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豆的生長過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是綠豆生長的第13天,在這幾天里,教師桌子上的兩盆綠豆牙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先說說泡在水里的這杯綠豆芽吧!這杯豆芽前幾天還是好好地,過了幾天,就像換了杯豆芽似的。它的葉子下垂,就像孩子犯了錯誤似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葉子卷縮成一團像一塊卷起來的小餅。隨著時間的推移,葉子也就像老人的頭發一樣,慢慢地脫落了。
再看它的莖,它的莖因為缺少水分,慢慢地偈人們的背一樣,越來越彎曲,也越來越枯黃了。
根部是最糟糕了,它會漸漸地發黑,然后就像垃圾一樣腐爛了。
而那盆種植在土里的綠豆芽,和枯萎的那盆比起來,顯得那么翠綠,恰似田野上那片綠油油的麥苗。它有著兩片圓形的葉子,但葉尖是尖尖的,就像一塊綠色的玉。
它的莖又細又長,差不多有15厘米那么高。它是那么的細,簡直要四根莖合在一起才有一根喝牛奶的吸管那么粗。一陣風吹過來,還真的擔心它會倒呢!它的莖很綠,充滿水分,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莖上有著細小的絨毛。
通過學習,特別是觀察老師演示了不同波長的光對菠菜小圓葉片浮起情況的影響實驗后,我明確了不同波L的光對光合強度的確有很大影響。那么,不同波長的光對種子萌發后幼苗生長過程中葉綠素的形成是否也有較大影響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做了個實驗,進行了一些這方面的探究。
二、探究過程:
1.網上查相關資料
通過網絡搜索,我了解到,不同的光質對綠豆種子的萌發、番茄幼苗的生長及水稻葉綠素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能不能用比較簡單的方法探究、證實一下呢?
2.設計方案
由于網上有家用培植豆芽的機器賣,所以我就選擇綠豆作為探究對象,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培植難度。考慮到種子萌發時不需要很大的光照強度,且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波長準確、產熱少,所以就以發光二極管作為不同光質的光源。實驗中,我將綠豆分為6組進行探究,即紅光組、藍光組、綠光組1(1個發光二極管)、綠光組2(2個發光二極管)、白光組、黑暗組。最后,用分光光度計測量葉綠素的含量。
3.尋找材料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找到了以下幾種材料:綠豆、豆芽機、發光二極管、PVC管、分光光度計。
4.改裝
(1)按下圖所示,制作光源。
(2)制作分組培養筒,將直徑75毫米的PVC管鋸成6個約20厘米長的筒,用膠帶捆在一起,然后用照度計測量透光性,防止各組之間串光。
(3)利用泡沫箱和豆芽機自帶的遮光罩進行防自然光干擾。各組間防反射串光主要采取了兩個措施:一是培養筒底部放了一塊黑色海綿吸光,二是豆芽機的盛水盆底用漆噴黑,以吸收少量由海綿漏出來的光。
5.實驗方法
(1)將綠豆種子放入培養筒內,每組60粒。裝好水,裝好灑水頭和光源,接上電源,打開電源開關,檢查灑水頭工作正常后,蓋好蓋和泡沫箱,室內適度遮光。
(2)2~3天后,待芽長到10厘米左右時,將幼苗連同培養筒一同取出,分別測量各組幼苗的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含量,測量時其他幾組待測幼苗保持遮光。
三、結果與分析
通過多次實驗,每次實驗各組測5次,最后取平均值,其結果如右表。
結合平時記錄的測量值,從數據中我得出了以下結論:
1.綠豆種子萌發后,在幼苗生長過程中,在光照強度相同的情況下,紅光對葉綠素形成的促進效果要優于藍光和綠光,純單色光對葉綠素形成的促進效果要優于全光。
2.綠光下,弱光有利于提高葉綠素a與葉綠素b的比值。
3.和光質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相比,光質對綠豆種子萌發后幼苗生長過程中葉綠素形成的影響相對較小,特別是綠光。
四、不足與改進
