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美術作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美術作品 評價 現狀 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9-0251-01
幼兒美術作品評價是幼兒園美術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雖然在整節課中他所占的時間不長,但準確客觀的評價意義深遠。教師在對幼兒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應該把自己放在與幼兒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兒的個人見解,要抱著欣賞幼兒愛護幼兒的態度去評價他們的美術作品。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美術評價的激勵作用,增強幼兒審美能力。
1 通過“鸚鵡學舌”方式,激發幼兒的評價興趣
孩子第一次評價他人或自己的作品時,許多幼兒根本不知道說些什么,應該說些什么,他們常常很糟糕的說“這是我畫的”“這是紅紅畫的”。這時成人不妨適時的告訴孩子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如“我很喜歡麗麗的畫,因為她的小雞穿了美麗的花衣服?!薄拔矣X得天天畫的小鳥好像要飛起來了,像極了!”等較為簡單的評價。當然成人的評價應以正面評價為主。
2 通過教師不斷的評價示范,引導幼兒大膽創新的評價
鼓勵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說出與眾不同的感受,哪怕孩子換了一個詞語來表達同一個意思也行,只要孩子有創造性的評價,成人就應以不同的形式來鼓勵。比如,有一階段孩子們一直喜歡說“他的畫中有許多顏色,所以我很喜歡他的畫?!钡奈膮s說“他的畫顏色很多,五彩繽紛的?!焙⒆幽苓\用這么優美的詞語,我們老師沒有理由不表揚他呀,此后,孩子開始嘗試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評價時的言語越來越豐富,如“他畫的蝴蝶線條和流暢?!薄八漠嬜屛衣撓肫?,太美了。”
3 通過組織畫展,鼓勵幼兒參與評價
在美術活動結束后,可將幼兒的作品布置起來,組織幼兒說一自己的和他人的作品,鼓勵幼兒共同參與,進行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通過各種形式的評價,使幼兒初步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并產生為他人的成功而喝彩的積極情感。在評價過程中,老師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評價時,應采取縱向評價,而不是簡單的橫向評價,要考慮到個體差異性。以鼓勵為主,應該經常用鼓勵的話語:“你畫的真不錯”、“真好”來肯定幼兒的成果。曾經有一次,筆者教幼兒畫太陽時,有個孩子畫了一個綠太陽,筆者一見就想說:“世上哪有綠色的太陽?”可又一想,還是聽聽孩子的話嗎!他說:“我的媽媽天天在地里干活,讓火辣辣的太陽都曬黑了,而且滿頭大汗,我就想讓太陽變成綠色的,給媽媽一片綠蔭,媽媽就不會熱了?!倍嗝篮玫脑竿?!多大膽的想力呀!如果老師不分清紅皂白去說:“哪能有綠色的太陽?!蹦敲唇Y果就是幼兒失去了想象的翅膀。失去了創造的空間,所以適應的鼓勵是培養幼兒自信心,增強想象力的重要方式。
所以說,老師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時,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顏色、構圖、線條等方面,用評價藝術作品的眼光來評價幼兒美術作品,而應更注重尋找幼兒作品中的天真、浪漫、美好的愿望和捕捉幼兒作品中的創造思維的火花。例如,一位中班小朋友畫的《小鳥》中就充滿了人世間的溫暖與愛心。因為作品中除了飛翔的幾只小鳥外,還有好幾個“鳥窩”。孩子說:“這鳥窩是讓小鳥飛累后休息的,當他們感到餓了,也可以在窩里做飯吃?!彪m說整幅作品的顏色是那么的臟,談不上賞心悅目,但他表達了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和愛護小動物的情感,所以他不失為一副好作品。
4 通過與其他活動的相互滲透,提高幼兒的評價能力
