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動物詞語;語義表達;英漢對比
動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密切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語言中出現了大量有關動物的成語、習俗語、格言等詞語,它們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動物的認識,體現人們對動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態度,因而這些語言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以中華民族傳統的的十二生肖動物為切入點,通過查閱詞典、文獻資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動物名稱的相關詞語,在進一步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各種意義,進而挖掘它們隱含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的語義基礎
之所以在漢語和英語中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的語言意義,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有著深厚的語義形成基礎。
(一)根據形體、生活習性特征表達的語義
英漢語言都有根據動物的形體生理特點及生活習性所形成的詞語。它們形象逼真地反映了這些動物的生活規律,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從而引申出一定的語言意義,例如,蛇(snake)是一種爬行動物,體形柔軟易彎曲,在行走時,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漢語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隱匿于草叢中,因而有“陰險、狠毒”的聯想意義,英語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偽裝成朋友的陰險之人。又如,雞(cock)的生活習性之一是清早鳴叫,因而漢語中有“聞雞起舞、雄雞一唱天下白”等詞語,英語中有“cock-crow(黎明)”等詞語。[1]260根據“蜜蜂(bee)”、“豬(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規律和生理特點,英漢語言中都有“忙碌”、“懶惰”、“精明、淘氣”等語義。
(二)根據人們對待動物的情感態度所表達的語義
現實生活中,人們和各種動物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人們對動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進而影響到這些動物詞語的褒貶意義,賦予語言以豐富的感彩。
對待某些動物,由于各民族呈現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態度,體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表達相同的語言意義。例如,英漢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種善良、溫順、柔弱的動物,因而在其意義表達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態度。漢語中有“像小綿羊一樣溫和、乖巧”,英語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豬(pig)”的生活習性、環境決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認為豬是懶惰、骯臟的動物,因而有關豬的詞語都含有貶義的感彩。
對待另外一些動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習慣、民族心理、意識形態及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態度。表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呈現不同的、個性化的褒貶語義。例如在對待“雞(chick)”、“魚(fish)”、“蝙蝠(bat)”等詞語方面,由于這些動物名稱發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國人的青睞,被賦予褒義色彩。[2]33-36而在英語民族中則無此諧音,這些詞語的褒貶色彩便產生分化,英語語言中此類詞語多含貶義,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膽小)”、“fishwife(潑婦)”等。“龍(dragon)”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傳承。在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中,“龍”是帝王、權力、富貴的象征,因而漢語中有關“龍”的詞語都被賦予積極的含義。如:“潛龍”、“臥龍”、“龍鳳呈祥”、“臥虎藏龍”、“望子成龍”等,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巨龍自稱。而英語中“龍”則是貶義,象征魔鬼、邪惡。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國人如此鐘愛雕刻有龍的東西時會表示詫異。在對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國人多持消極態度,含有“狗”的詞語幾乎都含貶義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癩皮狗、狗頭軍師、狗仗人勢、狗彘不若、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們的寵物,人們對狗充滿了愛憐、褒揚之詞,如:“aluckydog(幸運的人)”、“acleverdog(聰明的人)”、“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愛吾及犬)”。[4]269-271
二、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對等性特點
對等性是指英漢語言在表達某一語義時,詞語中所涉及動物名稱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語言中使用的動物名稱所代表和體現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聯想意義和文化特征。
(一)英漢語言中有關動物詞語的語義完全對等性
不同國家和民族,雖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動物的共同體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為習性,人們在表達某一語義時,兩種語言會借用同一動物名稱。英漢語言中的確存在這些在語義表達和文化內涵上具有對等性的動物詞語,他們有著同樣的比喻、象征和聯想意義。
1.利用動物形體特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例如,根據蛇的體形及運動特點,英漢語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種行進路線和行進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進)”。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鰍一樣圓滑)”。[5]293-295
