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軾定風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公開課 詩詞教學 方法
按照學校慣例,每個教研組每年都要進行聽評課教研活動,教研組內每位成員都要展示一堂公開課。今年我選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第六課《蘇軾詞兩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上完之后引發了我對詩詞教學的很多思考。
對于這堂課,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所以上課時緊扣字詞,主要運用誦讀和總結來講解課文。之后主要通過討論來總結詞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通過提煉詞句來體現作品鋪呈的壯闊或從容的場面。
課堂上除了誦讀,教學活動主要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比如“談談詞人在赤壁的所見所想”;“《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幾句的主語是誰?”;“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這些或具體或抽象的問題的設計在于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敘事方法,了解作者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整體而言,這堂教學活動是成功的,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我沒有經過試講而是直接進入聽課班級去聽課的。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一些具體問題學生能夠較快的解決,但是對于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這類問題學生很難給出恰當的表達,總是詞不達意,而學生對我的點撥也是啟而不發,因此糾纏時間較多。也正是這一點激發我的思考,詩詞教學不能只讓學生會讀會背誦,如何讓學生在理解詩詞的基礎上能夠準確表達出詩詞的意蘊應該更重要,語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這些點。這是我在上課前備課時沒有考慮進去的一點。學生的表達能力遠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對古文古詩詞,很多同學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卻很難總結或表述其特點和意蘊,往往都只是老師按照參考書上所說講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學可能會記憶、模仿,而更多的學生是聽過就丟過,因此考試時就答非所問。這在高一階段表現得更明顯。
課后,和幾位同事一起探討,大家對我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深有感觸,但是卻提不出什么好的解決方法,把問題都歸咎在學生不學上。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老師應該在這方面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這里我提出幾點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討共鑒。
第一,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多讀人物傳記,因為大家知道古詩詞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詩都是和作者人生經歷相關的,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等等,都是通過景或事來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第二,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比如讓學生仿讀、教師范讀或作節奏指導,或者抽兩個學生分別朗讀一遍,由同學評價,若認為自己朗讀得更好的,可以向他們挑戰等等。通過讀讓學生對詩詞感興趣,讓她們體會字詞沉降所滲透的個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發。
1、也無風雨也無晴翻譯: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寓意著作者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此句來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來源:文章屋網 )
1、一蓑煙雨任平生上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2、這句詞出自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在詞前的小序中,蘇軾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緣由: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4、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女子形象;東坡詞;別樣詮釋
