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贈范曄詩》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2、《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唐·岑參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3、《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4、《別 董 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中華經典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華,是經過歷史積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因而我們要努力創建“與經典同行,以圣賢為師”的學校文化,讓學生飽讀經典文化,讓他們在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逐漸開啟智慧,從而奠定他們擁有美好人生的基礎。如何培養學生誦讀經典文化的興趣,讓學生把誦讀經典文化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行為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召開古詩歌主題班會。先確定一個主題,讓學生自由收集材料,在班隊會上綜合采用背、唱、畫等多種形式。班會的主題可聯系課文教學或學生生活的實際來確定。
舉行古詩文誦讀比賽。在學生中分組進行誦讀比賽:可將同一內容的詩歌進行誦讀比賽,如一組送別詩:《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渭城曲》《兵車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也可將同一作者的詩詞進行比賽,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靜夜思》《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還可以采用對接詩句比賽,總之形式應不拘一格,內容要精心選擇。
成立古詩文朗誦興趣小組。召集一些愛好詩文的學生成立一個興趣小組,每周定期開展一些活動:詩歌演唱會、詩歌鑒賞會、郊游中的詩文朗誦會等。另外還可指導學生制作古詩文卡片,讓學生將古詩文抄錄繪制成卡片,在雙休日或課余時間里,三五成群地競相朗誦比賽。
開展古詩文賀卡贈送活動。先由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個性特點給每個學生贈送一張寫上古詩文或名言警句的卡片,如給貪玩的學生寫“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或是“業精于勤,荒于嬉”;給遭遇不幸的學生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或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給有驕氣的學生寫“謙受益,滿招損”或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給優秀的學生寫“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或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給不注意節約的學生寫“成由勤儉,敗由奢”或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給好動的學生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是“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給班干部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作者單位:江西省泰和縣澄江中心小學)
一、 辨析詩詞的題材、情感
詩歌題材的種類不同,所要表達的情感也不同。田園詩:熱愛、向往悠閑、平靜、自由的生活,表達恬淡閑適的心情,如陶淵明的《飲酒》等;寫景詩:描繪春夏秋冬、山川美景,或表達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贊美之情,或抒寫自己的內心情感,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送別詩: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戀,深摯的思念,勸勉安慰,坦陳心志,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邊塞詩:表達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決心,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苦悶,久居邊關、思念親人的憂傷、孤獨,如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等;羈旅詩: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獨寂寞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除此之外,還有詠物詩、懷古詩、閨怨詩等。掌握了詩歌題材及詩人分類,將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帶來極大的方便。
二、 關注標題、序、注
1. 細品標題。有些古代詩詞的題目為整體感知詩詞的思想內容提供了線索。如,題目中帶有“送”“別”字樣的,一般都屬于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詠(題、贊、贈)+物象一般都屬于寫景詠物抒情詩,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塞”“軍”“征”“涼州”“關山月”等都暗示這首詩屬于邊塞詩,如《邊塞》《從軍行》等。2. 關注題序。許多古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首詩詞奠定了感情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的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其中的“中秋”“懷”交代了寫作緣由和思想內容是“中秋望月懷人 ”。3. 莫忘注釋。部分詩詞在呈現給讀者的時候,會在詩詞的結尾處給出注釋,或解釋特定詞語的含義,或交代特定的創作背景,或給予某種閱讀提示,因此不能忘讀注釋。
三、抓住關鍵字詞
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詩詞中的關鍵字詞或關鍵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獨特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情感走向。例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鄉關”即是“故鄉”,從詩中的關鍵字詞,就可推斷出此詩表達了詩人因思鄉而引發了愁緒。
四、知曉特殊意象
一、注重積累,反復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是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大量積累,并內化為自身的財富。在晨讀時間中,每周教師至少應抽出三天時間帶領學生誦讀,進行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并隨時抽查,讓學生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二、研析得法,賞析并重
學生分析詩歌時,常常理不清頭緒,只是憑感覺猜測,思路不清晰,所以教師應向學生明確研析詩歌的步驟。
1.讀題目。有些詩歌的題目能提供給我們很多信息,比如《登高》,通過題目我們就能知道,作者登高望遠,定會涌起萬千思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看題目就知道是離別詩;《念奴嬌?赤壁懷古》,從類別上分析,很容易就能判斷出這是一首詠史詩,而且還與赤壁這個地方的古人、古史、古跡有關,諸如此類。有這些做鋪墊,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就有情可循、有句可依了。當然也須提醒學生,用這種方法分析詞的時候需注意,有些詞只有詞牌而沒有題目,如《虞美人》等,不要誤把詞牌當成題目來分析。