2.由于語言翻譯、詞語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例如,漢語中有“紙老虎”之說,英語中有“apapertiger”。英語中有“abird’sview”,漢語中就出現了“鳥瞰”一詞。又例如:“adarkhorse(黑馬)”,“anuglyduck(丑小鴨)”,“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據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猴、蛇、狐貍、狼”等動物都有相同的態度,因而他們在兩種語言中表達著大致相同的意義。例如,英語中可以用“horse”指各類人,“adarkhorse(黑馬)”,“awillinghorse(積極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潛伏在內部的敵人)”。漢語中有“犬馬、駑馬、響馬、馬賊、探馬、馬前卒、老馬識途”等。漢語中有狡猾的狐貍,英語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astimidasamouse(膽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樣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強馬壯)”,“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類例子都體現了兩種語言在借用動物名稱表達語義的完全對等性。
(二)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部分對等性
所謂動物詞語的語義表達部分對等性,是指在表達同一語義時,不同語言在使用動物名稱會不盡相同。一種語言中有關動物的習俗語、成語、諺語表達相同語義時,在另一種語言里會變為借用其他動物名稱的詞語。但兩種語言在表達同一語義都借助了動物名稱,因而在表達形式上是部分對等的。
英語中“owl”是智慧、莊嚴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漢語里它是不祥之鳥,倒霉、厄運的象征,漢語用“猴”象征聰明、機靈。“bat”在英語里具有消極否定意義,象征盲目,丑陋、罪惡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漢語里“蝙蝠”具有褒義色彩,象征幸福、好運、富裕,因為它和“福”諧音。又例如下列詞語里,表達同一意義英漢語言里分別使用不同的動物名稱。
Leadadog’slife——過著牛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騎虎難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鍋湯
ikeacatonhotbricks——熱鍋上的螞蟻
likeadrownedrat——落湯雞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殺雞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馬月[8](57-59)
牛飲——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馬——blacksheep
對牛彈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非對等性
一種語言中有關動物的習俗語、成語、諺語表達某一語義時,在另一種語言里這些動物名稱則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動物名稱。反映兩種語言在表達同一語義時,選擇詞語的不同,即語義表達的非對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動物詞語在另一種語言里根本找不到對應的動物名稱去表達,這些詞語不能盲目的直譯和套用。例如,漢語里“白象”是一種電子產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語里意為“累贅,昂貴而無用的東西”,所以不可譯為“whiteelephant”。漢語里有很多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英語里不能用具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表達。例如:
拍馬屁——licksb’sboots
蜻蜓點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驢技窮——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語里也有很多有動物名稱的詞語,在漢語中不能用具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表達。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經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動物詞語體現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生肖動物鼠、牛、虎、兔、蛇、龍、馬、羊、猴、雞、狗、豬以及貓、狼、獅子、魚、蜜蜂、鳥、蝙蝠等31種動物形成的各種詞語,包括成語、習俗語、俚語、格言。就英漢語言中這些動物所代表的語義進行了對比和分析,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比喻、聯想、象征意義的探討,挖掘了它們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這些有關動物的詞語中,中國文化側重品德和人格意義,注重他們的內在特征,而西方文化側重外在形象和體征意義,注重他們的外在特征,因而產生了這些詞語文化方面的差別。通過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這些動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義的差異,找到產生這些語言差異的文化根源,避免語言交流的障礙和誤解。
參考文獻: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陳美芳.英漢詞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張廷芳.狗年話狗[M]//教育與文化發展新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關鍵詞:動物習語 文化內涵 文化差異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與動物相依共存,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動物習語的使用頻率極高,動物詞語的運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動物習語占英漢習語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種文化的精華,它們生動形象、言簡意賅,他們和英語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和社會實踐等密切相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通過比較英漢動物習語可以具體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和課外閱讀中領略到更多有意義的語言文化內涵。
一、動物習語中的文化差異
了解和弄清英漢習語的產生及其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有助于進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討英漢習語中蘊含著的豐富文化知識。而學習英語習語中的動物詞匯,實際上也是學習西方文化。對于在母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英漢詞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1.英語中的“馬”和漢語中的“牛”