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是一個提高幼兒審美能力、集思廣益的過程,要讓幼兒人人參與,積極的發表看法。教師要創設輕松輕松自由的氣氛,在美術活動、音樂活動、日常生活等活動中,開展各種形式的評價活動?;顒訜o所不在,評價亦無所不在。例如,在律動《小鳥飛》活動中,幼兒們欣賞了優美的曲子后,他們紛紛舉手告訴大家“我聽了這首曲子后,心里很快樂?!薄拔曳浅O牒托▲B一起飛了。”――又如在美工活動中,有的小朋友做的不倒娃卻成了一邊倒的“不倒娃”。于是小朋友們開始尋找原因,在一陣七嘴八舌中,孩子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把“不倒娃”都做的和成功。老師適宜的開展評價活動,讓幼兒自己尋找作品中的敗筆之處,并積極的探尋成功之路,即探尋如何制作一副人人喜歡的作品,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孩子們經過審視、互相觀察,它們心里明白,誰的顏色搭配的好,誰的畫構思有主次,誰的畫想的新鮮有趣,自己的畫有哪些不足……通過大家品評,幼兒的自信、自強、自愛逐步增長,他們的創造性會更強,畫面更有動力。
5 通過多種評價方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應“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繪畫活動中,教師應做一個引導者,讓孩子自主積極地參與到美術作品的修改中來。
引導幼兒自主修改美術作品主要包括:構圖要合理,色彩要鮮明,想象要大膽,形式要多樣。
一、引導幼兒對構圖進行修改
引導幼兒參與美術作品中合理構圖的修改要抓住“以面羔點”和“大小通吃”兩個要訣。
1 以面蓋點 就是當幼兒將主體畫在畫紙正中時,因面積過小造成失誤形成小點,教師引導幼兒修改時就可以啟發其將小的畫面轉化為大主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大塊的主體來掩飾畫錯的小點。如畫魚時,幼兒起筆的魚身畫得太小了,這時候該怎么辦呢?是丟棄這張畫紙嗎?當然不用丟,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將太小的魚身看成是一條大魚的眼睛,這樣一來,大塊的面就蓋住了原先失誤的小點。這樣的修改便會不留一點痕跡。
2 大小通吃 幼兒容易一落筆就畫得過大或過小,這樣不利于突出畫面的主體感,教師可以建議幼兒計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形象疊加于畫面上。它們可以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比如胖的和瘦的,高的和矮的,大的和小的,長的和短的,多的和少的等等)。通過對此類形象簡單的疊加,可以形成比較鮮明的對比效果,從而進一步突出畫面的主體存在感。如作品《大魚和小魚們》,是在幼兒起筆的魚畫得過大后指導修改的效果。修改時引導幼兒將大魚和小魚前后疊加在畫面上時,利用的是魚的大小特征對比,不僅豐富了畫面內容,而月將大魚的主體突出得更加鮮明了。再如作品《美麗的花瓶》,在畫花瓶的時候,幼兒起筆畫在中間部位,位于正中的圓柱形就是最早起筆的花瓶。就整張畫紙而言,它設計得有點小了,顯得主體較單薄。后來,在教師引導下,小作者利用“大小通吃”的原則添加了很多花瓶,有類似的黑白花瓶,還有色彩對比較強烈的紅黑小花瓶。這些花瓶放置有前后的疊加關系,使得整個同面布局特別豐滿。
二、引導幼兒對色彩進行修改
色彩是繪畫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畫家馬蒂斯曾經說過:如果線條是訴諸于心靈的,那么,色彩是訴諸于感覺的。形狀和色彩的結合對于優秀的繪畫作品來說是必需的。要將一幅畫進行色彩方面的修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鮮明”原則。
1 引導單色畫的修改:對畫面表現出來的內容有所了解,多用對比色進行修改
教師在平時引導幼兒用色時,可有意識地強化“對比色”和“問色”的概念。我的體會,欣賞世界名畫是快速提升基礎色彩知識的有效途徑。我們還可以通過對色塊的練習和對色輪的初淺認識,讓孩子了解到簡單的對比色概念,如:橙和藍,黃和紫等。(白色和黑色,他們是百搭的色彩,與任何顏色都能“融洽相處”。)
創作單色畫《我和恐龍做朋友》時,當孩子將主體的“我”和恐龍畫完后,往往不會再加顏色上去,這樣畫面色彩感比較單調。一般線描畫即使是在有色卡紙上作畫,孩子也只會選一種顏色來畫,不會再想到用其他方式豐富色彩。孩子對對比色有了認識后,我們就可以通過引導幼兒對對比色的處理來豐富畫面感。這幅作品采用黑白紅這三種主色調,簡簡單單但對比感強烈,畫面仿佛有著火一般的熱情,表達了我們期待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只要能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色調知識,即使最簡單的顏色也能畫出漂亮的圖畫來。
2 引導多色畫的修改:要避免畫面顏色過雜。最好在確定原稿基調以后再進行修改。
我給孩子的一條建議是:畫面色彩一般不超過五種主色系。
這幅《美麗的蜻蜓》利用紅、黃這兩大暖色系來襯托由藍、綠、紫組成的冷色基調,這么一來是不是覺得這只蜻蜓更美麗了呢!
