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聲聲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2、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李清照《聲聲慢》色彩美意識的淵源
1.非凡的身世背景
討論李清照的強烈色彩美意識的淵源,就不得不關注李清照的身世背景。李清照出生在一個頗具名望的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是一位博學而又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其母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閨秀。生長在這樣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耳濡目染,使李清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婚后,與丈夫趙明誠的恩愛生活和共同愛好,更發展了李清照的廣泛才能。在丈夫的影響下,李清照非常精于書畫鑒賞,李清照對于書畫的鑒賞是有獨到見解的,這些,對于她“詞中有畫”的藝術特色的形成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李清照的詞富有繪畫美,其以畫入詞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富于色彩美。因此,可以說獨特的身世背景孕育了李清照強烈的色彩美意識。
2.晚年的悲慘遭遇
李清照的情感分別經歷了早年的快樂與晚年的哀傷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早年的生活無憂無慮與晚年的國破家亡夫死是造成李清照情感變化的重要原因。我們閱讀她的不同階段的詞作,就能發現她的小詞往往有著不同的色彩美追求。尤其是晚期的遭遇使她的用墨近似痛苦的潑灑,往往給人以彤云密布般的壓抑與疾風驟雨般的急迫。
二、李清照《聲聲慢》色彩美意識的體現
《聲聲慢》是李清照用人生的痛苦盡情潑墨的范例:
此時著墨十分暗淡,即使是本來很熱烈的色調也經過她的巧妙處理染上了一種灰色的色調,那種顏色已不是單純色,已成了一種復合的色彩,她的心緒也變得復雜起來,不像少女時期那樣單純活潑。經歷太多的悲歡離合,國破家亡,使她對人生的理解也變得復雜深刻。
1.彤云密布般的筆調
在這首詞的開篇就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七對疊詞,雖未直接寫色彩,然而,確定了本詞用墨暗淡的基調,“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進一步進行烘托,無論是“黃昏’還是“黑”都選取了低沉的色彩,傳達了一位女子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之后的孤寂、凄清的心緒。顏色的運用簡直使人喘不過氣來,使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詞人當時的境遇就像這陰暗的色彩一樣,沉重、無奈。
2.疾風驟雨般的力度
疾風驟雨是用來形容這首詞上闕的用墨節奏和力度的,開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組疊詞的運用,就像密集的雨點一樣,驟然而至,既猛又急,這種用墨,造成了一種極為緊張和壓抑的氣氛。我們仿佛看見李清照在用力的潑灑,這樣的潑灑表現當然表達她的當時的心境,同時也似乎是她的一種對愁苦的奮力的發泄。
李清照正是通過傳統的固定的情感積淀和審美積淀,把顏色發揮運用到了極致,使色彩在它的自然屬性的基礎上結合顏色與人已經建立的價值關系并融入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合理搭配色彩,把一幅幅用文字勾勒的圖畫生動地呈現給后人,把自己的情感悄無聲息地傳達給每一位讀者。
三、李清照詞作色彩美意識的形式美價值
色彩是藝術作品的重要形式因素,它融于形象整體之中,成為表現作品內容的手段,但其本身仍然能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對象,為我們所欣賞。所以探討李詞色彩追求的這方面的形式美價值仍然有著重要意義。
讀者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在讀李清照的詞的時候,即使我們并不太理解詞具體表達的內容我們也會產生一種模糊的娛人眼目的視覺效果。雖然李清照創作了像《聲聲慢》那樣凝重、暗淡的作品,但是總的來說,李清照的大多數詞作的色調無論是暗淡的還是熱烈的,無論是活潑的還是凄清的,都不會使人產生一種極度恐怖或極度興奮的情感體驗。她的詞的用墨總體風格是柔和的細膩的紆徐和緩的,不是噴薄的夸張的。這是李清照巧妙使用丹青的高超技術,合理地利用了色彩的調配規律直接作用于讀者的感官,形成的最直接的審美效果。