在西方,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馬載人運貨,功不可沒。直到19世紀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減少,蒸汽機最初叫作“鐵馬”(iron horse),功率稱為“馬力”(horse power),即一匹馬的拉力,這種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語中“馬”的習語的數量在所有動物習語中占第二位僅次于“狗”。中國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對牛的習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現了“像老黃牛一樣吃苦耐勞”、“牛脾氣”、“吹牛皮”等成語,而英國人早期用馬耕地,開展賽馬等活動,所以在英語中更多的用馬來比喻,如“work like a horse”(勤奮工作)、“be on the high horse”(盛氣凌人)。
2.英語中的“獅子”和漢語中的“虎”
中國成語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認為是所有動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兇猛的象征。基于這個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漢語成語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龍盤”等。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老虎是長壽、尊貴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隨處可見,小孩子的鞋上、畫在盾牌上、繡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機會看到老虎,因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亞洲,特別我國邊遠地區,所以老虎對西方人來說除了是兇殘的動物以外,聯想很少,兩個很著名的詞是“Flying Tiger”、“paper tiger”。在他們眼里,獅子是萬獸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獅子出盡了風頭,只要獅子出現,老虎豺狼也要找個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說。英國人特別崇拜獅子,在國徽上的徽章是獅子,傳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獅子的圖案,英國被稱為不列顛之獅。
3.英語中的“狗”和漢語中的“狗”
在中國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類的好朋友,然而漢語成語中的關于狗的成語幾乎都含有貶義。在西方,狗也屬于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開始飼養的第一批動物之一,它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和保護者,所以含有狗的習語常常含有褒義。比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和狗相關的英語成語都是褒義的,例如“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等。但西方人雖然愛狗,但他們喜歡出爾反爾,在英語里有很多含“dog”的習語都表示了否定。例如,“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待在食槽那里,卻不吃食。伊索以這樣的狗比喻那些“損人不利己的人”。
二、形成動物習語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每種文化都因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國是一個島國,四周被海洋環繞,水產品豐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孕育的捕魚業和畜牧業也對習語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說漢語成語“守口如瓶”相對應的英語習語卻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為英國肯特郡產的“oyster”(牡蠣)最好,而最好的牡蠣總是口閉得緊緊的。英語中與魚有關的習語隨處可見,英國人常用“fish”來表示各色各樣的人:“cold fish”(無感情的人);“dull fish”(枯燥無味的人);“poor fish”(愚蠢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魚”在漢語中卻顯得平淡無奇。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講究精耕細作。
2.文化背景
語言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習語的產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對同一動物詞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漢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貓頭鷹)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棲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之說。“owlish”、“owlishly”則用來形容聰明、機敏、嚴肅。在兒童讀物和漫畫中,owl通常很嚴肅,很有頭腦,常充當裁判。然而,在漢語中貓頭鷹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聽到它的叫聲,認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3.來源于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包括的范圍很廣,寓言、童話、神話和其他文學作品,甚至包括基督教的經典――《圣經》。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出自《伊索寓言•擊水的漁夫》,漁夫在河里攔河張網捕魚,用麻繩纏住石塊,再不停地打擊河水,嚇得魚群倉皇逃竄,都鉆進了他的網中。附近的一個人見到后,指責他這樣把河水弄渾,大家都沒清水喝了。又如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在英美的文學藝術史上影響深遠,又是其他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來自圣經的動物習語很多,例如,“a lion in the way”、“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dove of peace”等。
三、結語
基于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筆者認為識字教學智趣課堂的構建可以“情境教學法”為理論支撐,智解文本,慧識學生,巧設情境,寓教于樂,從而智趣共生。下面結合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6》的教學課例加以論述。
一、情景再現
(一)我會認。
師:森林王國里住著許多珍稀動物,它們都是大家的好朋友。讓我們一起走進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動物王國吧!(滾動出現動物圖片及名稱)
師:回憶一下,你腦海里留下了哪些動物形象,說一說:在綠樹成蔭的動物王國,我看到了……和……。
師:想進一步了解它們嗎?我們趕緊走進《識字6》,和它們交朋友吧!
(二)我會讀。
1.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自主識字,爭當“小老師”。
2.“你點我播”認讀動物名稱:
(1)同桌合作:一人隨機指出一個詞語,另一人快速反應,準確讀出。又準又快的獎勵一顆小星星。
(2)師生合作,你點我播(去掉拼音)。
