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親子班

親子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親子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親子班

親子班范文第1篇

親子班到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這些作用,“對得起”我們所付出的金錢和時間的投資嗎?

在這里,我們準備了一份早教報告書,幫助你對親子班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

親子班熱度測量

同齡的寶寶們上親子班嗎?他們的爸爸媽媽對現在的早教機構如何評價?想知道一堂親子課的費用是多少嗎?《父母必讀》對867 位父母作了調查與采訪。體驗+ 數據,讓我們用事實說話吧!

計算器

1. 報個親子班,要花多少錢?

在調查中設置“你們是在哪家機構上的親子班”一題,統計得出“人氣”最旺的3 家商業早教機構。編輯以1 歲半寶寶媽媽的名義,分別對3 家機構進行了報班咨詢。

親子班A

不辦理單次課,最低課時從12 節起,每節課260 元。隨著課時增多,會有相應折扣:報36 節課,每節180 元(大約7 折); 96 節課,每節158 元( 大約6 折,總共15168 元)。另外需交納報名費160 元。

親子班B

單次課130 元。以12 次課(3 個月)為一個學期單元,1320 元(每節課110 元); 24 節課,2280 元(8.6折,每節課95 元); 36 節課,2980 元(7.5 折,每節課83 元); 72 節課,5680 元(7.1 折,每節課79 元)。

報名費:無。

親子班C

單次課也是130 元。也是以12 節課為一個學期單元,但是不打折,1560 元;24 節課,2964 元(9.5折,每節課123.5 元); 96 節課,8736 元(7 折,每節課91 元)。報名費:100 元。

結果

編輯感受 運動、音樂、藝術、英語、思維……媽媽們能夠想到的需求都涵蓋在3 家機構各成體系的課程方案中,像是來到了3 個可以“開架選擇”的大型早教連鎖超市。雖然有著多樣化的折扣,但是這3 所超市的商品價格還是讓我暗嘆半天。從調查中看,大感頭痛的人不止我一個:89% 的父母心中,一節親子課的理想價位都在“80 元以下”。

2. 有多少寶寶在上親子班?選班時會考慮什么因素?

這里的熱情很高漲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有超過97%的父母認可0~3 歲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

這里的態度很“司馬南”

但是,不少人對早教機構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持觀望和審視的態度87% 的父母認為早教機構目前發展狀況“一般”或“還在起步,尚不規范”。

這里的選擇很分散

在接受調查的人當中,真正選擇將孩子送去專業早教機構的家庭只有四成左右,另外有近一半的人選擇“正在考慮”,而剩下一成的父母“堅決不打算上”。

這里的心事不難猜

在回答“您為寶寶選擇早教機構時,會考慮哪些因素”時,“孩子是否快樂”、“老師的能力和素質”、“課程的內容”成為大家最關心的3 件大事。

結果

編輯感受 在浩浩蕩蕩的早教風潮的感召下,那一成“堅決不打算上”的父母確實很難得。更多的媽媽們開始煩惱甚至焦慮:別的孩子都上“班”了,我的孩子要是不上,會不會對不起他?

揚聲器

1. 媽媽們為什么買單?

孩子需要玩伴,我也需要交流

“畢竟,家里只有寶寶一個孩子。他需要玩伴,我也需要有與專業教師、其他媽咪之間進行交流和學習的場所。”――Candy

提供親子派對的機會

“以前一到周末就睡懶覺,覺得沒事情做。現在的感覺好像過節一樣,我們總是把寶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出門去親子班玩。”――小肥她媽

鍛煉開朗、自主的性格

“我的孩子從4 個月開始就上了親子班,一直上到現在。親子班對他來說是一個有許多孩子、老師和其他大人的環境。他需要上臺接受老師的擁抱和唱名字,也需要和

別人分享玩具、食物,是個能夠鍛煉性格的地方。”――細細娘

相當于游樂場

“我們每次都會早去晚走。親子班有一個大活動室,里面有許多大型的運動器械。每次默默都能玩得盡性,權當帶她去了游樂場。” ――默默媽媽

進行早教指導

“每次老師教的小游戲,回家后我都會和洋洋做,她的興趣也蠻大。這樣反復練一個星期后,能力就會有所提高。下周去,又可以學到新的游戲了。”――洋洋媽媽

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準備上幼兒園之前,送丁點上了一段時間的親子班,給他充裕的時間去適應那個要陪伴他3 年的老師、同學和環境。”――丁點媽媽

孩子很快樂

“同一小區的媽媽們都說孩子在這里玩顏料、唱歌跳舞,很快樂,上完課也不愿意走。這些加起來最終把我打動了。”――晨晨媽

2. 媽媽們為什么不買單?

