美。
讓我們一起靜靜地再聽一遍古詩,請同學們將眼睛輕輕閉上。
師: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我們一起背誦,不會的就看書朗讀。
默寫,同桌對改,訂正,集體反饋:錯在哪兒?
目標不變 自主探究
一、二年級我把古詩教學的重點放在讀讀背背上,為后期古詩的學習積累材料。夯實基礎。從三年級開始,在古詩教學中,有這樣七個教學目標:知道作者,知道朝代,會說詞義,會說詩句的意思,知道寫的景(事),知道抒發(fā)的情感,會背、會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這首詩時,告訴學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聲、悄悄過來,告訴他去路(“招”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是“擺”的意思)?!睹坊ā分小白髡邔懨坊韬毞?、并身處墻角依然散發(fā)幽幽清香,實際是表明自己堅韌不拔,在逆境中潔身自好的心態(tài),他贊美特定環(huán)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賞的心跡?!薄督贰敖杳鑼懮剿拔?,借歌詠隱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了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師教學用書》。在教學中對于景、情理解,體會,不能拘泥、不能苛求,能說出“寒梅邀雪圖”、“寒江獨釣圖”,能體會到“漁翁不是真正在釣魚”、“梅花具有不畏嚴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要始終引導學生學習方法,倡導合作。力求自主,主動探究。采用自學――小組交流――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的教學流程。自學一般安排在課后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互相說知道的、不知道的。知道的小組內互相評價、判斷。不能做出準確判斷的、不知道的由記錄員記錄下來;由小組發(fā)言人向全班匯報,全班同學共同討論、交流,各抒已見:最后保留同學們共同贊同的幾種意見,、注重創(chuàng)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立足現(xiàn)實勇于創(chuàng)新
立足現(xiàn)實就是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認知的前提能力,關于作者,不但要讓學生知道這首詩的作者、而且能說出我們還學過他的哪些詩、還知道他的哪些詩;關于朝代,既要讓學生知道這首的朝代。又要知道這個朝代的作者還有哪些、他們寫的詩還有哪些;關于詞義、句子的意思。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可以了。不搬《教參》,不摳字、詞典,充分展示學生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景和情,學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一味的把研究者的思想強加于學生,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認識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對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會一步步的深入。
創(chuàng)新就是要學生會用學過的方法學習古詩,體會古詩的含義,學會搜集、整理古詩;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的良好習慣,學會質疑、善于質疑、樂于質疑;初步感知詩人的創(chuàng)作與一定社會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了解有關古人的創(chuàng)作故事,從而感受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創(chuàng)作源泉。學會從生活中積累材料,學會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圍的世界,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描繪美。
吃透教材培養(yǎng)興趣
詩歌是韻文的一種形式,它不同于散文,最明顯的特點是語言有鮮明的節(jié)奏,讀起來瑯瑯上口,通常帶有強烈的感情。詩人用精練的語言。表達自己豐富的想象和情感,使讀者受到感染和教育。詩人寫詩,不是看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而是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的形象,集中歌頌最有意義、最能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及由此所激發(fā)起的情感去打動讀者。尤其是古詩。它的語言簡練,通假字較多,感情同樣豐富。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例如,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詠柳》,詩人抓住最能表現(xiàn)春天特征的景物――柳樹,通過想象精彩地描繪了春天的柳樹的美好姿態(tài)和蓬勃生機來贊美春風,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見的春風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借以抒發(fā)作者在春回大地時喜悅、歡快的心情。柳樹、柳枝、柳葉與春風本是兩種不相關聯(lián)的事物,詩人卻把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使孩子們感到深奧難懂。
在教學這首古詩時,要先讓學生說說春天來了,周圍的花、草、樹木有什么變化,重點說柳樹;然后讓個別學生說說觀察到的柳樹變化的過程;接著揭示課題總說春天柳樹生長變化的過程;最后讓孩子們讀古詩《詠柳》,邊讀邊指導,理解重點詞。學生抓住了“碧玉”、“妝”、“一樹”、“絲絳”、“細葉”、“裁”的理解,只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可讀懂這首古詩。少數(shù)學生還可以背誦。
一、我們可以借助書上的插圖,結合幻燈片、繪畫、多媒體等手段,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幫助他們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如在教學《小池》時,可以出示本課的教學掛圖,讓學生細細觀察,然后指導學生從掛圖中找出古詩所描寫的“涓涓細流”、“濃密的樹陰”、“停落的蜻蜓”、“初露尖角的小荷”,啟發(fā)學生想象優(yōu)美、寧靜的“泉池小荷圖:,更加深入的體會了“惜”、“愛”、“露”、“立”幾個動詞的巧妙運用。學生形象思維和想象力結合,可以更好地領悟文章的內涵。
二、教師可根據(jù)詩意,以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繪,幫助學生把優(yōu)美的詩句轉化成直觀的具體景象。如講《春曉》時,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把春天美好的景色展現(xiàn)春來:盛開的桃花,歡快的小鳥,柔和的春風……隨著悅耳的鳥叫聲,和著優(yōu)美的配樂,學生仿佛自己就在那一幅美妙的畫面中,想象力也隨之而來。