3.課件出示第一組詞串“獅子、大象、老虎”及相應的圖片,學生輕聲讀,思考這三種動物有什么共同點?(兇猛、威武……)讀好詞串。
4.看圖區分猴子、猩猩的區別。
5.教師借助圖講述:麋鹿,角像鹿角,頭似馬,身似驢,蹄似牛,俗稱“四不像”,斑馬身上的斑紋起保護作用,袋鼠因胸前有一個育兒袋而得名,棕熊身體大,能爬樹,會游泳。
6.范讀引路,讀好韻文。
7.賽讀鞏固。
(三)我會寫。
1.學生自己觀察“獅、猴、猩”,找出相同之處。
2.自主識記,記住字形,筆畫位置,然后描紅、仿影、練寫。寫完比較一下,分享發現(書寫注意點)。
3.教師點評,示范書寫。
結束語:今天我們走進動物王國認識了那么多的動物朋友,還學習了6個生字。生活就是一本大大的語文書,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一定能學到更多有趣的漢字。
(四)課外拓展
1.熟讀識字6。
2.收集喜歡的動物卡片,認一認名稱,再與同學交流交流。
3.積累三個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如:虎背熊腰,盲人摸象等)
二、理性思考
李吉林老師所倡導的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低年級智趣課堂的構建受學生心理年齡發展的限制,需要借助特定的情境,以情感為紐帶,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開啟智慧的大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主架構知識體系。
(一)智析文本,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智趣課堂的構建,作為主導的教師要站在兒童的角度,以足夠的智慧創設生動而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其學有興趣。翻閱低段識字教材不難發現:低年級的識字大多放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材中均配有相應的插圖,目的是提供與生活相近的場景,激發學習的興趣。《識字6》的課堂教學充分運用教材插圖,挖掘詞串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森林王國動物匯聚的情境,上課伊始就抓住學生的眼球。
對于一些特例,如一年級上冊《識字5》,16個漢字,16幅圖,圖文對應,但相對獨立。我們要深入挖掘,洞悉看似毫無聯系的個體之間的共性特征,大膽重組,創設有趣的情境。筆者將“牛、馬、賣、果、角”等8個生字組合成一幅夏收圖,讓學生在感受田間夏收的喜悅中,按順序觀察圖,認識事物,在找一找、說一說、記一記的過程中識字,以幫忙“摘果子”的游戲加以鞏固,學生學得不亦樂乎。
(二)慧識學生,搭建平臺,激活思維火花。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智趣課堂的構建需要搭建趣味而富有挑戰的自主學習平臺,激活學生思維,使其學有所思,思而有樂。《識字6》課堂中的朗讀指導與思維訓練可謂相得益彰:圖文并茂出示每組詞串,讓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想,自主發現排列規律,而后根據動物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這樣的設計基于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想象豐富、思維發散等特點,調動各類感官,保持學習興趣的同時激活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思考并快樂,學有所思,學有所樂,并樂此不疲。
(三)巧撥智評,情理相融,傾注啟智活水。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許多名師,以他們深厚的文化功底,巧妙地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使學生在課堂上心游萬仞、精彩言說,讓課堂真正成了情趣的棲所、發展的平臺。教師睿智靈動的課堂用語一方面取決于課前對教材、學生的深入解讀而進行的充分預設,另一方面是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取決于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積累。教師頗具匠心的導語設計,閃爍智慧的巧妙點撥和飽含真情,恰如其分的有效評價,如涓涓溪流,為智趣課堂的構建注入源頭活水。
(四)匠心獨運,創新設計,促進自主構建。
關鍵詞:慣用語 特點 結構類型 語義分析
慣用語是現代漢語中一種獨特的結構,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極高,它同成語、歇后語、諺語等一樣都屬于熟語,是現代漢語中一種重要的語言單位。作為熟語的一部分,慣用語大多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活躍在人們的口語中。o論是結構長度還是使用的頻率、靈活度,慣用語都是和詞最接近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一、慣用語在漢語詞匯中的位置
現代漢語慣用語用詞少而含義豐富收效大。它不但能使語言變得生動、活潑、形象,而且能使表達含蓄豐富、語義幽默。它結構簡短精煉,運用靈活,是人們喜愛的一種表達方式。慣用語不但在日常口語中被頻繁使用,而且在小說、戲劇、曲藝里,甚至在官方政論、新聞報道中也都被普遍地應用著。
在日常生活交際中,一些慣用語日益地固定化。于是人們就把這些慣用語當做現成的語言材料加以運用,不必臨時組織語言就能脫口而出。它多以比喻的方式獲得修辭上的意義轉移,具有形象生動的特有表現力。慣用語不論在結構上還是意義上都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凝固性,在穩定性和凝固性的基礎上同時具有靈活性的特點,精煉簡短的形式中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漢語慣用語廣泛存在并運用于中國文化語言中。在其他普通語言中,為了追求語言的形象生動性都要借助慣用語來表達,這種現象同樣廣泛存在于其他常用語言中。
慣用語是漢語詞匯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是極為重要的文化信息載體。慣用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棱鏡,它可以從多角度折射出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對現代漢語慣用語進行探討,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人民的價值取向。
二、慣用語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二百五”“白眼狼”“墻頭草”等之類的詞語。這些詞語的格式大都較固定,具有意義特定、形式短小、口語性強等特點,這就是現代漢語中的“慣用語”。慣用語是一種固定的詞組,既有以三音節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靈活多樣的結構特點和強烈的修辭色彩。慣用語生動活潑,常用來比喻一種事物或行為,相當于一個詞或詞組,其意義往往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去推斷,如“狗腿子”不能單從字面理解為“狗的腿”,它實際上是指壞人的幫兇。
三、慣用語的特點
從慣用語的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其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義特點
1.慣用語的語義具有雙層性,除字面意義外,必須具有深層次的比喻義或引申義。通常是由一定的修辭手段形成慣用語的實際意義,常用來比喻一種事物或行為,表義精煉準確,如“吹鼓手”并不是指吹鼓的人,而是比喻鼓吹某事或吹捧別人的人。
2.慣用語絕大多數都是貶義的,使用時必須注意其褒貶色彩,如“小爬蟲”比喻愛投機鉆營品質很壞的人。
3.部分慣用語時代色彩很濃,生命力比成語較短,有些慣用語會逐漸被時代淘汰,如“黑五類”“”“洋插隊”等富有時代特征的慣用語,在今天已基本淘汰而被新的慣用語所代替。
(二)結構特點