啟蒙可以在家完成

“參加親子班可以讓他接觸更多的人、事、物,但是在平時生活中,如果我們精心安排也完全能做到。比如:同學、同事、鄰居都有不少同齡孩子,可以經常組織在一起聚一聚,不僅增加了大人之間的感情,也能讓寶寶接觸更多的人。另外,好不容易有點寶貴的時間,可以帶孩子去空氣清新的公園或者郊外玩,讓孩子感受大自然――這才是現在孩子最缺乏的東西。”――欣欣媽媽

不劃算

“收費太高了!不如把去早教中心的錢省下來買一些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玩具,自己在家陪孩子一塊玩兒可能更好些。”――七七

效果說不清楚

“我考慮親子班的問題前前后后花了大概大半個月的時間,不停地考察、試聽課。直到有個朋友說了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她說:‘做早教中心市場前景不錯,價格不菲,可效果好不好,卻誰都說不清楚。’是啊,孩子這么小,她能學到什么呢?父母這么巨額投資,到底有多少價值?這個效果的確誰都說不清楚。”――亞瓊

孩子的精力無法集中

“45 分鐘的課程對于我的孩子來說太長了,他的注意力根本無法集中那么長時間。有時候剛上一會兒,他就要吃奶或者到處亂爬。”――樂樂媽

給孩子的束縛太多

“老師對孩子的束縛太多。試聽課的時候,每當老師拿出一個新教具,全全就喜歡湊到老師跟前去看,老師的態度是不停地讓好動的孩子‘坐好’。孩子的年齡還太小,像小學生那樣去要求真的很難做到。”――全全媽媽

早教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這么多年來已漸漸被大家所接受。看看大家關注的這些方面:智力開發、社會交往能力、禮儀及習慣養成、語言表達、心理健康、體能運動……和幾年前“早教就是開發智力”的看法早已大不相同。至于花一二百元上一節課值不值?有需求就有提供,全看你的需求有多少得到滿足,付出的成本是不是在你的預期之內。

親子班8 幕真實記錄

即使參加了親子班,早教機構起到的也僅僅是示范和分享的作用,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發現和領悟。跟隨我們的鏡頭,看一看,你能捕捉到哪些有意思的發現?

1. 觀察和點撥

鏡頭1 寶寶想切橡皮泥蛋糕,取來一把月牙形的玩具彎刀,馬上就用刀背砍了下去。媽媽忍不住開始糾正:你看,這樣做不對,我們應該用刀的這邊來切,這邊薄,那邊厚……

老師請媽媽先不用著急,可以讓寶寶先嘗試一下。雖然用刀背不方便,但是還是可以切開橡皮泥的。同時告訴媽媽,像這樣的時候,可以玩一種平行游戲:媽媽可以在旁邊做示范,用你的方法切一切,寶寶會看在眼里。讓他找一找,你們倆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樣。

鏡頭2 幾個寶寶在活動室里玩,老師帶著幾位媽媽們坐在遠處。老師離開的時候留了一個用紙包好的糖果包。不一會兒,一個寶寶就發現了這個奇怪的東西,她走了過去……

老師在遠處提示媽媽們,注意觀察孩子:是否發現了紙包,是不是主動去拿的,打沒打開紙包,打開的過程是怎樣的,打開以后是不是和小朋友們分享……在這個過程當中,媽媽們和老師學習著如何觀察自己的孩子,老師也會和她們具體分析,孩子處于哪個發展階段,給媽媽個性化的育兒建議。

父母必讀溫馨提示:

和學習游戲技能相比,親子班的意義更在于幫助家長學會如何做父母。比如,如何理解孩子,怎樣和諧地與孩子相處,怎樣為孩子預備成長的環境等。

Tips:優秀的親子班老師應該擁有什么素質?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能夠成為孩子的行為榜樣。

尊重孩子,并且能落實在細節上。比如,是不是能看著孩子說話,能不能耐心地等他說完,理解他的行為,進而對孩子寬容。

善于觀察。如,觀察孩子的游戲方式和動機等。

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并且能應用在教學活動中。

善于隨機性的教育。優秀的親子老師應該非常善于隨機應變,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發現教育契機,并且要把這種能力傳達給父母。