三、教師可以根據(jù)古詩內容適當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想象,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如教學《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教師可以提問:騎牛高歌的牧童,想捕蟬時為什么“忽然閉口立”?在生活中你要捉小鳥或昆蟲時又是怎么做的呢?使學生有自己的生活實踐聯(lián)想到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切實感受詩所表達的意境。
四、運用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創(chuàng)設情境,因學生入“境”,展開合理的想象。具體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紹作者及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二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把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好像在詩和現(xiàn)實生活中搭起了一座橋梁。三是運用直觀法,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jié)、場面。例如《江雪》這首詩,啟發(fā)學生思索和聯(lián)想:“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嘯,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場面?!睆亩玫乩斫庠娢膬热莺鸵饩?。
五、 逐字分析,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從而達到體會古詩的意境及內涵。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yōu)美,教師應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了解大意。如《梅花》這首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展開想象,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歌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fā)著芳香。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久的古國文化和傳統(tǒng)文明對世界文化都影響深遠。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無處不體現(xiàn)著古文化的精髓所在:悠遠的意境、精煉的字句、細膩的情感……都在詩人詞者的字里行間流露的,他們有著對自身坎坷命運的憤懣,對國恨家仇的憂慮,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對閨房思婦內心世界的憐惜……在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中要求學生可以開展自主學習,探討詩人詞者的內心世界,抓住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說初中語文是我們更進一步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平臺。
一、涉獵古詩詞,積累文化底蘊
初中生肩負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使命,首先最重要的是使自身的文化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傳播傳統(tǒng)文化,使更多的人繼承這種精神食糧。語文學習在于誦讀?!皶x百遍,其義自見?!蔽覀儗Υ踔姓Z文課程中的古詩詞要多讀,最好是熟讀成誦的境界。另外,針對老師提出的課外鏈接式的古詩詞也要熟讀,增強語感,培養(yǎng)古詩文情懷。
二、組織古詩詞誦讀比賽,激發(fā)學習熱情
學??梢远ㄆ陂_展一些古詩文方面的比賽,例如:詩朗誦、詩詞大賽都是不錯的開展模式,在比賽中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相互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而且在聲情并茂地朗誦或激烈的競爭中,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更好地體味作者當時的思想變化,最終增進師生同學間的友誼,可謂一石三鳥。
三、注意培養(yǎng)愛國情懷,在古詩詞學習中注重意境的提升
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作者,肩負著更為沉重的任務。由小學過渡到初中階段的孩子們,正是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初中語文教師作為母語教師,充當著重要角色。故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他們從古詩詞開始,注重詩人詞人意境的塑造。譬如,杜甫的《望岳》,其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絕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強烈地抒發(fā)了作者想象登上山頂,藐視群峰的雄心壯志,豪邁之情油然而生。
四、滴水穿石,從一字一句做起
文化是一種瑣碎而又豐富的美食,傳統(tǒng)文化更是經(jīng)得起咀嚼。初中古詩詞學習已經(jīng)接觸到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要善于從一字一句開始引導學生認識積累到印象深刻的記憶可以在教學中將古詩詞與民間傳統(tǒng)、神話故事結合起來進行傳授,激發(fā)學生對隱藏在古詩背后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興趣,譬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睙o人不知無人不曉,每逢春節(jié)人們都不由自主的吟誦,這就達到了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總之,傳承傳統(tǒng)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繼承發(fā)揚,作為初中生要從現(xiàn)在做起,努力學習古詩詞和科學文化知識,靠自身的影響力不斷感染傳播,使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走出世界,成就不朽的傳奇。
參考文獻:
[1]馮家純.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考試周刊,2009(7).
[2]李春彪.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探索[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