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梅花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詩歌鑒賞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拉分點。很多學生對此類題不知該如何作答。從看題目、看作者、看注釋等方面進行方法指導,希望能對學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詩歌;鑒賞能力;任務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詩詞賞析是必考題,而且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通過平時的教學,我們發現有很多學生在做題時感到鑒賞詩歌很困難,往往是讀不懂詩,看不透題,答不對點,知識儲備不足,那么,詩歌鑒賞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個拉分點。那么,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看題目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猶如窗戶,而且在題目中一般交作的緣起、對象、時間、地點、背景以及詩歌類別等信息,從題目入手既能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就可以看出:大庾嶺:交代地點。驛:驛站。說明詩人應該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羈旅情懷有關。
二、看作者
詩歌鑒賞講究知人論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于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盛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盛唐建功立業的豪歌,而晚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晚唐王朝衰敗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詩風。例如,李白:身處盛唐,豪放飄逸;杜甫:遭逢亂世,沉郁頓挫;陸游、辛棄疾:家國多難,激蕩強烈的愛國情懷。而且,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詩歌風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說以南渡為界,南渡之前,生活優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滿了上流女子的閑適,但是,南渡之后,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擊之后,生活孤苦,孤獨無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滿了愁緒。所以,欣賞詩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論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釋
注釋一般是解釋原文中的寫作背景、典故出處等較難懂的地方,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環節,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飽含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讀懂意象,即讀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的《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詩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孤獨凄苦的主觀精神。而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并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六、品用典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七、抓修辭
在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的《詠柳》,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詩歌是文學領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無論是我國古典詩歌,還是中外現當代詩歌,都有著誘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課堂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和鑒賞詩歌的能力。讓學生見到詩歌,不是恐懼,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賞它,那學生的水平就有了相當大的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出現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分析古詩手法試題與考綱中“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考點相對應。分析手法試題主要有以下三種設題方式:
1.“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2007年山東卷)
2.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2005年全國Ⅰ卷)
3.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2006年天津卷)
以“”為界,三道題的題干都由限定分析范圍的語言(簡稱“范圍語”)和限定分析角度的語言(簡稱“角度語”)兩部分信息構成。按分析范圍大小劃分此類試題有分析局部試題和分析全詩試題兩種。第1、2題是要求分析詩中某句(聯)或詞的上(下)片的表現手法,第3題要求分析“這首詩”。 按分析角度劃分,此類試題有三種:第一種不提出具體手法類型,如第1題;第二種明確提出手法類型,如第2題要求分析“修辭方法”;第三種給出全詩所運用的手法,如第3題明確指出詩中運用了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
二、命題預測
分析古詩手法試題在近五年高考古詩鑒賞題中出現頻率很高。2004―2008年平均每年出9道題,在分析情感、分析意境、品析煉字和分析手法四種高考古詩鑒賞主打題型中居第二位,僅次于分析情感試題。近五年高考古詩鑒賞試題中考查頻率較高的表現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對比、襯托、比喻、擬人和對偶六種。借景抒情手法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對比和襯托;再次是考綱中規定的比喻、擬人和對偶三種修辭。
在復習訓練中要重點訓練分析手法試題,重點掌握好借景抒情、對比、襯托、比喻、擬人和對偶六種表現手法相關知識。
三、技法點撥