知道建構環境的重要性。盡可能為寶寶多作一些準備,提供相對安全、富有探索意義的環境,供寶寶自己來選擇。

2.感受和體驗

鏡頭3 這是一堂小嬰兒的“藝術創想”課。老師給每一個寶寶準備了一個盆,盆里放有榨橙汁剩下的黃色的橙泥、綠色的獼猴桃泥、紅色的西紅柿泥,讓孩子們用手抓著在紙上涂抹。

鏡頭4 這是一堂“生活體驗”課。

寶寶們戴著圍裙,一人一個搗蒜臼。老師請他們依次來領蒸熟的胡蘿卜、菜花、土豆,用杵搗碎。寶寶們像模像樣的拿著杵搗鼓起來,很快就亂得天翻地覆……過一會兒,老師又拿來鹽、糖、醋瓶子,讓寶寶們自選一種,給他們的蔬菜沙拉加點“味兒”。

父母必讀溫馨提示:

寶寶有種內在的動力,驅使他運用感覺器官來感受和探索身邊的世界,這個動力值得我們每個成人去呵護。只要是他感興趣的活動,盡管鼓勵他投入自己的智慧,開動腦筋,探究其中的奧秘。

3. 交往和規則

鏡頭5 每個孩子手里拿一本書,媽媽抱著他一起拿著。配合著書的內容,老師提出一個個問題:“這個玩具你有一個,我也有一個,我們交換著玩怎么樣?”“我騎的自行車不能給你,但是我能載著你一起走。”

鏡頭6 八九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圍坐成一圈,運用自己的聯想力來進行游戲:把彩色塑料球想象成蘋果,裝做從地上撿起蘋果,并且開始“吃蘋果”。接著請每個小朋友都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覺得“蘋果”是否好吃?然后做“傳蘋果”的游戲,邊唱歌邊把蘋果從一個小朋友傳遞到另一個小朋友手中。

父母必讀溫馨提示:

幫助孩子創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的機會,自然能夠加強與同伴間的交流和對社交規則的熟悉。諸如此類的游戲還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4. 自理和獨立

鏡頭7 這是一個幼兒園附屬的早教中心,團體活動之后都會安排一個吃點心的時間。2 歲多的孩子需要自己洗手,自己搬椅子,自己用吸管喝酸奶,自己把果丹皮紙撕開,吃完后扔到垃圾桶……當然,也要排著隊上廁所。

父母必讀溫馨提示:

早期形成的良好的行為規范比學習知識、培養技能更為重要。給孩子建立一定的常規: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入廁、自己整理玩具,不同的玩具放在不同的地方,玩具玩后要放回原處。制定作息時間,到了玩的時間盡情地玩,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

5. 運動與游戲

鏡頭8 寶寶們運用想象力,假想自己是條靈活敏捷的“小蛇”,然后開始扭動身體,排隊穿越大型運動器械――充氣隧道。

父母必讀溫馨提示:

運動游戲可以鍛煉孩子的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同時,這樣的活動經常需要和其他孩子分享器械、依次排隊,所以能夠促進重要社交技能,并且學習“輪流”和“秩序”的概念,進行互換性學習及合作。

早教廣告是非辨

1.“早教能夠教出天才。”

夸張了點吧!這個現在還只會咿呀的小孩將來會不會成為天才,取決于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其中,你和配偶的遺傳基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寶寶呱呱落地的時候,很抱歉,遺傳的部分就不再改變。

遺傳基因像是搭建“寶寶大樓”的建筑圖紙,寶寶未來的造型和大的發展趨向就記錄在上面。但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一個非常寬的發展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潛能。后天的環境刺激決定了潛能能夠發揮出來多少:是在正態分布的好的那邊、常態那邊或是偏弱的那邊。

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既不能忽略早期教育的作用,但也不要過分夸大它的作用。

2.“潛能開發越早越好。”

比較離譜。必須在適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適時的訓練,這是0 ~ 3 歲早期教育的基本科學規律。孩子并不是隨時隨地都會準備好進入學習的狀態。

著名的格塞爾雙生子爬梯實驗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一個孩子從48 周開始,練了6 周,到了54 周學會了爬樓梯;另一個從52 周開始,練了2 周,也是在54 周時學會了。可見,孩子的早期發展的確需要以自然成熟作為基礎,而成熟的順序取決于基因決定的時間表,并不是人為的越早越好。