1.慣用語是一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成的固定短語,結構相對固定,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形式上為三個或三個以上音節,以動賓結構的三音節為主,如“變色龍”“軟骨頭”等,三字以上的如“打抱不平”“桃李滿天下”等。
2.慣用語與成語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慣用語口語色彩濃,成語書面色彩濃;慣用語含義單純,成語含義豐富。動賓結構的慣用語,其間可以依據表達的需要插入定語和補語。
有的慣用語既不能改變它的構成成分,也不能加進別的成分,這種慣用語更像一個詞,如“巴不得”。
(三)語體特征
1.慣用語比較短小,自然簡明。三音節慣用語只需要三個字就能組合出各種生動有趣的意思,如“糊涂蟲”比喻不明事理的人。
2.在語體上,慣用語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和感彩,感彩以貶義居多,如“妻管嚴”“夾生飯”等。
總而言之,含義簡明、形象生動、通俗有趣,是慣用語的主要特點。
四、慣用語的結構類型
慣用語和熟語中的成語、歇后語、諺語等語言單位一樣,都是按照一定的結構規律用詞組織起來的,只是它的用詞較少,語法結構比較簡單。慣用語大都是三字的動賓短語,也有其它格式的,其構成成分和內部關系都相對較固定。結構類型主要有七類:聯合結構、主謂結構、述賓結構、述補結構、偏正結構、連謂結構。偏正結構分為“定中式”和“狀中式”。
(一)聯合式
聯合式慣用語基本由形容詞構成,組成“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的三字結構,三個形容詞獨立開來聯系并不大,組合起來卻意義獨特。例如:
老大難 馬大哈 大老粗 短平快
(二)主謂式
主謂式慣用語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分是被陳述的對象,后部分是用來陳述前部分的,前后兩部分之間是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主謂式結構有三種:
1.“主語+謂語+賓語”格式,第二個動詞后面必須帶賓語。例如:
鬼打墻 狗吃屎 驢打滾 火上房
2.“主語+謂語”形式,這類慣用語的謂語大部分是由形容詞充當的。例如:
耳朵軟 眼窩淺 臉皮厚 嘴巴硬
3.“主語+謂語”形式,動詞單獨充當謂語成分,這類慣用語較少。例如:
龍虎斗 胡彌散
(三)述賓式
漢語慣用語的結構多為述賓式。述賓式慣用語也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表示動作、行為,后部分表示動作、行為所支配和關聯的對象。前后兩部分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這類慣用語的謂語大多由動詞充當,賓語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主要有三種:
1.“謂語+賓語”形式,大多表現為“A+BC”式。例如:
抬轎子 打埋伏 穿小鞋 出洋相
2.“述補+賓語”形式,這類比較少見。例如:
撕破臉 抓破臉
3.“狀語+謂語+賓語”形式,謂語前面有修飾或限制的成分。例如:
亂彈琴 活見鬼 白磨牙
另外,慣用語的固定性是相對的,其結構形式在使用上具有一定自由度和`活度。這種特點主要表現在組合方式為動賓關系的慣用語上,其結構可以擴展,如:
碰釘子――碰了個釘子 抓辮子――抓了你的辮子
開倒車――開歷史的倒車 打交道――打了幾次交道
(四)述補式
述補式慣用語也分兩部分,前部分表示事物性質、狀態或動作,后部分是補充說明前部分的,前后兩部分之間是補充說明和被補充說明的關系。述補類慣用語的結構主要有兩種:
1.前部分中心詞為動詞,后部分補充說明前部分的動作。例如:
吃不飽 笑掉牙 拉下水 掛起來
2.前部分中心詞為形容詞,后部分補充說明前部分的性質狀態。例如:
矮半截 冷半截
(五)定中式
定中式屬于偏正類慣用語。偏正類慣用語的數量僅次于述賓式慣用語。定中式慣用語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修飾后部分,后部分被修飾。前后兩部分之間是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定中式慣用語的結構是“定語+中心語”,主要有兩種類型:
1.后兩個為雙音節詞(A+BC),是慣用語的中心詞,前一音節修飾后兩個音節。例如:
母老虎 老狐貍 丑小鴨
2.前兩個為雙音節詞(AB+C),后一個音節為中心詞,受前兩音節的修飾。例如:
定心丸 半邊天 墻頭草
(六)狀中式
狀中式同樣屬于偏正類。和定中式慣用語一樣,狀中式也分兩部分,前部分限制后部分,后部分被限制。前后兩部分之間是限制和被限制的關系。定中式慣用語的結構是“狀語+中心語”,主要有兩種類型:
1.中心詞為動詞,受前面狀語的限制。例如:
連鍋端 對著干 靠邊站
2.中心語為形容詞,受前面狀語的修飾。例如:
滿堂紅 一場空 兩面光
(七)連謂式
連謂式是由兩個謂詞性成分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前后兩個謂語圍繞同一個名詞。連謂式慣用語的數量寥寥無幾。例如:
沒咒念 沒牙啃 有戲看
綜上可以看出,七種慣用語的結構分類很不均勻。
五、表示人的慣用語的語義分析
現代漢語慣用語中有很多以人為表達和影射的對象,這些慣用語形式多樣,有的以動物喻人,有的以植物喻人;有的貶義,有的褒義。用語生動有趣,十分傳神。
(一)感彩
慣用語來自民間,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口頭創造出來的,表意準確精煉,感彩濃厚。慣用語的生活氣息濃厚,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普通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怨,其中包含著人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情感。情感具有主觀性,是抽象的。而慣用語的運用使人們很好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態度。我們在使用慣用語時,首先應該注意辨析它的意義,弄清它所表達的感彩。
1.褒義色彩
因慣用語多是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情緒,所以現代漢語中表示褒義的慣用語并不多,但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受人們推崇和贊美的事物在其中還是有所體現。例如:
(1)孺子牛――比喻鞠躬盡瘁、為人民造福的人。
(2)智多星――比喻足智多謀的人。
(3)活菩薩――比喻救苦救難的善人。
(4)半邊天――比喻新社會婦女的巨大力量能頂半邊天,也用來指新社會的婦女。
(5)千里眼――比喻眼光敏銳的人。
(6)活字典――比喻字詞等知識豐富的人。
(7)頂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8)主心骨――指可依靠的人或事物。
(9)千里馬――比喻德才兼備大有作為的人。
(10)急先鋒――比喻在行動上積極帶頭的人。
2.貶義色彩
慣用語中對現實的譏諷和批判要遠遠多于謳歌和贊美,其中反映的多是帶有負面色彩的內容,特別是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負面現象和人性的弱點或惡習進行了描述和諷刺。慣用詞帶有貶義的比較多,諷刺意味比較濃。例如:
(11)絆腳石――比喻阻礙前進的人。
(12)耍貧嘴――比喻不顧對方態度嘮叨不休的人。
(13)裝洋蔥――比喻對事情故作不知的人。
(14)長舌婦――比喻喜好搬弄是非的人。
(15)睜眼瞎――比喻沒有一點兒學識的人。
(16)偽君子――比喻表面上正經,實際上卑鄙的人。
(17)小皇帝――比喻被嬌慣壞了的獨生子。
(18)馬蜂窩――比喻難于對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煩或糾紛的事。
(19)和事佬――比喻無原則進行調解的人。
(20)半吊子――比喻不明事理、言行冒失或辦事有始無終的人。
(二)含有動物名稱的慣用語語義分析