關鍵詞:李清照 風格 變化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6-01
1 生命心跡
現行人教版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中選了李清照的兩首詞,一首是《醉花陰》;另一首是《聲聲慢》。細心研讀兩首詞作,我們發現,后期的李清照,無論思想、風格還是生活情趣等各個方面,她已不再是原來那個清純可愛,無邪爛漫的幸福女子,而處于各種矛盾的交織之中……。
李清照一生走過了漫漫73個年頭。她出身高貴,冰雪聰明,家庭教育非常良好,管束比較寬松。一生豐富多彩又歷經波折:少女時代的歡樂,愛情和婚姻的美滿幸福,政治風云的侵擾,炎涼世態的薄涼,以及國難當頭之后所遭遇的各種苦難,無不在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心跡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 前期心鏡
《醉花陰》寫于前期,可以視之為李清照前期人生的一面鏡子。當時丈夫做官在外,李清照形影相吊,冷清獨處,沒了昔日談詩聊文品茶觀書的笑語喧嘩。白晝漫漫,詞人獨坐金獸爐旁,看裊裊煙霧。日值重陽,天氣漸漸變涼,到了夜里,紗櫥中、玉枕上,輾轉反側,難以成眠,心中更覺冷氣襲人!上片,作者從“永晝”的無聊和“半夜”的寒冷兩個角度寫自己的孤獨寂寞,來抒發自己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她渲染了白天、黑夜的時間是那樣難捱,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愛人思念之切、之深。下片依然交代時間:寫“永晝、半夜”之外的“黃昏后”。作者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發自己的空虛生活,在東籬旁賞菊飲酒。但看到在西風中瑟瑟搖曳的黃花,就如同自己消瘦的身影憔悴的容顏,想要借酒消愁,反倒增添了些許苦悶。詞人抓住“長日、半夜、黃昏”等時間的推移,來寫自己留在家中的空虛、無聊,以表達自己那種如一江春水般綿綿不盡的相思之情。
3 后期心態
《聲聲慢》作于后期,應當是詞人晚年心態的真實寫照。此時的她,經歷了國家敗亡,遠走他鄉,失去愛人的災禍,并且,在南方流亡中,丟失了愛不釋手的文物、古籍,還遭到了政治上的誣陷。與此同時,我們驚奇地發現,此時的李清照居然沒有子嗣。可見,她的處境何其凄慘,心境何其惡劣。在這首詞中,她藝術地表現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狀況和心境。詞用七組疊字來起筆。“尋尋覓覓”表達的是作者經歷過許多事件之后,所產生的一種飄忽不定,恍恍惚惚,精神無所依存,因若有所失而到處尋覓,又無所適存的狀態。“冷冷清清”說的是她流落他鄉、朋少親、很少交往的感受。“凄凄慘慘戚戚”則用一句話表達了自己人生命運的凄慘和心情的凄苦。這十四個字定了全詞感情基調,作者抽絲剝繭般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慘和心情的哀痛。天氣忽暖忽寒,淡酒難敵風寒,更別指望消除心中的憂愁了。正惆悵著,天上飛過一行大雁,竟是北方的舊相識。是啊,大雁能夠按時南來北返,而自己呢,不知何日是歸年。
4 風格變化
從兩首詞話里話外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似乎發現了一些或大或小或隱或顯的變化。從《醉花陰》可看出,當時的詞人,既非百無聊賴用濃裝麗服消磨時光的貴婦,又非依傍他人、沒有獨立生活的風塵女子,而是有品位,有情趣、有思想,個性鮮明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精致華美、高雅超俗,內心世界飽滿而充盈。而到了《聲聲慢》中,這種愁思已經變了,變得沉痛而銘心刻骨。李趙的感情不一般。從當時他們二人感情和洽、琴瑟和鳴再到她晚年的凄慘,讓人不禁覺得人生在世,真是世事難料,變幻無常,就如同一條江河,時而平緩,時而急促,時而把你拋向高空,時而把你陷入谷底,有事還會在原地打旋。這真是莫大的悲哀。國家命運的急轉直下使她后期詞作中“愁情”變得如此之深,之重,之刻骨銘心。而不再是《醉花陰》中那“濃的化不開”的甜蜜的憂愁。
《醉花陰》里體現的是李清照思念愛人的“閑愁”,也可發現李清照早年生活的閑適、愜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玉枕、紗廚、瑞腦、金獸”,表明這個貴婦的生活狀態。她的用具精美細致,枕頭清涼如玉,可幫人消暑;睡具有紗網,既透風又遮蚊蟲。白日里,點了熏香,在熏香裊裊中細品黃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飲。
《聲聲慢》里,這些閑情逸致銷聲匿跡。她的冷清,她的凄慘使她沒有心思再玩那些小情調。梧桐無心觀賞,大雁飛過,只顧著想它是“舊時相識”。一個曾經那樣風華卓越,生活富足又雍容華貴的婦人,變得身心疲憊不堪。李清照是在“尋尋覓覓”那些逝去的美好年華,以及那富足恬靜,閑適自得的精致生活吧?