聰明的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動力,確實了解清楚,在這個時間段里,孩子應該發展到什么程度。不要一時圖快而揠苗助長。

3.“參加早教班能開發智力,讓孩子更聰明。”

有一定道理。當然,前提是看看這種教育是如何開展的。如果是為孩子提供各種豐富的感覺刺激,讓感官得以充分的發展,做到“耳聰目明”,并且保護了孩子探究的熱情和愉快的情緒,必然會為將來的能力發展打下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上看,教育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4.“ 終其一生, 大多數人只使用了大腦的3% ~ 4%,所以潛能開

發的空間很大。”

夸大其詞了。科學界現在的共識是,不可能有90% 以上的腦細胞沒有利用而依然存活。從突觸簡化的角度來看,一直沒用的細胞早就會消失了。事實上,這些細胞不是說沒有利用而是有些細胞起的是主導作用,有的起的是輔助的作用。

5.“錯過關鍵期就再也學不會了。”

太絕對了。現在,科學家更多的是用“敏感期”來代替“關鍵期”。敏感期是指有些能力在某一個時間階段內,非常敏感,比較容易獲得。

在視覺、聽覺、空間知覺以及語言的獲得方面,目前都有研究表明存在敏感期,特別是視覺最為明顯。如果出生起就遭到視覺剝奪,會導致原本用于視覺的腦細胞萎縮或轉用于其他功能,如3 歲時尚未恢復,將終生失明。語言也有類似的情況。

但是這種極端的事例相對少見,很多能力只是在敏感期內獲得得速度快一些,過了這個階段,也不是不能再去學習,而是“腳步放緩”,需要花費“額外”的努力。

Tips:目前科學家證實可

半歲-3 歲:聽和理解

半歲- 六七歲:說話,語言表達

1 歲以前:情緒依戀

童年早期(六七歲前):音高辨別

6.“0 ~ 6 歲孩子最適合開發右腦。”

有點片面。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大腦的不同區域在功能上有明顯的分工,但是這種功能定位呈現出動態變化、協調工作的特點。另外,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包括語言、邏輯數理、空間、身體運動、音樂、內省、人際等,每一種智力都和動態變化的大腦生理區域相聯系。

腦功能的動態定位特性以及智力的多元性,決定了智力不是某一個腦區,而是全腦功能狀態的體現。反映在早期教養方面,重要的不是某一些知識的灌輸,而是提供或創造一種豐富、適宜的環境,促使嬰幼兒的整個腦全面、均衡的發展。

Tips:專家建議

1. 到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環境刺激是不一樣的。比如,到了爬的階段,就需要安全的爬空間;到了學說話的階段,只要你讓他有機會接觸語言,他就愿意表達――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在不同的階段,孩子分別需要什么,再來提供恰當的環境。

2. 不要忽略觸覺和運動的作用。“環境豐富”并不只是說掛很多掛圖,聽很多音樂,應該要看環境中有多少刺激,而且,孩子是不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各種感官去接觸它們。各種感官刺激必須有賴于運動才能協調起來,這一點經常會被忽視。

3. 主動去尋求關于兒童發展的規律性的知識。有一定文化背景又感興趣的父母,可以系統地看一下《兒童發展心理學》。了解了這些知識后,再來看商業化的宣傳口號,就會有自己的判斷。

4. 觀察孩子,找到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所有規律性的內容在適用到每一個個體的時候都是有概率、需要冒風險的,需要我們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水平及時調整。

5. 盡可能多帶孩子去和大自然接觸、和人接觸。越是自然的東西,對孩子的刺激越豐富。

“早教”情報:英國的“確保開端”計劃

在英國,早期兒童發展項目――“確保開端”方案是由政府來運作的公益性項目,依托于社區,一般建在社區的活動中心里,父母可以隨時帶孩子過來。

活動方式由孩子選擇

國內親子課的活動方式通常是集體授課,老師在前面講,家長帶著孩子在后面聽。但是在英國,早教中心組織團體活動的情況非常少見,大多是區角活動的方式。老師會在活動中心里準備很多活動區角,供孩子選擇。比如:玩水區、玩沙區、繪畫區等等,這些區域全部都是敞開的,孩子們隨時都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活動。

