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⑵黃土地形的分類:黃土原、黃土峁、黃土梁。
⑶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⑷成因:風吹來的高原。
⑸證據:
①“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②“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戈壁——沙漠——黃土)”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新年伊始,又步入了新一輪的教學工作。七年級下冊的地理知識,相對于上冊而言,要簡單易學了許多。一方面,因為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學習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為七年級下冊地理相對于七年級上冊而言,難度要小了許多,內容上也更具體、更直觀,便于記憶和理解。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較為詳盡的了解。同時通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學生知道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二、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
3、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因材施教,精編習案,盡量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5、每一章進行小測驗,時而溫習,加強鞏固。
6、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強化學生的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宏觀上地理單元的知識。地理基礎知識和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必要的儲備。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教學。
7、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一、制定計劃,明確目標。
開學初,按照上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情況,分析了學生成績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學期的教學計劃,給學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60分以上的目標,同時向學生提出本學期的學習要求以及宣布課改計劃,從正面鼓勵學生,讓學生明確了目標,又使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二、以課改理念教學
本學期在教授基本知識的同時,更多地滲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識,通過探討學習,切實地為學生發展著想,讓學生學有所成。在教學中我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地理學習變為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樂于參與探究并獲取知識的活動或方式。這樣的教學即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協作、探究精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家鄉的感情,增強愛國愛家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歸納出“看書、聽講、用圖、動手、動腦”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學習”圖向學生介紹地理學習的形式。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求應簡明具體而又切實可行。并經常督促檢查,養成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還要進行復習、測驗、考試組織課外活動等。
在具體的教學中采取教材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教學;化難為易、刪繁就簡教學;歸納框架知識,構建鏈式教學等,使教學更貼近生活,使知識要點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識記。盡量讓學生樂于學習,勤于學習,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抓住學生心理,有針對性地教學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及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和現象,并自行設計或補充一些學生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課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智力價值,初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要聯系人們生活的實際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地關系”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線索,因此列舉的問題和地理事物要盡可能啟發學生運用身邊的“人地關系”材料,使學生實實在在認識掌握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七年級下地理湘教版期末卷試題
一、你能選對嗎?(40分)
下列各小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要求;每小題2分;請你將答案填寫在下面的答題框中(使用機讀卡的學校請填寫在機讀卡上)。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家庭閑置廢舊物品收集箱”主要用于收集周邊社區居民的閑置物品,包括廢舊衣物、鞋等,收集的物品經過分類、消毒后,將送給需要的人使用。讀圖1,回答1、2題。
1.生產這些“閑置物品”過程中所利用的自然資源概括全面的是
①土地資源 ②氣候資源 ③水資源 ④礦產資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 “家庭閑置廢舊物品收集箱”的設置
A. 增加了垃圾的數量
B. 容易造成疾病傳播
C.可以實現物品循環利用
D. 不利于生活條件的改善
2015年5月3日,第三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在昌平閉幕。本屆嘉年華集中展示了100余項農業科技成果,讓市民領略了綠色科技的魅力,成為北京都市農業的一張絢麗“名片”。讀圖2,回答3~5題。
圖2
3. 以下關于農業科技的作用,說法正確的是
A. 立柱種植蔬菜——利于灌溉施肥 B. 會轉的草莓架——均勻接受光照
C. 水培種植韭菜——確保水分充足 D. 帶二維碼瓜菜——加農戶微信群
4. 都市農業的發展
A. 主要考慮本地自然條件 B. 緩解糧食需求的壓力
C. 吸引市民從事農業生產 D. 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5. 北京市民參加農業嘉年華活動最便捷的運輸方式是