三、引導幼兒對作品內容想象性的修改
繪畫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想象的游戲。通過提問可以引導、激發出幼兒對繪畫作品修改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教師應貫徹《指南》精神,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不用成人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不追求技能訓練。應“用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導其提高”。
教師在進行“太陽”這一美術活動時,可以提出疑問:“太陽公公一直是圓圓的臉嗎?”孩子們就會對太陽的外形進行想象:圓臉、長臉、三角臉、梯形臉、花型臉、長頭發、短頭發、卷頭發?!疤枮槭裁词蔷G色的呢?”(生:因為我戴上了綠色的眼鏡,看到了綠色的太陽。)諸如此類的提問,為孩子的想象開辟了一個廣闊無垠的世界,孩子們畫出了想象綺麗、與眾不同的太陽。
許多老師和家長在讓孩子學畫的時候,只注重繪畫技巧的運用,孩子的畫中如果只有技巧而沒有想象,這樣的畫又有什么意義呢?
四、引導幼兒對作品形式方面的修改
引導幼兒對繪畫作品的形式進行修改應體現多樣化原則。在一種單一的形式或工具不能完全體現創作意圖時,可以鼓勵孩子進行表現方式的“拼盤”,就是在一幅畫里可以出現多種創作形式,如油畫棒線描里可以出現剪紙,可以出現撕貼,甚至可以出現幼兒的大頭照,只要合適什么都可以加,如作品《女瓶》(女孩用的香水瓶),在我的建議下小作者把瓶口添畫成了自己的自畫像。其實,如果畫這幅畫的小女孩將自己的大頭照剪貼在瓶子上代替瓶口,是不是效果還要更有趣一些呢?
一、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
幼兒園要將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能力是人類的一種心理能力,其包含著情感、想象、記憶、知覺、感覺等心理要素,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包括以下幾種能力。
1.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
幼兒園首先要對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進行培養。人類天生就對不同的顏色有著視覺的辨認能力,幼兒進入幼兒園后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逐漸能夠關注和感知雕塑中的形象、圖畫中的圖形和繪畫中的造型。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已經能夠將自己喜歡和熟悉的事物在畫面中指認出來,并通過直觀感知方式來感受作品的意蘊。
2.幼兒的審美想象能力
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還要培養幼兒的審美想象能力,讓幼兒能夠根據已知的審美材料展開想象,在心理上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美術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誘發人們的藝術想象力,隨著幼兒想象力的發展,有意想象得到了發展,再造想象也得到了初步的發展。隨著幼兒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創造性,極速被加入到幼兒的審美想象過程之中。 3.幼兒的審美創造能力
創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幼兒審美創造能力的主要表現。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會進行一系列的審美創造行為,表現出豐富的審美創造能力。幼兒的審美創造是一種無目的的自由行為,隨著幼兒再造想象能力的不斷提高,幼兒的審美創造能力也會不斷地提高。
二、如何培養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
1.讓幼兒對周圍事物和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距離
要培養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首先就要讓幼兒能夠對周圍的事物和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距離,從而獲得一定的審美體驗。要想培養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就必須讓美術作品對幼兒產生吸引,使幼兒對其產生興趣,這也是幼兒美術欣賞能力的基礎――要讓幼兒具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發現周圍事物和美術作品中蘊含的美感。
2.培養幼兒的美術審美體驗
幼兒教師要認識到,美術欣賞能力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情感體驗,因此,在培養幼兒美術欣賞能力的過程中要增強幼兒的審美體驗,要讓幼兒在進行美術作品的欣賞中將自己的信息和情感投射到美術作品中去,了解美術作品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蘊含的意義和情感,學會移情。
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從美術作品的造型、顏色、線條中感受到美術作品中的情感性質,例如從舒展明亮的色調中感受到愉悅、從暗淡枯萎的色調中感受到失望和痛苦等等。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審美體驗,使幼兒具備敏銳的審美知覺。
3.培養幼兒的審美創作能力
審美創作能力是美術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幼兒美術欣賞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眼、手和腦,讓幼兒能夠自由地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并運用美術材料、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進行審美意象的改造和加工。幼兒教師要將美術課還給幼兒,充分尊重幼兒的學習主體地位和審美創作能力。教師要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進行美術創作,為幼兒提供豐富而充足的美術創作材料,將幼兒的美術創作熱情充分地激發出來,讓幼兒能夠從優秀的美術作品中獲得啟迪,并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獲得美術創作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美術創造性思維
一、幼兒美術鑒賞的內容
1 經典美術作品(歷代和當代)。