活動材料來自生活

活動中心通常布置得像家庭一樣。老師選擇的活動材料也大都是家庭中能馬上拿到的物品。比如,廚房里有水龍頭,孩子可以隨時擰開,或者拿個盆去接水。家里很容易就能找到的各種瓶瓶罐罐,篩面的籮,不同質地的紙片、布片,都被拿來給孩子玩。

這里很少使用一些設計好玩法、高結構的教具。大多數時候提供的只是材料,比如黏土、水、廣告顏色…能夠讓孩子發揮、創造的空間很大。

老師的作用

其實,有了這些材料,大多數孩子就能夠自己玩起來了。老師更多像是一個引導者而非教育者。比如,孩子選擇在繪畫區繪畫,但是看起來沒有太大信心的時候,老師會鼓勵他用語言把想畫的內容表達出來,或者給老師講一講自己筆下畫的是什么。在交談中肯定孩子的進步,而不是給孩子設定一個標準,“請你像我這樣畫”。

從她們的言談中,可以看得出老師很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且也在有意識地幫助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老師會及時和父母交流:“這一次寶寶摁的手印有了變化。”“你看,他都能說出來畫的是什么了。”“這一次他能和小朋友合作了。”……讓父母看到孩子的發展,幫助家長擁有更加從容的心態。

教父母做寶寶飯

所謂的家庭養護支持也包括孩子的營養和保健。除了可以帶孩子來活動中心游戲以外,這里另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專門有老師教家長給寶寶做飯。孩子們也可以直接在這里吃早餐,體現養護支持的特色。

育兒檔案和典型問題數據庫

來這里的每個孩子都有一套基本的成長檔案。每次都可以進行身高、體重、頭圍等生長發育的監測。這里還擁有典型育兒問題的數據庫,父母可以向工作人員提出問題,比如,“我的孩子這兩天不大便,特別不愛喝奶。”“我的孩子開始打人。”“他最衡能力不好,愛摔跟頭。”數據庫可以為父母提供幾種具體的解決方案以供參考。

Tips可以借鑒的早期教養建議:

1. 盡量提供豐富、有趣的材料,由孩子來選擇。

2. 不要在孩子集中注意力做“工作”的時候打擾他。在他需要的時候,作為一個玩伴出現在他的身邊。

3. 孩子需要有“悠閑”甚至“無聊”的時間,不要把他的時間安排得太滿。

五方人物話早教

重要的是給孩子的大腦配置高版本的CPU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開發大腦的潛能就像是給大腦裝載硬件。如果給孩子提供的環境刺激豐富而又均衡,孩子早期發展得好,等于為他安裝了一款高速運轉、性能良好的C P U。可能沒裝什么軟件:背什么詩、認什么字,但是一旦學起來,速度將是飛快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這樣一個盡可能寬的基礎。

――蘇彥捷(專家代表)

未來早教班的發展之路

父母參與的形式不會改變,早教的主題環境還是家庭。

課程的內容設計上越來越多注重孩子的需要。

從集體教學為主,漸漸過渡到集體教學結合個性化測評及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注重開發本土資源。

――賈軍(早教機構代表)

用“早期關心與發展”取代傳統的“早期教育”

關心:關注嬰幼兒的健康與營養,關注他們的認知能力的發展,關注他們逐漸形成的情感和社會合作能力,關注他們的需求和差異。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范疇:成人給予的、更多的關注智力。

發展:促進嬰幼兒在感知覺、運動、思維、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變化和進步,主要包括這些能力在自然成熟方面的展露和學習經驗的積累兩方面。

――胡育(研究機構代表)

和諧親子關系――最重要的目的

我經常問老師們,作為親子教育者,你們上課的目的是什么,是和孩子游戲?教給父母技能?我想,最重要的目的是幫助家庭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如果因為上親子班,讓媽媽緊張、焦慮,埋怨孩子不爭氣、不愛學習,或者覺得丟臉,都會和我們的初衷相悖。

――李彤(培訓講師代表)

再優秀的教育模式也只是錦上添花

在孩子3 歲之前,再優秀的教育模式也只是錦上添花,而持之以恒的良好家庭教育,才是根本。做家長的不能舍本逐末。如果真的有萬能的教育模式,我想,那應該是“愛”。基于愛的耐心、尊重、信任和引導,才是最好的教育。

親子班范文第2篇

托班親子活動方案活動目標:

1、培養寶寶表達的勇氣和能力,使寶寶敢于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

2、初步認識紅、黃、藍、綠等基本顏色,并學會簡單數數。

3、通過與親人、同伴一起游戲的方式,讓幼兒體驗玩圈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呼啦圈若干、圈圈玩具若干;

2、音樂《你好!》、《郊游》、《陽光男孩陽光女孩》。

活動過程:

一、問候時光。

1、寶寶們好!你們認識我嗎?我姓趙,寶寶們可以叫我“趙老師!”