慣用詞形象生動,其中有許多添加動物名稱為詞,或贊揚,或諷喻,妙趣橫生。慣用語中的動物有家禽、家畜和野生動物。現代漢語慣用語中出現的動物,家禽以“雞”為主,家畜以“牛”“狗”“驢”為主,這些動物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中家庭飼養的動物。這些動物在動物慣用語中的高頻出現,反映出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畫面,體現了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特點。另外,虎、狼、狐貍等動物也曾經常出現在農耕社會中,所以在慣用語中也較為常見。在人們長期與這些動物交往的過程中,便形成了對各種動物的不同態度,使動物本身也具有了象征意義。例如:
(21)狗腿子――比喻壞人的幫兇。
(22)中山狼――比喻恩將仇報的人。
(23)笑面虎――比喻外表和善而內心兇狠的人。
(24)黑心狼――比喻心狠手辣六親不認的人。
(25)地頭蛇――比喻在某一地方仗勢欺人的人。
(26)鐵公雞――比喻吝嗇錢財一毛不拔的人。
(27)老黃牛――比喻默不作聲、踏實工作的人。
(28)老狐貍――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29)井底蛙――比喻孤陋寡聞、見識不廣的人。
(30)哈巴狗――比喻趨炎附勢、媚態十足的人。
(三)含有數詞的慣用語語義分析
慣用語中含有數詞的詞語并不多,所表達的對象大多數以人為主,描摹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幽默生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二”作為文化符號是始終和陰陽聯系在一起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對偶、對稱的審美趣味,所以包括“二”的慣用語數量不少。此外,中國的文化習慣里不愛單數,再加上“三”的諧音是“散”,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并不吉利,故包含“三”的慣用語數量較之其他數字較多并且多為貶義。例如:
(31)二流子――比喻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人。
(32)萬金油――比喻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擅長的人。
(33)二桿子――比喻不務正業、好吹噓的人。
(34)三只手――比喻好偷竊的人。
(35)丑八怪――比喻相貌丑陋的人。
(36)二把刀――比喻對某項工作知識不足、技術不高的人。
(37)二百五――比喻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38)三寸舌――比喻能言善辯的人,
(39)三腳貓――比喻徒有其表實不中用的人。
(40)百靈鳥――比喻歌喉甜潤、清脆的歌手。
慣用語是一類重要的熟語,是現代漢語語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慣用語取材于民間及其口語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它與其它詞匯的不同。慣用語的出現與流行通常是與一定的社會現象密切相關的。慣用語中出現的事物,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東西,是人們極為熟悉的。慣用語中與物質形態有關的動植物和衣食器具等,伴隨著人類度過了漫長的歷史,在長期的使用和接觸中,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義。人們每天都在創造著新的慣用語,同時淘汰舊的慣用語。慣用語折射出來的世態生活,有助于我們對社會的分析和對人性的感悟。慣用語所體現的中國人民一些傳統的觀念和心理,也正是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史海菊.現代漢語三音節慣用語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陳華琴.現代漢語慣用語及其文化內涵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沈孟瓔.現代漢語慣用語初探[J].文史哲,1982,(02).
關鍵詞: 翻譯批評動物習語英漢翻譯誤譯問題
要研究翻譯過程中的誤譯問題,我們先回顧下翻譯的一些理論性問題。譬如怎樣界定翻譯作品或結果的好壞優劣,這其實離不開我們的翻譯批評。翻譯批評是翻譯理論的重要分支,也是翻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雖然在翻譯批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對促進翻譯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對翻譯批評的基本范疇界定不嚴格和基本理論研究不夠。究其根本原因,是對翻譯批評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研究。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筆者所要討論的是動物習語,包括動物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動物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然而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背景、,以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同,往往對同一動物習語產生不同的聯想,使得各種動物類習語千姿百態,各具特色。但我們在平時的翻譯或者欣賞過程中常常是憑借經驗和直覺就對原文和譯文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對不同的譯文作出孰優孰劣的評判,我們忽略了這些表達所賴以存在的語境。本文將從文本文化(語言語境)及社會文化的角度討論英漢動物習語翻譯過程中誤譯產生的原因、結果并對其進行糾正。
1.語言語境層面上的誤譯
誤譯的產生有時是在語言語境層面上的,包括我們說的錯譯、用詞不當、未注意美學原則、譯語與源語風格南轅北轍等。
例如,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乍一看我們很容易將其翻譯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這就犯了未理解原語句要表達的意思的錯,是明顯的錯譯。我們仔細推敲下不難知道,將該句翻譯成“朽木不可雕也”要貼切得多。相似的例子有: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魚臭先臭頭),應改為“上梁不正下梁歪”;而將“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翻譯為“狗仗人勢”,顯然說不過去,這里我們最好將其譯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人將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翻譯成“貓在鴿群中”,這里沒有注意一個美學對稱原則,或是翻譯為“鶴立雞群”,這和原習語的風格即褒貶義完全相反,根據語言語境,我們應翻譯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同樣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我們翻譯成: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rope.譯文讀者也能明白其中意思,可是我們如果運用美學原則,改譯為“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或者“Once bitten,twice shy.”,不僅看上去簡單許多,意思也更貼切,而且采用了對稱美,很是令人賞心悅目。
英語中一詞多義、一詞多類的現象非常普遍。譯者在翻譯中往往對某些多義詞,某些句子的意義理解把握不定。如何選擇和處理一詞多義、一句多義,筆者認為,根據原文的語境來分析、理解詞句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例如:
(1)Mont caught a little crab,and answered,“That was a nasty one!”