【例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2008年高考福建卷)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解答分析古詩手法試題要采用“指析點”三步答題法。“指”就是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古詩運用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描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描法主要有對比、襯托、抑揚、白描、用典、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等。修辭手法主要有比興、擬人、夸張、對偶、借代、互文、雙關等。具體做答時最好使用比較模糊的屬概念,比如當不能準確分析是正襯還是反襯時,就答“襯托”。“析”就是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一定要分析到位,比如分析虛實結合手法就要分析出三點:一是虛寫之景是什么,二是實寫之景是什么,三是虛景與實景間是對比關系還是襯托關系。“點”就是指出手法所傳達出的詩人感情,要用到“離愁別緒、思鄉懷人、恬淡閑適、清高孤傲、孤寂惆悵、凄苦煩悶、曠達樂觀、建功立業、壯志未酬、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美人遲暮、盛年難再、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表達思想情感的術語。
按照三步解題法做答,例題答案有兩種:①這首詩寓情于景(指,也可答成“景中含情”)。詩人細膩逼真地描寫了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凸現了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析)。含蘊表達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中的喜悅悠閑之情(點)。②這首詩寓情于景(指,也可答成“景中含情”)。詩人描寫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好像燕子也欺負人(析)。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擾和心緒不寧的神情(點)。
總之,在解答分析古詩手法試題時只要按照“指出手法分析運用點出情感”三步答題就能得滿分。
四、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一首元詩,然后回答問題。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請選取這首詩運用的一種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①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指,1分),詩人以梅自況,借梅花的耐寒、高潔清氣滿人間(析,2分)來表達自己堅守理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點,1分)。② 運用對比(對照)手法(指,1分),詩人將“混芳塵”的普通桃李與“冰雪林中”的白梅對比(析,2分),從而突出了梅花的堅毅和高潔(點,1分)。③運用映襯(反襯)手法(指,1分),詩人以“混芳塵”的普通桃李反襯“冰雪林中”的白梅(析,2分),從而突出了梅花的堅毅和高潔(點,1分)。
[關鍵詞]幼兒園;古詩教學;方法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它的語言精練、含義深刻、意境優美,它是我國民族文化、思想的積淀,令人百讀不厭。幼兒園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誦讀古詩,同時還要讓學生領悟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進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欣賞品味。那么幼兒教師如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呢?
一、通過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教學成功的前提,新穎的、有趣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有助于教學有序順利地進行。因此在幼兒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古詩非常注重情感抒發,它的核心就是情感,詩人通過對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寫表達自己的愛憎和感嘆,比如喜悅、傷感、悲憤等情感,因此,要激發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在導入部分把詩中體現的意境展現在幼兒面前,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進而有興趣進入到古詩學習中。比如,在教學古詩《梅花》時,上課伊始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記憶中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由于問題貼近幼兒的生活,他們都積極發言。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幼兒展現了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情景,讓幼兒感受到冬天的寒冷,緊接著又出現了美麗的梅花傲然開放,與冬天白雪皚皚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課堂導入學生對“梅花傲然雪中”意境有了初步的體會。這時,教師趁機說道:“我國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也看到了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的情景,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古詩《梅花》,今天我們就與王安石一起走近梅花,領略梅花的風采。”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進入到了本課的學習中,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掌握誦讀古詩的方法
1.引導學生讀出真情。誦讀是古詩學習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它應當貫穿于古詩學習的始終。但是這種誦讀并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讀出詩句,而是要通過教師的范讀和講解,使學生理解詩句隱藏的情感,進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這樣的誦讀才是生動的、感人的,才能表達出詩人的思想情感。