旁邊這位是貢老師,“貢老師,您好!”

2、今天就由趙老師來和大家玩游戲。我們來打個招呼“你好,你好!”你們也伸出小手“你好,你好!”我們來握握手“你好!”我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圈圈。

3、現在我們都認識了,讓我們一起聽著音樂動一動吧。(播放音樂《你好你好》)

二、運動時光。

1、寶寶們,動一動以后,身體暖和了沒有。下面請寶寶到老師這一人拿一個墊子找個地方坐下來。

2、今天,趙老師還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呀?(出示呼啦圈)圈寶寶你好!誰來和它打個招呼?(培養寶寶敢于主動表達的勇氣)它是什么形狀的?(圓圓的)圓圓的呼啦圈你們想不想要,想要的就到趙老師這來拿呼啦圈。(教師分發呼啦圈)

3、拿到球的寶寶,跟媽媽兩個人像趙老師和貢老師一樣面對面的站好。然后寶寶將呼啦圈豎起來,對好對面的媽媽用力一推,“咕嚕咕嚕”呼啦圈滾到媽媽那去嘍!。

4、寶寶們真能干,呼啦圈滾得穩穩當當的,現在我們就來比比賽,看哪個寶寶的呼啦圈滾得又快又穩,第一個滾到對面媽媽那里。貢老師做裁判,寶寶們一定要記得把你們的呼啦圈豎直哦。(播放音樂,優先者獎勵笑臉花)

5、寶寶們,快拿著你們的呼啦圈到老師這邊來,媽媽們跟著貢老師到對面的那條直線上去。

6、現在請媽媽們把呼啦圈豎起來,滾給你們的寶寶,寶寶們要接媽媽滾過來的呼啦圈呀!

7、寶寶們累了沒有,我們把呼啦圈送回家,坐到墊子休息一下吧。

8、你們快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東西呀?(漂亮的圈圈玩具)下面老師要教寶寶們將漂亮的圈圈一個一個串起來。(教師示范串項鏈)這是什么顏色?看看還有什么顏色,你們想串哪一種顏色?串好后,將第一個圈圈和最后一個圈圈也連起來哦。

9、下面我請寶寶們也來動手試一試,請貢老師給大家分發操作材料。

(各位家長,這是一個訓練孩子小肌肉的游戲,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耐心細致地做事。在孩子操作時,不要幫他們做,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做。平時在家,你們還可以拿一些小珠珠給孩子串著玩,但要注意安全,別讓寶寶單獨一個人在玩哦。)

10、寶寶們的項鏈都串好沒有啊?串好的話將漂亮的項鏈給媽媽戴上。這時媽媽要說“謝謝寶寶”,寶寶說“不用謝”,媽媽給寶寶一個大擁抱。

三、結束部分。

寶寶和媽媽們快快來,現在又到了我們親子籃球操的時間了。每人到這來拿一個球,拿到的寶寶和媽媽找個空地方站站好。

托班親子活動方案活動主題:

“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

活動理念:

參與第一,比賽第二;運動體驗,親情互動。

活動目標:

1、全體幼兒能愉快地參加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以及在體育運動項目競賽中自信、不怕困難、不怕挫折、正確對待輸贏,經得起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

2、幫助家長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增進其親子關系,通過家長的榜樣作用,幫助孩子形成良好規則意識。

3、通過商討、策劃、組織運動會,提高小班年級組全體教師的合作、組織、協調能力。

4、通過運動會的前期準備和運動會的開展,使家園密切配合與溝通,起到家園共育的作用。

活動時間:

20XX年11月待定。

活動地點:

xxx幼兒園大操場。

參加人員:

小、托班年級組全體幼兒、家長、教師。

活動要求:

1、每個家庭至少一位家長(幼兒的爸爸或媽媽)參加,如父母有特殊情況不能參加時可委托其他家庭成員參加,但必須是年輕人,從安全考慮,歡迎幼兒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觀看比賽,但謝絕參賽。