“Please row.”
“I am.”And he did for several strokes.looking at her with rueful eagerness.
A.孟特捉到一只小螃蟹,回答說:“真討厭!”
“快劃吧。”
“我劃著呢”,他蕩了幾槳,滿眼的憂郁和焦切。
B.孟特劃槳時用力不當,回答說:“真討厭!”
“快劃吧。”
“我劃著呢”,他蕩了幾槳,滿眼的憂郁和焦切,
從“please row”,“he did for several strokes”可以看出,這是兩人在劃船時的對話。若把“caught a little crab”譯為“捉到一只小螃蟹”與下文有點兒風馬牛不相及。另外,to catch a crab是一條習語,意思是“劃船時用力不當”。因而,根據上下文,譯文B是正確的。
(2)It seems to me what is sauce for the goose is sauce for the gander.
A.我覺得煮鵝用什么醬油,煮公鵝也要用什么醬油。
B.我認為應該一視同仁。
例(2)中,譯者若不懂得其內在含義,很可能譯成A。這樣,讀者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譯者若能透過表層理解其深層意義,就可能譯成B,從而把原意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
2.因為譯者對社會――文化語境的理解有誤而產生的誤譯
例如:(1)a bull in a china shop
“a bull in a china shop”源自1816年,英國外交官阿默斯特(William Pitt Amherst,1773-1857)代表英國前來中國商談貿易工作,因不遵守中國宮廷的禮節,沒有完成任務。當時英國報紙發表了一幅漫畫,將他畫成一只闖進瓷器店的公牛,諷刺他在中國魯莽行事,有辱使命。所以用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一語雙關:“bull”既指“公牛”又指“英國人”,因為John Bull是英國人的綽號;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國”,所以以后這個短語就被用以比喻“(行動或說話)魯莽的人”。
(2)Go to law for a sheep,you lose a cow.
譯者很容易聯想到漢語中與之頗為相似的成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的翻譯家也十分贊同這種譯法,并將之歸為歸化譯法的典型例子,然而讀者在譯文中看到這類十分熟悉的中國諺語,也就像在譯文中遇到諸如“說曹操,曹操到”之類的中國傳統諺語一樣,不免產生懷疑,至少有幾分滑稽的感覺。而且,兩者的意思實際上并不完全對等。英語中的這個習語除了表示“得不償失”的意思外,還附帶了表示律師打官司,向原告和被告收取盡可能多的錢財的意思,反映了西方民族習慣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的文化,這些意思是中文諺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不包含的。
(3)“現在是滿街都在議論上海的戰事了。小伙計們夾在鬧市里罵‘東洋烏龜’!竟也有人當街大呼:‘再買東洋貨就是忘八!’”(茅盾:《林家鋪子》)
譯文:Now the whole town was talking about the catastrophe in Shanghai.Young clerks were cursing the Japanese aggressors.People were even shouting,“Anyone who buys Japanese goods is a son of a bitch!”