1.發光二極管的亮度值由于條件有限,只能根據生產廠家提供的數據來盡量保證各組的光照強度一樣,不能實際測量。
中午,本來小小的綠豆卻變成了一個個胖子,像水晶寶寶一樣。
晚上,綠豆胖子慢慢的裂開了一條口,我想,它們應該快發芽了。
第二天,我又跑去院子里看,看見綠豆已經發芽了,而且身子更胖了。
第三天,豆芽又長高了一些。我心想,明天就可以吃到自己親手種的豆芽了,真好啊。想著想著,我口水都流出來了。
毒豆芽的危害
豆芽的安全事件,近年來屢見不鮮。一些不法經營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不顧百姓利益,違背植物生長的規律,在生產豆芽的過程中非法添加違禁物質,其中最常見是尿素、恩諾沙星、6―芐基腺嘌呤和無根劑等。這些物質都能使豆芽生長粗壯,縮短生長周期,增加發芽率,但是長期吃這樣的豆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如在豆芽的生長過程中過量使用尿素,會使豆芽中產生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當它們進入人體后會轉變成致癌物質――亞硝胺;恩諾沙星是一種動物專用藥,屬于廣效性抑菌劑,6―芐基腺嘌呤是人工合成的激素類農藥,這兩種物質都不能在豆芽的生長過程中添加;我國對無根劑有國家標準,但如果超量使用,無疑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選購豆芽,三看一聞
如何選擇和識別豆芽質量的優劣呢?記住三看一聞的要領。
一看:看有無豆芽根。自然培育的豆芽,有根須,且根須發育良好,無爛根現象。沒有根須,或根須很短的豆芽可能使用了無根劑,不要選購。
二看:看豆芽顏色。新鮮的、自然培育的豆芽顏色較白,有光澤。如果豆芽的莖和根呈茶色且萎軟,說明發芽用的豆不新鮮。
三看:豆芽斷面。折斷豆芽莖的斷面看是否有水分冒出,無水分冒出的是自然培育的豆芽,有水分冒出的是用藥水浸泡過的豆芽。另外,如果豆芽上有水或包裝內有水易造成維生素損失,特別是維生素C的損失,不宜選用
一聞:聞豆芽氣味。新鮮、自然培育的豆芽有略有豆腥味,不應有刺鼻的氣味,如果有刺鼻氣味不要購買。
豆芽DIY,操作簡單、吃得安心
為了吃到安心、美味的豆芽,我們也不妨在家自己動手做,其實操作并不難。
家庭自制豆芽:發豆芽前先選豆,揀出破損不能生芽的豆子;用水洗凈,洗去雜質和漂浮在水面上的豆子;清水浸泡一夜;待豆粒脹開后,撈出,置于底部有洞的盆或籮筐或竹篩的容器中(底部要能漏水);容器底下放碗或盆,以便能接漏出的水,豆粒上面蓋幾層濕紗布;每隔3~4小時淋水一次。若天氣較冷,可用15℃左右的溫水。夏季一般只需3天,冬季6~7天即可發出豆芽供食用。
一般1斤黃豆可發豆芽5~6斤,綠豆可發豆芽10斤左右。豆芽不宜過長,否則其中的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等營養物質會被大量消耗和破壞。綠豆芽10厘米,各種營養素會損失20%左右,黃豆芽損失10%左右。一般認為豆芽以發到3~6厘米為好。
關鍵點:選擇優質新鮮豆;注意溫度、濕度控制及環境衛生;避免日照;容器底部透氣、透水。控制了這幾點,發出的豆芽即可保證質量。
Tips:
【關鍵詞】兒童化作文 習作表達 指導 方法
“兒童化作文”是兒童心靈的自由舞蹈,是展示兒童心靈世界的窗戶。它不僅是一種生命的傾訴與表達,更是一種生命的靈動寫意,也是一種憑借文字的兒童個性化張揚與展示。兒童的本能、沖動、靈感、需要、好奇和愿景等常常都在其兒童化的習作中流淌出來。那么,豐盈兒童的精神世界,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園,實現作文與兒童的精神和言語同構共生,則是“兒童化作文”最終教學的本真。
一、記錄“美好瞬間”,寫意多彩生活
小詩人金今的母親說過:“生活,為她構成了一個令她隨時想象的空間,千姿百態,五彩繽紛,那里的遐思妙想是一個女孩心靈的版畫。”可見,絢爛多姿的生活是“童化”作文的不竭之源,是“童夢”的發祥之地。
“童化作文”就是要讓兒童回歸生活。在生活中,豐富童年的體驗,豐盈童年的心智,使言語表達成為他們抒寫心靈世界的窗口,咀嚼品味童年生活的站臺。多彩的校園生活和大自然的無字書等都是滋養兒童心靈的甘泉,把孩子帶到野外去,用心聆聽那風聲、泉響、鳥語……這樣,孩子的筆下才會有藍天白云的美麗、泥土野草的清香,才會把情真意切的體驗流注筆端。描繪出自由的童年,寫意出生命之初最燦爛的陽光!