A. 公路運輸 B. 鐵路運輸 C. 航空運輸 D. 內河航運
6. 我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人口、耕地、環境等問題的嚴峻挑戰。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 努力開墾荒地、林地,擴大耕地面積
B. 宜林荒坡上植樹造林,增加林地面積
C. 增加農業勞動力數量,以增加糧食產量
D. 大量進口農產品,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2015年5月13日,“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創新成果在第十八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閃亮登場。據此,回答7~9題。
7. 與傳統工業相比,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重要的條件是
A. 地理位置優越 B. 自然資源豐富
C. 科技力量雄厚 D. 勞動力數量多
8. “中關村示范區”在此次博覽會上最可能展示的產品是
A. 大型機械設備 B. 傳統紡織機 C. 智能機器人 D. 汽車
9. 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反映出北京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
A. 全國政治中心 B. 全國文化中心 C. 國際交往中心 D. 科技創新中心
小玲爸爸每次出差都給她帶回當地的民族舞蹈服裝,這次帶回的衣服具有質地輕、薄、軟,透氣好的特點。讀圖3,回答10、11題。
10. 小玲爸爸這次旅游目的地可能是
A. 東北長白山 B. 內蒙古草原
C. 陜西兵馬俑 D. 云南西雙版納
11. 與衣裙特點最相關的當地自然條件是
A. 地形 B. 氣候
C. 植物 D. 土壤
讀圖4,回答12~14題。
12.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條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 由河流沖積而成,地勢較低平
B. 處低緯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
C. 發展歷史悠久,農業生產落后
D. 礦產資源豐富,尤其能源充足
13. 滬寧杭工業基地
A. 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 B.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C. 是著名的輕工業基地 D. 依托長江,以內河航運為主
14. 珠江三角洲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優越條件概括全面的是
①臨近香港、澳門 ②著名的僑鄉 ③國家政策支持 ④經濟發達,本地市場廣闊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讀圖5,回答15~17題。
15. 臺灣島
A. 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B. 四面環海,東臨印度洋
C. 回歸線穿過南部,全部為熱帶
D. 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16. 下列關于臺灣島自然地理要素相互
聯系與作用表述正確的是
A. 受地勢影響,河流西源東流
B.受山地阻擋,降水西多東少
C. 島嶼面積小,河流流程較短
D. 森林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區
17. 臺灣有“海上米倉”之稱,該地糧食生產主要分布在
A. 東部地區 B. 西部地區 C. 南部地區 D. 北部地區
北京時間2015年5月12日15時,尼泊爾發生7.5級地震,受其影響我國自治區南部多處道路發生塌方,抗震救災指揮部考慮到吉隆縣江村的地理位置及雨季來臨等威脅,實施了整村轉移。讀圖6,回答18、19題。
18. 自治區的村落和種植業生產主要分布于
A. 平坦的高原面 B. 海拔較低的河谷
C. 地勢低緩的丘陵 D. 水源條件好的綠洲
19. 從圖6可以看出,該地區道路易發生塌方的原因之一是
A. 地勢起伏大 B. 夏季降水量大 C. 植被茂密 D. 山體結構穩定
圖7是我國吐魯番地區居民長期用于引水灌溉的“坎兒井”。讀圖,回答第20題。
20. 下列有關坎兒井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B. 主要分布在
C. 暗渠的設計能減少水分蒸發
D. 我國南方地區也應大力開挖坎兒井
二、誰對誰錯?(10分)
在下面的答題框中,請你在認為對的表述后面填寫(D),錯的表述后面填寫(C);每小題2分;全部填寫同一答案不得分(使用機讀卡的學校請填寫在機讀卡上)。
題號 21 22 23 24 25
答案
21.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地區是北京、蘭州。
22. 北京是我國大陸地區鐵路運輸的中心。
23.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是為了依靠它們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24. 我國主要的工業基地分布在第三級階梯。
2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觀出現在我國西北地區。
三、你能答對嗎?(50分)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形成的經濟發展區域;“海上絲綢之路”則是曾經取代陸路而成為中外貿易交流的主通道。
26. 讀圖8“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范圍”,回答下列問題。(26分)
“一帶一路”涵蓋我國大部分地區,涉及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1)填寫圖中字母所代表的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名稱。
A 地區;B 地區;C 地區;D 地區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跨 個地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位于 (填字母)地區沿海。
(2)填圖題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省區中分別任選一個將其名稱(或簡稱)填在圖中相應位置。
(3)我國各地自然條件、生產方式和文化特色差異很大,請將下列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景觀圖與所在地理區域連線。
歸納你判斷的理由:
A、B兩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 -- 一線,選擇A地區時主要考慮1月均溫
(高、低)于0℃,年降水量 (大、小)于800mm,耕地類型以 (水田、旱田)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是 。
選擇C地區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的主要依據是 季氣溫較 (高、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D地區絕大部分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年降水量 (多、少)。