2、所有家長、孩子、老師一律穿運動鞋參加活動,各班自行統一家長、孩子、老師的服裝。

3、會前通過多種方式讓家長、孩子熟悉活動程序以及比賽項目和規則。

活動安排:

(1)入場:以班級為單位,各班級在操場四角候場區排好隊列(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呈四角交叉狀入場),然后再托班入場。小一、小二、小三、小四班分別由家長站成兩排拉直“扭扭布”,幼兒一個接一個從“扭扭布”上爬過去站隊。托班由家長牽手入場,經過主席臺,最后站在面對主席臺的左手邊。入場完畢后幼兒班家長全部退場。

親子班范文第3篇

時間:20XX年11月20日星期六上午9:00

地點:中山公園北門口集合

交通方式:自駕車

交通路線:

走寶安大道向南頭方向出發――過南頭檢查站往深南大道方向直走200米左右就到,在中山公園北門小型流水瀑布等。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孩子都必須穿便利舒適的衣服和褲子,便于運動的鞋子。

2、給孩子帶一到兩套可更換的衣服

3、給孩子做好防蚊措施,出發前給孩子身體外露的皮膚上都噴上花露水

4、準備好太陽帽、雨傘等預防天氣變化

5、活動最后有食物分享環節,利用周五晚上時間和孩子一起到超市選購一些孩子喜歡吃的零食、水果、飲料等,周六帶到公園來。

6、活動在9:20準會開始,請家長提早10分鐘到,如果自駕車的家長必須9:00前就要出發。

7、在分享食物環節,鼓勵自己的孩子主動將自己的食物與別人分享,感受一起分享食物的快樂。

8、活動結束后請自覺把垃圾和食物清理干凈,盡量備一個袋子裝垃圾,鼓勵孩子和您一起收拾,養成良好習慣。

活動過程、安排:

(一)大門口拍合照

(二)幼兒表演已學歌曲

(三)親子游戲環節

1、親子律動“拍蚊子”“抱一抱”

2、親子游戲 “太陽傘”“抓尾巴”

3、家長朋友比賽“袋鼠跳”

(三)分享食物環節

親子班范文第4篇

第一周:上午8:30--10:30;

第二周:上午8:00--11:30;下午3:00--4:30(不午睡,三餐在幼兒園吃)

第三周:上午8:00--下午4:30(三餐和午睡在幼兒園進行,家長 陪同)

第四周:上午8:00--下午4:30(三餐和午睡在幼兒園進行,家長不陪同)

上午:上課時間8:40—9:20;喝水、入廁、吃間食9:20—9:50;

戶外活動9:50—10:30(包括做操)

下午:上課時間3:00—3:30;喝水、入廁3:30—3:45;戶外活動(晚餐)3:45—4:30

寶寶入園的困難來自兩方面:恐懼感和不適應。現在獨生子女家庭里的寶寶接觸外界的機會不多,因而對陌生環境適應較慢。對于寶寶來說,*幼兒園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對幼兒園不了解,自然產生恐懼感。另一方面,幼兒園的環境與寶寶熟悉的家庭環境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寶寶要適應需要一個過程。

第一周:周一:熟悉幼兒園環境、認識小朋友、認識老師(通過“爸爸、媽媽和你說幼兒園的事”,“寶寶參觀哥哥、姐姐的活動”,“我和寶寶講幼兒園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動有意識的引導寶寶認識幼兒園、向往幼兒園的生活。)周二:音樂游戲---《歡迎新朋友》