經典美術作品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產,這些財產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而且可以啟迪人的思想,對促進幼兒身心的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鑒賞的對象和內容除了繪畫,還應該包括雕塑、陶藝、建筑等三維美術作品。
2 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作品。
經典美術作品可謂星羅棋布,那么什么類型的更適合幼兒美術鑒賞活動呢?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形式上色彩鮮艷明亮、內容上奇異有趣的作品,在鑒賞活動中更易引起幼兒的興趣、使其產生共鳴,從而更易深入理解作品內涵。如大班美術鑒賞活動“尋找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中,幼兒對于梵高的《郵遞員》比較喜歡,而且能夠理解作品,而對于《蒙娜麗莎》不甚理解;在中班美術鑒賞活動“藝術來源于生活”中,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小女孩系列和幼兒年齡相仿,幼兒有親切感,更容易產生共鳴。
3 幼兒作品。
同伴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對于幼兒來說同伴的作品最富有感染力,并且從形式上看,幼兒作品最具新穎性、誠實性和直接性,可以為鑒賞提供最便捷的條件。
二、幼兒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
1 游戲。
①拼圖 拼圖是幼兒日常游戲活動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對于幼兒來說它既充滿挑戰又得心應手。如中班美術鑒賞《老虎》等,利用拼圖的方法吸引幼兒興趣,加深對作品構圖的認識。
②在線涂色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普及與運用,在線游戲豐富了幼兒們的生活。因此,幼兒美術鑒賞活動中不妨也以多媒體為載體,使幼兒在玩中掌握知識、開闊眼界。如大班美術鑒賞《睡蓮》,利用計算機,使幼兒通過在線涂色加深對作品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③角色扮演 幼兒對于角色扮演游戲樂此不疲,所以在幼兒美術鑒賞活動中可讓幼兒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加深對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如中班美術鑒賞《最后的晚餐》,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猶大的布袋非常有趣好玩,爭相扮演,但是當扮演完成以后,扮演“猶大”的孩子卻低下頭不開心,因為他感覺自己是“壞人”。顯然,幼兒通過生動的扮演深入體驗了作品的內涵。
④重新組合 請幼兒按照自己的審美喜好重新組合作品,如大班美術鑒賞《韓熙載夜宴圖》,幼兒可以從音樂的角度重新安排作品中人物的位置,也可以重新給人物分配角色任務等。
2 找異同。
①找不同 把不同藝術家的同一創作題材的作品或同一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作品的客觀分析,了解同一題材下藝術家的不同表現方法或同一藝術風格的發展。此種方法比較忽略藝術家個人生平,注重美術自身的發展,如大班美術鑒賞活動“自畫像”、“閱讀者”、“馬”等均是運用此方法。
②找相同 把不同風格或者題材的藝術作品放在一起,請幼兒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然后把找出的作品編成一個故事,如大班美術鑒賞活動“好朋友寫真集”,就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請幼兒在一系列雜亂的圖片中找出藝術家畢加索的作品,并把找出的圖片創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
顯然,運用“找異同”的方法能使幼兒在活動中既了解認識藝術作品,同時又掌握了對比的方法。
3 談話。
談話的類型一般分為遞進的三種:講解一問答一表達。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把握側重點。如大班美術鑒賞《吶喊》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盡量使用客觀而個性化的語言描述作品內容,同時通過提問的方法,分析作品形式和風格,從而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其語言的發展。
4 圖像分析。
首先,列舉作品看到的人或者物,分析作品類型:其次,了解圖像中故事和寓言,分析作品的文化環境:最后,尋找作品與文化、歷史和社會的關系,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如大班美術鑒賞《格爾尼卡》,請幼兒課前收集關于畢加索的信息資料,然后請幼兒觀察作品,分析作品中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指出一盞燈、一位尖叫的婦女等,并針對該類事物加以概括,分析和解釋其象征意義,從藝術家個人歷史和作品中去探尋這些形象的意味。
5 綜合。
關鍵詞:幼兒;創造力;美術欣賞
美術欣賞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3—6歲幼兒發展指南》中指出,在《3—6歲幼兒發展指南》中,要和幼兒一起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可以培養幼兒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豐富的審美情感,激發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在素質教育精神指導下的美術教育中,美術欣賞活動受到重視,被視為幼兒園實施審美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能提高兒童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創作水平,成為美術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培養幼兒欣賞能力的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了解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他們的美感經驗,培養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育活動。美術欣賞活動既能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想象的廣闊空間,又能提高兒童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創作水平,產生創造的欲望。