在《醉花陰》和《聲聲慢》中,有許多相同的意象,如“愁、寒、酒、黃花、黑、黃昏”,但意境已經不同了。以“酒”為例,《醉花陰》中的“酒”,是“東籬把酒黃昏后”,那是種豪邁的氣魄,酒是錦上添花,充滿了文人雅士的高潔情懷;而《聲聲慢》中,“酒”成了澆愁的工具。可仍抵不過刺骨的秋風,“黃花”在兩首詞中的意境也有差異。《醉花陰》中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傳遞出李清照富足得意的生活狀態。“唐肥宋瘦”,清瘦成為時尚,作為一個幸福的,李清照的“瘦”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少輕狂;而到了《聲聲慢》中,“黃花”已經“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已經成為風燭殘年的老者,一地堆積的落花,怎能不讓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其它的“寒”,“黃昏”,如果細細品評,也會品出不同的味道,也會發現其中微妙的變化。
總之,我們發現,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風格的變化是比較明顯的:愁情由“蜜甜的憂愁”一變而為“銘心刻骨”之愁;生活情趣和心態昔非今比;意象雖然相同,意境已經變了。
參考文獻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宋)《一剪梅》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宋)《聲聲慢》
細細品讀這兩首詞,我覺得抒情主人公應該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在這兩首詞中表現的情感直接從詞本身來體現。我認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詞人的情感。
《一剪梅》:秋(玉簟秋)、獨(獨上蘭舟)、雁(雁字回時)、月(滿)、花(紅藕香殘)、愁(閑愁)
《聲聲慢》:雁(過)、黃花(秋、憔悴堆積)、窗兒(獨守)、梧桐細雨、愁
對比上面的信息,這兩首詞有相同之處,如“秋”“花”“獨”“雁”“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一剪梅》中有“月”,《聲聲慢》中有“梧桐細雨”。那么我們現在就將這些信息對比來品味他們的內在意蘊以及詞人的情感。
首先,從不同的信息來鑒賞。《一剪梅》中有“月”,且又是“月滿”,月滿本該人團圓,然而卻是“兩處”相隔,徒增思念與幽怨;《聲聲慢》中無月,更煩人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詞人亦是空心,了無著落;而詞人苦坐感受細雨空滴,這“細雨”分明就是“苦雨”!點點滴滴,拖泥帶水,一種凄苦之況便郁然而生。并且,從古典詩詞的傳統意象的運用來看,“梧桐”加“細雨”本就是凄涼意境的最好表現。
其次,我們來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內涵。
秋:《一剪梅》中,“秋”由“紅藕香殘玉簟秋”點出,《聲聲慢》未直接點出“秋”,卻可從“滿地黃花堆積”一語斷出(“黃花”即)。不過前者之秋,只是涼秋(“紅藕香殘”、“輕解羅裳”),后者之秋,卻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秋涼與秋冷,心涼與心冷,略一品嘗,便知況味全異。
獨:《一剪梅》中的“獨上蘭舟”,其實是有著“雙上蘭舟”的假想的,是對共處時雙雙泛舟湖上的懷想,是一種溫暖感的“喚回”,或者說仍有著“閑情逸致”的。當然,到得湖中,照見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單了;而《聲聲慢》中,是獨“守著窗兒”,全無閑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時間(“獨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種“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與“去”相對,且能使人聯想到詞人“目送去,目迎來”,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只是盼后無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誰寄”之“誰”當然指趙明誠,而又分明指“無人”。但這種“失望”程度與《聲聲慢》一比就輕多了:此時雁并非“回”,而是“過”,便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而“卻是舊時相識”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從“失望”到“傷心不過”了。
花:《一剪梅》中,花已過盛期,正自飄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歸之情;而《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正是盛時,本該去賞去摘,卻因“憔悴損”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時的詞人更顯得沒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剪梅》中是一種“閑愁”,《聲聲慢》則勝于“愁”。“閑愁”自是相思之情,有北宋詞人賀方回《青玉案》為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說的就是詞人熱切盼望見到曾經從家門口經過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謂“閑”愁?此處當然不是“閑來無事”之愁,因為它溢滿了詞人的心懷,無時不在;但此愁若與人言,恐就真有“閑來無事”之嘲了,所以我以為這“閑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與人言之意。《聲聲慢》中卻以似輕實重的一句將“閑愁”蕩滌干凈:“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里的“了”應該加大動態性,強調讀出,以突出“了結”之意,而不宜與“得”連在一起,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般,透露詞人見所不欲見,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緒。