句中“烏龜”和“忘八”都是罵人的臟話。在古代,烏龜本是神靈動物之一。可是至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有兩句嘲弄一破落大家貴姓的詩:“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撐目兔”指不夫而孕的,“縮頭龜”喻縱妻亂的男人;從此烏龜從圣靈之寵一落千丈,淪降為卑賤之物。至于“忘八”的來歷,明代趙翼《除余叢考》中謂“王八”即“忘八”,即“忘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八字”道德標準的人。“烏龜”、“忘八”是對人最刻毒、最卑賤的咒語。在西方,龜無此文化附加義,通常只把它看作一種行動遲緩的甲殼類水生動物而已,因此譯者要把例句中的“烏龜”、“王八”準確形象地譯為英語,需要跨越漢英文化差異的鴻溝,非得詳加注釋或說明,舍此別無他法。本例譯者為簡潔起見,僅譯出其語境含義而舍棄其形象,把“東洋烏龜”譯為“the Japanese aggressors”,而把“忘八”譯為“a son of a bitch”。
(4)“為頭一人,頭帶武巾,身穿團花線袍,白凈面皮,三綹須,真有龍鳳之表。”(吳敬梓:《儒林外史》)
“龍鳳之表”:have an appearance of dragon and phoenix
地球上本無這種動物,漢、英民族卻都有關于龍的神話傳說。漢民族視龍為一種神異的動物,封建時代則用以專指天子帝王,現在則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代表氣勢磅礴的民族精神;而西方《圣經》中dragon代表邪惡和恐怖,致使在英美人心目中常有“兇神惡煞”的聯想。句中“龍鳳之表”實指“帝王之相”,由于漢英民族對龍的喻義大相徑庭,因此譯語應舍棄龍的形象而直譯其喻義,翻譯為:look like a king/look every inch a king,以免英美讀者曲解。
漢語中有些成語樣的習語,本身帶有典故或者強烈的文化色彩,例如,“緣木求魚”,我們就不能按照字面翻譯為: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目的語讀者會困惑不解,因為他們沒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譯者應該相應地找到目的語文化中的動物形象或者直接根據意思進行釋義。例如這里就可翻譯成為: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to milk the bull/a fruitless approach。相似的,“畫蛇添足”不應翻為: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而應翻譯為:gilding the lily(錦上添花)/overdo it。
3.語言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綜合作用的產生的誤譯
例如:
(1)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譯為:“約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魚,還玩游戲。”從語言語境推斷,第一個語句與第二個語句的意義不連貫,約翰值得信任和他“不吃魚,玩游戲”并沒有必然聯系,譯文讓人覺得文不對題,不合邏輯。其實英文的“eats no fish”是有言外之意的:英國的天主教規定教徒齋日那天只能吃魚。后來清教在政治舞臺上取代了天主教的位置,清教徒為表忠誠,在齋日那天是不吃魚的。于是,“不吃魚”就逐漸被引申為“可以信賴的(being reliable)”。
再如,某些含有動物形象的英語諺語和成語,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對應表達方式,還有一些諺語雖然字面意義相互對應,但其附加意義、感彩、評價目的不同,翻譯時。如果譯者不考慮語言語境和文化的綜合因素,往往使人不知所云,很難把握其真諦。例如:
(2)“You old buffalo!”she thought.Her face crimson with suppressed fins.
小說“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全譯本)將它直接譯為:
“‘你這條老肥牛!’她心里直罵,由于壓著一腔怒火,所以漲得滿臉通紅。”牛在漢語里面代表勤勞、吃苦、任勞任怨,而在英語中則帶有恐嚇、愚弄別人、令人厭惡的人的意思。從語言語境上分析,“老肥牛”和罵人的話邏輯上不連貫,嚴格意義上講,它不能算作一種罵人的詞語;而從文化層面考慮的話,我們顯然發現這個形象在漢語里面并不能讓人產生什么相似的聯想或者共鳴。這樣,譯語中保留的動物形象就會被讀者誤解,而漢語中也沒有相似的動物比喻,因此要舍去原文的動物形象,直接采用解釋的語句,試譯作:“‘你這令人厭惡的老東西!’她壓著一腔怒火。滿臉憋得通紅。”這樣,不僅語句地道通順多了,我們從情感上也能接受并且想象出小說中主人公當時那種憤怒的狀態。
(3)rain cats and dogs
如果我們直接翻譯成“下得和貓狗一樣”,從語言語境上分析,整個句子讓人看了不明就里。
它其實出自希臘或者羅馬神話故事,據說巫婆騎著貓從雨中經過,而神仙Odin,他掌管智慧、詩文、戰爭和農業,常把dog帶在身邊,把它作為刮風的信號。這樣dog也就被看作是強風的象征了。還有一個說法:古代街道排水設施太差,一下大雨,許多貓和狗都被淹死,雨水流走后,街上滿是貓和狗的尸體。第三個說法是該成語來自希臘文的catadupe,意為“瀑布”,下瓢潑大雨時猶如瀑布,后來慢慢演變成了rain cats and dogs。所以應把它翻譯為“傾盆大雨”。
另外,在習語的翻譯技巧與手段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總結起來不過是直譯、意譯、增譯與注釋這幾種。筆者認為,翻譯習語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文化背景知識和習語知識的積累與廣泛了解,以及對翻譯的根本理念的認識,即翻譯的本質與目的是什么。可以說,不同的翻譯方法體現著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會造就不同的翻譯風格,很難說孰對孰錯,但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對應不同的時代,也應該在翻譯手法上有所偏重。而且翻譯理論不應也不會停滯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我們必須不斷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觀察,才能找出最適合、最可行的翻譯法。
綜上所述,英漢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動物名稱的習語或比喻。動物習語往往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即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點和態度。不同的民族由于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對動物的認識和情感也不盡相同,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動物的文化內涵是準確把握翻譯的關鍵。所以我們應首先對動物習語所涉及的文化內涵作深入比較,熟知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內涵的異同。
參考文獻:
[1]孟廣齡.翻譯理論與技巧新編者[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覃先美.英語動物文化考釋[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3]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Z].牛津大學出版社,商務印務館.
[4]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6]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7]潘翠瓊,肖依虎.英漢動物詞的文化內涵與翻譯[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1,(2):29-31.
[8]李君文,楊曉軍.東西方動物文化內涵的差異與翻譯.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2):37.
[9]鄭海凌.論翻譯批評的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翻譯,2000,(2):19-22.
[10]范東升.翻譯的本質與翻譯批評的根本性任務[J].中國翻譯,2000,(4):31-34
[11]唐述宗.英語詞組大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
[12]夏清祥.英語成語故事[M].北京:文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