2.讀作者,知背景。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欣賞詩歌時應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例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的《醉花陰》與《聲聲慢》,多數同學賞其詞后并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都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閑愁。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北宋滅于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游于文藝。《醉花陰》正是其這個時期的作品,所以文中的“永晝”之“愁”意在抒發與丈夫的離別相思之情。北宋滅亡后,李清照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只身各處流亡。她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聲聲慢》就是她這個時期的作品,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所以,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詞作中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南渡前的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之情。南渡后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學生了解這些后,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一樣之“愁”了。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應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的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了解之中不但能體會詩詞之意,同時也能豐富他們頭腦中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的了解認識,為以后再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方便之門。
3.讀詩意。已經有了前期的準備,只要逐章逐句地仔細分析,概括出詩歌的主要內容即可。但讀完之后,要通觀全篇,有全局意識。
4.析手法。(1)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詩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辭手法來將詩人的眼前之物、心中之情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等。如李白的《蜀道難》中“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一句運用夸張手法表現蜀道之難,甚為形象;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詩人以一江東流之水喻自己心中之愁,化虛為實,更顯形象。因此,抓住某些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詩歌的表露之情、表達之意。(2)分析詩句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抒情”等,應根據詩歌的不同內容有所側重地進行分析。(3)分析詩句的描法。常用的描法有對比、襯托、用典、想象、聯想、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如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用了孫權、劉裕、廉頗的典故,抒發自己想要北伐抗金、收復失地,卻無人賞識、報國無門的憂憤之情;柳永的《雨霖鈴》中“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用想象(虛寫)的手法,寫出了離別之后的凄涼、孤獨和寂寞。
關鍵詞:古詩文;人文素養;策略
一、古詩文是提升小學生人文素養的載體
古詩文蘊含著很多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
1.家國情懷
大量古詩文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鄉土的眷戀,對國家的熱愛,對祖國山河之美的贊頌。“詩仙”李白在《靜夜思》里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依戀。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露了他的愛國情懷;南宋詩人陸游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令人動容。
古詩文中的這種家國情懷,是民族自尊、自信、自愛、自強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礎,是一種寶貴的民族精神。
2.手足情誼
親情和友情,是古詩文中的又一個不朽的主題。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肺腑。孟郊的《游子吟》謳歌了偉大的母愛。
視朋友如親兄弟,古詩文中表現友情的作品非常多,或行旅懷思,或贈答送別,都反映出友情的真摯。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千古名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古詩文中表達的這種濃郁的親情、友情,乃是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是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情感的上好教材,有利于學生道德情感的陶冶。
3.人生感悟
許多詩人把對歷史、對人生的思考上升到哲理高度,寫下了大量的“哲理詩”。“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警示人們年輕力壯時應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蘇軾的《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真理。
4.人格魅力
許多古詩文反映了詩人的精神風貌、人格操守、志趣追求。詩圣杜甫在《望岳》中寫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現了詩人積極奮進,開拓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則表現了他不畏艱險、堅貞不渝,舍己為人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百折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真實寫照。
二、在古詩文誦讀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實施策略
1.開發“校本課程”
課題組從浩如煙海的詩文中遴選出適合小學生誦讀的300首作品,內容涵蓋了春、夏、秋、冬,鄉情、親情、友情、愛情,詠物、詠史,鄉野、紀游、軍旅,社會、人生、藝術等類別,按照小學生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按照1-300序列編排,分為12個學期,每個學期誦讀25首古詩。
2.落實“每周一詩”
在班級開展“每周一詩”的誦讀過關活動。利用每周的吟誦課引導學生讀一首古詩,教師適度講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交流讀詩體會,悟意明理。
3.營造“詩詞文化”
班級制作“詩框”,布置于教室走廊外墻和教室里。組織學生從本學期要求背誦的25首古詩文中,挑選自己喜歡的作品配上想象的圖畫,放置于“詩框”里,定期更新。
4.開展“詩詞PK賽”
班級定期舉行詩歌朗誦會。學生可以配樂朗誦,可以淺吟低唱,還可以編成小品進行表演。組織全班同學參加同年級的“古詩文PK賽”。選拔部分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誦記小能手”比賽。
5.撰寫“讀詩心得”
利用班隊課開展《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誦讀經典古詩,傳承中華文明》等為主題的班隊會,并讓學生及時把讀詩的體會寫出來,交流心得。這樣不僅使學生會背誦古詩文,還讓學生從古詩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
6.表演“詩文節目”
學校立足于傳統優秀文化的沃土,從中抓住“詩詞”進行傳承,提出“吟誦詩詞三百首,會吹陶笛一小把”這一辦學特色。每年“六一”“元旦”等節日,學校都會舉行“詩笛”辦學特色展演。通過節目表演,可以把語言展開,把詩的意境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