關鍵詞:疊韻;聲韻;音韻;愁情
音樂可以創造意境、傳達心情。《聲聲慢》一詞集中地創設了凄苦憂愁的意境,表現了作者深沉的憂慮與悲傷的心情,作者是如何調動音樂手段為之服務的呢?下面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本詞的音樂藝術。
一、疊詞
《聲聲慢》開篇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領起,連疊七字,重筆濃墨曲折盡意,為全詞奠定了異常痛苦、悲愁感傷的基調。宋代張端義評《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后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但無斧鑿痕。”細加分析,妙不可言。
今人傅庚生概括也極其恰當:“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開頭七組疊字連用,感情深沉,聲調鏗鏘,平仄相間,字音相諧,且這些疊字所形成的哀婉舒展章節是與家國破亡之憂、愛人病逝之哀、漂泊顛沛之苦、凄慘憂愁之情緊緊相連的。
二、詞調
詞調是詞的腔調,又叫詞牌,一定詞調反映一定的聲情,歌詞所要表達的不同情感也得與每一曲調的聲情恰相諧會,這樣才能取得音樂與語言、內容與形式的緊密結合,使聽者受其感染,獲得“能移我情”的效果。《聲聲慢》屬于長調,清代毛先舒《填詞名釋》云:“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裊娜,不欲輒盡。”李清照選用《聲聲慢》這一詞調,以悲愴、凄楚、拖音、裊娜的調子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她凄楚的晚年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
三、節奏
《聲聲慢》特有的音樂節奏,實質上就是作者心中的感情波瀾的音響反映。尋尋覓覓(平平/仄仄)音調由舒緩入急促,冷冷清清(仄仄/平平)由急促暫緩,“凄凄慘慘戚戚”(平平/仄仄/仄仄)由舒緩入急促,“點點滴滴”(仄仄/仄仄)聲調急促,“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以急促為主,只是偶爾稍有舒緩,每舒緩處仍只是為更加急促做鋪墊,一聲一聲的頓挫,刻出作者“頓挫凄絕”的情感。
李清照還擅長通過改變句讀來調節情感。清代萬樹云:“其前結‘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謂此九字一氣貫下也。后‘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句法亦然。”
四、音韻
全文四十二個齒音字,字字是血與淚的哀愁,哽咽啜泣之聲充滿耳管,擾人心弦。夏承燾先生對本詞齒音做了詳盡的闡述:“用舌音的共十五個字:淡、敵他、地、堆、獨、得、桐、到、點點滴滴、第、得。用齒音的四十二字: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時、最、將、息、三、盞、酒、怎、正、傷、心、是、時、相識、積、憔悴損、誰、守、窗、自、怎生、細、這次、怎、愁、字。”齒音本是不開展的難發之音,而將其疊用,更為難發,尤其那十四疊中,大量齒音連發,難則更加幾層,大量齒音連疊而發,不發則已,一旦發出,就將那一曲無盡的哀歌唱徹。
本詞韻腳多為“一七”韻,特別是前十四疊與后四疊押的都是“一七”韻。“一七”韻縮口、窄音且凄婉,加之又都為入聲,故更顯纏綿中的急促、愁苦、悲哀,泣不成聲,斷斷續續,真是點點滴滴都是愁人心上之秋。
五、長短
“長短句歌詞的形式之美,是根據‘奇偶相生,輕重相權’的八字法則加以錯綜變化而構成的。”句子的長短與奇偶看似自由,但實際上卻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句子的長短與奇偶對表達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聲聲慢》上片先連用兩個三言短句、兩個四言偶句,特別是開頭連用七個偶數句,加之整個上片都用入聲韻,故構成整體的拗怒音節,顯示一種情急調苦的姿態,恰宜表現作者當時當地的愁苦心情。下片開始多用偶數句,略顯拗怒,但到最后處“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繁音促節,愈轉愈急,一泄而下,加之句句押入聲韻,使人感到情急調苦,凄婉欲絕。
綜上所述,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充分調動疊詞運用、詞調選擇、節奏與長短和聲韻與平仄等音樂手段創造了鏗鏘急促的旋律,營造了凄苦愁絕的意境,傳達了頓挫凄絕的情感。今天,時隔近千年,我們依然能清晰地體會到詞人的惆悵、茫然不知所措的凄苦,這應該是這首詞的最大藝術魅力了,然而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一顆哀傷破碎的心靈用凄絕哀婉的聲腔與頓挫緊促的節奏所唱出的悲戚與愁情才是真正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端義,貴耳集.梁玉瑋校點.1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4:19.
[2]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1版.北京出版社,2003-1:3.
[3]萬樹.詞律.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241.
[4]夏承燾.月輪山詞論集.1版.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9:6.