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它從視覺對作品的直觀感受開始,通過知覺與聯覺、統覺而變成情感和意志的過程。我國古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曾說過:“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揭示了量的積累與質的把握、認識的廣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間的辨證關系,也佐證了“見多識廣”這一俗話的合理性。同理,幼兒只有廣泛的接觸、感受優秀的美術作品,才能潛移默化地逐漸認識美術作品和美術創作的規律,也才能通過對優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鑒發展自己的美術創作水平,并從中得到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幼兒美術欣賞的目的是通過幼兒對各種美術作品的感知、敘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能對美術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價,擴大審美視野和豐富審美情感。
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的認知活動和思維活動,兒童所得到的不僅僅是對美的認識,還能了解人文、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等許多相關知識,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兒童對作品進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評價,無形之中就提高了兒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了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
美術欣賞活動是幫助幼兒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源泉,是獲得豐富感性經驗引發幼兒創造靈感的重要途徑。
那么,我們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應通過哪幾個方面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呢?
一、創設寬松的環境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寬松的環境是幼兒敢于求新求異的前提,能為幼兒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創造的空間,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欲望。寬松的環境即寬松的、無壓力的、師幼平等的環境。創設寬松的環境,是指教師不把權威的結論或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強加于幼兒,而是要給每個幼兒都有一個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對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個幼兒的感受和理解,給幼兒一個自由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從而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對幼兒進行適當引導。
美術欣賞不存在完全正確的答案,對于同一項內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師與幼兒一同欣賞達芬奇的油畫作品《蒙娜麗莎》時,有的幼兒會覺得畫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親切感,整幅畫面給人感覺很溫暖;而有的幼兒卻覺得畫面很黑暗,很冷,就會給人有種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覺等。個體差異使得幼兒有完全不同的體驗。而教師則要給每個幼兒都有一個表現的機會,鼓勵每個幼兒都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對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個幼兒的感受和理解,對于幼兒的理解和感受給予一定的鼓勵。幼兒只有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會有大膽求異的可能。如果幼兒擔心被笑話或者被指責而有所顧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兒不敢說出與別人不同的看法,影響幼兒的創造思維,從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寫實的美術作品,人們對其內容和情感表現傾向的認識大致相同。如果有個別幼兒的認識完全偏離,教師可以采取讓幼兒討論的方式,讓幼兒各自發表不同的見解,以對認識存在偏離的幼兒進行正確引導。教師可以請每位幼兒都來大膽說出自己對其作品的理解與感受,促發幼兒進行討論,逐步引導幼兒獲得正確的認識。
二、提出開放性的問題
對話法是幼兒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幼兒與美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兒欣賞經驗的缺乏,需要教師做好幼兒與作品之間的中介,引導幼兒與作品進行對話。其中,教師開放性的提問是幼兒與作品之間進行對話的橋梁之一。只要運用得當,提出的開放性問題就能成為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導幼兒觀察欣賞對象時,提問:你在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兒產生想象的需要和動機,并激發幼兒去搜索大腦中的表象,選擇已有的形象組成新的形象。特別是在欣賞西方抽象作品時,幼兒面對高度抽象的圖像和線條,在教師開放性問題的激發下可以充分發揮發散性思維,再借助想象將這些抽象的圖像和線條與相應的事物聯系起來。如幼兒在欣賞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時,教師問:你在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兒把這幅作品中抽象的圖形想象成了一個保齡球;一個妖怪等等,教師接著提問,促使幼兒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礎上,展開有情節的想象,教師再接著提問:你們能不能創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觸發幼兒進行討論,提高幼兒的創新思維,并產生創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現形式