2.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誦讀。學生學習古詩,除了要靠教師的講解理解其含義,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誦讀來領會詩文所傳達的精神。每個誦讀者因為自身的知識水平、生活閱歷和經驗的不同,對古詩中所體現的主題、表達的思想情感等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許多古詩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釋,以上情形為學生進行創造性地古詩誦讀提供了空間和條件。由于沒有固定的朗讀形式,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可以在不破壞古詩情感的前提下創造性地進行誦讀,比如對作品基調的把握、情感的控制、聲音的高低快慢等進行出靈活的處理,體現出自己對詩的獨特理解。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古詩以精練的語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感,既具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要提高幼兒古詩教學效果,就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通過想象理解詩句豐富的內涵。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因為古詩具有語言簡練、篇幅短小但意蘊深遠豐富的特點,詩人往往在字數有限的詩句中容納豐富的內容,或表現極富特征的生活場景,或表達真摯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對于只有幾歲的幼兒,在理解上會存在一定難度。幼兒要想體會到詩中的意境和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通過想象和聯想等思維活動勾勒出美妙的畫面。因此,語文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使他們能夠身臨其境,充分體會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學《江上漁者》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鱸魚的情形,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作者對捕魚人的同情和憐憫之情。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古詩中描寫雪的詩更是多的數不勝數。細讀這些詩,你會發現它們不僅描寫的手法不同,而且抒發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寫上,有的作者對雪的狀態進行了細致形象的描寫;有的作者通過比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則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與雪之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描寫雪的詩詞,共同體會這博大精深的雪文化。
(一)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呂本中)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王安石)
賞讀:這三句詩是寫雪的精品詩句,它們都巧妙地運用了雪與梅花在顏色、季節以及她們給人以春天來臨的希望上,進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雪的形態,讀來美麗的雪景如在眼前。我們也可以借鑒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關的事物,通過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寫具體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歐陽修)
賞讀:這兩句詩巧妙的運用聯想的手法來寫雪景。雪與春天,這是我們對諸多寫雪的詩句最熟悉的。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飽滿的熱情和樂觀的人生觀。作者利用詩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畫卷,提示我們聯想春天的美麗,正是文學作品對人思想的啟迪。
(三)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羅萬朵云。(元稹)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
賞讀:這兩句詩寫雪時都把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與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結合起來。這兩句詩的前半部分,描寫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足不出戶的惡劣天氣。但是,詩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過自然景色抒發的情感,卻是積極向上的,作者通過“千株玉、萬朵云、瓊枝”,把北國的冬天變得溫情脈脈,不再因雪而凌厲肅殺。作者把自己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表達的具體貼切。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必須與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結合起來,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賞讀:這兩句詩寫作上也有共同的特點,作者都運用雪去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是借助對自然景色渲染,讓讀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賞讀:這兩句都是李白寫雪詩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寫大片雪花的詩句,我們可以直接引用來描寫雪。我們要學習詩人通過細致觀察、進行形象刻畫的創作品質。
(六)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元作)
賞讀:這兩句詩比較獨特。這是作者經過大膽的想象,把雪寫成是天上一場激戰而飄下的龍鱗,賦予雪以俠客的性格。在環境氛圍和心理感覺與之相適應時,可引用這比較獨特詩句。
(七)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蘊)
關鍵詞:古詩 趣味性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7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239-01