詞與文壇初遇之時,便已然一襲裊裊婷婷的女子姿態。至花間、柳氏,詞之妝容愈加妖冶,聲線愈加嬌軟,詞人筆下的女子無不沾染著濃重的脂粉氣,而蘇軾獨能“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胡寅《酒邊詞跋》)。于是后人便多從這一個“洗”字著眼,論述的主要為蘇軾革新婉約詞風的貢獻或其“要非本色”的詞學批評之類,對女性本身在東坡詞中的存在價值則少有論及。然而東坡詞中的女兒態“洗”盡鉛華后自有其無可取代的氣質和本色,且看蘇軾如何在詞中對此作出別樣詮釋。
一、女兒身里的詞人本心
除卻蘇軾早期“頗具柳七郎風調”的錘煉技藝之作和部分謔浪游戲的贈妓作品外,真正得以進入東坡詞的女子實在是經過詞人一番苛刻甄選的。最終能得到“主考官”垂青的女眷佳人,如今看來,每個形象似乎都有著蘇軾自己的影子在內。
“閑窗下、斂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 (蘇軾《人嬌?贈朝云》)
“紉蘭”意象取自《離騷》,所謂“紉秋蘭以為佩”,香草美人,實為屈原自比。故此詞中“待佩韌蘭”的女子,想必也有著高于一般庸脂俗粉的人格追求,而這一份追求正是隱藏在“斂云凝黛”的女兒身里蘇軾本心的發聲。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
當被問及嶺南的困苦生活,一句“此身安處是吾鄉”使得寓娘這一流離失所卻不屈不撓、樂天知命的形象躍然紙上。在這里,歌妓獲得了獨立的人格和高貴的品質,她的樂觀曠達與蘇軾流落黃州時笑對困境的心態是何其相似,便讓讀者在其身上看到了蘇軾的影子。
楊海明先生評價蘇軾的《洞仙歌》時,曾指出詞中雅化后的花蕊夫人有著士大夫文人的若干氣質,這亦能證明東坡詞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是走向統一的,超凡脫俗的女子外表下跳動的是一顆曠達絕塵的詞人本心。
二、物態化后的女子高品
以花喻人、以人擬花向來是文人墨客筆下“女兒態”的慣用表達。蘇軾在這一類詠物詞上亦是以“不俗”為目標,以洗綺羅香澤之態。因此,作為“女兒態”喻體的自然不能是一些“浮花浪蕊”,東坡詞里的花多是氣質清冷、品性高雅的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蘇軾《西江月?梅花》)
“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蘇軾《阮郎歸?梅詞》)
正因為梅花有著“冰姿”、“玉骨”、“暗香”的特征,詞作中的女子形象便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一種不與梨花般俗艷女子同流合污的“高情”。
蘇軾更是獨具匠心地選擇了石榴花形容美人高潔幽獨的姿態: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蘇軾《賀新郎》)
花自幽獨、美人孤眠,花與美人所共有的遲暮凋殘的命運又寄寓了一種深深的不遇之感,即使無人問津,也要堅守高潔的人格。
正如明代李攀龍所言:“如虢國夫人不施粉黛,而一段天資,自是傾城。”(《草堂詞余集》)蘇軾詠物詞中表現出來的女兒姿態,便如其所詠之花一般,渾然天成,別有一番高品。
三、男子詞中的女兒柔情
東坡詞最為世人所稱道的乃是其充滿男子氣概的豪放詞作,然而在蘇軾的筆下,即便是滿篇豪言壯語里亦不乏有“女兒態”的柔情閃現: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紅粉尊前添懊惱,休道。如何留得許多情。記得明年花絮亂,看泛,西湖總是斷腸聲。”(蘇軾《定風波?送元素》)
紅粉佳人作為映襯詞中主要男性形象的風流意氣(感慨滄桑)的柔情點染,是對詞本體女性化特征的別樣展示。剛性美與柔性美達成一種和諧的平衡,正所謂“換取紅巾翠袖,英雄淚”(辛棄疾《水龍吟》),在這一過程中所剔除掉的,恰好是過分的香艷和靡靡之音。
另有一類較為特殊的男子詞敘寫的是友人間的闊別之情,而蘇軾獨開以女子柔情歌詠友情的先河,成就了獨特的藝術美感:
“浮世事,俱難必。人縱健,頭應白。何辭更一醉,此歡難覓。欲向佳人訴離恨,淚珠先已凝雙睫。但莫遣、新燕卻來時,音書絕。”(蘇軾《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雪中送文安國還朝》)
“翠娥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唱《陽關》。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蘇軾《江神子?孤山竹閣送述古》)
兩首詞中所描述的女子在離別時纏綿悱惻之情態,只是一襯筆,意在突出詞人送別友人的不舍之情。男兒所不能言的深情借女子的口吻道出,艷而不俗,哀而不傷。
通過以上對“女兒態”的三類詮釋,可見女子形象和女性化特征在東坡詞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有別于花間的詞品氣格還是作為豪放詞的柔情點染,“女兒態”在東坡詞別樣的詮釋里沉淀下的重度與厚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成全了東坡在詞史上的深度與廣度。
參考文獻:
[1][宋]蘇軾.蘇軾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王水照,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意思是希望你經歷了人世的起伏與波瀾還可以保持年輕,有年少的氣息,而不是隨著年老而消沉。
2、表達了難舍眼前人,害怕物是人非以及希望對方保持初心,貫徹始終的心情。
3、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中的就有“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意思是: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可以看出歸來仍是少年表達的是對對方的期望,愿對方經歷人生的千回百轉之后仍不忘初心。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