在教學中,依托校園生活,通過校園主題文化活動、課間游戲文化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我們“童化”作文教學開展實施的三個切入點,開發課內外立體的“飛揚童心”的系列活動。在開展系列活動中,充分尊重兒童的生命價值,要以兒童的天性為基礎,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校園生活,充分利用校園生活中的教育教學資源,增強體驗,豐富感受,提升審美水平,使校園不再成為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體驗時空。在體味豐富多元的生活中,感受充滿童真童趣的一個個“美好瞬間”,進而悄然生成諸多生動感性的作文素材。
二、研究“生命之趣”,傾聽成長之音
兒童天生是屬于大自然的。一只蝴蝶翩翩掠過,一朵花蕾悄悄綻開,一縷藍煙裊裊升起,一面巖石爬滿青苔……都是在向他們悄悄傳遞成長的力量,漸漸地滲入靈魂和血液,獲得生命的滋潤。我們應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打通兒童的生活,讓兒童走進大自然。
在習作實踐中,我們以大自然為載體,以實踐、贊美為路徑,以季節的輪換為章節,通過“賞春”“憶夏”“品秋”“鬧冬”來構建習作主題;也可以通過觀察,探究為主要路徑,通過觀察動植物生長過程感受自然的生命之趣……以此,豐富兒童感觀,彌補學生體驗,傾聽成長之音,聆聽“自然之語”,讓每一個兒童都成為習作的獨特經歷者、體驗者、探究者,使之成為鮮活、動態的習作資源。
例如五年級,我們曾讓孩子們回家種豆,種青菜、栽培蔥蒜等,并進行觀察、記錄,我們把它稱之為《種植連續劇》。以下為習作示例:
綠豆成長記五集連續劇
8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天氣很好,我小心翼翼拿了幾顆綠豆,然后飛快地拿起杯子接了水,再把豆子泡進去,綠豆躺在水床上,邊休息,邊喝水,不一會兒就睡著了,我心里不停地嘮叨:“小綠豆呀小綠豆,你快快長大呀!”
8月20日 星期六 晴
這幾天的天氣都很燥熱,正如我的心情一樣,有點煩燥,幾天下來綠豆好像沒睡醒似的,根本沒有動靜。今天我一看,只脫了殼,露出了一點點小尾巴,像一只小蝌蚪,不睜大眼睛看,還發覺不了呢!雖然只有一點小小的變化,但我心里也踏實了許多。
8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
今天天氣終于變了,前幾天熱得都快喘不過氣來了。我來到水杯前一看,綠豆尾巴已經長得很長了,而且還長了一點嫩葉,當時我高興得像吃了蜜一樣甜。
8月25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來到水杯前看見綠豆芽已經長得很長了,嫩葉也長大了許多,而且我發現嫩葉上面叉開了,就像兩座綠油油的小山一樣。
8月2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觀察綠豆生長過程的最后一天,我來到水杯前一看,我發現綠豆芽的莖已經變得很粗了,葉子變圓了,我非常高興。我通過這次觀察不僅知道綠豆生長的過程,而且還知道了觀察事物要有耐心、恒心。
多有趣的連續劇!孩子們在培植過程中,不但增長了觀察能力,還增強了表達的興趣。一集集有趣的連續劇,配上有趣的插圖,在作文欄里展出,吸引了所有同學的眼球。這些自然資源優化和開闊了兒童的習作空間,與當下的兒童生活形式“映射”和“交互”,形成生活與習作的“和諧共振”。
三、聚焦“特別發現”,表達成長花絮
兒童是感性化的人,他們的生命中有許多成人看不透的東西,對于生命,他們擁有最純真的情感和最豐富的想象。對一只做過自己朋友的刺猬,孩子們會念念不忘,總希望在自己放走它的小土堆上與它重逢――這是兒童與自然生命的對話;淘氣頑皮的孩子給奶奶的頭上用彩色的皮筋扎上一綹一綹的小辮,讓記性差的奶奶竟走到小店去買醬油,讓大伙兒和奶奶全樂得咯咯笑――這是兒童與生命個性的對話……從孩子的生命成長出發,開發“兒童與生命,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親情”的對話系列,激發和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聚焦“特別發現”,捕捉成長花絮,喚醒生活感悟,豐盈孩子的心靈,啟迪孩子的成長心智,表達生命成長歷程。
因為孩子對自我最熟悉,所以四年級時,我們曾利用一個月時間來寫我的故事,然后訂成一個《我的故事》的作文集。現摘選一生的《我的故事》系列之一:
跟你們說一個小秘密哦!我媽媽是一個很愛美的女人啊!你看,這會兒一定又坐在化妝臺邊化妝呢!每天一早,媽媽第一個起床,洗好臉開始化妝。“哎呀,皺紋又多了好幾條,該怎么辦呀!”媽媽拍著臉上的皺紋大叫起來。而我,只會鉆在被窩里偷笑。媽媽臉上有許許多多的“小芝麻”,還有一顆特別大的,為了掩蓋“小芝麻”,媽媽真是費盡心機呀!一會兒買“玉蘭油”,一會兒買“旁氏亮采凈白露”,一會兒買“玉麗持久隱形粉底霜”……多的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每天當我睡得正香時,會被媽媽給吵醒,一下問我穿什么衣服好看,一下問我配什么褲子,一下問我該系什么顏色的圍巾,可煩了!我常常對自己說:“做一個女人難,做一個女生更難,做一個愛美的女人的女兒,真是難上加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