古詩――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代中國人。孩子們從小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得到祖國優美語言的熏陶,不僅能促進兒童口語的發展,訓練孩子音樂空間能力,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創造力,更能陶冶兒童的情操,促進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1]在幼兒園古詩欣賞教學中,古詩描寫的情景事物大多是古時候的,幼兒沒有親身的體驗。對于幼兒來說,詩文精煉、高度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幼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怎樣能使幼兒喜歡古詩,理解古詩,成了筆者時常思考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聯系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創設情境、賞詩配畫、故事游戲、吟唱表演等教學方面,增強幼兒對古詩的興趣學習。
1 賽詩激趣
開展賽詩會激趣,讓幼兒的積極性孕育于成功的喜悅之中。賽詩會,是孩子們最樂于參與的一項活動。無論怎么比,孩子們都樂此不疲。但如何讓全班孩子都喜歡參與,積極投入,教師確實頗費心機。“告訴你來,告訴他,告訴爸爸和媽媽,背誦古詩并不難,一背一串頂呱呱,你背上來,我背下,我們一起來背吧!”就這樣,幼兒熟知的古詩一一展現(清明\春曉\詠鵝……),朗朗上口。成功的喜悅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孩子們的背誦水平參差不齊,我始終注意讓人人都能在背誦中品嘗成功的喜悅,精心保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充分調動每個幼兒背誦古詩的興趣。
2 賞詩激趣
借助等多種手段賞詩激趣,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利用掛圖、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古詩優美的畫面和意境,增強古詩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較完美地展示古詩的藝術魅力。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能動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深刻地領悟古詩的意境,從而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也滿足了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
3 想象配畫激趣
詩畫結合、想象感悟激趣,加深幼兒對詩的理解和感悟。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一句,是童子回答來訪者的話。為了讓幼兒體會“云深”一詞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幼兒展開想象:“假如你是尋訪的人,當你順著小書童的手指方向望去,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幼兒紛紛回答:“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山,云霧繚繞。”“我看到的是高山樹林,小鳥、朵朵白云。”接著我讓幼兒發揮想象,自由作畫。有的孩子畫了一座座大山,山中有大團的云霧[2];有的畫房子、樹木、小動物、青松、尋訪人、小書童等,通過古詩配畫,讓幼兒用彩筆畫詩的意境圖,激發了幼兒的創新能力。
4 故事情境激趣
故事情境激趣,讓幼兒深度感悟理解詩意。有些古詩雖短小,卻包含深刻地寓意。如教學《梅花》時,創設了《梅花和風兒》的故事情境:寒冷的冬天到了,風魔王要摧毀百花王國.冬爺爺問百花:“誰來迎戰風魔王?”百花中的牡丹、玫瑰……都紛紛低下了頭,只有紅粉黃白綠梅花五兄弟,勇敢的站出來,我們來!說著,它們匆匆披件外衣迎戰風魔王。風魔王大吼著:“寒風刺骨怕不怕?”不怕!“大雪紛飛怕不怕?”不怕!狂風肆虐,風雪交加,梅花微笑著,勇敢的綻放。漸漸的風魔王沒了力氣,可惡、好勇敢頑強的梅花呀!說著,風魔王悄悄的退去了。梅花勝利了,歡呼著,歌唱著。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幼兒對古詩內容自然心領神會。
5 游戲激趣
設置多種游戲激趣。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一味地死記硬背,他們會感到很枯燥,很乏味,通過游戲幼兒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游戲既切合幼兒好動的特性,又能讓幼兒深切體驗作者的感情,達到情感的共鳴。如在欣賞古詩《鋤禾》時,把詩中表達的意境、情感排成劇目,讓一些幼兒飾演農民頂著烈日在除草,時時停下,擦擦臉上的汗水;另一些幼兒一邊吃午飯,一邊把飯粒隨意地撒在地上,農民憤怒的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句詩來教育他們,通過表演游戲,詩中真切動人的情景和哲理,深深地印入幼兒的腦海,久久難以忘懷。
6 吟誦激趣
在理解古詩寓意的基礎上,讓幼兒學做“小詩人”,聲情并茂地吟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熏陶情懷,啟迪智慧。
7 舞詩激趣
舞出詩情、詩意,提高學詩的興趣。古詩教學中,教師的語感、態勢給幼兒以聲感、情感的刺激,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號活起來,幼兒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同時,引導幼兒用動作、表情等來表現詩的內容,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如欣賞《池上》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小娃撐小艇,雙手做握漿動作,用力的劃船;兩手分別前伸,神情緊張,做偷采蓮花的動作;兩手在頭兩側不停地搖動表示不解后,雙手蓋住眼睛,表示藏蹤跡;最后,雙手前伸打開。這樣增加活動的氣氛,加深幼兒對詩句的印象,使幼兒身心、體腦相互協調,幫助幼兒理解詩意并記住詩句,使幼兒投入到古詩的意境中獲得成功感[3]。
8 唱詩激趣
不同內容的古詩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樂,如古詩《春曉》它的旋律是活潑輕快,節奏鮮明。古詩《明日》它的旋律是緩慢、抒情、節奏流暢,聽起來很優美。又如古詩《涼州詞》它的旋律激昂,聽起來催人奮進。通過開唱詩會的形式,使幼兒能身臨其境的去邊做動作邊吟唱古詩。幼兒在這愉悅的環境中掌握古詩。在吟唱古詩的同時,不僅可以感受到音樂美,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而且還能更深入地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古詩――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不僅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會幼兒如何學習古詩,培養幼兒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文化素養,而且能夠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提升幼兒的鑒賞能力,從而陶冶幼兒的性靈。
參考文獻:
[1]朱魯娟.試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J].魅力中國,2010,(07).
[2]趙子俊.兒童讀經教育綜述與評析[J].中國教師,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