周三:巧巧手--- 《媽媽的頭發》

周四:親子游戲---《學著我的樣子跟我做》周五:手指謠----《小豆芽芽》

第二周:幼兒不在幼兒園午睡和進餐但都要參加幼兒園上下午的學習因此我們是這樣設計的

上午 下午

周一 健康活動:如何提褲子 團康游戲:卷春卷

周二 科學活動:折手帕 巧 巧 手:涂色周三 語言活動:兩只螞蟻 音樂游戲:三只熊

周四 科學活動:認識身體部位 團康游戲:彩虹傘

周五 巧 巧 手:團紙球 音樂游戲:頭發、肩膀、膝蓋、腳

第三周

上午 下午

周一 健康活動:如何穿鞋子 團康游戲:趕小豬

周二 科學活動:溶化 巧 巧 手:毛毛蟲

周三 語言活動:故事高高興興上幼兒園 音樂游戲:手心手背周五 巧 巧 手:為小魚做魚鱗 音樂游戲:兩只小鳥

第三周時要求幼兒在幼兒園進餐和午睡我們還要開展媽媽去辦事的活動,開始真正的“分離”活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真正的分離活動開始了。為了讓寶寶能夠明白家長離開后還會回來,借助上午加餐這一環節進行了“媽媽給我拿水果”的活動,家長離開寶寶3、5分鐘,教師帶領寶寶做游戲,時間到時,家長們拿著水果來到孩子面前,這樣*讓寶寶知道家長走了以后還是要回來的。而后告訴家長,入園哭鬧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寶寶就會慢慢適應順利過渡。作為家長一定不要把緊張的情緒帶給寶寶,更不要欺騙寶寶,堅持讓寶寶上幼兒園。當家長們看到寶寶們歡樂的笑臉向著他們時,心中的焦慮和擔心悄然離去,這樣逐步的讓寶寶和家長分離。

第四周:經過了三周的適應活動寶寶們普遍的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哭鬧的程度會輕因此我們要求家長不要陪同讓幼兒完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上午 下午

周一 健康活動:系紐扣 巧巧 手:紙球印畫

周二 科學活動:認識高個

和矮個 團康游戲:送玩具回家

周三 語言活動:小花貓上學校 音樂游戲:小青蛙

周四 科學活動:認識紅黃藍三色 團康游戲:彩虹傘

周五 巧 巧 手:涂色 音樂游戲:合攏放開

親子班范文第5篇

一、通過新生家長會使家長們了解半日親子園的意義及注意事項

半日親子園的目的是,一方面使孩子們了解幼兒園的環境,熟悉老師和小朋友;另一方面使家長們了解幼兒在園的生活習慣和作息制度,了解老師的一些教育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配合幼兒園的教育。

家長會中我們給家長們提出了親子園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千萬不要包辦代替,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事,老師以正常的半日活動常規組織孩子,生活活動和過渡環節中教師提出要求后,家長們按照老師采用的一些兒歌法、情境法等嘗試指導孩子。在指導過程中,做到兩多一少,即多鼓勵、多用語言提示,少動手代替孩子做。

二、循序漸進使家長和孩子逐漸分離

周一:家長跟半日,主要是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常規及一些習慣的培養方法。如:利用音樂收放玩具,外出游戲開火車,利用兒歌法學習洗手、擦手、擦嘴;嘗試運用兩多一少的方法來指導孩子。建議家長在家也要這樣做,使家長們明確家園教育一致,孩子們才會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周二:室內活動中以“小兔乖乖”游戲情境,使家長和孩子短時間分離。游戲玩法:孩子戴上小兔頭飾做兔寶寶,家長做兔爸爸、媽媽、奶奶等,去給寶寶拔蘿卜、采蘑菇等適當地離開一段時間,回來時拿上班內的蘿卜、蘑菇等玩具,并鼓勵孩子表現好。在游戲情境中,孩子們分離的焦慮明顯減少了。特別是當家長們拿著蘿卜回來時,孩子們非常高興。

周三和周四:還以游戲情境加長離開的時間,告訴孩子們這次家長們要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拔蘿卜,寶寶在家不要著急,并利用兔寶寶累了的情境將午睡環節加入,讓孩子們躺在小床上休息一會兒。通過游戲情境的離開使孩子們知道了家長們離開一會兒還會回來。

周五:過渡到孩子們入園后家長們分批離園,孩子在園中獨立進行活動。

三、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分離方式

對年齡大一點,獨立性強一些的孩子,家長采用講道理的方式離開;對年齡雖大,但依賴性較強的孩子,家長采用自然離開法;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采用游戲情境法離開。

四、錄像回放孩子在園情況讓家長放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台州市| 全南县| 资源县| 赤水市| 洛扎县| 应城市| 左权县| 昔阳县| 瓮安县| 南投县| 郓城县| 荆门市| 宾川县| 华亭县| 乌鲁木齐县| 满城县| 搜索| 五原县| 萝北县| 乌拉特中旗| 广德县| 青岛市| 宜城市| 工布江达县| 江阴市| 白朗县| 嘉定区| 长春市| 临西县| 哈巴河县| 鄯善县| 普安县| 洪江市| 连城县| 玉田县| 禄劝| 永平县| 岳西县| 榆社县|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