絲綢之路經濟帶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圖9所示地區能源豐富。
27. 讀圖9,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圖中A位于 (地形區),地表呈現 的特點;B位于
(地形區),地勢平坦,它們位于 山脈兩側, 河依次流經兩大地形區。
(2)圖示地區擁有豐富的 、 (能源礦產)和天然氣,還有較豐富的 礦。
(3)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礦產基地,除直接輸出能源礦產外,還通過“ ”線路輸出電力, 氣田所產天然氣供應北京等地。
(4)指出圖中區域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注意的環境問題。(至少兩項)
圖10所示區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更是絲路能源帶的橋頭堡。
28. 讀圖10,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從海陸位置看,圖示區域深居 ,距海洋較遠,歷史上交通不便,環境閉塞;從相對位置看,圖示區域位于我國 (方位),與 等國家相鄰。隨著包蘭、 鐵路的修建,這里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
(2)x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集中分布在 (地形區),這里的天然氣通過 (運輸方式)輸送到我國的中部、東部和南部,實現了“ ”。中亞地區的石油進入我國后,到達位于 山脈北麓的獨山子,再經 山脈以北的“河西走廊”輸往我國東部各省區。
(3)石油、天然氣資源屬于 (可再生、非可再生)資源。
(4)結合自己生活寫一寫作為中學生應該如何合理、節約利用自然資源。(至少兩點)
七年級下地理湘教版期末卷子參考答案
一、你能選對嗎?(每小題2分,共4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A B C C D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C D C B B A C
二、誰對誰錯?(每小題2分,共10分)
題號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D D
三、你能答對嗎?(共50分)
26.本題共26分。
(1)(6分)南方 北方 青藏 西北 4 A
(2)(2分)填圖略
(3)(18分)連線略
秦嶺 淮河 高 大 水田 水稻
夏 低 海拔(高) 少
27.本題共12分。
(1)(5分)黃土高原 支離破碎、溝壑縱橫 華北平原 太行 黃
(2)(3分)煤炭 石油 鐵
(3)(2分)西電東送 長慶
(4)(2分)合理即可得分
28.本題共12分。
(1)(4分)內陸 西北 哈薩克斯坦 蘭新
(2)(5分)塔里木盆地 管道 西氣東輸 天山 祁連山
(3)(1分)非可再生
(4)(2分)合理即可得分
看了“七年級下地理湘教版期末卷子”的人還看了:
1.湘教版七年級下地理期末試卷和答案
2.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期末試卷及答案
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期末試題
【關鍵詞】歷史課堂;巧妙設疑
作為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往往認為自己把課文的內容填塞進學生的大腦中就以為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教學資源豐富多彩,關鍵是我們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還要有一手高超的技巧,在課本簡單的字里行間針對細節巧妙地提問,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大海中心領神會,如魚得水。本人根據教學實踐過程中歸納出以下幾點:
1.不要蜻蜓點水式地閱讀導入框
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中,如果按教材的順序,先讓學生讀導入框再了解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變化,有一點邏輯內在聯系割裂的感覺。我沒有請學生先讀導入框,而是請大家先閱讀全文后再來看導入框,再提問學生們:“你們覺得導入框的內容與課文哪個部分聯系更加緊密?”在學生認真理解課文后,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大家一致認為導入框內容敘述的是開封府的商業活動和過元宵節的盛況,與第二部分熱鬧的瓦子和歡快的節日聯系密切,為第二部分主題提供了補充說明材料。從中我們認識到導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導入它有可能還起到補充說明教材的作用,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把它安排在講課過程的恰當環節。
2.利用插圖來前后聯系課文,讓學生形成有憑有據來說明文字材料的思維方式
歷史插圖教學是歷史直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的“過去性”這個特點,講的是過去的事,無法直接看到,也無法再現,教師要使學生有歷史的感覺、歷史的形象,使“過去”能在學生觀念中明顯再現,就需要借助歷史插圖。
在七年級下冊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中有一段敘述家具的變化,可是并沒有相應的插圖,有沒有其它地方的材料來來說明家具的變化呢?我指導學生到本課和前面學過的課文中尋找,在前一頁的《宴飲圖》和在第4課“科舉制的繁榮”中大家看到了《宋代科舉考試》圖,觀察到高腳的桌子。有的學生提出,在高腳家具普及之前是什么樣的家具呢?這問題提得非常好,再引導學生去復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大變革時代》中的插圖:商鞅舌戰群儒圖,就可以觀察到當時的桌子很矮,人們是跪坐在地上。由此可見,運用兩個前面學過的課文插圖,學生體會到插圖的作用不僅局限于為課文提供形象材料而且還能印證后面的課文,可見課文的插圖設計有一箭雙雕之妙。
3.挖掘歷史地圖中的隱性知識,補充完善正文的內容,向學生全面展示歷史
由于篇幅限制,歷史教材中的課文是極其簡要的,一些知識點沒有在課文中提到,而是在地圖上出現的。從歷史插圖中挖掘隱含信息并提問,可以引發學生興趣和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在七年級下冊第11課中有一幅插圖是《宋代婦女服飾》請學生觀察他們的服飾特點后猜一下她們從事的活動,大家都能想到是熨衣服,我追問那么古代不像現在有電源如何來熨衣呢?大家就開始七嘴八舌地發言,有的學生已猜到可能是用熱的東西比如熱水或熱的木炭之類。在此基礎上補充熨斗的相關資料。當我講述完后學生驕傲地說:“看來我們中國不但有四大發明還有最早的熨斗也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呢!” 在這節課中還有一幅插圖《宋代庖廚》從這幅圖中可以得出什么歷史信息呢?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勞動婦女的衣服樣式……還有一個小女孩抱著個西瓜。”我緊接著又問:“西瓜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原的?張騫出使西域后?與絲綢之路有沒有關系?”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下自己探索。
4.從課文的敘述中發現問題,可以讓學生感悟到知識的縱橫向聯系,啟迪學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