幼兒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首先是對作品中具體形象的認識。屠美如在《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學實踐證明,對齊白石的魚、蝦圖;徐悲鴻的奔馬,群獅圖;陳永佛的花鳥畫;米勒的《拾穗》;萊頓的《纏線》;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等一些作品,兒童都非常感興趣。這些作品描繪了兒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節的動態人物,一方面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態和身體動作來感知作品所表現的主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物和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及整個畫面的色調構圖等方面來感受作品的意蘊,通過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使幼兒對事物更敏感、人物命運的體察更細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體驗更豐富。并擴充了兒童的知識面,開闊了眼界,有益于幼兒的思維模式。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幼兒透過內容,認識作品中的點、線、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師引導幼兒對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如引發幼兒認識并分析欣賞對象的顏色、形狀及線條的表現形式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等,分析作品表現形式的過程,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仍以幼兒欣賞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為例,當幼兒在欣賞其作品時,教師就可以提示幼兒觀察畫面中的不同色塊,引起幼兒對畫面中不同色塊的注意。為了讓幼兒理解畫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鳥畫得這樣與眾不同,教師可以提示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中的人和小鳥,看看它們與我們平時看見的人和小鳥有什么不一樣,畫家用了什么樣的線條和形狀使它們看起來和平時不一樣。
教師啟發幼兒注意作品的點、線、面、形、色的運用,分析作品的表現形式,總結作品是怎么樣變形的,這對幼兒的學習來說是一種提升,它有利于幼兒學會在創作中大膽表現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更新穎的東西。
四、給作品起名字
給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對作品的內容、形式和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進行的。幼兒給作品起名字的時候,是根據自己對作品所傳達的信息的體驗和理解,并充分發揮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師應該鼓勵每位幼兒都要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幼兒通過給作品取名字,能夠引發幼兒對作品內容進行一個概括,并促使幼兒對畫家作畫意圖的想象。在欣賞完作品之后,及時讓幼兒進行自由的創作,能極大地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欣賞完作品后,可以讓幼兒用三角形,四邊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圖形來創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開展正確評價,激勵幼兒創新
幼兒的知識、經驗、能力都處于幼稚的狀態。無論教師怎樣細膩的指導、啟發,甚至執手授意,他們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無瑕。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體現想象力或創造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只要發現幼兒思維的閃光點,就應及時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評價作品提倡鼓勵
評價不是評議好與壞,對與錯,而是為幼兒進一步思考、探索創造機會,是一個再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評畫時,依然要多鼓勵、多表揚。因為人的自我意識,首先是他人態度的反映,我們對幼兒的看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怎樣看待自己。對于幼兒來說,表揚效果遠勝于批評。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尊重與羞辱對于他們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種刺激,保護它、發展它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揚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肯定,使幼兒更有信心和勇氣繼續去創作。
(二)評價的科學合理性
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促進和提高幼兒學習積極性,激勵創造,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和自豪。評價要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幼兒在美術創作中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顒又屑皶r介紹幼兒有創意的表現,鼓勵幼兒的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幼兒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來展覽,引導幼兒觀賞,能在別人的作品中尋找、發現創新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激勵他們的探索與創新,張揚孩子的個性。教師的激勵評價,是對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有力保證。
幼兒處于一個充滿幻想的年齡,幼兒的許多想法與現實有很大的距離,孩子通過美術欣賞活動,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變成可見的作品,由創作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成為幼兒進行美術創造活動的原動力,所以,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開展幼兒創造力培養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